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跨文化交流的案例范文

跨文化交流的案例精选(九篇)

跨文化交流的案例

第1篇:跨文化交流的案例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外语教学 案例分析 大学生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跨文化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就我国的外语教学现状而言,高一虹(2002:28)指出,现有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都有一定局限。行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只关注交际行为本身和交际结果,执着于具体目标,但在我们一般性的大学教育中,很难确定学生将来可能与之打交道的目的文化,因此也很难像对特定出国人员进行培训那样对学生实施有较强针对性的训练;知识中心模式,则集中于认知层面,主要向学生灌输有关文化知识,但难以让学生产生切身体验,而且还不适用于处理文化的多样性和动态性,传授文化知识容易变成“定型”(stereotype),反而不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向较高层次发展。

另外,我们的教学大纲设计和教学实践往往缺乏足够的开放性,没有给学生较多面对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因此在跨文化外语教学中,需要依据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提高学生使用语言的正确性的同时还要帮助其提高言语行为的得体性。在近年来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的众多研究中,笔者认为杨盈、庄恩平(2007)提出的由全球意识、文化调适、文化知识和交际实践四大能力系统组成的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符合教学大纲和教学实践的要求,具较强可行性。

二、案例分析在跨文化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目前跨文化英语教学普遍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背景知识导入、文化内涵探索、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及情景模仿、实例搜索等。

案例分析教学中将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特色、风土人情、历史事件和现实冲突等素材展示于学生面前,是跨文化知识、意识、思维和交际能力的综合训练过程,能帮助学生达到学习外语语言技能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机结合的目的。在谈到案例教学法时,陈建平(2004)强调:“案例是为适应特定的教学目的而编写的”,教学过程主要是“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辩论”,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述特点,使案例教学能很好适用于跨文化外语教学,它对培养能力的重视大过获取知识,成为语言文化知识向跨文化能力转变的有效途径。

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1.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际冲突发生的原因

与传统英语教学当中提供的文化信息比较,跨文化交际教学案例能同时反映出本族语的文化信息和目的语的文化信息,能使学生更好地明白交际冲突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因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所产生的,而是由于东西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造成的。例如,课堂上教师给出如下案例:美国雇佣的一位中国员工,因母亲生病请假。他对老板讲,他母亲如何含辛茹苦将他养育大,他母亲的病如何如何厉害,希望取得得老板的信任以准他的假。然而,美国老板就会很难理解,不知他意欲何为。学生充分讨论之后,教师总结:分别属于强交际环境(high context culture)和弱交际环境(low context culture)文化的中美两国人,在交际中对环境的依赖程度有天壤之别。中国属于强交际环境文化,交际重“意会,而美国属弱交际环境文化,交际重“言传”。

2.增强学生对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的敏感性

在人类的交际中,除语言表达方式外还有手势、体态、衣饰等表达方法。调查表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通过语言进行表达占30%,通过非语言进行交际占70%。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行为和言语行为一样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的影响。如,相同的手势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会有不同的含义。将这些差异呈现在跨文化交际教学案例中,学生能根据教师对背景知识和实例的介绍分析,对因非言语行为引起的误解作出正确的判断,对非言语行为的多义性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强目的语非言语交际的敏感性,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困惑和误解。另外,通过对跨文化交际案例中非言语行为的分析,可以使学生体会体态语、客体语、体距语等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包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和它们所具有的特殊交际功能,从而达到既扩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其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思维的目的。如“OK”手势的差异,在中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OK”手势表示“好的”或“赞同”的意思。但在南美洲的巴西“OK”手势却是对人的一种蔑视和侮辱,就像在中国“拳头紧握翘起大拇指向下”的意思一样。

3.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对待异文化的调适能力

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没有优劣之分。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不树立文化平等的全球意识观念,或多或少会犯民族中心主义。教师可以拿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为例,让学生就小说中母女双方表现出来的民族中心主义思想进行辩论,探讨民族中心主义思想在中美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给小说中四对母女间的交流与沟通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使学生意识到在跨文化交际中应采取一种理性的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跨文化交际案例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以客观的态度、相互宽容的眼光去看待异文化,尽量避免民族中心主义,增强对待异国文化的调适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案例分析法在跨文化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跨文化外语教学课堂中案例分析法的运用有其特殊性。一方面,案例的选择要适当,即案例内容要与课文主题关联、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展开,以便于课堂教学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跨文化语境下的各种日常交际、异国文化体验、跨文化交际成功或失败的经验等都可以作为案例。另一方面,案例分析要有步骤地进行:教师提问——阅读案例——分析案例——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总结是不可或缺的5个环节。教师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活动的目的性;阅读案例既能获得语言文化知识,又能训练阅读技能,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有效跨文化信息的能力;分析案例是跨文化意识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训练学生思辨能力、判断能力的过程;分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交际技巧,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见解,以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得出结论是学生进一步积累知识和提升跨文化意识的过程,也是概括、归纳能力的训练;教师总结作为案例分析的最后一个环节,为知识的准确性和系统性提供了保障。

四、跨文化交际教学案例的获取

跨文化交际教学案例的获取途径主要有:

1.影视案例。在课堂上欣赏影视,案例的内容选择要有利于课堂教学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并能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起一定的指导作用。教师可根据某一特定场景,剪切影视中符合要求的片段进行讨论和分析,在激活相关本国文化的框架内对西方文化进行诠释。例如,电影《阿甘正传》一直披视为原版经典.也是语言课堂教学的极品。尽管阿甘是个弱智者,但处处彰显了美国的个人主义和平等主义文化的价值取向。因为美国文化认同个人的努力,“傻子”阿甘获得很多人的尊重,而在集体主义文化取向的等级森严社会中,很难想象让一个傻子作为集体的代表,独揽所有的荣誉,借助于这两种文化的价值取向,可以解释更多的文化现象差异。在这部影片里,可以说东西方文化的冲突随处可见.教师可根据需要对影片进行有针对性的剪切和讨论,进而在感性上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不是单纯获取抽象的理性知识。

2.文学作品案例。文学作品能够提供最生动、具体、深入、全面的文字材料,使读者从中得到对于西方文化的有血有肉的了解。文学作品通过对人物在社交场合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的描述,能够帮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在目的语使用者产生的心理投射。间接地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切身体验案例。目前国内高校的涉外专业大都聘有外籍教师,教师应充分利用外教和留学生资源,多组织一些交流活动。以青岛理工大学每年一届的外语文化节为例,在为期近两个月的文化节中,通过组织文化差异专题讨论、各种庆祝活动、赴外企实地参观等活动,将学生与外籍人士交际中遇到的冲突总结分析,进而达到消除障碍,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奥运会、世博会等国际赛事志愿者的参与经历也可以作为跨文化外语教学案例的重要来源。

五、结语

对于大多数没有在西方国家生活经验的师生来说,仅仅依靠课本的知识是不足以提高交际能力的。跨文化交际案例教学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际冲突发生的原因,增强学生对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对待异文化的调适能力,达到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提高的目的。文化差异实例分析不是唯一的手段,在缺乏目的语语境的情况下,跨文化案例分析法教学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随着跨文化交际教学经验的积累和课程研究的深入,定会涌现出更多更好符合我国实际的跨文化外语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Don Snow.Encounters with Westerners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常俊跃等.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内容依托教学问题的实证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5).

[3]许力生.语言研究的跨文化视野[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4]陈建平.案例教学法与商务英语教学[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5):113-115.

[5]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第2篇:跨文化交流的案例范文

关键词:商务英语;跨文化商务交际;培养

中图分类号:H319;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1-0068-02

一、培养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跨文化商务交际是指发生在国际商务环境下的交际行为,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商业个人或社会团体,遵循行业惯例和程序并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有选择地使用英语词汇与语法资源,运用语用策略,以书面或口头形式所进行的交际活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行,大量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开始从事与外贸相关的工作。以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觉得只要自己会用英语与人交流,同时懂得相应的商务知识就可以进行跨国商务活动,造成学生在实际交流中缺乏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更谈不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了。事实上,很多业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都会感觉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欠缺,在具体的商务实践中,他们会下意识地受到母语的影响,习惯性地用母语的思维方式和交流习惯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不同国家的人们的时间观念是不一样的,现在大部分人持“线性”的时间观念,认为每一天都不重复,所以特别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然而,在一些落后地区,人们还是持有“环性”的时间概念,以为时间像一个封闭的圆环,可以循环使用。所以在实际商务交往中,就会表现出有些国家的人们商务拜会等非常守时,简单寒暄几句后即进入正题,而有些国家的人们赴约迟到司空见惯,甚至会谈好几个小时都只是喝咖啡、聊天,不会进入正题。同时,每个民族的文化也都有一些禁忌等,如给中国人送钟是大忌,因为钟是终的谐音,给人送钟,就等于想让人早点死。因此,如果不考虑到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缺少跨文化商务交际的相关知识,轻则会闹出笑话,重则影响双方贸易的结果,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有的甚至还会影响到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的培养重在实践。然而,在跨文化商务交际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多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以及介绍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等,而忽略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再加上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只是简单通过自己的讲解来介绍跨文化商务交际,这些教学手段忽略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

