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地质学科技期刊四组词使用分析

地质学科技期刊四组词使用分析

摘要:科技期刊及其编辑在促进科技术语规范化表达的进程中承担着重要责任。在地质学科技论文编校过程中,经常发现学科术语的混用、错用现象。文章列举了四组常见词汇,通过中国知网文献检索发现其混淆使用现象比较普遍。借助词典、地质行业标准、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公布的科技名词及百度学术搜索引擎,对“勘查”“勘察”、“降水量”“降雨量”的词义及使用语境进行分析,对“平硐”“平洞”、“硐室”“洞室”的正误使用进行辨析。最后提出建议:期刊学科编辑需要加强对科技术语规范化表达的重视,工作中遇到把握不准的词要查证辨析,做到改必有据;编辑部可以通过期刊网站等平台公布易混淆词汇,促进作者和读者重视科技术语的规范化表达,并在科技论文写作中正确使用。

关键词:地质学期刊;科技术语;规范化;科技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

规范使用汉语语言文字越来越得到国内各学界的重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成立以来,按学科审定公布了大量规范科技名词,在科研、教学、新闻、出版等单位得到了广泛运用[1]。作为科技创新成果的主要展示平台,科技期刊用词最需遵循科学、严谨、准确的原则[2]。科技期刊编辑的职责之一就是对稿件的文字及标点符号的使用情况进行把关,肩负着推动语言文字特别是科技术语规范化表达的重要责任。但在编校过程中,以及在科技期刊文献中,依然能发现很多科技术语被错用、混用的情况。很多编辑在这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分析。胡正武[3]列举了多个出版物中出现的文字错误实例并分析其原因。秦和平等[4]对科技期刊中常见的语言文字正误使用进行辨析,列举了如“振动”“震动”、“启动”“起动”等常用词的区别,认为需要根据语境来决定用词。王秋萍等[5]则针对“形”“型”二字,通过举例、考证等方法辨析了二字的区别,建议在科技术语审定时,宜根据学科领域内涵与语素意义综合考虑科技名词的用法。汤代国等[6]、孙喜佳等[7]总结了医学期刊的术语使用不当现象,认为编辑除了要熟悉并掌握大量规范名词,还要积极推广使用审定的名词,不断推进医学期刊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刘锐[2]对“化学需氧量”一词的正误用法进行了辨析,认为科技期刊编辑需要洞悉作者意图,选择标准的量名称及其单位。郭静芸[8]、乔玉兰[9]等针对地质学科技期刊中出现的部分易混淆词语进行辨析,如“潟湖”的正确表达,“黏”与“粘”、“心”与“芯”、“熔融”与“溶融”等的区别。李杰美[10]介绍了地质年代的正确写法,同时也提出在地质学科技期刊中仍有地质年代混用的现象。以上研究对各个学科的作者和期刊编辑帮助都很大,有利于促进包括学位论文、研究论文、科研报告中学科术语及常用词的规范化表达。地质科学涉及数理化天地生各学科[10],从事地质科技期刊的编辑需要掌握的科技术语更多。虽然全国科技名词委等机构一直在推进术语规范化及其推广使用,期刊界一直重视字词的正误辨析和总结,但编辑在工作中依然会遇到易混淆词汇,在阅读文献时也能发现字词错误。笔者列举了在地质科技期刊的编校工作中发现的四组易混淆词,通过中国知网文献检索,发现这些词的混用现象比较普遍。因此借助词典、地质行业标准、百度学术搜索引擎,从这些词的基本概念、使用频率出发,依据全国科技名词委的术语在线,对其正误使用进行辨析。

