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译者行为与英汉翻译教学探究

译者行为与英汉翻译教学探究

一、“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

“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是周领顺先生为衡量译者行为合理度所建立的模型。译者行为的前提是译者,“译者”是指“把一种语言或体系译成另一种语言或体系的人”,由此可见,传统的译者属性是处理语言或体系翻译的语言人,但“人是典型的意志体”,其行为不是单纯的语言人行为,对译者进行研究,不但要考虑其翻译内的语言人行为,还需顾及其翻译外的社会人属性。译者行为在“求真—务实”连续系统中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当译者忠实于原文或作者时,其行为偏向“求真”,务实度递减;当译者忠实于读者及社会时,其行为偏向“务实”,求真度递减,但这种偏向并非绝对的、极端的偏向,译者需在两者间保持平衡,以求译文合理。“求真”与“务实”相互依托,互为补充,脱离“求真”的“务实”与脱离“务实”的“求真”都会偏离翻译的合理度。对于该评价模式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对不同译者行为分析翻译策略分析及求真与务实程度的讨论,鲜有研究者关注将“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引入英汉翻译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产生的影响。学生既是原文的读者、翻译的学习者,同时也是潜在的译者,既然是潜在的译者,就同样包含语言人行为和社会人属性,需要以“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作为指导。

二、英汉翻译教学中译者行为多维性

英汉翻译教学过程中,译者行为的多维性往往会影响到求真度和务实度。不同学生的双语水平及语言能力不同,受到其各式各样的原生家庭、千差万别的地域环境、不同的人文素养及迥异的个性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具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和认知习惯,可能会使他们对同一篇原文产生不同的理解,那么,不同学生所产出的译文也会千差万别。在上述翻译过程中,不同译文的产生就印证了学生作为译者的行为多维性特征。但是,这种多维性不仅仅存在于不同的学生译者之间,有时也会发生在同一个学生译者身上。也就是说,译者行为由于时空差异而出现多维性现象。从广义来看,时间和空间呈现了一致性,不过在具体的人和物上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时空差异。虽然年经相当,但是他们仍然可能处于不同的心理阶段,对于同一个学生译者而言,一天不同的时间段,一年中不同的季节,会使其在看待同一事物时产生差异性,或理解不同,或判断不同等。有些学生译者会在清晨出现翻译灵感,有些学生译者会在深夜出现很好的翻译状态,翻译的正确率、速度和效果也比较理想。如此一来,时空上的多变性将会让同一个学生译者产生多维性。除此之外,在英汉翻译教学实践中,教师选取的翻译材料往往是碎片化的、不连贯的,取材的类型也是纷繁复杂,不具备系统性。在为学生分析原文时,往往从对字词句等语言特征讨论出发,割裂了原文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和时代特征。教学评价也往往只关注学生的译文是否符合信达雅的标准,或是仅仅停留在选词、语法等语言学层面,导致学生不能真正理解原文背后的深层次时代背景和人文背景。不同的学生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判断,在一定程度上被动地形成了不同翻译活动中的译者行为多维性。而且,学生的语言能力、人文素养大不相同,又因为评价方式单一、评价没有形成系统,使得英汉翻译教学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下英汉翻译教学改革

