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探索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探索

【摘要】本文针对大学入学教育存在的介绍专业不清、缺乏专业思想认知、缺乏就业联动、欠缺工作规范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明确目标、明晰专业思想、定位就业、规范内容等尝试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入学教育;使命教育;职业规划

一、入学教育现存不足

1.学生主体对所学专业的概况认识不足。新生通过填报高考志愿的途径,经历父母、高中教师、身边亲友等高中时期社会交往人员的推荐,入学前缺乏对专业的了解。究其原因,一是入学前学生一直处于学校的象牙塔,处于“学习——考试——放假——开学”的循环,客观方面时间几乎全部放在了应对考试方面,注意力和精力几乎全部放在了应试。二是入学前,学生对各个行业或常见的社会行业领域了解欠缺,对各个行业对应的、大学设置的专业几乎没有参与和了解。2.学生主体缺乏对专业思想的理解。学生缺乏对行业的了解,进而缺乏对专业概况的了解,对专业思想的理解更加无从谈起。专业思想是学生在对行业、专业了解的基础上,在头脑中产生的行业专业知识、认识构架,是对行业和专业的情感、知识、方法等一体化的内在素养。专业思想一方面包括纯粹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也包括专业思想政治,这是任何一种意识形态下专业知识和专业人员的社会属性。我国就是要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学生主体入学之初无法在思想认识方面达到对专业思想的认识应有的高度。3.学生对专业、对未来就业的迷茫。学生在求学阶段,一直定位在考试、追求获得好成绩的状态之中,从小学甚至学前教育开始,直至大学入学,学生对未来从事何种工作、就职于何种岗位等问题,几乎没有过思考。由于思维的惯性,学生在大学仍然停留在入大学之前的纯粹课堂教学模式中,另一方面,隐约感受到大学的目标已经不是单纯的课堂学习,同时,缺乏必要的就业、职业规划的指导,导致学生目标模糊,状态迷茫。4.新生认知专业状态转变的工作缺乏规范和引导。大学教育仍以知识传授为主,有些教学型大学也以科研项目为评价教师绩效的指挥棒,导致大学在学生课堂中缺乏职业指导、学业规划必要元素。大学的教学工作很大程度上仍然传承了中学教学工作的方式,即知识传授、课堂讲授、考试考核,教师和学生在思维上都无法突破“学习理论——结课考试”式的学习模式,学生作为培养对象和教学工作的主体,缺少转变状态的外部推动,包括形式、内容、动力。

