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印服务贸易的合作发展研讨

中印服务贸易的合作发展研讨

中印两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

(一)中印两国人口和经济状况比较

中国和印度都是世界人口和经济大国。2010年,两国人口分别以13.7亿、11.7亿而名列世界第1和第2位。两国也都是高人口密度的国家,尤其是印度,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高达3562.01,是中国的24.9倍;中国人口增长率为0.57‰,而印度人口增长率为1.3‰;中国GDP总量是印度的6.2倍,人均GDP是印度的5.17倍(见表1)。庞大的人口基数、不同的人力资本结构和不断扩大的经济规模使两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呈现不同特点。

(二)中印服务贸易发展规模的比较

近年来,中印两国的服务贸易都保持着稳定上升的趋势。2000年,中印两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分别为301.46亿美元、162.68亿美元,中国是印度的1.85倍,中印两国服务贸易进口额分别为358.58亿美元、145.76亿美元,中国是印度的2.46倍;2010年,中印两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分别为1703亿美元、1243.09亿美元,中国是印度的1.37倍,中印两国服务贸易进口额分别为1922亿美元、826.94亿美元,中国是印度的2.32倍。2000年两国服务贸易总额都在世界前十名之外,2010年中印两国服务贸易出口分别上升至世界第4和第7位,进口上升至世界第3和第10位(见表2)。从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情况可以看出两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符合发展中国家出口增速大于进口增速的总体发展趋势。中国服务贸易总量占有优势,但与印度的差距在缩小。而且,与中国贸易逆差越来越大的发展趋势不同,2000年以来印度服务贸易持续顺差,①2010年顺差高达416.15亿美元。从服务贸易出口额占GDP的比重看,两国的比重都在提高,但印度的增加更快。2000年,中印两国服务贸易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52%、3.54%,2010年,中印两国服务贸易的占GDP的比重分别上升为5.24%、12.90%,显然印度服务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为重要。

(三)中印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比较

我们利用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对中印两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

1.中印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比较。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即TC指数,也称为贸易专业化系数、比较优势指数或净出口比率,是指进出口贸易差额占贸易总额的比重,可对一国的服务贸易总体及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TC取值范围在(-1,1),当其取值接近0时,说明竞争力接均水平,当TC取值小于0时说明竞争力弱,越接近-1,服务贸易的(总体或行业)竞争力越弱。当TC取值大于0时,说明竞争力强,越接近1,该国服务贸易(总体或行业)的竞争力越强。从表3的TC总体指数可以看出,中印两国服务贸易的总体竞争力差距较大。2000年以来,中国TC指数均为负数,显示一直为服务贸易的逆差国,处于竞争劣势,但TC指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表明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劣势逐年改善,贸易逆差也呈逐年缩小的趋势。印度TC指数均为正数且增长速度非常快,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从服务贸易行业的TC指数看,两国差距也较大。从运输行业看,两国的TC指数均为负值,说明两国在该行业的国际竞争力都处于劣势,中国货物贸易发达,运输是中国服务贸易第二大行业,运输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却弱于印度;从旅游行业看,2007年以前,中国的TC指数高于印度,竞争力超过印度,2007年以后出现负数,竞争力下降,印度超过了中国;从通讯行业看,中国的TC指数波动较大,2001、2004、2005、2006四年出现负数,印度除了2002年以外均为正数,2010年的TC指数是中国的两倍,表现出远高于中国的竞争力;从建筑服务行业看,中国的TC指数高于印度,并呈现增长趋势,比印度具有更高的竞争力;从保险行业看,中国的TC指数一直为负数,印度该指数值虽小,但均为正值,中国的竞争力弱于印度;两国在金融服务行业的TC指数都是负数,但是印度的国际竞争力明显高于中国;计算机服务行业更凸显出印度在计算机软件业发展上取得的突出成就,TC指数大大高于中国。据世界银行调查,印度计算机软件出口的综合指数位居世界第一,占有世界软件开发市场份额的20%,是世界5大软件供应国之一,并且是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印度软件已出口到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仅次于美国。①中国的计算机服务业发展也较快,TC指数增加显著,2010年是2000年的3.4倍,但与印度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2.中印两国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比较。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匈牙利经济学家BelaBalassa于1965年提出的测算部分国家贸易比较优势的一个指标,用来衡量一国某类产品的出口量占世界该类产品出口量的比重。若RCA小于0.8,则表明该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弱;若RCA介于0.8和1.25之间,则认为该国具有中度的国际竞争力;若RCA介于1.25和2.5之间,说明该国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若RCA大于2.5,说明该国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从RCA总体指数可以看出,从2000年至2010年,中国的服务贸易RCA值一直低于0.8,而印度的RCA指数则逐年上升。2000年,印度的RCA指数是中国的2.56倍;2010年,印度的RCA指数上升到中国的3.98倍。显然,与印度相比,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较弱,印度则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见表4)。从服务贸易行业RCA指数可见,印度服务贸易的结构更优化,其服务业中竞争力强的行业可以带动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印度的运输、通讯、金融及其他商业服务具有中度以上的竞争力,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只有运输、保险行业具有中度以上的竞争力,其他行业的竞争力都较弱。显然,印度的服务贸易结构已转向附加值更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而我国的服务贸易内部结构还有待优化。