译者行为表现出基本的属性,首先它呈现的是双语或者多语之间转换的语言特性,展现出不同语言特征的表达方式。译者也是社会普通大众,在言行上不仅呈现出语言文化转换能力,更要反映出社会化的基本属性。译者是翻译中的主体,在某种程度上为翻译主导了社会化过程,建立起原文和译文、作者和读者、作者和译者动机、内外因素和社会需要、译者自律和社会评价、译者个体及群体、译者意志和译文反响等诸多层面的关联。译者行为还具备双重属性,如语言性和社会性、针对性和目的性,具备了诸多特点,如时代性、服务型、利他性等。首先,在翻译材料的选取上,教师不能割裂“求真-务实”的连续统模式。在英汉教学初期,应通过让学生不断利用“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鉴赏、学习不同时期、不同译者或同时期、不同译者对同一篇作品的译本。例如可以选择《论语》的理雅格、辜鸿铭等重要翻译家的译本,又如可以选择《傲慢与偏见》的王科一译本、孙致礼译本和张玲、张杨译本。选择的材料应具有典型性,比如翻译风格或时代特征迥异的译文版本,而且选择的材料应兼顾连贯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短篇诗歌或散文应至少选择全篇,较长的小说应至少选择一个章节或一个情节故事,让学生体会不同译本中求真和务实的变化,并着重分析对比不同译者在不同时期,或同一译者在不同阶段所带有的不同的社会属性和时代特征,让学生真正走近原文和译者,理解译者在不同的背景下作出不同选择的原因。由此丰富学生作为译者的社会性,并通过评析、临摹不同作者的作品,提高语言性上“求真”的能力,也深化社会性上“务实”的能力,使得学生打破自身的语言能力、原生家庭和知识结构的壁垒,与优秀译者隔空对话,让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阔视野,深化认知,具备多译本的鉴赏能力,从而使翻译能力有较大的跨越式发展,成长为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此外,教师还要引入“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来评价学生在英汉翻译中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在重视语言求真度评价的同时,也要从原文与学生译者的社会性方面考虑,充分挖掘学生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作出不同选择的成因,总结归纳那些因为其个人知识结构、认知习惯等方面主观或客观因素造成的误解或误判。同时要淡化参考译文的作用,使他们不断创造性地发挥译者的主体作用,在“求真”的基础上,充分融入译者角色,理解原文中蕴含的社会性特征,并与自身的社会性充分融合,从而引导并启发他们将“求真”与“务实”相结合,鼓励他们摆脱参考译文的束缚,形成属于自己的翻译风格。最后,要利用“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根据不同的选材,引导学生制订不同的翻译标准、规范和风格指南,使学生在开展翻译项目模拟或构建翻译工作坊的时候,能够遵循基本规则,保持“求真”与“务实”的平衡度。在此前提下,翻译教学还要提倡个性化差异,包容个性化差异中的翻译态度、方法、风格等,甚至引导他们熟悉各个流派翻译风格的不同和内在联系,使学生丰富自己的翻译风格,适应不同文本的翻译。此外,翻译教学中还应该关注社会发展的多维性,换言之,译者行为要呈现出时展的趋势,包括语言属性和社会属性,从多个层面转换语言含义,展现符合时展的、多角度的特点。例如,对“经适房”进行多维翻译,可译成:anaffordableflat,anaffordableapartment,anaffordablecondo,anaffordablehouse,alow-priceflat,alow-priceapartment,alow-pricecondo,alow-pricehouse等。在翻译教学中,采用多维性差异化的方式,能让原本较为单调的翻译活动富有趣味性和对比性,从而提高译者行为的广度和深度,也让译者行为更加符合时代的需求。

四、结语

英汉翻译教学中,对译者行为的讨论,不仅指选材中不同译者在“求真—务实”中追求译文的合理度,更是将学生当作译者,通过对他们译者行为的分析,引导他们从学习前人的做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译者行为模式,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优化教学模式的途径。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承担了多重角色,他们建立起了多方面的桥梁,如原文作者、原文内容、原文读者、译者、译文、译文读者相互之间的转换与沟通。教师和学生本身也会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如由于时空差异、个体差异和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因素,出现不同视角、不同角度的理解和认识,继而呈现出译者行为的多维性。在英汉翻译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这种多维性,在引导学生译者遵循基本规则的基础上,充分尊重个性化差异,引导他们去发掘自身潜在的特质和社会性特征,使译者行为达到“求真”与“务实”的平衡。“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在英汉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凸显了译者诸多方面的本质特征,如动态性思维、多方位分析方面,并且在语言性和社会性两方面呈现出翻译教学活动的双重属性,教师既要在翻译材料选取上体现这种双重属性,也要在评价模式上体现这种双重属性的特点,完善评价模式,丰富翻译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在优秀译者和译文之间畅游,并为他们营造浸润式学习氛围,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人文素养,加强翻译鉴赏能力,丰富翻译经验,使学生逐渐成为拥有语言性和社会性双重属性的复合型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周领顺.译者行为研究方法论[J].外语教学,2021(1):87-93.

[2]周领顺,周怡珂.翻译批评需要怎样的标准?——译者行为批评模型构建尝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20(5):107-117,138,150-151.

[3]黄勤,刘晓黎.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肥皂》中绍兴方言英译策略对比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4):131-141,160.

[4]陈淑珍,滕梅.鲁迅《故乡》两英译本的译者行为批评分析[J].翻译论坛,2019(1):47-52.

[5]周领顺,孙晓星.杨苡《呼啸山庄》译本的译者行为批评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7(6):114-122,148-149.

作者:邵晨曦 单位:新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