(一)加强教师对商务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教师的跨文化意识

商务英语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复合型人才,作为任课教师就应该具备相关的商务知识。但是,由于商务英语专业是近几年才在全国普及,很多商务英语专业教师都是英语专业毕业的,虽然语言功底非常扎实,但是对于国际贸易、商务谈判以及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很欠缺。大部分教师都是通过恶补方式掌握并积累了商务知识,但同时实践经验非常少。鉴于此,商务英语专业的任课教师应该参与各种与专业相关的学术研讨会、商务培训班等,与时俱进,了解学术动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或者利用各种机会到外贸公司或者跨国企业等进行挂职锻炼,对于商务方面的知识进行实践运用。这样,既可以加深教师对于商务英语理论知识的理解,又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积累了宝贵经验,从而在教学中可以更好地通过自己的实际经验把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变成生动的实践知识。

(二)注重任务教学法的使用,锻炼学生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

任务教学法是基于完成交际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起到辅助作用。任课教师在授课前根据授课内容制定教学任务,学生则为完成这一任务而制订一系列的计划,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该计划,并对自己的完成情况进行记录和评价,最后得出自己的经验教训。这种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大部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比较单薄,教师在制定教学任务时应模拟实际的企业环境,使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练习一些商务技能。例如,通过模拟商务谈判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商务礼仪的认识,了解到商务谈判的原则与技巧,掌握一定的谈判策略,同时还加强了个人的随机应变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另外,通过让学生拍摄视频,从学生的视角去发现生活当中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也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实践。由于跨文化交际课程是选修课,大部分院校都安排大班授课,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在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还可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保证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自觉愉快地加入到课堂建设中来。教师同时应对于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记录,组织学生针对任务的各个环节进行讨论,尤其对于学生容易忽视的文化差异加以正确的引导,避免以后犯错。

(三)利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由哈佛大学首创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让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学生在对案例进行阅读与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全班讨论。这种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锻炼他们从不同视角来分析问题的能力。首先,案例的选择是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由于受到实际条件的限制,大部分教师的案例只能通过书籍和网络来获取,因此,教师必须要对所讨论的案例进行编辑,选取一些与探讨主题密切相关的案例,有利于课堂的教学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其次,教师应进行事先提问。教师的事先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还可以间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另外,对于案例进行分析思考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因为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相关的语言知识,培养了跨文化意识,同时还对自己的思考判断能力进行了训练。通常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进行组织,每个小组的成员可以进行分工,由记录员来记录要点,由汇报人来代表小组向大家汇报讨论结果。通过小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进一步提升跨文化的交际意识。最后,教师对于学生的表现进行归纳总结,有效的保障了知识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四)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进行跨文化训练

教师应该积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与学习平台改进教学手段。教师可以播放与所讲授内容相关的电影片段及视频短片,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商务活动,了解不同国家的商务礼仪以及社会习俗。例如,教师可以播放像《刮痧》、《世界是平的》等电影片段,通过具体的情节来体会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同时,也可以指导学生录制自己的模拟商务活动的活动短片,既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跨文化商务交际的理解。

(五)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西方文化资料

在大学里,英语教学的课时十分有限,但是在课下,学生有充足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有效利用课余时间来培养跨文化商务交际的能力非常重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中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在课下广泛阅读优秀的英美文学名著、观看原汁原味的电影和电视剧等,并且创造各种机会使他们彼此交流心得体会。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轻松地接触到各种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还能让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题材了解到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以及风土人情等,提高了他们的文学素养,同时还扩大了文化视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此外,还应充分发挥外教对于跨文化交流中的传播作用,鼓励学生多和外教交流,了解和学习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交流技巧。对于学生来说,这也是一种轻松的学习模式。

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外语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培养英语思维模式,可以为将来成功进行跨文化商务交际打好基础。因此,学校可定期举办英语讲座、英语演讲比赛、英文电影配音、英语文化节和英语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并构建相应的评价体系,给学生展示英语才能和用英语交流的平台;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策划以及其他的语言问题给予指导,同时鼓励学生经常去口语角交流,提高学生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运用英语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结语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是一项长期并且艰巨的任务,需要任课教师和教育部门共同完成。高校教师应在平时加强自身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利用各种渠道增加实践经验的积累,使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商务交际意识以及解决跨文化商务交际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白瑗.案例选择是案例教学的关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1):32-33.

[2] 窦卫霖.跨文化商务交际[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第3篇:跨文化交流的案例范文

关键词:英语词汇教学 文化信息 跨文化意识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学习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因此,语言教学应该与文化教学结合进行,这已经成为语言学家和广大英语教师的共识。英语词汇,是英语语言构成的要素之一,承载着英语国家的特定文化。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及时、适时介绍西方文化,增加学习者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逐渐培养其跨文化交流意识,以期实现提高学习者实际交流能力的最终目标。

一、词汇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意义

英国语言学家利奇(Geoffrey Leech,1981)在其Semantics一书中提出,词义包含七个层面,即概念意义、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感情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概念意义属于基本词义,其他各项是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因而传载着不同侧面的文化信息。因此,词汇教学中只注重词的音、型、义这些表面属性是难以促成实际交流能力的。从学习者的角度看,任何一个外语学习者,不仅要掌握词的字面意义而且还要了解词的文化内涵,否则,交流中就会犯错误,会引起误解和不快,不仅达不到沟通的目的,相反还会造成负面影响。从教育者的角度看,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从词汇这一环节起教师就要注意适时介绍西方文化知识,将其融入词汇教学,引导学生树立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从起点处就向学习者输送英文素养,提高其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最终达成有效流畅的交流。

词汇教学中适时介绍文化知识对学习者词汇能力的发展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词汇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具体方法

1.直接介绍(explicit instruction)。因为缺乏真实具体的语言环境,我国学生英语语言知识和英语文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教师调控的课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适合直接介绍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这是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二者结合最常用、最便捷的方法之一。例如,词语Achilles heel的意义是“致命弱点”,它来自希腊神话故事。荷马诗史《伊利亚特》中有一位希腊英雄阿基利斯(Achilles),他出生后由母亲抓着脚后跟(heel)浸入冥河水中。浸过水的全身刀枪不入,唯独没浸过水的脚后跟部位抵抗不住刀枪,成为致命之处。后来,在战斗中Achilles被击中脚后跟而死。这个希腊故事升华出了英语Achilles heel的典故。三言两语既增加了词汇教学的趣味性又介绍了西方文化知识,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形成。

2.对照比较(comparison and contrast)。对照比较是跨文化教学的另一种常用方法,正所谓“有比较才能有鉴别”。由于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在中英两种语言里常常很难找到意义完全对等的词语,要彻底理解语言就必须了解词语所包含的文化。比如,我们汉语里的“竹夫人”和英语中的Dutch wife该如何对译?教学中如果忽视了文化渊源,把“竹夫人”直接译成bamboo wife,把Dutch wife译成“荷兰夫人”,恐怕没有学生明白在讲什么。我们知道“竹夫人”是用竹青蔑或用整段竹子做成的一种纳凉用具,圆柱型,中空,周围有洞,起通风作用;Dutch wife则是a long round or an open frame of rattan or cane used in beds in tropical countries as a rest for the limbs and an aid in keeping cool。因此,“竹夫人”和Dutch wife应该是对方语言里最接近的对应词,也就不难翻译、不难理解了。通过对照比较,学生会更深刻地理解西方文化,更清楚地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第4篇:跨文化交流的案例范文

关键词:跨国虚拟团队;动力因素分析;虚拟合作

一、 跨国虚拟团队面临的挑战

向全球市场提供新产品和服务的压力促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最好的人才,这就导致了地理位置分散的跨国虚拟团队的快速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虚拟团队,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虚拟团队的有效性、团队领导的角色、使用何种方法来组建和维持虚拟团队。本文通过分析一家跨国公司虚拟团队的案例来讨论这些问题,并且提出有效领导跨国虚拟团队的一些建议。

1. 跨国虚拟团队的优势。跨国虚拟团队能够聚集由于时空和成本的限制不能在一起共同工作的人才,如供应链的成员,合作伙伴或外部咨询顾问等机构的人才。当任务完成或发生变化,团队成员可以自由地选择是否继续留在团队中。虚拟团队不仅有利于完成跨国公司总体目标,而且能够适应东道国当地的文化环境。

2. 跨国虚拟团队的关注点。时间和距离因素使跨国虚拟团队面临的困难远大于

传统团队,特别是当团队成员从开始组建就缺乏面对面地直接交流时,实现团队的目标就更加困难,团队成员由于缺乏相互间的了解,甚至可能产生一些误解和冲突。

为了克服上述困难,许多虚拟团队就利用当代先进的通讯技术进行交流,例如互联网、内部网络、电话会议、电子邮件、可视会议等,从而导致e团队的快速发展。尽管如此,许多虚拟团队还是要靠面对面地直接交流来创造出组织的凝聚力,特别是在团队组建期间,大量的指令和任务的完成取决于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和信任。事实上,很多虚拟团队将传统团队的人际关系和交流同当代通讯技术相结合,以确保完成团队任务。

