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矿产资源论文范文

矿产资源论文全文(5篇)

矿产资源论文

第1篇:矿产资源论文范文

矿产资源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采矿工程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各项产业能否正常运行,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采矿工程是我国能源和工业原料正常供应的保障,据统计显示,我国近九成能源来自于采矿工程,工业生产所需要的原料中也有80%来自采矿工程,可见采矿工程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的重要作用和地位。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各种高科技的产品应用而生,大幅度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但是我们仍然应该认识到采矿工程在国家社会中的重要意义。采矿工程不同于高科技产品,却为高科技产品的生产提供必要的生产原料,大量电子产品的生产不仅需要科技的支持,更加需要采矿工程的原料基础支持,没有采矿工程的顺利进行,科技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提高步伐就会大幅度放缓。采矿工程是对储藏在地下、大海中、山体内的矿藏自然资源进行开采的工程,包括矿产资源的储量探测、矿藏定位,矿区建设和后期采矿实施吸纳了我国的大量劳动力,促进了国内生产总值的提高。而且随时世界不断发展,采矿工程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各国在国家发展规划中都涉及到了矿产资源的安全。我国作为正在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能源及工业生产原料的需要量极大,只有认识到采矿工程的重要性,科学合理进行采矿工程才能保证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2、我国采矿工程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我国采矿过程暴露出了许多问题,长时间的掠夺式采矿,造成了一些矿产资源的储量下降,甚至有枯竭的危险。另一方面由于采矿工程企业的管理不到位造成了一些采矿工程不能顺利进行。同时由于采矿工程的操作环境艰苦、安全隐患大,薪金待遇不高,造成了人们对于采矿工程这种职业的偏见,不能很好的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采矿工程一方面人才流失严重,另一方面还不能吸引高素质、高知识储备的专业人才进入行业,进行采矿工程的职工知识技能水平不高,在采矿工程中不能进行有效观察,不能对采矿机械进行合理操作,容易造成安全隐患,影响采矿的正常进行。采矿工程中的中小工程较多,没有进行有力整合,中小采矿工程在采矿设备和工人待遇方面投入能力有限,造成开采环节的科技含量低,人工密集型开采,对人力资源造成浪费。较低的待遇影响采矿职工队伍的稳定性。此外,有些采矿工程无法把握矿产资源的脉络,找矿、探矿能力不足,作业程序不规范、管理制度不健全,对整个采矿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我国采矿工程投入大量资金,多用于矿山设施建设和劳动力费用支出,而在采矿行业科技投入存在严重不足,机械化程度为35%左右,落后发达国家采矿工程装备水平十年左右。较低的科技投入和机械化水平导致了我国采矿工程的劳动密集型状态与发达国家采矿行业相比,劳动生产率很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伴随着矿产市场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我国劳动密集型的采矿工程,在世界高度机械化的水平下很难与世界采矿行业进行有力竞争。同时,我国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采矿工程与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国家要保证生态文明的建设,矿产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重要环节。长期的采矿工程对环境造成了大量的破坏,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对环境的破坏成为采矿工程面临的重要挑战。以采煤业为例,山西采煤行业进行了长达40年的快速发展,大量煤炭资源产出的同时,生态环境问题也显现出来,露天开采煤炭资源后,没有进行矿坑的回填和绿化,形成荒山,水土流失严重,破坏地下水脉,造成地下水位变化和地下水污染。地下开采的矿区,开采后不进行处理,造成地表塌陷。采矿过程中产生的煤矸石等废物未经规划,随意堆积,形成大量采矿垃圾,影响生态环境的正常运行。因此,能否正视对环境的影响并采取相关措施成为采矿工程面临的重要挑战。

3、采矿工程面临的机遇

采矿工程目前正处在发展和调整阶段,一味追求利益的采矿工程已经不能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采矿工程应该将可持续发展战略运用到采矿工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采矿工程的管理创新和技术投入,保证采矿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促进采矿工程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进步,这成为未来采矿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采矿工程转型、调整的一个重要契机。在不断进行自我管理,科技机械设备利用率提高的前提下,加之矿产市场世界一体化,各国矿产资源贸易增多,同时伴随着美欧经济复苏,印度、非洲经济快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大幅度提升,我国采矿工程即将迎来新的、更加健康的稳步发展。全球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市场调整接近尾声,对于采矿工程造成的不稳定影响也即将结束。我国采矿工程要清楚地认识到世界矿产市场与我国采矿工程的联系,在世界矿产资源调整导致的全球整体矿产行业低迷期内完善内部制度,强化管理机制,革新理念,时刻把握采矿工程可持续发展基本要求。加大采矿工程科技投入,提高机械化水平,保证我国采矿工程的竞争优势,促进我国采矿行业的规模化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国家对采矿工程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国家对采矿工程的调整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和资金的支持,保证了采矿工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专业人才投身到采矿工程,保证了行业人才的供应,促进了行业向科技技术丰富型方向发展。矿产市场调整时期的过渡给了我国采矿工程内部改善和调整的机遇。因此,我们要把握好采矿工程发展的机遇,促进我国采矿行业的发展。

