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民办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民办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摘要]课堂是教学主阵地,课堂教学质量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中最关键的因素。以广州商学院为例,分析了应用性民办高校当前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构建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应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制定“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完善评价机制,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关键词]民办高校;应用型;质量评价

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再逐渐进入普及化阶段,教育质量问题已经成为政府、高校和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就提出要切实推进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2018年,教育部“新时代高教40条”,指出要加强大学质量文化建设,完善质量评价保障体系。课堂是教学主阵地,课堂教学质量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中最关键的因素。广州商学院作为一所正处于转型发展中的民办普通高校,正面临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全校上下的共识。与其他新建本科院校不同的一点是,广州商学院前身是一所独立学院,距今有21年的办学历史,开展本科教育已有19年,2014年才转设成为普通本科高校,受传统本科的影响较大。当前,广州商学院处在由原独立学院办学模式转为普通高校办学模式、由传统本科转为应用型本科的“双转型”过程中,课堂教学质量备受关注,构建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在传统“以教为中心”的理念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重在评价教师“教”得如何,忽视了学生的“学”。评价指标集中在教师的教学表现和知识储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涉及甚少。“以教为中心”的评价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但当前教育教学的环境和形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教”得好,不一定学生“学”得好。“以学为中心”应该是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中心。教师不再是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我们评价教学质量,关键应看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

(二)不能全面反映课堂教学质量。广州商学院现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采用学生、同行、领导三方评价的模式,一般在期末由教务处组织开展。学生要对本学期所有课程的任课教师进行评价,同行对本单位的其他任课教师进行评价,二级学院的领导对本单位的任课教师进行评价。虽然从整体组织上评价对象达到了任课教师、课程全覆盖,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同行、领导两方的评价往往很难覆盖到所有任课教师和课程。一是每学期的任课教师和开设的课程比较多,同行和领导评价要全覆盖存在客观上的困难;二是同行之间评价往往考虑“面子”问题,存在评价不够客观、评分普通偏高的现象。学生评价虽然能全覆盖,但受自身认识或对指标的把握等因素影响,甚至有部分学生担心影响到考试成绩,所以学生评价结果同样存在评分普通偏高且区分度不大的现象。同时学生评价也存在给课堂管理不严、作业要求宽松的老师评高分的情况。基于以上种种因素带来的影响,评价结果并没有全面、客观反映出课堂教学质量。

(三)持续改进的机制尚未形成。按照现行的评价模式,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际上是一种终结性评价,对课堂教学的整体过程并没有很好反映。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与教师之间也没有直接有效的沟通渠道,评价结果往往是由教学管理部门反馈给二级教学单位,教学单位再反馈给教师。加上评价工作是在期末才开展,评价结果的收集、整理、统计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也导致评价结果往往不能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此外,教师得到的结果往往只是一个总体评分,并不能清楚了解到具体指标的评价。评价低的教师对自己具体在哪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并不明确,无法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改进。

二、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

(一)以学为中心的原则。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因此课堂教学的质量应以成果为导向,以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来评价。在“以学为中心”的理念下,学生是主体。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不再是评价教师教了什么,教得好不好,而是评价学生学到了什么,学得好不好,即学生的学习效果。当然,学生的学习效果又表现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这些方面的效果除了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引导、能力训练等因素外,教师的师德风范和教学组织、管理同样是会产生重要影响。

(二)合理性原则。课堂教学活动是由多个元素和环节组成的活动。它包含了教师与学生的教、学活动,覆盖教学设计、教学组织、课堂管理等多个环节。课堂教学活动的很多内容无法量化衡量,因此在评价过程中应注意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在设计评价指标时,应注意评价主体的适用性。采取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避免以终结性评价的分数作为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终结性认定。作为新建民办院校,跟大多数同类院校一样,广州商学院青年教师多。应从培养教师和促进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角度出发,尽可能扩大过程性评价的规模,以利于教师及时总结、改正,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

