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跨文化交流技巧范文

跨文化交流技巧精选(九篇)

跨文化交流技巧

第1篇:跨文化交流技巧范文

[关键词] 商务英语培训 跨文化交流 语言交流 非语言交流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全球化进程已成为各国共识。近20多年来,中国利用外资取得了巨大成功。2002年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引进外资最多的国家。中国的涉外商务活动发展迅速,使越来越多的涉外企业开始重视商务英语培训。商务英语培训是以语言为载体,把核心的商务内容放到其中;以企业商务人员和即将迈入职场的人员为目标,以商务活动中常用英语为重点的一种培训。其特点主要在于其培训的专业化、口语化和较强的针对性。

但当前的商务英语培训基本上都依照“英语+商务知识”的模式进行,这种模式是否足以培养能够成功从事跨国商务活动的必备能力呢?

一、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我们先来谈谈跨国商务活动的实质问题。从客观现实来看,跨国的商务活动从表面看是跨国交际活动,从实质看是人与人之间的跨文化合作与交流,因此跨文化人际交流的成败将决定跨文化商务活动的成功与否。

根据baguley的定义,商务交流是一种有目的的社会技巧,从本质上讲有语言和非语言形式的双向交流过程。varner and beamer还进一步补充到,商务交流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所谓跨文化交流是发生在当信息发出者和接收者是来自不同的商务文化背景的时候产生的交流。在这种情况下,双方交流的障碍尤其突出,当信息发出者和接收者是来自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可以想象交流是多麽困难的一件事。gibson也分析到,如果交流双方之间有太多不同的“文化干扰”,交流随时都可以被中断。

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对商业活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有效的交际是跨文化商业活动的出发点。

二、跨文化交流的前提

跨文化交流通常包括各种经济商务主题。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商业人士应该对不同的文化价值保持相应的敏感度,以此来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帮助商人在不同国家文化的环境中交流成功。因而,理解文化对跨文化交流培训是重要的。

西方人与中国人之间有着较大的文化差异,可分述如下:

1.寒暄方面

美国文化强调“人事分离”,感兴趣的是实质性问题。因此他们谈话涉及不相干的事情及了解对手的时间很少,短暂的寒暄后即交流与工作相关的信息。此外,美国人幽默感强,爱开玩笑。

2.交谈方面

强调时间表“专时专用”,注重直率和讲实话。再者喜欢反驳,公开表示其反对意见。

3.思维方面

美国人往往把复杂的事情分解成一个个较小的问题。大任务由一系列小的任务堆积而成,比如提出价格,包装,交货等等问题,再依次解决。

三、跨文化交流的内容

交流既包括语言的交流也包括非语言的交流。

1.语言的交流是相当重要的

在语言的交流中,交流者不仅需要个人语言技能,如听、说、 读、 写,而且需要更多的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技巧,如谈判、演示和说服等技能。商务英语培训应该把这些技巧贯穿于整个训练,尽可能设计一些模拟交流场景帮助训练者应用这些技巧。

(1)谈话技巧(speaking skills)。当非英语母语交流者用英语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交流者之间进行沟通时,有效的谈话技巧十分重要。因为这种场景的交谈不仅要求通畅流利和准确达意,而且还应讲究一定的效率。adair特别强调了以下六个标准:清楚、 准备充分、 简单明了、 生动幽默、 表达自然、简练有效率。以上六点是给培训者提出准备谈话交流的明确标准,培训师应帮助他们用以上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谈话,在充分练习后进行点评,详细分析以上哪点做得更好,哪几点还需要改进。

(2)演示技巧(presentation skills)演示在现代社会中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表达方式,如产品演示、会议演示、个人总结演示等。在商界中,各种形式的演示都被看作是一种十分有效率和灵活的交流方式。当然,这种演示交流往往既要求语言符号也包括非语言符号的交流技巧。许多商务人士发现,工作的成功绝大多数取决于他们能够组织好自己的观点并且有效地演示表达出来。因此,要想让培训者领悟这些演示技巧的精髓,应该在课堂上提供给培训者进行演示的机会,并且留心观察,帮助培训者找出演示中存在的交流技巧的问题,培训者应从亲自锻炼中掌握演示这一重要的交流技巧。

(3)高级的谈判技巧。(negotiation skills)谈判是一种双方或者是多方为了解决问题,达成协议而进行的商谈和商讨的过程。谈判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如:建立商务关系,同意进行谈判,交换信息,提问,选择,提出条件,商谈,达成一致和总结等。培训者必须明白谈判的任一阶段都可能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文化中,谈判的技巧均有所不同。为了帮助培训者顺利展开谈判,应该在分析各国文化对谈判影响的基础上,多对他们进行模拟谈判的训练。

培训师可以要求培训者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模拟谈判,一组是英国商人,另一组则是中国商人。在交流时,培训者应该充分考虑到英国和中国文化的影响。因为英国是high idv(individualism),low pdi(power distance)的文化,中国商人应当更多尊重英国商人的个人权利和决定。他们可以畅所欲言,充分表达想法,因为清楚直接的交流是low pdi英国文化的体现。

2.非语言交流所包含的信息往往比语言更直接,两者相互补充,密切联系

(1)面部表情。在东西方文化中,东方人比较含蓄,面部表情也不习惯过于直露;而西方人则较为直率,喜怒哀乐较易表现在脸上。比如美国人认为微笑是一种积极态度的表示,而日本人在商业谈判中几乎很少微笑,只有谈判已近成功的尾声时才会展露笑容。日本人甚至会把随意的笑视为是不严肃甚至是嘲笑。再如眼神交流,美国人把直接的眼神接触视为诚实坦率的表示,闪移不定的眼神意味着不诚实和没礼貌,而日本人却认为不直视对方的眼神是表示尊重和谦逊。

(2)身体姿态。身体姿态,包括手势在内,在不同文化中差别是很大的。无意中做出的体语或手语,都可能导致交际的失败。如我们大家熟知的“ok”手势,在美国表示“行,可以”,而在法国,这个手势的意思正相反,意味着没有价值的“零”,而在日本则代表“钱”。显然,在与不同文化的人们进行商业交际时,这个手势不可以滥用。又如见面时的体语,美国人可能会与对方拥抱,或拍对方的后背表示友好,中国人和日本人一般是难以接受这样的见面方式的。再如中国人喜欢翘二郎腿,而中东地区的人会认为这是极大的失礼行为,因为他们认为脚底是人身体最低的最肮脏的部位,向谈判对方露出脚底无异于贬低和侮辱对方。

(3)空间与相互距离。个人空间的大小,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约定俗成。与东方人交谈的西方人,常常会觉得个人空间被入侵。研究者发现,美国人认为4英尺~12英尺是在正式场合进行洽谈的合理距离,而亚洲和阿拉伯文化中则较少考虑私人空间问题,他们会认为越近的距离会使关系越亲近。因此美国人与日本人谈话,很可能在无意中被日本人的“紧追不舍”逼得节节后退,造成喜剧般的效果。

由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企业的跨文化交技能力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尤为重要,商务英语培训作为提高企业跨文化交际能力一种有效的途径应该得到企业管理者,企业员工,以及对跨国贸易感兴趣的朋友的重视。

参考文献:

