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学术期刊新媒体转型困境及破解路径

学术期刊新媒体转型困境及破解路径

摘要:学术期刊作为学术研究方法、成果以及相关学术知识传播不可或缺的阵地之一,对我国学术研究的推广,新知识、新成果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先进技术引领驱动融合发展,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不断涌现,传统的纸质学术期刊传播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学术传播的要求。所以,为了满足数字化时代学术交流传播的要求,应该积极推动学术期刊的新媒体转型。本文分析了学术期刊新媒体转型在人才、资金、机制等方面的困境,并就如何破解这些困境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学术期刊;新媒体转型;发展困境及策略;媒体融合

党的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建议》第九条指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其中提出了“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的具体要求。2020年6月30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2019年1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各级各类报社、电视台、新闻网站等主流媒体深入学习对媒体融合的重要论述,抓住“互联网+”和移动网络普及的历史机遇,积极进行媒介手段的创新,涌现出一大批“叫好又叫座”的融媒体平台。但遗憾的是,学术期刊新媒体转型却步履维艰。很多学术期刊在新媒体转型的大势所趋下,也建立了自己的公众号、网站、小程序等,但是这些新型媒体平台只是重复呈现了纸质期刊的内容,只是拥有了媒体融合的“形”,既没有吸引新的读者群体,也没有产生其他新的附加功能和价值。这种低质量的新媒体转型,对于很多学术期刊,仅仅是“赔本赚吆喝”,有的学术期刊融媒体站点的粉丝数量极少,甚至到了连“吆喝”也赚不到的尴尬局面。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学术期刊自身特点和资源特征有关,也与其主管、主办单位的政策、机制有关,下面从几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工作存在的困境

(一)转型创新方式单一,转型质量较低学术期刊作为学术研究的交流平台,其受众群体是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大中专院校的教师、硕博研究生等,目标群体比较窄,阅读门槛比较高。学术期刊文章本身的专业性强、可读性较差,难以采用图文并茂、“标题党”“蹭热度”“制造话题”“热门网络用语”等通俗的门户类、娱乐类、话题类媒体常用的各种引流手段,难以形成动辄数十万阅读转发的“爆款”文章。目前很多学术期刊的新媒体转型就停留在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并把已经发表在纸质期刊上的文章上传到公众号上这一层次,对于读者来说,只是文章的重复出现,没有提供新思想、新观点、新价值。换言之,学术期刊所谓的转型仅仅是形式上的,并没有找到媒体融合的精髓,转型质量比较低。同时由于各家学术期刊媒体转型面临的形势基本相同,其媒体转型的产品也大同小异,造成目标读者群可能关注了很多同质化的学术期刊新媒体站点,却鲜有一家可以脱颖而出,获得更多的关注,更谈不上与读者的互动,这就意味着众多期刊的融媒体产品对受众来说印象不深,质量不高。

(二)新媒体转型所需的专业人才匮乏学术期刊向数字化转型专业人才数量的严重不足,也是导致现阶段我国学术期刊转型升级工作无法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术期刊媒体融合需要的人才,既需要是相应学科领域的专业人才,又要掌握互联网、5G、引流、图文编辑、视频采编等新媒体运营技能。这对学术期刊的编辑和工作人员提出非常高的要求。同时由于学术期刊出版本身就不是一个高薪的行业,而具备上述两种知识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在市场上又是充分竞争、自由流动的,学术期刊对他们来说,吸引力较低。而且学术期刊编辑部往往规模不大,现有编辑人员从事纸质媒体的编辑、出版、发行工作,已经是满负荷工作,很难腾出更多时间、更多精力去投入媒体融合转型相关的领域。

(三)主办、主管机构考核机制僵化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媒体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把纸质媒体和互联网的优势互为整合,互为利用,使其功能、手段、价值得以全面提升的一种运作模式。学术期刊的融媒体建设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的工作,站点建设、粉丝积累、资源整合,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例如,《三联生活周刊》的前身为邹韬奋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于上海所创办的《生活周刊》,1995年,该刊在北京正式复刊。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三联生活周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办刊特色。《三联生活周刊》的媒体融合建设从多年前就开始布局,始终站在互联网技术的最前沿。2000年,《三联生活周刊》创建了新浪博客。2003年,《三联生活周刊》开通了自己的门户网站,为杂志提供展示窗口和营销平台。2010年,《三联生活周刊》成立新媒体发展中心,利用新浪微博的影响力搭建社交媒体平台。2012年11月,《三联生活周刊》开通微信公众号Lifeweek,利用微信公众号服务广大用户是《三联生活周刊》媒体融合建设的又一重要发展方向。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三联生活周刊》又依托今日头条,搭建个性化了内容分发平台,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2017年,《三联生活周刊》与今日头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除内容分发外,双方在商业化和IP产业开发等多个领域展开合作。可见,《三联生活周刊》在媒体融合转型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是多年深耕的结果。而有一些学术期刊,在媒体转型的大趋势下,刚刚申请了微博账号,建立起自己的公众号,开发了自己的小程序,就要求运营人员在短期内吸引多少粉丝、引起多大反响,否则相关运营编辑人员就会面临相当大的年度考核压力。因为前期投入回报的不确定性,造成很多编辑运营人员不敢轻易去尝试这块业务,免得造成没有功劳,苦劳也不被认可的局面。

