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现代文学民俗文化元素形态及功能

谈现代文学民俗文化元素形态及功能

【摘要】随着现代文学的多元化发展,东北民俗文化元素也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得以运用和存在,展示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对作者的文学创作也起到推动作用,呈现出了东北文学的生机与活力。民俗文化是文学中对于人物特点捕捉的重要辅助要素之一,促使着故事整体结构的形成,彰显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魅力。也是作品中环境描写的关键要素,尤其是在东北现代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充分地发挥着民俗的审美和价值,民俗场景描写上带有丰富的地方色彩,是典型的氛围营造和时代特征的体现,能够传达出人物的共鸣,烘托情感主题,抒发作者观念,展现人物的生存力量等等内容。因此,东北民俗文化元素在现代文学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独特的民族气质和民间的神韵都是现代文学中所缺少的特质,对于现代文学的艺术创作和东北民俗文化元素的传承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现代文学;东北民俗;文化元素;存在形态

在现代文学的作品中对于东北民俗文化的融合主要是在结合当下社会现状和时展趋势下进行的,从而为东北民俗文化发展开拓了新的渠道和发展平台。民俗文化本身就是灵活多样的,在文学作品中具有较为强烈的表现力,可以营造时代特点,展示特定的历史阶段意义,传达思想感情等等,能够体现出现代文学和民俗文化的良性链接和思想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拯救了以往东北地区文学创作的落后性和单一性,有效地利用了二者的差异性,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现代文化的发展,开拓了东北民俗文化元素新的存在形式。本文以现代文学中东北民俗文化元素的存在形态和东北民俗文化发展现状为出发点,展开阐述,针对其相应的文化功能进行探讨。

一、东北民俗文化发展现状和概述

简单来说,民族文化主要体现在人们的宗教信仰,口传文学和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及历史文化四个方面的。在当代社会不断发展下,也逐渐地对国内的民俗文化提高了重视。但是,关注的方向仍然停留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和文学界的表面化调查,这显然是不够的,对于地区的文化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尤其是东北地区的民俗文化,缺乏开发与探索,存在较为明显的缺陷。对于我国目前的文化产业的探求也存在不足之处,其中文化的产业结构转化问题最为严重。所以,需要加强东北文化民俗元素的重视程度,促使现代文学和地区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统称,是一个地区的民间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的代表和保留。从大意上来讲,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民众在同一个区域上生活所形成的习惯,往往是普通人们的生活里长期积累下来的民俗习惯形成了非物质文化。民俗文化元素主要展示了大众生活和地区风俗的主要要素,其中涵盖了许多内容,比如,理论民俗、应用民俗等等多种多样的形式。但最重要的是少数专家把地区的民俗特点和生活习惯用科研的态度来调查和探讨,在讨论的过程中,首先要把地方的民族文化做全面的调查,掌握民俗资料,进行全方位的整理,再用自身的观点进行全面阐述,把社会功能的探索和其本质特征相结合,揭露地区经过发展和演变的过程,这为当代社会的长远发展起到促进和保障作用,也方便了人们对于历史的认识。现代文学作品与民俗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是一个地区民俗文化的重要体现。其中涵盖了乡土民俗和居住民俗等等内容,在感受东北民俗文化的重要性时,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入手。比如莫言作家,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的为数不多的中国作家,其作品内容就包含了多种多样的民俗文化色彩,这也是其获得嘉奖的重要原因之一,莫言作家生动形象的文笔描写把中国的民俗文化元素展现得淋漓尽致,呈现在世界面前,并获得了众多专业人士的认可和赞扬,由此可见,民俗文化不仅影响本国发展也同样影响着世界的发展,不难看出民俗文化的文学价值。在中国近代,现代和当代的一系列文学作品中,包含了大量的民俗文化,涉及的地区也非常广泛,民俗文化描写是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吸引读者目光的关键因素。文学的产生是大量经验的思想产物,东北文化的民俗分析也是对于现代文学的分析,因此,在现代文学的创作中,不仅要得到相关部门对民俗文化的重视,还要进行民俗文化元素的保护,以及给予文学作品创作的帮助,来加深读者对于现代文学的深入理解。

二、作为人物塑造辅助要素的民俗文化存在

(一)精神民俗的作用作为展现萨满文化的重要文学作品《科尔沁草原》一书中,充分地展现了其黑色幽默和戏剧的特点。根据故事情节,直观地体现了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恶毒刁滑,贪得无厌的性格特点,为了自身的利益,反而将自己的恶行披上“神圣”的外衣,提升自己的地位,借助萨满完成自己的私人意愿。相反,萨满则通过自身的优秀品质得到了人们的尊敬。从而使人们感受到当时的部分东北居民的无知愚昧和精神上的缺乏。同样,在《科尔沁前史》中,则是通过骇人听闻的奇人轶事反映社会的封建情形和农民所遭受的穷苦和压迫。将历史浓缩,意义深远。文学作品是民俗文化元素的重要展示,在创作上要考虑到读者对于文化的了解和认知,符合现代的审美需求,还要满足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探索,把东北民俗文化的特性和底蕴融合在现代文学里,以达到文学作品的深层次化。只有把民俗文化的建设不断深入,才能提升文学发展和成长的空间,从而走进大众的视野。