[1]baguley, p.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for modern business[m].berkshire:mcgraw-hillbookcompany,1994

[2]varner, i and beamer,.l.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boston: irwin mcgraw-hill,1995

[3]janch,f.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an introduction(3rd)[m].california:stage publications.inc,2001

[4]gibeon,r.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第2篇:跨文化交流技巧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贸易能力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跨文化能力培养教学方法本科

贸易全球化和自由化使跨国公司越来越多。新的国际贸易形式的出现,比如战略联盟和国际易货贸易,这意味着企业对具有跨文化管理能力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跨文化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20世纪末首先在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出现的。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企业跨国经营的日益深入,跨文化领域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了,美国和欧洲一些一流的商学院非常重视培训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总的来说相对较低,对这个课题的研究起步也比较晚,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跨文化能力对国际贸易的重大意义。

跨文化能力的内涵

在跨文化能力内涵的研究上,跨文化意识、跨文化商务技巧和国际管理能力已成为研究的核心。

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是指商务人员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并做出适当反应的一种商务意识。换言之,反映国际贸易者本土文化的价值观的行为标准已不能满足跨国公司发展的需要了。国际化的企业运作中的各个环节,如:人力资源管理和激励机制、国际营销、交流决策,都需要较高跨文化意识。在文化研究的范畴内,很多研究者提倡将文化差异概念化,以使学习者认识到文化多样性对商务的影响,并为跨文化意识培养奠定基础。

guyandmattock(1991)提出了地域、宗教和历史是影响文化的三个重要因素。bonvillianandnowlin(1994)则深入的解释了文化差异对个体行为方式的影响。他们指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个体的交际行为、审美观念、时间观念和个人成就观会有所不同。hofstede对文化差异的实证研究则在该领域最具影响力。他认为,生活在不同文化下的个体受到态度、价值观、文化差异的巨大影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个体从四个维度上互相区别: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生活数量与生活质量和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hoecklin(1994)提出文化意识不仅仅是在国际贸易中对文化差异的反映,良好地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贸易组织创造竞争优势的首要条件。

不同民族的文化是影响国际商务活动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起决定性影响。以上有关文化意识的文献回顾旨在为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者提供一个框架,使他们能更好帮助学生深入、客观的了解和理解文化多样性。应当注意的是,仅仅了解文化差异是不够的。至少,跨文化意识必须转化为跨文化商务技巧才能为商务活动服务。

跨文化商务技巧

对国际商务人才所应具备的商务能力的研究,美国学者bigelow在此领域的研究具有重大贡献。bigelow(1994)提出跨文化商务环境下的商务能力应涵盖十个方面:对文化和组织的理解力、适应能力、建立关系能力、系统和多视角的思维能力、态度、敏感性、语言能力、文化影响下的决策能力、外交能力和跨文化能力。lane与distefano(1992)在回顾了有关全球国际商务战略管理和国际营销领域中急需解决的人力资源能力问题后,强调了国际商务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发展和运用国际商务技巧的能力、管理变化和过渡的能力、在多元文化下进行管理的能力、在各组织结构中设计和运作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在组织中学习与转移知识的能力。显然,良好的跨文化商务技巧能使商务贸易者有效的参与国际贸易事务。

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语言、文化、商务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国,此方面的研究集中揭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和培养方式。冯毅(2004)阐释了企业管理中的跨文化沟通。提出从认知层面、价值观层面、语言层面和非语言交际层面构建我国企业跨文化沟通体系的建议。周锰珍(2004)从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意识形态、价值标准、礼貌策略等方面分析了跨文化经济交际在商务话语系统中的表现、作用和影响,并提出了深入了解对方文化和遵循经济市场的共同规约等建议。

诚然,跨文化商务技巧的发展需要在商务环境中得到磨练,实践经验和大量的在职培训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高等教育在培养商务人才时,义不容辞要以培养学生跨文化商务技巧为核心。越来越被首肯的做法是通过跨国合作提供国际商务课程。让学生有机会参加多文化的小组活动,与来自不同文化的同学进行合作与交流。跨文化管理能力

跨文化管理能力与跨文化商务技巧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强调综观全局的高级管理能力。一个跨国公司跨国投资经营时,他们往往需要融合三种文化:自己国家的文化、目标市场国家的文化、企业的文化。跨文化管理能力在国际化经营管理中非常重要(黄华,2004)。国际管理能力包括:具有国际视野的商务能力、在国际贸易管理中协调不同文化的能力和在国际贸易中有效管理人力资源的能力。合格跨国管理人才应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对地方情况快速做出反应、协同学习、转变和适应、跨文化交际、合作与国外经验等素质(adler和bartholomew,1992)。

跨文化贸易能力的发展顺序

在国际商务课程中,有效跨文化素养发展途径要求其培养过程必须符合一定的能力发展顺序。clackworthy(laughton和ottewill,2000)的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将跨文化能力发展分为六个阶段(见表1)。

发展的第一阶段被clackworthy看成为“质疑”或“无知”阶段。他把受训者称为“本地专家”。也就是说,受训者具有较表层的文化差异的认识,而他们行事以本国文化为标准。在“觉察”阶段,学习者逐渐意识到跨文化差异的存在,同时他们也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弱点及存在跨文化技能差距。到了“理解”阶段,学习者开始深入的了解跨文化差异的内涵以及跨文化技能发展的性质和纬度。在“合成”阶段,学习者开始将本土文化和异国文化进行融合,这些“二元文化专家”开始掌握了以技能为基础的跨文化能力。接着学习者自然的过渡到了“选择”阶段,学习者又被称为综合者,能够自如的融合两种文化,并结合技能方法构建跨文化能力。到了最后的“能手”阶段,学习者能够利用跨文化能力管理国际贸易项目,达到了一个多元文化“领导者”应具有的能力水平要求。

高校国际商务课程是符合市场需要,并急需通过与国际接轨来加强建设的一门学科。对我国高校国际商务课程建设者来说,其挑战在于开发将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和技能发展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的课程内容,,以使学生的跨文化能力逐步得到提升。在采取这种培训理念时,整个程序中的技能发展培训必须在多元文化的视角下进行。但是在课程整合与统一的现代国际商务教学下,方案的设计有一定的难度。在英国,大部分大学的商校开设的国际贸易专业的一些课程的教科书都已将跨文化教学内容独立成章,其他课程则将文化教育很好的融入各个章节中。在美国,不少商学院开设了“国际贸易文化”课程,如圣路易斯大学开设了“欧洲政治和文化环境”、“拉丁美洲政治和文化环境”、“亚太政治和文化环境”和“管理文化差异”等课程,以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商务能力。

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深入到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具体教学策略,我们可以从人力资源培训项目中汲取经验。下文以clackworthy的文化能力发展曲线为基础,结合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培养任务提出具体的教学建议。

从教学的模式来说,我们可将教学分为事实教学、分析教学、实践教学(见表2)。

事实教学

事实教学一般用于学生跨文化能力发展的初级阶段,学生此时往往会对异域文化存在疑问,开始觉察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容易会以固有的本国文化来对异域文化想当然。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当的介绍不同的文化,并简单介绍相关的文化理论(如:hofsted的四维理论),使学生在了解大量的有关跨文化知识的同时建构初步的理论框架。具体的实施方法有讲课、提供相关书籍、播放录像、专题讲座等。