中印两国服务贸易合作发展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

(一)两国服务贸易合作发展的有利条件

1.迅速发展的双边贸易为两国的服务贸易合作奠定了基础。与中印服务贸易总体发展态势相对应,两国双边贸易近年来发展迅速。2000年中印两国双边贸易额仅为29亿美元,2005年印度已经成为中国的第十大贸易伙伴(不含香港特别行政区),同时,印度也成为我国在南亚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2006年中国成为印度第二大贸易合作伙伴国。2007年,中印双边贸易额突破386亿美元,中国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而印度则是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2008-2011年,中印双边贸易额分别为517.8亿美元、500亿美元、600亿美元、739亿美元。①2010年双方确立了2015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000亿美元的目标。印度驻华大使苏杰生因此而推论:“按照这样的速度,相信在未来五年,印度将会成为中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①

2.渐趋密切的政治联系促进了两国服务贸易合作的发展进程。中印两国的经贸往来深受双方政治联系的影响。随着两国领导人之间不断做出更多政治承诺,双边经济合作框架(包括联合经济体、联合研究小组等)逐步建立,经贸关系发展中取得的成果也越来越多。自1984年8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印度共和国政府贸易协议》签订以来,两国已签订多个双边协议,推进了两国服务贸易合作的发展。2010年12月总理访印,双方决定建立的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除了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国还没有与其他国家建立起战略经济对话机制,中印开启战略经济对话,将使得发展中国家更好地进行平等对话,加强双边合作。”②

3.产业结构差异和优势互补构成两国服务贸易合作的内在动因。从前面两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服务贸易出口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和资源要素禀赋优势的部门,如旅游、运输、建筑及其他商业服务中的咨询等传统服务贸易行业,近年来计算机硬件和信息行业也有一定的发展。印度的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竞争力较强,与贸易相关的服务、通讯服务、商业管理咨询及公共关系、法律服务、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行业也具有相当的优势,制造业相对较弱。“中国制造”、“印度服务”的特点体现了中印在经济结构上的差异,优势可以互补。正因如此,中国的快速经济增长,以及因特网技术的发展,被一些印度人认为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而不是潜在的对手。