二、学术期刊的媒体新转型对策建议

(一)立足优势,数化聚合,培育新业态学术期刊还是要坚守内容为王的理念,服务学术研究工作,把提升用户体验度放在更高的位置,以杂志全面转型为契机,探索知识服务的创新模式。期刊出版最核心的观念就是服务读者,以读者为中心,要强化受众第一的思想,积极与受众沟通交流,更深层次关心广大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全方位为读者考虑和服务,比如根据读者需要设置学科领域的主题内容等。尤其是在构建融媒体平台的过程中,要以目标群体的需求为中心去深入整合各种资源。同时,相比大众媒体以及行业内报纸、网络等媒体,学术期刊拥有长期稳定的权威专家库资源与高水平的读者群体,拥有权威、专业、全面的内容资源,通过长期积累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影响力,这都为开展知识付费服务,提炼IP资源、开发图书、音频和视频培训等多类型产品,提供了深度创新的空间。在进行媒体融合转型时,要精准对标行业内潜在竞争对手的融媒体转型成果,通盘考虑后做出细分市场的抉择,避免同质化竞争。

(二)重视人才,培训技能,加强专业人才培养随着融媒体与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学术期刊从业人员也亟须提升自身素质、学习新的技能、跟紧新技术的步伐。计算机与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应用不但改变了人们阅读的方式,而且移动客户端、融媒体更是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获取方式。学术期刊从业人员在推动学术期刊的数字化传播时,不但要具备数字化思维体系,而且还应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从业经验,才能确保该工作的高效进行。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在推动数字化学术期刊的传播时,必须合理运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储备与信息技术手段,整合数字化学术期刊的信息,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完整的工作思维导图,才能达到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整合以及交流相关信息。此外,主办、主管单位还应该转变对媒体融合转型从业人员的考核方式,融媒体站点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系统需要慢慢积累的工作,主办、主管单位要转变急于求成的观念,为学术期刊的新媒体转型尝试提供更多资金和机制支持,为相关编辑运营人员提供成功案例、先进技术、整合理念等多方面的学习培训机会,以更好适应学术期刊新媒体转型的需要。

(三)立足期刊定位,深化分工,规避风险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核心在“融”字,要依托行业内外有影响力的互联网媒体,搭建用户更广泛的个性化内容分发平台。结合融媒体的时代特征,深化分工、优化内部管理体系、整合内部资源,比如成立细分发行、营销、融媒体创新团队,培养创新人才队伍,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提供保障。面对融媒体发展趋势的气势汹涌,学术还要清醒定位,分析转型可能的政策风险、技术不稳定风险等,比如如果学术期刊提供知识付费服务,从业人员更要审慎看待开展该项服务所存在的困难的风险。传统期刊将自己视为内容提供方,在融媒体运营的过程可能存在用户体验度就无法掌控的风险,可能存在服务迟滞、付费故障、服务质量无法定性衡量等风险,可能会造成用户对学术期刊媒体转型这一尝试的否定。这方面风险如果长期得不到重视,就为用户的大量流失埋下了风险。

三、结语

总之,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面临着转型方案单一、转型质量不高,人才匮乏、机制固化等困难,学术期刊主管、主办机构和从业人员应清醒认识所面临的形势,推动纸质学术期刊的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坚守内容为王,同时,以读者需求为中心主动服务,切实把握转型契机,使融媒体时代成为传统出版的春天。

参考文献:

[1]李东颖.研究新媒体时代下纸媒的转型困境与解决对策[J].中国地市报人,2020,10:83-84.

[2]刘瑛.纸媒期刊数字转型现状、困境及对策探讨[J].传媒论坛,2019,220:18-19+21.

[3]胡春秀.媒介融合时代新闻周刊的编辑思想创新——以《三联生活周刊》为例[J].编辑学刊,2020,5:98-104.

[4]朱剑.学术期刊的新媒体转型与融合发展[N].光明日报,2014-11-3.

作者:朱明静 单位:中国财经出版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