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道家的审美理念研究

道家的审美理念研究

道家的审美理念——外部的和谐和审美者内心审美观的统一

设计是文化的一种表达,只不过表达方式与纯粹的文学表达不同。根据工业设计师VictorPapanek的定义,设计是为构建有意义的秩序而付出的有意识的直觉上的努力。传统文化审美观的传承性,对今天的设计创新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所以探讨道家的独特的审美理念在今天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道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基干之一,其追求的审美理念与儒家、墨家等具有显著的不同。儒家的人生观强调“内圣外王”,强调人一生对“仁”和“善”的追求。表现在艺术审美上,就强调艺术“美”与伦理”善”的统一,认为凡是“仁”的就是“善”的,就是“美”的。所以其艺术审美带有强烈的伦理色彩。这种艺术审美的积极意义在于,客体的美学意义以主体的价值判定为标准,符合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价值原则,对农耕文明社会结构的稳定以及人与人和谐相处提供了参照标准和尺度。但是其消极意义在于,艺术美的客观性往往要让位于伦理的审美尺度,使得主体对美的追求领域的拓展受到限制。而且这种伦理审美的价值判定忽视了主体对自然美的审视,影响了主体对自然美和生态美的追求。同时,这种以“仁”和“善”的审美尺度使得这种审美风格表现为“群体性”的特征,而忽视了个体对美的领悟和体验。墨家是劳动者和手工业者的代表,他们认为“形劳天下”、“以自苦为极”(《庄子•天下》)者为“大圣”。在修为之道上鼓吹“兼爱”,认为“爱无差等”,爱不分远近亲疏。认为“兼相爱”与“交相利”是紧密相连的,强调在行动上、物质上利人。并认为“交相利”是实现“兼相爱”道德理想的行为准则。表现在审美理念上,主张朴素美与平和之美,对代表权力和张扬的绚丽美则持不赞成态度。

道家追求的这种理想人格表现在审美理念上,主要有以下特点:其一,审美的出发点是“道法自然”。道家的代表作《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在道家看来,万事万物都应该遵守“道”,道是万物的始基,凡是遵守“道”的则是美的,否则就是丑的。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老子•十八章》)把“仁”看作是人为的恶果和衰世的产物,认为只有遵从“道”的要求,“绝仁弃义”,恢复人的自然本性,做到“常德不离”,才是人性美,也才是人对美的审视标准。其二,审美理念表现出“不争”和“无为”的素朴之美。老子认为,造就理想人格,并不在于创造一种外在的异己的规范来束缚自己,而是应该努力恢复、保持和发挥自己内在的自然本性,这叫“修至于身,其德乃真。”(《老子•五十四章》)人们应该放弃向外的追求和学习,不是“为学日益”,而是要“为道日损”,损之又损,直至于无,把一切人为的东西消除干净,如此才能“为天下贵”。老子进一步阐释说:“见素抱朴,少思寡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所以,不管是老子还是庄子,都强调“不争”和“无为”,认为这是审美的主要尺度。其三,对自然美具有独到的眼界和视角,虽有人为但似无人为之美。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在他看来,天地的大美,四时的序列,万物的荣枯,那都是由于万物的本根——道——自然的伟力所致。所以要“法天贵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所以道家的美,是自然美,是造物的神奇之美,是不文饰的美。人应该“从道”而“审美”。其四,把审美推到神异的境界,丰富了人类寻求超脱和精神家园的瑰丽梦想。庄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主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这种境界体现了审美的神异,但正是这种神异,为现实中的人勾画了足够的想象空间,令人痴迷不已。其实,不同的人对美的感受不同,谢林曾经说过,美就是要在有限中看出无限来。其五,审美上的个体性。道家不是以群体的原则,而是以个体的角度思考人生和事物演变的,这就使得其审美理念带有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道家所塑造的自由价值体系,不是从群体的角度而是从个体的“人”出发,从个人的角度看社会和自然,从个体观念思考人生,而不企图取悦和见用于当权者。其所理解的人,是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思考的、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人。所追求的逍遥自由的精神境界,并不是一种虚无主义,而是对人的精神的“无用之用”的发现,是对人的生命本质的积极追求。