二、 一个跨国虚拟团队的案例

本文的研究来源于对美国ComCorp公司培训和发展部门(T&D)组建和运行的案例分析。许多虚拟团队的组建是为了解决某个特殊问题或完成某个特别任务,一旦任务完成,团队就解散。但是ComCorp公司的这个虚拟团队是公司组织中的常设机构。团队成员要履行多种职能,如共同解决问题、执行方案等,但是他们大多数从来没有见过面。

纪70年代末,公司是计算机网络行业的先驱。在21世纪,公司面临全球范围的强烈竞争和挑战,销售收入下降,迫使公司不断重组和缩小规模。 新的T&D团队成员分布在17个时区内,成员主要依靠电子信件、音频邮件、电话、传真、可视会议等通讯手段进行交流。T&D团队面临的任务就是设计同公司重组的需要相匹配的培训和发展方案,并且按照单位和地区文化差异对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显然,这种复杂的任务就要求团队全体成员联合诊断和解决问题、公开讨论和做出决策。因此,T&D团队新领导面临的两个关键问题就是:第一,通过团队成员的参与和承诺来构筑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度;第二,选择适当的战略和战术来完成公司的命令和指示。而且,T&D团队的领导也认识到,全体成员必须努力工作以增加公司的价值,并让全公司都知道他们的贡献。

2. 创造参与。T&D团队面临复杂和变化的环境要求大量和同步的沟通,然而由于成员之间距离和时间的差异减少了交流的机会,因此,T&D团队一致同意每周开一次90分钟的音频会议来评估目标、修订计划、理解关键问题、检查可能性、做出决策和制定行动方案。这就要求全体成员的参与,而有些成员所在地区可能是下午1点,有些成员所在地区可能是晚上9点,而另外一些可能在早晨6点。

5. T&D团队取得的成绩。在T&D团队重组的第一年,就成功地完成了三项公司级的项目,包括制定了一套组织变革方案、重新设计了公司的业绩管理体系、设计了提升公司经营管理能力的项目。T&D团队同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和公司CEO的信任度稳步提高,公司CEO和有关负责人全力支持了T&D团队的所有项目,定期评估了团队的成果。团队成员也对团队的业绩和经历感觉良好,一名团队成员说:“我们团队领导的工作出色并且尊重专家经验,我们没有感觉到工作压抑,我们真正地像一个团队一样在一起工作。”

三、 跨国虚拟团队的动力因素分析

1. 离心力因素分析。分离跨国虚拟团队的几种主要离心力因素有:首先,追求当地优先权的压力,这种因素迫使团队成员将各地区的需要置于整个公司的利益之上;其次,缺乏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使团队成员追求当地的利益而非团队整体目标,而且各地的文化差距会进一步加剧对当地利益的考虑;最后,时区的差异也会减少团队领导和成员之间共同讨论团队目标和问题的机会。在一个虚拟的环境条件下,这些离心力因素将伴随整个团队的寿命期。

2. 向心力因素分析。

首先,外在的竞争压力使团队成员具备了克服空间距离、缺乏直接人际交流而带来的困难的能力,因此,外在的竞争压力将演变成每个团队成员完成目标的动力,促使所有的团队成员共同制定团队的宗旨、目标和过程。

第三,虚拟团队面临着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这就要求团队领导密切关注团队成员的沟通。对目标、任务和程序缺乏清晰的认识会阻碍任何一个团队的发展,增加了团队的模糊性。因此,虚拟团队领导要在全体团队成员之间建立、发展人际交流和沟通。

最后,虚拟团队的领导努力营造和保持团队的凝聚力和信息流,这就要团队领导展示出高度的个人承诺,保证实现虚拟组织的合作,同时向每个团队成员发出领导者值得信任和真挚的清晰信号。

此外,根据ComCorp公司的经验,在团队成员缺乏直接交流的情况下,鼓励成员形成良好的虚拟人际关系也有利于增强团队的向心力。形成这种虚拟人际关系的方式有很多,例如通过互联网交换照片和其他个人信息,通过视频会议、音频会议进行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等。

第5篇:跨文化交流的案例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大学英语教学 文化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2-136-01

一、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能力

“ 交际能力”这一概念最初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于己于人年率先提出, 它是对传统的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学说的进一步拓展。较多的学者认为, 交际能力应包括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两种能力。语言能力从知识角度看包括语音、语法和词汇三方面的知识, 从技能角度看包括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语用能力就具体技能而言包括社会语言能力, 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三方面的能力。然而, 跨文化交际能力又可分为交际能力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和文化创造力两大部分。所以,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的总称。

(二)大学生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英语作为世界语言,在各国间的贸易、文化交流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所以社会也对大学生英语实际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1999年9月出版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大纲》把英语实际交际能力列为最终教学目的。所以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语法、词汇、语音,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准确的使用目标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二、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文化与交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文化影响交际的模式,并在交际模式中呈现出来,交际则影响文化的结构和演变。笔者认为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方面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地位不平等。现阶段,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跨文化交际上的核心障碍是民族中心主义, 而中国当前的障碍则主要是自卑与崇洋的心态( 胡超, 2005: 26) 。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缺乏一种平等意识。这种现象在大学生与外国留学生的交际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2、选词用词的恰当性(准确度)不高。目前, 高校存在一种误区, 即盲目追求学生词汇量大, 好像学生的词汇量大, 就能说明英语学习得好。大学生用词不当主要表现在词义误用和词性误用两方面。比如,I am confidence of …又比如,because of my careless, I made a big mistake.这里把名词confidence误用成了形容词confident; 又把careless 做为名词carelessness在运用。

3、交际失败。由于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而导致交际失败。

例如,A:Thank you for your help.

B: It is my responsibility. I should help you because you are my friend.

很明显,这个交际是失败的。外宾A处于礼貌和真心说Thank you,这是理所当然的。但中方B的回答出于谦逊,却只符合汉语语言环境。但是外宾A确理解为:B是出于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帮助自己的。而外宾期待的回答应该是:It is my pleasure. 因为两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价值观念的不同,对话语的理解也就不同,结果导致交际失败。所以,为了成功的交际,说话者除了要有必要的语言基本知识和听说能力之外, 还需要正确判断交际场合, 交际目的, 了解和掌握对方的文化背景。

笔者认为导致大学生跨文化交际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不同。大学生在交际时,习惯用中式思维去分析问题。而文化背景的缺乏也是无法进行有效交际的一大障碍, 美国外语教学专家温特布姆拜克(Winston Bermbeck)在谈只教语言, 不讲文化的恶果时说“ 采取只知其语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是培养流行大傻瓜的最好方法。” (罗常培, 1989)。2、教学脱离语境。由于教学中过分强调语法规则,并把大量时间用于分析课文, 讲解单词上, 教学内容脱离语境。没有学习实际语境知识, 导致交际失误。

三、培养大学生交际能力的方法

1、开设英美文化,社会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等课程。

在高校中都开设公共英语基础课程,都要求学生学习英语,并把英语实际交际能力列为最终教学目的。但是却忽略了,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关系,对公共外语类学生少有甚至没有开设文化类课程。所以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能系统地学习与文化、交际相关的理论和原则,从而避免交际失败,达到交际的目的。

2、开展课外活动。可以请外籍教师,或者留学生来讲他们的切身经历,文化冲突等,这样可以增强文化内容的真实和可靠性。也可以编排中西文化冲突的话剧,角色扮演。

3、案例分析法。学生可以讲述自己身边的例子,探究交际失败的根源所在。由于这些案例通常来自于真实的交际,对学习者来说非常有趣, 且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意义, 能够刺激学习者在阅读案例和讨论答案时进行思考, 有利于跨文化敏感性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 (高等学校本科用)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1999.

第6篇:跨文化交流的案例范文

[关键词]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国家标准;跨文化交际能力

[DOI]10.13939/ki.zgsc.2016.51.143

1 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流利的语言能力和熟练的商务知识是促成商务交易的必备条件,但实际上,商务活动不仅体现在国际企业间的业务往来,更是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与交流。很多语言和商务能力都比较卓越的学生在毕业后从事国际贸易,会发现达成交易并不是那么简单,常常会因为文化差异闹出不少笑话。比如,和美国人进行商务谈判,中国人会比较谦忍,讲究“面子”,常常会寒暄一下再迂回进入谈判主题;而美国人会比较直接,不喜欢试探,迅速进入谈判主题。因此,若欠缺文化背景知识,谈判双方很可能会产生意识观念冲突,导致交易的失败。

商务英语专业的开设,是为了培养国际型、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素质商务英语人才。所以,商务英语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必备的语言和商务知识,还要重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但在当前的认知以及环境中很多教师及学生对此认识不足,因此无论在商务英语教学还是在英语商务知识方面,不足之处尤为明显。正确的商务文化理念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对跨文化交际差异性的理解,这也是商务英语教学的重要部分。

2 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国家标准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求

