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跨文化交流研究范文

跨文化交流研究全文(5篇)

跨文化交流研究

第1篇:跨文化交流研究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英语;跨文化;交流

一、引言

近些年来,社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和进步,在这一态势的引导下,信息的市场化需求也逐渐增大。信息传播交流方式的更新,给人们的生活注入了更多的生机与活力,也给人们的交往和沟通带来了更多新奇的体验。其中,新媒体所发挥的作用尤为突出,在不同的领域都凸显出了自身的优势。例如网络新闻、公众号文章、抖音短视频等都可以在虚拟世界中获得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而人们在互联网这一平台上,也越来越依赖于这些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例如微博、QQ、微信及抖音等现代化的社交平台。以上这些也足以说明,信息传播和应用已然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在这种情况下,教育作为支撑社会运转的重要基础,也在新媒体传播的带动下,实现了多元文化的汇集,人们获得的知识变得更加广泛。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或者手机随时上网搜集全新的教学资料,聆听著名学府的名师教诲。不可否认的是,新媒体的传播也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明显的冲击,传统教学的弊端和不足在新时期也更加明显地暴露出来,对于学生而言,他们需要在更为复杂的信息中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以此来完善自身的跨文化交际素养。

二、新媒体传播下的英语跨文化交流能力 培养的必要性

(一)顺应时展趋势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跨文化交流,主要指的是以不同文化环境为背景,以不同个体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为主的现代化信息传递形式。跨文化交流能力更加强调的是适应能力的提升,这里所说的适应能力涉及个体的情感,个体的社会行为,个体的思想认知等多个层面,只有具备足够的跨文化知识,才能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准确理解对方的意思与思想,打破沟通的壁垒和障碍。正因为如此,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结合才显得更加必要。英语知识积累的主要目的本身就是以实践中的交流为导向的,如果教师忽略了跨文化知识的讲解和传授,那么学生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也完全无法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会大大降低交流的效率和质量。再者,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一带一路建设的日益推进,也让我国与世界的交流变得更加密切。因此,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是顺应时展趋势的必然选择[1]。

(二)符合教学改革要求在素质化教育和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在宏观上对课堂建设的要求有了更加明显的调整和转变,不再以简单的理论知识学习为本位,而是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这种变化也给教师的创新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途径。英语作为培养学生文化能力与交流能力的重要基础,应当受到高度的重视和关注,尤其在跨文化交流方面,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拓展自身的视野,了解来自世界各国的多样文化,让学生的人格变得更加健全和完善,向着更加复合型与实践型的方向发展。因此,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顺应素质化教育的基本需求[2]。

(三)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英语教育的目的在于知识的实践运用,而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改革能够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把握英文知识的内涵和本质,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优化学生的实践技能。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引导下,教师往往更强调让学生掌握特定的语法或词组,却忽略了对英语语言交流的引导,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即便学生掌握了某一方面的英文知识,但却无法将其与实际生活真正联系到一起,这就无法凸显出英文的实用性价值。与此同时,部分学生在英文交流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词汇十分贫乏,无法完全应对多样化的国际交流和沟通。正因为如此,教师才更应当在课堂上渗透跨文化交流的知识,让学生能够拓展自己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尤其国内的学生从小缺乏系统的语言环境,所以知识的积累并不够系统,具有十分明显的零碎性和分散性的特点,学生在英汉互译的时候往往会按照汉语搭配的结构去表达英语句子,这种习惯不仅会让学生陷入中式英语的怪圈,同时也会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遇到更多的阻碍和挑战,学生无法真正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也无法进行比较和辨析。

三、新媒体传播下英语跨文化交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与实践脱离当下,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仍旧没有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脱离出来,并没有充分了解英语跨文化交流的内涵和意义,长时间受到传统思想的限制和束缚,所以也没有提高对这一领域的重视和关注,他们认为只要让学生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做到全面性教育即可,至于能否灵活运用英语进行沟通和交流,则是学生自己需要考虑的问题。正是在这种思想的限制下,许多教师也没有重视跨文化交际教学,没有针对这一领域做出合理的课堂设计和规划,导致学生缺乏有效的英语交际环境,打击了学生跨文化学习的自信心与积极性,最终使得学生英语运用水平十分有限。除此之外,即便是教师在课堂上引入了跨文化交流的相关知识,学生更愿意把精力放在与课本相关的内容上,把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应对考试上。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参与英语交流学习的机会有限,所以学到的知识得不到实践应用。同时,部分教师开展跨文化教学,具有十分明显的形式主义色彩,没有把跨文化知识与英语课堂的教学内容深度结合到一起,导致理论与实践严重脱离。

