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跨文化交流的特点范文

跨文化交流的特点精选(九篇)

跨文化交流的特点

第1篇:跨文化交流的特点范文

跨文化交际首先是在语言上能够互通,各国有各国的文化,两国之间的沟通交流首先一定是语言方面的交流,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必然是建立在两个文化语言的理解互通的框架之下。语言是文化的重要支点,文化的传播其中重要的一种渠道就是语言,语言的范围可以理解为文字语言、口头表达语言,因此不同国度的文化无外乎是通过这两种渠道来进行传播。当前我国初中英语教学中已经改变以前的教学目的,从会考试到会应用,从会拼写到会理解。语言不仅仅是出现在一个个试题上,而更应该出现在一段段能让人理解的话语中,一段段能让人理解的文段中。因此,我国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注重跨文化交能力的培养这是一种大势所趋,从小学生开培养基本的词汇拼写到初中生对于英语文化的理解,这才是我们展开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如何培养初中生的这一跨文化交际能力,课堂教学自然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首当其冲教师就应当理解跨文化交际的特点,继而才能够更为积极、有效地展开初中英语的教学工作。

1.1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第一个特点就是根植于两种差异化文化土壤之上

初中英语教学中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学会逐步引导学生们去了解西方文化,去了解课本上关于西方文化的描述,每一个用词的意味、每一个词汇的语气,唯独先了解语言的用意与语气,方能理解西方人的一种语言思维。这有助于学生们了解西方文化的特点,借由西方文化的了解再来反作用于语言的学习,最终达到一个理想的英语学习状态。

1.2 跨文化交际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口头交际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接轨程度越来越高,我们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这当中使用得最频繁的要属口头语言了。如今大城市中我们基本都能碰到西方国家的人,他们在中国的生活已开始与我们本国人的生活越来越融入,那么通过口头的无障碍交流变得越发重要。因此在口头交际中,如果对于跨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就会无端地闹笑话,让两国人民之间无法相互理解。这一点在过去非常突出,因此在从初中开始强调跨文化教育就是想从我们的学生开始把这一现象扭转过来。为了提高初中学生的跨文化口头交际能力,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英语的听、说教学,同时还要加强语音、词汇、阅读理解、写作等的教学实施,在这些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英语老师把西方的文化引入到这些教学过程中来,可以让学生们感同深受,即使在中国也能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开口英语变成初中英语教学中越来越注重的一项基本素质,如果我们的英语教学不能让学生们顺畅地开口,那么在跨文化的交际中就相当于遇到了很大一部分阻力。

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错误要比语言错误严重得多,文化错误往往使得两国人之间在沟通交流中产生严重的误解也就更谈不上双方之间的交际。英语的交流重要的一个方式是口语交流,但是这当中不能忽略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在与外国人的交往中,我们会发现一些由于不了解中西文化差异而引发的交际障碍。

英语的跨文化交际已然成为英语学习的根本目标,借由英语这门语言的教学,我们可以了解西方文化的特性,从而有助于我们与世界的接轨。因此跨文化交流两个重要特性是我们在初中英语教学当中需要时刻注意的,一来让我们的学生敢于开口不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二来让我们的学生在理解当中的文化差异,做出正确的语言交流,从而实现与不同文化的人民实现真正的交际。

2 初中英语教学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

2.1 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对象就是学生,必且有研究越早接触一门外语,就越容易懂得一门外语,这也是为什么在很多的省会城市、市县级城市英语教学已经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有些甚至在幼儿园就开始了,因外作为一门外语,我们所处的环境不能与本国语言相比。学生在成长阶段对于知识的记忆能力是最强的。但这还仅仅是初级阶段,为了更好地懂得西方文化,英语教学中让学生们理解文化的重要性是英语教学的升级版。为了使学生们真正学好英语,在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首要的工作,也是最为基础的工作。意识往往先于行动,一旦学生们的脑海里有了要去理解西方文化的意识,则必须他不再会满足仅会拼写更多的英语单词,他会更有干劲去了解每一个词后面的所代表用意,什么条件下用这一个词,什么条件下用这种语调。

2.2 营造良好的跨文化氛围

在营造氛围上我们的初中英语教学处于一个参差不齐的状态,这当中需要有教师的力量,也需要有学校的支持,同时还要有学生们的水平。通过调研来看,一般在大城市,英语教学在营造氛围上相对来说做得比较好,因为这需要学校不断的投入。目前各省会城市的中学为了营造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氛围,会抓住机会与国外初中展开交流,每年暑假还会组织学生们访学,与国外同年龄的学生交朋友,这一来二去,这种跨文化的交际氛围自然慢慢形成,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有强烈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初中学生,他们就像种子,把这种跨文化交际思想带到班级课堂。这种跨文化的交流效果比较明显。但是对于一般的县级城市而言没有如此好的条件,就只能靠教师的引导,那这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在营造氛围方面各学校的情况不一样。但是不论如何,我们依然强调要往这个方面去努力,因此只要沉浸在这种氛围当中,学生生才能真正的感同深受。语言的教学一定要强调氛围,这是初中英语教学必须强调的,只有在适当氛围当中使用正确的语言,这与我们的母语教学一模一样。

2.3 定期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教学过程,而这也意味着教师需要多费心思在这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布置适当的任务,通过这种硬性任务的培养来强化他们学习的毅力,并借助任务的实施和完成来不断加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例如,在完成了九年级上册Unit 5 Flims这个部分的教学后,教师就可以顺势布置一个任务:请你们自己选择一部英文电影,自己总结当中语句的使用与汉语的差异,看谁能总结得到位。可以在父母的帮助下完成这个任务,必须要把当中你印象最为深刻的几段话记录下来,理解他们的使用场景。通过一观一写一理解,学生们对于跨文化的理解会更上一层楼。当然在课堂上教师需要继续就学生们的理解感悟进一步剖析,让学生们知道自己对于文化的理解是否到位,这又是一次有意识的指导,通过这几个环节,学生们对于西方文化的理解又进一步,最为可贵的是一旦这种习惯养成,学生们将会对英语学习积累更多的语感。

第2篇:跨文化交流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口译者;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082-02

一、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跨文化交际的概念

跨文化交际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一种社会行为。这种社会行为可以是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个人之间的交际活动,内容可能涉及不同的政策、价值观、风俗、宗教、历史、礼仪等等。因此,即使是具备良好语言能力的人,在跨文化交际中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例如不同的社会背景、历史、政治制度、价值观、、风俗学,跨文化交际者如果不能很好的理解两种文化并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难免在这种交际的过程中出现一些理解和处理方面的失误。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即作为非母语的或第二语言的外语交际能力。它绝不是只限于口头的理解与表达能力,而理所当然地包括书面语的理解与表达能力。人们以前习惯上把跨文化交际能力只理解为前一种能力的说法或做法,是不完整的和有害的。也就是说,外语教学所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用所学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各种素养。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分类

1.语言能力,掌握扎实、宽广的语言知识和言语技能;熟悉语言结构和语言单位所隐含的民族文化成分。

2.语用能力,能够识别所学语言文化特有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并能解释其功能;具备超越句子的语篇交际能力;懂得不同语境中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和话语的使用方式;了解不同言语行为的民族文化定型,熟悉话语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契约。

3.行为能力,了解不同社会背景的人的语言特征,并能用适当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表达不同的人际关系;熟悉不同社会环境的言语行为习惯和方式,并能主动适应之。