4.经济格局调整与目标市场的重新定位成为两国服务贸易合作的契机。印度服务业出口中竞争力最强的软件服务外包业务,主要面向欧美市场。由于文化、传统、地缘及语言等关系,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则一直是中国软件外包服务的主要发包市场,两国面对的发包市场重合度并不大。①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格局调整,欧美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增强,印度软件产业的服务贸易受到很大限制。与此同时,中国软件外包业由于邻近日韩市场,以及丰富的人力资源、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庞大的内需市场,发展的比较优势明显。中国已是印度服务业最重要的目标市场之一,扩大对中国服务贸易的规模,已成为印度政府和企业的努力方向。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也因提高了对印度投资机遇的认识,而从“向西看”转为“向南看”。

5.应对国际竞争实现双赢形成两国服务贸易合作的理性选择。由于中印经济发展总量的内在驱动和劳动力成本优势,以及两国服务贸易都主要以低成本、低价格的优势提高其在国际服务贸易市场的分额,这难免不引起发达国家的警惕。中印两国服务贸易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如果不进行共同规划和合作,就难以避免为了争夺市场而出现恶性竞争,从而导致两国在国际市场上出现零和博弈,甚至国家间的贸易摩擦,在国际上形成互相制衡的局面,阻碍两国服务贸易的有序发展。因此,为了保证服务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两国具有在战略层面上进行合作和规划,积极引导服务贸易发展方向的内在激励。

(二)两国服务贸易合作发展的制约因素

1.资源禀赋相似的国情使得两国服务业发展战略竞争意识强烈。中印同为人口大国,两国人口合计占到全世界的40%。劳动密集型产业必然是两国政府的首选,这不仅能充分利用本国低廉的劳动成本提高市场竞争优势,而且能极大地解决国内的就业问题。作为亚洲地区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当今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两国体现服务业竞争优势的经济发展战略相似,竞争意识强烈。

2.印度对中国开拓印度市场采取了诸多歧视性限制措施。中国早已加入WTO,但印度至今不给予其市场经济地位,反而在很多方面对两国的贸易往来设置制度性障碍。中国是印度最大的反倾销对象国,自1992年印度反倾销和联合税收总局开始运作以来,共发起272个反倾销调查,其中向中国发起了149个,占印度反倾销案件总数的近55%。②印度对中国的投资、外汇管理、自然人流动等均采取了歧视性的限制措施,中国企业投资印度受到远高于其他国家的严格管制,面临严重的外汇风险,劳务输出被设置了很多不公正的阻碍措施等。这些歧视性限制政策,不但有违WTO平等、开放的原则,使中国企业遭受了很大损失,更直接影响了两国的投资和贸易。③

3.两国服务行业和管理体制与发达国家相比国际竞争力依然较低。同为服务贸易承包市场上的主要发展中国家,中印两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主要在低成本、低价格方面,而在产品品质和产品技术标准,以及服务业总体竞争力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两国服务企业不仅存在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人才流失、技术和管理落后等问题,而且不乏服务产业组织效率低下、决策机制落后、机构运行效率低、投资体制不健全等弊端,这使得两国服务贸易合作存在许多困难。

4.两国文化、贸易体系、经济体制的差异,延滞了双方的合作进程。两国文化、贸易体系、经济体制的差异使双方在合作与合作的执行中存在许多问题。目前中印两国的交流并不充分,特别是“面对面的、不借助第三方媒介的直接交流”。“由于缺乏直接交流,中印两国长期以来其实都在通过西方的视角观察对方。误会、曲解、偏见随处可见。”由于语言的障碍,限制了信息传递的渠道,中国人主要从西方著作来看印度,树立印度人形象;印度人对中国同样如此。印地语和汉语之间的翻译,是通过“印地语-英语-汉语”的间接路径,以英语为媒介完成。“辗转翻译中,许多有效的信息丢失了,误解甚至曲解慢慢就产生了。”④

5.地缘政治和领土之争阻碍了双方经济的进一步合作。西方范式下的“文明冲突论”对中印两国一直存在消极影响。独立以来的新印度和1949年成立的新中国,一直缺乏双方互认的话语体系。西方范式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理论深深地影响着中印学者。印度传统的“强大的邻国是最大威胁”理论,视“中国的崛起将可能带来中国的霸权”为必然。中国的“远交近攻”战略,虽强调重视睦邻友好关系,其与“地缘”理论还是异曲同工。两国在边境领土、南海方面存在的争议问题也成为中印贸易合作的最大障碍。

