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红色文化下农村美术艺术发展路径浅议

红色文化下农村美术艺术发展路径浅议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是由革命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及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等共同凝结而成的,象征着无产阶级革命的本质。红色文化的特殊性在于,它是经过血与火的淬炼、生与死的考验才形成的,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积累性、传承性、借鉴性及系统性等特征有显著区别,其形成过程介于近、现代之间。相应地来说,红色文化视角下的物质文化(实物)在微观层次上差异较大,如散落于不同地区的革命遗址、不同时期的革命文物、不同战争阶段创作的美术作品等,都被烙上清晰的现实印迹。客观上,由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所以广大农村地区既是孕育红色文化的沃土,也是承载红色文化的媒介。赣南农村地区是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摇篮之一,在红色文化渐成主流文化的社会背景下,探索该地区农村美术艺术发展途径,对于赣南区域经济、文化、教育等事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由王娜编著的《农村艺术性民间工艺》是一部研究中国农村民间美术的艺术专著,该书从红色文化视角出发,对国内富有代表性的农村美术艺术进行了深入探讨,书中构建的案例解读模式,对于赣南农村美术艺术发展路径建设具有重大启发。

一、聚焦农村美术艺术创新,拓宽红色文化传播途径

《农村艺术性民间工艺》收集了国内十个典型农村美术艺术品,包括凤凰纸扎、忠信花灯、郎庄面塑、庆阳香包等,这些农村美术艺术品不仅富有浓郁的地域性、民俗性气息,也是特定农村地区的代表性文化标志,是红色文化传播的天然载体。本书为每一种美术艺术品构建起“过去-现在-未来”的案例解读模式,解读过去即分析美术艺术品的起源、发展,解读现在即分析美术艺术品的特征、内涵,解读未来即分析美术艺术品的工艺更迭、需求趋势。整体上,本书为每一种农村美术艺术品建立起“创新主导”的技术路线,这也为拓展红色文化传播途径提供了有利条件。以赣南农村美术艺术品为例,包括民族服饰、手工艺品、旅游纪念品、非遗文化品等,通过深度发掘赣南苏区红色文化内涵,将特定的文化符号嫁接到农村美术艺术品上,再经由旅游、文创、电子商务等途径销售出去,在实现红色文化传播途径拓展的同时,也能够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继承赣南红色文化基因,丰富农村美术艺术形式

近代历史上,赣南农村地区是红色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如瑞金、于都、会昌、安南等地,被誉为“苏区”,是中国革命的象征性地域。以红军为代表的中国革命力量在赣南农村建立起“红色政权”,并以此地为根据地、积蓄力量,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此期间,赣南农村地区孕育了类型多元的红色文化,如红色标语、红色宣传画、红色歌曲及舞蹈等。立足新时期,赣南农村美术艺术发展应继承红色文化基因,秉承文化创新理念,不断丰富农村美术艺术形式。《农村艺术性民间工艺》一书面向未来、与时俱进,重点围绕“制作工艺”探索丰富农村美术艺术的形式,如“凤凰纸扎”的案例解读中,对纸扎的选材、骨架、剪贴、糊纸、折叠、彩绘等工序,均在传承古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很好地丰富了凤凰纸扎的艺术表现形式。受此启发,赣南农村美术艺术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关注红色文化优势,将具象的、碎片化的红色文化符号(如红色五角星、麦穗、镰刀与锤子等)整合起来,转化为抽象的、统一的表达形式。另一方面,积极引入到具有代表性的赣南农村美术艺术创作中,如吉安鲤鱼灯、龙南木雕、赣州剪纸等。

三、促进地域文化风情融合,契合现代美术艺术审美

该书注重对农村美术艺术的起源发掘,如解读浚县“泥咕咕”案例时,强调这一工艺品与农村风俗(庙会、市集)的密切关系。又如解读郎庄面塑案例时,强调这一工艺品与祭祀礼仪的密切关系。由此可见,农村美术艺术形式及产品,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大量地域文化风情。而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地域文化,不应该是独立存在、自我封闭的,赣南地区是我国客家文化的代表地之一,也是重要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因此该地区农村美术艺术的发展路径,应促进红色文化与客家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地理聚落文化等深度融合,形成别样的文化风情,以获得文化审美标准的“最大公约数”。换言之,红色文化借助赣南农村美术艺术传承、传播,应契合现代美术艺术审美需求,开发一系列功能与审美价值俱佳的产品,如复古风的革命纪念物、红色文化体恤衫、在赣南农村特产包装上标注红色标识等。

作者:罗春辉 单位:赣南师范大学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