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以人为本下学籍管理探析

以人为本下学籍管理探析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学校教育管理和育人实践也发生了变化,更强调民主管理、以学生为本等理念。学籍管理作为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积极探索如何更好地满足学生管理与服务的需要。基于对学籍管理制度的文本分析,可以发现以人为本正成为学籍制度所关注的价值核心,管理与育人相结合成为高校制订学籍制度的重要考量因素;基于对转专业、休退学等各类学籍异动的统计分析可总结出以人为本理念下提升学籍管理水平的基本思路,高校应寓管理于服务中,重视对学生学业上的帮扶、心理上的疏导,从而减少不良学籍异动的产生,促使学籍管理更加科学化、人性化。

[关键词]学籍管理;学籍异动;以人为本;高等教育;学生管理

一、学籍管理制度中体现的以人为本理念

学籍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入学注册,对升级、留级、转学、休学、复学、退学等学籍异动的处理,以及对学生毕业资格的审查等内容。高质量的学籍管理工作对于促进学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1]在经济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宏观背景下,国家对科学知识以及卓越人才的需要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高等教育也已进入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关键时期。2017年,教育部了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新《规定》),对目前高等教育与改革实践不相适应的条款进行了修订,以更好地适应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进一步推动高校转变管理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意识,促进学校管理更加科学化、人性化。[2]在此背景下,高校开始探索建立更为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和适应自身特点的学生管理模式。笔者选取了国内十四所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重点对新《规定》赋予高校自主修订权利的内容进行研究,具体包括转专业与转学、休学与复学、学业警示、降级、退学、毕业与结业等方面,以求得到值得借鉴的管理举措。在转专业相关规定的设置上,除了根据新《规定》,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专长作为考虑因素,还有高校将学生学习能力与发展前景纳入制度设置,增设了“学生主观上已努力学习,但确实存在学习上的特殊困难,不适合在原专业继续学习”的考量因素。也有高校设定了“因疾病或生理缺陷不适合在原专业(类)学习,但尚能在本校其他专业(类)学习,可以申请转专业”的条款,这充分体现了学籍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休学与复学方面,新《规定》赋予了高校较大的自主权,规定“学生申请休学或者学校认为应当休学的,经学校批准,可以休学”[2]。高校在制订休复学制度时,多将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出勤情况作为休学条件,但在具体的条款方面,有较大差别,部分高校在此方面条件设置较为宽松,如规定“学生可分阶段完成学业”。有学校规定“因各种原因需暂停学业或不能正常学习者,应予以休学,累计不得超过两年”,也有学校规定“每学期进入考试周后不再办理休学手续。毕业年级春季学期除因病外不再办理休学手续”。这体现出不同高校学籍管理理念的差异,灵活管理、赋予学生框架内的自主权或是确保公平及严格把控本科培养质量的需要,虽然各校制度各异,但根本出发点都是以人为本,促进管理与育人的结合。在学业预警方面,新《规定》并无具体要求,但在笔者所调研的高校中,大部分高校在学籍管理制度中都明确制订了学业预警相关内容。有高校规定一个学期未取得学分数达到本学期要求学分数的一定比例者或未通过课程学分累计达一定学分者,给予学业警示。有高校规定平均绩点不满足一定要求的,学校予以警示。虽然各高校的方式各异,但其目的都是加强学生的学习过程管理,促进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此外,学业预警制度一般与退学联系在一起,高校对于未达到培养标准的学生,一般不会直接给予其退学处理,而是充分考虑制度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增设学业警示制度,给予学生补救机会,督促学生按时完成学业,这充分体现了学籍管理制度的科学化、人性化。[3]在毕业、结业方面,新《规定》指出:“结业后是否可以补考、重修或者补作毕业设计、论文、答辩,以及是否颁发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由学校规定。”[2]在此方面,笔者所调研的所有高校都给予了结业学生换发毕业证的机会,即结业离校的学生对未修或已修的不及格课程在结业后一定年限内可申请重修,合格者可以换发毕业证书,这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发展需求,体现了人文关怀。

二、以人为本理念下提升学籍管理水平的基本思路———基于学籍异动数据

为了更好地探索提升学籍管理水平的基本思路,探求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模式,笔者整理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2016—2020年的学籍异动数据,通过学籍异动中体现的问题,总结提升学籍管理水平的举措。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的学籍管理工作中,关于转专业、休学、保留学籍的异动处理较多,占比分别为26.39%、21.99%、18.48%,复学与退学的学籍异动比例持平,分别为13.78%与13.49%,关于降级的学籍异动占比较低,为5.87%。学生申请保留学籍的原因多为应征入伍,而复学异动主要来自休学/保留学籍期满的学生申请返校继续完成学业,因此,对这两类学籍异动笔者不再赘述。以下重点分析学籍管理中占比较大的转专业、休学、退学三类学籍异动。