二、入学教育的分析和探索

1.入学前的升学压力,导致专注于应试。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了解社会各个行业,没有适当的平台和机会去了解行业状况。大学是学生从校园人向社会人进行转变的过渡时期,同时,大学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成就自我的收尾时期,学生从大学开始,将正式进入职业规划时期。因此,大学除了课业之外,还需要担负对学生入学前了解行业的不足进行补课的任务。具体措施是,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补课。将行业领域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用人单位、特别是农牧业实体经济个体引入校园,邀请这些单位的中高层专业、管理人员进校园,向学生展示产业发展现状和行业状态。让学生在校园内的企业讲坛就能够领略到行业发行状况。通过校企合作育人平台,带领学生参观、访问区域内相关行业企业,从直观上感受行业发展。2.学生缺乏对专业、行业思想的理解,是缺乏对专业、行业的认同感,究其原因,有三点。一是填写高考志愿按照学校报考,各专业志愿率参差不齐,调剂后的学生入校之前就存在抵触情绪。入学前不愿意去了解行业和专业,入学后如果通过转专业,进入原定第一志愿,可能会调整状态;如果未能如愿,同时不能调整状态,很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会受到很大影响。二是入学后缺乏表明自己志愿诉求或了解专业、行业的通道。高校入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使用宣讲、讲座等单方向的方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咨询类、座谈式的方式较为缺乏。三是学生、家长习惯于“大学毕业生依靠文凭就可以找到工作”的思维,对专业的看重程度低于对学历的看重程度。唯学历的思维大大影响了学生、家长们理解专业的主动性。3.就业是学生个体进入大学现实层面的直接目标,具体体现是获得某个单位的一个具体的岗位。大学生对就业的迷茫,直接的表现是不知道自己的能力适合何种工作单位的何种岗位。究其原因有三点:一是不知道岗位职责的内容。学生一直在求学过程中,学书本知识,应对考试,很少参与职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只是模糊的知道每个社会人都对应着一个工作岗位,不知道工作岗位的内容和具体工作活动。二是不了解自己的能力状况。对自己过去学习和考试的状况很清楚,然而对自己在学习书本知识和考试之外的能力不了解,不知道自己未来适合从事何种工作。对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性格、职业倾向均无认知。三是不清楚人职匹配对人才的要求。只是知道“从事喜欢的工作”,但是对于自己作为日后社会生产者的角色缺乏认知,不知道应当“从事适合自己的工作”,即人应当和岗位匹配。人的综合素质与岗位要求匹配,专业素质为核心、兴趣为导向、人文素养为辅助的综合素质与岗位职责为核心、任务目标为导向、综合绩效为考核指标的岗位职责相匹配。4.新生认知专业是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分水岭时期的重要事件。大学和中学的任务均为培养人才,但是,阶段性目标各有侧重。中学的目标是适应该阶段学生生理、心理状况,扩大学生的书本知识,为进入大学做准备。大学的目标是在中小学等前期教育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完成工作前的专业素质养成,为青年人最终走向社会工作岗位、具备某一岗位基本要求做好准备,完成工作前的专业知识、人际交往、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必要准备。目标虽有不同,教育形式的差别却不为学生所觉察。大学的教学依然是课堂讲授多于专业实践。特别是在入学教育这样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中的重要事件,形式多数是讲授、讲座,形式单一、内容空泛。学校对入学教育仅有定性的要求,没有定量的要求和必要的考核,工作弹性较大。

三、入学教育工作的新尝试

1.入学教育增加“明确目标”教育内容的权重。大学的教育目标即学生的成才目标不同于中学,在入学教育这样一个特定时间节点内,必须加以明确和强调。可以通俗的将目标定位于“具备就业需要的能力”。能够胜任某项工作是为社会做出贡献的途径,工作是实现服务社会的载体。我们的工作中结合“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预备队人才的使命教育,强调农业在宏观层面作为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通过突出现代都市农业人才在社会经济、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给青年学生指明每个农业人才在微观层面的使命。2.入学教育必须明确“专业思想教育”的内容。专业教育不是单纯的理论讲授和技术训练,每个环节都渗透着专业思想的指导。专业技术有了思想引导,才能够让学习专业的青年学生产生刻苦钻研的精神,才能够让技术具有了为国家建设做好服务的灵魂。我们的工作不仅仅向学生展示现代化都市农业的高新科技前沿,更通过典型的事例和人物,向学生诠释“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团结向上、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和“敏学且问、躬勤耕稼”的校训内涵。3.入学教育增强“知己知彼”的定位思考引导。入学教育作为大学教育工作的开端,最终的着眼点和落脚点仍然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成长和毕业后的成才,做好学业规划和职业发展规划。因此,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行业,了解自己,了解按照行业发展需求规划在校学习的定位方式。我们通过校友访谈向新生介绍产业发展的沿革和对人才的要求。4.入学教育需要规范“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的要求和标准。入学教育不是为了教育而教育,而是需要遵循青年教育工作的规律,做好必要的环节和特色内容。我们依据学校的文件军训等规定动作,同时,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引入校外合作单位人员介绍产业发展,激发学生爱专业、学专业的内生动力。

作者:张涛 赵瑞利 洪中山 谢玉婧 杨静慧 单位:天津农学院动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