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入学教育课程化探析

入学教育课程化探析

摘要: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面临的问题,指出入学教育课程化在相关问题上的价值,提出了从入学教育着手,以课程化的模式切实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生活等问题,消除心理障碍,将问题处理前置,更好地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关键词:大学生;入学教育;课程化;心理危机;干预

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同时也使大学生遭受来自社会多元思潮以及就业、生活上的诸多压力,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造成巨大困扰。如果大学生心理压力不断积累且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解,很容易因承受能力不足而出现严重的心理危机,身心健康遭受重大危害,对校园的和谐稳定也十分不利。近年来,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为解决大学生心理危机,从入学教育课程化入手,将心理危机干预前置到新生阶段,以课程化的长期干预,帮助学生排解心理压力,以更好地投身于大学生活。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面临的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现难度较大

大学生之所以出现心理危机,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家庭环境和生理遗传因素外,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均可能导致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心理危机会随着大学生的生活环境而出现相应变化,可能会随时间推移而逐渐消解,但存在反复的可能,一些自我调节能力不佳的学生甚至会出现恶性循环。心理危机相对隐蔽,旁人很难直接发现并判断,心理患者自身也可能意识不到心理危机的存在。部分大学生即便发现自身可能存在心理问题,但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加上讳疾忌医的心理,往往不会告知周围的人或积极寻求帮助,这就给心理危机干预带来了巨大困难。

(二)学生及其家属对问医就诊存在抵触情绪

虽然心理问题在我国已经越来越普遍,但相应的治疗机构仍不够专业,数量方面也亟待增加。就高等院校来说,很多不具备心理疾病诊断资质,心理疾病患者只能从专业的精神疾病治疗机构方面寻求治疗和帮助。很多大学生及其家属受到传统和错误观念的影响,认为心理问题并不属于疾病,将其划归到精神疾病又惧于来自社会和周围的压力,往往对就诊存在强烈的抵触情绪。很多家长误以为孩子仍在成长期,在思想上仍不成熟,慢慢会自然变好。部分家长虽然认识到孩子可能出现问题,但忌讳去精神机构进行治疗,而是采取封建迷信等错误方法来解决,不仅延误治疗,还可能让孩子遭受进一步的心理伤害。

(三)对心理危机严重的学生处置困难

心理危机相对严重的学生,存在着自残、自杀等倾向,对于这类学生高校往往以劝返作为处置措施,让学生暂时休学,前往专业的治疗机构接受治疗和帮助,待治疗完成再决定是否返校完成学业。实际上,许多存在相应问题的学生均有着相对复杂的家庭背景,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的学生较多,学生在家里本来就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照顾,劝返往往难以获得最佳的效果。尤其对于生理性遗传疾病来说,患病学生的家长也多需要照顾,将学生劝返不仅不能帮助学生,甚至可能使其走到更为艰难的地步。对心理危机严重的学生处置困难,是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方面面临的巨大难题。

二、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化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意义

新生入学教育是针对大一新生开展的专门的入学前的指导和教育,帮助学生了解校园环境和校园生活,对今后需要学习到的知识和课程以及接受的教育内容提前传达,让新生有更加充分的准备走完过渡期。就目前来说,我国高校入学教育内容包括国防国情教育、法制安全教育、学业发展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生活适应教育等,教育的形式包括军训、讲座、班会和主题活动等。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互联网为载体和内容的入学教育也更多地进入到高校。从表面上来看,入学教育有着多种载体和多元内容,但实际的教育存在学时不足、教育方式枯燥乏味、教育评价不成体系等缺限。入学教育多为走过场,形式主义严重,不能真正地给大学新生提供充分的帮助。实施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化,建构科学的入学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入学教育教学方式,打造科学的绩效评价办法,能够提高入学教育效果,为新生提供切实的帮助,让大学新生对于大学阶段可能要面临的困难和需要完成的事情有提前的、清晰的了解,帮助其做好提前规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学习,能避免问题的挤压带来的心理压力。