(二)教学方法单一尽管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会积累相当程度的经验和技巧,也会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教师在课堂上所发挥的作用是突出且无可替代的,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能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课堂的教学效果。只有教学方法得到了有效的拓展和延伸,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有可能被有效调动起来。但不可否认的是,的确有许多教师没有注重对方法的改革与完善,过于依赖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即便是在面对跨文化知识的时候,也是以灌输式方法为主,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积累,让学生在重复性的训练中产生审美疲劳和抵触心理。这种生搬硬套的教学方法只会让跨文化知识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换句话讲,如果教师采取的方法过于保守且落后,那么学生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去死记知识点,他们会自觉忽略对这些理论的实际应用,也不会主动对概念进行练习。另外,部分教师仍旧把自己当作课堂建设的支配者和掌控者,忽略了对学情的考量,没有充分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也没有注重挖掘学生的反馈意见,只是凭借自身的主观臆断和以往经验来设计教学内容。

四、在新媒体传播背景下培养英语跨文化 交流能力的措施

(一)考虑主客观情景交际能力在本质上是信息交流技巧的鲜明体现,强调的是双方都能够在沟通的过程中充分理解彼此的意思,理解彼此想要表达的内涵。但不可否认的是,无障碍的完美交流状态在现实生活中是极少存在的。对此,个体就应当充分考虑到交流中的主客观场景,尽可能体会对方的意思。例如,在与西方友人沟通的时候就要从换位思考的角度分成人为与客观两种类型。以欧洲人为例,德国人更加注重时间,具有较为严谨的性格特征,因此在交流的时候也应当充分尊重对方的文化习惯,要保证守时赴约,彰显出自己的礼貌和修养。就意大利人来讲,他们的时间观念就相对较弱,所以在部分非正式场合下,如果事先了解了有关的背景,对方也不会感到被冒犯。

(二)注重对话交流这里所说的对话交流,也是双方交流模式的又一称谓,双方能够在这一模式的引导下直接展开对话,并且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彼此的不同之处,然后接受这些文化中的差异。也就是说,在对话交流的环境下,双方的地位是平等且相互尊重的,也能够在交往的过程中保留自身的性格与特点。采用这种交流方式,无论是对话的哪一方都能够针对彼此所处的交际环境和文化氛围作出思考,彰显出双方的道德修养。另外,对话的交流方式能够调节双方的差异性,调节固有的文化偏见和民族优越感,让整个沟通能够符合自身的需求和期待[3]。在新媒体的引导下,对话这种交流方式会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让个体从自我立场出发,承认对方文化和对方的存在。例如,在国际性交流论坛上,来自不同国家的网友,也会在留言区发表自己的评论,针对某一社会现象或者是热点话题阐述意见和看法。而网友在浏览的过程中也会发现更多新奇有趣的观点来增长自己的见识。

(三)注重移情和换位思考学会移情才能更好地开展跨文化交流,这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础所在。只有懂得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才能够充分了解双方的意思和思想,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效率和质量。通过移情,个体能够充分感受到对方的情绪,这也是发扬自身优良品德的鲜明体现,只有真心实意换位思考,才能够有效化解冲突和矛盾,尽可能减少沟通中出现的障碍或误解。并且,当面对对方特定的行为或者语言的时候,个体也应当懂得辩证思考和看待,要从对方的性格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入手,这样才能够做出更加全面且客观的判断。除此之外,个体也应当懂得用冷静的思维去对待跨文化交流中的各种挑战,用更加积极的态度与他人展开交流和对话,要避免先入为主的观念,避免让自己的刻板印象和消极情感影响感情的升温。再者,对话双方要充分理解彼此的逻辑和思维方法,确保对话的进行能够建立在平等且坦诚的基础上,这样不仅可以消除文化间的隔阂,同时也能够打破思维定式和固有印象。

