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上善若水”的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上善若水”的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摘要:老子以水喻“道”,其“上善若水”思想,将水性与人性相结合,阐述了“利万物而不争”的生命哲学。“上善若水”所内蕴的哲理,既对当代大学生具有积极的道德教育意义,又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教育方法。

关键词:老子;上善若水;思想政治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与智慧,正如所说:“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1]道家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蕴崇尚无为、追求本真的自然人本主义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对于以德育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而老子作为道家哲学思想的创始人,有感于世人一味逞强好胜、不肯谦让而引起无数纷争的社会现实,而提出居守柔弱的处世之道。[2]他的“上善若水”理论,富含深厚哲理,既对当代大学生具有积极的道德教育意义,又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教育方法。

一、“上善若水”思想的基本观点

“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经•道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其中“上善”即是最好的品德与德行。老子以水性比喻人性,他认为最上等的品行就如同水一样,既滋养万物又与世无争,甘心位居低处,却能心向高洁。上善之人要像水一样,处世谦逊不骄,思虑深邃宁静,与人交往仁爱有礼,言谈真诚守信,为政精于治理,处事以柔克刚,行事张弛有度。老子之所以将“上善”与“水”相联系,是由于水作为生命之源,体现了生命的本源价值。“水”作为老子哲学思想中的一个特殊意象,代表了老子的“道”,通过“水”的自然规律,老子揭示出了生命的规律以及对个体生命的关注,“上善若水”思想代表着老子的处世哲学,其和谐、诚信、友善等价值内涵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对当代大学生具有积极的道德教育意义,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二、“上善若水”思想内蕴的道德价值

(一)“居善地”的谦逊态度

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一种“好高骛远”的心态,尤其面对择业问题时,常常不能从客观实际出发去进行选择。当处于不理想的境地时,往往耽于抱怨,却不能摆正心态去面对现实解决问题。正因如此,尤其需要以“居善地”的谦逊精神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与引导。“居善地”之“地”,并非我们日常所理解的“地方”之义,而是“至下谓之地”(《荀子•儒效篇》)由此可见“地”含有卑下、低下之义。“居善地”指水甘愿居于低洼之处。正是因为水有这样的谦逊品德,所以才能海纳百川、终成大气。“居善地”对于大学生的启示在于:无论是求学时还是择业时,都可能面对不尽如人意的结果,但绝不能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而要积极调整心态,既来之则安之,秉持“居善地”的谦逊精神,如“水”一般厚积薄发,才能有所成就。

(二)“心善渊”的沉着心态

“心善渊”指心胸要像“水”一样深沉平静。老子提出“心善渊”,是因为只有保持沉着、冷静的心态,才能不受外界的束缚与干扰,从而做出最正确、最适合自己的选择,进而把握好自己的人生。大学生作为初入社会的青年人,在面临抉择时很容易在功名利禄的吸引下迷失人生方向,亦或因盲目冲动而做出错误的决定。所以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外需要以“心善渊”的观念进行引导,帮助大学生能够精神成人。

(三)“与善仁”的真诚之道

大学的课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使大学生成为某一类人的课程,例如各门类的专业课程;一类则是使大学生成为“人”的课程,例如思想政治课。思政课旨在教导大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人。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因此学会正确地处理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格外重要,“与善仁”正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关键所在。“与”指相与,“仁”即仁爱友善,“与善仁”即与人相处要真诚友爱,恰似水孕育万物又不图回报,人们也只有学习水的这种品格,彼此真诚无私,才能和谐相处。

(四)“言善信”的守信意志

“言善信”即说话要遵守信用。对于水,孔子曾言“其万折也必东,似志”。(《荀子•宥坐》)水即便历经千万曲折,也一定向东流去,这正体现了诚信的品格。诚信不论在老子的时代还是当代社会,都是值得遵守的价值观念,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栋梁,更需要诚信守志,“言善信”是老子为现实社会中纷乱的人际关系所开出来的药方,也是当代大学生所应具备的良好品德。