分析教学

分析教学是指以对比分析为手段,深入分析理解国际商务实践中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学生对不同的案例加以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较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跨文化商务的技巧。在此阶段,基于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教育者也可以采取课堂语言训练、比较练习、多媒体交互学习等方法来进行教学。

实践教学

实践学习适用于跨文化能力发展的最后阶段。教师以发展学生多元文化能力为目标。教育学生利用已有的跨文化技能构建正确的文化观。初步参与并利用已有的跨文化能力进行商务实践。这一阶段是针对大三大四开始参加商务实践的学生设计的。教学以参于活动的方式为主。可以采用的教学活动方式有:跨国小组活动、文化训练自我诊断、角色扮演、国际工作经验、跨国商务谈判模拟等方法。这一阶段的关键是发展学生的文化元认知能力,在每一项活动前,让学生事先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事后有反思:做了什么,成功否,学到什么,如何做的更好。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加快了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跨文化素质是跨国界合作的必备素质。任何高校的人才培养都应服务于市场需要。忽略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的培养模式将导致学生面对挑战无所适从。以上对跨文化能力的内涵界定和发展顺序的分析,以及便于操作的具体教学建议供高校国际经济贸易课程设计者、教材编撰者、一线教育者参考。

参考文献:

1.曾宇平.国家经济与贸易人才独特素质及其培养对策.经济师,2003(11)

2.陈立新.跨文化管理对我国企业跨国经济活动的影响.商业时代,2004(12)

第3篇:跨文化交流技巧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贸易能力 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 跨文化能力培养教学方法 本科

贸易全球化和自由化使跨国公司越来越多。新的国际贸易形式的出现,比如战略联盟和国际易货贸易,这意味着企业对具有跨文化管理能力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跨文化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20世纪末首先在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出现的。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企业跨国经营的日益深入,跨文化领域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了,美国和欧洲一些一流的商学院非常重视培训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总的来说相对较低,对这个课题的研究起步也比较晚,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跨文化能力对国际贸易的重大意义。

跨文化能力的内涵

在跨文化能力内涵的研究上,跨文化意识、跨文化商务技巧和国际管理能力已成为研究的核心。

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是指商务人员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并做出适当反应的一种商务意识。换言之,反映国际贸易者本土文化的价值观的行为标准已不能满足跨国公司发展的需要了。国际化的企业运作中的各个环节,如:人力资源管理和激励机制、国际营销、交流决策, 都需要较高跨文化意识。在文化研究的范畴内,很多研究者提倡将文化差异概念化, 以使学习者认识到文化多样性对商务的影响, 并为跨文化意识培养奠定基础。

Guy and Mattock (1991)提出了地域、宗教和历史是影响文化的三个重要因素。Bonvillian and Nowlin(1994)则深入的解释了文化差异对个体行为方式的影响。他们指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个体的交际行为、审美观念、时间观念和个人成就观会有所不同。Hofstede 对文化差异的实证研究则在该领域最具影响力。他认为,生活在不同文化下的个体受到态度、价值观、文化差异的巨大影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个体从四个维度上互相区别: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生活数量与生活质量和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Hoecklin(1994)提出文化意识不仅仅是在国际贸易中对文化差异的反映,良好地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贸易组织创造竞争优势的首要条件。

不同民族的文化是影响国际商务活动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起决定性影响。以上有关文化意识的文献回顾旨在为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者提供一个框架,使他们能更好帮助学生深入、客观的了解和理解文化多样性。应当注意的是,仅仅了解文化差异是不够的。至少,跨文化意识必须转化为跨文化商务技巧才能为商务活动服务。

跨文化商务技巧

对国际商务人才所应具备的商务能力的研究,美国学者Bigelow在此领域的研究具有重大贡献。Bigelow(1994)提出跨文化商务环境下的商务能力应涵盖十个方面:对文化和组织的理解力、适应能力、建立关系能力、系统和多视角的思维能力、态度、敏感性、语言能力、文化影响下的决策能力、外交能力和跨文化能力。Lane 与 Distefano (1992)在回顾了有关全球国际商务战略管理和国际营销领域中急需解决的人力资源能力问题后,强调了国际商务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发展和运用国际商务技巧的能力、管理变化和过渡的能力、在多元文化下进行管理的能力、在各组织结构中设计和运作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在组织中学习与转移知识的能力。显然,良好的跨文化商务技巧能使商务贸易者有效的参与国际贸易事务。

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语言、文化、商务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国,此方面的研究集中揭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和培养方式。冯毅(2004)阐释了企业管理中的跨文化沟通。提出从认知层面、价值观层面、语言层面和非语言交际层面构建我国企业跨文化沟通体系的建议。周锰珍(2004)从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意识形态、价值标准、礼貌策略等方面分析了跨文化经济交际在商务话语系统中的表现、作用和影响,并提出了深入了解对方文化和遵循经济市场的共同规约等建议。

诚然,跨文化商务技巧的发展需要在商务环境中得到磨练,实践经验和大量的在职培训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高等教育在培养商务人才时,义不容辞要以培养学生跨文化商务技巧为核心。越来越被首肯的做法是通过跨国合作提供国际商务课程。让学生有机会参加多文化的小组活动,与来自不同文化的同学进行合作与交流。

跨文化管理能力

跨文化管理能力与跨文化商务技巧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强调综观全局的高级管理能力。一个跨国公司跨国投资经营时,他们往往需要融合三种文化:自己国家的文化、目标市场国家的文化、企业的文化。跨文化管理能力在国际化经营管理中非常重要(黄华,2004)。国际管理能力包括:具有国际视野的商务能力、在国际贸易管理中协调不同文化的能力和在国际贸易中有效管理人力资源的能力。合格跨国管理人才应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对地方情况快速做出反应、协同学习、转变和适应、跨文化交际、合作与国外经验等素质(Adler 和Bartholomew,1992)。

跨文化贸易能力的发展顺序

在国际商务课程中,有效跨文化素养发展途径要求其培养过程必须符合一定的能力发展顺序。Clackworthy(Laughton和Ottewill,2000)的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将跨文化能力发展分为六个阶段(见表1)。

发展的第一阶段被Clackworthy看成为“质疑”或“无知”阶段。他把受训者称为“本地专家”。也就是说,受训者具有较表层的文化差异的认识,而他们行事以本国文化为标准。在“觉察”阶段,学习者逐渐意识到跨文化差异的存在,同时他们也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弱点及存在跨文化技能差距。到了“理解”阶段,学习者开始深入的了解跨文化差异的内涵以及跨文化技能发展的性质和纬度。在“合成”阶段,学习者开始将本土文化和异国文化进行融合,这些“二元文化专家”开始掌握了以技能为基础的跨文化能力。接着学习者自然的过渡到了“选择”阶段,学习者又被称为综合者,能够自如的融合两种文化,并结合技能方法构建跨文化能力。到了最后的“能手”阶段,学习者能够利用跨文化能力管理国际贸易项目,达到了一个多元文化“领导者”应具有的能力水平要求。

