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中国文化营销范文

中国文化营销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中国文化营销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中国文化营销

第1篇:中国文化营销范文

关键词:文化资本理论;当代中国;文化品牌;营销

1从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看文化品牌营销的必要性

1.1文化资本理论回顾与其现实意义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PierreBourdieu)的文化资本理论是其社会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他对马克思资本论的一种非经济学解读。布迪厄将文化资本分为3种存在状态:一是身体化的文化资本;二是客观化的文化资本;三是制度化的文化资本。在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中,不同形式的资本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其价值也体现在3种资本之间的可转换性上,而3种存在形态的文化资本也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文化资本理论中的转换思想其实就是文化产业发展中所遵循的一种思想。在布迪厄的资本理论体系中将文化资本置于核心地位,文化是一种资本,是一种工具和手段,削弱了甚至可以说是消解了文化的非功利性。布迪厄将场域作为进行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单位,以资本为工具将对场域的分析扩大到整个社会。场域内存在力量和竞争,资本不仅是场域活动竞争的目标,同时又是用以竞争的手段。

1.2中国文化品牌现存问题

中国新兴的文化品牌在近10年来不断涌现,发展势头迅猛,但还存在许多问题。我国文化企业的品牌建设意识还有待增强,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较少,品牌专业人才匮乏,基础平台搭建还不够完善。文化品牌产品内容单一,缺乏产业链开发。文化品牌国际化程度不高。我国的文化产业总体结构偏向内向型,文化资源尚未有效利用。强势的文化品牌能够降低价格弹性,保持竞争优势。进入市场的畅销的新产品容易被竞争者模仿,但品牌忠诚是竞争者通过模仿无法达到的。品牌能彰显消费者的身份与地位,企业就可以充分利用品牌优势,扩大市场,巩固消费者对于品牌的忠诚度。所以,对于中国文化品牌的营销是至关重要且刻不容缓的。

2文化品牌的文化营销——新型的“软营销”

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很大程度取决于企业对品牌的营销策略。所以,如何将品牌的文化内核植入消费者的内心深处,使之保有对品牌的忠诚度是企业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在布迪厄看来,文化产品是客观化的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的统一。“文化产品既可以表现出物质性的一面,也可以表现出符号性的一面。在物质性方面,文化产品预先假定了经济资本,而在符号性方面,文化产品则预先假定了文化资本。”现今这个全球化智能时代,品牌即象征着资产与身价,而且愈加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文化是品牌的灵魂,品牌则是文化的载体。但是品牌的可模仿性大大限制其发展,品牌如果被粗糙模仿,会破坏文化品牌的内涵与其所在的行业和市场。这需要文化品牌的差异化的文化营销,使竞争者难以模仿,同时巩固品牌的地位。品牌文化营销是提高顾客忠诚度、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文化营销是通过挖掘或培养企业品牌的文化价值,实现企业和顾客文化价值共振。文化营销能够以文化的亲和力与渗透力形成品牌优势,将关系群体联系在一起,从而增强企业整体的竞争优势。

3文化品牌的聚焦营销

人们现今已经迈入“智能时代”,已经从“稀缺经济”的生存状态中脱离出来,每个品类的产品数量呈现了爆发性的增长。在这种情况下,顾客可选择的空间空前扩大,而如何在这样的选择暴力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并且胜出是现在企业普遍面临的难题。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认为,这些在高速变化的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的文化资本群体是代表着新时代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转变的新阶层。这群新知识分子在消费观念与行为上与上一辈已经大不相同,正在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态度以及新的生活方式。随着生产工具的普及和传播媒介成本的降低,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文化和经济重心也在加速转移,从大热门的主流产品和市场转向利基产品和其市场,面向特定小群体的产品和服务也可以拥有巨大的经济吸引力。实体唱片的辉煌在20世纪初的突然崩塌就是最好的证明。进入2000年以后,全球实体唱片销量开始明显下降,连续6年呈现负增长。新技术的发展不仅仅给实体唱片带来了经济上的冲击,它还给歌迷提供了无数前所未有的新选择,它让歌迷听到了从前没有听到过的音乐,进而迎来了小众音乐的春天。就最近的游戏市场来说,也上演着类似的一幕。相较于男性的游戏市场,女性游戏一直是小众产品,女性玩家的人数也一直偏少。随着游戏产业的不断发展和游戏设备的不断革新,游戏的普及率越来越高,成为十分普遍的娱乐方式。因此,女性玩家的数量以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迅速增长。《恋与制作人》这款游戏的上线引爆了女性市场的热点,让人们开始正视女性玩家这一群体。《恋与制作人》这一团队就是发现了小众人群的潜力并发掘了女性这一长期被忽视的小众市场,在众多热门游戏中脱颖而出,成功地将“小众”发展为“大众”。尽管这款游戏还有些许瑕疵,但是对于目前女性向游戏匮乏的游戏市场来说,足以让它从众多游戏中突围,拿到不错的战绩。所以,中国文化品牌的营销要在当前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就要另辟蹊径,通过聚焦营销策略,发掘有潜力的“小众”群体,或者深度挖掘品牌的独有内涵,精准定位。

