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融媒体学术期刊学术服务能力提升举措

融媒体学术期刊学术服务能力提升举措

摘要:融媒体时代,高校学报应具备与时俱进的智慧,既能“守旧”,保持学术期刊“内容为王”的传统,以内容为本,打造学术水平高、科研质量过硬的学术刊物。又能“标新”,打造学术期刊新的发展模式:首先,要打开融媒体思维,以人为本,优化编辑队伍,学习融媒体时代新的传播策略、技术手段;其次,要通过完善采编系统、提升门户网站的专一性和拓展性等优化学报门户网站;再次,要通过激活微信平台、打造新媒体矩阵等提升新媒体的交互性。实现新旧媒体的共赢不仅是历史的考验,更是时代的要求,融合创新、共同进步才是新时期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最优策略。

关键词:融媒体;学报;刊网融合;交互性;矩阵

新媒体即在现代化技术支撑下出现的全新媒体形态,其不仅包括数字报刊和杂志,数字广播和视频,还包括网络和移动电视,数字电影和触摸媒体等多种形式。新媒体的“另类”不仅表现在传播方式的个性上,更表现在受众的全面上,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为一体,二者成功从两级分化的对立者变为面对面的平级交流者,随时、个性、平等、互通成为新媒体的代名词[1]。新媒体的发展是时代的进步,更是历史的必然,其不仅让我们见证了新媒体的强劲生命力,更让我们萌生出对传统媒体顺利转型升级的思考。新的时代课题之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唯有互相学习优势、形成合力,才能带给受众更大的选择空间、更多的阅读便利。高校学报在保留线下发展模式的同时,要积极探索数字化出版与新媒介的融合渠道,顺应融合发展的趋势,掌握传播的主动权,不仅要继续保持自身的内容优势,还要通过搭建数字化编校平台、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实现对学报的运营推广,既活泼开放又严肃严谨,为广大学者提供更优质、更专业的学术交流平台[2]。

1夯实基础,内容为王

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报社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主持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提到了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建立融合传播矩阵,打造融合产品”的政策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并指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不分主次、优势互补的关系,我们要继续“立足形势发展,坚定不移推动媒体深度融合”[3]。新媒体的冲击进一步加深了纸质期刊的生存焦虑。焦虑之下,手忙脚乱、大举进军新媒体成为纸质期刊的最主要误区。时代和科技的进步几乎让所有行业都面临新产业的冲击,如何转型不仅是学术期刊面临的新考验,更是学术期刊亟待解决的生存问题。新媒体的传播手段、推广思维固然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但盲目追风并非理智之举,高校学报要在积极学习新媒体优势的同时,坚持学术期刊“内容为王”的思想不动摇。

1.1保持品牌活力

学报是高校最新科研成果的展示平台,具有推广和普及学术知识、带动和引领文化走向的功能。品牌是高校学报的金字招牌,高校学报大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刊物拥有固定的受众群,且在读者中享有一定的影响力。学术期刊的品牌吸引力成 为新媒体在短时间内最难跨越的屏障[4]。因此,持续保持学报的品牌影响力不仅关系到高校学报的名誉,更是学术期刊在融媒体时代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资本。唯有不断丰富学报的人文底蕴,夯实学报的学术根基,以敦实的科研力为基础,高校学报在融媒体时代的发展才能有底气、有后劲。

1.2坚持内容的真实和真诚

以热点博眼球、用爆点抢卖点是新媒体的“抢人”策略,更是融媒体时代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内容的“凌空化”是新媒体的弊端,更是高校学报应该杜绝的发展陷阱。保持内容的真实和真诚不仅是对学术期刊精神气质的坚守,更是突破新媒体发展壁垒,在融媒体时代走得更远的策略。诚然,坚守并非意味着学术期刊要一成不变地采取低效传播方式,而是要在固守科研精神的基础上用真诚的态度吸引受众,用实事求是的学术内容赢得尊重。高校学报的人才资源、精神积累和品牌价值是刊物的立身之本,刊物内容的权威性、编辑队伍的成熟性、读者队伍和作者群的稳固性是高校学报的巨大优势[5]。“内容为王”是高校学报的核心竞争力,唯有保持学术期刊的内容优势,高校学报才能用全新的姿态去迎接融媒体的考验,才能在新兴的传媒产业中进一步展现出现代纸媒的魅力。