二、口译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口译的概念

口译又称传译,指的是把一种语言口头表达的信息和文本用另一种语言口头表达出来。作为翻译的一种工作方式,口译理所当然的具有翻译的一般性质,也是语际信息交流的交际活动,是人类跨文化、跨民族交往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媒介和桥梁。然而与笔译相比较,口译又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从根本上说,口译是为想要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进行交际的人们提供及时及地的便利。

(二)口译的特点

口译是一项很特殊的语言交际活动。说其特殊是因为口头翻译工作有一些突出的特点。

首先,口译是一种具有不可预测性的即席双语传言活动。这就要求译员具有高超的即席应变能力和流利的现时表达能力。

现场气氛压力是口译工作的另一特点。译员的口译精神不可超脱现场气氛,更不应该凌驾于现场气氛之上。译员的口译神态应该是如实反映场景气氛的一面镜子。

口译的另一特征是个体性操作,译责重大。译员属单打一的个体工作者,其劳动具有很强的独立操作性。

口译是一种综合运用视、听、说、写、读等知识和技能的语言操作活动。口译属一种立体式、交叉型的信息传播方式。

信息交流的内容包罗万象,是口译的又一特点。坐在翻译席上的译员,自然而然地被视为既是一名精通语言的专家,同时又是一名通晓百事的杂家。

(三)口译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意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只有充分并深入了解文化间的不同,人们才可以可以更好地与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一个口译者要想得出高水平的译文,他就必须了解跨文化交际与口译之间密切的关系,并且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为口译是快速的双语交际过程。译员作为帮助他人跨越两种语言文化鸿沟,达成理解沟通的中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必不可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使者,译员承担着语言转换和文化协调的双重职责,不仅要在言行上遵循特定文化的规约,还要尽力去预防、阻止和消除服务对象由于不了解对方文化习俗而可能出现的文化摩擦和交际障碍,帮助双方达成跨文化理解。因此,好的译员首先必须是合格的跨文化交际者,译员要培养这种能力就要树立起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了解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内涵,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口译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体现

在口译的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口译者的语用能力明显低于语言能力,在实际交往中总是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障碍,而这些障碍往往又是因为说话双方不了解对方的社会文化背景,或者是违反了其社会文化规约而造成的。大量例证说明,目的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是决定交际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见,为了使口译者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也是为了使跨文化交际变得和谐而富有成效,口译者就必须具备双方语言和文化差异的知识。这更加明确了跨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并在口译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具体体现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能力体现在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语用能力体现在文化、国情、措辞领域;行为能力体现在副语方面。

(一)语言能力

对语言本身的掌握程度(собственно 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ий уровень),指在掌握正确发音和相应语法规则的基础上,对语言的理解、表达和运用能力。通常体现在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举语言的变通表述能力(способность к перифразированию)一例来解释。一般来说,掌握所学语言的变通表述手段越多,其语言能力就越强。比如:

工厂十分重视树立企业的良好声誉,把人的精湛业务水平和全厂的团结稳定作为成功的最好保障。

Фабрика придает большое значение укреплению высо-кой репутации предприятия,все время рассматривает м-обильность производства,считая высокую квалификацию техперсонала стабильность коллектива лучшей гарантией успеха.

“十分重视树立”除придает большое значение укреп-лению外,还可译为уделяет большое вимание укреплению;о-бращает большое внимание на укрепление;уделяет большое внимание укреплению...

(二)语用能力

对语境的掌握程度(ситуативныймуровень),能根据具体的交际情景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话语形式。言语行为通常要受到说者、听者、话题、交际方式、交际目的、交际地点、交际时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任何一种语境因素的转换都会导致言语行为的变化。比如:

我谨代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体技术人员和科学家向新闻界,向一直关心、支持、帮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

Разрешите мне от имени всего инженерно-технтческого персонала и ученых,участвующия в Программе пилотир-уемых космических полетов Китая,выразить сердечную бла-годарность представителям прессы и друзьям за внимание,поддержку и помощь,которые были неизменно оказаны П-рограмме пилотируемых космических полетоыв Китая.

“载人航天工程”中的“工程”一词不宜译为объект或строительство,根据词义译为прогрвмма或проект为好。其它的例子有:安居工程-Программа экономичного и удоб-ногожилия;“菜篮子”工程-Программа овощной корзины;希望工程-Программа Надежда ;幸福工程-Проект Счастие等。

(三)行为能力

对民族文化的掌握程度(национально-культурный уровень)。主要指掌握语言及非语言使用过程中的民族文化特点。举词语的非概念义素(непонятийные семантические доли слова)一例,即文化背景知识和文化伴随意义。如желтый一词在俄语语言意识(русское языковое сознание)中,有желтый-“工贼”,желтыйпрофсоюз-“出卖工人利益的工会”,желтая пресса-“无原则的刊物”等义素特征,含有贬义的色彩;розовый一词有розовая надежда-“美好的希望”,розовый день-“美妙的日子”等义素特征。在很多情况下,语言中许多词语的文化背景意义或伴随意义的褒贬色彩是不明显的,非母语者对此往往很难察觉和掌握。比如:

Студенты только в сессию становятся желтыми,а в обычные дни-ничего,розовыми.

大学生考试期间“苦一点”,平时都无所谓,一派轻松愉快的样子。

四、结语

作为不同文化间交流的活动,口译拥有自己的特点,因为口译员所面对的不仅是两种语言,而是两种文化,没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他就不能胜任之间的工作。要尽可能的广泛学习,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尽可能多大额掌握跨文化交际中的技巧和方法,在实践中进行总结和反省。

参考文献

[1]朱曼达.实战俄语口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3.

[2]任文.交替传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

[4]陈洁.俄汉语言对比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472.

[6]陈洁.俄汉口译高级教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7]丛亚平,张永全.俄汉口译高级教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140.

[8]王立刚,彭甄.俄汉-汉俄高级口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140.

第3篇:跨文化交流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奥地利;跨文化教育;启示

1跨文化教育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往发生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内容涉及国家、组织、个人等不同层面,同时涵盖民族、宗教、地区等不同维度,其高度、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国际学术界自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逐渐重视跨文化类的学科研究。[1]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在以“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为主题的国际教育大会中提出了“跨文化教育”的理念。该书阐述了“如何承认不同文化局域的同等尊严”、“文化遗产与现代文化之间相得益彰的联系”、“跨文化性及多重文化主义(Interculturality/Multiculturalism)”、“跨文化或多重文化教育(Intercultural/InterculturalEducation)”。[2]虽然该书并没有明确地对“跨文化教育”这一概念进行明确的定义和解释,但这是第一次在国际范围内公开提出跨文化教育这一概念,标志着跨文化教育即将成为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预示着跨文化教育模式将成为国际教育的主流模式。这一概念的提出,在国际教育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在1998年,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大辞典》中,对“跨文化教育”进行了定义:(1)在多种文化并存的环境中,同时进行多种文化的教育或以一种文化为主同时兼顾其它文化的教育;(2)在某种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成长的学生到另一个语言、文化、风俗、信仰和价值观都不相同的环境中去接受教育;(3)特别设置跨文化的环境,让学生更好地去适应非本民族语言、文化、风俗、信仰和价值观的教育。[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发表的《EducationinaMilti-linguaWorld》一文中指出,在跨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要全方面、多角度、系统性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氛围和学习过程,其中包括:教学环境、课程安排、教学方法设计、语言环境选择、师生互动方式等,而不是简单地将跨文化教育当作一种“依附”在传统课程教育上的教育方式。例如,在教学方法设计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其中,教学环境的设计和语言环境的选择是顺利开展跨文化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因素。[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6年发表的《UNESCO.UNESCOGuidelinesonInterculturalEducation》一文中指出跨文化教育的两个内涵。其一,跨文化教育过程中,需要考虑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文化背景,平等对待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个体,秉承着“尊重差异、和而不同”的理念,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互动,让受教育者真正地去认识自身文化的发展以及体会相邻民族文化间的文化共荣,最终达到不同文化间整合与升华。其二,跨文化教育是一种互动的教育形式,它以实现每一个受教育者积极、充分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为目的,促使不同国家、民族、地区、宗教、不同性别的人群互相交流、提高。所以说,跨文化教育是一种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人群发展和共荣的教育形式。[5]这两个内涵充分体现了跨文化教育核心理念和主要目的。综上所述,可以将跨文化教育概括为一种在复合文化背景下,以形成合理的跨文化意识为核心,培养尊重、开放、宽容和平的心态,坚持客观、无偏见的理念,结合传统的教育模式,通过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学生间的互相学习,从而增强人们在发扬自己民族文化的同时,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达到不同文化群体间的互相理解、尊重、提高的新型教育模式。[6]