五、新媒体传播对英语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带来的启示

(一)在实践中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必须要充分认识到跨文化交流的必要性和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的过程中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从多个层面吸收跨文化知识。除此之外,学校也应当注重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和优化,要让教师充分了解国际英语交流的前沿成果,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和教训。同时,学校也应当利用多种现代化的途径多向学生普及跨文化交流的相关知识,要把实际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作为切入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跨文化知识并有效运用。

(二)利用新媒体资源调整教学方法在新媒体的引导下,英语教学的形式已经实现了新一轮的拓展和延伸,教学手段也凸显出了多样化的特征,对此,教师也需要在实践的时候推动自身跨文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发展,为学生营造更加轻松开放的学习环境。例如,教师可以直接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课件,为学生设定多样化的场景,让他们的思想和情绪都能够得到感染,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教师也可以在网络上搜集不同类型的文化场景,带给学生更加直观的视觉冲击和体验,让学生形象感受国内外文化发展的差异和区别。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微课教学的形式把跨文化的知识制作成短视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科学选择,把握好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突破瓶颈。

六、结语

综上所述,持续性推动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升是合理且必要的举动,这是顺应新媒体国际化传播趋势的应有之策,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措施。本篇文章通过对话式交流方式、主客观情景的考量和移情与换位思考这三个角度论述了新媒体传播下跨文化交流能力发展的方法和措施,充分结合了英语知识实践运用的必要性,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与实践上的可行性,能够作为相关学习者的参考依据。但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应当如何抉择,仍旧需要个体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决策。

参考文献

[1]秦婉如,韩丽娟.基于新媒体传播下英语跨文化交流分析[J].中外交流,2019(38):39.

[2]陈颖.新媒体传播环境下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评《新媒体传播学概论》[J].新闻与写作,2020(06):115-115.

第2篇:跨文化交流研究范文

[关键词]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跨文化交流;课程改革

一、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跨文化交流指的是本族语言者与非本族语言者之间的交流,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流[1]。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对外交往和国际贸易发展迅猛。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构想的提出,我国与沿线各国在经济、人文、科技、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将变得更加密切和频繁。这种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要求高校培养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熟悉国际规则和国际标准、具有国际化意识的复合型人才[2]。2016年6月,我国正式加入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工程教育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CEEAA)认证的工程专业,其本科学位将得到美、英、澳等该协议所有正式成员国的认可。此举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增强了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意味着高校亟须拓宽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的广度和深度,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大学外语教学兼具“工具性”和“交流性”,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但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外语教学侧重语言技能的训练,过度强调“工具性”的作用,而忽视了“交流性”的功能,学生的实际交流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跨文化教学更是处于弱势地位。在当前复合型英语人才需求较大的背景下,积极探索新型跨文化教学模式、加强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已经成为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4]。青岛科技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前身为1958年设立的“化工设备与机械”专业,是青岛科技大学最早设立的本科专业之一。该专业也是山东省率先设立的本科专业之一,被批准为山东省品牌与特色专业和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并于2018年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近年来,本专业针对如何有效支撑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国际化视野”和“有效的沟通能力”等方面,不断开展探索与实践。青岛科技大学在教育部“构建具有国际化意识大机械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改项目的支持下,决定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设立“本科生外语教学改革试点”。在高等教育外语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本专业立足于有效提高工科专业毕业生的外语沟通能力,通过逐步建立具体、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以点带面,为新时期本科教学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本文主要对改革的思路和实践情况进行介绍,以期为新时期本科外语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实施方案