2015年年底,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了《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下文简称《商英国标》)。在《商英国标》的指引下,各大高校都在纷纷调整本校的商英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师资队伍,努力实现国际型、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素质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目标。《商英国标》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提出了五大能力要求:英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商务实践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其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各高校注重跨文化交际模块课程的设置,要占总学时的5%~10%,可开设跨文化商务交际、商务谈判、英美文化、英美文学等课程。因受培养规格、专业特色和行业需求的限制,各高校在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时可能会着重英语知识技能和商务知识与技能模块课程,对于跨文化交际模块的课程则能少就少,甚至忽略不计。这样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就不能得到系统的培养,达不到国家标准的要求。

3 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3.1 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师素质

在传统商务英语教学中,教师主要是花费精力培养学生的纯语言能力和商务知识,并没有深入讲解文化背景差异。因此,作为商务英语教师,应当进一步加强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意识,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

首先,教师应该夯实自身能力,补充文化背景知识。不断充电、与时俱进是教师岗位的基本要求,只有先会,才能从教。因此,除了母语文化,教师应当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熟悉异国的文化背景和行为模式,学习跨文化交H理论和实践,多做双语对比研究,尽可能在教学中加大文化差异的介绍与讲解。

其次,学校应当为教师提供跨文化培训机会,鼓励教师到英语国家学习,或参加跨文化交流活动。“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亲身经历,才能对异国文化理解得更加透彻,并在课堂上作为案例让学生学习。

3.2 转变教学模式,加强文化知识教学

传统的商务英语教学一直都是采用灌输模式,学生参与度不高,学习兴趣也会逐步下降。在课堂上多传授一些文化差异知识,组织一些跨文化商务活动,学生会比较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也会上升。

商务英语是一门实践可操作性较强的学科,所以课堂上可以采用交际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根据课程内容,给学生布置项目任务,自己独立或分组收集资料、案例分析、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有了更多课堂参与机会,能把所学的知识使用在商务活动中,提高理论知识理解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

3.3 丰富教学手段,引领学生自学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导入跨文化意识,丰富自己的文化教学素材。如今网络的四通八达使得国际信息的接入更加便利快捷,教师可以有效运用在线视频、新闻、脱口秀等节目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感受异国文化差异,提升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锐感。

此外,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认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除了在课堂上传达跨文化信息之外,还要带领学生养成自学的能力。多提供一些学习英语的网站,让学生课下多接触相关视频,阅读相关报纸书籍,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

3.4 利用学校或地区平台,增加学生实践经验

商务英语既然是为国际交流服务,那在平时的实践或实训课上就可以加强学生与外国人交流的实战经验。比如,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教师就可以在实训时要求学生与外国客户进行实际交流,规定要完成的任务量。学生暑期实践,就可以鼓励他们去参加广交会或一些商展活动,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3.5 设置跨文化交际课程群,用学分激励学生

若想深入了解跨文化交际,就需要学校系统地为学生传授跨文化交际理论知识,做好实践训练。对于课程的设置,可以将跨文化商务交际作为专业必修课,也可适当增加一些专业选修课如英美文学,鼓励学生选修相关课程,增加学生的兴趣。

4 结 论

总之,跨文化交际能力已远远超越语言本身,已成为影响交易顺利进行的一个重大因素。若要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掌握,避免与异国文化产生冲突,就要在教学当中加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商务文化理念,才能实现国际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再侠.加强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J].安徽文学,2011(2).

第7篇:跨文化交流的案例范文

当跨国财务管理模式和制度性建设已经被大多数公司熟练的驾驭、掌控和操作时,影响和制约跨国财务管理的非制度性因素―跨国交流和沟通则越发突显了其重要性。作为企业的CFO既是实现公司跨国价值体系的建设者,也是融合各种不同商业、人文文化的沟通人和传播者。

风行全球的企业跨国经营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一流的跨国公司已经构建并完成了高效的全球企业一体化的财务管理体系,能够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推行统一的财务核算准则。比较流行的财务管理模式和主要的控制点包括:资金管理、投资管理、外汇管理、风险控制和公司战略、计划等。当跨国财务管理模式和制度性建设已经被大多数公司熟练的驾驭、掌控和操作时,影响和制约跨国财务管理的非制度性因素― 跨国交流和沟通则越发突显了其重要性。

跨国经营不可避免地会遭遇文化背景、商业理念、价值取向、消费习惯和客户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文化上的差异会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在日常管理和企业战略执行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因交流上的障碍,造成原有的投资计划不能顺利实施,甚至更改或取消。这是任何一家正在实施跨国经营的国际公司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笔者在三家不同产业类型的跨国公司有10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感悟到国际化跨国公司在财务管理体系建设和执行中有许多共通和相似的特点,在此将其归纳为“跨国公司财务管理制度体系”。任何制度性政策、管理体系的推广和有效的执行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如果将制度性的体系和公司章程比做一架设计精良,结构紧密的机器,那么沟通便是“油”。时常给机器的各部件添加一些“油”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使用效率,避免出现故障,延长使用时间,就十分必要。沟通也是改善和融合不同文化背景、思维和习惯的人向着共同的商业目标努力的一个推动力。因此,构建高效、务实、有创新思维的跨国商业交流和沟通平台服务,对于企业全球化战略的实施和推广,公司全球化的财务管理体系,协助企业实现全球的商业利益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相当多的跨国公司都是以“财务管理体系”为核心,控制其全球范围内所属的子公司,管理各级公司的资产和企业资源,执行和实施母公司的企业战略计划等。跨国财务管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综合性人文和制度并行的管理工作,即要融合不同的人文、商业文化、客户价值趋向等软影响因素,同时更要固守财务核算准则的制约,最终还要维护投资人的商业利益和实现投资回报。

跨国财务管理如何应对不同国家的“跨文化”差异

双向式互动的交流平台:大多数跨国公司的管理体系是采用“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体系,信息的交流和工作指令的传导也是延续和围绕这种体系。通常情况下是总部将公司政策信息和企业战略传递到各区域,并下达到所属的各子公司和关联企业, 公司总部各执行部门也是按公司准则和各项指令执行。但是在现实的操作中会发现因理解上存在差异,母公司的政策和法规不能有效的在子公司推广,有些情况下即便是能在表层上进行操作,但是执行的效果并不理想。突出的原因在于信息的传递是单向的―总部向各分支机构下达和执行。子公司对总部不能反馈或提出有实际效果和现实意义的建议。另外,有些跨国公司总部官僚色彩严重,听不进下属的反馈。但是,更多的还是体现在因文化上的差异和语言上的不畅通,造成了信息不能进行双向式的交流,尤其是具体执行政策的各级子公司不能将其已知的现实情况及时详细的用正式的书面信息向总部反馈,从而造成经营上出现不利的局面。因此,建立上下级公司、同级公司之间“双向式的互动信息交流”能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全面理解和掌握其他文化、人文环境下的经济政策、客户习惯和市场的真实情况,尤其是能呈现全面详细的有关综合财务政策、法规、制度和商业文化的报告。这对弥合各公司人员间彼此的理解和认知都将起到辅助和推进的作用。

跨国间交流的技巧

1.交流各种信息时要详实和准确―目的是让“对方”能明白

现实中人的基本思维还是以习惯性的意识为主,并以‘自处的商业语境’作为判断和分析事物的依据。因此,造成身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不太容易理解和快速地解读懂其他文化下的商业规则和人文特点。事实上中国境内的一些跨国子公司的中方管理层和本地管理人员普遍存在语言描述上的不足,尤其是使用书面语言介绍和把握事物时不能详细、清晰地向对方(跨国总部或其他关联公司)介绍和解释所涉及到的商业背景和政策信息。直接的后果是会丧失公司间交流过程中的“话语权”。而跨国间交流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文字信息,要把握并能熟练地运用“书面的语言”作为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之一,为自己赢得对方的理解和认知。深层次的书面语言交流能在无形中积累现实中双方的相互理解和磨和,能让身处不同文化背景和商业环境的人逐渐清楚并了解对方的商业文化和人文政策。

2.跨国交流是相互尊重和理解的过程

跨国公司的一大特点是融合了很多不同国籍、语言和种族的人。这些人尽管原来的教育背景、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乃至价值取向都有很大的不同,但这些都不是影响和制约那些跨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和融合的决定性因素。跨国公司内部没有国籍之分,更没有中、外之分。在对待工作上一切要以公司利益和相互尊重为原则。尊重彼此的文化和思维方式,才是以共同的“目标”为前提指引,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融合在一起,为共同事业而协作的大方向。

3. 把跨国交流当乐事,在相互交流和沟通中产生火花

跨文化的交流过程也会经常发生摩擦和出现暂时的不理解,甚至也有“误会”发生。这其实是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所谓“关键时期”也是产生“火花”的前奏。这一时刻对双方来讲都是最关键的结点。因此,当出现对方不理解或误会的状况时,一定不要就此中断交流,在遇到的问题没有弄清之前,谁都不是赢家,要以积极的心态和行动主动与对方交流。跨国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应遵循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原则,凡有利于工作和有实现价值的商业解决方案就应鼓励和支持。尤其要积极倡导和给予“本地管理人员”提交商业方案建议书和各种可行性建议报告的机会。目的是让公司总部的决策层能客观、全面地了解投资所在地的商业、政策和市场等有价值的信息,降低企业决策成本和提高投资效率。