2跨文化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跨文化教育的内容与传统的大学课程设置会大有不同。传统的大学课程设置更加关注与对于知识点的灌输和演示,而在跨文化教育过程中,主要是向受教育者传递一种包容性的概念,帮助学生去理解、认识和分析目标人群的文化特点,倡导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共荣。在教学内容上则以跨文化沟通、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为主,例如自我意识的培养、复合文化知识体系的构建、跨文化交流的方法等一系列的管理组织。根据Watzlawick的观点,沟通是人际交往间的一种相互行为,这种相互行为在人对事物的理解和价值观上得以体现,[7]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是建立在具备相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上的,跨文化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帮助受教育者克服文化差异所产生的文化障碍。因此,跨文化教育的内容上不仅有跨文化行为互动的内容,而且包括组织行为、行为心理的基本知识。[8]跨文化教育的方法是根据培养目标和内容设置的变化而变化,形式多种多样。美国知名跨文化教育学家Forstamann和Gudykunst的研究结果指出,跨文化培训的方法可以分为文化特色教学法和文化特色实验教学法两大类。文化特色教学法,又可以分为文化特色教学和非文化特色教学法。文化特色教学法针对某一种特定的文化,介绍相关的历史、语言、文化、风俗、信仰等文化信息以及对该类人流沟通的方法。而非文化特色教学法指的是一般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文化特色实验教学法,又可以分为文化特色实验教学法和非文化特色实验教学法。文化特色实验教学法是通过模拟或角色扮演等方式展现在陌生的文化环境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场景,学生通过模拟场景的切身体验和结合自身实际感受,进行跨文化适应性的探索和训练,并且在模拟场景结束后进行小组讨论,从之前的模拟实践中提炼出文化差异和寻找最佳解决方案。[9]

3奥地利跨文化教育的现状

3.1奥地利跨文化教育的现状。奥地利高等教育管理系统通过不同方法来管理文化和语言的多样性,其中包括给移民提供跨文化教育、对所有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在奥地利高等教育管理体系中,跨文化学习是一种“教育准则”,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所有学生的跨文化竞争力。移民群体的跨文化教育已经从最开始的对偶法和同化法进一步转为了综合法。对偶法的目的在保护学生的原有语言和文化,提供学习东道国语言和文化的教育机会。同化法集中在当学习东道国语言和文化时牺牲移民者的语言和文化的损失提供补偿。综合法是让移民融入到当地社会的同时不放弃自己本土的语言和文化,这种方法是伴随第一语言教学的学校同时产生的。奥地利跨文化教育强调文化间的互动性。奥地利的社会文化已经呈现出一种多元文化社会,各种不同的文化群体在生活习惯、语言、思维方式、文化、价值观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文化特性。奥地利跨文化教育是通过教育工作者将不同文化的群体集合在一起,促进不同文化群体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从认识差异、承认差异再到接受差异。在互动过程中实现各文化群体之间的和谐共处,文化共融。奥地利跨文化教育具有较高的普及性。奥地利跨文化教育的推广不仅仅在高等教育,在奥地利的中学、小学甚至是学前教育机构都不同程度地开展跨文化教育实践课程。奥地利跨文化教育的多语言性。奥地利的官方语言是德语,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奥地利鼓励学生在积极掌握好德语的基础上,从小学习多门外语。在奥地利的中小学,就已经开设了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中文等多门不同语言。同时,教师会对所学习语言的风俗、文化进行传播,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外国文化以及学会和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进行交流。[10]3.2奥地利跨文化教育的目标。在20世纪90年代初,跨文化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准则被引入奥地利的高等教育必修课程。跨文化学习没有作为特定的学科,而是作为推荐项目给老师把这些原则应用于所有学科。它的主要目标有:(1)探索文化资产(习惯、语言、习俗、传统、传说、神话、歌谣等)的本土和移民群体(特别是在地区与种族多样化的教室);(2)创造一个文化价值可以被所有学生体验和形成的学习环境;(3)引起文化差异的兴趣和好奇心,为了培养鉴赏文化的统一性和多样性;(4)为了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注重文化,语言和种族的多样性,为了解决民族-欧洲中心主义和种族主义;(5)培养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的学生之间相互理解认识到共性和减少偏见;(6)为了注重双语和多语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使用他们的第一语言。3.3奥地利IMC克雷姆斯应用技术大学的跨文化教育课程。奥地利IMC克雷姆斯应用技术大学的跨文化教育课程采用了欧洲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及教学方法,通过对各种教学资源的开发、整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跨文化教育的内涵、意义,督促学生参与到跨文化交流与合作中来。这些课程的主要对象来自与旅游管理、管理学、文学专业的学生。该类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进一步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文化的形成、特征、衍生,如何在不同的文化环境和氛围中进行进一步的交流等。授课方式的安排更多的考虑让同学们参与到课堂当中,通过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同学们从意识上、情感上和行为上对跨文化理论概念进行更加真切的认识、体验,增加跨文化交际的知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4对中国跨文化教育的启示

4.1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跨文化教育作为当今教育管理领域的热点之一,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中极其重要的影响因子,同时对中国现代教育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现实意义。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现阶段的情况,跨文化教育的实施有以下几个好处:加速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科研质量;树立学生的世界公民意识,培养学生的文化包容性,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因此,无论是从外部需求的角度,还是自身发展的层面上,我们需要坚持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并全面推进我国跨文化教育进程。4.2建立国际化的师资队伍。为了更好地将跨文化教育落到实处,给学生营造多元文化的学习环境,建立国际化的师资队伍是跨文化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建立国际化的师资队伍,一是要引进优秀的且有丰富跨国教育实践经验的外籍教师或优秀学者,通过“一人一测”的薪资激励机制,吸引海外优秀的专家学者,实现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和多样化;二是通过国际学术会议、教学方法培训等形式培养现有教师的跨文化教育理念和认识,提高现有师资队伍的水平。4.3搭建国际化的沟通交流的平台。跨文化教育的实施过程,不应该是停留在书本上或局限于教室内,也不是简单地选派交换生或组织访学团,而是更多地与其它国家的高校、研究机构、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建立沟通交流的平台。通过在平台上对跨文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分享和交流,给学生营造一个国际化、多元化的教育交流氛围。4.4细化跨文化教育的实施过程跨文化教育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我国高等教育过程中属于发展初期,学科建设过程中的理论体系构建还有待提高,其中包括教材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本土化研究等方面。在学术界中讨论和研究的重点更侧重于跨文化语言交流及跨文化翻译,导致我国跨文化教育研究的内容略显单一,缺乏交叉学科的支持,如旅游文化学、社会心理学、传播学等学科。跨文化教育的学科建设需要加强与各学科间的联系及交叉实践,通过不断地去粗取精,才可以更好地将实践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5总结

