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软件工程与方法课程创新教学思考

软件工程与方法课程创新教学思考

【摘要】本文讨论本科生计算机专业软件工程与方法课程中创新教学模式的开展方法,从制定特色的课程大纲和目标出发,挖掘文化素养与专业知识的融合点,调整课时分配方案,探索多元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结合线上线下多种教学模式,帮助学生用科学武装头脑,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专业教育;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一、绪论

为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需要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1]。软件工程与方法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结合计算机科学理论与现代工程方法论,讲授软件开发技术和软件管理的规范与方法。根据高校课程建设的新要求,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省教育厅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学”,依托软件发展实现产业转型的大背景,结合传统软件工程与方法课程教学大纲,本文对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进行一系列的思考和探索,把“立德树人”的综合教育理念融入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中,将文化元素渗透到专业知识点中,结合线上线下教学平台,实现知识传授、专业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有机结合,最终实现培养德才兼备大学生的教学目标。

二、专业课程教育的现状

软件工程与方法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软件工程概述、需求分析、软件分析、系统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等知识模块,通过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复杂软件开发项目的专业素养,提高应用和创新能力。课程核心知识点、和学时分配如表1所示。当前软件工程课程存在着体系不统一、定位不明确、知识与现实脱离等问题,课程内容比较庞杂和抽象,教学实践环节薄弱[2],专业教育与文化素养结合不够紧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落后,软件工程实践教学存在的质量保障机制不健全[3]。本课程教学同样存在以下不足:(1)课程教学目标设置不明确。软件工程与方法课程内容专业性强,实践性要求高,涉及计算机编程、软件工程及工程管理等多方面知识,教学课时紧迫,需要不断思考、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在文化素养、道德教育进课堂的方式方法尚在探索过程中,如何设置精准的教学目标,实现与课程目标的融合是首要问题。(2)文化素养、道德教育与专业知识的结合显得生硬,无法激起学生的共鸣。仅仅生硬地把文化理论搬进专业课堂,学生很难体会到文化教育、道德教育对专业教育的重要意义,无法激起情感上的共鸣,也就无法真正实现专业素养和文化道德素养的有机融合。所以,挖掘专业知识和时代文化的融合点显得尤为重要。(3)教学方法过于陈旧,课时分配不合理,教学模式缺乏创新。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有限的课时数,陈旧的实验环境,往往使得课堂变得很紧凑、被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弱,对专业知识吃不透,理论和实践的转化应用能力较弱;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空间,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课程创新教学开展的策略

3.1课程大纲与教学目标的调整

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梦,是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修订课程大纲时,需要将文化道德意识与课程专业教学大纲有机结合,通过知识传授将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情怀种植到学生的心中,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新时代创新精神、扎实的专业技能,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3.2文化元素与专业知识点的融合

(1)中国软件产业发展梦。中国梦与中国软件产业发展梦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梦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不断发扬钻研精神、创新精神,在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智慧城市等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影响下,实现软件产业的变革和高速发展。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梦,也是个人梦想的实现过程。而国产软件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给学生增加了学习的信心和动力。(2)软件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本课程专业教学的主体部分围绕软件生命周期,通过传统的结构化开发方法和主流的面向对象开发方法阐述软件产品复杂的开发和维护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个人与团体共同创造的智力过程。然而软件盗版是当前软件行业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制约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软件开发知识模块引入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学生认识到软件开发是一个智力创造过程,增强对软件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意识。(3)软件开发的诚信和道德。在互联网安全领域,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大量出现。2017年通过自主捕获和厂商交换获得的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数量253万余个,同比增长23.4%[4]。这些恶意程序不仅影响到广大用户在移动互联网中的体验,还存在恶意扣费、隐私窃取及远程控制等安全威胁,给用户造成巨大损失。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通过社会诚信建设和道德建设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增强社会诚信意识,抱着对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谨慎安全地开发对国家经济建设有益的软件。

3.3课时分配的调整

如何合理分配课时直接影响专业教学目标最终能否实现。实施时可以通过将部分课内专业学时调整为文化学时,适当增加课外学时。课内文化学习以老师引领为主,课外以学生自学、小组讨论、撰写学习报告为主。比如,在“软件工程概述”教学模块,分配2个课内学时引领学生学习了解中国高科技IT行业的兴起和优势,增设2个课外学时。在“软件分析”教学模块,分配2个课内学时了解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状况和趋势,增设2个课外学时。在“软件设计”教学模块,分配2个课内学时加强法律法规学习,特别是软件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增设2个课外学时。在“软件编码”和“软件测试”教学模块,共分配2个课内学时了解信息领域的铸梦者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设2个课外学时。在“工程管理”教学模块,共分配2个课内学时了解我国工程科技与现代化,增设2个课外学时。

3.4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进

(1)积极探索多元教学模式。教育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融合应用,在提升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同时,帮助教师及时发现教与学中的不足,并针对学习者进行个性化指导[5]。借助网络教学平台,通过课前微课短视频帮助学生预习本课堂的知识点,启用在线互动答题程序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如慕课平台)进行课后知识拓展。多元教学模式的融合可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前期开展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本课程采用学校的在线教学直播平台进行理论授课,提前上线授课课件和短视频供学生预习;授课过程中使用QQ在线答题与学生进行互动,设置随堂互动答题,实现课后作业的提交与批改;慕课平台中选择国家精品课程的优质资源进行拓展学习。从实际授课情况来看,在这种创新的多元教学模式下,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比往期要更高,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习题讲解和辅导。(2)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案例教学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主线以某教学教务管理系统开发案例为导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掌握各阶段工作原理与方法。教学案例也需时时更新,以反映软件工程领域最新的技术和方法。类比教学法也是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通过计算机机软件著作权侵权案例的讲解和分析,培养学生知识产权意识;通过华为5G技术的发展、阿里云的发展等国内IT高科技的介绍,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及创新意识。

四、总结

本文思考和探索软件工程与方法在本科生中的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大纲的修订、教学学时分配的调整,挖掘专业知识中隐含的文化元素,多元教学模式的融合和实践,对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根本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课程不断创新和实践,切实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提升社会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2]刘强,陈越等.“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实施方案[J].中国大学教学,2011(2):41-45.

[3]徐玲,高旻等.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探索,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205-208.

[4]晋晓雨,张俊楷.教育人工智能下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科技与创新,2020(17):89-91.

[5]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2017年中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报告[R].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

作者:沈虹 张晓东 孙晓彦 单位:南京审计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