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国立大学校园文化价值取向研究

国立大学校园文化价值取向研究

摘要:二十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处在动荡转变的时期,自1912年废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短暂的38年民国时期却在历史的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段时期国家风雨飘摇,军阀割据,社会动荡不安,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却大放异彩,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种背景下,民国时期的国立大学其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与这个时代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时代趋势、大学的校园文化传统、大学功能定位、大学领导的理念等。目前,我国大学面临着深刻的变革,而研究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对当前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校园文化;价值取向

一时代趋势的引领

在近代中国,随着西方列强的不断侵略,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教育领域,传统封建教育指导下的科举制度滋生出很多弊端,严重阻碍近代化进程。在“西学东渐”思潮的引领下,近代意义上的新式学校教育蓬勃发展。虽然在民国时期的社会正处在动荡不安中,但思想教育却得到空前的解放与发展。新文化运动和的爆发,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倡导“爱国救亡”和“文化启蒙”,一扫几千年来封建思想控制下的阴霾,为中国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而这时期的大学不仅为国家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先进人才,推动社会发展进程,孕育出深厚校园文化,其所反映出的价值取向更是深刻的影响着后辈在校师生,激励其不断地学习与探索。民国时期的大学大致分为三种,其中国立大学是由国家组织举办的大学,是中国近代大学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其资金主要由财政部直接提供,具有国家性与公共性的特质,国立大学与国家的关系最为紧密,对民族国家建设的参与是最广范和程度最高的,与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立大学在传统文化、地理交往、培养人才和社会影响力等诸多方面相较于私立大学和教会大学保持着优势,其文化氛围十分浓厚,所体现出的价值取向也更为深刻。

(一)民主

在时代趋势的引领下,国立大学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的最高学府,为思想的解放、科学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新文化运动倡导的“科学”与“民主”不仅融入了校园文化,成为重要的一部分,更是反映在价值取向上。伴随着这场洗涤中国旧观念的文化运动,科学与民主的精神在以北京大学为首的国立大学中得到了空前发扬,这时期国立大学迎来了崭新的时代。这股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掀起的反对独裁专制、追求思想解放与民主自由的思潮与大学追求自由独立、批判创新及科学与人文主义相融合的校园文化精神高度契合,也成为推动髙等教育领域发展以及惠及国家社会方方面面的强大驱动力。

(二)救亡图存,爱国奉献

民国时期的中国在外西方侵略,在内军阀割据,国无宁日。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国人们救亡图存的爱国情绪日益高涨,而的爆发将爱国的精神推向新的高潮,在全国掀起爱国的飓风,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领域的人们都在为国家的强大做着贡献。尤其是大学在这段时期里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大学生在这种校园文化价值取向的影响下,不仅在一系列的爱国运动中处于核心位置,更是在走出校园后,凭借自身的知识与能力继续投身到挽救国家危亡的事业中,为国家的崛起与发展奉献出自己最大的力量。

二大学本身的校园文化传统

大学的传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审视,一方面是每所大学普遍具有的、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机构的文化传统,主要是要彰显大学作为高端的科学研究和教育机构的性质与特点,另一方面是指大学自身所具有的、有别于其他大学的学校特色与办学风格。大学本身校园文化传统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紧密相连,一些具有特别地位与影响的大学,更是以其风格与特色而影响和引领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并进而代表着一定的国家、民族与时代[2]。大学的校园文化传统与大学的文化价值取向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也或者可以理解为文化传统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价值取向。因此每所大学的价值取向同样是存在着普遍性的,同时在普遍性价值取向的指引和影响下,每所大学在此基础之上,都逐渐形成了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特征的价值取向。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领域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段,尤其是这时期的国立大学原本自身就具有特色十分鲜明的校园文化传统,进而校园文化在其价值取向上也表现的尤为突出。

(一)反帝反封建

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成立于1898年,初名为京师大学堂,1912年正式改名为北京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北京大学本就是在甲午战败后的中建立,其建立的目的就是要挽救被西方列强和封建统治残害的千疮百孔的中国,可是由于反帝反封建不彻底,最终失败,但京师大学堂(即为北京大学)得以保留,继续肩负着反帝反封建的国家使命。在这种校园文化传统影响下的价值取向不断引导和督促着北大师生将反帝反封建落实在实际的行动上。因此,在之后的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的运动中,北京大学身先士卒,尤其是的发起者和学生主力军皆来自北京大学,而由于有彻底的反帝反封的性质被认为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历经磨练后的北京大学成为全国各所大学学习借鉴的榜样,其校园文化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而反帝反封建的校园文化价值取向更是深入人心,成为中国前进的方向。

(二)文化启蒙,思想自由

沿袭了几千年的科举制度致使学堂书院等教育机构组织沦为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其专制统治的工具,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自1905年将科举制度以及1912年将专制统治制度接连彻底废除,新式大学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建立,这才为文化启蒙和思想自由提供了稳定的发展空间。由于长时间受到封建文化的影响,使得国人思想闭塞迂腐,在这样落后的文化环境中,亟需解放人们的思想。这时期成立的国立大学与生俱来的就具有倡导文化启蒙与思想自由的校园文化传统,而这种文化传统已经转化成为激励在校师生不断进步的价值取向。