按照本专业的教学改革思路,我们决定以2015级本科生为对象,采取学生自愿报名的方式,设立“国际化人才培养”强化班,培养具有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在传统英语教学的基础上,我们确立了强化班的英语教学体系。在方案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同步强化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能力,并将中西方文化对比贯穿教学全过程,着重强化本科生的英语水平,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意识。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重点突出以下原则。1.“订单式”教学原则。在完成专业培养计划的基础上,我们为强化班的学生单独设置了培养方案,增加了拓展提高类课程,实行小班化、精英化培养,以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的需要。2.“全程式”教学原则。从新生入学直至本科毕业,强化班各学期均安排了不同层次的英语课程,分阶段、持续性地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确保学生在英语应用与交流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根据教学方案,强化班的英语课程包含通用课程和拓展课程两个模块。第一学年以通用英语教学为主,强化学生的基本语言技能,夯实基础,使其为后续的进阶课程做好准备。我们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开设了必修课“大学英语A1”和“大学英语A2”,并增设了“演讲”“英语视听说”“时文阅读与写作”等课程。第二学年继续强化基本能力的训练,同时将涉及英美文化知识的人文课程有机融入课程体系。我们开设了“大学英语交际口语”“跨文化交际”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第三学年在夯实英语基础的前提下,本专业开设了“机械工程导论(双语)”“科技英语翻译”“科技论文写作”等课程,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第四学年开设了“专业英语”“学科前沿讲座及文献检索”“世界工业标准概论”等课程,以英文讲授为主,使学生熟悉国际化标准和规则。同时,我们采取与国际化企业共建国际工程师培训中心或联合培养的方式,选派学生到外资、合资或涉外企业等具有良好跨文化环境的企业完成毕业设计,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交流的能力和跨文化适应力。3.多元评价原则。与以往过分注重终结性评价不同[5],强化班采用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并突出过程性评价在学生英语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教师通过课堂互动、随堂测试等活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评价,根据学生学习效果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方案,以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终结性评价也有别于传统的期末考试形式。以第一学期考核为例,学生自拟题目,结合多媒体进行演讲,我们邀请外籍专家、外国语学院教师及本专业教师共同组成考核小组,针对学生演讲主题进行提问,并参照评分标准,对学生演讲的选题、PPT制作、演讲、交流等方面进行打分,最终分数作为学生期末考核成绩。

三、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效果

为了建设并完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我们针对强化班的授课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强化班的教学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73%的强化班学生对于英语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93%的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92%的学生认为与传统英语授课模式相比,强化班的授课方式更加灵活、先进,授课内容更加新颖、充实,授课强度和信息量更大;92%的学生认为该模式非常有必要,值得大力推广。强化班的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外语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外语交流能力,提高了其跨文化素养。在期末考核中,考核专家给优秀学生的评语中提到“被考查对象的英语口语和应用能力已经高于研究生复试时考生的平均水平”,可见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有了较大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显著提升,国际化视野明显拓宽。为了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效果,我们对2015级本科生英语考试成绩进行了对比分析。以第一学年为例,经过第一学期的试验,非强化班学生“大学英语A1”的平均成绩是73分,而强化班学生的平均成绩达到81分,比非强化班提高了10.9%;非强化班与强化班的最高成绩相当,分别是91分和93分。第二学期之后,非强化班学生“大学英语A2”的平均成绩和最高成绩分别是65分和79分,而强化班学生则达到73分和88分,与非强化班相比分别提高了12.3%和11.4%。此外,非强化班学生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一次通过率仅为45%,而强化班学生则是78%,可见强化班的教学改革优势明显。以上表明,强化班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为实现跨文化交流人才培养的预期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第3篇:跨文化交流研究范文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学模式跨文化交流能力

一现阶段高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概念由美国学者爱德华•霍尔(Edward Hall) 于1959年在其著作《无声的语言》中首次提出,此后许多学者展开了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研究,如史密斯,霍尔,萨默瓦、波特,克莱默,刘扬等都出版了具有影响力的专著。跨文化交际自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以来,其研究方兴未艾,从而得出了很多成果,如关世杰对跨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论证;王学松从第二语言教学方面进行了跨文化交际的研究;青松、阿荣和佘欣然从专著的评介入手,探讨了高校英语教育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问题;贾少宁和贾浅浅则探讨了中华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的作用,并介绍了相应的导入策略和原则。实际上,跨文化交际涉及到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多学科综合应用。确切地说,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民族与其他民族进行的语言交流,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间的商贸往来日益频繁,各国家、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然而,各国家与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语言文化、地理位置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导致了各国在商贸交往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英语作为世界普遍应用的语言,是链接各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纽带,也是各国家、各民族互相交流的中转站。所以,英语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高校的英语教学,其成为了国际交流的桥头堡。自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其加速了商业经济的全球化进程,这就要求在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对学生在英语基础知识和语法能力方面的培养,更要重视对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重视对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背景知识的讲授。优化现代英语教学的模式、培养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实际运用能力是构建新时代高校英语教学的新要求。然而,现阶段我国高校在英语教学中依然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其大多依然处于“中文式”教学,学生所学知识与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实际应用中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存在一定的脱节。

