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民乐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与发展

民乐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与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对普通高校民乐团建设现状的分析,研究民乐团在高校文化建设中所承担的功能,并对普通高校民乐团现存的普遍问题与未来发展进行探究,为普通高校民乐团的良好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民乐团;校园文化建设

近年来,国家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而高校则是文化建设与传承的有力阵地。在文化育人阵地建设中,艺术教育得到了各普通高校的极大重视与关注,国内学者也在艺术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多的丰硕成果与实践经验。民乐团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教育形式,具有独特的的民族特性。在普通高校成立民乐团不仅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而且可以发展大学生的个性特长,锻炼其组织策划、创造、合作能力。民乐团这一富有实践性的民族艺术活动对全面开展音乐教育、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传承民乐艺术,推进高校文化建设,是当今高校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促进民乐在高校文化中的发展与传播,对于中国传统艺术发展极具现实意义。

一、普通高校民乐团建设现状

从数量上来看,近年来全国高校民乐团以较快的速度实现规模化发展,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蓬勃发展的繁荣局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一批高校都有一支规模相当的民乐团,且乐团配套、声部等都较齐全。从活动范围和内容上来看,逐渐由校内走向校外,内容上逐渐由传统曲目向新民乐与二次元民乐方向发展。从结构上来看,普通高校民乐团构成,由两种类型组成,一种为综合性大学里面音乐学院或音乐相关专业的学生,另一种为建立在民乐爱好者自发组成的社团之上的民乐团。从管理体系上来看,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挂靠在普通高校的音乐学院下面,由音乐学院专业师资指导;第二类为高校专门设立的艺术教育中心进行统筹管理;第三类为挂靠在高校学生工作部门或团委下的社团组织,进行社团化的管理。从师资上来看,民乐团的师资由专兼职教师与外聘教师构成,并以兼职与外聘为主。从人员编制上来看,民乐团成员大都拥有良好的基本功,但由于学生的特性,几乎各高校都面临核心人员毕业后流失,出现青黄不接的问题。从硬件保障上来看,部分高校起步较早,演奏器乐相对完整,但器乐的更新与维护投入较少,面临设备老旧的问题居多。

二、普通高校民乐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

普通高校民乐团是提高学生传统文化审美力的重要平台。审美力是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这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差异。随着大学生日益丰富的审美需求,学生传统文化审美力迫切需要提高,普通高校也需格外重视为学生提供有益的审美供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与亲身实践中培养与提高。通过民乐团在校园中对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展演与传播,让学生群体接触传统文化,贴近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使大学生容易理解和学习,从而感受到民乐艺术的民族美感。普通高校民乐团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有力阵地。很多大学生认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所起的脊梁作用,没有了民族精神,我们国家就没有了灵魂,但是民族精神到底指的是什么,很多同学就不知所云了,当代大学生都是吃着洋快餐、听着说唱音乐长大的,很少有人有意识地去了解民族精神,缺少了民族精神这个根本,也就没有了爱国的概念。我国的民乐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历史积淀,各民族在历史变迁中促成了各民族音乐的多样性,各民族的音乐形象生动的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与智慧,通过民乐团的活动,使得更多的同学接触传统优秀的民乐作品,使得学生在过程中感受到民乐的丰富内涵与文化认同。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也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流行音乐、民谣、说唱、摇滚等大量的音乐形态在大学生中影响巨大,这些音乐中不乏积极向上的作品,但大部分仍是以无内涵的快餐音乐为主,缺乏民族精神的元素,通过民乐团的阵地,让大量有民族精神与民族特色的音乐在大学校园里传播,是培育民族精神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三、普通高校民乐团的未来发展思考

普通高校民乐团历在国家各有关部门与大环境下,历经多年的发展与培育,以及颇具规模与实力,并取得了十足的成绩,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仍处于发展阶段,尚有许多的不足待改善之处,这也是许多普通高校共存的问题。制度与管理体系方面,针对专业师资完备的民乐团,实行艺术教育中心的中心化扁平管理,能够极大的提高管理工作效率,省去不必要的流程与环节,进行专项工作管理。针对专业师资不完备的民乐团,可以实行学生联合会自治,管理团队由教师与学生骨干,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创新,由教师做好大方向的框架和规划,具体操作层面由学生自发运作。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专兼职教师结合,以考核聘用制为主。民乐团需配有专兼职教师负责日常教学与管理,以考核制聘用为主,实行绩效工资,能够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考核聘用制,还能防止形成固化的思维和审美,增加民乐团的活力与竞争力。作品创新与创意方面,立足传统进行有益创新。民乐具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离开传统的创新,将会“画虎不成反类犬”,鼓励民乐团师生在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通俗与高雅结合,同时关注当下大学生的流行语境,适当融入流行元素,对民乐作品进行创新性的编排,融入校园文化与时代精神,使得民乐作品“流行”起来,更接地气,更有时代感,更具备传播能力。

参考文献:

[1]郑紫璇.天津财经大学民乐团实践活动研究[D].天津音乐学院,2013.

[2]林妍.民乐艺术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参与价值与实践——以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为例[J].艺术教育,2017(17):233-234.

[3]王世平.论高校民乐团现状及进一步发展的对策[J].乐器,2006(12):56-58.

[4]朱惠娟.大学生民乐团的发展对传承民族精神的作用[J].北方音乐,2017,37(01):251.

作者:何可人 单位:苏州科技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