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人工智能下智媒化新闻传播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人工智能下智媒化新闻传播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人工智能下智媒化新闻传播分析

摘要:智媒化是智能技术与媒介实践深度融合的表现,人工智能下的新闻传播开创了媒体新格局,“智媒化”传播特征凸显。目前,新闻传播中对“智媒化”的应用越来越多,由智能技术驱动的新闻传播媒介变革势在必行。本文以“智媒化”为切入点,阐述人工智能下“智媒化”新闻传播的特点,重点探讨人工智能下“智媒化”新闻传播的困境与出路,旨在说明新闻传播中“智媒化”应用的重要性,以期指导实践。

关键词:人工智能;智媒化;新闻传播;特点;困境与出路

一、人工智能下“智媒化”新闻传播的特点

随着智能技术不断发展成熟,人工智能应运而生。人工智能下“智媒化”新闻传播有三个特点:一是算法化推荐。算法是智能技术的“灵魂”,在智能技术的驱动下,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算法模型重塑媒体的分发机制,塑造传媒业新的行业格局。智能技术集群构成了智能媒体生态,得益于算法介入下精准化的新闻推荐,其对图像、语音和语言进行向量化处理,大大推动了新闻传播“智媒化”的程度[1]。二是数据化表达。在人工智能时代,运用算法对输入或收集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其中,通过数据的形式表达和呈现新闻内容,这样的新闻表现形式带有明显的数据化特征。“智媒化”的新闻传播基于新闻素材、内容产品、用户信息等数据,挖掘出数据在传媒业中的价值,可以促进新闻传播“智媒化”。三是互联网共享。人工智能的实现依托互联网而生,智媒体集智能媒体和智慧媒体为一体,新闻传播“智媒化”的发展中,万物互联时刻在生产着数据,人机协同与互构离不开互联网,智媒只有通过在线共享才能与世界万物相连。

二、人工智能下“智媒化”新闻传播的困境

当前,人工智能下“智媒化”新闻传播还面临着诸多困境,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算法缺乏价值判断力算法缺乏价值判断力是人工智能下“智媒化”新闻传播的困境之一。如今,“智媒化”新闻传播在算法化推荐模式下,通过数据分析推测用户偏好推荐新闻,这种人工智能下的机器算法具有一种“拟主体性”,也就是说,模拟人的主体性意识、思维和行动,算法本身并不具备对信息的价值判断能力,仅匹配媒介产品或服务与用户之间的关系而存在,不能自主判断新闻价值,机器只是部分取代人的工作,以数据和算法为主导的新闻生产有其自身局限性[2]。如从2017年末开始,以美国的脸书网为例,由于垃圾邮件增多,其投诉直线上升。在同一时间,我国多家社交媒体由于向用户兜售精神劣品,也引起网民的极度不满。

(二)假新闻与圈层化效应假新闻与圈层化效应制约着人工智能下“智媒化”新闻传播的发展。就目前而言,人工智能下“智媒化”新闻传播按照个人偏好推荐新闻信息,新闻信息推动的本身就有局限性,自动过滤筛选了一遍,非常容易形成圈层化效应,传受关系并不是发散态的,而是被限制在有限的新闻信息之中,推送内容更加垂直,人们获得的新闻报道不同观点的机会变少,传播格局的分化在所难免。此外,“智媒化”语境中,假新闻在内容和形式上表现出更强的隐蔽性,如何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堵截假新闻的漏洞也值得思考。如2016美国大选期间Facebook(脸书)假新闻事件,社交媒体的社会责任缺失,Facebook通过协同过滤机制,选择性地决定民众看到的资讯内容,使之遭遇了一场形势严峻的“假新闻风波”。

(三)数字痕迹与隐私滥用数字痕迹与隐私滥用是人工智能下“智媒化”新闻传播的瓶颈。人工智能让计算机产生智慧,数字痕迹与隐私滥用的问题在新闻传播中屡见不鲜,海量数据留存在计算机后台,成为“数字痕迹”,个人基本信息、浏览记录和行为轨迹等在人工智能的作用下被记录下来,当“大数据”和“智能”勾兑和发酵,大规模收集用户信息,发掘、识别并判断用户的喜好、地理位置等。这种做法的弊端也非常明显,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增大。如2019年8月31日,朋友圈微博中大火的一款视频换脸软件,“ZAO”的AI换脸APP走红,可以将个人照片的人脸替换到其他视频中,换出来的造型非常逼真,影视剧主角的脸换成自己的脸,玩法丰富,以假乱真。

(四)智媒体人才供不应求智媒体人才供不应求也影响着人工智能下“智媒化”新闻传播的发展。人工智能下“智媒化”新闻传播具有其特殊性,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的新闻传播人才,更对其掌握应用智媒平台的能力提出了要求。但就目前而言,在“智媒化”语境下的新闻传播工作,智媒体人才的缺口仍然较大,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特点,不能较好地发挥人工智能的优势作用,使“智媒化”新闻传播不得不陷入困境,影响新闻生产和分发效率,迫切要求解决智媒体人才供不应求的问题。因此,探索人工智能下“智媒化”新闻传播的出路势在必行。