(二)教学缺乏目的语和本族语的文化背景知识

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均形成了自身的语言文化,只有深入了解各国家和地区文化形成的背景,才能加强与其语言交流中听说的理解能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其过去很多都是是英语国家的殖民地,这些国家和地区所说的语言除了由殖民国家学习得来,大部分还继承和结合了本民族的语言习俗、地理文化、风土人情、行为方式等。然而,在我国现行的高校英语教学中,学生只是为了应对等级考试,其只顾及词汇和语法,从而对目的语国家文化知识了解不多,这就导致了其在与国际友人的交流中,因为对目的语国家文化知识的欠缺或对本民族的文化解释不详而出现领会错意的尴尬局面。

(三)教学缺乏对学生多元文化的熏陶

在我国现阶段的高校英语教学中,绝大多数学校依然采用纸质的教材或是资料对各类考试试题进行汇编,学生在学习时缺少趣味性。并且,教师的教学呈现“满堂灌”,仅注重讲授词汇的理解与语法运用,而学生的理解仍然是停留在对表面知识的理解。老师的课堂教学缺乏新意,千篇一律的填鸭式教学难以吸引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学生无法体验新时代多元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其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多是通过书本来理解和感悟,缺乏生活中的实际体验和情境感受,从而难以获得国际交际能力。对此,学生只有通过在生活实践中的锻炼,增加英文对话交流,才能在对话交流中将所学知识进行内化掌握,只有对获取的知识进行消化和理解,才能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此外,我国的英语课堂教学仅限于教室内学习,缺少学生出去与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众的交流。这种交流不仅限于语言的交流,还应在生活实践中体验目的语国家文化知识、风俗习惯,只有在实践中互相了解、互相学习,才能将对方国家的民俗习惯、风土人情、历史、地理以及各自国家的价值观以最合适、最精准的语言进行表达。

(四)教学缺乏完善的跨文化课程体系和内容

高校学生英语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需要系统的跨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高校学生学习英语除了学习目的语国家的语言,更应该深入学习目的语国家的政治、文化、地理、历史、宗教等更多方面的知识。现阶段我国高校的英语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大都是书本知识为主,缺乏目的语国家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学生对目的语国家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了解不多,难以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民俗习惯和价值观,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和目的语国家友人交流时出现沟通误差。另外,要想使学生在与外籍人士进行无障碍沟通,还需要学好本国语言和文化知识。所以,我国的语言教育要系统的开设母语的通识课程,只有学好我国本民族的文化知识,才能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传达给外国友人。这要求学生在学好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知识的同时,也要掌握自己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只有在学习中对中外文化进行对比研究,从多元文化的角度解释各自文化的内涵,掌握中外文化的差异,才能用英语准确地传达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理念,从而促进国家间友好交流沟通。

二构建高校英语教学的新模式

经济全球化时代不仅是世界经济的大发展时期,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经济复兴时期。由于我国在早期走了一些弯路,对英语的教育的起步较晚,只是在改革开放后才真正放开英语的学习,这导致了我国国民英语学习的滞后。在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国家对高校英语教学也越来越重视,尤其是随着近年来国际贸易活动的巨增,我国对商贸人才英语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校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为适应新时代商业经济人才的培养,大学英语的教学要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大力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转变授课方式

在现有应试教育的驱使下,绝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都是为了过级考试,或者是IELTS、TOFLE、GRE的考试,其基本没有在工作和生活中实际运用英语的机会。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必须转变教学方式,把教学和生活结合起来,以此激发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时了解不同国家文化知识的积极性。比如在进行英语读写教程中的授课时,学校可在课程题材上广泛选取,可将和英语国家的礼仪、文化、风土人情相联系的内容及英语国家的政治、文化、历史、地理相关知识纳入课本。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充分了解相应的文化信息背景,那么其理解文章就会有不小的困难,对此就需要教师及时将学生学习的难点与其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要将文化背景融入课堂教学,挖掘这些课文的文化涵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学习积极性。例如,课文Pygmalion就存在许多文化内涵。文中Higgins教授偶然间碰到卖花女Eliza, 经过一段时间的专门训练,Higgins教授把这个口音糟糕、说话粗俗的卖花女培养成一个跻身上层社会的淑女。教师在讲解这一课本时,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萧伯纳的作品特点和他本人的人生经历,还要熟知《Pygmalion》的故事内容、“Pygmalion效应”心理学的影响以及当时创作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Pygmalion》故事中的Eliza由社会最底层的卖花女在当时等级森严的社会环境下蜕为上流社会淑女的经历,以及Professor Higgins 和Colonel Pickering对她的态度变化。如Professor Higgins称她为“You silly girl”,而称呼上层社会的Colonel Pickering为“My dear man”,从这些细节中学生可以很好的了解Professor Higgins对社会底层人Eliza的鄙视来源,以及对Colonel Pickering的虚伪。另外,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在课后对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现状进行讨论,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文化背景印象更加深刻。可以通过在课堂上让学生发表意见,使不同见解的学生进行辩论,在不同文化的冲突中引发同学们对社会的思考。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让学生表演英语话剧、英语rap、英语演讲等。在课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观看英语原版电影、阅读英语报纸杂志、查看英语资料,这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洞察力和敏感性,还能锻炼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这也提高了学生对跨文化学习的积极性。

