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我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

我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

摘要学术期刊是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体系中的重要载体。在移动互联网和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学术期刊逐渐从学术传播的舞台中心走到了边缘位置。学术传播地位的边缘化以及生存压力迫使学术期刊必须迎难而上,朝着数字化的方向转型。目前我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最大的制约因素是人的观念和能力问题。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一方面需要包括人财物在内的资源支撑,另一方面也需要构建以法律、制度为代表的外部环境保障体系。利用既有条件,实现传播渠道多元化;有效整合资源,进行集群集约化出版;依托学术共同体,打造新型数字化学术平台是我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学术期刊;数字化;数字素养;集约化;学术平台

1数字化转型:学术期刊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直接而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尤其在传播领域,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方式、速度和量级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般说来,全新的技术应用会带来行业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的提升,但也有可能会对某些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影响。能构成如此挑战的技术,一定是超越了技术的边界,能给整个行业的行为观念和生产方式都带来质的变化的技术,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数字传播正是这样一个技术。在全新的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和数字技术颠覆了传统的传播生态和传播秩序,微博、微信公众号和各种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的发展呈现日新月异之势,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则承受着巨大冲击。数字化浪潮的来临,自然也毫无例外地改变了曾处于“超然”状态的学术期刊的传播方式和存在业态。在移动互联网和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学术期刊逐渐从学术传播的舞台中心走到了边缘位置。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广泛使用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电子阅读成为流行的信息获取方式。随着知网、维普、万方、超星等大型学术期刊数据库的不断壮大,学术研究领域的广大作者和读者的阅读习惯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从阅读纸本期刊到阅读数据库,人们只需从网络数据库中搜寻下载相关的学术论文,不再需要整本期刊。在纸本时代,学术传播主要依赖学术期刊,论文未经发表,无法进行广泛传播;在数字化时代,学术论文成为学术传播的主要单元,同时,作为独立个体的学术期刊的特色、编辑思想、专栏结构等也都迷失在网络的海洋中[1]。质言之,对读者而言,整本学术期刊已经变得不再重要。另外,网络数据库的风行极大挤压了学术期刊的生存空间,纸质学术期刊的发行量呈现断崖式的下降趋势。可以说,学术传播地位的边缘化以及生存压力迫使学术期刊必须迎难而上,朝着数字化的方向转型。数字化转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改变,而是从基于传统纸质媒介的出版形式向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核心的出版形式全新转变。

2理念与能力:数字化转型的最大制约因素

任何事业的推进,离不开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而人又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同样,我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固然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投入和技术资源的支撑,但目前最大的制约在于人。人的因素,一方面是人的理念问题,另一方面是人的能力问题。

2.1理念方面,表现为转型内生动力不足,缺乏创新意识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没有创新的理念,必然不会有创新的行动。肩负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伟大使命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要在移动互联网浪潮中取得发展的主动权,实现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关键是要有改革创新的理念和决心。当下在我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领域包括主编在内的广大从业者的观念仍然停留在“纸本为王”的时代,缺乏主动推进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创新意识。一方面,在国家财政保障和现有报刊管理体制的庇护下,学术期刊工作人员处在一种相对安逸的状态,他们大多认为把控好刊物内容即可,没有必要进行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即使有一部分人认同数字化转型,也因专业知识、传统思维等原因而未弄清楚数字化转型的方向和实质,认为将纸质刊物的内容到网站上或者上传到数据库就完成了数字化,没有认识到数字化转型是对学术产品生产、编辑、等诸多环节的创新。总之,观念上的保守和僵化,使学术期刊转型的内生动力不足,阻碍了学术期刊数字化建设的步伐。

2.2能力方面,表现为数字素养不足,转型缺乏人才支撑目前,在学术期刊界,尤其是在人文社科学术期刊领域,严重缺乏数字化转型方面的人才。数字化人才的匮乏导致学术期刊数字化建设受到一定的限制。可以说,既有从业者数字素养的不足,极大阻碍了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步伐。数字素养,作为新时期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是指“在数字环境下利用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能够快速有效地发现并获取信息、评价信息、整合信息、交流信息的综合科学技能与文化素养”[2]。新时代的期刊人才应该是集数字素养能力与编辑知识技能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相较于科技期刊工作者或者新媒体工作者,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从业人员在利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收集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明显偏弱。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