2标新立异,转换升级

全球的数字化浪潮逐渐吞噬着读者既有的阅读习惯——电子“纸”逐渐取代传统纸,碎片化阅读成为获取知识的新方式,学术期刊迈向数字化成为必然。因此,高校学报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要打破固有的思维局限,打开视野,用全媒体的思路去探究媒体融合发展之路[6]。

2.1解放思想,升级编辑队伍

2.1.1“新”“老”携手学术期刊的生存焦虑同样也是学报编辑的职业焦虑,编辑是学报发展的灵魂,人的转换升级是高校学报转型的重点。新媒体的发展让编辑队伍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团队中编校基础扎实的“老人”往往新媒体技术不够娴熟、融媒体思维欠缺,懂现代传媒技术、思想跟得上融媒体步伐的“新人”,编校出版知识又不够专业。因此,淡化“新”“老”两代人才的隔阂是优化编辑队伍的关键。“老”编辑在继续保持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要积极学习新理念、新技术,同时要加强对“新”编辑的指导,“新”编辑在继续发扬创新精神的基础上要强化对出版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如此以“老”带“新”,“新”“老”携手才能全面提升学报编辑团队的竞争力。

2.1.2成为媒体“多面手”新的传播模式和新的编辑技术对编辑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数字出版背景下,学报编辑除了要做到基础知识的专,还需要掌握最新的计算机编辑技术、了解最时尚的数字化软件运作,用高复合度的自身素质应对数字化时代的考验,成为名副其实的多媒体“主持人”。其次,身份的升级不仅要求编辑将学报的策划、编辑工作拓展至新媒体的策划、编辑,更要培养自身收集和整理实事性、探索性信息的能力。再次,针对读者层次的日益丰富化,学报编辑要学会深度解析读者的阅读需求,针对不同知识层级、不同年龄群体、不同接受能力的读者,编排不同的阅读内容,制定不同的推广策略,做到让读者人人有所得、有所求、有所感[7]。

2.2刊网融合,优化门户网站

2020年4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网络的发展带来了阅读方式的变革,融媒体时代,高校学报不仅要积极做好阅读方式的升级,更要转变角色,“以用户为中心”,满足用户个性化阅读的需要。刊网融合发展是高校学报网络化升级的重要体现。学报可以根据自身的定位优势,建立综合性官方门户网站,进一步完善学术期刊网络版的功能设置,在信息共享、在线办公、内容服务、交流互动等层面展开刊网融合的实践。

2.2.1完善采编系统目前,高校学报大都建立了在线采编系统,但多存在注册过程繁琐、开发公司技术维护不及时导致登陆失败或稿件上传失败等系统运行不畅的问题,采编系统操作的简洁性和流畅性还有待提高。因此,高校学报要及时升级采编系统,简化作者的注册流程,及时与技术部门对接以提高系统运转的流畅性,成功将作者投稿、编辑采编、送交外审、专家审稿、主编定稿等模块有机结合:作者通过学报网站的在线投稿系统完成投稿,并实时追踪查询稿件的审理进度;学报的编辑人员通过在线采编系统,完成稿件的采集、送出外审、编校、与作者进行沟通修改等工作;主编、外审专家通过采编系统对接责任编辑的工作,对稿件进行审理并最终定稿。通过智能系统将整个采编的流程清晰化,不仅能提升编辑部的办公效率,有效提高稿件的质量和学报的出刊速度,而且能加强作者、编者、专家的联系[8]。

2.2.2提升门户网站的拓展性随着数字化的普及,绝大多数学报的数字化资源已经纳入知网、维普、万方等大型学术数据库网站,读者可利用数据库强大的检索功能搜索所需资源。相对大型数据库的大而全,学报的门户网站首先要“活”起来,及时更新网站内容,超前预告出版信息,避免成为“僵尸”网站,其次要“精”起来,以体现学术期刊特色为重点,打造小而精的特别板块,为受众提供更加丰富的学术服务。如设置读者、作者在线交流板块,为读者和作者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设置跨刊期、同学科的文章集合板块,汇聚不同刊期、相同学科类别的文章,形成电子版集锦,方便读者纵向对比查阅学术资源;设置读者反馈专栏,有效收集读者的阅读反馈,及时修改和调整传播方向,实现读者和学报内容的有效匹配。