(二)掌握文化差异

我国的传统文化重视“仁、义、礼、智、信”。如,我国国人认为谦虚是一种礼貌,因此我国国人在说话做事时较为谦虚,而美国人大都比较直爽,对别人的优点大加赞赏,同样对别人的缺点也直抒己见。对此,在与美国民众谈话中,若如果太谦虚则会导致美国人的误解与困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转变思维模式,消除学生跨文化交流中的影响因素,加强学生在口语交流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加强实践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实践能力,所以学生只有在实际的工作和学习中才能得到锻炼。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多元文化的环境里体验跨文化交流的技巧,这是体验式教学的内涵。教师设计课堂时,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理解、掌握所要学习的教学内容。比如,教师可以将一节英语课设计为一次商务洽谈,这一洽谈可具体到某一个国家或某一个企业。这就使得让学生必须提前了解该国的历史、文化、民俗等知识,并阅读本次谈判的文案内容。课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和总结本次课堂的效果。虽然课堂模拟会与实际的商务洽谈存在一定差距,但也可让学生真切感受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此外,海外留学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好方式。我国部分高校和国外高校存在交换和短期留学项目,这种形式的交流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留学国的文化。通过这种形式的交流,不仅能培养双方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能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四)重视信息化教学

在当今网络高度发达的新时代,高校英语教学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高校的英语教学质量。相比传统的纸质教学材料,现代的音频视频资料更能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际体验,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对目的语国家历史文化的了解。比如在讲授美国历史文化时,可为学生播放美国电影《泰坦尼克号》、《美国往事》等,让学生在电影故事中体验异域文化风情,而影片中的人物对话和故事情节或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使其对美国的历史文化更加深入了解。在电影故事中,学生可以体会美国人的直率与个人英雄主义思想,了解美国人的价值观。而讲授英国历史文化时,教师可结合英国的标志性建筑、交通工具,以及当前英国与欧盟的政治经济关系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既完成了教材规定内容,又通过电影音频的播放加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切身体会到英语的实际用法。互联网平台的快速发展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学习目的语国家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了解目的语国家的现状与发展。学生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和全球各国人民进行实时交流,并利用这些渠道进行英语的学习和应用,体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改变自身“中式”英语的思维方式。

(五)加强中外文化课程体系开发

学生只有学习丰富的跨文化知识,才能提高跨文化交流时的听说和理解能力,只有更多了解目的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才能对目的语国家人们的思想情操、道德规范、人生价值观等有深入了解。所以,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必须加强对目的语国家的通识课教育。另外,学生想要准确表达自身意愿涵义、讲好中国故事,这更离不开其汉语水平的提高。母语文化素养是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更加重要。只有做到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素养并重,使学生掌握中国文化精髓,才能使其精准使用英语向外国传达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因此在课程体系开发方面,应注重综合汉语知识的培养,加强中外文化知识的对比。通过对中外文化的对比研究,能够培养学生辨别中外文化中的是非,提高学生跨文化知识的批判意识,让学生从多元文化的角度解释不同的文化现象,这丰富了学生的多元文化知识,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结论

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就是要消除文化中心主义,交流时信息传达者应站在信息接受者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只有对对方国家文化深入了解了,才能客观、准确地传递自身意愿,从而消除跨文化交流时障碍。对此,新时代高校英语教学的目的,应围绕“如何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这个中心,可通过构建高校英语教学的新模式,积极进行英语教学的改革。教师和学生都要重视跨文化知识的学习,只有掌握丰富的跨文化知识,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各自的思维习惯的不同,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准确理解双方的意思,实现双方有效沟通。