高校国际商务课程是符合市场需要,并急需通过与国际接轨来加强建设的一门学科。对我国高校国际商务课程建设者来说,其挑战在于开发将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和技能发展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的课程内容,,以使学生的跨文化能力逐步得到提升。在采取这种培训理念时,整个程序中的技能发展培训必须在多元文化的视角下进行。但是在课程整合与统一的现代国际商务教学下,方案的设计有一定的难度。在英国,大部分大学 的商校开设的国际贸易专业的一些课程的教科书都已将跨文化教学内容独立成章,其他课程则将文化教育很好的融入各个章节中。在美国,不少商学院开设了“国际贸易文化”课程,如圣路易斯大学开设了“欧洲政治和文化环境”、“拉丁美洲政治和文化环境”、“亚太政治和文化环境”和“管理文化差异”等课程,以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商务能力。

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深入到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具体教学策略,我们可以从人力资源培训项目中汲取经验。下文以Clackworthy 的文化能力发展曲线为基础,结合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培养任务提出具体的教学建议。

从教学的模式来说,我们可将教学分为事实教学、分析教学、实践教学(见表2)。

事实教学

事实教学一般用于学生跨文化能力发展的初级阶段,学生此时往往会对异域文化存在疑问,开始觉察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容易会以固有的本国文化来对异域文化想当然。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当的介绍不同的文化,并简单介绍相关的文化理论(如:Hofsted 的四维理论),使学生在了解大量的有关跨文化知识的同时建构初步的理论框架。具体的实施方法有讲课、提供相关书籍、播放录像、专题讲座等。

分析教学

分析教学是指以对比分析为手段,深入分析理解国际商务实践中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学生对不同的案例加以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较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跨文化商务的技巧。在此阶段,基于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教育者也可以采取课堂语言训练、比较练习、多媒体交互学习等方法来进行教学。

实践教学

实践学习适用于跨文化能力发展的最后阶段。教师以发展学生多元文化能力为目标。教育学生利用已有的跨文化技能构建正确的文化观。初步参与并利用已有的跨文化能力进行商务实践。这一阶段是针对大三大四开始参加商务实践的学生设计的。教学以参于活动的方式为主。可以采用的教学活动方式有:跨国小组活动、文化训练自我诊断、角色扮演、国际工作经验、跨国商务谈判模拟等方法。这一阶段的关键是发展学生的文化元认知能力,在每一项活动前,让学生事先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事后有反思:做了什么,成功否,学到什么,如何做的更好。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加快了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跨文化素质是跨国界合作的必备素质。任何高校的人才培养都应服务于市场需要。忽略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的培养模式将导致学生面对挑战无所适从。以上对跨文化能力的内涵界定和发展顺序的分析,以及便于操作的具体教学建议供高校国际经济贸易课程设计者、教材编撰者、一线教育者参考。

参考文献:

第4篇:跨文化交流技巧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教学

Spitzberg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知识、动机、技巧三个因素构成,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足够的跨文化知识、积极的动机和有效的交际技巧,三个因素应同时具备,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单独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知识

知识指交际者应该了解目的文化中交际对象、语境以及人们对得体行为的要求等信息。这些知识是交际者正确解读交际对象传达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的基础,同时也是交际者选择得体交际行为的依据。缺乏跨文化交际知识,交际者便会无法确定自己的交际行为在目的文化的某一语境中是否得体、有效。

跨文化知识包括广义文化知识(涉及各国文化的知识)和狭义文化知识(涉及某一特定文化的知识)。广义文化知识从宏观上解释跨文化交际现象,对交际者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做一般性的指导。例如:了解各国文化中存在不同的文化模式和交往规则可以帮助交际者意识到文化差异的重要性,提高对跨文化现象的敏感度。了解文化对人际交往模式的影响可以帮助交际者理解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交际对象的行为取向。跨文化交际能力还需要掌握某一特定文化的知识和常识,如:该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点,以及其主流文化模式和优势等。特定的跨文化交际目标要求交际者掌握特定语境的知识,如:进行跨文化商务沟通要求交际者掌握目的文化中有关商务活动的常识,出国留学要掌握与学习和生活有关的文化常识等。

二、动机

动机指交际者在预期和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时的情感联想。与知识一样,不同的情感因素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效果。人类的情感包括感觉和意图。感觉指人们在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际时体验到的情感状态。尽管人们总是混淆情感和思想,但是情感并不是思想,而是人们对思想和经验的情感和心理反映。跨文化交际中人们会有幸福、哀伤、急切、愤怒、紧张、惊讶、迷惑、轻松和快乐等情感体验。感觉涉及到交际者对其他文化的敏感性,以及对交际对象和某一特定文化的态度。有的人不习惯面对不熟悉的东西,其他文化中陌生的景色、声音、味道使他们退却。提高体验陌生事物的动机有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意图或目的是指导行为的目标和计划,指导交际者在具体交际活动中的行为取向。人们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持有某种定势性的看法,这种看法可以帮助交际者缩小采取应对措施的选择范围,意图会受这种定势的影响。如果在交际行为发生之前,交际者对交际对象或其文化持有负面的看法,那么在交际中,这种负面看法会影响到对交际对象行为的客观判断。如果交际意图或目的是积极的,交际双方彼此的判断和评价准确,表明交际者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强。

三、技巧

技巧是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出来的得体、有效的交际行为。交际者只掌握必需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持有积极的交际动机还不足以完成跨文化交际任务,他必须能够运用一定的行为技巧。这好比一个人想游泳,他看了很多关于如何游泳的书,掌握了游泳技巧的知识,他有强烈的游泳的动机,但是他还是不会游泳,因为他没有掌握游泳的技能。

很多跨文化交际学者对Spitzberg的理论作以修改,提出相似的模式。例如:研究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学者提出“意识”是与“知识”、“动机”和“技巧”同样重要的第四因素。PauloFreire认为,意识主要指对自我以及与自我相关联的人或事务的认识,包括探索、实验和体验,是自我反省的,可以自我展现也可以向他人展现。意识具有不可逆的特点,一旦有“意识”便不能回到原来无意识的状态。意识可以提高认知、情感和行为技巧,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应该有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内容。hTtP://.cn

四、非言语表达

非言语表达也是重要的心智活动之一。交际者要注意对方文化中肢体语言、时间语言、颜色语言、空间语言、辅助语言等非言语符号的细微差别。与言语交际的情况类似,一个具备目的文化非言语交际知识的人不一定能够准确使用该非言语符号系统。因此,在出国之前应该刻意做一些专门的练习,提高运用非言语符号系统的能力。例如:如果准备去日本,你应该在家人和朋友面前练习鞠躬。此外,味道也是很重要的非言语符号,在出国之前应该了解目的文化对味道的喜好和日常的习惯,有的国家,如:美国,喜欢用香水或其他化妆品掩盖人体的自然味道,而很多国家的人们却不习惯使用香水。在教学中不妨使用角色扮演可起到积极作用。

角色扮演与语境有关,指交际者在目的文化中如何根据自己的角色身份得体地使用言语和非言语符号。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文化记载了社会对不同社会角色的期望和要求,是个体扮演角色的脚本;换而言之,人们根据自己文化内部的角色期待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个体的言行符合其扮演的角色身份。文化是社会角色的行为规范,不同文化对同一社会角色言行的期待不同,跨文化交际者应了解目的文化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期待,并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目的文化的要求。