4、结语

第2篇:矿产资源论文范文

关键词:绩效;矿产;绿色发展

1引言

产品的价值包含自然属性价值和社会属性价值,人类的无差别劳动凝结成为社会属性价值,环境的价值转移成为自然属性价值。矿产资源在形成最终产品过程中会发生资源的耗减和环境降级,基于SEEA和SNA核算理念,将恢复环境等成本作为环境投入转移到产品价值,此观点获得全球国家高度认可。基于此,国土资源部要求矿山企业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要绿色处理废渣、废水、废气,恢复植被、保护水土等。通过减少环境成本,既增强产品竞争力,也执行了保护生态系统的政策。因此,矿产企业绿色发展、绿色利用矿产资源势在必行。以下通过矿产资源供给层面、矿产资源利用层面和环境保护层面等三个层面,分析矿产资源需要绿色发展,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的必要性。在矿产资源供给层面,矿产资源属于可耗竭资源,虽然我国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巨大,但是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般,排在世界第80位左右,而且我国地势复杂,导致一部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难度较大。李万亨(2002)认为,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口资源的增加对矿产资源需求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多数矿产资源需求已名列世界榜首,矿产需求问题也跃居世界第一。陈莲芳(2008)基于环境保护、矿产资源协调能力和经济效益等方面,构建评价体系。认为矿产资源价值要考虑正负外部性,基于绿色发展对矿产资源定价,结合价格与供给曲线的关系,能减少矿产资源浪费,一定程度上缓解矿产资源供给。在矿产资源利用层面,姜建军(2005)认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从开采到消费过程中都存在污染,矿产开采会污染地下水资源、沙漠化等。楚泽涵(2003)认为运输过程也会发生矿石渗漏,加工过程会产生废渣、废液等,消费过程中,无论是作为生活资源或生产资源都产生一定的污染。覃政教等(2012)认为主要污染还是废液与废渣。张福良(2010)基于绿色发展视角,发现通过整合矿山资源,可整体提升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矿山治理也更规范。可见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不仅需要提高矿产资源回收率,还需要提升矿产开发环节的其他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如国土资源部建议矿产企业优先采用地下开采,降低植被破坏率,选矿多碎少磨,建设水循环利用系统等,提高选矿回收率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在环境保护层面。2014年以前矿产资源开发不仅破坏大量植被面积,还造成大面积的污染。据统计,我国采矿造成的森林破坏面积已经达到106万公顷,草地破坏面积为26.3万公顷,累计破坏的土地面积已经达到400万公顷,且每年以4万公顷的速度增加。李永峰等(2012)认为,即使不同时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都应该考虑环境保护问题。覃初礼(2012)以网络分析法为基础,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建立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指标体系,探究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提升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为此,“十三五”规划强调生态优先,绿色勘查原则,并加强矿业领域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大力推进矿区土地集约利用和耕地保护,加快矿业转型与绿色发展,激发矿山企业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我国矿业持续健康发展。

2理论基础

2.1可持续发展理论人类的矿产资源需求远大于自然的供给量,因此矿产开发利用应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约束人类浪费矿产资源,限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副产物无限制加载环境中,因为环境承载力是有限的。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时,应将开发导致环境降级的损耗成本纳入矿产资源开发成本中,正确衡量矿产资源价值,并对环境进行补偿和治理,实现生态环境系统持续利用。对矿产资源存量利用时,应基于公平性原则,公平、合理地分配矿产资源使用权,形成持久、连续的和谐发展。2.2生态经济理论人类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环境体系和自然资源的支持,可见生态环境与经济间的平衡,是以生态环境为主导,生态遭受的破坏,将由经济承担损失。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经济系统包含生态系统,通过供求关系自动调整资源价格,使价格与供求达到均衡。但生态经济学认为自由市场是基于规模和分配的极限,“后代人”不可能参与到市场中,同时也没有考虑外部性问题。而生态经济学充分考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2.3循环经济理论循环经济基于生态规律,对矿产资源整体规划、开发和利用,将矿产资源开发、绿色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融合一体的经济活动。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核心,最大程度上降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矿产资源效用的最优配置。一方面,完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保护机制,离不开科学技术和循环经济理论的支持,通过环境监测、污染治理、资源利用效率等为生态补偿提供基础信息。另一方面,完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生态保护机制,不仅要求环境治理和资源修复,还提出生态环境的维护和改善,最大程度上保证资源利用的代际均衡。