4中国文化品牌的内容营销

相比《花木兰》和《功夫熊猫》巧妙地将现实的内在立意与中国的传统故事结合,我国出口文化产品内容接纳性较差,没有从受众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发展中国的文化品牌,导致文化贸易逆差仍较大。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故宫再一次焕发了新的活力。近年来,据不完全统计,故宫博物院近年共计研发近万种文化创意产品,故宫博物院以全新的面貌进入大众视野。直至2016年,故宫参观人数创下1600万人次的历史新高,文化创意产品的销售额高达10亿人民币,再加上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热播,可以说,历史悠久的故宫成为新晋“网红”。在主题公园领域,迪士尼是毫无争议的全球老大。华强方特公司在激烈的竞争中,凭借自身拥有的影视特技、数字图像、仿真机器人等高新技术,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脍炙人口的故事和文化元素,如《白蛇传》《聊斋》《西游记》等,让传统文化通过特殊的创意和设计,积极创新,打造独立且互通的文化科技产品。有了这些中国特色的主题公园游乐项目,如女娲补天、决战金山寺等,华强方特的东方神画打造出了明显差异化的文化品牌,形成了品牌竞争优势。文化是能够影响人类行为的精神层面的内容,是人类共有,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结合文化营销与精准营销策略,中国文化品牌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崭露头角;融入中国文化元素,中国文化品牌才能在国际化的道路上独树一帜。

参考文献:

[1]朱伟珏.文化资本与人力资本——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经济学意义[J].天津社会科学,2007(03):84-89.

第2篇:中国文化营销范文

在《喜羊羊与灰太狼》诞生过程中,其创作团队就进行了详细的市场调查和沟通,对主人公的个性、片中涉及的热门话题和主要角色的价值观等都做了相应的设计和定位,使得这部电影的观众群从低龄儿童一直扩展到全年龄,成为老中青少四代人均兴趣盎然的动画片。同时《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汇聚了上海文广集团、广州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优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三方之力,组成了强大的营销团队,为动画的制作宣传、运营操作、资金周转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凭借有力的营销策略,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有效的使用,让喜羊羊一下成为了社会话题、潮流事件,成了不得不知、不得不说的“名词”。由“喜羊羊”衍生出来的产品已涵盖了数十个品种:音像图书、毛绒公仔、玩具礼品、文具服装、食品、日用品、QQ与MSN表情等,产业链迅速延伸,体现出其不可低估的品牌价值和市场“侵略性”。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正迎来一个加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05年喜羊羊的横空出世,创造了中国文化产业的一个奇迹。然而在喜羊羊火红的背后,我们却不得不认真思考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实。自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化产业多年来呈现出全方位的增长态势,2004年以来,全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在15%以上。中国每年生产出大量的文化产品,据统计,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中国动漫产量从2004年到2010年短短7年间,跃升了50倍,超过美、日、韩等国成为世界第一动漫生产大国。从数量上看,中国称得上是文化产品生产大国,但从世界影响力来看,我们绝对不是文化产业强国,中国文化产业的对国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占国内GDP的份额平均在10%左右,美国文化产业产值更是在其GDP中占到了25%,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中所占份额达43%左右。而中国文化产业占国内GDP的份额不足4%,占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份额的不足3%,这同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的地位极不相称。纵观国内,每年文化产品产出数量虽然十分可观,但像“喜羊羊”一样产生巨大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效益的文化品牌可谓是凤毛麟角,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和矛盾,主要是:文化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缺乏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文化产业发展只反映出量的增长,内涵式发展明显不足;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传播力还有待增强,进入国际主流市场的能力还较为有限等。总体来看,当前的中国文化产业现状只能算是初期发展阶段,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各国文化竞争凸显的客观形势下,中国文化产业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研究并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使其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不光必要,更是迫切之极。为此,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近些年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并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人们深刻认识到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不可小视。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以中央全会决定的形式对文化建设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思路举措和政策保障进行了系统论述和安排。总书记在会上指出:“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背景下,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党的十八大报告则进一步强调“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不可少的五项新要求之一,并对“显著增强”提出了三个方面总体要求: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二是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三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扎实。三个方面总体要求说明中央对提高文化软实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具体,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为此我们必须抓住机遇,立足国情,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力争在世界文化竞争大潮中站稳脚跟,获取应有的地位。