2.3公众号+矩阵,提高新媒体的交互性

2.3.1激活微信公众号目前,高校学报的微信公众号运营情况和推送质量不容乐观。多数公众号都处在简单复制纸刊内容的状态,编辑部缺乏专业的新媒体运营编辑,公众号活跃度低,推送内容点击率低。高校学报要跳出纸质平台的束缚,激活微信公众号,对纸质刊物、网络平台、手机客户端、平板电脑、电子书等不同传播渠道进行统筹和优化整合。第一,采用机构账号并及时进行加“V”认证,提升微信公众号的形式可信任度。微信公众平台的形式可信任度主要是指受众对信息源专业性和权威性的认可,即该平台能过够为受众提供专业、科学、可靠的学术知识。目前,微信公众号的账号主体主要有个人账号和机构账号两种,相比个人账号主体,机构账号在注册和上传信息时需提供组织机构代码信息,审核要更加严苛,而且比个人账号享有更多的开发功能,因此机构账号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更高。高校学报作为展示高校学术科研成果的窗口,理应秉持严谨严肃、服务学术、助推科研的态度,积极采用机构账号的账号主体,及时对公众号进行付费加“V”认证,获得更为丰富的接口功能,为用户提供更全面更有价值的学术服务,提升学报公众号的公信力[9]。第二,要打破纸刊与网络的机械融合,创新编排公众号内容。首先,推送内容要杜绝对学报文字的简单复制,针对手机客户端的屏幕尺寸限制和受众的碎片化阅读需求,优化版面设计、控制字符数量。其次,文字内容要和图片、视频和音频进行充分结合,提升推送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如可顺应时下的“听书”热,开辟“听文”推送栏目,邀请作者录制针对刊录文稿的内容简介、写作思路、科研价值及创作趣事的音频,后期配合文字内容一起编排,打造更立体、更生动的推送内容。此外,还可在纸质刊物上、学报门户网站的文章界面插入声频二维码,一文一码,扫码进入公众号听文,实现纸刊、门户网站、公众号的互通互联,通过声音的在线传输,充分利用用户的碎片时间,有效集中用户注意力、提高传播效果。第三,充实和细化公众号菜单栏目。目前公众平台的自定义菜单可以下设三个一级主菜单和五个二级子菜单,学报公众号要充分利用微信平台的信息扩充功能,将菜单栏目的利用率最大化,既要全面展现学报的刊物内容、编辑部的联系方式、学报日常运行状态等,又要突出学报特色板块、创新与读者的互动和联系。如在一级菜单中设置“动态信息”专栏:下设二级子菜单“科研项目信息”,及时更新地区内最新的科研项目,为学者申请科研课题提供信息指导;下设二级子菜单“讲座进行时”,汇总近期即将开展的学术讲座信息,为读者提供参会指引,鼓励读者参与学术研讨,提升广大学者的学习积极性,间接提升学报的稿源质量。第四,利用后台大数据,收集学术热点,导航科研方向。

通过分析公众平台后台的统计数据,掌握学报公众号的影响范围、推广力度,知悉受众的阅读偏好、地域分布,以此分析为基础,及时调整推送的版面设置和排版风格,拓展和延伸平台界面菜单的功能。如可根据后台WCI数据即微信传播指数,观测学报推送文章的传播情况,通过分析指数对文章阅读、点赞、分享等进行的自动计算,了解读者的阅读偏好,增加后续同类内容的推送频率;通过观测用户点开推送内容的时间段分布情况,及时调整推送的时间;通过用户的地域分布情况,了解不同地区读者对学术内容的需求现状,发现用户活跃度较低的区域,则及时增加针对该地域的推送内容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提升该地区读者的活跃度。

2.3.2打造新媒体矩阵“矩阵”原为数学概念,指的是一个按照长方阵列排列的复数或实数集合。信息碎片化时代,我们很难通过单一的新媒体平台成功实现学术期刊的内容和品牌传播,此时,合理利用新媒体平台,建立新媒体矩阵,更容易将新媒体的价值最大化,实现1+1≥2的效果。高校学报要积极顺应融媒体大局,打造横向矩阵,多渠道、全方位构建学报的新媒体平台体系。第一,开通学报微博。相比微信公众号,高校学报微博的开通率较低,但微博具有微信不具备的传播优势。微信内容的输出多是单向性的,以微信推送内容下方的留言功能为例,该功能实现了公众号主体与读者一对多的交流,却无法实现读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读者与读者的交流仅限于针对彼此的留言内容互相点赞。而微博的点赞、转发和评论功能可实现平台、作者、读者的及时沟通,形成三方互动。如微博具有关联分享的功能,即某一信息被用户转发或者评论之后,用户的所有关注者均能在同一时间看到该用户转发或评论的内容,并且能够继续进行跟帖评论和转发。高校学报要充分利用微博的关联分享功能,积极邀请学术微博大“V”转发学报微博内容,通过大“V”的学术影响力提高学报微博的转发率,提升学报的影响力。第二,积极打造学报微视频,注册学报的“抖音”“快手”等微视频平台号。《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8.50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7.73亿。短视频已经成为传播的重要载体,高校学报应该借助短视频平台将优质的学术知识转化为传播资源。打造精品学术短视频具有可实施性。首先,短视频自身具有其他新媒体不具备的传播特点。目前的短视频平台对视频编排的专业性、技巧性和录制设备的要求并不高,创作门槛较低。以上特点赋予了短视频时间短、内容精、传播快的特点,更便于用户利用碎片时间进行观看和分享。其次,学术短视频尚处在可深挖的阶段。