(三)走出国门,崇尚科学

经过新文化运动洗礼,封建观念被大大的削弱,科学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国人对科学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对世界也充满越来越多的好奇。特别是爆发后,国立大学在弘扬科学救国和学习借鉴别国科学经验等先进理念的这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指引青年学生、新式知识分子及大批海外留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启迪民智、普及科学以及促进学术交流。校园文化传统开始走上崇尚科学、鼓励创新、激励广大师生走出国门开阔眼界的发展之路,而这不仅是转化成校园文化价值取向,更是成为整个国家社会科学发展进步的价值取向。正是因为这时期国立大学的带头作用使得科学传播的深度和广度有所推进,不再只是局限于大学校园内部,更是推广到社会各个阶层。

三大学的功能定位

大学的教育功能在任何时期都是大学的根本性使命,也是大学得以存在发展的基本依据。民国时期成立的大学,其最初的功能主要是传播科学先进的文化知识,培养优秀人才。但当时国家和社会处于一落后且不稳定的状态,亟需一批具有科学思维和先进技术的知识分子对其进行恢复整顿,而作为国立大学面对此种情况更是应当义不容辞的为国家社会尽一份力,因此,大学的功能根据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进行了一系列的转变、丰富与提升,具备了科学研究和为国家社会服务的功能。同时,国立大学在通过传播知识和培养优秀人才以及通过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表率主导作用而承载着引领校园文化发展方向的功能,这也直接决定了在民国时期国立大学乃至全国各所大学的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

(一)育人

社会之所以需要大学,国家之所以花钱来办大学,最直接的就是需要大学的教育功能[3]。而这项最根本也是最基础的功能决定了所有大学校园文化的基调,同时也明确的对大学校园文化价值取向作出了定位。民国时期的国立大学更是将“育人”这一价值取向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进而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知识分子。

(二)服务国家和社会

民国时期的大学,特别是国立大学不仅仅是要培养出优秀人才,更是要培养能够为国家和社会积极奉献的优秀人才。正因为国家的需要和社会的期待,国立大学肩负的责任十分重大,其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也与整个国家社会的发展走向息息相关。为国家和社会服务逐渐成为国立大学校园文化价值取向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也正是在这种价值取向的引领下,在校师生以及走出校门的毕业生都在自己的岗位、社会的各个领域无私奉献着,力求建设出一个强大的中国。

(三)文化传承与创新

民国时期,大学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也转变了人们根深蒂固的传统封建思想,同时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进行传承和创新。弘扬传统文化和传播先进科学相辅相成,不一味的“闭关锁国”也不一味的“崇洋媚外”,大学不仅要准确定位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更有义务和责任端正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这种在文化上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国立大学的校园文化中体现的尤为明显,而这也成为了重要的校园文化价值取向,深刻影响着在校师生的思想和行为。

四大学领导的理念和能力

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需要能够肩负起振兴高等教育事业这一重大责任的大学领导人。大学领导的教育理念和自身能力以及在大学校园文化上的理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在这段时期出现了很多位有先进教育理念和开阔视野以及自身能力非常出色的教育大家,对于中国的高等教育来说是一大幸事,这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在此时期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在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领域,拥有蔡元培、梅贻琦、罗家伦、吴玉章等有着深厚的学术和专业背景的著名高等教育家,而当时的国家和社会还需要大学的校长具有深沉浓烈的爱国情怀和远见卓识的政治思想。由此可见,民国时期国立大学的领导应当是大学精神的领悟者,实现大学理想的创造者[4],同时也是校园文化价值取向的引领者。

(一)兼容并包,学术自由

“兼容并包”是蔡元培先生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时所提出的著名教育理念,学术自由也是梅贻琦先生等教育学大家都非常重视的校园文化。大学作为学术交流的主要根据地,本就应当不因学术争议而相互排斥,广泛的汲取各家所长。尤其是在民国时期,提倡并鼓励冲破旧有的思想和习俗,积极接纳新文化,对当时国家和社会的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兼容并包”一经提出,就受到在校师生以及社会上有志之士的赞同,这也使得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传播的堡垒和平台,科学民主的新思想得以在校园乃至整个社会进行广泛的传播。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蔡元培先生不仅是北京大学的缔造者,也是中国现代大学教学理念和大学校园价值取向的缔造者。而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校园文化价值取向时至今日仍然被全国高校所提倡和遵循。

(二)民族特色

著名的教育家吴玉章先生提出“中国的高等教育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机械搬用外国经验”[5],因此,要走适合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道路。从另一种角度说,大学应当在保持本民族特有文化的基础上,传播西方先进科学文化,力求能够达到中西结合,达到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目的。自1912年清王朝退出历史的舞台,中国逐渐开放国门走向世界,代表着中国高等教育文化水平的大学特别是国立大学进入到全世界人们的视野中,同时,国立大学体现出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和价值取向也是一张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特色的名片。

(三)学生的全面发展

蔡元培先生提倡“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6],即五育并举。在另种全面发展的角度,梅贻琦先生首先提出了“通才教育”这一核心观念[7]。由此可见,无论是“五育并举”或是“通才教育”,在民国时期的国立大学已经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逐步实施。而这一理念也成为了国民时期国立大学校园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引导全国范围内大学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

五结语

短短的38年的民国时期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不过一瞬,但却是中国的重要转折点。这个时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段,很多沿袭至今的校园文化以及价值取向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当前我国高等院校面临这深刻的变革,而民国时期在创办和管理大学中有很多值得现在学习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尤其是在校园文化价值取向的如何定位这一方面,当前高校应当尤为重视。

参考文献

[1]叶心文.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3][4]欧阳康.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8,8.

[5]宋卓.吴玉章高等教育思想及实践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6]蔡元培.对于新教育之意见[A].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第2卷)[C].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7]田奔、刘猛.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的现实启示与实践[J].北京教育(德育),2018.

作者:王艺菲 单位:广西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