3矿产资源绿色开发利用绩效体系构建

国土资源部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绿色矿山格局的战略目标,对绿色矿业提出开发利用、生态补偿等多方面标准,要求矿产开发利用企业贯彻落实。基于此,本文构建绿色矿业开发利用评价体系,基于矿产绿色开发利用理念,从利用效率、生态补偿、环境保护等方面选取指标,旨在建立一个评价企业发展绿色矿业成效的体系,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企业提供指导意见。企业可以通过该体系评价企业目前绿色矿业发展状况,对比先进企业发现不足,结合自身优缺点,有针对、有目地发展绿色矿业。3.1指标选取矿产资源绿色开发利用绩效评价体系的指标选取需要遵循系统性原则,因为矿产资源的开发、运输、利用等环节的活动都会对相关联的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如矿产资源开发必然带来负外部性影响生态环境,继而影响经济和社会生产。因此,我们在选取指标时要充分考虑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废水、废气、尾矿处理等等生态指标,这也包含绿色发展矿产资源的基础性信息。其次,要基于科学性原则,对每一个指标选取都经过严格和精细的实事求是筛选过程,力求每一个指标都能够精确客观反映某一方面的信息,降低盲目选取指标导致结果的偏差。再次,要考虑数据可获得性,即指标的数据能够比较容易从网上搜集或实地调研等方式取得相应数据,并且指标的数据能比较客观和合理的反映评价结果。对于矿产资源绿色开发利用绩效体系的指标选取,主要考虑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三个方面选取指标。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方面,为反映矿产资产利用效率,选取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伴生矿利用率等三项指标作为标准,这三项指标既能直观发现开采矿产时的损耗,也能体现矿山企业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效果,还可以反映共伴生矿的回收效率。矿产资源属于可耗竭资源,充分提高开发利用效率,更能保证矿产可持续发展。在生态补偿指标选取方面,马克思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只考虑了正外部性,没有考虑负外部性。尤其是矿产开采、选矿、冶炼等伴随着污染。基于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观,选取大气污染治理率、水污染治理率、开采区域土地治理率等几项指标考核矿产负外部性治理效果。因为如何将尾矿用地、矿产开采区恢复生态,避免污染进一步扩大,提升生态环境容量与资源承载力,是目前矿区民众异常关注的事情,也是矿产资源企业大力治理的方面,更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在生态保护指标选取方面,要以建立绿色矿山,发展绿色矿业,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将绿色矿业理念贯穿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以消耗资源、破坏生态为代价的开发利用方式。因此选取植被恢复率、尾矿露天面积比例和地下开采比例,反映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的意识,体现企业社会形象和商誉,促进矿产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3.2确定指标权重(1)确定指标权重的调查问卷设计。本文基于矿产资源绿色开发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调查问卷法,向财务管理、采矿工程等领域的专家发放问卷。通过专家对本文不同层次指标的打分以及同层次指标之间的联系的认可,最后获取获得可靠、合理的数据。本文调查问卷的发放使用实地发放和网络发放两种方式,同时考虑到需要邀请的专家数量有限,本次问卷发放的数量有限。本问卷使用Satty1-9标度方法,用比较判断矩阵模型,将指标一一列出,能够较为直观地反映指标之间的关系。问卷设计主要步骤如下。第一,问卷主题的确定。本次调查问卷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向专家发放调查问卷,得到矿产资源绿色开发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对关系,进而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计算出各个指标的权重。第二,问卷内容的确定。本次问卷的主要内容是专家为矿产资源绿色开发利用绩效评价指标的指标打分。矿产资源绿色开发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三个维度。同时以三个维度为基础,发散出9个具体指标,基于这些指标展开评价。第三,问卷发放对象的确定。本次调查问卷的目的是矿产资源绿色开发利用绩效评价,这就需要向财务管理和采矿工程等领域的专家教授咨询和征求意见,为指标权重的确定给出专业性的建议。第四,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根据上文矿产资源绿色开发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使用YAAHP10.1软件设计好调查问卷后,向大学里的采矿工程专业、财务管理等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老师发放调查问卷。由于本问卷的发放对象是专家教授,因此发放的数量有限。本次共发放50份问卷,收回46份,并从收回的问卷中整理出有效问卷46份,对46份有效问卷作为权重确定的依据。第五,问卷的效度检测。为保证数据的有效性,需要对调查问卷的有效性进行检测。调查问卷共邀请A高校、B高校的4位教授、6位副教授从问卷总体评价、问卷内容设计、问卷结构设计三方面进行问卷的效度检验。各教授专家对调查问卷效度的评价使用五分制法,分别是非常合适、比较合适、基本合适、不合适、非常不合适.经过分析专家对调查问卷评价的数据后,得分情况分别如下:一是调查问卷总体评价得分=(5×6+3×4+1×3+0)/10=4.5。二是调查问卷内容设计得分=(6×5+3×4+1×3)/10=4.5。三是调查问卷结构设计评价得分=(7×5+3×4+0)/10=4.7。可见调查问卷内容、结构等基本符合效度要求。第六,问卷的信度检测。在正式发放问卷前,先发放10份作为样本,以此来对问卷的可信度进行检验。信度是指问题的真实方差和实际取得的方差的比例。本文采用了克朗巴哈α系数进行检验,公式为,α=nr1+()n-1r,n为一份量表中的题目数量,r是题间的平均相关系数,得到α=0.974,表明该量表与本论文的契合度较高,可以用来调查。(2)构建层次模型和判断矩阵。基于层次结构确定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对各指标之间进行两两比较够,即每次取两个因子Ai和Aj,以Xij表示Ai和Aj对B的影响大小之比,用矩阵表示比较的全部结果,称为判断矩阵。它是AHP的基本信息,是进行权重计算的重要依据。判断矩阵如下所示。A=1a12…a1na211…a2n……1…an1an2…ann其中A为判别矩阵,aij要素i与要素j重要性比较结果,并且有如下关系:aij=1aij。相对重要性比例标度如所示。根据相对重要性比例标度来给各个指标的权重赋值。(3)计算指标权重。基于YAAHP10.1软件,导入调查问卷,发现准则层的判断矩阵一致性为0.0176,利用效率判断矩阵一致性为0.0834,生态补偿判断矩阵一致性为0.0089,生态保护判断矩阵一致性为0.0176。所有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小于0.1的要求,无须修改相对权重数值.