(一)转专业异动数据分析

对转专业数据进行分析可知,跨学科转专业的学生不在少数,原学科为经济学的学生,45.45%转入管理学相关专业,36.36%转入工学相关专业,9.09%转入文学专业;原学科为文学的学生,57.14%转入经济学专业,33.33%转入管理学专业,9.52%转入工学专业。转入人数最多的专业,是当前就业形势较好的计算机类专业;转出人数最多的专业,则是语言类专业。根据新《规定》,学生在学习期间对其他专业有兴趣和专长的,可以申请转专业。目前施行的转专业政策的确赋予了学生根据兴趣专长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但若学生对专业缺乏了解,甚至对原专业存在一些偏见和误解,仅根据当前的就业热度选择转专业,则会出现盲目转专业的现象。在管理实践中发现,部分学生转入新专业后,发现新专业并不适合自己,或者认为新专业学业压力过大,又会产生返回原专业的想法。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在管理学生转专业工作的过程中,向学生讲解清楚学校有关转专业的规定,认真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并为学生详细介绍拟转入专业的具体情况,最后再由学生自主选择是否转专业。

(二)休学异动数据分析

对休学数据进行分析可知,申请休学的以大一、大二年级学生居多,分别占休学总人数的41.33%与38.67%,大三、大四休学学生占比相对较低,分别为16.00%与4.00%。对学生休学原因进行分析可发现,占比最高的为不适应课程学习,其占比在各类休学原因中高达40.00%;其次为因病休养,占比为29.33%。值得注意的是,因心理疾病申请休学的学生高达18.67%。此外,还有因准备留学、创业申请休学的学生,占比分别为9.33%与2.67%。为了得到更为详细的数据分析结果,笔者对各年级学生申请休学的原因分别作了整理。通过统计发现,在休学的男生中,有35.00%在大一休学、43.00%在大二休学;在休学的女生中,则有高达66.00%在大一休学、20.00%在大二学习。由此可见,大一、大二是学生学业压力较大,较易产生焦虑、厌学等感受的时期。入校不久的新生刚刚离开父母,独自融入新的环境,当接触与之前截然不同的学习习惯及学习内容时,极易因学业压力产生焦虑、畏惧的心理。对这一现象,高校应将预防与疏导结合起来,主动把控学籍异动,即注重帮助学生减轻精神负担、疏导心理压力,在学业上及时给予学生关怀和指导,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顺利完成学业。而在大三、大四休学的学生中,因心理疾病暂时中断学业的学生占有不小的比例,这说明高校要抓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排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与疾病。[4]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有效缓解学生的症状迫使学生选择休学时,高校应向学生详细讲解休复学、学习年限、不同年级培养计划、课程修读情况的具体规定,以帮助学生对之后的学业生涯有较为清晰的认知与规划。

(三)退学异动数据分析

对退学数据进行分析可知,申请退学的主要为大一至大三年级学生,其中,大一学生占30.43%,大二学生占56.52%,大三学生占13.04%。对退学原因进行分析可知,因不适应课程学习或校园生活、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复读而申请退学是占比排名前三的原因,分别为23.91%、21.74%、19.57%。在其他原因中,排在第四位的为因出国留学而退学,占13.04%;因家庭原因、其他原因退学的学生各占比8.7%;因违纪而退学的学生占4.35%。为进一步细化数据分析,笔者对各年级学生申请退学的原因分别作了整理。通过分析可知,大一学生中,排在前三位的退学原因分别是复读(占比50.00%)、不适应课程学习(占比14.29%)和对专业不感兴趣(占比14.29%)。根据管理实践可以发现,新生入学初就选择退学,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与冲动性,这种决定往往是在现实和个人构想存在一定的落差,在还未深入了解所学专业、学校环境、相关政策时就做出的,因此,尽早进行新生入学教育很有必要。事实上,入学教育不仅应包含安全教育、规章制度教育等基本内容,还应基于“关爱、引导、服务新生”提供专业相关的引导介绍,以帮助新生深入了解所学专业、培养专业兴趣。此外,对于提出退学申请的学生,学院、学校两级的相关学籍工作人员应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解答学生的疑虑与困惑,避免学生冲动盲目地做出决定,进而避免不良学籍异动的产生。大二学生中,排在前三位的退学原因分别是不适应课程学习(26.92%)、对专业不感兴趣(26.92%)和其他原因(如退学工作、考上军校等,15.38%)。大三学生中,排在前三位的退学原因分别是不适应课程学习(33.33%)、出国留学(33.33%)和对专业不感兴趣(占比16.67%)。可以发现,不适应课程学习在各年级学生退学原因中都占有较大比例,由此凸显了学业预警制度的重要性。学业预警工作作为学籍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具有一定帮助。这项工作能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管理,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计划,避免拖欠的学分越积越多,体现了防微杜渐的宗旨。因此,学业预警能有效地降低问题学生的学籍异动数量,减少因学业问题休退学的学生异动,有效促进学籍管理水平的提高及教学质量的提升。[5]此外,高校应积极进行学业预警帮扶机制的创新,通过学业预警数据精准锁定学业困难学生,使对学业困难学生的帮扶从需求导向向提前帮扶、主动帮扶、精准帮扶过渡。针对因对专业不感兴趣产生退学想法的学生,高校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相关学籍管理制度的宣传,如“学生在学习期间对其他专业有兴趣和专长的,可以申请转专业”,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辅修学位相关制度的完善,给予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