在国外,教师与学生尽量保持平等的关系,对学生的约束较少,学生可以自由提问,教师和学生一般使用非正式的、生活化的语言对话,所以一个美国教师在课堂上身着牛仔裤,坐在桌子上讲课可以理解为制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而在韩国,学生期待教师为人师表,仪表言行都应该正式、庄重,美国教师的行为在韩国文化中不符合其扮演的角色身份要求。

不同文化对职业以及性别的言语和非言语表达方式以及行为模式的期望不同,跨文化交际者要能够调整不同语境中角色身份的行为差异,以对方文化可接受的得体方式进行交际。

一个人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增加了,交际动机随之增加;交际动机增加在行为上表现为积极参与交际活动。积极的参与使交际者增加经验知识,学到更多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推动积极情感能力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上述理论对于学生来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实践和复习所学内容;提高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加强同学间的合作。对于教师来说,可以使他们更全面、更细致、多角度地了解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情况,给教师提供机会来观察学生在不同语境中完成各类真实交际任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学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第5篇:跨文化交流技巧范文

关键词:全球化 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目标

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合作

随着我国国际投资以及对外经济合作的迅速增加,跨国境的社会与文化交流也日益增多。外国投资为我国企业带来的不仅是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同时也带来了不同的经营理念、价值观、管理模式,而这些理念、价值观与管理模式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政治、法律、制度等外在环境,所以管理不仅仅是经济活动,更重要的是文化现象。在国际经济合作中,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冲撞和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之间的文化冲突是影响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文化的冲撞表现为异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互动,外来文化、管理方法与模式的本土化问题成为我国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另一方面,文化的冲突还表现在个人心理和行为方面,不论是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合资企业,或是跨国收购与合并,都会遇到文化差异问题。文化差异具体表现在行为模式的差异、观察问题的角度、文化价值与标准以及人际沟通的方式等等,这些差异均会造成不同文化的个体之间的误解或冲突。因此,企业国际化经营与经济合作的成功不仅需要管理与技术人员具备较好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还必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跨文化交际能力足以消除沟通方面的障碍,化解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冲突,处理国际经济合作中的复杂矛盾。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

跨文化交际能力涉及文化、交际和能力层面,其基础是交际和交际能力。现代交际学认为,“交际”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信息的过程,即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信息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的交流过程。交际能力是一种社交能力,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在拥有基本交际能力的基础上,在异文化背景下的有效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是能力,是指交际主体要有一系列的性格特点和社交技巧:性格特点包括强烈的自我意识、与他人有效交际的愿望等;交际技巧包括处理焦虑和压力的能力、幽默感以及得体地吐露真情等。

根据跨文化交际学的观点,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基本交际能力系统:语言和非语言的能力、文化能力、相互交往能力和认知能力;情感和关系能力系统;情节能力系统;策略能力系统。简言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主要涉及语言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创新思路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

Kealey和Protheroe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并非试图改变人们的基本个性和特点,而是增加其社交技巧、处事技巧等,因此跨文化交际的培养目标是增加认知能力,即意识到文化的多样性;强调情感能力,即交际和适应性;改变行为方式,实现与来自异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交际。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应视学习者的需要而定,学习此类课程的目的包括:出国留学、出国旅游、短期出国公干、长期驻外国工作以及外交与文化贸易等。学习者的目的不同,教学目标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我国教育部提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包含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内容,目的是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文化素养,以适应在全球化背景下人才培养的国际化需求和对外交流的各个领域的需要。目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主要是在听、说、读、写课程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情感能力培养等。

(二)教师的角色与课程设计

新型的外语课堂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主导,其身份可以是引导改变的媒介、顾问、管理员、跨文化交际者、文化导游、学习者和评估专家。在诸多角色中,引导改变的媒介是重要角色,因为教师要决定培训和学习的方式:讲授型或是经验型,泛文化还是专门文化,面授与分组讨论或是基于网络的互动模式。合理的课程设计必须考虑学习者已经具备的跨文化交际能力。Hughes-Wiener认为,课程设计前,教师应该进行学习者的能力评估,包括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和交际技巧等。具体来讲,设计步骤为:评估学习者需求;明确学习者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教学目标与效果;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与学习者协商学习合同;进行培训;评估课程效果和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训方法是多种多样的。Gudykunst等对跨文化培训的各种方法做了研究和总结,把各种不同的方法归纳成非文化特色教学法、文化特色教学法、非文化特色试验教学法、文化特色实验教学法四个门类。

我国一些高校为了加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创造性的引进了国际上先进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比如在大学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教师多采用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和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teaching)等。交际教学法最突出的特点是重视对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克服了传统教学重语言成分学习而轻语言实际应用的局限性,真正体现了语言的交际作用。案例教学法是哈佛大学在20世纪20年代首创的一种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管理人才的重要教学法。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重复者,而是实践的创造者。教师不仅对提供的案例非常熟悉,而且还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联系已学理论,大胆进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关注典型案例所涉及的文化问题,以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敏感性。任务型教学法即根据具体的商务场景,设计如下的教学任务:要求学生进行对话、讨论、报告和口头练习;进行各种情景下的会话训练,包括商贸谈判训练等等。任务型教学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应该指出,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对其他文化背景下主体行为的归因分析,要求学习者从异文化角度看待问题,训练所涉及的关键案例应该是假设能引起文化差异误会的案例,例如:描述有可能产生误会的情景中的关键案例;关于目标文化人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问题;为同一个关键案例提供多个解释,学习者挑选最合适的一个,并检验其合理性,准许补充解释;进行同形归因,学习者用目标文化标准去分析事件,并作出合理解释。

Albert认为,构建文化敏感训练需要有效的文化信息、研究方法的专门技术、广泛的数据收集、专业文化知识、观察、写作技巧和对细微语言差异的敏感度。然而文化敏感性训练虽以移情为目的,即用其他文化看待其文化现象和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同化,这里的文化敏感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意识,交际主体站在本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之上的高度来把握文化现象,才真正体现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结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持续深入,人类社会需要经常跨越国家、民族地域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跨文化合作推进文化多元化发展,促进经济互惠双赢正是伴随着资本与技术国际流动的必然趋势。我国国际投资与融资虽取得了丰硕成果,但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冲突仍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需要借鉴西方先进技术的领域越来越多,对外技术交流也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将参与国际人才市场竞争,由于就业市场对人才国际化的要求不断更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经济全球化,无论对我国政府外事培训研究还是对我国高等院校的外语教学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对从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课程设计者本身的专业素质、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匡玉梅.现代交际学[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第6篇:跨文化交流技巧范文

【摘要】跨文化是产生谈判冲突的罪魁祸首,也是决定商务谈判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谈判者需要提高跨文化冲突能力,尊重对方文化,因为谈判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直接决定了国际商务谈判的最终命运。本文主要从跨文化冲突能力出发,阐述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如何养成跨文化冲突能力等。

【关键词】国际商务谈判 跨文化冲突 养成方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热潮席卷全球。国际商务活动也日益增多。于是,如何利用商务谈判为自身谋取最大利益在国际交往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跨文化间的沟通是国际商务活动的本质,是在不同的文化下,每个人都为了达到自身的某种目的而进行的商务活动。国际商务谈判之中不仅有利益的冲突更有文化的较量。