(二)语言民俗的功能在现代文学作品中,东北文化中的语言文化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直观地突出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和鲜明的性格特点,使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建设上产生独有的人格魅力。比如在《生死场》中,大多展现了女性逆来顺受的形象,但其本意并非自愿,是当时的社会发展导致这种情况的产生和良知的泯灭,成为历史进程中的悲剧。由此,作品中的环境描写和情节转变本身就带有了衰败没落的暗示,从而在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推动下感受到社会发展的变化和整体文章表达的颓废之感。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是作者对于失望,没落的情感表达形式,引导读者产生共鸣。由此可见,语言的描述对于氛围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起到重要的作用,有力地展现历史的沧桑。

三、作为环境描写辅助要素的民俗文化存在

(一)营造氛围,暗示悲剧性在现代文学作品中,东北现代的作家对于环境描写是比较重笔墨的,但是色调往往是暗淡不明朗的,带有偏向于忧郁的色彩。在描绘东北边地会用极具张力的思维写出特有的苍茫与质朴,强烈地暗示了纷乱时代人物的坎坷人生,有很强的代入感,容易让人产生思维联想,感受当时人物生存的悲惨。在灰暗的色彩下,人物的命运也随之灰暗,剧情矛盾也在逐渐深入。例如:在《生死场》作品中,作者用大量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地主阶级的困难处境和局面的限制,在无奈又没办法逃脱的情况下获取自己的欲望和自尊,文中的罂粟花出现次数较多,代表了罪恶和黑暗,这也暗示了历史的真实性。在以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背景下,罂粟花是罪恶之花的代表,作为历史与鸦片的丑陋连接,体现了历史的真实情况。但是,不得不提的是,罂粟也是有双面性的,也同样代表着欲望和堕落,这样就促成了作者笔下的这段历史。因此,这段历史不能以政治和理性的角度去看待,要用感性的角度体验历史的沉重感,作者萧红多次用罂粟彰显历史的必然发生,充分表达了历史的真实性。

(二)表达作者的情感和观念在社会发展阶段,要以真实层面出发,萧红的作品以角色为铺垫进行叙事描写,通过这个角度展现出一个家族的兴盛和衰落的过程,自己也是身在其中,面对家族的颠覆自身却无力改变,就只能随波逐流了。这种伤感的情感中夹杂着凄凉和无可奈何的困苦,也是当时发展现状中不可逃避的情况,在塑造小说环境的过程当中,金枝这个人物的塑造是具有真实感的,也有一定的特性。也是一种历史发展的预见性,她像是在时代中走出来的,颠沛流离地前进,但是,这样的成就不一定是成功的。文章中的主人公一心想走出自己的宿命,却都以失败告终,还是没有逃过命运的前进齿轮,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里。其次,在作品背景的描述方面,也是互相衬托的关系,人物的悲惨人生和社会的没落同时着重描写,不仅能展现出对人生道理的求知,也会使读者产生对历史发展的思考。作者主要以自身的感情融入其中,用全部的心思展现,使之向读者展示了作品的现代文学和民俗元素的魅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东北民俗文化元素对于现代文学的作品创作起到极为深远的意义,民俗文化元素和文学作品的结合也是极为正确的一次文学创新,民俗元素展现的不仅仅是东北文化的历史底蕴,更是体现了文学作品的全新构建,弥补了现代文学创作上的不足和缺憾。在一定程度上为现代文学的生存之路做出了民俗的铺设,也成了东北地区展现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把传统的文化和现代文学相结合,会使文学作品的内容更加充实丰富,情感体验更加饱满,也给读者更加真实的精神感受和民俗文化体验感。在东北民俗文化逐渐向现代文学推进的过程中,要把文化因素和特定的生活环境进行联系,全面地呈现出文学作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含义,为现代文学的深远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周青民.东北现代文学中民俗文化元素的存在形态与功能[J].地方文化研究,2016,(01):56-64.

[2]张东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体现[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7,(23):3-4.

[3]袁俊华.试论我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民俗学艺术[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2):12-15.

[4]张福贵.东北文化历史构成的断层性与共生性[J].学习与探索,2018,(7).

[5]赫慧育.洪峰小说中蕴含的东北文化元素[J].北方文学,2019,(12):25-26.

[6]潘国玲.洪峰小说中蕴含的东北文化元素[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7,31(05):13-16. 

作者:朱峰 单位:沈阳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