第4篇:跨文化交流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英语;跨文化;教学;对策

语言是不仅是表达思想、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也是各个民族文化的积淀,语言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地区气候、地理、环境等,语言是人类从自然界学结的产物,反映出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主要特征。因此,语言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化特性,包括传承性、区域性、时间性等,语言交流受到地区文化的影响。英语跨文化教学必须将语言的各种特性纳入考虑范围,将语言中的文化元素融入教学模式之中,保证教学质量,英语跨文化教学同样受到地区文化差异的影响,文化差异会给学生造成学习麻烦,除此之外,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之间也存在差异性,更增加了英语跨文化学习的难度。

1 跨文化交流简介

1.1 跨文化交流的概念

交流实质上是人类表达个人思想的方式,交流的对象包括了个人、团体、国家等,语言是人类交流的主要工具之一,但语言不仅仅是交流工具,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应了本民族的信仰、文化、风俗等。跨文化交流(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不同语种人们之间的交流,任何不同背景的人们对本群体均有一定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会造成与其他群体的沟通障碍,而这种背景并不是严格局限在文化、语言之上,甚至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等,因此,任何个体之间的交流都属于跨文化交流,本文所研究的跨文化交流是国家层次的差异。

1.2 跨文化交流意识

跨文化交流建立在跨文化交流意识之上,跨文化交流意识是指交流者可以从目的语言文化背景出发进行沟通,需要交流者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语言基础以及灵活的思维方式。跨文化交流意识可以帮助交流者消除文化壁垒,提高交流效率,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跨文化交流意识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包括文化辨识阶段、文化冲突阶段、文化渗透阶段以及文化体验阶段。(1)文化辨识阶段,该阶段的学习者可以从文化表面特征辨识不同的文化,大多数人处于这一阶段,比如看到富士山的纪念品就想到了日本;(2)文化冲突阶段,该阶段是大多数语言学习者所处的阶段,学习者已经可以从细节辨识文化差异性,比如英国与美国的交流方式的区别,学习者可以察觉到目的语言与本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并对部分文化差异产生排异性;(3)文化渗透阶段,学习者通过文化学习理解目的语言文化,并从认知水平接受文化差异;(4)文化体验阶段,文化体验要求语言学习者长期生活在目的语言文化背景下,向本地人学习处理事务的方式与方法,从感情层次接受文化差异。

2 跨文化交流的理论基础

跨文化交流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是文化身份,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体现了对个体与族群的自我界定,带有强烈的民族印记。文化身份包括身份认同和身份建构,认同的基础是自我承诺(commitment)与确认(identification),是价值的判断与选择。基于历史和现实,自我身份的接受与认同除了发生在原族群中,同时也深深影响着对异质文化的感受与认同。在此过程中,文化建构以动态形式塑造了文化认同的多层属性,最主要表现为历时性和共时性构建的特征。

2.1 文化身份的历时性

文化身份的建构伴随着历史的变迁、政治与经济解构重组的动态过程而来,是历史记忆与现实映射的碰撞与融合。历史记忆作为一种沉淀渗透在文化认同的恒定层面,是族群文化的历时映射,并高度制约着文化建构的走向;现实映射作为一种动态存在,既维系又冲击着历史记忆。在文化的对抗与冲突中,当异质文化无法借助政治经济地位对本族文化形成强势霸权,历史记忆则会在该文化的身份认同中占据主导地位;相反,当政治与经济的霸权地位足以使异质文化凌驾于本族文化时,本族文化就会出现失语现象,此时,在异质文化的剧烈碰撞下就会导致本族文化历史记忆的退化甚至消失,进而形成文化身份的结构性变异。

2.2 文化身份的共时性

社会语境的差异导致文化身份认同呈现差异,表现在性别特征、阶级特征、国别特征和种族特征等方面。其中,种族或民族性身份认同是最为普遍的形式,面对异质文化时可以有助于确立自我地位和区别特征。文化身份的确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境,在异质文化的对抗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就是国别和民族层面的语境。而在跨文化语境中,如果过分强调文化身份的同质建构而忽视文化间差异,则容易形成文化沙文主义,以文化的同质身份抹杀身份差异。

3 英语跨文化教学的作用

3.1 交流能力提升

英语跨文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跨文化意识,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包括避免用语失误、文化内涵提升、提高文化敏感度等。英语跨文化教学可以有效改善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传统英语课堂教学以词汇、语言以及语法的研究为主,忽视了地区文化在语言中的作用,导致交流中出现误解,英语跨文化教学可以提升学生语言准确性,避免交流用语失误,除此之外,充分掌握目标用语的特性之后,可以提高学生对不同地区英语的敏感度。例如“Thank you fir spending time with me on island”“It is my responsibility.”英国人会认为这种回答是出于无可奈何的意思,准确的用语应该是“It is pleasure.”

3.2 文化内涵提升

英语跨文化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同时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各种文化,为中外交流搭建桥梁。一方面文化知识可以提升学生对语言的认识,另一方面语言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英语国家的思维模式于文化。教师应该将文化融入英语课堂教学中,将文化与语言教学进行整合,同时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对课文进行展开,教师备课时多收集一些国外的书籍、资料、影音等。文化内涵同样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会更强。

4 英语跨文化教学的缺陷与对策

目前,我国英语跨文化教学的问题与缺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包括学生学习观念、学习途径、思维模式差异以及教师教学模式:(1)学习观念,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仍然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继续沿用高中英语学习模式,将大学英语学习的目的界定为四、六级考试,并未将英语文化学习纳入知识范畴,导致英语跨文化教学十分被动;(2)部分学生对英语文化兴趣较大,但学习途径十分有限,只能通过电影、文学作品等了解英语文化,而且了解的内容也十分局限,包括历史、风俗、重大节日等,对文化了解有限;(3)思维差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人趋向综合性思维方式,西方人趋向于分析性思维模式。(4)教学模式,传统英语教学模式过于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导致教学模式发展缓慢,英语教学模式缺乏应有的扩展性。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改进建议。

4.1 激发学生积极性

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离不开相应的文化背景,语言本质上属于交流工具,但语言习惯的背后却是一个种族的文化,英语的教学必须结合欧美国家的文化背景。英语跨文化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利用文化的教学作用,将文化作为语言教育的载体,使英语文化渗透进入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扩展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4.2 构建新型跨文化教学模式

多种文化交融本来就是全球一体化的特点之一,我们不应该完全舍弃现有的英语教学模式,那样就不符合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会导致教学模式混乱,英语教学研究者应该在现有的英语教学模式上进行改进,将具有英语文化背景的元素加入现有的英语教学模式中,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表达能力,也能够通过英语来推广英语文化,真正的实现了英语的本土化。

4.3 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英语跨文化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英语文化素质,教师的文化积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审美观,英语教师应该保持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人文主义教学观,让英语跨文化教学渗透进入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英语教师是英语文化的传播者,教师必须通过自身的文化修养感染学生,为学生展现英语文化的魅力。

5 总结

21世纪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纪元,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行各业对于英语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语言的学习离不开相应的文化背景,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提高,逐渐接受了英语总的外来文化,英语专业的学生也大都具备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很多高校开设了英文原著阅读的课程,除此之外,热播的英美电视剧也为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素材。目前,我国现有的英语教材大多采用欧美文化背景,具备较好的文化背景。本文深入的研究了我国英语跨文化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可行的改进措施,希望本文的研究有利于我国英语跨文化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汪火焰.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2]刘桂影.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发展与变革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陈桂琴.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4]孔德亮,栾述文.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模式构建――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J].外语界,2012,02:17-26.