1跨文化冲突

跨文化冲突是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双方,其价值观念、风俗风情、生活习惯都不相同,甚至是完全相反。作为产生冲突的罪魁祸首,在国际谈判中,文化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一般情况下,谈判双方的文化差异越大,谈判越容易失败。文化距离可以是对某些残留的历史问题的不赞同或对的亵渎等宏观层次,也可以是某些事件的不同看法等微观方面。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谈判双方,他们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的语言交际能力都影响到了国际商务谈判的顺利进行。由于谈判双方的期待值不同,一定没有达到一方的期待,谈判将很难进行。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迅猛崛起,生活中,人们不可避免的要与其他文化不同的人在不同场合进行交往。跨文化能力越来越重要,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培养跨文化冲突能力显得尤为迫切。培养跨文化冲突能力能提高跨文化能力,学会跨文化冲突能力能为国际商务谈判带来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2评价跨文化冲突能力的标准

只有掌握了跨文化冲突能力的标准,才能培养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冲突能力。衡量谈判者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表现是否合格时,常将评判标准分为顺应性、得体性、有效性三个层次。如果不能正确的处理跨文化冲突,只会给严峻的国际关系雪上加霜。交际者能根据不同的交际环境改变自身的交际行为的能力称为顺应性。这要求跨文化交流者在交流过程中能根据双方优势、劣势、目标、利益协调自身行为,这要求跨文化交流工作者能够适应各种环境下的交流。在跨文化交流中,其中一方对另一方的满意度称为得体性。跨文化交际者为了在国际交往中表现的得体往往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作为指导,毕竟不得体的交流模式将会为一次国际商务交往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学习得体的跨文化交往知识势在必行,跨文化交际者需要了解对方的、价值观等,并将这些内容巧妙的引入谈判中。这表示谈判双方欣赏至少并不排斥对方的文化,打破交流时的障碍。在发生冲突时,跨文化交际者能达到彼此坦诚相待 ,减少自身损失称为有效性。谈判使得有效性常常要求跨文化交流者拥有渊博的学识,灵活的头脑,某种情况下,他们必须保持中立。称职的跨文化交流者为了达到不同交际目的,常常掌握多种策略性的谈判技巧。需要注意的是“得体性”和“有效性”是两个相互依存的标准,谈判时当其中双方都能得体交流时,必能促使谈判的有效进行,当其中一方努力促进项目的有效进行时,必定得到另一方更为得体的交际。

3跨文化冲突能力的养成

跨文化交流者的跨文化冲突能力是决定谈判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那么,怎么样做才能养成跨文化冲突能力呢?第一,跨文化交流者要坚持最初的谈判动机。平等是进行谈判的前提,坚持平等谈判的原则有利于谈判的顺利进行。第二,尊重文化差异,消除文化偏见是对对手最起码的尊重。人们总会在无意识间表现出排己现象,对于不同于自己的文化,人们常常会恶意的抵制。但在谈判过程中,要想谈判顺利地进行就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欣赏对方的文化,减少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不必要的误会。

跨文化冲突能力包含广泛,内容繁杂,跨文化交流者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提高自己的跨文化冲突能力。首先,跨文化交流者要掌握国际商务交往间的原则。尊重对方,谦逊待人,尽量避免触碰那些交往中的禁令。其次,掌握谈判技巧,准确运用商务语言。在文化交流过程中,跨文化交流工作者若是能巧妙的运用一些幽默的语言则可以轻易解决谈判冲突问题。跨文化交流工作者要对对方的文化有初步的了解,避免谈判过程中的冲突。比如有些行为在一些文化中含有褒义但是在其他文化中很可能含有贬义,具有对对方文化的了解,可以帮助你在谈判中解决谈判冲突。最后,谈判者要对对方文化保持敏感度。善用对方文化打破僵局,赢得主动。

4结语

尽管我国对国际商务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对于跨文化冲突的阐述却如凤毛麟角。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国际商务谈判日益频繁,跨文化成为决定国际谈判成功与否的重要凭证。谈判者跨文化冲突能力的提升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O明明.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冲突及应对措施.《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

第7篇:跨文化交流技巧范文

论文摘要:在高校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中,教师的跨文化意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全球化的语境要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教师具备跨文化的视野。传统的翻译教学注重语言转换的训练,忽视跨文化意识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故而教学效果不佳。英语教师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将翻译教学纳入到跨文化交流的大框架中,将跨文化意识运用到英语翻译教学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掌握翻译技能,提高翻译水平。

在翻译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因为缺乏文化知识而产生误译的现象。因此,在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加强跨文化意识的导人,以帮助学生提高翻译技能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加强教师在翻译教学中跨文化的意识,在翻译教学中导人文化意识,注重文化语境,以及通过翻译课教材的改革这几个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加强教师在翻译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

翻译的本质实际上就是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翻译策略的选择可以说是一个主观的过程,其中折射出译者的文化意识和文化立场。翻译的最终目的不是语际的转换而是两种文化的相互影响。因此,无论是翻译教学还是翻译研究,都要面对两种语言文化之间语言文化的相互渗透,即交际载体的表现形式及其文化内涵两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翻译教学和翻译研究所要做的工作,就是通过语言的表现形式,研究语言和文化这两个不可分割的内容连体。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实施者。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在翻译教学中,教师的跨文化意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全球化的语境要求英语教师尤其是翻译教师具备跨文化视野。而且,语言学习本身的规律也要求教师培养跨文化意识。特别是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渠道,翻译教学更是强化了这一要求。

在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中,虽然有一部分教师希望将跨文化意识与教学相结合,但却因自身跨文化知识的薄弱而无法实现这一愿望。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必须加强教师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而教师自身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首先要更新传统教育观念,将教学置于全球化的大背景中,适应时代的发展。翻译教师必须拓宽知识面,将语言教学与社会历史、文化风俗、哲学心理诸多方面紧密联系。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大交际文化翻译教学的力度,注重传授文化知识和进行中西文化对比;教会学生从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即对各民族间的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的共性和个性进行研究,探讨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懂得英汉文化的差异及其语言表达上的不同,以期提高翻译能力。

二、在翻译教学中导入跨文化意识

翻译通过语言这种载体的转换实现跨文化的交流。而跨文化的交流是在一定语境中进行的,并且每个语境都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所以语境尤其是文化语境制约着翻译的过程以及翻译方法的选择。因此,翻译教学的特点要求教师将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任务放在首位,帮助学生认识到要学好翻译只掌握词汇和语言结构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比语言知识的贫乏带来的翻译错误还要严重。

部分学生在初学翻译时都误认为翻译学习就是掌握语言成分的转换,因而花大力气学习各种转换技巧,背诵大量单词,但最终翻译能力还是得不到提高,难以应付各种类型的翻译实践。翻译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让学生走出这一误区,让他们明白翻译并非等同于语言转换,而是一种以语言转换为基础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能力获得的前提是对翻译实践所涉及的两种文化知识的把握。所以翻译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跨文化意识的导人,其次才是语言的处理技巧的讲解。