“喜羊羊”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尽管有人认为“喜羊羊”的成功只是个案,不能视为通例,但我们还是应该看到其成功背后存在的必然性因素,它是创作者反复创作、精心设计以及发行商通过整合营销将创意转化为财富的丰硕成果,其成功经验给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带来诸多启示:

(一)立足于本土化、民族化原则,充分挖掘中国文化丰富资源

文化产品不仅仅是消费时代下能获得巨大利益的产品,同时它所承载着的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宝贵精神。“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特色是中国文化产业在世界文化竞争中致胜的法宝,我国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应善于开发,有效利用,把握住自己的特色优势,确定文化特色发展之路。《喜羊羊与灰太狼》充分挖掘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动画片中羊的善良、聪慧无需多说,而狼的形象却也不乏可爱的一面,片中始终渗透着中国人非常看重的亲情、友情、互助、与人为善等精神,这些传统的文化元素得到了观众的普遍认同。我们要善于开发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现代市场需求和技术制作的背景下发展成为文化产业,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二)加强文化创新与创意,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力量来自于文化的原创性,我们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只有经过不断创新和再创造,才能成为符合时代需要和国际潮流的文化产品。《喜羊羊与灰太狼》受欢迎程度和影响力超过了以往任何一部国产动画片,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它独到的创意理念和创造精神。凭借中国传统故事中许多狼吃羊的题材,《喜羊羊与灰太狼》对狼羊故事进行重新设计包装,在动漫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语言风格等多方面,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也是这部动画片能够风靡起来的原因。目前中国的文化原创性力量还远远不够,文化产品的特色不够鲜明突出,存在量高质低、抄袭模仿的现象。在题材选择方面,中国特色类作品依然是广为人知的古典名著和历史故事,具有时代气息、反映现代人生活的文化精品并不多见。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我们所缺乏的不是资源,而是优秀的项目策划和文化创意。为此,我们要高度重视文化创意,突出文化创新,支持鼓励具有开拓性、原创性和差异化的产业项目创意,精心打造高水准的经典文化作品,提高文化影响力,这是中国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品牌的关键。

(三)研究广大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重视文化产品的运作和推广

在当今市场环境下,文化产业要有一种重视整个产业链架构的意识,不仅关注文化产品的创作和制作,还需重视消费市场的调查研究、产品的策划营销、推广运作等工作。以受众为中心,充分了解广大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文化的推广和传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最大可能地获得受众的认可。《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动画片准确把握了受众的需求,受众目标清晰明确,内容生活化、人性化,加之精心的宣传策划和相关衍生产品的开发,使得“喜羊羊”品牌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得以延伸。动漫王国迪士尼的成功,并不仅仅是创造了众多的卡通形象,而更重要的是找到了一个形象消费市场、形象创造、形象运作和形象营销推广的完整价值链和有效的业务运营模式。因此,文化企业不能只把自己局限于“导演”的角色,要建立调研和推广部门,积极开展大众消费的调查研究、产品内容的营销推广,拓展衍生产品市场,不断推陈出新,满足受众的需求,增强文化传播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四)重视文化品牌效应,打造中国特色的文化品牌

品牌是文化传递的桥梁,在传承民族精神、文化价值,和推动本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走打造文化品牌之路,是文化产业壮大的必由之路。喜羊羊的创作方、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宣传公关部总监吴惇认为,文化产品必须具备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才能长期吸引受众的关注,才能在市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在“喜羊羊”之前,国产动画片注重品牌建设和营销的作品并不多,对于自身品牌建设与发展也往往缺乏应有的经验和充足的资本,而国外成功的动画系列剧,无不注重产品长远的发展与品牌的树立。米老鼠、唐老鸭、史努比、小熊维尼、加菲猫等经典的系列动画故事层出不穷,相关衍生品也不断推陈出新,成为世界上的知名品牌。树立品牌意识,集中力量开发造就具有时代性、共通性的文化品牌,利用品牌取得更好的社会效应和市场效应,也是中国文化产业迈出国门的重要条件。

第3篇:中国文化营销范文

关键词:国产动画电影; 跨文化传播; 问题与路径; 《哪吒之魔童降世》

电影作为文化的载体,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美国和日本分别通过好莱坞电影和动画作品进行文化输出,有效地传播了本国传统文化和价值体系,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大力提倡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今天,国产动画电影进军海外市场无疑可以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并有利于对外话语体系的建设。《哪吒之魔童降世》作为《封神演义》系列的第一部,“通过艺术创作将民族文化特质与当代价值观进行融合创新,实现对当代中国文化的精妙再现”a。截至2020年3月23日,《哪吒之魔童降世》已经在中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和英国上映。根据当天猫眼专业版软件的统计数据,《哪吒之魔童降世》全球票房累计超过6.6亿美元,在中国电影票房总榜上名列第二,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国内和海外票房差异悬殊,国内贡献票房约6.9亿美元,北美和英国分别只有14.9万美元和5.5万美元。另外,国内的电影评分较高,猫眼和豆瓣分别给出了9.6和8.5的高分,而在海外的电影评介平台上,如在ROTTENTOMATOES(烂番茄,美国电影评论、资讯网站)的新鲜度是87%,IMDb(互联网电影资料库)的评分是7.5,《洛杉矶时报》和《纽约时报》分别是60分和40分,这与国内好评如潮的现象形成强烈对比。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观众对该影片评价的差异,探究国产动画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讨论如何通过国产动画电影更好地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构建对外话语体系。