4案例分析

在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权重之后,需要对矿产资源绿色开发利用评价体系的各个指标做出评价,结合X矿产企业的相关财务数值,确定X矿产资源企业开发利用的最终得分。计算出具体相关指标数值.4.1总体评价综合得分范围在[0,1],因为指标计算公式中的分子小于等于分母,通过计算X矿产企业的综合得分为0.8238,在[0.8-0.9]之间,这一结果说明X矿产企业在利用效率、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表现都比较好,最终该企业的总体绩效为良好。据表7的权重集可得,对于绿色发展视角下矿产资源企业开发利用绩效的绩效评价,准则层的指标权重由高到低的顺序是:利用效率(0.5485)、生态保护(0.2408)、生态补偿(0.2107),体现利用效率在总体绩效评价中更为重要。因为本文虽然是基于绿色发展视角,但核心是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只是在开发利用过程中,追求资源节约与保护环境,力求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综合效益。显然,从绿色发展视角考虑,减少环境破坏和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确实能有效提升矿产资源企业的开发利用绩效。4.2分指标评价在对绿色发展视角下X企业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绩效做评价时,既要对总体绩效进行总体分析,还应当对各项分指标进行适当分析。因为无论权重大小,都会影响总体绩效水平。在利用效率方面,X矿产的综合利用效率达到85%。继续仔细剖析,X矿产企业的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为95%和90.1%。远高于2014年国土资源部制定的矿产开发利用“三率”最低指标要求标准[13],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得益于开采、选矿成熟的工艺体系,保证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效率。X企业尚未利用伴生矿,这也反映我国整体伴生矿的利用效率问题,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利用率不到30%,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80%,反映我国矿产企业综合利用意识淡薄或综合利用技术欠缺。在生态补偿方面,X矿产企业的综合生态补偿率为95.41%,说明X矿产企业积极对环境整治和污染防护工作,并积极采取修复措施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X矿产企业将深加工形成的酸性气体使用碱水中和后排放,治理效率高达93%。不仅极大降低污染气体的有害性,还减少污染气体排放量。在水污染治理方面,X矿产在选矿、冶炼环节采用无废工艺,矿山选矿废水、冶炼废液重复利用实现零排放,其工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次避免雨水冲刷露天矿层和尾矿,X矿产企业对尾矿进行防水、覆盖处理,对于开采则积极转向地下开采。关于开采区域土地治理方面,为较为完善治理开采区域,X矿产企业建立了野外赛车基地、国家地质公园等,有效解决矿产开采过程导致土地降级不再适宜耕种的问题,也避免矿山沙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在生态保护方面,X矿产企业综合生态保护率达到70.23%,说明X企业矿产开发利用过程,已经极大降低环境破坏,积极维护生态环境的均衡,建立资源开发利用中保持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局面。其中植被恢复率为85%,高于国家要求80%的覆盖率标准,其植被恢复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但企业仍在进一步开展植被绿化工作。X矿产企业目前优先使用地下开采,既节约土地,又保护矿产开采区域生态,目前X矿产企业开采面积只占整个矿产区域面积的15%,地下开采比例占60%,并已逐步转向地下开采为主。X矿产企业修建尾矿库,尽量避免尾矿露天,避免下雨冲刷尾矿导致水污染附近水流域,可见X企业在矿山固体废弃物综合治理处于国内同类矿山先进水平。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第一,本文基于绿色矿业、绿色矿山理念,以绿色发展视角构建涵盖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的绿色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在对各指标的具体含义做出详细阐释的基础上,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第二,以X矿产企业为例,从矿产资源利用效率、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三个方面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绿色发展视角下X矿产企业的资源开发利用绩效良好。但是X矿产企业地下开采比例仍然较小,应作为下一阶段的改进方向。5.2建议第一,完善矿产企业资源开发利用评价制度。基于《中国矿业资源报告》,结合现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指标体系,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矿产企业资源开发利用绩效评价体系,并对指标的含义进行阐述,统一数据来源、口径,并赋予该评价制度的法律地位。企业可以基于该评价体系分析自身不足,并为企业进一步优化提供方向与经验借鉴。第二,推进矿产企业绿色发展。党的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开创绿色矿业。因此矿产开发利用企业应降低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地污染,坚持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国策,形成绿色矿山、绿色矿业的绿色发展道路,实现矿产资源利用与生态系统和谐共存的局面。第三,规范矿产企业准入条件。受利益驱动,个体所有的小型矿产企业都会滥采乱挖,既导致矿产资源浪费,还破坏矿山环境。利用过程中污水乱排放,固体废物随处丢弃,对矿山附近造成极大的污染,影响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其污染治理、环境治理成本较高,更有甚者导致生态环境不可修复的局面。为此应积极取缔小型矿产企业。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部关于贯彻落实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工作的指导意见[Z].2010.

[2]李万亨,傅鸣珂,杨昌明.矿产经济与管理[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0.

[3]陈莲芳,严良.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硏究综述[J].科学管理研究,2008(4).

[4]姜建军,刘建伟.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问题及对策探析[J].国土资源情报,2005(8).

[5]楚泽涵.矿产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问题[J].科学通报,2003(4).

[6]覃政教,林玉石.西南岩溶区矿山与水资源污染问题探讨及建议[J].地球学报,2012(3).

[7]张福良.我国矿产资源开发整合要素和绩效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

[8]欧阳志云.生态安全战略[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

[9]李永峰,杜培军,张盼扮.矿产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J].经济视角,2012(6).

第3篇:矿产资源论文范文

一、绿色开采对采矿工程的应用意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经济发展过程中践行可持续绿色发展理念的根本。针对采矿工程而言,应用绿色开采技术发展采矿工程业,是在实现发展采矿经济的同时降低对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与基本保障措施。结合采矿工程的具体特点,选择合适的绿色开采技术进行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使得人们对各类矿产资源的需求量逐渐提升,这便加速了矿产资源开采与利用的集中性,并且在人们传统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与滥用开采技术的影响下,使得矿区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与影响,加速了矿产资源枯竭现象的到来。而绿色开采技术,是在充分结合矿产资源开采工程基本特点的情况下对传统开采技术的变革与创新,在实现矿产资源开发目标的同时科学的降低采矿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绿色开采技术是采矿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主要体现,有助于提升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度,推动各类矿产资源有效利用率的显著提升。所以,绿色开采是采矿工程适应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趋势的主要模式。

二、现阶段采矿工程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土地资源方面采矿工程对土地资源造成的破坏与影响具有明显的多样性与系统性,例如,水土流失现象,土地沙化现象等等,这都会给土地资源的结构造成严重的破坏。如果缺乏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对这些现象进行有效的整治与维护,不仅会对开采区域的土地资源造成损坏,还会波及周边地区的土地资源,甚至会引发地表坍塌等问题,由此给当地的农业生产造成致命性的破坏。所以,强化采矿工程中的绿色开采迫在眉睫。

(二)水资源方面在发展采矿业时,必定会对采矿区域地下含水层的结构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与破坏,这会导致地下水量的明显增加,从而使得区内环水位与地下水的下降,对地质水文条件造成影响与改变。在具体的采矿工程开采过程中,如果开采技术与开展方式缺乏合理性与可行性,必将给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这些破坏影响将直接作用在地下水资源方面,加速水资源干枯,甚至引发土地沙化等问题。一旦地下水资源遭受到破坏,会直接影响当地水资源的整体健康程度,由此直接威胁食用者的身体健康。

(三)大气环境方面在进行矿产资源开采的过程中会伴随着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问题,并且同土地资源与水资源方面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大气环境方面的污染具有强烈的整体性特点。例如开采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硫等,二氧化硫不仅会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还会威胁开采人员的身体健康,甚至引发瓦斯气体,增大了采矿工程的危险指数。所以,采矿工程中应用绿色开采模式是降低采矿业对大气环境破坏程度的重要措施。