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属于应用性质的教学,通过翻译教学和跨文化意识的导人,学生才能够加深对两种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了解,双语应用的能力才能提高。在现行翻译教学模式下,整个教学体系有重语言轻文化之嫌。但跨文化意识的缺失会使翻译教学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尤金·奈达认为:“笔译与口译中出现的最严重的错误,往往不是因词语表达不当所造成的,而是因错误的文化假设所导致的。”因此,教师在翻译教学中应该通过原文向学生传授跨文化方面的知识,也可以通过收集跨文化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跨文化教学,使学生更加了解外国的人文、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教育、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社会传统、民族习俗、言语礼节,以及民族心理、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传统观念,从而优化学生的文化知识结构,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学习了跨文化知识,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语篇意识,以期适应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要。

三、注重翻译教学中的文化语境

众所周知,翻译不仅是语际转换过程,也是跨文化交际行为。语际转换的基础是两种语言的对比,通过语言对比了解两种语言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建立译语意识,排除原语干扰,传递原语意义。然而意义依赖于语境,语境却蕴涵在大的文化背景之中。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立的语言符号构建系统,在不同的文化中,相同的逻辑关系的表达形式可能不同。在解读句法意义时,一定要从译人语文化的角度去考虑。如果原文本语言符号之间的逻辑关系的体现形式可以为译人语文化所接受,其句法意义可以套用。而当原文符号的逻辑关系的表现形式在译人语文化中无法体现时,句法意义则无法传递。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两种文化的差异以及差异对两种语言的影响,这样才能从高层次、深层次进行语言转换,实现跨文化交流。基于此,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种语言的差异,更要了解这些差异的历史文化原因。这样在翻译实践时,才能避免出现文化错位的现象。

因此,教师在研究译文的语篇时必须联系其语境,因为在实际生活中,通常都是先有语境,再有语篇。影响译语的生成、同时又反过来为译语所影响的总的社会历史性的语言情境即为翻译中的文化语境。其次,译语在母语中生存,既受到目的语主流文化的影响,又受译语文化的影响,例如::a big fish insmall pond,学生一般翻译为“塘小容不下大鱼”或“小笼装不住大鸟”;而英文实际上是“山中无老虎 ,,猴子称大王”与“林中无鸟,雀为王”之意,与学生的译文意思截然相反。再如,1 ock the stab 1 e doorafter the horse has bolted,有些学生采用替换法,翻译为“亡羊补牢”,看似神来之笔,实际上是文不对题,因为英文原文强调的是为时已晚,而汉语译文是犹未为晚之意,二者语意一正一反,截然不同。

因此,翻译教学应考虑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了解真实的文化语境,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跨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人新的文化环境中。教师要让学生在语篇的基础上了解把握文化知识,通过对不同语篇的翻译联系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

四、翻译课教材的改革

在翻译教学中,教材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教材具有导向作用,教师必须根据教材来实施教学大纲,组织教学活动。

第8篇:跨文化交流技巧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管理 跨文化沟通 无障碍沟通

随着北京申奥成功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际化”“全球化”这样的词汇在中国使用的频率迅速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都认识到,实行全球化已是未来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的全球化导致企业经营不再是单一的本土化,而是多种文化主体并存,因此,跨文化管理就成为现代企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但是,要进行成功的跨文化管理,离不开成功的跨文化沟通,那么,作为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要如何应付?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积极培养国际化人才,而国际化人才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就是跨文化沟通的能力。

一、跨文化管理与跨文化沟通

跨文化管理是20世纪末在欧美等西方国家为了迎合国际商务活动的需要而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在研究跨国企业的过程中应运而生,主要研究和比较在不同国家和文化中的组织行为,和探讨如何提高管理者在不同文化里提升管理绩效的方法。其目的在于如何在不同形态的文化氛围中,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掘和利用企业的潜力和价值。据资料显示,约82%的跨国公司的失败是跨文化管理失败而导致的。目前约有1/3的著名跨国公司因为多元企业文化管理不善而面临内部关系紧张的状况。

跨文化沟通能力指管理者在不同的文化里,能有效地与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的能力。许多世界知名的企业管理者都将这种沟通能力看作是他们取得成功的关键。最近,诺基亚公司行政总裁在谈到行政总裁应该具备的最重要能力时,认为是有效沟通和管理员工的能力。在西方,跨文化沟通已经成为一门跨领域的新学科,也是当今世界一流国际商学院的必修课。

二、人类存在跨文化交际障碍

文化源远流长,包罗万象,无处不在,很难有统一的定义。根据世界著名跨文化与管理专家戈尔特·霍弗斯特德的定义,文化是一个人群的成员赖以区别于另一人群成员的共同思维方式,文化包括价值体系,价值观是文化的基石。各国价值观和准则的差异,造成各国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不同。在国际商务中,这些差异很容易导致交往双方的误解。美国著名国际商务学者大卫。里克斯,把许多大公司在国际商务中由于对它国文化不了解而酿成失败的事例编成《国际商务误区》一书,这些失败和教训大部分都是因为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不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和具体国情造成的。跨文化交际障碍严重时会出现“文化休克”。“文化休克”是指当人们到国外工作、留学或定居时,到了一种不熟悉的文化环境中生活,常常会体验到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 “文化休克”对刚到新环境中工作的人影响很大。

在同一文化里,沟通是管理和领导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沟通过程是信号编码、解码的过程,包括言语信号和非言语信号,非言语信号如行为(手势)、物体等,构成沟通中肢体语言。一些同样的肢体语言和物体,在不同文化有着不同的含义。比如最大的跨文化错误莫过于尼克松在第一次访问巴西时所犯的错误。如果了解尼克松的人都知道他最喜欢的手势,也是他的代表手势,就是高举双手做ok状,这一手势在美国文化里是代表胜利和友好,然而,在巴西就不然了,在巴西文化这是最下流的手势,等于美国文化里竖起中指的手势。尼克松这一错误所造成的影响,不言而喻。跨文化沟通的根本点就是揭开异质文化的隐蔽层,跨越文化障碍,使各个国家和民族顺利交往。

三、锻造跨文化沟通能力

应对全球化浪潮的关键技能是跨文化无障碍沟通,许多跨国公司早已为此纷纷行动。 对我们来说,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熟练掌握语言沟通的技巧

在语言沟通中,要注意口语交流和书面沟通的不同层面的不同作用。语言是文化的一种直接的表现形式,不同文化、不同沟通层面对沟通形势的要求不同。在跨文化沟通中,语言交往的相同或向背,往往是由不同文化的共同性和特异性所致。在和对方进行语言沟通时,要经常停顿,给他人理解的时间,不要急于打破沉默,一开始如果不能肯定的话,要假定双方之间存在差异,在语言表达完之后,不要认定对方理解了,先假定对方不理解,再检查其理解程度。

2.熟练掌握非语言沟通技巧

学会去细心聆听,是培养沟通技巧的第一步。一个好的聆听者,不但要留意对方的谈话内容,更应该尝试了解内容背后的含义。在聆听之余,另一个重要的沟通技巧是留意对方的身体语言。人在谈话的时候,从面部表情或身体流露出来的往往比从身体上流露出来的多。因此我们与人沟通时要留意自己的身体语言,务求要和口中所说的如出一辙。沟通可以超越语言的范畴,在非语言沟通中,我们可与借助口头表达手段,如聆听,手势,示范,书面总结等。