4.本土CFO不仅是母公司政策的守护者,更是交流和融合不同商业文化的沟通者和传导者

本土CFO要学会如何在跨国交流中积累自信心和提高交流质量,不只是充当母公司政策的守护者,更要有创新意识、提供更有商业价值的计划。从多方面入手,快速提升跨国交流的能力:

公司利益为主―跨国间争议和讨论所有问题时,初衷是以“公司总体利益”为准则。

交流的意识―积极的沟通能消除彼此之间文化、思维和价值理念上的差异,以积极和开放的心态主动同全球总部、区域总部的人员进行交流,为自己,更是为本地公司赢得机会和理解。

不要有胆怯的心理―探讨和辩论有关公司间业务,甚至是向更高一级的管理层讲述某些问题时,要进行有理由的陈述和提交逻辑性强的分析报告。对待业务问题,只考虑问题本身,而没有等级上的差异

诚实、坦诚的心态―跨国交流中也是积累和赢得彼此尊重与理解的合作机遇,但是要秉承诚实、坦诚的处事原则。提供的信息、递交的报告要符合客观事实和原则。

持续学习―跨国交流是一个挑战性的工作,要有持续学习的态度。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工作是最好的学习机遇,在交流中积累语言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吸收新的管理思维和理念,全面提高综合业务能力。

案例一:一家著名的欧洲跨国装备制造企业(M公司)和中国全资子公司(N公司)之间发生的关于“公司间交易结算规则”的交流实例。

背景:每一财年,N公司与M公司总部和各下属企业之间会发生大量的公司间的贸易交易和非贸易服务易。随着N公司在中国业务的迅速发展,成交金额成倍上升。此时N公司新任的CFO发现在公司间交易的过程中,因所处的商业、政策环境不同,N公司与集团总部和关联企业在跨国结算上有很大区别。于是向集团总部起草了一份“有关N公司与集团间跨国结算的方式”。详细讲述了各种政策性、强制性法规对各种贸易、非贸易交易的界定,尤其是对每笔交易的收益、成本可能造成的影响。其目的是从政策角度全面量化每种交易的结算方式和原则,突破现有政策性的限制,降低交易成本。

交流过程:最初M公司总部,主管财务结算的经理并不同意,希望继续按原结算方式交易。此时N公司CFO耐心地同M公司总部的相关人员周旋,并寻找可能的突破口。利用两次同M公司高层接触的机会,详细讲述了自己的理由和观点,并及时提供有说服力的文件和依据,终于在历时三个月后,新交易方案终被采纳。自此之后的四年期间,N公司同M公司之间在交易结算上都非常畅通,并且时间和成本也大大降低。

现实中,本土CFO同各级管理层交流时要善于把握机遇,尤其是不要轻易放弃“有理由的观点和建议”,否则会造成在工作执行过程中出现被动局面,甚至影响实际的管理效果。只有本地企业真正实现商业利益才能体现集团公司的总体商业目标,因此一些有利于改善和提高本土企业创造新价值、降低成本的可行性建议均不妨大胆地去交流和尝试。

CFO应对跨不同人文、商业文化的公司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估

各级CFO不仅要系统全面地掌握和了解公司政策性的信息和所执行的财务准则,更要系统详实的学习和掌握所属投资地的商业习惯、客户价值趋向和政策的执行情况,就一些重要的差异和不同的商业理念进行详实的文字和量化的分析,并定期同母公司或区域管理机构进行交流和分享信息。例如:

第8篇:跨文化交流的案例范文

【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以英语为例,简析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语言与文化要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及影响,并对文化冲突与跨文化案例进行了简要分析 【论文关键词】 语言 文化 文化冲突 跨文化交往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为企业进行对外贸易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拥有了更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机会。而在国际贸易中,文化环境是极其重要而又容易被忽视的因素,语言与文化差异往往成为国际贸易中跨文化交流的无形壁垒。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要素 交流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思想观念的过程(Francesco and Gold, 2005),而跨文化交际顾名思义,是指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过程,如今这种过程随着对外贸易的拓展有了更为广泛的用武之地。不同文化间的语言、价值观、思想观念等差异,都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比个体文化内部成员间交流更多的障碍。下图为跨文化贸易中交流的主要步骤: 如图所示,不同语言、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实际上是植根于各自文化的信息循环。信息传递者通过语言或非语言方式将自己的观点、态度传递给信息接收者, 反馈过程中仍遵循这一基本步骤。在这一基本流程中,信息传递者与接受者的思维方式,语言的组织与理解都深深植根于本土文化,直接影响着各自贸易的决策与双方信息的交流。语言作为信息传递的媒介,在交流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且若信息接收者不精通语言a,还要经过翻译这一受文化影响颇深的主观过程,由于许多文化特有词汇,如英语中的achievement(Hofstede 1980)几乎不可能完整的被翻译成任何语言,某些信息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被丢失。 语言作为特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本土文化的影响,并且对其起着不可忽视的反作用,精通某种语言并不等于了解其相关的文化,但是对语言的无知必然会导致文化交流中的障碍。即便是同种语言的不同变体或不规范用法便足以产生交流困难,仍以应用最为广泛的英语为例。据统计,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大概享有90%的通用词汇(Scott 2000),但剩下这10%的词义区别却足以给这二者的应用者带来不少误解。一个简单的英语单词“table”用作动词时,英国人是指马上行动,而美国人则是稍后再作处理,若在商谈中双方就此达成共识,问题可想而知。不同语种间的语言障碍更是随处可见,仅以非英语国家中的英语标识为例:一家旅馆的电梯中贴有“Please leave your values at the front desk.(请把价值观留在前台)”;某餐馆的菜单上书“Our wines leave you nothing to hope for.(我们的酒让你断绝希望)”;某诊所的办公室标识“Specialist in women and other diseases.(妇女及其他疾病的专家)”;在酒吧中则可以看到“Ladies are requested not have children in the bar.(女士请勿在酒吧内生产)”;此类令人啼笑皆非的语言误译在世界各地比比皆是,为跨文化交际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误解。若是上述事例尚可在生活中作为笑料,商业上的此类失误就无法使相关企业一笑置之了。例如关乎商品形象的商标名称,某软饮料品牌Fresca在打入墨西哥市场时沿用了其原本的商标名,随后才发现在当地俗语中,fresca是指女同性恋。 除此之外,在对外贸易中,特别是使用非母语与对方交流时,对词汇选择、语体等都应加以留意。 三、跨文化贸易的核心是文化 1.文化的概念 文化的概念很抽象,因而关于文化的定义亦尚无统一定论,总的来说,文化是环境的人造部分(M.J.Herskovits,1955),包括主客观两个组成部分。其中客观文化,如建筑形式、音乐类型、饮食服装等,是人们物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主观文化则包括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社会分工、信仰态度等改造客观世界的方式与手段。在商业交往中,客观文化部分通常比较显而易见,如着韩服的东方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朝鲜族的传统形象,而事实上,他也许讲流利 的英语,并深受西方教育熏陶,这些主观文化形式就是比较隐性,需要通过进一步交流才能有所了解了。 2.多语言人才与多文化人才 上文中阐述了跨文化贸易中语言因素的重要性,事实上,现在越来越多的对外贸易实体都注意到了这一要素,并进行了多语言人才的储备,能应用多种语言的人才日益增多。然而,多语言(multilingual)人才与多文化(multicultural)人才并非等价概念,如果说前者是以外语介绍某产品,那么后者则可刺激外国买家去购买它,这是有质的区别的,如今跨国贸易中最缺乏的恰恰是后者。多文化管理者最欠缺的素质往往不是语言,而是“接纳”(Gunnar,B.1997)。好的跨文化管理人才应该能够在不同文化中起到激发、推进的作用,而不仅仅是语言传递者,因而优秀的跨文化管理者绝不应仅局限于了解一些浅显的商务礼仪:如何鞠躬如何握手,何为礼貌何为禁忌等。这类表面化、形式化的礼仪了解尚不足以使我们在国际贸易中成功跨越文化冲突,重要的是要在心理上深信所有文化的同等优秀性,并在感情上乐于学习、接纳外来文化的差异,带着本土文化的优越感去进行跨国贸易,显然是行不通的。 3.对外贸易中的文化冲突 在对外贸易过程中,特别是长期战略性的贸易活动中,本土价值观、思维方式与外来文化极易发生冲突。为数众多的失败案例中,文化冲突是导致失利的主要原因之一。来自不同文化的个体对同一境况做出截然不同的反应时,文化就会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从而导致文化冲突。Mirvis和Marks(1992)把文化冲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感知差异(Perceiving Differences)。人们首先注意到不同文化对待同一事物的差别。 (2)放大差异(Magnifying Differences)。可感知的差异日渐突出和尖锐,更深层次的体现价值观和理念差别。 (3)典型化(typification)。交际中的一方为对方建立一个典型“形象”,开始放弃对对方的探究和理解。 (4)压制(suppression)。文化冲突的最后一个阶段。一方文化被另一方文化压制,压制方表现出文化优越感,从而引发强烈抵制。 跨文化冲突所带来的后果往往是效率低下、沟通障碍乃至中断等,对国际贸易产生了极大不利影响。遇到此类情况,回避问题绝非解决之道,惟有正视矛盾,提高企业文化的包容性,加强跨文化沟通,才能及时排除沟通障碍,使双方交流重新回到良性轨道中。 4.国际贸易中跨文化策略案例简析 案例1:在去印尼进行商务会谈前,A经理与他的团队特意翻阅了关于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习俗,但却吃惊的看到对方在就餐时两手并用,而这在书中分明是该地区的文化禁忌,询问后才知道那早已是过时的习俗了。 文化永远不会停滞于某一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即便是本土文化都在不断演变,“活到老学到老”对文化的了解同样适用,这就要求好的管理者随时更新对目标文化的认识。有些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小事,往往在商业交往中起着关键作用。可见,文化环境与对外交往的关系要求市场参与者既要在短期内做到与文化相适应,又要在动态上与时俱进,以适应更高层次的文化来取得更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和前景化差异。 案例2:从2002年的设想开始,Google的中文名称见证了它在中国本土化的战略。2005年5月底,Google决定就是否需要中文名字做一次正式的市场调研,发现人们已经按照自己的音译习惯为Google赋予了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称号,狗狗、酷狗、古狗、勾勾、果果等,53%的人希望Google有一个中文名字。直到2002年4月,“谷歌”才被最终确定为中文名称。然而这个中文名称却又引发了国人的争议,有人称“谷歌”一词,能满足美国人对东方农业的想象,却与国内网民的喜好完全背离,不仅暴露了GOOGLE中国团队,对国内“本土化”的理解有先天不足、与自以为是的一面,同时也暴露了他们迎合总部、做表面文章的一面。 小小的中文名暴露了更多的内在文化难题:如何融合中美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如何组建一支凝聚力强大的工作团队,建立与中国政府良好的关系,树立Google中国的品牌形象等,洋品牌本土化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四、综述 综上,在现今对外贸易中,国际文化差异已被列为全球市场经营的最大障碍。许多有实力的公司在国际营销中失利,其主要原因不在于资本和技术,而是缺乏对当地文化的理解,忽视了文化差异 对贸易与交往的影响。对语言与文化要素的差异性及其影响加以分析,有效实施跨文化交流,是打开国际市场并拓展国际贸易的成功关键之所在。