三、结论

新时代对高校的学生管理提出了新的目标与要求,宏观要求和环境的变化,要求高校更加关注以学生为本,学校制度和文化应体现平等、公正的价值观要求。学籍管理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需要紧扣时代脉搏,创新工作理念与工作方法。为有效提高学籍管理水平,高校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遵循新《规定》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理念,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长期目标,以服务学生为导向,充分理解、关爱学生,对学籍管理制度中不适应实践及学生发展的部分及时修订。新《规定》着力修订完善了高校办学和管理的目标,强调高校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特别是在新《规定》赋予了高校较高的制度设置自主权的背景下,高校管理的理念、原则和措施都应体现时代特征,体现育人的规律与需要。高校是学生管理的主体,要从理念上及制度上,向尊重学生、保障学生权益、提高服务意识、寓管理于服务中转变;由规则的执行者向规则的创新者转变,要调整、改进、创新相关制度,以适应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学生管理的原则由“从严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这意味着学籍管理也应向服务学生转变,将育人理念体现在管理细节当中。第二,重视对学生学业上的帮扶、心理上的疏导,从而减少不良学籍异动的产生。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学业困难造成学生厌学甚至休学、退学是不良学籍异动的主要原因之一。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学习环境的变化,学业上有所懈怠,在出现不及格情况时也不加以重视,出现学分不足情况越来越严重的情况,进而引发学生的畏惧、自信心下降,造成不良学籍的异动,这就要求高校重视对学生学业上的帮扶。在目前的管理实践中,较为成熟且有效的举措包括联合多方力量构建学业帮扶长效机制,组织专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高年级优秀学生等开展经验交流、分级教学,帮助学生从被动的“应试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科学采取学风建设相关措施,完善学习困难学生帮扶体系。需要关注的是,因心理疾病申请休学的学生在所有休学学生中占比高达三分之一。学生脱离了父母的照料,来到全新的环境,同时迫于学习、人际关系的压力,可能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在得不到疏导的情况下容易做出休学、中断学业的决定。这就要求高校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引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措施,高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积极引导学生加强实践锻炼,磨炼意志;教育学生正确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困难,积极寻求解决办法而非一味逃避;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遇事冷静,宽容豁达。第三,做好学籍管理制度的宣传与引导,让学生了解学籍制度的基本内容,以进一步认识到学籍制度与自己学业生活的关系。事实上,很多学生是在对学籍制度一知半解的情形下,贸然进行休学、降级、转专业等学籍异动申请的。但是,并非所有学籍异动申请都有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错误的决定会对学生的长期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学籍管理部门、学院管理人员、辅导员可以通过座谈会、培训、信息媒介传播等方式,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学籍相关制度,并认识到学籍制度与自己学业的关系。学籍管理制度不仅是高校管理学生的依据,而且是保障学生权利的规则。唯有使学生充分了解相关管理规定,才能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实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综上可知,在学籍管理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能够促使学校管理者关注学生、了解学生,从学生角度看待管理问题,从而促进学籍管理水平乃至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6]高校应积极探索如何更好地满足学生管理与服务的需要,树立服务学生意识,促使学籍管理更加科学化、人性化。

作者:马璇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教(研)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