3.学习、体验并培养跨文化的理解力

外语学习过程本身就贯穿讲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学习,多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外语学习本身就与文化等密不可分,只有多学习接近对方的文化,才能更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当然跨文化培训也很重要。一些西方管理学家提出,跨文化培训是人力资源发展的重心所在。主要内容有:文化认识、文化敏感性训练、语言学习、跨文化沟通及处理跨文化冲突的技巧、地区环境模拟等。跨文化企业应通过培训,培养目光长远、能适应多种不同文化并具有积极的首创精神的经理人员。同时我们要避免只站在自己文化的立场对别人的言行进行解释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偏见和歧视。

4.正视差异,求同存异,保持积极的心态去实现文化认同

在文化沟通中,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是我们进行跨文化沟通的前提。为了有效地进行跨文化沟通,避免无谓的价值冲突,正确对待文化差异是一种基本要求。首先要准确地诊断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其次要洞悉文化的差异以及多样性所带来冲突的表现状态;其三,在明晰冲突根源、个人偏好和环境的前提下,必须能够选择合适的跨文化沟通方法和途径。同时尽力总结沟通的经验教训,从中探讨相关的沟通规律。

有效的跨文化沟通的目标是实现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指通过跨文化沟通,实现沟通各方对他方的文化予以足够的理解、承认和尊重,从而保证组织事业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蓬勃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实际沟通过程中,沟通各方对对方文化要有一种宽容、积极的态度。积极的心态在于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和优势,但又不侵犯对方文化。

总之,跨文化沟通是个复杂的过程,要有科学的筹划和周密的操作。不同文化差异是巨大的,在日常国际交往中,这些差异很容易导致交往双方的误解,造成笑话和失败。花点时间学习沟通对象的文化,习惯,价值观,思维方式,心理特点等等对于跨文化交往和沟通是大有裨益的。正视文化差异,保持积极的沟通心态,寻找机会亲身体验不同文化的冲击,必将能实现有效的跨文化沟通。

当我们跨入新世纪的时候,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仍然在不断地创新和学习,这是很强的刺激。我们的明天要面对全球化的竞争,将要和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的朋友们相互较量。我们的起点已经低了,所处的环境已经不如人家,如果还不奋起直追,那就永远只能停留在边缘!

参考文献:

第9篇:跨文化交流技巧范文

【论文摘要】二十一世纪在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活动日趋频繁。口译活动在跨文化交际中充当桥梁作用。它使来自不同文化背景,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能够顺利进行交流。一直以来,口译都被看做是一种语言交际行为。而本文拟从一个新的角度一一跨文化意识角度来理解口译。我们应该看到,口译不仅是将信息从一种语言形式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形式的语言交际行为,同时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

一、口译的灵活度与跨文化意识

口译活动是一个从理解、分析到传达的特殊交际过程,是一种积极、复杂且具有创造性的语言传达活动。口译是通过口头表达,将所感知和理解的信息由一种语言形式准确且迅速地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形式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其传递的话语信息通过声音、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等综合形式得以完成。与通过文字来传达语言意义的笔译相比,口译具有较高的灵活度。这也由口译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即口译速度快,现场性、时限性、独立性较强。面对不可预测的交谈话题,文化背景信息,口译员不得不具有较高度即席应变能力,还要不断培养应对交际过程中相关文化因素的跨文化意识,把握文化差异,使受众有效地领会来自另一文化领域的信息。国际著名口译学专家daniel gile就曾指出:“译员是‘演员’”,译员必须象演员一样艺术性地把从原语中接受到的信息,在讲台(舞台)上传递给听众。面对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信息,要有效、准确地完成日译过程,译员既需要加强自身语言基本功和知识面的提升,又要切实把握中西文化差异,加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灵活艺术地采用口译策略,有效避免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二、文化意识对口译者的影响

跨文化意识对口译人员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口译员来说,跨文化意识是他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跨文化意识的有无或程度强弱直接影响译者的翻译质量;同时,它也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外语学习者是否适合从事口译工作,能否成为一名优秀的口译员的重要准绳。掌握了语言技能的口译者如具备敏感的跨文化意识,就可以准确把握翻译尺度,跨越不同文化间的障碍,尽可能地在不同文化间取得文化对等,在跨文化交际和翻译过程中做到收放自如,张弛有度。而且,增强跨文化意识有利于提高口译员的社会文化能力(包括语用能力和文化创造力两部分)。然而,口译绝非简单的语际信息传输,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极强的心智活动。如果译员只注意语言形式的对等而忽略了转达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就会造成交际中的文化障碍。在口译过程中,交际失利或受阻,除了语言障碍(语音、词汇或语法方面的障碍)方面的问题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文化障碍造成的。在跨语言交际中,语言表达、风俗习惯、体态表情等是文化差异的外部表现形式,在这种形式的背后隐含着更深层的差异,包括价值标准、思维方式、认知差异等。

三、如何培养跨文化意识

为了更好地完成跨文化交际中的桥梁作用,日译者要认识到跨文化意识在口译过程的重要作用,积极主动地培养跨文化意识。

(一)坚持“文化溶入”的原则

“文化溶入”是在充分认识异文化的基础上,将自己置于对方的文化背景上观察和思考问题。这是跨文化意识的最高境界,要求口译者具备“移情”的本领,即设身处地体味别人的苦乐和际遇,将自己代人对方的心境,以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这是最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核心特点,有利于提高口译者的跨文化适应性。要提高自己的移情本领,首先,口译者要承认并尊重母语文化与异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克服民族中心意识,抛弃有关性别、民族和文化等方面错误甚至歧视性的态度和看法。其次,基于“移情”转瞬即逝、因时而异、因境不同的特点,口译工作者要一直关注跨文化交际中异文化使用者及其现实的交际场景,注意对方的言语和非言语表达,理解对方自然的情感反应。而且,口译者要提高对异文化价值观和风俗习惯、思维模式等的敏感度,避免以自己的文化来解释、评价异文化中他人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另外,口译者要了解跨文化交际双方的交际目的和交际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观察分析问题,真正达到“移情”。

(二)培养扎实的语言基本功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口译是跨语言的交流活动,语言能力是口译能力的核心,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口译工作者构建跨文化意识的基础,也是克服口译中文化障碍的前提。这要求口译者要精通源语和译人语两种语言。一,提高语言功底和口头表达能力。语言功底包括对源语和译人语的语言规则的熟练掌握,既要掌握其词汇和语法,也要熟悉其语言的文化背景,理解语言的雅俗、诙谐、夸张、婉转等修辞上的特征。流畅的口头表达能力是语言底蕴的反映,在平时训练中应注意表达上的言之有序、词能达意、严于流畅,保证语言层面的正确性,注重语言使用的灵活性和多变性。二,熟练掌握源语和译人语的转换模式,通过增加阅读量,大量积累各种语言表达方式,了解原语和目的语的语言概念完全对应、部分对应及其完全不对应的情况下该如何翻译,提高语言表达的高效率。三,掌握口译翻译的基本技巧和策略,包括断句、转换、重复、增补、省略、反说、归纳等等,通过大量的练习实践,提高翻译技巧的实际应用能力,勤于总结技巧的运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