一、《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海内外评价对比概述

《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国内广受好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国产动画电影长期以来发展滞后,特效制作常常遭受诟病,但是《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一流水准打破了这一偏见。它制作精良,画面衔接流畅,色调自然,凭借特效逼真、场面震撼的3D动画获得了国内众多动画爱好者的支持,这对于国产动画来说迈出了一大步。第二,《哪吒之魔童降世》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神话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和再创造。影片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色,选择了哪吒这一国人耳熟能详的神话人物,其传统神话的文化基因显然更易于被国内受众接受。同时,影片还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了富有现代意义和人情味的改编,舍去了“割肉还母,剔骨还父”的情节,哪吒和敖丙也不再是绝对的善恶对立,这种在合理范围内的改编,使得故事焕发出了新的光彩。最后,《哪吒之魔童降世》延续了哪吒的传统精神内核——反抗精神,但反抗对象从父亲变为天数,这种“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反抗精神,与追求自我的当代精神相吻合,不仅将观影群体扩大到了成年受众,引起他们的精神共鸣,还挖掘出了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为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受到国内电影爱好者的追捧也就不足为奇。《哪吒之魔童降世》在海外上映后,在电影平台上获得了诸多评价,一方面大部分评价出自海外华人,另一方面外国观众去影院观看多数是受到身边中国朋友的影响,而且对该部影片提出了诸多改进建议。这些不同的批评和建议,可以帮助国产动画电影更好地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提高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效果和接受度。根据IMDb上的观众评论可以看出,对于外国观众而言,最大的问题是如何看懂这部影片。首先,许多外国观众表示,影片的字幕翻译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影片中存在许多中国特色的文化负载词,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理解障碍。例如“申公豹”和“日月同生,千灵重元,天地无量乾坤圈,急急如律令”等,所以采用外国观众能够理解的字幕翻译十分重要。第二,在人物设计上,国外观众认为片中人物形象混乱,好像出自不同的电影,而且人物形象丑陋,缺乏吸引力。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物形象缺乏了解,所以角色造型不统一对他们来说也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第三,影片的情节设置给外国观众带来理解障碍。如电影中哪吒和敖丙的命运纠葛,在部分外国观众看来,给人一种同性恋的奇怪感觉,而哪吒在他师傅的衣服里找东西对于外国观众来说也是很奇怪的行为。另外,电影中关于哪吒牺牲的情节看起来有些老套,说教性较强,整体架构显得有些松散。b

二、《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跨文化传播问题探析

第一,语言和文化差异是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必须跨越的障碍。对于外国受众来说,正确理解中国文化的难度相对较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所以字幕翻译至关重要。外国观众不了解《封神演义》的故事和道家文化,这种文化差异增加了翻译和理解字幕的难度。字幕翻译导致电影的感染力下降,其精神内涵和文化背景难以传达出去,比如在电影结尾哪吒说:“去你个鸟命,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影片将“去你个鸟命”译为“forgetyourfate”,未能充分传达出哪吒的愤怒和电影中“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反抗精神。第二,中西审美存在差异。如果说中西审美取向在类型上的差异是外显的,那么在体验上的差异则是内在的。c不同的审美观导致外国观众对《哪吒之魔童降世》的人物形象不认可,容易产生抵触心理。电影中的人物形象未能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人物形象,而是对每个角色的形象重新进行设计。哪吒在这部电影中不同于传统少年英雄的形象,他双眼蒙着黑眼圈,走路时手插裤腰带,嘴里不停念叨着打油诗:“我是小妖怪,逍遥又自在。杀人不眨眼,吃人不放盐。”可以说是又丧气又叛逆。太乙真人也不再是仙风道骨的经典形象,而是操着一口四川普通话,更像是一个普通人。众多崭新的人物形象给国内观众带来了新鲜感,因为他们脑中有传统文化背景和固有思维的支撑。但是对于外国观众来讲,杂糅的人物形象一方面无法满足他们对异域中国风的审美期待,同时也不能与迪士尼、好莱坞等西方经典动画电影相媲美。剧情是电影的核心,特效制作是为剧情服务的。首先,《哪吒之魔童降世》对中国神话故事进行改编,在国内获得了观众的普遍认可,但是这种改编对于外国观众来说并不恰当,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和创新分配比例相对不均,不利于讲好中国故事。其次,该片的改编过度弱化了太乙真人、申公豹等角色,元始天尊的角色形象设计稍显刻板,龙族前史的铺垫不足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影片的叙事发展。另外,剧情逻辑的通顺度和故事发展的完整性都影响了外国观众的观看体验,需要介绍相关的传统文化背景知识来帮助他们理解。第三,电影的跨文化传播不仅依靠电影自身的质量,还需要营销、政策等外部推动力量。《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国外没有人脉和院线的优势,所以拓展发行渠道、充分进行海外营销势在必行。国产动画电影的营销渠道狭窄,目前中国的动画影片在“走出去”的方式上仍以参加知名电影节展会吸引海外发行方购买为主,国内片方对于海外发行渠道和市场营销方面的掌控力很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就是借助美国电影市场和戛纳国际电影节输出海外的。d另外,国产动画电影的营销方式单一,《哪吒之魔童降世》几乎没有进行海外宣传。相比之下,美国的动画电影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前做了充分的营销:《冰雪奇缘》将主题曲改编为中文版本,并且在微博等平台中文海报;《爱宠大机密》邀请何炅和陈佩斯等公众人物配音,来吸引更多的粉丝。国产电影在国内上映前,主演会到各个城市或者高校宣传。《哪吒之魔童降世》缺少海外宣传,影响力较小,所以国外观看人群基本都是华人,外国的受众范围非常小,当然也无法达到理想的对外传播效果。