二词义辨析

1.“勘查”与“勘察”在地质科技期刊编校过程中,经常能看到“勘查”“勘察”二词。在中国知网进行主题词检索,包含二词的文献量均非常大,且涉及学科很多,但并不能轻易分辨出其区别。(1)基本词义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11]中查找“查”“察”二字。“查”有三个释义:检查,如盘查、查收;调查,如查访、查勘;翻检着看,如查资料。“察”有一个释义:仔细看、调查,如观察、考察。二字的易混释义是均有调查之意。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11]中,“勘查”指实地查看或调查,特指在采矿或工程施工前,对地形、地质构造、地下资源蕴藏情况进行实地调查,例词有地质勘查、勘查(犯罪)现场。“勘察”是指实地考察或调查,例词有地基勘察、勘察地形、勘察设计。就词义而言,“勘察地形”似应为“勘查地形”。在百度百科中检索二词。“勘查”是指实地查看、现场调查,指专门从事勘查的部门或人员利用现代科学原理、现代科技知识和方法,对需要取证的事实进行勘验、检查、调查访问、寻找、发现、固定和提取有关的痕迹、物品等证据材料和信息,为科技鉴定、综合分析判断提供服务,如现场勘查(犯罪现场);也指在采矿或工程施工前,对地形、地质构造、地下资源蕴藏情况等进行实地调查,如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勘察”是指根据建设工程的要求,查明、分析、评价建设场地的地质、地理环境特征和岩土工程条件并提出合理基础建议,编制建设工程勘察文件的活动。(2)使用辨析在《工程地质钻探规程(DZ/T0017—91)》[12]中有这么一段话:专门工程勘查通常包括高层建筑基础工程、动力基础工程、取水工程、桥涵工程、线路工程、隧洞工程勘查等,此外,施工勘察也属此范畴。专门工程勘查工作通常是在初勘后进行或与详勘工作同步进行,其钻探目的是为满足专门工程进行设计施工的需要,解决与设计施工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提供相应的工程地质资料。在这段文字中出现了3次“勘查”与1次“勘察”。其区别在哪?是否有误用?在《地球科学大辞典(应用学科卷)》[13]中,“勘查”是指对自然界进行的任何类型的有系统、有步骤的调查工作;“勘察”是指在采矿或工程施工前,为了解地形或地下地质情况而进行实地调查。此处对“勘察”的解释恰是《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和百度百科中对“勘查”的部分解释。地质学科中分别以此二词为词根组成了大量词汇。《地球科学大辞典(应用学科卷)》中包含此二词的词目见表1。

在中国知网中选择标准库,设置检索项为“标准名称”,分别输入“勘查”“勘察”,得到164条和209条结果。以上搜索结果均包括中国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已经废止的,或是一个标准的多个修订版。部分标准见表1。《地球科学大辞典(应用学科卷)》在钻探工程学科中,将“勘察技术”定义为:泛指钻探、坑探、物探、化探、遥感和测量、制图等技术方法。《地质勘查规程规范编写规定(DZ/T0006—1991)》[14]将“地质勘查”定义为:根据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对一定地区内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地下水、地貌等地质情况进行重点有所不同的调查研究工作。包括地质测绘、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探矿、地质遥感、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海洋地质和钻探工程、坑探工程、地质实验测试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15]将“岩土工程勘察”定义为:根据建设工程的要求,查明、分析、评价建设场地的地质、环境特质和岩土工程条件,编制勘察文件的活动。在全国科技名词委的“术语在线”中,检索“勘查”得到15条术语,包括矿产勘查、坝址勘查、资源勘查、水文地质勘查等,分别来自测绘学、地质学、冶金学、资源科学技术等5个学科。检索“勘察”得到14条术语,包括水利勘察、工程勘察、城市勘察、资源勘察、工程地质勘察等,来自地质学、土木工程、建筑学等7个学科。综合上述例词和定义可以看出,在地质学科,“勘查”和“勘察”均为规范性名词。根据释义,可以认为“勘查”多与自然资源调查相关,一般指向资源行业(多用于地质普查和找矿),其后续工作主要是资源开发利用;“勘察”多与工程建设相关,其后续工作主要是工程建设。但二词的解释又有混淆之处,如《地球科学大辞典(应用学科卷)》对“勘察”的解释恰是《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和百度百科中对“勘查”的部分解释。例词也存在混用现象,如“术语在线”与文献[13]中用词不一致的包括水文地质勘查(勘察)、资源勘查(勘察)。所以,对于“勘查”“勘察”二词,目前只能根据词义的微弱区别,遵从具体语境与行业使用习惯加以辩证使用。同时希望全国科技名词委和地质学科行业标准制定单位进一步明确二词的区别,指导地质行业规范使用。

