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探讨农业大学生创新创业

探讨农业大学生创新创业

为调动农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激情,充分发挥学生专业知识为我国农业发展做贡献,不少专家学者就农业大学生创新创业问题展开研究,以期提高该专业学生就业创业率,推动我国农业创新发展。为深入研究农业大学生创新创业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性建议,本课题小组认真研读了《农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程》一书。该书作为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全书以学生为主体,从农类创业概况、创业机会与风险、企业创办与成长等多角度讲解农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知识,为学生解答疑惑,提出创业建议与方法,尽可能扫除学生创业路上的障碍,是本实用性较强的指导性教材,对研究农业大学生创业的学者而言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农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是指该专业学生利用农业专业知识,选择农作物或农业工具等相关产品进行创业。

大学生在认真分析农类创业环境的前提下,选择创业风险较小的产品,创建专业创业团队,完成创业规划后积极寻找投资方,进行创业融资,而后采取规模化种植、科学化管理与现代化营销等经营方式,实现创业。我国农业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数少的关键原因在于:首先,我国创业教育开展较晚,目标定位模糊,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教育过程中忽视实践环节,因而影响教学质量,难以唤起学生创业激情;其次,创业项目的选择建立在大量调研数据上,例如人民对新型农产品的接受度,对某类农产品的喜爱程度与需求量,以及该地土壤属性气候状况等,前期工作量较大,且缺乏专业农业创业老师指导和资金支持,学生创业困难。因此,发展农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学校必须强化创业培训,让创业者拥有高昂的创业激情,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政府也应加大支持力度,扶持农业大学生创业,助力农业创新发展。农业大学生创新创业不仅有利于学生充分利用自身所学专业知识,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操作,落实学以致用教学方针,体现该专业的学习与教育价值;还有利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拓宽农类大学生就业途径,让更多农类专业学生投身于农业发展事业。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发散思维有利于农业产业改革创新,推动我国第一产业结构化改革;部分农业大学生选择返乡创业,积极响应政府乡村振兴政策,利用科学技术与设备实现智能化管理与销售,提升农产品产量,提高村民收入,填补农村经济发展缺乏知识技术支持的空缺,为农村经济发展做贡献。针对农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利弊关系,并结合《农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程》一书中相关内容,本研究小组发现推动农业创业发展,离不开学校、学生、政府三方面共同努力,因此为促进农业大学生创业进一步发展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学校方面应加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我国高校开展创业课程历史较短,学生自主创业意识较弱,导致多数学生并未重视该课程,因此,提高学生自主创业意识,重视创新创业课程及内容设置,成为创业指导老师重点教学内容之一。理论知识上,老师应对创业概念、创业本质及创业要素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创新创业基本含义,明白创业应具有勇于创新、敢于冒险、积极主动和乐于合作的品质与精神;分析知识经济时代下创业特征及大学生创业模式,使学生在充分了解当下社会行情的基础上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项目与创业模式;老师还应加强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帮助学生开拓新的创业领域,减轻竞争压力,提高创业成功率。实践体验上,老师可在课堂上开展虚拟农业创业活动,从选择创业项目、撰写创业计划书到模拟企业管理与经营,带领学生体验创新创业过程,组织学生参观知名农业企业,以社会成功案例激发学生创业热情。第二,学生应努力学习农类专业知识,坚定创业梦想,做好社会调研,选定创业项目,积极询问创业指导老师建议与意见,充分利用各类资源,为创业做充分准备。创业项目上,学生可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例如当今社会减肥人士越来越多,紫薯作为营养价值较高的粗粮备受减肥人士喜爱,但紫薯产量较普通红薯产量低,价格较高,创业团队可就此市场特点培育适于减肥人士食用的紫薯,提高紫薯产量,从品质与价格方面战胜市场上的紫薯。销售方式上,采用“互联网+农业”模式,进行线上推广与销售。互联网时代下,线上直播销售与农村快递站的建立为农产品销售提供便利,创业团队可借此打开销路,并积极接收顾客反馈信息,不断升级产品,改进销售模式,创建良好的品牌口碑。第三,政府应鼓励农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并给予资金、政策上的支持。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民选择进城务工,导致我国耕地大多荒芜,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大学生下乡创业不仅有利于发挥耕地使用价值,实现规模化与机械化种植,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还有利于推动第一产业转型升级。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力度,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基金与农业发展补贴,减轻创业者资金压力,简化行政审批流程,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吸引更多学生回乡创业。

作者:徐晓莉 李丹 单位:衡水学院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