三、国产动画电影的跨文化传播路径探究

国产动画电影担负着对外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责任,本文通过分析国产动画电影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试图推动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提升电影字幕翻译水平,跨越中外语言和文化的鸿沟。国产动画电影需要以外国观众的接受为中心进行字幕翻译,同时综合考虑他们的语言水平和文化背景,用他们能懂的语言将中国故事讲清楚,将中华文化讲明白,在跨文化翻译过程中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向世界。翻译时可以采取归化的方法,顺应外国观众的习惯,帮助他们理解电影的内容,也可以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保留原本的文化特色,传递中国文化基因。另外,还可以适当增译相关文化背景信息,为外国观众提供适当的文化语境。总之,国产动画电影外译要兼顾中外文化,在尽量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努力消除跨文化和跨语言的交流障碍,协助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妈妈咪鸭》就曾根据中西文化差异采用了中英两种版本的台词,如在中文版本中,淘淘见到大鹏后始终叫她“妈妈”,而在英文版本中,淘淘很少喊大鹏“妈妈”,而是直接称呼她的名字,从而适应了英语国家观众的文化习惯。第二,提高文化承载力,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人物形象。国产动画电影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可以增加中国元素,让外国观众获得更多信息,以便更好地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电影编剧在保留中国传统人物和文化符号的同时,需要兼顾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在电影中表达更多的传统文化,比如《封神演义》、道家文化等背景知识,体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同时通过增加背景信息,帮助外国观众克服文化差异,增进理解,并且潜在地传播中国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核心,美国利用中国形象开发了《功夫熊猫》和《花木兰》这两部电影,但是传达的是美国精神和美国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国产动画电影应该利用“走出去”的机会,发掘民族文化,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所以国产动画电影中的人物形象要合理转化,在创新的基础上,适当地回归民族文化。e第三,尊重文化差异,利用跨文化叙事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老套的情节在国内外都不受欢迎,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故事更具吸引力和传播性。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际化的表达方式来讲述中国故事。国产动画电影需要安排合理的故事情节,用完善的故事情节增强外国观众的理解和认同,也可以寻找与其他国家文化之间的共同点设置情节来跨越文化差异。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电影应融合世界电影的主流话语体系,建构中国电影的文化主体性和全球化叙事能力。f第四,充分利用全球化的时代优势,拓宽对外营销渠道,大力进行海外宣传。如可以加强海外影业投资,扩大商业版图,增加国产动画电影在国外的排片率。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为海外营销提供了便利,同西方国家利用“微博”等社交软件在国内宣传他们的影片一样,国产动画电影也可以利用Instagram、Twitter和Facebook等国外网络社交平台做推广。另外,还可以与外国影星合作,借助他们的号召力来吸引更多的外国粉丝。例如《妈妈咪鸭》现身为第一部全球同步上映的国产3D动画电影,提前一年即开始全球路演和预售,同时选用《蜘蛛侠:英雄归来》女主角的扮演者Zendaya(赞达亚)为主角配音,帮助影片迅速打开了北美市场。

四、结语

第4篇:中国文化营销范文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文化软实力;文化产业国际化;研究背景