三、针对心理危机干预的入学教育课程化设计

(一)构建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化体系,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要落实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应首先构建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化体系,以系统化的入学教育课程让学生接受专业的教育指导,获得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在课程设计方面,应当避免知识传授式的设计方案,而是注重课程的体验性,让学生在体验中掌握包括校园知识、安全知识和生活常识等,以情感投入和主动参与的方式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其次,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应避免教师的主导性地位,将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和帮助者,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和情感性。新生初来乍到,难免存在焦虑和恐慌,缺乏目的和方向,通过入学教育课程,由教师发现问题、抛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找到方向。此外,在课程评价方面,以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两者结合作为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心理危机干预方面,应将重心落在预防上。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把心理健康教育拓展到全体学生,不只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患病学生的专门教育,切实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帮助提升学生的心理危机预防和消解能力。为此,高校应创立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为每位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治疗帮助外,为学生提供心理问题咨询窗口,让学生获得及时的帮助。同时,还应组织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趣味知识竞赛等,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在不断推进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同时,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为学生提供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优化入学教育课程设计和编制,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在构建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化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入学教育课程设计,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其中,打造相应的教育体系。课程设计应落实到两个层面,即理论基础层面和方法技术层面。理论基础是确定课程的主要宗旨,明确课程的教育目标,进而落实课程内容和课程组织形式、开展方式;方法技术层面则是设计课程组织结构与形式,除了确定课程目标外,还要对课程学时、课程具体内容、课程评价方式等进行选择与确定。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化体系应以相应的课程设计为依据,确定新生入学教育的课程目标和课程评价体系。心理危机干预的课程设计,应依据当前学生可能面临的心理压力和实际需求,做好学时、内容与评价方式等的设计与落实。同时,通过班级为单位的心理小组,打造以班级、院系和学校为一体的三级联动机制,做好新生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首先,各班级成立心理小组,由学校组织进行专业培训,通过日常的接触和观察,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向院系汇报。院系则委派专业人员进行心理危机干预,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若心理危机相对严重,则应进一步报告给学校相关部门,由学校判断危机状态,指导进一步的工作,如,及时进行转介,或者采取其他措施,尽可能对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产生积极作用。

(三)加大与专业精神机构的合作力度,提升心理危机干预专业性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化体系中,心理危机干预主要目标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培养心理健康意识,在出现异常心理问题时提供心理辅导。具体来说,以大学生的健康个性品质培养为核心,帮助大学生了解自我意识状态,提高自信水平;了解大学生心理特征及其表现,懂得如何培养和维护健康的性心理。具体方法有:大学生心理筛查、大学生异常心理问题个案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相对专业和复杂,单靠高校自身力量很难有效落实,这就需要与专业精神疾病治疗机构的合作,由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参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让心理危机干预更具专业性和科学性。首先,高校可寻求与知名的精神疾病治疗机构的合作,邀请该机构的优秀医生进行校园宣讲,向新生宣讲心理危机相关知识,提升其对心理危机的认知程度。其次,可聘请专业医生定期到校坐诊,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使学生和精神科医生进行面对面的接触,从而及时对学生的心理危机状况给予评估,并给出准确的、有说服力的诊断结论,提升危机干预的效果。

四、结束语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因社会和家庭方面的压力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教育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作用。高校应当积极采取多种措施,确保危机干预的效果,切实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现状,缓解新生入校时的心理压力,预防或避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滋生。打造入学教育课程化体系,让大学新生接受系统化、长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干预心理危机的有力保障,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在心理危机干预的实践中要共同探索、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1]马建青,朱美燕.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现状的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3).

[2]吴亚子.近年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的进展及存在问题[J].教育评论,2015(7).

[3]杨静.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困境与应对[J].中国轻工教育,2015(6).

[4]潘彦凤.高校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化模块设计[J].时代金融,2016(36).

[5]杨桂霞.“95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高教学刊,2018(8).

作者:郭青 单位:南阳理工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