第9篇:跨文化交流的案例范文

[关键词]大学教育;国际化;跨国教育;人才培养

在过去20多年中,随着国际间有关商品、服务、人员、知识、金融资本和直接投资等流动壁垒的大幅削减,环太平洋地区经济的一体化逐步形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过去由于距离而造成的区域性彼此隔绝的局面得以缓解。环太平洋地区不断增长的文化交流,如留学、旅行、商务往来、合作研究、政府及民间交往不断扩大。该地区各国政府所签署的开放经济和自由贸易协定已经成为各国实现合作的基本原则。实际上,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与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积极参与和有力推动下,环太平洋国家文化和经济方面的合作更为广泛。在这样的背景下,环太平洋地区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倍受关注。在2002—2004年,本文作者与南加州大学商学院的Kumar教授合作对《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成员大学的国际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该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作者对环太平洋大学联盟国际化问题与人才培养新趋势进行了概括性分析和总结。

一、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成员学校基本情

况与国际化问题的提出

环太平洋地区大学联盟(APRU)在1997年成立,目前有36所成员学校。它们来自环太平洋地区的16个经济体。其中包括北美洲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华盛顿大学、加州大学等;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大学,智利大学和布依诺思爱丽思大学等;也包括大洋洲的悉尼大学、奥克兰大学;还包括东亚的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汉成大学等。中国有5所大学是该联盟的成员,它们分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和复旦大学。建立该大学联盟的目的是为了增强环太平洋地区大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通过交流与合作加强地区之间在科学研究、教育和文化方面的了解,通过大学之间的合作,促进环太平洋地区的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从该大学联盟成员的构成上看,成员大学在各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中都处于顶尖地位,在国际上也都各自享有很高的声誉。因此,对于该大学联盟的成员大学进行国际化问题研究非常有区域代表性。

可以说通过国际化,这些大学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为环太平洋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直接和间接的贡献。比如,许多远程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通过环太平洋地区大学联盟成员学校得以发展和普及。同时,该地区大学联盟成员学校之间大量招收并交换地区内其它国家的学生,广泛开展不同形式的学术交流,加强了彼此之间的合作。这些大学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有助于加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所推行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也有助于大学更好地服务于各自的国家与社会。目前我国已经加人WTO,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龙头,在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方面始终站在前沿。比如,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北京大学与遍及世界49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其中:亚洲地区57所,欧洲地区69所,美洲地区46所,非洲地区4所,大洋洲地区8所[1]。而北京大学与世界各国每一所大学的合作方式和内容有很大的不同。同样美国的加州大学系统有10所大学,它们与环太洋各国的许多大学有合作关系,合作的内容也各有千秋。比如,圣地亚哥加州大学在生物工程方面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而戴维斯加州大学则以农业经济与技术著称。在与其它大学的合作与交流中它们发挥各自的优势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选择。

但是,如何借鉴《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成员学校之间的国际合作的经验,如何在参与国际交往中更好地为我国争创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国际视角是本课题研究最初的设想。从这一角度出发,北京大学许智宏校长和美国南加州大学校长在2002年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校长年会上共同发起了《环太平洋大学联盟国际化:最好的实践与未来发展》的课题研究。课题研究的目的是让该大学联盟的成员学校更好地了解彼此之间国际化采用的策略和措施以及大学内部——大学和学院之间对国际化问题、管理机制、实现国际化的手段等具体问题,让该大学联盟的成员更好地了解彼此之间在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展开国际合作的状况,进一步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

二、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成员学校国际化

问题研究的设计

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对高等教育国际化从理论上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比如,陈学飞教授在《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若干基本问题)一文中[2],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力、内涵、历史渊源、国际化的要素和特征等进行了全面分析。但是对于该课题的研究,我们首先对“国际化”概念进行了一个可操作性的定义:大学国际化是指在大学和学院水平上,教师、学生和校友等参与相关的国际化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教育拓展(Outreach)教学相关活动的状况。教育拓展在这里主要是指为教师、学生和工作人员与本国和国外的受教育者提供相关的非学历教育。最好国际化案例(Best-practices)主要针对大学和学院认为在竞争学生、教师、科研经费和学术声望方面在国家层次上、地区层次上和社区层次上成功的案例。其中包括如何利用学生、教师和科研经费等资源。总体来说,该课题研究主要包括下列三个方面的内容:

1.国际化最好的实践

教学活动:目前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一直在进行的教学活动和未来要进行的教学活动;研究活动:包括目前正在进行的和未来计划进行的研究活动;教育拓展活动:目前正在进行的和将来要进行的拓展活动。

2.大学国际化的任务、目标和优先选择

国际化的优先选择;影响国际化的重要因素;国际化产生的结果。

3.国际化的本质,其中包括:学生、教师和校友的双向交流问题

学生:接受与送出学生的数量;教师:接受与送出学生的数量;校友:国际校友的百分比,目前与学校的关系。

根据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本研究设计了两套间卷。一套是对大学范围内国际化状况的调查,另一套对大学内部各学院国际化情况的调查。经过两年的努力,包括问卷设计、发放和回收等研究过程,本研究共收到21所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成员学校的参与和支持。其中,回收大学问卷19份,回收19所大学中不同学院的问卷113份。如果按亚洲和北美与太平洋大学进行分类,参与研究的亚州大学为9所,北美与太平洋大学也为9所,拉美国家的大学为1所,有两所大学没有提供大学问卷,而是学院的问卷。以同样的形式分类,参与问卷调查的学院亚洲和北美与太平洋大学分别为47所,其它为中拉美洲国家的大学和学院。考虑到可比性和代表性问题,本次问卷分析没有把拉美国家的大学包括在内。从大学的性质上,大多数参与本课题研究的大学是公立大学。因为参与研究的私立大学数量太少(这可能与该大学联盟本身的成员特色有关),问卷分析没有对大学的性质进行分类。学科差异对大学的国际化会有一定影响,但是由于问卷设计中没有提及学科问题,在问卷分析中,也没有将学科差异列为研究的纬度。但是从回收的问卷中,我们发现大量的国际化案例集中在交叉学科中,比如多学科组成的研究中心、商学院、公共卫生和工程等。其中,有许多在教学和科研上的多学科国际合作成功的案例值得借鉴。

三、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指标的确定和统

计数据分析结果

本课题研究的两套问卷分别包括统计数据调查和案例调查。对统计数据调查部分,我们采取描述性统计法(DescriptiveStatistics)。对于案例调查部分采取了比较性分析方法(Comparative analysis)。在比较分析方法中,主要对大学与学院之间(Uni—versityv8.Schools)和区域与区域之间进行比较(Regionsvs.regionscomparison)。对于数据分析和最好国际化案例的选择标准(在确定标准的过程中,专家组认为最好的国际化实践,不仅要有独创性,同时要有一定规模和时间范围,还有参与的广泛性),本研究首先组织了四人专家组,包括南加州大学一位从事大学教育国际化的负责人,一位具有丰富国际教育经验的教授,一位北京大学从事高等教育国际化教育的专业研究人员和一位参与国际化教育的博士后。他们共同制定了评估数据的标准和选择统计数据分析的工具。具体内容见下面四步:

第一步:最好国际化实践的评估标准。改革性,创造性和独特性;国际化的规模和可移植性;影响和参与度;项目可以预见的时间范围。

第二步:最好国际化案例的选择方法。对于每一个国际化案例评价,采取了四位专家分别打分的形式对400多个案例分别进行全面分析,通过讨论达成一致意见。

第三步:最好国际化案例评分标准。评分标准是从1~7分开始评,得分最高的为最好案例。

第四步:根据最好国际化案例的内容特征,本研究将其分为6个方面,它们分别是:教学(Teach-ing);学生研究项目(StudentResearch Projects);科研(Research),包括本科生参与国际合作方面的科学研究;教育的拓展(Outreach),包括国际学生在社区中进行的多元文化教育;信息技术(1TEnabledE-ducationandOutreach);教学、科研和教育拓展的整合(Integration Of Teaching,Research and Out—reach)。

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试图回答5个方面的问题。它们分别是在大学和学院之间影响国际化的因素是什么?国际化在大学与学院之间是否是优先选择?在大学与学院之间国际化概念从哪里表现出来?在大学和学院层次上促进国际化方面是否有专人负责?对大学国际化在大学与学院之间是否存在区域性差异?

在统计数据中,大学与学院之间在国际化的优先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在大学水平上,国际化始终是大学办学目标的优先选择,统计数据非常一致;而在学院水平上,情况就非常不同,其中数据呈现出不均衡的分布状态。这意味着对于国际化的优先选择问题在大学层面上表现得比较积极,而在学院层面上存在差异。从区域比较来看,在亚洲,大学和学院之间对国际化问题的优先选择是一致的,而在北美和大洋洲大学与学院之间表现出来的差异比较明显。这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在北美和大洋州的大学中,在学院水平上,没有专人负责国际合作,而在亚洲的大学中学院有自己的国际合作与协调人员,比如,在北京大学的不同学院都设有外事副院长和外事秘书等。对于影响国际化的重要因素方面,大学与学院之间都认为学校行政的支持、教师对国际化的兴趣、内部支持经费、雇佣国际专家和学校的国际化发展计划等是重要因素,但是统计数据也表现出就国际化问题,大学与学院之间缺乏协调与支持。这一发现既表现在亚洲的大学中,也表现在北美洲和大洋洲的大学中。

四、国际化成功案例中的教学、科研和

教育拓展项目的特征

本研究的问卷调查共收集到了400多个成功的案例,专家组按教学、科研和拓展项目的6个纬度选出26个最好的案例。从这些案例的分析中,笔者发现首先在教学的国际化案例中,国际化教育已经从传统的研究生教育延伸到本科教学上,而且出现了新的教育模式,比如,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立了“大学学生交流分配项目”(University—wide AllocationExerciseforStudentExchange)。该项目的目标是从2005年起,该大学20%的本科生要有出国学习的经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该大学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根据他们自己的专长和学生的兴趣制定一个帮助学生出国的计划,在数量和质量上对学生出国学习加以指导。新西兰的奥克兰大学建立了“国际合作网络”(InternationalCollaborativeNetworks)项目。该项目主要是奥克兰大学与马来西亚的4所大学合作,每一所大学每年选出25位学生,共125位学生在奥克兰大学学习。学生们在一起不仅学习专业知识,也学习彼此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同样,北京大学建立了北京大学—加州大学联合国际教学中心。在该中心,北京大学选出三年级本科30位学生与加州大学的10个分校选出的30位三年级本科生在北京大学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学习,该项目的课程由加州大学和北京大学联合开发。他们除了参与国际教学项目外,也参与国际研究项目。比如,戴维斯加州大学,组织了“本科生教育与海外研究项目”(Under—graduateEducation and Research Abroad)。该项目是该学校海外教育计划的一部分。在学生完成了4—6星期的项目后,可以获得8个学分。在2004年有125位学生参与了该项目。该项目对应的项目国家为西班牙、中国、英国和意大利等国,为学生提供了国际田野调查经验。

同样,韩国韩城大学组织的“国际夏令营”(1n—temationalSummer Camp)是由东京大学、北京大学、河内大学和韩城大学联合举办的项目。该项目 采取轮流做东的方法,每年都有一所大学作为东道主。这是一个为期3个星期的夏令营项目,每年每一所大学选取10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要设计一个研究项目,每一期项目结束时学生都要做一个报告,东道主大学要为学生发结业证书。还有南加州大学的“环太平洋教育”项目(PacificRimEducation)。该项目是一个以商学院研究生为主的研究项目。该研究项目的长处是南加州大学商学院直接与环太平洋国家的企业合作。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提出需要研究的问题,学生到企业,针对企业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每一期学生在企业中研究半年或3个月,根据企业的需要而定。这样做使学生和企业都受益。学生通过对他国或跨国企业管理的研究增强了对于企业的内部管理、多元文化和企业运行等方面的了解;对企业来讲,能够有人上门,不花多少费用帮助公司对公司存在问题展开研究何乐而不为?目前该项目已经实施了4年,已经与亚洲的北京、上海、东京、韩城、曼谷等的跨国公司建立起合作关系,项目运行效果不错,值得借鉴。

传统国际化中的科学研究往往是教授们以一对一的形式进行。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大学中的科学研究呈现出明显的多国性和多元机制。比如,日本京都大学与韩城大学联合举办的工程和科学联合项目(Japan—KoreaCoreUniversityProgramOnEn·ergyScienceandEngineering)。该项目除了日本京都大学有72位教授参与外,还有其它日本大学的160位教授参与,在韩城大学有256位研究人员参与。同时该项目还有京都大学和韩城大学的学生参与。从参与该项目的人员规模上看,这样的研究队伍真是前所未有。从研究的经费资助形式上看,也呈现出多元机制,该项目由日本科学促进会、韩国科学和工程基金会及两所大学共同资助。

目前的科学研究除了国际间的广泛合作外,也呈现出学科融合性。比如,新加坡国立大学空运系统项目(Temasek Professorship Program)的主要内容是分析亚州与太平洋空运系统和它在整个供应管理链中的角色。该项目覆盖了5个领域。它们包括机场、货运设备、运行效率、飞机、航班、网络和计划等管理的软硬件系统。还包括,客机的运行、货机的航线和栈桥的分配等等。来自美国、瑞典、新西兰等国的6个工业企业参与该研究项目。同时新西兰的奥克兰大学和美国的MIT也是项目研究的合作伙伴。

同样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大学的学术拓展活动出现了新的形式和内容。在传统的学术拓展活动中,基本上是大学把实用技术,如技术教育和科普知识等送到农村和边远地区。在这里,“学术拓展”概念类似于中国的技术推广和文化下乡活动,但是反映在目前的国际化背景中,学术拓展在利用资源和目的上都发生了变化。比如,美国的俄勒冈大学和伯克利加州大学为了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通过教育拓展把国际化概念和多元文化渗透到基层与社区。伯克利加州大学在2004年建立了社区多元文化项目(ORIASProgramforK—12 Communities)。该项目投入34 000美元,利用伯克利加州大学的各种不同的国际项目为加州弯区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学的国际化项目提供优质服务。比如,为学前教师和中小学教师提供课程与教材以外的国际化视野方面的培训。同样,俄勒冈大学则采取了为本校国际学生提供助教的方式,从1983年就发起了在全州范围内,让来自不同国家的研究生直接深入社区和学校,向本地学生们宣传不同的文化。学校还要求该项目每年要有3 000学时从事社区文化教育。从项目发起到2004年,已经有450位国际学生参与该项目。

信息技术在大学国际化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一作用不仅仅表现在跨国教学中,在跨国研究中也有广泛的应用。比如,加拿大不列颠的哥仑比亚大学通过信息技术建立了远程健康诊断项目(Telehealth lnitiative)。该项目利用加拿大不列颠的哥仑比亚大学的医学教育专长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瑞典等国的大学合作建立网络医学合作研究,其中包括:疾病的诊断,病人的病历与信息共享以及培训等相关活动。它是一个以大学为基础,通过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健康教育的案例。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国际合作方面,京都大学建立了泛太平洋远程教育项目“Trans—Pacific Interactive DistanceLearning(TIDE)”。该项目由洛杉矶加州大学,日本电报电话公司和京都大学联合发起,日本电报电话公司提供技术支持。而新加坡国立大学与英国和菲律宾等国家的许多所大学合作,提供免费的网上教学技术。还有洛山矶加州大学建立的艾滋病教育与科学研究项目就是利用网络技术与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的主要大学建立合作研究,对艾滋病防治展开合作研究。其方法是,来自上述国家的学生在洛杉矶加州大学培训,但是,他们必须在自己国家从事半年的田野调查,研究的问题要与本国的艾滋病防治有关,毕业后必须回国工作。目前已经有94人完成该项目。