结论与建议

“中印崛起正在改变世界经济格局”。①“世界正在入迷而敬畏地关注中国和印度的崛起。然而,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两国之间加强经济联系的意义可能更为深远。”②尽管中印服务贸易存在竞争,但两国服务贸易存在共同发展的潜力与优势,为双方实现可持续性和包容性的增长创造了条件。

(一)加强两国在多边贸易体制下的联合对话

由于中印服务贸易竞争力弱于发达国家,在发达国家设置的各种壁垒面前都处于被动地位。囿于技术和规模的制约,两国国内市场不能贸然开放。但两国均实行了外向型发展战略,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国际市场,必须在多边服务贸易开放框架下寻求维护本国服务贸易利益的最佳路径。因此,中印两国可以联手参与多边贸易谈判,增加在多边贸易体制中的话语权,提高与发达国家对话的实力,通过多边机制下的双边磋商与需要获取市场准入,为两国寻求更多的国际市场机遇,争取更多利益。

(二)提高两国服务贸易政策和制度制定方面的合作水平

欧美服务贸易市场的衰退为出口带来不利影响,印度已将目标市场转向非洲、拉丁美洲,以及中国,这些新兴市场同样也是中国的目标市场。两国政府应在一些制度和政策上进行相应的调整,在制定对外贸易政策上有所侧重,如中国的制造业闻名于世,而印度的服务培训、技术教育享有盛名,两国在充分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维护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达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的。在中印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双边的合作领域和渠道,探索构建中印FTA机制的可能性,促进双方贸易和投资的进一步发展。

(三)通过人力资本投资领域的合作为两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人力资本是服务贸易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因素。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的开发对两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人力资本竞争力推动的服务贸易增长具有可持续性。印度服务贸易行业尤其是IT产业取得的惊人成绩,其教育及教育服务贸易发挥了巨大作用。与此同时,印度教育失衡的现象也非常严重,高等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之间的差距较大。③中国教育的发展则相对均衡。两国在人力资本投资领域可以展开合作,互送人才到对方接受培训和教育。还可以采取“请进来”和“送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互邀对方的学者、人才前来交流,充分利用中印两国教育资源,相互为对方培养急需人才,并逐步消除自然人流动的制度障碍,为两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四)构建中印服务贸易互认机制

由于经济背景、技术能力、技术基础和偏好的不同,中印两国服务贸易标准客观上存在差异。互认(相互承认彼此的认证)是一种消除贸易认证所致技术壁垒的灵活的、有吸引力的做法。WTO/TBT协议第6条对各成员国相互承认合格评定结果予以鼓励,“但是,迄今为止,达成双边或多边互认协议的主要是一些发达国家,而且仅限于合格评定程序”。④中印两国应在相关的服务贸易行业和产品上引进国际标准和技术,建立共同的检验机构和认证制度,共同培训相关人员。通过行业合作,使两国间的优势能够真正做到互补共赢,增强两国在共同制定行业标准上的实力。提高两国的技术水平和检验能力,提高两国参与国际互认的程度。

(五)通过文化交流为双边贸易关系建立更广泛的社会基础

中印两国文化、人文领域的交流能够协调、平衡其商业上的竞争和合作关系。“两国双边关系的驱动力应具有更加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社会意义”。⑤作为两个雄踞亚洲,影响了世界历史文化进程的发展中大国,两国文化的深厚积淀,与其文化的强大包容性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增强两国之间在宗教往来、旅游观光、文化交流等方面的联系,增进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信任,能够为两国服务贸易合作发展提供社会基础。(本文作者:张文玺 单位:山东大学研究生院)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