参考文献:

1.王学松.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传播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青松,阿荣.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7(8)

3.佘欣然.高校英语教育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新闻爱好者,2018(10)

第4篇:跨文化交流研究范文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育;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对策

高校英语教育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英语语法,也要将英文文化、英语的语言背景等一并传授给学生,以使学生真正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但在此过程中,多数高校英语教师并未重视中国本土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价值,加之高校其他课程对我国本土文化教育的忽视,导致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成为被动接受信息和文化的一方,而无法成为主动输出文化和信息的一方,最终造成“中国文化失语”想象。

1.高校英语教育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分析

跨文化的交际是一种双向交流,学习和了解文化的过程中,必须首先认同中国文化,以保证跨文化交际的平等互动。但目前,高校在进行英语教育时,多将重心放在语言知识、英语文化的教育上,而忽视了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进而导致许多大学生扎实的掌握了英语词汇、语法,具备良好的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了解英语文化背景,却不能平等、主动地参与到跨文化交际中去,更无从谈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外语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掌握表达方法,更重要的是实现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在跨文化交流中,一旦中国文化失语,就意味着中国语言影响力的降低,长此以往将威胁中国文化的地位。因此,积极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是高校英语教育改革工作的当务之急。

2.高校英语教育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解决对策

2.1树立端正的语言文化观

在跨文化交流中英语文化并不应影响中国文化的地位,而只有树立了端正的语言文化观,才能真正学会理性的看待和吸收英语文化、中国文化。为了引导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语言文化观,高校英语教育中应有意识的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例如将端午节、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文化,以英语的形式展现出来,并引导学生在学习英语表达方法的过程中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并鼓励他们在跨文化交流中保持平等交流的姿态,并积极传播和弘扬中国本土文化精髓。

2.2培养学生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于特定文化历史内的人,对其自身文化有一定的自知之明,并充分了解自身文化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能够使他们在学习英语、接纳英语文化的同时不断联想、了解、反思本民族文化,进而减少“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发生。对此,高校英语教育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认识到中国文化在多元文化中的特殊性,认识到中国文化的优势,并在学习中有意识地将中英文化结合在一起。

2.3优化英语教学大纲

为了在英语教育中积极渗透本土文化,应将中国本土文化内容纳入高校英语教育大纲,在教材选择过程中,不应一味选择全英美文化的教材,而是应增加、补充包含中国文化的英语教材。对此,我们在教材编写或日常教学中,一方面应继续将英美文化类的课文或阅读材料作为教学素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应积极搜集与中国文化、中国传统节日、中国历史、中国经济等相关的英语文章,并将其作为课文或阅读材料。若现有材料不足,则可组织专家、教师通过编写、翻译等方式丰富中国文化教学素材,进而为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语言文化氛围,增加其对本土文化的认知水平。

3.总结

综上所述,高校英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对跨文化交流和学生语言素养的培养均十分不利,积极剖析和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对于提升高校英语教育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我们可从转变教育观念、培养文化自觉、优化教学内容等手段来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进而减少和消除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使学生在掌握跨文化交流的知识、技能的同时,能够形成独立的文化人格,具备局良好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陶霄.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文化失语现象探析[J].山西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1):216-217.

[2]王德易.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34(3):16-17.

[3]赵葵.探析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即应对措施[J].教学实践.2016(81):53-56.

第5篇:跨文化交流研究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管理;国际贸易;管理策略

1引言

随着中国进入了世贸组织,相当的跨国企业在经营跨国或者跨地区经济活动时都不可避免地陷入同样的难题———如何实现跨文化管理。大多数学者认为跨文化管理的含义是对不同企业文化的识别与提高企业文化交互水准。换句话说这意味着正确认识并开放的对待不同的企业独有的内涵[1]。基于这一主题,本文在怎样实现跨国企业与当地风土人情之间和谐的容纳相处,最后共同进步,交流合作,催化出正外部性效应。企业跨文化管理的实质就是利用跨文化优势,减少跨文化冲突,在外国成功运营跨国企业。

2企业的跨文化管理策略

然而现实情况,由于跨文化管理不利会导致内部关系紧张,相当数量的跨国企业将跨文化管理失败视为其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阻碍。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2.1培育员工的跨文化管理意识