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其价值的传承需要以文化产品为媒介。这即是说,文化产业这个在经济领域大有潜力同时也可以被视作一种文化传播方式的新秀,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并行的今天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扶持文化产业的力度越来越大,这就更突出了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一带一路”倡议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全球形势变化和我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倡议。“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为文化产业带来了机遇,也必然能加速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和升级,进而推动民族文化走出国门。对此,应认真研究沿线各国文化资源特性,制定合理的合作机制,深化与沿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产业交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联互通,发挥文化的引领和沟通作用,促进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

一、“一带一路”倡议视角下文化产业国际化的研究背景

(一)文化产业国际化是世界发展的需求目前,文化产业国际化已成为当前世界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趋势。世界经济此时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日渐多元化,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际投资贸易格局急需调整,沿线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文化产业国际化必须首先要求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秉承平等开放理念,维护世界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区域经济[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不仅是商品、货币、技术、资金、信息、服务、人员、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跨国跨地区的自由流动,还包括文化观念、文化信息、文化资本和文化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2],特别是在新媒体背景下,世界人民的意识形态、文化生活、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在先进传播技术的应用下随时随地都在交流融合,人们的文化观念不断趋向国际化。任何国家的文化资源都不可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要全面走向国际化,必须借鉴学习世界各国先进文化建设经验、融合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打造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品牌,为文化产业国际化做充分准备。在世界各国文化产业化发展历程中,已有许多实践经验可以证明,要使经济模式在多样化的基础上走向互相整合,并逐渐趋向于最佳资源配置模式,必走文化产业国际化道路。而文化产业要走向国际化,需要在本民族已具备成熟文化市场的基础上同时拥有较强的创造性和国际竞争力,才能经受得住世界范围内的激烈竞争、优胜劣汰,最终适应国际化大潮。

(二)文化产业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是与国际接轨的必要条件文化产业在我国是一门年轻且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行业,其具有跨专业、跨行业的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产业人才需求迫在眉睫。因此,如何培养“懂文化、能管理、谙市场、有技术、会营销”的全能复合型人才,是世界各国教育组织亟待研究的课题[3]。“一带一路”倡议视域下,中国与世界经济紧密融合,国内文化企业面临与跨国企业的竞争。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急需大量高端人才。文化产业必须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理念,加强技术创新,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创造出更多的“中国研发”“中国设计”和“中国品牌”。目前,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消费需求加大,国内正面临日益壮大的文化消费和不够成熟的文化产业理论研究之间相互矛盾的局面。文化产业是一个大众化、内涵极其复杂的产业,这就更加需要科学的、深入的理论研究和专业人才在更高水平上给予扶持和指导。只有这样文化产业这个年轻的学科才能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才能逐渐超越其他文化竞争力强劲的国家,才能与世界接轨、较量[4]。因此,加强文化产业专业建设、培养文化产业高端人才,是文化产业国际化的必要条件。

二、中国文化产业现存的问题与缺陷

中国文化产业总体起步晚,文化产业存在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居民消费层次低、文化企业价值链宽度不够、文化创造束缚因素较多、文化市场主体弱小、管理方式滞后、政府角色定位不明确、高层次文化产业发展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中国文化产业价值创造和实践能力。

(一)尚未建立文化产业法规制度、管理体系1993年,人大代表曾联名提议,要求制定《文化市场管理法》,以谋求在文化市场管理上有法可依,但目前尚未出台有关文化市场的法规政策[5]。另外,国家管理层应该设立我国文化产业的机构管理部门,至少也要构建一种省部级联合体系。依法治国是当前的基本国策,制定出具体的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法律法规[6],才能更好地推动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文化市场体系不健全拥有健全的文化市场体系是一个地区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相对完整的文化市场体系应该包括文化产品市场、文化服务市场、文化要素市场三个组成部分。鉴于文化市场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的文化市场体系能够促进各类文化产品和市场要素自由流动,助推文化资源优化配置,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然而,当前中国文化资源的管理体制限制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并造成区域性封锁和行业垄断,这极其不利于文化市场大发展、大繁荣。

(三)丰富的文化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我国历史悠久、资源丰厚。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博大精深,却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为了弥补此遗憾,当下应该做的是在更深层次上发掘我们民族文化的内核,提炼其中的普适价值,并在当今文化语境中重新阐释和创新,以此来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

三、“一带一路”倡议视角下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的途径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首先需要有国家层面的方针政策指导,构建合理的长效机制,重视培养高端专业人才,挖掘特色资源,创新文化品牌,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文化产业国际化做准备。