(三)客观性原则。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应遵循教学规律,符合教学实际。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评价,更重要的是引导教师如何开展课堂教学。在设计评价指标时,每项指标应能反映课堂教学的某一方面,同时要充分考虑的学校的实际情况。广州商学院作为一所正向应用型转变的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课堂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要素方面均要“应用型”为基本标准。

(四)多元性原则。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客体是教师,主体包括学生、同行、领导、督导专家等。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应坚持主体评价为主,重视客体的自我评价。目前,学生、同行、领导(专家)三方评价是高校的普遍做法,但各方评价在总评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不同。从课堂教学活动的多维性因素考虑,坚持多元主体评价有利于全面分析课堂教学质量。

三、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制定评价指标。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关系到评价的效率和结果。评价指标应以学生学习效果为出发点,涵盖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强调教学规范,教书育人。广州商学院对原有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进行修订,从教学规范、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3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共11项评价内容。1.教学规范。包括2项内容,一是教师仪表得体,为人师表,治学严谨,重视德育,遵守上课纪律,教学全过程认真负责(权重0.1)。二是教师对学生要求宽严有度;常与学生交流,答疑有耐心,有效回答学生提问;及时认真批改作业(权重0.1)。2.教学过程。包括6项内容,一是教师明确告知课程教学安排、教学目标、学生清楚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和课程学习成绩的构成(权重0.05)。二是课程组织安排合理,有吸引力,能使学生专心听讲(权重0.1)。三是课程内容丰富而适当,能够引进学科前沿知识,具有挑战性,紧扣课程教学目标(权重0.1)。四是教师备课认真,内容熟悉,知识点明确,突出重点,抓住难点,承前启后,条理清楚,学生能清楚领会和掌握(权重0.1)。五是教师熟练掌握课堂教学环节与技巧,教学方法灵活、得当;注重师生交流与互动;善于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深度思考(权重0.1)。六是教师推荐的教材、参考书以及网络资源等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权重0.05)。3.教学效果。包括3项内容,一是教师有热情和活力,方式方法有特色,能够吸引学生;课堂气氛活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效果;有教书育人的效果(权重0.1)。二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较好地掌握了课程内容,基本达成课程教学目标(权重0.1)。三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有助于提高综合素质,有助于提升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权重0.1)。

(二)完善评价机制。学校构建了教学质量评价“三线并行”机制,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三线”是指教务处、质量管理办公室和教学单位。教务处组织日常检查与期末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质量管理办公室组织督导专家开展课堂教学质量督查,每周开展听课、评课;教学单位领导和教师听课全覆盖,既要听其他老师的课,同时也要被其他老师听课,教研室组织开展听课研讨。期末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依托教务管理系统采取匿名方式,开展学生、同行、领导三方评价。通过“三线并行”机制,一方面对教师基本教学规范加强引导和管理,另一方面完善了过程评价,逐步实现“评价—反馈—改进”循环体系,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三)加强信息反馈与改进。除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外,教学环境、教学条件、教学资源等都对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学校制定了教学信息反馈制度,建立多层次、立体式的教学信息采集与反馈体系,推进各方面条件的持续改进。注重学生的信息反馈。成立了学生教学信息委员会,每个班均有1名学生教学信息员,及时广泛地收集教学质量信息,全面监控教学质量状况,建立了“发现问题—上报信息—分析整合—反馈信息—处理解决”的工作运行机制。教务处对听课、教学检查、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和学生反馈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及时反馈到各职能部门、教学单位,并要求其按照质量标准限期整改。

四、小结

民办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要牢牢抓住“教学质量”这一生命线。只有抓住课堂教学质量这个“牛鼻子”,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高校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构建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客观反映教学效果,也有助于引导教师投入教学,开展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殿金.基于现代教育新理念的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模式构建赏析[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03-107.

[2]李慧.应用型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4(9):30-31.

[3]刘瑞红.齐桂华.苗鹏.民办本科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创新与实践研究[J].高教学刊,2017(11):30-31.

作者:何志强 单位:广州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