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国古建筑的彩画新生

中国古建筑的彩画新生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国古建筑彩画的产生历史以及艺术特征,并整理出中国古代建筑彩画从功能到装饰之间的过渡。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提升古建筑彩画发展范围的艺术途径,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环境重点探讨古建筑彩画得到新生的有效方法,帮助全面提升艺术发展价值,实现古建筑彩画与当代建筑涂鸦艺术上的结合。

关键词:古建筑;建筑彩画;艺术发展;艺术价值

一、我国古代建筑彩画产生及发展因素

(一)从审美到功能

我国古代建筑物中通常会在材料表面涂抹一些防晒防腐蚀材料,通过这种防护方法来提升建筑材料安全使用年限,达到防护隔离的效果。所涂抹的材料带有不同色彩,防水、防晒、防虫等涂料在颜色上也有很大区分,由功能层面逐渐进入到审美层面,达到建筑物防护功能的同时审美效果也有明显提升。古代建筑最初受工艺影响,使用涂料目的仅仅是遮盖一些视觉缺陷,或者提升使用性能,随着建设工艺提升人们对艺术的审美也有很大转变,建筑物不仅要满足使用方面的必然需求,还要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审美享受。人们对美的追求不断提升,逐渐形成了我国古代建筑独特的彩画装饰,不仅追求颜色方面的搭配,同时也更加注重花纹变化,在花纹上变化多样,不同建筑物以及不同地区均有独特的建筑彩画体系,逐渐形成丰富多样的建筑表面涂绘艺术。

(二)原始图腾崇拜

中国古代建筑上的彩画,在绘制上多沥以粉条,在粉条上或两粉条之间贴上金箔,再用各种颜色绘出花纹。建筑彩画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成就,是中国古建筑民族风格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建筑文化是礼与乐相统一的文化,是礼(伦理规范,实用理性)与乐(首先是诉诸情感的艺术与审美)的统一,是内在的令人精神意志整肃的伦理,是发人深省的自然哲学与外在的令人心灵愉悦的情感形式的和谐,是天理与人欲的同时满足。建筑群体或单体或细节都在不同程度上达到了理与情的和谐共鸣。有的偏于达理却断无非情,只是将情感积淀为理性;有的偏于同情却不是无理,只是将理性宣泄为情感罢了。我国古代大部分少数民族均有自己独特的信仰,自然也形成了独有的信仰图腾,在建筑物的屋顶位置上绘制图腾,是一种信仰崇拜的象征,不同的图腾也有不同寓意,例如消灾辟邪、镇宅旺府。图腾是民族的精神支撑,人们将其理解为是祖先的传承,逐渐繁衍形成的建筑图腾彩画体系,其中以龙凤为主是我国古代建筑中最为常见的彩画,象征着吉祥。在一些木质衡梁上会描绘出荷花的形象,一方面具有吉祥的寓意,另一方面木质材料很容易起火,绘制荷花也有防火的意思。图腾逐渐演变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彩画,对其进行研究也能够发现不同民族的艺术文化特色。

(三)帝王思想的浸润

中国传统社会处于帝王统治阶段,社会出现严重的阶级分层化,为表示帝王绝对尊贵的身份,在衣帽服饰、日用品以及所居住的宫殿建筑中,都有独特的花纹图画。宫墙文画则是其中的代表,按照不同的身份地位对建筑彩画中的色彩以及图示风格要求都极其讲究,在帝王宫殿中所绘制的图画极其奢华,最初形成只是为了展现地位与权力,随着建筑行业不断发展,民间也在效仿这种艺术行为。虽然在颜色以及图样上有很大的差别,但稍有条件的民间建筑也会进行彩画装饰,分别用在墙面以及房顶的不同角落中。在古代对帝王与平民象征意义上有明显区分,并且普通民众对帝王也有着绝对崇拜的思想,因此在建筑彩画上主要为平安吉祥的寓意,顺应帝王宫殿的风格,整体建筑彩画体系上体现出了和谐的一面。这些绚丽多彩的建筑彩画也成为当今社会研究古代文化的有利资源,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也有了新的含义,下面文章将针对中国古代建筑彩画在当今社会的新生进行深入探讨。

二、古代建筑彩画在当代的新生变化

(一)古建筑彩画观念观念得到新生

我国古代社会中受孔子的儒家思想影响严重,将“礼”作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体系,建筑彩画中的大部分内容也是围绕这一核心开展的,受儒家文化影响,民众对不同建筑物彩画上的等级制度严格遵守,这一制度是默默形成的,同时也具有着法律道德约束。如果建筑物彩画中出现与自身身份等级不符合的图案,则是对“礼”的严重冒犯,也会受到相应惩罚。由此可见中国古建筑彩画受统治思想影响较为严重,其中体现出了严格的等级约束制度,对颜色、图案搭配绘制位置等都默默形成了规矩。普通民众需要严格遵守这一规矩,而这一点在当今社会却有着不同的定义。以龙的典型图腾形象为例,在古代龙象征着九五之尊,是天地尊贵地位的象征,普通群众是万万不能使用的,而在当今社会,龙是中国的图腾象征,任何人都可以使用,使用范围逐渐增大后,使得传统建筑彩画在当今社会也有了创新发展,单单龙的彩画绘制形式就有很多种。古建筑中的彩画,正色带表着尊贵,主要有五种,分别是:青、赤、黄、白、黑。正色使用在华贵的宫殿中,形成高贵典雅的表现特征,这些正色被当今社会定义为复古色彩,更是中国建筑的主要象征。当今社会对建筑彩画色彩中的重新组成搭配,在保留历史文化感的同时,更体现出不同古建筑风格,使得古建筑在色彩搭配上更加鲜活具有生命力。