三、人工智能下“智媒化”新闻传播的出路

在了解人工智能下“智媒化”新闻传播的特点及其困境的基础上,人工智能下“智媒化”新闻传播的出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深入算法设计全过程深入算法设计全过程是人工智能下“智媒化”新闻传播的关键。算法促进了新闻生产者与用户的相互融合,但算法限制了机器人写作的新闻主题,形成了惯用的报道模板。为解决算法缺乏价值判断力这一困境,新闻传播在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海量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整合的时候,专业媒体人参与算法的设计,增强智媒体的现实应用效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数据新闻的写作创造性不足的问题,提高新闻传播信息的质量。与此同时,从增强人机对话的趣味性、及时捕捉头条新闻、通过技术手段来丰富表达风格等,发掘新闻故事背后更加丰富的内容,更加有利于维系智媒体平台与用户之间的黏性。

(二)加强智媒体新闻把关加强智媒体新闻把关是人工智能下“智媒化”新闻传播的重要环节。为避免人工智能下“智媒化”新闻传播的假新闻与圈层化效应,加强智媒体新闻把关,通过算法技术与人工把关的双重保证,可以进一步弥合虛拟与现实之间的界限,减少对于孤立数据流的依赖。随着VR(虚拟现实)技术、AR(增强现实)技术、3D(三维)技术等智能化技术的诞生,新闻事件和新闻现场的全景化和仿真度将得到提升,可以将新闻专业性真正坚持下去,消减信息传播中的“假新闻”现象。如2019年2月,新华社客户端V6.0正式上线,这是新华社客户端在人工智能技术下的一次改造升级,对新闻传播的“智媒化”布局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近年来,新华社在加强智媒体新闻把关方面表现突出,推出“现场云”新闻直播、动漫智能生产平台、AI合成主播生产平台等,其分众化的精准信息投递、精彩纷呈的短视频影音阅读,在提升内容供给、生产效率、阅读体验方面成效显著,逐步形成了连接多个客户资源的新闻生产平台,实现了用最低的交互成本获取更多价值内容。

(三)提升新闻媒体的素养提升新闻媒体的素养对人工智能下“智媒化”新闻传播至关重要。人工智能加速了新闻媒体的智能化发展,人工智能下“智媒化”新闻传播,不仅需要智能技术之间的匹配和衔接,更要在处理数字痕迹与隐私滥用方面进行安全保护。2017年国务院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这一政策的出台,部署了我国的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表现出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政策法规的初步建立[3]。对人工智能下的新闻传播而言,新闻媒体具有严谨性、专业性等素养。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提升新闻媒体的素养,要重新审视智媒技术的延伸价值与潜在生产力,理性对待人工智能下“智媒化”新闻传播的“数字劳工”行为,反思新闻业“自我迷失”的技术逻辑,使传播真正回归到精神交往的本质上。

(四)加强智媒体人才培养加强智媒体人才培养是人工智能下“智媒化”新闻传播的有效举措。智媒体人才是新闻传播“智媒化”语境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智媒体人才的支持,人工智能下“智媒化”新闻传播单纯依靠机器传播新闻显然无法实现,只有在人机互动的作用下,智媒体人才和智能化技术的有机融合,才能最大化发挥人工智能的作用,助力新闻传播产生较大的新闻价值[4]。加强智媒体人才培养,一方面要革新新闻工作者的思想观念,与时俱进更新新闻工作者的思想意识,融入“智媒化”新闻传播理念;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渗透和培训,通过对新闻工作者人工智能技术的宣传和培训,强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提升其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新闻传播中游刃有余地运用人工智能实现“智媒化”传播,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5]。

四、结语

新媒介技术的迭代升级,使新闻传播已经呈现“智媒化”趋势,引领着新闻传播领域的深刻变革。人工智能下“智媒化”新闻传播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对新闻传播工作而言,要想最大化发挥“智媒化”的作用,应结合“智媒化”应用的特点,从深入算法设计全过程、加强智媒体新闻把关、提升新闻媒体的素养、加强智媒体人才培养等方面,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下“智媒化”新闻传播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准确把握人工智能的特点与趋势,才能不断提高新闻传播的智媒化水平,让机器人新闻写作、VR新闻、AI算法促进新闻传播实现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段鹏.智能媒体语境下的未来影像研究[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0(24):40-49.

[2]彭兰.万物皆媒——新一轮技术驱动的泛媒化趋势[J].编辑之友,2016,0(3):5-10.

[3]罗怡静.政务新媒体中信息的传播形态研究[J].科技传播,2019,11(8):133-134.

[4]彭兰.智媒化:未来媒体浪潮——新媒体发展趋势报告(2016)[J].国际新闻界,2016,38(11):6-24.

[5]夏雨禾.“智媒化”语境中的新闻传播——对智能技术与新闻传播关系的思考[J].编辑之友,2019,0(5):13-19.

作者:匡宇英 单位:无锡市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