(一)制定有效可行的政策法规文化产业国际化首先要了解沿线各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政策法规、文化消费习惯等多种因素。不但要深入沿线各国考察调研,精准定位文化产业需求和发展情况,还要统筹兼顾国际、国内市场,制定出台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政策法规,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推进《丝绸之路文化产业战略规划》的落实。除此之外,我国文化产业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不同门类的文化产业管理权分散在多个管理部门中;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信息传播技术快速介入,使文化产业原有的门类在多方面出现了重叠,多头管理与职责不清,对文化产业的市场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制定有效的政策法规,才能使文化产业在国际竞争中获取市场先机,才能协调市场结构与市场行为,最终促进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展,加速文化产业国际化。

(二)整合文化产业资源,塑造民族文化品牌文化企业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用现代意识来着眼和处理传统文化资源,弥补中西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更重要的是树立品牌意识,在国际市场上建立属于中国自己的品牌。重点扶持影响大、社会效益好的民族文化企业组建企业联盟,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竞争力,设计制造出原创性强、对国外消费者有吸引力的文化精品,在国际市场上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品牌。“一带一路”倡议能打破不同区域间的文化屏障。两千多年前的“丝绸之路”连接了异域文化,更有力促进了东西方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三)秉承创新理念,强化市场营销观念,提高国际竞争力树立创新理念,推进地方文化产业向市场化转变,促使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美食文化、民居度假村、商业类、宗教文化等多种业态相融合,给文化产业注入新的生命力,拓展发展空间,确保带动地区经济良性发展。高度重视文化产品的国际市场营销,加大对国际营销的投入力度;做好市场调查工作,进行市场细分,充分了解所要进入市场的消费需求,减少“文化折扣”。以现代意识为包装,树立文化品牌,并对品牌元素进行整合营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地区应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旅游资源,打造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产品,提升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大力发展特色演艺娱乐业,把现代视听技术应用到传统艺术文化中,塑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演艺娱乐品牌,通过文化品牌和文化服务提高国际知名度。中国饮食不但“色、香、味”俱全,且具有“滋、养、补”的特色,塑造特色餐饮文化品牌,于文化产业国际化意义重大。要用最新科技打造传统文化资源,创建本国特色品牌文化产业,为文化品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增强国际竞争力做必要准备。文化产业是否繁荣是文化发展与传播的先决条件。在全球化竞争中加快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化水平,既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外部要求,也是繁荣、发展和传播中国文化的内在选择[7]。

(四)注重人才培养,深挖融资渠道,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目前,我国文化企业主体地位基本确立,有了一定的规模和竞争力,文化产业各行业均出现了一批有实力、有创造力的优秀企业,初步树立起了文化品牌。但是,还必须注重培养高端专业人才,从沿线各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和价值取向着眼,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品牌文化产品,输出自己的文化产品和优质服务。通过学术沟通、媒体合作、贸易渠道深化多边经济文化合作,以拓展文化产业国际化市场。在国外市场创立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跨国公司,这样既可以培养熟悉国外市场的高端人才,又可以拓展海外文化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沿线各国文化企业可以联合创立文化产业共享基金,也可以与金融投资机构合作成立文化产业基金,运用市场化股权投资和项目投资的方式,严格执行审核制度和技术把关,为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文化企业提供资金支撑。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强化了文化生产的智能化、科学化,拉近了供需双方距离,减少了流通成本的损耗,改变了供需模式,增强了文化要素的使用效能,拓展了文化服务的范围。因此,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必须借助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技术。

四、结语

中国文化产业国际化有利于沿线各国在区域经济上互通有无、彼此交融,文化产业深度交流和文化资源共享,最终发挥文化的引领和沟通作用,推动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让沿线各国人民共享“一带一路”倡议成果。

参考文献

[1]周跃辉.“一带一路”建设进展及展望[J].党课参考,2018,(9):60-73.

[2]曹文.中国文化产业国际化的战略选择[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2,(11):32-33.

[3]黄长华.“文化产业”专业建设的构想和路径[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8,(10):131-134.

[4]唐向红,李冰.日本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及其前景[J].现代日本经济,2012,(4):47-55.

[5]樊萍萍,周荣.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0,(6):1009-1203.

[6]张文平.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努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1,(6):7-10.