三、有效提升绿色开采在采矿工程中应用优势的相关策略

(一)保障绿色开采技术的合理选择与科学应用1、矿山开采技术矿山开采技术,主要是应用在矿山开采中的采空区填充处理方面,应用矿山开采技术,既能保障矿产排放量的有效降低,还能降低开采施工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程度。矿山开采技术的实践操作中,主要是将矿产利用机车的模式进行运送,利用顺槽填充输送带的方式对矿产资源进行运输操作。在科学的矿产筛选技术的作用下,实现对矿产资源的筛选与分类,确保各个层次的矿产资源均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时降低矿产开采过程中地面沉降现象的发生概率。2、保水开采技术保水开采技术是采矿工程绿色开采技术的重要技术类型。应用绿色开采技术,能直接推动矿产资源开采业健康稳定的发展,提升矿产资源开采效率与质量。保水开采技术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即地下水的保护与地上水的保护。一方面,在特殊地面灌浆技术的作用下对地下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避免因上覆岩层的断裂而对地下水资源造成相应的影响。另一方面,对开采习惯的合理性进行考量,加强矿产资源开采制度的完善与优化,强化开采技术的科学选择与管理,提高开采技术的应用效果,从而降低对地表水的污染与影响,最大化的提升矿产开采过程中环境保护的完整性,提高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有效性。3、勘探开采技术勘探开采技术是对采矿工程技术变革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不仅能满足当下绿色发展理念的基本要求,同时还能在开采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实现对水资源的有效保护,降低采矿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破坏。勘探开采技术,主要是对地面灌浆技术与采矿技术进行科学的结合,实现保护资源的根本目标。由于传统式的矿产资源开采技术缺乏对水文环境的有效保护,所以导致采矿区域及周边区域的地下水质量出现了明显的恶化,而勘探开采技术则能对这一问题进行科学的处理,促进水资源保护效果的全面提升。

(二)科学提升矿产废弃物的有效利用率发展采矿工程无可避免的会出现大量的矿产废弃物,如果利用绿色开采模式,则能对这些矿产废弃物进行科学的综合利用。例如,通过对尾矿进行提炼,能获得具有一定应用价值的金属元素,由此提高采矿工程的整体效益。通常情况下都认为尾矿不具有开采价值,但是在科学技术的保障下,尾矿不仅能提炼出其他元素,还能应用在建筑行业的材料方面,有助于建筑材料成本的降低,还能充分保障建筑材料的质量与性能。

(三)重视绿色制度环境的充分营造在采矿工程中应用绿色开采模式,需要科学的绿色技术与完善的制度体系进行保障与支持。应用绿色开采模式,不仅能保障采矿企业的健康发展,还能促进人们生产环境的改善。针对开采企业而言,绿色开采技术能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提升开采企业的综合效益,所以需要企业的高度重视。一方面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开展采矿工程,另一方面要重视绿色制度环境的有效营造,增强开采企业对绿色开采的认知与执行力,保障采矿工程绿色发展模式的有效开展。

(四)重视安全生产能力的提升提升安全生产能力,也是践行绿色开采技术的重要方式。提升开采工程中安全生产能力,能保障各项绿色开采技术的应用优势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而实现发展采矿工程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目标。首先,要对开采过程中的各类安全隐患与潜在威胁等问题进行充分的排除与解决。另外,要重视开采过程专业性与规范性的提升,增强开采过程的安全性,给绿色开采技术的有效应用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采矿工程中应用绿色开采模式,是采矿企业实现健康稳定发展目标的唯一途径。为此,开采企业要对绿色开采模式树立科学的认知,结合采矿工程的实际特点选择最佳绿色开采技术,才能在保障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提升开采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采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程雷.采矿工程中绿色开采的应用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9):1063-1063.

[2]李治学.浅谈采矿工程中绿色开采技术的相关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3,(20):32-33.

[3]吴莎莎,樊克恭.绿色开采实现模式[C].全国矿区环境综合治理与灾害防治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

第4篇:矿产资源论文范文

关键词:采矿工程;安全;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关键词;研究热点

当今是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由于城市规划、人类生产生活等的需求,采矿工程在各国的发展尤为迅速,采矿业年产量、年产值呈现逐年增长趋势[1]。由此可知,采矿工程的发展对于国家发展而言极其重要,但由于采矿工程属于高危行业,采矿安全事故在全球各地区仍持续发生,特别是重大事故时有发生,安全成为该行业面临的巨大挑战[2]。因此,为了减少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国家在给予采矿工程安全方面极大重视的同时,还提供了大量的资助,因而采矿工程安全形势一片好转。为了使采矿工程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国内外许多学者逐渐对采矿工程安全领域展开科学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有效的与安全相关的方法和建议,并以文献的方式进行发表,达到业界成果共享的目的,从而促进该领域的发展。这些研究文献中包含的理论、信息能较为有效地从侧面折射出采矿工程安全方面的状态。但到目前为止,国内还少有学者对采矿工程安全研究领域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分析,尤其缺乏对采矿工程安全领域热点和趋势分析方面的研究。自2012年5月以来,Google首次将知识图谱应用到其搜索引擎。随后,国内各行业先后兴起运用科学知识图谱方法来分析本行业学科研究前沿和知识发展动态的浪潮,并且先后取得了一定成果。在知识图谱构建过程中需首要解决的是知识的建模及知识的表示方法。刘峤等[3]对当前知识图谱构建技术面临的重大挑战和关键问题进行了总结,李秀玲等[4]提出了一种基于工艺知识图谱的异构CAM(计算机辅助制造)模型的结构化建模方法,孙小兵等[5]提出一种基于知识图谱对bug问题进行探索性搜索的方法,王琪[6]利用知识图谱将国内外大数据领域的研究情况进行可视化分析,对比国际和国内大数据研究热点与趋势上的异同。基于以上总结分析,本文将采用文献计量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借助知识图谱分析工具,分析中国2007—2020年间收录在CNKI(中国知网)上有关“采矿工程安全”主题的核心文献。通过对研究领域的时间、作者、机构、关键词等方面进行分析,可视化地展现这15a采矿工程安全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和研究现状,并探讨了该领域的发展趋势、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以期为中国采矿工程安全领域的发展提供更直观、清晰、可见的发展局势图,为相关学者后续的深入创新研究提供参考。