(五)“政善治”的敬业精神

“政善治”即为政要精于治理。并不是每个人都要为政,但人人在社会中都有一份自己应尽的责任,对于自己的职责,都应该“善治”。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不论将从事何种职业,都应该具有敬业精神,尽好自己的职责,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因此,老子所提出的“政善治”也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品质。

(六)“事善能”的坚韧品格

“事善能”指做事要善于利用才能。水的能力就在于可以以柔克刚。正如老子所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道德经》第七十八章)水的以柔克刚,首先是一种自信的体现,不论再弱小的事物,也有其强大之处;还是一种坚韧品格的体现,水滴穿石,在于持之以恒。因此,水这种“事善能”的品质,对于大学生极为重要,通过“事善能”思想的引导,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并坚定信心攻克困难。

(七)“动善时”的适度原则

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中说“动善时者,可行则行。”“动善时”即指行动要善于把握时机,应时而动,适时而止。老子的“动善时”与儒家的“中庸”思想异曲同工,老子善于辩证地看问题,他认为“亏损”和“完满”会相互转化,都不会长久,因此要适可而止。“善动时”思想强调的是要掌握适度原则、要懂得把握时机。对于当代大学生,学会“善动时”,才能避免走极端,珍惜眼前的每一个机遇;才会懂得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正确认识人生。老子通过“水”的自然规律,揭示了社会规律,展现了人生智慧。“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所内蕴的道德价值,对大学生学会为学、为事、为人有丰富的指导意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同时,“上善若水”思想还蕴含着值得思想政治教育者们借鉴的教育方法。

三、“上善若水”思想内蕴的教育方法

(一)无为而教的主体原则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正是因为水遵循规律,顺应自然,万物才能蓬勃生长,而这体现的正是道家“无为”的法则。然而看似“无为”实为“无不为”,所以老子才会说“天下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道德经》第七十八章),最好的教育也正应如此。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在教学过程中常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模式,这使课堂教学缺乏生动性、多样性。正如老子所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道德经•德经第四十三章》)最好的教育应该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比起言传,身教更能起到教育效果。比起向学生讲授如何追求崇高道德,教育者的身体力行更具有感染与教化的力量。教育者应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通过亲身示范,为受教育者树立榜样,从而如春风化雨般教化人心。同时在教育活动进行的过程中,还应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变强硬灌输为主动接受,通过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转变约束性、强制性的教育为引导性教育,进而达到激发学生内在潜能,促进学生不断自我完善的教育目的。

(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正如水顺应自然地去润泽万物,才激发了无限生机,教育的本质也应是顺其自然的引导,而非整齐划一的强加性行为。“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道德经》第十六章)“归根”正是老子对事物回归本质的强调。因此,教育只有尊重每个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才能如水润泽万物一般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得到应有的发展。这就要求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发现学生的特点,并尊重每一个学生自有的天性,因势利导,并避免加以过多的干涉和约束。伴随着“00后”成为高校大学生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需要把握好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00后”的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且个体间的差异性明显,他们更加追求自由,更有自己的想法,而面对这样的受教群体,教育者也必须以“海纳百川”的心态去接受并欣赏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才能帮助学生建立起真正属于他自己的精神家园。

(三)与时俱进的教法创新

“动善时”是水的崇高品质,是指水能够应时而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在教育活动中也应做到“动善时”,不拘泥于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突破思政课的教学局限,提升课堂活力。例如随着时代的发展,手机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必备设施,随之而来的是课堂上沉迷手机、无暇听课现象的与日俱增。面对这一现象,一律的禁止很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育者可以尝试通过组织学生在课上利用手机查阅资料、登陆网络学习平台交流互动等方式,在突破创新中变弊为利,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活跃度。老子以水喻“道”,所言所指不仅是自然规律,更是宝贵的生命哲学。“上善若水”所内蕴的丰富的哲思道理,给予我们的不但是价值观的引导,还是教育方法的启示。做人若“水”,方能胸怀宽广;教育若“水”,才能海纳百川。

参考文献: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EB/OL].

[2]陈鼓应.老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26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作者:汪滢 单位: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