[5]李楠.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英汉文化双向导入研究[D].吉林大学,2012.

[6]于斌.论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D].吉林大学,2007.

第5篇:跨文化交流的特点范文

随着我国实力的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也越来越重。但是在新闻传播方面,却仍然受到一些国家的制约。现在的世界是信息交流的世界,全世界发生的事情,每一个国家都可以了解而所有的国家也可以对其他国家交流自己国家的信息。但是在国际上,其他国家对我国的新闻传播大多采用抵制手段,让我国的跨文化新闻传播得不到实际的进展。由于现在是世界信息传播的新时期,这一时期对我国跨文化传播会起到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

跨文化新闻;新时期;文化传播

我国在与其他国家做跨文化交流的时候,仍然有很多国家对我国的新闻有抵触感。跨文化新闻交流,是促进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可以让国家与国家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更加了解,能够让世界更和谐。但是由于某些国家对我国有一定的偏见,所以对于我国主动与他们交流,会产生抵触。但是我国仍然要为世界的繁荣与和谐做出努力。在新时期,世界经济文化发展互融的潮流中,为我国的跨文化新闻交流进步做出努力。

一、我国跨文化新闻传播的背景

(一)新闻全球化传播自从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不断的创新。由于经济科技都在进步,就给人们创造了更方便的生活。而信息传递迅速就是主要的特征。现在由于通讯设备先进,信息交流变得更容易。但是想要达到平等的信息交流,还存在一定的困难。现在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各种跨文化信息整天都充斥在视野当中,所以人们想要了解其他的国家和民族的有关信息还是很方便快捷的。信息社会,对于跨文化新闻的传播还是起到了一定的助力。

(二)全球文化冲突我们的世界是由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组成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特点。有些民族和国家的观念与其他的国家甚至是冲突的。所以想要在世界文化大融合的情况下,把自己国家的文化传播出去,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为每个地区对待文化都有差异,想要达到跨文化交流,就要在传播理念上能够达成共识。目前全球都处于语言被过滤的阶段,从国家向民族转化。而这一过程会限制跨文化传播,因此会借助新闻传播的方式促进文化的传播。

二、我国跨文化新闻传播的现状

现在的世界是信息交汇的世界,信息传递迅速。但是现在由于是发展融合的阶段,经常会出现由于国际信息秩序的不完善、不平等,导致许多国家的跨文化不能及时、正确地传播出去。尤其是我国的快速发展,对其他的国家在经济上和世界政治地位上都造成了一些威胁。因此有很多国家会故意误读我国的跨文化新闻,甚至排斥我国的跨文化传播交流活动。我国在跨文化新闻传播过程中,也有很多的不足。由于西方国家和我国的新闻解读方式和重点不同,所以我国的新闻编码解码与其他国家的不同,是会导致其他国家对我国的误解。相应的,如果我国没有充分地了解某个国家的新闻传播方式,也会产生误解现象。所以要争取在保留自己国家跨文化传播的特点下,和其他国家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持统一的传播方式。因此要改变我国新闻稿件的写实方式,就是由于误解,才会导致很多国家对我国都不理解,报道的都是我国的负面新闻。

三、对我国跨文化新闻的研究

(一)对本土文化加强认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想要得到世界的认可,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文化。我国要想把文化传播出去,和其他国家进行交流,达到跨文化新闻传播的阶段,首先要加强对自己本土文化的认知程度。这样才能在对外情况下,更充分地解释自己的文化到底是什么,才能不断增加我国的文化魅力,吸引其他的民族来主动了解我国的文化。并且为跨文化新闻传播做足准备。同时还需要提高跨文化新闻传播者的整体素质。要在能够理解自己文化的同时,还能正确、充分地理解国外的文化。为我国和国外的跨文化交流做出正确的解释。

(二)协调本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因为世界民族众多,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不相同,都会有冲突的地方。所以要把本土的文化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关系协调好,这样才能促进我国跨文化新闻交流。比如,我国一直把龙作为图腾,称我们华夏儿女为龙的传人,这是民族的象征。但是在西方的文化看来,龙却是邪恶的象征。如果不能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西方就会认为,我们民族的人都是邪恶的。所以,在协调好关系之后,把文化信息构架成新闻,才能顺利传播出去。

(三)发展本土文化特点,吸引世界文化我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是没有断绝传承的国家民族。因此我国的文化是神秘的,是悠久的。这对于很多国家来说,都充满了吸引力。没有哪个国家,能有我国这样的历史。我国可以着重发展中国风文化,让世界各族人民主动了解我们的文化。让他们与我们主动进行跨文化交流,这样也可以为我国的跨文化新闻交流增加经验。

四、结语

跨文化新闻交流,是促进国家与国家之间了解的重要方式。也是世界各族人们互相了解的主要渠道。虽然随着我国的经济和国防实力的崛起,在国际中的话语权越来越重,但是在跨文化交流方面,我国仍然做不到可以向任何一个国家传播的程度。除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差异较大,让其他种族一时无法接受,还有就是由于某些国家的恶意抵触、拒绝交流的导致的。但是他们的拒绝是不能阻止我国跨文化新闻的交流的,因为我国正在强大。

参考文献:

[1]谢奇凡.新时期跨文化新闻传播研究[J].新闻传播,2014(02):214.

[2]刘杨.关于跨文化新闻传播的研究[J].决策探索(下),2015(09):65-66.

[3]吴明才.跨文化新闻传播的问题与分析[J].新闻与写作,2014(12):91-93.

第6篇:跨文化交流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文化定型 跨文化交际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文化定型的涵义及其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正负面影响

(一)文化定型的涵义

“定型”(stereotype)又译作定势。苏联吉鲁格亚心理学家“定势心理学”创始人乌兹纳杰(1886-1950)著《定势心理学实验原理》,将定势定义为主体在知觉对象之前的预先准备性,是主体意识不到的一种内部整体状态,它决定着人的活动倾向,是外界作用与人的心理活动之间的中介环节。

(二)文化定型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定型几乎存在于各种跨文化交际情境中,为满足人们认知过程中的心理需求提供了一种快捷、方便的手段。”(Samovar, 2000: 246) “定型既是人对世界的认知过程,也是人对世界的认知结果。”(赵爱国,2005:9) 文化定型在跨文化交际教学过程中应用广泛、效果显著。教师通过对于个别“定型”的介绍、对比分析、罗列举例,减轻学生面临未知文化时的茫然无措和认知负担,大大简化学生的认知过程。