(二)古建筑彩画保护工作取得新的突破

我国古代建筑彩画中所使用的颜料保存时间并不长,随着阳光照射雨水冲刷的时间增长,彩画会受到明显的破坏,导致最终的彩画结构受到影响,考古工作在研究古建筑彩画中受破损问题影响,一些彩画细节以及缺失,时间造成的磨损很难恢复。古建筑彩画发展至今,已经能够通过科学技术来将磨损的部分修复,并通过现代科技新研制出的新型古建筑色彩保护技术可以在不伤害建筑材料自身的情况下,对其表面彩画装饰进行最大程度的保护。古建筑彩画保护在当今社会也有着特别的含义,不仅可作为考古工作开展所应用资源,更能促进我国传统建筑彩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实现中国古建筑彩画在当今社会的新生发展,还需要从艺术研究与弘扬发展层面展开。

三、加强中国古代建筑彩画在当今社会新生发展的措施

(一)保持古建筑彩画民族特色同时融合新的艺术理念

古建筑彩画中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实现我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新生,需要将传统文化与当前的文化艺术发展相互结合,考虑到传统文化是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自然要将现代艺术理念融合在其中,体现出更长远的发展计划。传统建筑彩画与当今社会发展中的艺术价值观相互结合,更能体现出传统艺术的现代价值,在价值使用中传播,实现古建筑彩画的活态传承。古建筑彩画中对统治色彩以及民族信仰的呈现,在当今社会研究中都应该充分保存,体现出古代艺术的真实还原,这样在当今社会中才能得到创新发展。当今社会人们对建筑物艺术审美需要越来越高,并且在风格上也表现多样,古建筑彩画风格只是其中的一种,将其与现代艺术发展理念结合起来,保留各自特色的同时留有足够空间用于发展壮大,使我国古代建筑彩画在当今社会中得到新生。

(二)古建筑彩画在发展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虽然古建筑彩画中大部分为民族特色以及民族信仰的图腾,但其中对群众等级划分十分明显,存在大量的剥削以及压迫,这也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弊端。中国古建筑彩画在当今社会中发展,要将其中的精华部分弘扬,对于其所传播的思想与当今社会价值观不符合的部分,则应该去除,使用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来进行替代,这样古建筑彩画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才能实现长期目标。实现新生发展计划需要协调好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文化价值观之间的相互融合,共同探讨出适合文化价值观念共同发展的体系。当今社会中对艺术追求更加前卫,在同一建筑彩画作品中,可以同时出现多种艺术含义的表现手法,这样最终的艺术品在形成阶段更符合当今社会需求,可以达到最佳艺术效果。古建筑彩画在当今社会中的重生还需要注重对传统艺术价值保留,衔接好古建筑彩画与现代建筑物彩绘艺术之间的结合。

(三)加强当今社会新型建筑彩绘途径的开发应用

当今社会建筑彩绘形式多变色彩鲜艳,并没有固定的颜色以及图腾局限,在商场内墙壁中,以及建筑物的外墙部分,常常会见到不同类型的彩画,多数以卡通居多。可以利用这一传播途径来对传统建筑彩画进行进一步弘扬发展,进入到新的历史层面,实现传统彩画艺术与当代艺术之间的相互结合。古建筑彩画在当今社会中具有极强的生命力,随着时间延长文化底蕴也会逐渐凸显出来。面对发展中所存在的冲突以及矛盾问题,可以通过多途径开发来继续深入解决,体现出艺术之间的融合性,并为各项管理建设计划开展建立起适合的基础环境。有关于发展中常见的艺术冲突问题,在途径选择中要考虑与建筑彩画艺术之间是否融合。在艺术表现中,最能通过艺术价值来体现出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这也是中国古建筑彩画在当今社会中得到新生发展的重要途径。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从文化内涵上来讲,中国古建筑是极其深邃的,具有中国人自己的审美观点形成的美学特征。无论建筑总体的规划,细部的刻画,外观的造型,都反映着先人的一种审美取向,与国外建筑迥然相异。比如它要讲究神韵、讲究和谐、讲究一种内在的精神。而且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在其中都有所反映,窗花、窗隔等一些细部的装饰,屋顶的砖瓦系统,都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其中,所以中国古建筑是一个综合性的、艺术的产物。在当今社会中实现古建筑彩画的新生发展,更需要以发展的眼光来观看事物,实现更长远的发展计划,进而促进古建筑彩画在当今社会得到新生。

参考文献:

[1]李敏.陕西省古代建筑彩画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中国民族博览,2017,(07):215-216.

[2]张叶,雷祖康,杨志敏.古建筑彩画的二维图像信息现场量测技术数字化实践———以武当山道教建筑两仪殿壁画为例[J].华中建筑,2017,(04):106-111.

[3]王文亚,张明宇,孙文超.古建筑彩画照明用光源显色性评价方法研究[J].照明工程学报,2017,(01):52-56.

[4]吴诗琪,冯白帆.徽州传统古民居建筑彩画装饰艺术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7,(04):78-80.

作者:班宁秋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