总之,道家的审美理念强调个体体验,强调美的外在客观性和虽有人为但似无人为之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美的尺度是遵守“道”的本意——即外部的和谐与内心审美观的完美统一。

道家审美理念对现代和谐设计表达的意义

当代设计发展的一个趋势,就是和谐设计。因为和谐是世界的本质,是事物得以生存、发展的一种体现,也是美学的重要原则。设计元素的组合、排列和运用,要体现出一种美,就必须是和谐的。“过”与“不及”不仅是事物发展的“非常态”,也是对和谐美的破坏和解构。和谐设计的产生和出现,不是设计发展上对概念的营造,也不是设计文化中某种突然而至的别出心裁,而是当代设计对美的境界的一种全新的认识和理念上的拓展。设计要表达一种理念,那就是对美的追求。因为对美的尺度理解的差异,设计者难免见仁见智。虽然美作为人类认识和创造的一种性质,难免带有主观的色彩。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客观的美是存在的。如何做到主观审美与外部客观美的和谐统一是设计者必须面对的主要问题。作为一种文化,设计的惟美原则不仅要求设计者对现代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内心的和谐关系有个不断的把握,而且要促使他们在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以开拓视野,创新理念,把设计中美的真谛表达出来。道家的审美理念无疑对现代和谐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和思想素材:

第一,道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审美理念为现代和谐设计中对“生态美”和“自然美”的主题表达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工业革命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得人在大自然面前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是人类对大自然无节制的索取很快就受到了来自大自然的疯狂报复,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人的生存和发展,如可耕地的减少及土地的大面积沙漠化、饮用水污染、动植物的急剧灭绝等等,使得地球这个人类的家园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已经不仅仅具有文化上的意义,而且越来越具有现实的意义。设计要回答现实问题,要宣传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完全可以在道家的审美理念中找到“完整的素材”,并加以创造,以实现设计主题的“意向”、“语言”以及“色彩”表达。

第二,道家注重个体的审美理念为现代和谐设计提供了艺术审美的“张力”。设计的目的在于设计者把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通过设计元素的组合表现出来。这种表现的艺术美和感染力不仅在于设计者自身的审美风格和审美高度,而且也顾及欣赏者的眼光和审美情趣,达到二者在审美上的和谐统一。这就有一个艺术张力问题。工业革命所导致的集权化和艺术品的批量生产,使得“艺术品的美”成了“群体既定原则”下的产物,个性的审美需求被大工业漠视而得不到伸张,艺术品的美学张力让位于对利润的追求,使得大量的现代设计因缺乏审美张力而显得空洞苍白,或者仅仅是某种符号的“布局”。道家的审美理念则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它对个性审美体验的追求,无疑为现代和谐设计的尺度把握和脱离大工业压制的个性审美张力的拓展,吹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第三,道家“无为”、“不争”的素朴之美,为和谐设计表达“质感美”提供了别出心裁的比照尺度。质感是视觉或触觉对不同物态如固态、液态、气态的特质的感觉。在造型艺术中则把对不同物象用不同技巧所表现把握的真实感称为质感。现代工业社会使得设计的手段和工具更加先进,对“人造文化”的营造更加到位,这种营造成就了设计的“某种绚丽与张扬”,但是与人内心渴求自然状态的“质感美”意向却越来越远。道家的素朴之美在喧嚣的工业社会为设计者提供了别出心裁的设计路径和心理意向,使得他们能在色彩、造型及整体布局上“黑白大写意”,显得简约而大气,从视角上和意境上表现出古朴的“质感的自然美意向”。

第四,道家对美的境界追求的神异性拓展了当代和谐设计的艺术审美境界。艺术作品,所可表达的只是艺术表面的“形”;不能言传的是艺术内涵的“神”。设计对美的境界的追求和把握,不仅是对现实事物美的参照,而且要依照这种外在的“客观美”,把审美和表现美的手法以及境界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因为惟有不断创新,设计的作品才有生命力和艺术感染性。庄子认为“美”不是主观,也不是客观,是主观与客观的两忘,产生一种新的境界。他对完美的理想人格境界(逍遥游)的描绘,为现代和谐设计追求全新的境界,真正做到张扬与平和、豪放与婉约、现实与意境的和谐统一提供了指导,拓展了设计的艺术美境界。(本文作者:冯玉雪 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