(三)文化定型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消极影响

跨文化交际教学过程中,以获取间接经验为主导的学习方式存在诸多问题:其一,学生被间接经验束缚住视野,重点关注异种文化与所属文化的差异,较少注意文化的共通性;其二,人云亦云,以偏概全,学生较少有机会发挥主观能动性对间接经验加以评判、实践。此种跨文化交际的教学方式难以让学生对于世界的“多极”抱有兼容并蓄的胸怀,恰恰相反,学生可能就此陷入“极化”认识的误区。其三,跨文化交际不同于母语交际,语言差异进一步扩大文化差异的程度和交际者对于差异的主观感受。语言障碍使得学生过多依赖教师,较难对学到的框架式、高集成的“定势”知识进行充实、贯通。语言与文化如水融密不可分,语言弱势易造成学生心理弱势,“定势”知识、“定势”思维容易造成学生将异族文化抽象化、神圣化,且很多时候这种抽象化、神圣化存在于潜意识层面,对未来交际产生深远影响。

二、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利用与超越文化定型

(一)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应用文化定型的策略

1.应用“他定型”文化定型

在对自身文化深入、理性的了解的基础上,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重头戏是向学生传递其他文化的方方面面。文化定型既具有相对稳定性又具有可变性。文化定型具有跨时间和地区的稳定性,一旦形成便不易改变。

教师可选用多国学者所著的教材,加以比较、鉴别。所选著作体现的中心观点不应太偏激,或太偏离其民族的核心意识观念,以免误导学生形成消极的文化定型观念。教师应当时常提醒自己和学生保持清醒头脑,慎重对待书本中在概括文化定型时使用的褒、贬义形容词,识别作者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由此产生的情感态度。重大历史事件常常是文化发展的转折点、助推器,用强劲、集中的方式将隐形于水面之下的深层文化价值核心展现出来。教师可选取著名历史事件,通过影像、录音等客观性、直观性较强的资料,让学生直面事实。

文化定型教学应顾及文化的动态多变性。文化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表层文化不断演变,深层文化也在发生着微调。科技发展改善物质环境,经济进步加快生活节奏,深扎于文化之中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模式乃至思维模式都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渐进式的,也可能是断点式的,教师可选取反映出某种生活方式、交往模式乃至思维模式发生改变的完整过程,并从中提炼文化定型对于已发生改变的表/深层文化的解释的欠缺性,让学生体会出文化的动态性特征。

(二)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超越文化定型的策略

高一虹(2002)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从心理学理论的角度划分成三分模式,在此模式基础上,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在跨文化教学中,我们以这三个层面为目标,探讨如何实现对文化定型的超越。

1.认知层面

跨文化交际教学重点多放在对于国别文化、典型文化的介绍上,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然而,此类教学内容较难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对自身价值观念的意识。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与文化的其他部分的关系犹如纲与目的关系。与介绍个别文化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是,向学生推介文化价值的比较工具、理论框架,使得学生对于文化差异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教师不拘泥于单个文化的特点,而是提供比较常量,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地在语料、资料中形成自己对各个文化特点的判断,并最终提升对自身价值观念的意识,在跨文化交际中知己知彼,做出理性判断和得体行为。

这里举两个例子,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教师可以引荐上世纪80年代初荷兰社会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塔德(Geert Hofstede)的研究成果。霍氏总结了反映民族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念的四个独立维度,并且计算出了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这四个维度上的量值, 基本上描绘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揭示了不同文化之间量的差异性。这四个维度分别是:个人主义vs. 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回避和阳性文化vs. 阴性文化。学生深入学习这四个维度之后,能够在这四个维度的框架内接触、研究一个陌生的异种文化,并与自身文化进行比较,得出客观、全面的认识。

另一个可以引荐给学生的文化价值比较工具是美国人类学家弗罗伦斯・克拉克洪(Florence Kluckhohn)的研究。克氏在对数百种文化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每种文化都必须对人和自然关系取向、时间取向、行为取向、人性取向和社会关系取向五个方面的问题作出回答,它们是价值观中最基本的五个问题。

跨文化交际教学重点多放在对异种文化上,较少反观自身,仿佛把学生对自身文化的了解当成一种必然。实则不然。学生对于自身文化是一种经验型认识,难以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加之多年外语学习,接受异族文化对自身价值观、文化观的冲击,就更难对自身文化得出客观、全面、系统性的认识。有些同学甚至认为,只要对异族文化了解得深入,将自己也变成异族文化中的一员,就能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改头换面”论纯属天真的童话,况且跨文化交际的题中之意本是文化交流、兼收并蓄、共同发展,而不是一味的趋同。

2.情感层面

首先,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作为跨文化交际者的两种情感能力,即移情能力和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1)移情能力。作为文化群体的一员,交际个体都有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的倾向,即自高自大,认为人家什么东西都不如自己,以本民族文化为标准评价其他文化,对其他文化存在文化思维定势、偏见和反感情绪。

(2)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交际者可能因文化差异产生心理焦虑或感到心理压力,集中表现为文化休克。应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减轻心理压力的能力、对目的语文化中不确定因素的接受能力和保持自信和宽容的能力。

首先要引导学生警惕“妄自菲薄”心理(self-abasement)和惧外心理(xenophobia)。今日中国经济社会保持较快发展速度,与世界联系紧密,但在综合国力、人民素质、当代文化事业发展等方面仍与前沿发达国家存在不小的差距,加之中华民族百余年受欺侮的历史,给一代代国民留下了国弱民贫的心理烙印,尽管这个烙印伴随国力渐强有所淡化,但心理痼疾长存。

其次,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对文化的科学信念与态度。不将学习的终点放在顺利完成某一次特定的外宾会见、涉外导游、文化交流活动,而是引导学生形成符合全球化与本土化并进的时代潮流的世界观、交流习惯和价值体系。

教师要适当向学生灌输“普世价值”的意识,介绍不同文化之间在价值取向上的共通之处,保持兼容并蓄的心态,在遇到文化差异时不至于方寸大乱,或过高地自估或盲目地抬高对方。

在介绍主流文化的同时,还应辅以“亚文化”的介绍。从认知层面讲,“亚文化”信息有利于填补知识空缺,更有利于全面系统地看到主流文化的形成过程。从情感层面讲,意识到在一个主流文化系统内部遍布着形态各异、甚至彼此矛盾的亚文化系统,将修正原本机械、教条的观念,更从容镇定地应对在交际中可能出现的诸多由文化差异引起的突发状况。

3.行为层面

跨文化交际的行为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终体现。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三种跨文化行为能力:言语行为能力、非言语行为能力和跨文化关系能力。

教师可借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Edward T・Hall) 在1976出版的《超越文化》一书中提出的语境文化理论。在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供高低语境文化的分类、定义及对于交际活动的影响。在高语境文化中,说话者的言语或行为意义来源于或内在化于说话者当时当地的语境,表达的东西往往比他所说的东西要多,人们可以通过手势、空间的使用甚至沉默来提供信息。高语境文化对周围的事物和环境更加敏感,不通过语言也能传达他们的感情。而在低语境文化中,人们强调的是双方交流的内容,而不是当时所处的语境,语言传达了大多数信息,语境和参与者方面只包含极少的信息。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和知识,认识到亚洲人的交流方式常常比较隐晦、间接和含蓄,属于高语境文化;而西方人的交流方式常常比较直接和坦率,也就是说,所有事情都需要说明白,而且是越明白越好,属于低语境文化。

三、结语

跨文化交际教学研究可以在各个方面展开,比如对外外语教学、比较文学、商务英语教学等。本文侧重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教学研究,选取文化定型这一运用广泛、研究成熟的理论,对其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正负面影响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如何发挥文化定型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常识,竖立正确观念,并有意识地超越文化定型固有的对跨文化交际可能产生的消极作用,充分合理地实现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Samovar,L・A.,R・E.Porter&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Wadsworth,2000.

[2] 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27-31.

