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独乐园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启示

独乐园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启示

摘要:司马光的独乐园历经千年仍被人津津乐道,和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分不开。该文以“独乐”这一古代绘画和诗歌中反复出现的文化主题为突破点,比较当代中国设计师设计的独乐园和仇英的《独乐园图》,指出现代园林设计要富有文化内涵、与时俱进,才能设计出是有持久生命力的园林。

关键词:北宋园林文人园独乐园独乐

司马光于熙宁六年(1073年)在洛阳城内尊贤坊修建了一座独乐园,并于当年亲笔写下《独乐园记》。如今,独乐园虽已不复存在,其影响仍经久不衰。如,2016年获“园冶杯”住宅景观奖工程类大奖的南京证大九间堂即是仇英《独乐园图》在小区实景中的再现;2017年,在柏林IGA公园的大师主题园中,朱育帆教授设计的独乐园,其无论名称还是设计灵感都与“独乐”有关。司马光的独乐园格局疏朗,建筑、池溪、花木各有妙处,景致朴素清雅,富有典故涵义,堪称中国园林史上重要的名园实例。其被看成是朴素文人园的代表,后世园林多有效仿,各地园或亭常取名“独乐”以附会,当代亦有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展开研究。追之思之,笔者在此提炼独乐园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启示。

一、园林设计要有文化内涵

古人强调说书画要“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而园林同样讲究立意,设计者要先确定主题,然后围绕主题展开布景。独乐园的主题很明确。司马光由于无力阻止王安石变法,在罢相隐退卜居于洛阳时修建居住、生活的场所,并在其中完成了巨著《资治通鉴》。该园取名“独乐”,自有其内涵。《独乐园记》开篇指出:“孟子曰:‘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若与众乐乐。’此王公大人之乐,非贫贱所及也。孔子曰:‘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颜子‘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此圣贤之乐,非愚者所及也。若夫鹪鹩巢林,不过一枝;鼹鼠过河,不过满腹。各尽其分而安之,此乃迂叟之所乐也。”司马光认为“乐”分王公大人之乐、圣贤之乐、迂叟之乐,而于个人而言,则选择“尽其分而安之”,退而独善其身,自得其乐。围绕“独乐”主题,园中布置七景,这七景分别对应一位古人:读书堂(董仲舒)、弄水轩(杜牧之)、钓鱼庵(严子陵)、种竹斋(王子猷)、采药圃(韩伯休)、浇花亭(白乐天)、见山台(陶渊明),司马光曾作《独乐园七咏》描述其中真意。司马光十分仰慕这七位古人,因为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如董仲舒刻苦治学、弘扬儒学,严子陵不求富贵,韩伯休不求虚名等,这些正和司马光的追求所契合。同时,每个景点与某种园居活动相对应,与七个典故一一对应,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陈从周在《说园》中提出了造园“有法无式”,即建筑、山水、植物几大要素的综合运用,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可观、可游、可赏的现实生活境域。如果一座园子没有文化内涵,无论其园林设计布局多么精妙,都难以达到一种高度而得以持久。正是文化内涵赋予了园林特别的含义,使其富有特色。对于独乐园,人们如果不了解造园思想,不清楚景点内涵,便很难理解它的精髓。

二、园林设计要与时俱进

中国古典园林独树一帜,艺术成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时至今日,其仍是设计者设计创作的源泉。但是,设计者不能故步自封,在沿用造景手法的同时,在设计形式、材料运用上要力求创新,设计出既有意境又不失现代感的园林。朱育帆设计的独乐园是国际化语境下中国园林文化的表达,其设计灵感来源于仇英在16世纪画的《独乐园图》。园子不到400平方米,呈轴线式布局,主景筠庐的原型取自《独乐园图》中的种竹庵(经查阅资料,应为采药圃中的构筑物),即把一些竹子的竹梢弯曲交错,形成如钓鱼庵一般的竹亭。此竹亭构思巧妙,是独乐园中最具特色的构筑物之一。在竹亭前另植成排的修竹,同样弯曲竹梢,交错形成拱形游廊,形成一亭一廊、浓荫庇护的优美环境。朱育帆提取了采药圃的结构和竹亭的意象,以钢结构材料围合了一个符合人性化尺度的内省空间,清流从庐中涌泉汩汩而出,带着清悦的水声沿着中轴线流向前方。正对着筠庐的轴线两侧种植了代表中国文人特色的竹子,竹影婆娑,波光粼粼。朱育帆设计的独乐园运用现代材料,结合光影变幻,营造了一个能够反映传统园林精神的空间。该设计简洁明了,以强大的文化自信做支撑,不刻意采用中国符号,在国际化语境下诠释并传达了中国园林的文化内涵,为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探索了一条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贾珺.北宋洛阳司马光独乐园研究.建筑史,2014(2).

[2]郝美娟.论司马光“独乐园”的文化内涵.北方论丛,2012(4).

[3]向有强.论司马光的“独乐”精神——司马光“独乐园”诗文的文化解读.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

[4]宁群娣.论司马光独乐园诗文的政治和文化意义.江西社会科学,2013(3).

[5]王劲韬.司马光独乐园景观及园林生活研究.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7(5).

[6]与朱育帆教授访谈——国际化语境下的文化表达

作者:孙青丽 单位:河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