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跨文化传播影视作品舞蹈价值多元审视

跨文化传播影视作品舞蹈价值多元审视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影视作品的“常客”,其作用包括表达人物情感、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彰显审美价值等。在跨文化传播视角下,影视作品中的舞蹈也是传播文化与价值理念的重要载体。《中国电影影像表达与跨文化传播》一书可为影视作品中舞蹈价值的多元审视提供参考与支撑,不仅能帮助人们进一步认识与理解影视舞蹈,还能为中国影视作品更好地表现舞蹈“出谋划策”,充分展现了影视舞蹈跨文化传播价值。该书由陈晓伟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共九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三个语境,即全球化、民族化及政治化;第二章介绍语境理论、文化代码理论、文化适应理论在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中的适应性;第三章介绍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历史;第四章到第六章分别从影像风格、明星符号、跨国合作三个层面研究了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与影像表达实践效果;第七章为个案研究,包括《红高粱》《卧虎藏龙》《春光乍泄》《三峡好人》等作品;第八章为问题分析,从文化、媒介、创作、文本等层面探讨了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现实困境;第九章为策略整合。读者在该书中可从文化交流、艺术表现、影视叙事手段等方面对影视作品中的舞蹈进行审视。

首先是文化交流。在全球化大趋势下,影视作品能够借助这一机遇扩大自身影响力,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影视作品内容需要具备“文化交流”特征。具体到舞蹈中,如果舞蹈内容太过局限,会因为他国观众难以充分理解而影响传播范围。例如,《功夫熊猫》中加入了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内容,但没有完全拘泥其中,而是在结合娱乐、搞怪等元素后达到了既打开中国市场、又将美国文化渗透其中的目的。其次是艺术表现。舞蹈的艺术表现水平会极大影响到舞蹈价值,尤其是在跨文化传播中,艺术表现水平越高的舞蹈越能得到重视。影视作品一般不会全面刻画舞蹈,而是将舞蹈内容穿插于影视情节中,因此影视舞蹈的展现时间较为有限。正因为如此,影视舞蹈要在第一时间抓住观众眼球,需呈现最具艺术魅力的内容。例如,《十面埋伏》中主演章子怡那段“袖舞”十分精彩,通过将女性柔美与“以袖击鼓”的力量感相结合,展现出极高的艺术表现水平,由此得到海内外观众的高度认可。最后是影视叙事手段。影视作品中的舞蹈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影视情节紧密联结在一起。如电影《少林足球》中,周星驰在赵薇豆包摊前的那段舞蹈具有烘托主题及开启后续情节的作用,从而让观众深入认识到“人活着要有理想”这一内涵。在跨文化传播中,舞蹈的“无声胜有声”能够让世界各地观众理解影视作品,从而为获得更好的文化传播效果提供支撑。

基于上述内容,中国影视作品中借助舞蹈实现跨文化传播可采取以下策略:第一,以“讲好中国故事”为主题设计舞蹈。要获得良好的文化交流效果,首先要完成本国文化的塑造。“讲好中国故事”理念应作为舞蹈设计的指导思想。例如,在展现中国古典舞风采时,周围场景与舞蹈动作无需太过华丽或者追求高难度,而是要将重点放在中国元素的融合与表现上,如“水墨画”可与“高山流水”的意象融合,使舞蹈呈现出飘逸不凡之感。第二,融入“真善美”引起世界观众共鸣。舞蹈中蕴含着文化元素与价值理念,如果影视舞蹈在这方面未做任何处理而进入电影市场,即使有着较高的艺术表现水平,也可能因文化差异“水土不服”。针对这一问题,创作者可在影视舞蹈中融入“真善美”内容,如反对战争、崇尚自由等,并且适当弱化文化差异与冲突的内容,用影视化的画面去吸引观众,从而为影视作品扩大影响力、取得更好的跨文化传播效果创造条件。第三,基于舞蹈特征巧妙运用影视表现手段。舞蹈可在影视表现中发挥重要作用,除上文提到的烘托主题与“承上启下”作用外,还可基于舞蹈特征灵活调整表现手法,例如部分舞蹈节奏舒缓,能通过联觉营造悲情氛围;部分舞蹈动作干练、讲究爆发,与振奋激昂的影视情节十分契合。

作者:廖祖峰 顾怡清 单位:南昌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