[3] 胡超.E-时代的素质教育与跨文化交际[J].宁波大学学报,2003,(4):62-64.

第7篇:跨文化交流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新闻英语翻译 跨文化意识

新闻报道涉及面非常广,受众数量庞大,所报道的内容信息含量多。因此,新闻翻译人员在新闻英语翻译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良好的英语翻译素养,还要具备一定的跨国文化意识,才能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实现各国之间的跨文化交流。翻译主要是将两种不同的语言进行转化,方便人们更好的进行沟通交流,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它具有一定语言优势,也能增强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因此,需要新闻英语翻译者在工作过程中,要熟练掌握语言翻译的特点,准确把握各国语言的文化背景,在新闻英语翻译过程中实现跨文化翻译。

一、新闻英语的特点以及在新闻英语翻译过程中的跨文化意识

1.1新闻英语的特点

新闻主要是针对社会中所发生的事实进行报道,可以通过报纸、电台、互联网等大众传媒进行信息传播,具有很强的实时性。新闻报道会涉及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信息交流不断加深,因此,新闻英语翻译工作者要具备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意识,利用简洁、明了的英语翻译,体现出英语新闻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来增强受众对新闻报道的注意力。此外,还要在翻译的过程中突出各国文化的特点,增强新闻报道的文化内涵。

1.2新闻英语翻译过程中的跨文化意识

新闻报道会涉及到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英语翻译是实现世界各国之间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形式,可以运用翻译将本国的文化传递到其他国家。在新闻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各国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翻译者要能合理的处理这些语言、文化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就需要新闻翻译工作者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意识,尽量在翻译的过程中还原新闻信息的原意。也需要新闻英语翻译者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增强文化差异识别敏感度,提高翻译人员的翻译水平和质量,实现准确的新闻英语翻译。

二、新闻英语中的文化元素及新闻英语翻译的原则

2.1中西方思维和语言文化差异

中国和西方国家拥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比较严重,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和民族性。语言是思维的动态表现形式,不同的思维方式体现出语言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中国文化所体现出来的思维是具体的、综合性的、本体性的,而西方国家文化所体现出来的思维是抽象的、分析l生的、客观性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英语和汉语在语法、语义等多个层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需要新闻英语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克服思维、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充分考虑到各种语言文化的特点,进行准确的语言转换工作。

2.2新闻英语翻译的原则

1.习语文化翻译的原则

习语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总结出来的习惯用语,习语的翻译要遵循特定的文化背景,采用直译或者音译的方式选择恰当的词汇进行翻译,贴近受众的实际生活,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确保新闻内容的真实性。

2.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翻译的原则

民族文化是国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都有特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可以反映出整个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和道德理念。新闻英语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要还原民族文化的原意,又要对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背后所隐含的文化内涵有个准确的了解和把握,确保新闻英语翻译的准确性。

3.符合语言审美标准的翻译原则

新闻英语翻译工作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保证翻译的文章的连贯性,在语言使用和表达上要符合一定的审美标准,让译文兼具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促进文化的国际间交流。

第8篇:跨文化交流的特点范文

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经济全球化带动着国家之间跨国、跨文化的各种活动日愈加多,文化的差异性日渐显露,谋求一种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能力变成了学习一门语言中比较重要的板块,传统日语教学中只是单方面培养“听、说、读、写、译”能力,已经开始无法适应如今社会中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求。本论文通过对于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研究方法和必要性的讨论入手,提出应该打破传统教学中单纯对于读写能力的追求,而转换教学目的归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为了满足文化交流中对于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的需求,更应该加强对该方面的培养。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性;日语教学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文化融合度、交流度十分高的世纪,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通信手段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不同文化之间、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沟通和交流变得原来越重要,由于接受的文化教育类型不同、社会环境的不同甚至是由于阶级水平的不同,不同的文化由于信息技术产业的蒸蒸日上被放入了同一个大熔炉,经济利益和科技推动使其不断融合,而其本身所具有的差异性又让它们不停碰撞摩擦出火花。如何在不同文化中得体有用的沟通成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商业会谈、经济交易中不同的文化背景让人们在面对同等利益时有了不同想法,国际舞台上不同国家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都成为了文化交际中的大问题,如何在每一个场合保持礼貌的沟通交流,为对方留下好的印象,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同时也是给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一个巨大挑战。

一、跨文化交际的定义以及中日关系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拥有不同语系的人互相之间的交流交际行为,也就是在与异国人相处时候所需要注意的礼节,如何表达以及避免某些容易犯错的误区。跨文化交际不仅仅发生在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也会发生在我们个人之间,例如,我们很容易在与异国人交际中发生不愉快的事情,这是因为不同的文化教育让不同国家之间的人在生活习惯、交谈习惯甚至在思维特点方面都有极大的差异,如果不加以注意就容易在异国他乡闹出笑话或者在交谈中发生不愉快。在国际商务或者跨文化商业中,优秀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仅能够带给对方以愉快的商谈心情,同时也能极大程度上表现出我国的优良传统,可以说,在某些商谈中,跨文化交际能力起到了商谈成功的推动性作用。但是在中国教育中大部分学生与家长对于外语学习的要求只是学习语言本身而不是学习语言在交际中的运用,这样的误区导致我国的语言学习方面多数有优异成绩而在跨文化交际就常常发生笑话。而日本作为亚洲地区唯一一个身居发达国家之列的国家,与中国交往关系从古至今都有,我国的海上丝绸之路是从山东蓬莱出发到扶桑的大阪,民间也有无数关于中日关系的传说,并且在文化方面中日之间体现出了大量一致性,例如在日本曾经挖掘出中国的开元同宝钱,在中国也曾经挖掘出日本的银币,以及史书记载中两国高僧都曾经到达对方国家进行学习传经布道,这些诸多事例无一不在说明,中日之间关系是十分值得考究的,但是即使是在前期有很多的联系,由于日本特殊的地形和传统,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有十分大的差异性。随着近年来日漫不断引进中国动漫市场,日本的许多企业也陆续在登陆中国,中日之间虽然仍有矛盾,但是更多的还是合作,越来越多的中日合资企业的建立,日本留学市场的扩大,这对于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而言是一个十分严严峻的考验。

二、在日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及其必要性

长期以来,中国教育中对于外语学习的普遍认知认为,学习一种语言知识学习语言的形式,这种现象与国人面临的社会环境下所形成的心理有很大相关性,很大程度上的语言学习注重的是语言中必要的语法和词汇的积累,大部分的教师认为在掌握了语法和词汇的基础上就必定可以使用这种语言进行沟通交流,只要再注重平常表达方式和某些细微的变化,甚至有教师并不在乎学习一种言语是否要使用这种语言,而在乎掌握一种语言给自己带来的经济利益,这使得我们的教学成果在交流中得不到体现,成绩优异的学生在交流时却漏洞百出,引人笑话,这就是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欠缺的最为直接的表现。在日语教学中也普遍存在着这种现象,更多的日语学习还禁锢在课本词汇本身微乎其微的知识摄取,而对于实际交往中的文化差异、当地习俗以及生活习惯的差异却忽视不见。所以在后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明显可以感受到,这是远远不够的。日语中将某些表达方式和平时所学习的常规语法相违背,或者存在有从逻辑思维的偏差,这些问题只是从文学现象本身上是无法解释清楚的,如果仅仅是从古板的某些学习入手,是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的,并且这些问题在重要场合的影响十分重大。比如在中国,见面打招呼一般是“你去哪里?”或者“出去吗?”,而在日本,两个人遇见却一般以“今天天气真好啊。”此类比较漫不经心的话语作为开场白,这样的开头让相见的两方都可以保持一种尤为轻松的心情,从而引出之后的交谈。如果我们仅仅是在学习一种语言本身而不是语言的运用,只是注重词汇和语法,而不在乎其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那么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水平永远是低下的,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用于没有办法深入,只有培养了跨文化交际能力,才有利于一种语言的掌控,同时只有日语教学可以置身于跨文化交际的环境中,才可以看清楚文化交流之间的障碍,减少误解和冲突,才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正确的跨文化交际理念和能力,从而才能让日语教学变得完整和全面。

