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产业革命背景下的科技创新

新产业革命背景下的科技创新

1新一轮产业革命的特征

1.1产业边界模糊化

过去生产是制造业的核心业务,现在产品的生产、开发、维护、售后服务等均为制造价值链中同样重要的环节,越来越多公司将制造与服务结合起来,形成服务化制造新趋势。智能软件、新型材料、更灵敏的机器人,新型加工(尤其是三维打印)和一系列基于网络的服务,将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制造业企业可以通过在线获取生产所需要的各类协作服务,使生产要素的配置成本降到最低,在销售过程中,可以借助网络使最新产品在短时间内行销全球,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产业边界也因此渐趋模糊。

1.2产业组织网络化

以往产品设计和制造在时空上是分开的,如今网络技术将制造业职能和各国紧密相连,甚至供应商、客户都可以参与产品的开发生产,制造商将有效利用全球供应链和人才智力等资源进行网络化制造。随着三维打印技术的改进和制作成本降低,制造商将进行大规模定制经营,小型化个性化制造将成为潮流。同时,过去发达国家把许多工厂放在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但随着新技术应用,制造商更重视“集群”经营,更多地会考虑在本国或邻国设厂,以贴近最终用户并降低成本,实现本地化制造。

1.3产业生态知识化

新产业革命强化了计算机软件等数字化作品在生产设计与制造中的重要性,知识产权保护成为技术创新良性发展的重要条件。2013年8月,苹果与三星的知识产权官司,以三星赔偿10亿美元而告终,而这两家公司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利润占据90%以上。在网络环境下,数字化作品具有容易复制、传输方便和形态多样的特点,对各类侵权行为的确认以及各类知识产品的保护将变得更加困难。也正因如此,知识产权问题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力加大,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保障。

2新产业革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1新产业革命将推动发展理念的深刻变化

历次产业革命都起源于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18世纪,德国抓住了化学工业发展的机遇,迅速超过了英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抓住了电气革命的机遇,很快成为世界头号强国;20世纪50年代,日本抓住半导体产业发展机遇,在短时间内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现代化是由工业革命引发和带来的,现代化的过程是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我国现代化建设不可能重复发达国家的道路,2011年我国人均能耗2.6吨标准煤/年,同期美国约为中国的4.4倍。新产业革命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新材料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领域正在融合创新,有望群体突破。

2.2新产业革命将推动生产方式的重大转变

新产业革命的突破口是数字化制造,使生产方式呈现出社会化生产的重要特征,现有模式下的“大规模生产”将转向“大规模定制”,新一轮国际竞争更加取决于企业的研发和设计能力,产业产品的竞争优势更多来源于更新的技术和更高的附加值。生活方式转变和生产方式转变互相推动,市场需求成为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

2.3新产业革命将推动产业竞争的优势重构

第一次工业革命要求劳动力掌握机器操作,第二次工业革命要求劳动力高效率生产,而新一轮产业革命传统生产模式下的很多生产环节将被智能机器取代,员工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成为决定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直接制造环节人数减少和装配组装成本下降,依靠低成本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传统优势将加速削弱。

3新产业革命下科技创新工作的对策建议

3.1加强城镇化建设的顶层规划设计

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既需要遵循现代化的发展规律,更需要把握新产业革命的机遇,把城镇化与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促进就业创业结合起来,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应用,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城镇产业体系,,着力突破和解决重大技术瓶颈统筹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促进生活方式变革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3.2加大对前沿先导技术创新的支持

围绕有一定基础的领域,设立“前沿先导技术创新计划”,重点在数字制造、前沿材料、智能网络、生物技术、低碳能源等前沿领域,前瞻性部署若干个重点前沿技术专题,明确突破方向,出台有力措施,积极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制高点。

3.3组建产业技术研究机构

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建议成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研究,进一步统筹配置产业创新资源,建立健全产业研发创新体系,使之成为产业发展的战略智库、重大产业技术的策源地和高科技中小企业孵化的摇篮,大幅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3.4实施产业发展示范工程

依托现有科技和产业优势,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聚,先期启动新能源建筑一体化、网络制造科技示范工程,建设一批市场潜力大、辐射带动强、处于创新链高端的产业发展基地。

3.5完善新兴产业培育的协同机制

在相关工作部署中,既要发挥好、引导好地方发展的积极性,也要高度重视区域间、部门间的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避免采用传统方式发展新兴产业,避免盲目低水平投资建设等问题。

作者:陈立 单位:江苏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