总结《环太平洋大学联盟》国际化问卷调查的内容,可以发现它们在教学、科研和拓展项目等方面表现出几个方面的特征。首先,大学与大学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不断增长,尤其是同一类型的大学之间的依赖性增强,这一依赖性已经打破了国家和区域的界线。其次,大学与大学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呈现出多元机制,尤其表现在跨国合作研究项目中,来自多国企业和政府的支持已经成为大学合作研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第三,由于资源短缺,环太平洋大学联盟的成员学校都不同程度地改变了国际化的策略和措施,现代技术应用于大学国际化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第四,大学国际化不断打破传统的交流模式,人才培养逐渐呈现出跨国趋势。这一跨国教育形式实际上反映出来的是全球化特征。

五、跨国教育:环太平洋大学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在本课题对(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成员学校国际化问题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目前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成员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呈现出明显的跨国性。严格的说跨国教育属于教育全球化范畴。在众多的研究中,人们把全球化作为一个政治学和经济学概念:政治家们用它改革和调整国家经济政策;商人们用它扩大自己的经营范围,抢占国际商业市场;学者们用它来分析国际和国内出现的一些政治经济现象。但是,经济和商业活动不能代表人类生活的一切活动,也不应该代表人类生活的全部,目前人类面对的现实是国家仍然存在。即使欧洲建立了欧盟,英国还是英国,德国还是德国,法国还是法国。经济全球化不意味着也不应该压抑不同的文化与传统,相反人们更为注意保护各自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这一现象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世界发展的两面性特征,即经济的全球化运作与社会文化多样性并存。经济全球化也不意味着资源与财富的平等 分配,相反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目前一些国家经济上的赤贫和政治上的依附已经为人们提供了足够的证据。实际上,人们已经认识到要在未来世界发展中取胜需要两个方面的因素:国际竞争力和人才发展战略——优先发展高等教育。

如何通过人才发展战略提高国际竞争力,环太平洋大学联盟的成员学校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和措施,比如,在过去几十年中,美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人才培养能力有目共睹。根据相关数据分析,它吸引了占全世界55%的各国留学生,而且每年从58.6万留学生中为本国经济带来近120亿美元的收益。可以说美国高等教育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实现了人才战略和经济战略的双丰收。但是,9·11事件打破了这一双丰收的格局。美国高等学校接受留学生的数量在经过了十年的持续增长以后,在2003/4年出现了2.4%的负增长,与接受外国学生减少形成对照的是美国出国留学人员的数量却稳步增加。在1994年,美国大学生出国学习人数为76 302人,2003年为174 629人次(统计数字来源见:TheChronicleOfHiSherEducation.Almanac 13·sue.Aug.30,2004)。这一现象表明美国的高等教育改变了传统的以接受留学生为主的国际教育模式,鼓励学生出国也是一个时期以来美国各大学为之努力的一个方面。在美国,跨国教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

在亚太大学联盟成员学校中,跨国教育表现出不同的形式。首先是连锁式,在连锁办学形式下,以美国加州大学为例,为了加强学生们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了解,美国加州大学分别在中国的北京、上海、香港等地的大学建立加州大学中心。在这些中心,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加州大学本科生进行短期学习。这些学生与传统意义上的留学生不同,他们不申请中国大学的学位,学籍在加州大学,在中国大学学习所得的学分由加州大学管理,在中国大学学习的学费也是由加州大学与中国相关大学协商。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大学在某种意义上是加州大学海外合作办学的连锁点。在这些点上,合作办学的内容和课程根据双方合作的兴趣而定。

还有一种形式是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或企业与学校联合办学。这种办学形式有赢利性的也有非赢利性的。就非赢利性的办学形式而言也多种多样。比如上文提到的南加州大学商学院与在北京、上海、台湾、香港、东京和新加坡等地的大企业建立长期广泛的合作关系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每年该学院都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直接送到这些地方的企业中,进行为期3个月到半年的实地考察和学习。在一般情况下,这些接受学生的企业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学生们根据企业的要求展开调查和研究,并根据问题提出调查报告或解决问题的方案。有人把这种教育形式叫做“intership”(毕业实习)。其实,它跟我们传统上所说的毕业实习的内容和方式很不一样。这一作法不仅使学生学到了企业所在国的文化和风土人情,而且直接了解了该国的企业文化、组织结构和运作模式,并直接参与解决企业运行中的问题。从上述几种跨国教育的办学形式分析中可以看出,传统的留学教育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发展中国家的个体学生向发达国家流动,而跨国教育的组织形式往往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直接输出教育的一种形式,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学校与学校,学校与其它教育机构或学校与企业等建立某种合作形式。

对于跨国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在目的上,目前的跨国教育不仅仅是为增进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国际交流与交往能力,更是为了获得它国的教育资源。比如,在日本,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本国学生生源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为了解决生源不足的问题,日本的一些大学采取了向外拓展的策略:降低外国学生的人选层次,提高留学生入学率和开发海外办学市场,并提供英语教学。比如,日本的京都大学就开发了英语教学项目,该项目从2000/2001年起开始招生,经过几年实践,进入项目的国际学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从目前的办学形式看,跨国教育仍然是以发达国家的输出教育为主。其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学术声望好的大学多集中在有经济实力的国家。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在输出大量留学生的基础上,国内各类高质量高等教育形式仍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在最近的二三十年中,大批留学生为发展中国家带回了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他们对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变革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人们也发现传统的留学生教育对于促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相互了解作用并不明显,因为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大多数集中在科学、工程和商业领域,很少从事政治、历史与文化研究。为了弥补本国学生多元文化教育的不足,发达国家采用跨国家教育形式鼓励本国学生向发展中国家流动。但是由于缺乏对发展中国家大学的了解和语言障碍,单纯鼓励本国学生个体到发展中国家留学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在这一情况下,发达国家的大学采取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大学、企业或政府机构合作的形式,为需要短期出国学习的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帮助和服务。这一类的跨国教育多是以互利互惠为目的的,比如,北京大学与环太平洋大学联盟的成员学校的合作对于促进北京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每年北京大学都会通过跨国交流的形式把学生送出去,同时北京大学留学生的数量通过校际交流形式不断增加。这种双向交流的跨国教育形式无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互利互惠的,

但是也有一些跨国教育形式是以获得经济利益为目的的。以赢利为目的的跨国教育是教育产业化的一种表达方式。目前在世界各国教育资源(包括经费和生源)普遍下滑的情况下,通过跨国教育开发国际教育资源和市场是一些有实力的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和新西兰等国的教育策略和措施。实际上,跨国教育已经被这些国家纳入经济全球化战略之中,使之成为本国高等教育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或组成部分。目前世贸组织正在进行的关于进一步开放国际高等教育服务市场的协商与跨国教育有密切关系。如果通过关贸总协定(GATS)发展中国家不得不进一步开放本国教育市场,一些有实力的大学和教育企业会进一步扩大它们在发展中国家的跨国教育范围和内容。在北京,2005年3月份结束的(第十届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世界27个国家和地区350多所高校和教育机构的参展就是招揽中国学生和拓展中国教育市场的一种举措。

以上分析主要强调的是跨国教育的优势。比如节省经费,避免人才和资源的外流增强了区域范围内大学与大学之间的合作。但是在跨国教育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首先,跨国教育不管是以什么形式体现出来,它的载体多是大学或相关企业。从积极的一面看,通过跨国教育增强各国大学与大学,大学与企业的相互合作,增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双向交流,促进发展中国家大学的学术繁荣,提升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水平。但是,鉴于从目的到教学内容和办学形式的多样性,不管是对发展中国家还是对发达国家来讲,跨国教育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会危及目前已经建立起来的高等教育体系。美国著名国际教育专家阿特巴赫(2002)教授就表示跨国教育的发展会影响到美国高等教育中的学术自由。

与传统教育国际化相比,目前的跨国教育带有更强的商业性质,其中有许多跨国教育机构的运作就是以商业形式体现出来的。比如,以商业运作形式开展的跨国教育,办学灵活性强,教育内容随国际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而变化。但是,“赢利”是这一类教育机构追求的主要目标。以赢利为目的的跨国教育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可能会造成教育资源的进一步流失,在这里,资源的流失可能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教育经费流失、生源流失和师资流失。再者,从管理上讲,跨国教育由于它的跨国性质,很少受到本国教育政策和制度的约束。而在很多情况下,又很少受到所在国的教育监督。因此,教育的质量保障问题就应该倍受关注。比如,证书发放或学历认证,学分的互认,课程的设置和教育的透明度等等。如果没有相应的对策和完善的监督机制,假文凭和假证书在国际范围内泛滥将不会是杞人忧天了。

还有一点需要引起广泛重视的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跨国教育作为教育国际化的一种趋势不是平等教育,相反受教育资源的约束,它会加剧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不平等和不公平现象。同时跨国教育也不是价值中立的,带有许多倾向性。对于发达国家来讲,跨国教育对于提高本国的国际竞争力和长远的国际人才发展战略意义深远。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情况可能相反。由于发展水平不同,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间各种教育活动的方式和能力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表现在高等教育方面,交流与合作始终是发展中国家所坚持的原则,但是人才流失和文化交流失衡也正是这些国家所面临的问题。对此,人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