2.“降水量”与“降雨量”(1)使用现状这两个词在地质科技论文中经常出现,多在研究区地理概况介绍、地质灾害影响因素分析的相关内容中。在中国知网进行主题词检索(检索时间:2020年3月12日),输入“降水量”,得到16万多条结果;输入“降雨量”,得到8万多条结果。进行关键词检索,输入“降水量”,得到近4万条结果;输入“降雨量”,得到2万多条结果。说明这两个词的使用均非常广泛。(2)词义辨析在“术语在线”精确检索“降水量”,得到6条,来自水利科学技术、大气科学、建筑学、资源科学技术等4个学科,英文名均含precipitation;定义为“在一定时段内,从大气降落到地球表面的液态和固态水所折算的水层深度”。精确检索“降雨量”,得到1条,来自土壤学科,英文为railfall;定义为“一定时空范围内,专门容器测得的降雨量”。细究其区别,前者强调了“液态和固态”,包括雨雪冰雹等;而后者并未强调。与之相关的词汇,如“雨量计”“降雨强度”“雨量分布”“降雨雨型”等,依然用“雨”字。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应该在具体语境中辩证使用这两个词。在介绍研究区地理概况时,以多年平均、年或月为统计时段,一般包括固态和液态水,应该用“降水量”一词。在与地质灾害影响因素分析相关的内容中,如分析“滑坡灾害与降雨量的关系”,一般是指在短时间内发生的强降雨事件,降落的是液态水,应该用“降雨量”一词。

3.“平洞”与“平硐”、“洞室”与“硐室”(1)使用现状在地质学科技论文中常见“平洞”与“平硐”、“洞室”与“硐室”的混用。在中国知网检索系统中选择基础科学、工程科技1辑和2辑,进行主题词检索(检索时间:2020年3月15日),输入“平洞”得中文文献784条;输入“平硐”得1169条。再输入主题词“洞室”得8550条,输入“硐室”得6076条。由以上检索结果可知,这两组四词的使用都非常广泛。(2)正误辨析《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11]对“洞”“硐”二字的解释中,容易混淆的词义如下:洞:物体中间的穿通的或凹入较深的部分。硐:山洞、窑洞,矿坑。前者列举了很多词,后者无例词;从字面解释可以看出“硐”特指岩坑、矿坑或窑坑。在地质类科技期刊中,这两组词常出现在矿床开采、工程勘察等工程地质领域。在《地球科学大辞典(应用学科卷)》[13]中的矿山地质学学科下的矿床开采篇,查到“硐室”一词;在坑探工程学科的总论篇中查到“平硐”一词;同时在工程地质勘察学科看到“地下硐穴(室)稳定性”“硐室围岩”等词目。查关键词“洞”,只有3个与“洞穴”有关的词目,如洞穴旅游景观、洞穴水、洞穴完井。《地球科学大辞典(应用学科卷)》[13]给出的解释如下:平硐,是平巷的俗称,指按一定规格沿水平方向从地表向山体内部掘进的坑道,与竖井和斜井的功能类似;硐室,一种未直通地表出口的、横断面较大而长度较短的水平坑道。由此可见,“平硐”与“硐室”两个词在工程地质领域的词义是非常明确的。在百度百科中检索,有“平硐”而无“平洞”。在“术语在线”中没有检索到“平洞”,“洞室”只见于1997年公布的《铁道科技名词》中的“洞室药包爆破”;检索“平硐”和“硐室”,均得到多个结果,涉及多个学科。综上分析,在地质学期刊中发表的有关矿床开采、工程勘察等工程地质领域的论文中,“平硐”和“硐室”为规范词,不应用“平洞”和“洞室”。

三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地质学期刊中常见的“勘查”与“勘察”、“降水量”与“降雨量”、“平硐”与“平洞”、“硐室”与“洞室”四组词汇的辨析,认为“勘查”“勘察”均为规范词,其使用宜遵从具体语境与行业使用习惯,但希望全国科技名词委和地质行业标准制定单位进一步明确其区别,指导地质行业规范使用;“降水量”“降雨量”应在具体环境中选择性使用;“平硐”“硐室”为规范词,不能误用为“平洞”“洞室”。各学科均审定公布了大量规范科技名词,但在科技期刊文献中仍常有误用和混用现象,说明作者和编辑对规范词汇的掌握不全面。因此,作为科学研究成果与作者见面的最后一个把关者,编辑首先要不断学习跟进学科发展、提升专业素养,力求比较全面地掌握规范的科技名词,并重视科技术语的规范表达。工作中遇到把握不准的用词要及时查证辨析,做到改必有据。还要通过期刊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持续公布易混淆词汇,推广科技术语的规范表达,提高编辑、作者和读者对科技术语规范化表述的重视程度,并在科技论文中正确使用,以促进我国科技术语的规范和统一,从而促进学术的健康繁荣。

参考文献

[1]裴亚军.科技名词审定工作的性质、任务和组织[J].中国科技术语,2020,22(1):5-8.

[2]刘锐.“化学需氧量”的正误用法辨析[J].编辑学报,2014,26(3):241-242.

[3]胡正武.当代出版物文字错误分类例说[J].浙江师范.

作者:汪美华 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