1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

研究选用CNKI为基础数据源,以“采矿工程安全”为主题,对2007—2020年间的数据库文献进行了检索。选取期刊来源均为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EI(美国工程索引)和核心,将数据整理后共得到实用文献503篇。该次文献获取方式均为人工剔除不符合条件的新闻、会议记录、学术报告等形式后得到文献数据,从而使获得的数据更具有代表性、实用性和权威性。

1.2研究方法

主要借助知识图谱分析工具———CiteSpaceV对采矿工程安全领域的核心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该软件适用于分析多元、分时、动态的复杂网络,是新一代的信息可视化技术[6],也是当今大数据时代高效、有效分析信息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软件之一。常用于分析某研究领域的科学知识结构和研究热点等信息。因此,可通过分析文献关键词直观反映关键词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达到研究采矿工程安全领域发展趋势的目的。

2国内采矿工程安全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2.1论文产出分析

论文产出是衡量一个学科或研究领域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该领域知识积累量和成熟程度的标志[7]。图1是2007—2020年采矿工程安全领域研究论文的整体产出图。根据图1中曲线趋势,可将煤矿安全生产研究划分为3个阶段:初步萌芽阶段(2007—2011年)、初步发展阶段(2011—2013年)、快速发展阶段(2013—2020年)。初步萌芽阶段每年论文数量为个位数,该阶段论文年产出总数为19篇。初步发展阶段,采矿工程安全领域的研究热度开始摆脱低迷的困境,持续升温,发文数量明显上升,采矿工程安全逐渐成为安全领域内的关键问题之一。快速发展阶段,采矿工程安全领域的关注度逐年升高,发文量不断增加,采矿工程安全领域的问题受到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广泛关注。

2.2作者特征分析

通过对文献作者的分析,可清楚了解所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再研究这些作者所写文献里提及的最新成果,不难得到具有代表性的数据[8]。同时,这些作者发表文献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代表一个作者在该领域所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因此统计高产作者对于研究这一领域的焦点和发展前景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9]。根据普莱斯定律,通过计算可知,在2篇的就可以算是高产作者。据统计,2007—2019年高产作者有23位,占作者总数的1.72%,累计46篇,占论文总数的4.57%,远低于50%。因此,中国矿山工程安全领域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现将2007—2019年发文量为2篇的高产作者统计如表1所示。分析表1可知,最早开始发文的作者是吴超,初始发文年为2007年。高产作者发文量所占比例都偏低,作者数量较多,整体上研究该领域的作者发文量都非常少。因此,中国应加强对采矿工程安全领域的重视程度,加大研究力度,引领各高校、研究机构对该领域进行研究,形成以政府为指引、各高校和研究机构共同研究发展的新体系。通过分析可知,高产作者文献中引用频率最高的是陈文伟2015年发表的《采矿工程施工工程中不安全技术因素和对策解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矿山工程发展最主要的障碍是技术因素,如何将这些对策应用于采矿工程安全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相关学者的关注。

2.3机构分析

机构分析可以使矿业工程安全研究领域主要科研力量的分布及其相互之间的合作关系清晰可见,明确得出该领域内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科研机构,从而方便该行业的学术交流[10]。以2007—2020年的论文为基础,以1a为1个时间点,对整理收集的数据进行机构分析。对2007—2020年采矿工程安全领域发文量排名前十的机构进行整理得到表2。分析表2可得,该领域已形成了以安徽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西安科技大学为代表的较为稳定的科研机构,这些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并引领了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此外,山西、陕西、贵州等省份的建设监理方面工作也不断为采矿工程安全生产研究注入新元素。这些研究机构广泛分布于华北、华东地区,说明中国矿山工程安全研究领域受到地理位置的制约,其分布散乱,在研究进展方面,没有充分的合作和交流,同时也能说明采矿工程安全领域相关研究成果和进度与当地经济发展程度有一定的联系。

3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

3.1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可直观展现文献研究内容,是文献计量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环。对采矿工程安全领域的关键词进行整理分析,可进一步把握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国内采矿工程安全领域中出现了15个主要关键词,这些关键词所反映的都是采矿工程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根据这些关键词可以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分为以下三方面:a)生产安全因素研究。关键词中的不安全技术因素、采矿技术、巷道掘进、问题等都是以生产安全因素为主题进行分析研究,说明在采矿工程中安全技术是备受关注的话题。b)安全管理研究。安全管理、施工安全等反映出要提高采矿工程的安全性必定离不开安全管理的配合,要做好安全工作,就必须要高度重视、发挥管理的作用,提高、完善管理系统可减少或避免不安全事故的发生。c)生产技术研究。关键词中出现的数字模拟、绿色开采,说明随着采矿工程的发展,将数字模拟技术应用到该领域的研究方法中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研究手段,并且绿色开采的研发将逐渐成为该领域研究者共同关注的焦点话题。

3.2研究趋势分析

为了进一步展现各突变词的变化趋势,统计2007—2020年突变词每年出现的频次,整理出排名前15位的突变词,如表3所示。分析表3可知,根据频次及突变持续时间可将这15个突变词分为以下5种类型:a)突现型。例如数字模拟、矿产资源,虽然频次不高,但在最近3年突然出现并保持一定的数量,对相关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说明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结合数字模拟对矿产资源进行新型的规划和研究将成为一个新的发展趋势。b)上升型。例如安全管理,不仅频次高,而且出现以后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现有的安全管理系统尚不完善,有待提高。c)稳定型。例如,采矿技术、施工安全、巷道掘进在该领域的研究中基本保持着一定的频率,持续时间较长,属于该领域中持续受到关注的话题。d)下降型。例如对策,频次从出现后的一段时间内持续下降或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表明这类主题研究的热度正在逐渐减弱或相对成熟。e)消亡型。例如新模式,在2013年首次被提及,却在短时间内消亡,但并不表明新模式不被学者关注。由表3可知,绿色开采其实是新模式开发的最新成果,新模式的研究只是暂时被绿色开采的新理念所覆盖,并没有淡出该领域的学术视野,是专业术语与研究方向的术语转换替代而已。综上所述,未来利用数字模拟、绿色开采等科学技术发展,完善采矿工程安全领域并结合开发新模式的思想潮流将成为新时代的研究趋势。同时,采矿技术、安全管理、巷道掘进等将成为该领域持续关注的重点。结合时展需要,在绿色开采等新概念提出后,如何更好地将新工艺、新模式有效运用到采矿工程安全实践中,将成为更多学者共同研究探讨的新课题。