三、在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方法举例

跨文化能力交际能力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学术性知识灌输,它建立在对日本文化了解程度以及交流经验的积累上,是一种长期性、综合性的能力培养,需要比较多样的手段以及长时间的坚持,有以下几个培养方法和要求。

(一)日语老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想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交流主体的日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十分重要,其教学水平和教学手段,直接决定着学生跨文化交际学习的效果,如果教师没有跨文化交际的意识,那么学生仅仅通过自身的学习努力是很难找到一个正确的途径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因为这是一个综合性能力的培养,最主要的进程还是在课堂中,配合教师的讲解进行学习与理解,如果缺少这样一个环节,那么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将变得十分困难。一个优秀的日语教师,不仅仅要在日语教学水平上有其独特的特点,也要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有预见性的眼光和自己的方法,日语教师在教会学生日语语言特点和基本语法知识后,更要让学生认识了解到中日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对中日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保持一种敏感性,并且在教学中传播这种意识,导入两国的文化知识。

(二)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教学始终离不开课堂,课堂是它的依托,在教学中如果没有一种独特的教学方式,常常会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同时我们要明白,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最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教堂教学进行的,例如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会对跨文化交际的问题一带而过,而注重于语法等语言知识,而在如今时代的需求下,教师可以通过一则小的寓言故事来提高学生的兴趣,或者提出关于文化差异性的课题,进行小组讨论,或者找经典关于文化差异的例子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这些系列活动,可以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同时也提升了同学们对于日语学习的兴趣,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老师通过各种事例导入,灵活地带同学们进入一个不同与中国文化的学习氛围中,运用先进的教学设施,从影片、文学作品、新闻写作等方面带领同学走进文化交际的世界。同时也要鼓励课外读物的阅读,教师有意培养有关的日本本土文化的书籍,通过书籍体会不同的日本文化。例如某位大学的教师在教学中提出小组学习组建“读书小组”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对于日本的古代和近代文学的阅读来了解日本不同的习俗,他们阅读了例如《源氏物语》以及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三岛由纪夫、村上春树等的作品,并且进行了讨论阅读,不是仅仅通过教学的知识性灌输感受到差异性,而是通过亲身实践和体会,了解其社会背景和历史文化,从而了解到文化差异性的根源所在,同时也加强了识记、巩固了自身日语水平。

(三)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在如今的日本教学中,引进新的理念和指导思想固然重要,但是同时也不能直接抛弃传统教学方式,在推陈出新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传统教学方式的优越性。所以这就对我们的教学时间安排提出来要求。例如某日语专业课程中的时间安排就十分合理,教师在上一节课先布置预习工作,在课程中分为了三个板块,第一板块是在课堂最开始的时候,对于语法的讲解和词汇的了解,此过程延续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方法,通过识记词汇和语法的强化来巩固学生的学习和加大词汇量的积累,此过程占据课堂时间的四分之一的时间,接下来的板块是针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通过阅读书籍或观看相关的影片,挑选出其中尤其带有重点性的片段进行分析,并且就此进行情景模拟扮演,配合教师幽默诙谐的语气,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的参与度十分高,本过程中对于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有极大的提高,此过程占据全课程二分之一的时间,最后一个过程是对整节课进行总结和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在课后,这位老师积极鼓励同学们阅读相关书籍,日本古代名著中有许多相关俚语和俳句,这对于同学们的学习也是有极大帮助的,他也鼓励与日本同龄朋友进行书信或者邮件往来,通过实际的交流来提高在言语交流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同学们不仅对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能力,最主要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

四、结语

第9篇:跨文化交流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初中英语教学渗透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30062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熟练掌握中外文化的差异,加强对学生的交际训练,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为实现学生跨文化交际作准备。教师在不断健全自身知识层面的同时,应该发扬奉献精神,以教育文化作背景,去除学生的负面学习阴影,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加强对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督促,实现初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增强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能力。

一、跨文化交际的根本含义

1.跨文化交际的基础

跨文化交际应用的基础内容就是学习好初中的英语,初中英语教程不仅是简单的英语教学,它也是文化的重要交流工具。初中英语教程包含各个方面的内容,例如,外国的语言差异、文化的背景、民族的特点。在讲授英语课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联系实际,从不同的方面针对初中生独特的阶段特点,传授不同的英语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不同的思维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的应用课程中,打破传统的语言教学方式,突破新的教学层面,改变现实传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提高初中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独特思维模式。初中英语教学应该充分利用跨文化交际的应用理论,提高初中生的英语水平,改变现实的传统旧思维模式,拓展学生的英语知识。跨文化交际的基础即提高初中生的英语交流应用能力,实现初中生的英语水平不断提高。

2.跨文化交际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联系

初中英语教学涉及的知识内容层面相对于高中和大学较浅,但初中也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教师在教授英语课时,必须认识到这一点,要灵活地使用英语的教学方案。英语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努力积攒英语单词的过程,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掌握单词、语法、结构、句型。英语的许多记忆方法和其他语言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英语在发音、音调、词汇及用法上都与其他语言不同。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加强对英语词汇、语法知识的练习,初中生的英语学习态度和教师的教学方式能够根据不同的英语文化交际形式而改变。不断地深入新颖的英语教学理念,可以逐步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实现初中英语教学的多元化,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实现初中英语教学的新高度。在如今繁重的初中英语教学任务中,根据不同的教学课程创设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应该扬长避短,发扬自己的教学精神,掌握不同的文化知识。教学过程中采取简单易懂的教学方法,渗透初中英语的文化知识,帮助初中生提高英语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英语的语言内涵,培养学生对英语的爱好及兴趣。

二、跨文化交际的渗透方法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英语的重要方法就是掌握英语的词汇,探索英语句型中的文化内涵,不断将英语的词汇应用到英语句子中,加强对英语知识的了解。首先,扎实地掌握英语的基础词汇,词汇是学习英语的基础,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单词的拼读、单词的听写来实现学生对英语单词的掌握。英语单词的拼写、读音、意思、引申义、用法都是学习英语的核心,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十分明显,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具备扎实的教学功底,渊博的文化知识,才能够帮助初中生提高英语成绩。英语的使用方法与汉语存在一些差异,另外英语的意义与中文的意义有相近的含义。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应该严格区分二者的差异,透过简单的英语单词也能够分析它的本质内涵,实现对英语的全面解析。从各个不同的方面突破英语的重难点,提升学生的英语使用能力,提高初中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掌握英语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他人的隐私权利,英语的一些用法与中文不同。西方人往往比较注重隐私,年龄、婚姻、收入、体重、信仰等都属于西方人的隐私范围,在与西方人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应该保护他人的隐私,尊重他人。因此,初中英语的教学过程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帮助初中生了解西方的文化,实现初中生的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孙琳琳.初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渗透研究[J].校园英语(下旬),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