短视频平台上的热门视频多同质化严重,缺乏内涵,相比其他短视频主体,学报在短视频的内容、创作者和学术影响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综上,学报要立足学术优势,找准传播核心,将发展主力放在“学术性”上,精心打造学术短视频,形成独特的风格和优势,突破重围,在短视频平台上树立风清气正的学术形象。如学报可定期指引学术论文写作、提升学术论文学术影响力的方法等策略类小视频,用科学的视频内容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吸引受众、提升视频号点击率,此外,小视频也可适当突破学术期刊严肃拘谨的刊物风格,用更风趣幽默的视频方式传播“快乐做学问”“轻松搞科研”的学习理念。需注意的是,与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的运营类似,高校学报短视频要取得优质的传播效果,必须做好内容的策划、提升运营的效率、拓宽推广的渠道,并及时进行数据分析工作。第三,充分利用直播平台。2020年初,受肺炎疫情影响,在线教育相比2018年用户规模翻倍,直播用户规模达5.60亿,直播平台成为保证在线教育的有力支撑。5G通信网络和移动媒体的发展能够实现学术期刊与直播平台的实质性融合。高校学报可利用网络视频平台,如钉钉、腾讯会议等,开发在线学术论文写作辅导课程、定期邀请学科专家进行直播讲座、组织线上学术探讨活动、成立线上“云科研共同体”等助推学术发展。线上直播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不仅能够满足学者的学术社交需求,也能扩大高校学报的品牌影响力和学术传播范围。打造新媒体矩阵,不仅能够丰富高校学报的传播途径,多渠道展现学报的内容,而且在不断开拓平台的过程中,通过绑定微博、微信、手机号、视频号等方式间接加强了各大新媒体账号的安全性和联动性,打通了新媒体矩阵的“任督二脉”,实现了高校学报各大新媒体平台的“形散神不散”。

3结语

“如果现在报纸读者的发展趋势持续不明朗,到2044年,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走人。”美国学者菲利普•迈尔在《正在消失的报纸: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一书中曾这样预测。新媒体给传统期刊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利益的最大化和体验的最优化是时代对媒体发展的要求,融媒体的时代已经来临,学术期刊和新媒体彼此融合、互相借鉴、共同进步是大势所趋。高校学报要坚持传统媒体的真诚和专业,学习新媒体的创新性和现代感,既“守旧”又“标新”,努力将学报打造成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代表,提升学报的学术服务能力,助推科研发展。

参考文献

[1]孔薇.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信息传播效果和运营策略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5):66-67.

[2]梁玉峰.《读者》杂志的经营策略及启示[J].青年记者,2017(35):101-102.

[3]吴晓红.媒体融合时代背景下高校科技期刊新媒体融合途径分析[J].滁州学院学报,2020(6):123-127.

[4]朱燕玲.新媒体时代纯文学期刊转型探索:以《花城》杂志为例[J].扬子江评论,2016(4):69-74.

[5]储文静.全媒体语境下非营利组织媒体营销策略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8.

[6]钟秋波.数字化转型:高校学术期刊的改革方向[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68-172.

[7]翟宁.新媒体时代《读者》杂志媒体融合转型发展研究[J].出版广角,2020(13):51-53.

[8]邓锐.地方高校学报一流编辑队伍建设的标杆分析[J].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20(4):119-124.

[9]吴星,蒋晴云,杨继成.河北省高校科技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模式研究[J].出版广角,2018(7):49-51.

作者:费飞 单位:南昌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