现代企业推崇行动当地化的行为准则来制定跨文化的管理规则。全球化的跨国公司在跨文化管理过程中需要招募一定人数的当地员工。当地员工不但熟悉当地的人文地貌、市场走向和实施的法规,并且与当地的消费者容易达成共识[2]。雇用当地员工不仅可节省部分开支更可有利于其在当地拓展市场、站稳脚跟。员工作为企业公司战略目标的实施者,员工的跨文化交流对促进员工的内部关系和谐相处,指引员工信息互通,提高工作信息的效率具有重大意义。促进员工跨文化交流也有助于员工理解企业文化内涵,将公司利益贯彻在日常工作中,其意义不仅是企业制度的遵守,也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3]。以海尔的美国分公司为例,在美国三十年的合资经营发展遇到了种种问题,跨文化冲突问题日益突出,激发了公会的不满,导致员工多次罢工。同时也衍生出许多其他问题。

2.2企业文化与经营管理方式的跨文化交流

企业进入到别国进行并购后,二国的企业文化具有一定差异,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管理方式需要一定的整合。在企业文化的创新领域里,尤其要重视企业人文创新。现阶段,跨国企业在进行跨文化管理理应特别认识到人才是跨文化管理的中介和客体。放眼未来,跨文化管理的终极目标就是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国家,接受不同教育的员工高效率地完成工作,打造出一种适合当地的跨国企业文化,并且促进企业员工培养先进的价值观与世界观[5]。只有这样,在下一步才能够按照跨国企业先前制定好的规章制度开展企业生产,最终达到跨文化管理包含的高效与共赢发展。另外,实施跨国企业跨文化管理具体工作的执行者的另一个身份是跨国企业的组织者以及管理者。目前,中国的跨文化管理企大都由母公司安排高素质,有经验也熟悉当地企业文化的管理员工派遣至其他国家或者当地城市的子公司,按照母公司的意愿完成经营管理相关工作。广义上的企业财富既包括了企业资本盈利,也包括经营管理者的人才储备。资本是跨国企业频繁转移和经营的重要资源,人才是企业长时间发展的储备力量。企业文化与经营管理方式的跨文化交流过程中,更应该坚守以人为本的原则。跨国公司的经营者既要对母公司的企业文化有深刻的认识,也要与时俱进。

2.3成立跨文化交流组织,是跨文化交流创新的选择

为了更好的适应并融入当地社会,中国的跨国企业实施跨文化管理时应当重视培育新型的跨文化机制,壮大跨文化学习组织,目的帮助中国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生存并发展,在未来成功扎根当地。第一,学习组织的作用。建立的学习组织是组内员工之间共同进步、可以快速适应市场,做到信息共享,一起进步。在组织成员中,中国的员工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国家的员工对彼此的文化与个人特质进行深入了解。同时,在企业运行进程互相学习,分享各自的工作经验。这样,可以促进两国员工工作效率的提高,也可以加深他们对跨文化管理的认同。第二,创新跨文化交流文化的要求。跨文化交流需要的是紧跟时代步伐,适应一带一路新的发展规划[6]。这给中国的跨国企业提出了更重要的任务与要求。成立健全的学习组织,积极地参与到更加多元化的复杂任务,组织的建立有助于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抵抗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7]。

3结束语

新形势下,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和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大量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跨国企业的数量持续增长。跨国企业的建立是全球产业链细化的外在形式,帮助多个国家协同发进步。在此过程,跨国企业的经营管理难以避免会受到文化差异阻碍。跨国企业的经营实施跨文化管理减少跨文化冲突,在外国成功运营跨国企业[8,9]。

参考文献

[1]宋艳艳.跨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9(12):167-168.

[2]崔佳颖.组织的管理沟通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3]李彦亮.跨文化冲突与跨文化管理[J].科学社会主义,2006(02):70-73.

[4]姜岩.中外企业文化的交流、冲突与协调--以中外合资企业文化建设为例[J].决策借鉴,2000(02):14-19.

[5]闫晨.跨文化管理在企业国际商务活动中的作用和影响[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12):151.

[7]POSUWANNESTCHANOK.中泰合资企业中的企业文化差异与融合路径研究[D].山东大学,2019.

[8]申云飞.国家文化差异对跨国并购绩效的影响[D].辽宁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