4结语

第5篇:矿产资源论文范文

关键词:绿色矿业;文献计量分析;中国知网数据库;数据挖掘

1数据来源和分析思路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绿色矿业”或“绿色矿山”“绿色开采”“绿色勘查”“生态矿山”为主题词精确匹配后进行高级文献检索(加上中英文扩展),发表时间在1979年1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共获得2499篇文献,其中学术期刊2142篇,学位论文127篇,会议论文230篇。本文的基本分析思路为:首先,利用中国知网文献检索中提供的计量可视化分析进行文献数据挖掘和探查分析;其次,应用被引用频次进一步精炼文献开展引用分析;最后,开展“绿色矿山”的知识元检索分析及其引文检索中被引主题分析。

2总体趋势探查分析

2.1论文数量的年度变化情况

此次检索共查询到绿色矿业研究领域文献记录2499篇(1979~2018年),文献数量的年度变化趋势整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2007年以前文献数量较少,总数仅为170篇;2007年以后年度文献数量急剧上升,2014年达到最高峰318篇,随后2015年和2016年分别小幅回落至213篇和211篇,2017年又升至300篇,2018年仅统计上半年度已达150篇。最早研究成果公开发表于1999年,倡导推广无废工艺,发展绿色矿业[4]。2007年后文献数量的“井喷式”增长与矿业政策及产业发展密切相关,如:2007年的第九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倡导发展绿色矿业,随后绿色矿山建设工作纳入了《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2009年中国矿业联合会颁布《绿色矿业公约》[5]。2011~2014年国土资源部评选并公布了四批部级绿色矿山试点名单共661家矿山[6],国家“十二五”规划和“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发展绿色矿业[7]。

2.2研究主题关键词的整体分析

根据文献列出的关键词,统计其词频分布情况,1999~2018年绿色矿业研究领域前十大关键词集中在以下方面:绿色开采(445篇)、绿色矿山(277篇)、可持续发展(105篇)、绿色矿业(72篇)、循环经济(69)、环境保护(65篇)、煤矿(49篇)、绿色开采技术(45篇)、生态环境(43篇)、生态矿山(39篇)。

2.3研究主题关键词的关联分析

对主题关键词进行网络分析,得到主题关键词的共现网络分布图。从关联关系可以看出,绿色开采与煤矿、煤炭资源、露天煤矿、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关键词具有非常强的关联度,事实上,绿色开采在煤炭行业的大力推广与能源行业的高风险、高污染和高耗能特性有关,加之煤炭资源事关民生,其综合高效利用与采矿安全是能源保障的基石,也从另一个侧面佐证这一点,即在661个部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中,其中煤炭资源单位占了237家,占比为35.85%,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绿色矿山与可持续发展、绿色矿业、生态文明、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等关键词具有很强的关联度,表明以绿色矿山为关键词的研究成果多偏向综合管理、宏观政策或理论研究方向。以绿色勘查或生态矿山为关键词的文献数量相对较少。

2.4主要研究机构分析

1999~2018年绿色矿业领域发文量排名前20位的机构见表1。根据机构性质可以分为高等院501校、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行政机关和公司企业等5类。各类机构的特点如下所述。1)高等院校数量众多,主要分布在江苏、北京、山东、河南、辽宁、云南、陕西、山西、安徽、贵州和四川等省(区、市),其中以华东地区和华北地区高校统计的文献数占比最多,而以华东地区的中国矿业大学统计文献数高达164篇。2)事业单位有2家,分布在北京市和江苏省,其中以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统计文献数为37篇之多,证明该机构是绿色矿山研究领域内的中坚力量。3)社会团体有2家,分别是中国矿业联合会和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以中国矿业联合会统计文献数有22家,实际上该机构也是绿色矿山创建理论、标准和对策的探索者和引领者,在2014年了《部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验收办法(试行)》(中矿联发〔2014〕38号),2017年颁发了团体标准《固体矿产绿色矿山建设指南(试行)》(T/CMAS0001—2017)。4)行政机关有3家机构,分别是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国土资源部和浙江省湖州市国土资源局。浙江省绿色矿山创建起步早,形成了相对成熟规范的管理体系,早在2012年,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和浙江省环境保护厅联合了《浙江省绿色矿山建设管理办法(试行)》(浙土资发〔2012〕44号),对省、市、县三级绿色矿山的建设管理提出了新要求[5],浙江省国土资源厅下属机关———湖州市国土资源局在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走出了一条湖州模式创建绿色矿山的新路,极具示范带动效应,并在2017年率先了全国第一个地方标准《绿色矿山建设规范》(DB3305/T40—2017),适用于湖州市市级绿色矿山建设。原国土资源部是绿色矿山政策顶层设计的制定者和具体实施的监督者,承担总揽全局和标准制定的任务。近日自然资源部了9项行业标准,分别是《非金属矿行业绿色矿山建设规范》(DZ/T0312—2018)、《化工行业绿色矿山建设规范》(DZ/T0313—2018)、《黄金行业绿色矿山建设规范》(DZ/T0314—2018)、《煤炭行业绿色矿山建设规范》(DZ/T0315—2018)、《砂石行业绿色矿山建设规范》(DZ/T0316—2018)、《陆上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绿色矿山建设规范》(DZ/T0317—2018)、《水泥灰岩绿色矿山建设规范》(DZ/T0318—2018)、《冶金行业绿色矿山建设规范》(DZ/T0319—2018)、《有色金属行业绿色矿山建设规范》(DZ/T0320—2018),将于2018年10月1日起实施。5)公司企业有7家,分布在河北省、陕西省和山东省,主要是北方地区,表明北方企业更愿意积极建言献策。事实上,企业是绿色矿山创建的主体,只有当企业真正转变发展观念,认同绿色矿山理念和矿业伦理[8],主动承担社会责任[9],才是建立健全绿色矿山长效机制的关键所在。

