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语文教学与文化传承教学相长

谈语文教学与文化传承教学相长

摘要:语文既是人文类学科,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课程。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重要价值,以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拓展学生对文化的认知;以优化课堂授课模式来拉近学生与文化距离,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感悟;以引发学生与作者之间情感共鸣,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化传承;教学相长;知识能力

文化传承是每一位学生的使命,更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职责所在。学生承担文化传承责任的前提在于学生了解本国文化,感悟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能够鉴赏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荣誉感,而后才会积极承担其文化传承的职责。这些前提也正是语文教学工作的切入点,对文化认知和理解属于知识构建层面,对文化的鉴赏与欣赏则属于学习过程与方法,对学生传统文化自豪感、荣誉感的培养则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围绕该三方面开展的教学工作,可以将语文教学与文化传承相结合,发挥语文课堂对文化传承的价值。

一、广泛学习文化内容,提升文化赏析能力

知识与能力层面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对事物有较为全面的认知,即可以回答出来“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这也是语文教学的基础。结合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中的渗透,教师在设计每节课教学目标时就应有意识地将目标与传统文化结合,为学生创造更多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比如在教学汉字的时候,教师可以从汉字演变历史角度分析该汉字的演变史。在教学现代文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所营造的意境氛围,让学生感知该文章的文化底蕴。而针对文言文、古诗词等进行教学时,教师应从作品遣词造句模式,古汉语表达方式以及其中的时代背景、个人生平事迹等角度进行全面分析,使学生对该传统文化有较为全面的认知。如《马说》是韩愈的代表作,全文用十三个否定句来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不平之气,其中前十个否定句表达的是社会对待贤士的不公平,后面则是表达有好马但没有人欣赏的怀才不遇之情。因此,学生要想理解全文的中心思想,必须要理解古汉语中否定句的句式结构,了解古汉语的行文技巧。这样,学生在理解古汉语表达方式之后,再理解本篇文章所表达的核心思想以及传递出来的情感,则更为轻松。可见,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能停留在传统文化思想层面,还要涉及一些基本的传统文化知识,如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古文的表达方式等。教师在备课阶段,应有针对性地分析不同文章中所包含的文化知识,思考归纳这些文化与语文教学目标的连接点,将传统文化完美地渗透到语文课堂中。

二、深度感受文化底蕴,掌握文化鉴赏技巧

过程与方法是语文教学的第二阶段,当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知识之后,还需要了解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也就是在课堂中需要“做什么”和“如何做”。对于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如果仅停留在文化汲取层面,也就意味着学生丧失了获取文化的主动性,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度也会逐渐降低。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借助多媒体和多种授课模式,优化整个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可以在亲身实践中感知文化魅力,培养文化鉴赏技巧。不同的文化所呈现的载体不同,因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应有所差异。比如《社戏》是以民间风俗为主题的文章,体现的是传统的民间风俗,教师在教学该文章时多以视频资料为辅助,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社戏的趣味。在《诗经二首》的教学中,由于诗经本身就是吟诵类的歌谣,因而教师并没有采用背诵的教学方法,而是让学生通过反复吟诵感受每首诗歌独特的韵律,感悟每首诗歌背后所呈现的经典故事,以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在现代文《苏州园林》的教学中,文章注重理解层面面,因而教师以“一日小导游”的方式安排一位学生为“小导游”,为其他同学讲解苏州园林的特色,并以讲解交流的方式来展现中国园林的秀丽。可以说,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每篇课文背后都蕴含着一定的文化背景,可以是传统古诗文文化,也可以是爱国主义文化,抑或是人文主义文化色彩等,教师应找准每篇文章所传递出来的文化色彩,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能够凸显出该文化的价值所在。通常来说,现代文教学主要侧重于文化情感表达,教师主要以重点语句分析、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小组活动等方式来分析文章所传递的文化情感,体现的特色文化。而在文言文、古诗文的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关注传统文化本色色彩,如遣词造句方式、记忆背诵模式,以及重点古文词汇讲解等。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逐渐理解不同类型的文章需要重点学习的地方,以及以何种方式来感悟这些文章背后的文化色彩。

三、领悟文化传承精神,树立正确的文化

“三观”情感态度是语文教学第三个阶段,也是比较困难的一个阶段,要求教师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的共鸣,以提高学生的文化审美能力。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传递着不同的文化情感,有求真务实的精神,有爱国主义情怀,也有怀才不遇的悲愤等,如何渲染文章中的这些情感并让学生感同身受,则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进行合理设计。一些教师在课堂中只满足于前两个阶段的教学,而忽略了文化“三观”的培养,这也使得许多学生只是将语文作为学习的科目,带着较强的功利性去学习课本知识,而忽略了语文对文化的传承价值,导致语文学科功能大打折扣。因此,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模式,带领学生走进文章所营造的文化情境之中,感受文章所传递的文化情感。如《望岳》是杜甫的经典作品,写作背景是杜甫科举考试失利之后的内心真实情感流露,诗歌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经成为千古流传的佳句。教师在授课环节可重点抓住这句话作为欣赏语句进行解析:杜甫在科举考试失利之后并没有沮丧,而是表现出自己对未来仕途的自信,表达了自己“会当凌绝顶”的雄心壮志,可见挫折并没有将杜甫打倒。同时,教师还引入了身边的案例:每位同学都经历过大大小小的考试,但你是否有杜甫这种豁达乐观的精神?是否也在一次次失利之后仍然坚强爬起,稳步向前,永不言弃?多个反问的方式,让学生陷入了沉思,他们开始思考自己平时的表现。这样,教师在无形中就将古人百折不挠的精神延续到当代语文课堂中。情感共鸣是学生理解传统文化,树立正确“三观”的前提,而如何引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则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进行气氛渲染。这样,学生既可以利用情境模拟方式深入到课本情境中,切身感受课本人物的情感变化,也可以利用课堂交流方式将自己从课文中感受到的文化与其他同学共享,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引发共鸣。综上所述,在理解文化和感悟文化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使学生努力争做文化的传承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恰当设计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文化知识,深入文章背后感悟文化内涵,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使学生成长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建军,范维胜.摒弃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中的“标签效应”[J].语文知识,2017(01).

[2]李倩.教育评价理念的转型:从被测试者到学习者———基于对中考语文试卷的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6(06).

[3]胡礼仁.语文教育、语文素养与人的生命质量[J].语文教学通讯,2016(02).

[4]杨雅丽.试论语文教育的文化传承与文化教育功能[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06).

[5]黄鸥.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应用研究[J].课外语文,2018(31).

[6]李芯.中学语文教学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05).

[7]林慧.注重传承,成就语文教学———浅谈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课外语文,2016(22).

作者:罗聪香 单位:福建省长汀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