3我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路径探析

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一方面需要上节述及的包括人财物在内的资源支撑,另一方面也需要构建以法律、制度为代表的外部环境保障体系。外部保障主要指数字化建设的制度保障,主要包括数字版权保护、数字技术标准等。相对于资源支撑和环境保障的落实,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方向和路径也许更值得探讨。其实,学术期刊数字化并没有现成统一的方向和路径,尤其是对于以综合刊为主要形式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在此,本文从传播渠道多元化、集群集约化出版、打造新型学术在线平台三个方面对我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路径进行探析。

3.1利用既有条件,实现传播渠道多元化

毫无疑问,纸本发行仍然是当下学术期刊传播的重要途径。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学术期刊应该在重视传统渠道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拓展传播范围。首先,精心打造自身门户网站。门户网站是除了纸本期刊外,展示期刊形象和内容最直观最高效的平台。学术期刊门户网站不仅要有期刊信息、期刊动态、作者学术简介、公开获取的本刊论文,而且应该将这些内容进行动态化、结构化组织,以满足读者个性化阅读需要。其次,办好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积极利用新媒体时代大众浅阅读、快阅读和碎片化阅读的特点,做好学术期刊的“微”传播。在微博、微信公众号及时学术动态、精确推送优选文章以及与读者进行沟通互动。再次,与大型学术期刊数据库合作。在数据库风行的时代,学术期刊有必要选择一个或者几个有实力的数字技术运营商成为合作伙伴,进而实现从网络到移动,从手机到平板电脑,获取更为广阔的多媒体、多渠道、多业态的数字化应用空间,达到学术内容“云传播”的效果。

3.2有效整合资源,进行集群集约化出版

目前我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以单刊编营一体为主,即一个编辑部负责本刊的内容编辑与出版发行。编营一体模式的主要弊端是出版效率低。毫无疑问,分散粗放的出版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重新将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打造具有一定规模的学术期刊出版群从而实现集约化出版将为未来学术期刊大规模数字化奠定基础。可根据我国学术期刊的分布特点,在确保内容组织和编辑权独立的前提下,从几个方面渐次推进:首先,整合单一高校内部学术期刊资源,成立本校学术期刊社或者将学术期刊并入本校出版社。其次,由教育主管部门推动,整合区域内(省级较为适宜)高校学术期刊资源,成立学术期刊出版集团。再次,整合非高校系统(社科院、社科联、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学术期刊资源,可根据学科分类,建立期刊出版集群。当然,因为涉及现有期刊管理体制的改变,在推行的过程中一定要因地制宜,分批分类循序进行,不能搞一刀切。学术期刊完成集群集约化出版后,其数字化转型之路将并非难事。

3.3依托学术共同体,打造新型数字化学术平台

面对移动互联网浪潮,人文社科学术期刊除了利用既有条件拓展传播途径和有效整合资源进行集约出版外,还应该积极打造新型数字化学术平台。新型数字化学术平台应该以学术共同体为基本依托,具备多重功能和属性。首先,新型学术平台应具备“投稿—评审—编辑—校对—出版”功能,能够实现作者投稿、编辑初审、专家外审、在线编辑校对、优先数字出版一体化。其次,新型学术平台应为读者和作者提供细分、开放的学术资源。“在线数字传播的最佳单元,不是整本期刊也不是单篇文章,而是专栏”[3],因此,平台应该是专栏化知识平台。再次,新型学术平台应该是具备评价和交流功能的互动式学术社区。以学术共同体为依托的学术社群在平台上对作者的成果进行评价和讨论,有助于建立开放、公平、民主的学术评价体系,真正实现以质评文。

参考文献

[1]朱剑.变革年代学术期刊的数字化生存[J].澳门理工学报,2013(2).

[2]赵肖峰,孙向晖.浅析数字素养与高校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J].科技视界,2014(13):142.

[3]桑海.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在线学术平台——“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之未来构想[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5,52(3):55-64.

作者:史拴拴 单位:江苏省社科联《江苏社会科学》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