2.5主要发表期刊分析

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1990~2019年所收录绿色矿业领域的期刊论文进行统计发现,发表该领域论文最多的20种期刊中,《中国矿业》(中国矿业联合会主办)的文献数高居榜首,达到86篇,其次分别是《浙江国土资源》(浙江省国土资源厅信息中心主办)、《山东煤炭科技》(山东省煤炭学会主办)、《中国有色金属》(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主办)、《青海国土经略》(青海省国土资源科技信息中心主办)、《资源导刊》(河南省国土资源厅主办)、《中国煤炭工业》(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主办)、《煤炭经济研究》(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和中国煤炭经济研究会主办)、《中国煤炭》(煤炭信息研究院主办)、《国土资源》(辽宁省国土资源调查规划局主办)、《环境保护》(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主办)、《中国水泥》(中国水泥协会和中国建材技术装备总公司主办)、《中国国土资源经济》(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和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主办)、《西部资源》(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主办)、《煤炭工程》(煤炭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环境教育》(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主办)、《现代矿业》(马鞍山矿山研究院主办)、《世界有色金属》(有色金属技术经济研究院主办)和《南方国土资源》(广西国土资源宣传中心主办),上述每个期刊数均在20篇以上,期刊的类型等级各异,部分期刊有着较强的地域性和明显的行业指向性。

3精炼文献引用分析

首先,对文献检索中的2499篇文献按照被引用频次指标降序排列,精炼出被引频次不低于10次的文献共198篇,总被引频次8342次,平均每篇被引用频次为42.13。其中,钱鸣高等2003年在《中国矿业大学学报》上发表的《煤矿绿色开采技术》一文的被引用频次最多,达到1238次,可以认为是煤炭行业绿色矿山建设领域的经典论文。实际上,被引用频次排名前20名的文献几乎均直接与煤炭资源相关,表明煤炭行业的绿色开采研究成果最为丰富和突出。接着,利用知识元检索功能开展绿色矿山检索发现,绿色矿山创建标准或考评指标体系最受研究者关注,2008年黄敬军等发表在《中国矿业》上的《绿色矿山创建标准及考评指标研究》一文[10]的被引用频次高达61次,随后第二年撰文再次探讨了绿色矿山建设考评指标体系,被引用频次高达48次,分别从资源能源利用、采选矿现代化、矿山清洁生产、矿山规范管理、矿山生产安全和生态环境重建等6方面,建立了绿色矿山建设考评指标体系[11]。2012年闫志刚等研究了绿色矿山建设评价指标与方法[12],论文被引用频次也达到38次。最后,对“绿色矿山”被引主题进行引文检索发现,检索到的618篇文献中被核心期刊引用的为188篇,被EI刊引用的仅20篇,被CSSCI刊引用的为48篇,被CSCD刊引用的为89篇,表明绿色矿山研究文献的部分成果受到高度重视和广泛传播,在学术界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4结论

1)从时间上来看,绿色矿山研究领域最早始于1999年,2007年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2007年之前的累计文献数仅为170篇,之后的年均数90篇以上,近5年来年均数不低于200篇。从研究主题词来看,绿色开采与煤矿、煤炭资源、露天煤矿、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关键词具有非常强的关联度;绿色矿山与可持续发展、绿色矿业、生态文明、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等关键词具有很强的关联度。2)从研究机构的竞争力来看,高等院校、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行政机关和公司企业等5类研究机构的关注侧重点不同,各有特点,数量上高等院校较为突出,几乎涵盖了全部重要的地矿院校。其中浙江省和江苏省地方研究机构的竞争力十分明显,这与当地探索早和技术力量强有直接关系。3)从主要发表期刊来看,《中国矿业》期刊发表该类文章最多,其他如《浙江国土资源》《山东煤炭科技》等期刊发文数较多,每个期刊数不低于20篇。从被引用频次来看,高被引用频次文献明显聚集于煤炭行业领域,反映在煤炭行业的绿色开采研究方向是一个热点领域,受到广泛的关注。另外,绿色矿山创建指标和评价标准是一个热点和关键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指导意义。

5说明和建议

1)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文献计量分析结果仅是一个初步的轮廓,具有一定的时间和数据库局限性,本研究重在提供一个认识文献的思路与方法,倘若需更加精细和深入地理解绿色矿山研究的方方面面,建议进一步结合引文内容深度分析。2)绿色矿山的研究除了理论与政策探讨[13-14]、国内外对比研究以及实例分析[15]外,其创建工作的核心在于个性化的标准体系,就当前的行业标准而言,尽管已做了原则性规定,但覆盖的矿种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未包含矿泉水(地热)等矿种,那么如何结合本地区的矿种特点、矿山规模和品牌发展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分类分级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定量评价体系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应进一步探讨绿色矿山与数字矿山(智慧矿山)、矿山公园以及城市地质工作之间的联系,从而深化绿色矿业的内涵,为非资源型城市创建绿色矿山提供参考;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和法律体系完善以及规划衔接,建立绿色矿山名录并实施“双随机一公开”制度,或者与全国矿业权人勘查开采信息公示系统互联互通,接受社会监督。

参考文献

[1]刘丽萍,侯华丽,刘建芬.对我国绿色矿山建设与发展的思考[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5,28(7):18-21.

[2]刘建兴.绿色矿山的概念内涵及其系统构成研究[J].中国矿业,2014,23(2):51-54.

[3]庞景安.科学计量研究方法论[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