第5篇:中国文化营销范文

关键词:戏曲;对外传播;《牡丹亭》;文化走出去

一、《牡丹亭》在英美的翻译

汤显祖是我国著名的戏曲家和文学家,其创作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被称为“临川四梦”)不仅通过戏曲表演广泛流传,而且在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尤以《牡丹亭》的评价最高。明代文学家沈德符在《顾曲杂言》中写道:“《牡丹亭》一出,家传户颂,几令西厢减价。”曹雪芹也曾借林黛玉之口说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的味道。”实际上,《牡丹亭》不仅在中国获得了大批读者,也吸引了西方读者的目光。西方关注《牡丹亭》始于1929年德国学者徐道灵在《中国学》第四卷《中国爱情故事》一文中对《牡丹亭》的摘译和介绍。在英语世界里,《牡丹亭》的第一个译本是哈罗德•阿克顿节译的《春香闹学》,于1939年载于民国著名的中国文化推介杂志《天下》。作为一名英国诗人,阿克顿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曾在北京大学执教7年。一般的西方人不能适应京剧音乐高音量的“热闹”,阿克顿却觉得“响锣紧鼓对我的神经是甜蜜的安慰,西方的音乐在我听来就像葬礼曲”。虽然阿克顿翻译的是京剧《牡丹亭》的改写本,但可视为对汤显祖所著《牡丹亭》的间接传播。阿克顿在东方文明中找到精神力量,主动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但这毕竟还是他个人的选择,当时的西方对中国戏曲的了解还太少,所以该文本的接受度并不理想。20世纪40年代,《牡丹亭》开始了在英国国内更广泛的传播。二战结束后,英国重新思考其与亚洲各国的关系,加大对汉学研究的支持力度。华裔汉学家张心沧在《中国文学:通俗小说与戏剧》中收录了《牡丹亭》的《闺塾》《劝农》《肃苑》《惊梦》四出戏,这是英国第一次将《牡丹亭》的文学文本收入文学选集中。根据张心沧在前言中的描述,该书面向的读者主要是汉学家、高校教师和学生。出于这样的翻译目的,张心沧的译文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原作的风格,这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正如著名文学评论家夏志清在评价《中国文学:通俗小说与戏剧》一书时写道:“该书为优美且忠实的翻译建立了最高的标准。”这本著作的出版有力地推动了《牡丹亭》在英国的传播。相较英国,美国对《牡丹亭》文本的传播更早,也更成熟。20世纪初的美国新诗运动已将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推向了高潮,为汉学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随着在二战后的迅速崛起,美国为维持其霸权地位,也加大了对中国研究的投入。同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汉学研究的中心从欧洲转向了美国。华裔学者翟楚、翟文伯父子于1965年推出的《中国文学瑰宝:散文新集》中收录了《标目》《惊梦》《寻梦》三出戏,这三出戏是基于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编译而成的。同年,汉学家白之在其主编的《中国文学选集》中选译了《牡丹亭》的《闺塾》《惊梦》《写真》《闹殇》,并于1980年出版了《牡丹亭》的全译本。白之的全译本现已成为与大卫•霍克斯所译的《红楼梦》齐名的经典译作。1996年,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又对《牡丹亭》的部分章节进行了重译,并将它们收入其编辑的《诺顿文选》中。2002年,梅维恒选编的《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也将《牡丹亭》纳入其中。美国汉学界对《牡丹亭》文学价值的高度赞同在这一系列选编、选译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就传播效果来看,《牡丹亭》戏剧文学的大部分译本主要在学界人士中传播,只有白之的译本成为目前西方世界接受度最高的译本,成为研究者和普通读者共同的文学读物。白之的译文之所以得到认可,是因为其可读性强,又无损原文的文采,并在文化释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其他因素的助力也必不可少。中美关系的重新建交,推动了美国汉学研究的发展。美国女权运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牡丹亭》的传播,因为女权精神和《牡丹亭》中女性勇敢追求爱情的精神正好吻合。另外,此前白之选译的《牡丹亭》已入选美国教材,走进了教学课堂的选译本更有助于全译本打开市场。总之,《牡丹亭》在英美的翻译和传播是政治、文化、译者、出版、赞助等多方面因素交织影响的结果。《牡丹亭》文本的传播是中国戏曲文学走向世界的成功案例,为《牡丹亭》海外舞台演出的市场培养了潜在的观众。

二、《牡丹亭》舞台演出的传播

早在20世纪30年代梅兰芳赴美演出期间,《牡丹亭》中《闺塾》这出戏(译为《淘气的女学生》)就已经在西方的舞台上亮相,嬉笑俏皮的喜剧性使该剧获得了很好的演出效果。但《闺塾》只是《牡丹亭》这出大戏的冰山一角,不能体现《牡丹亭》的核心思想。其后在西方陆续上演的《牡丹亭》中,以美国导演彼得•谢勒执导的欧洲版《牡丹亭》、旅美华人导演陈士争为西方观众呈现的美国版《牡丹亭》以及由白先勇担当制作人的青春版《牡丹亭》的影响最大。

(一)欧洲版《牡丹亭》———西方人眼中的东方

彼得•谢勒导演的《牡丹亭》于1998年在维也纳首映,随后在伦敦、巴黎、罗马多地巡演,并于1999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结束巡演。彼得•谢勒最初的灵感来自1986年爱丁堡艺术节上《牡丹亭》选段中著名昆曲演员华文漪的精彩演出。谢勒巧妙地将其擅长的歌剧和话剧元素与昆曲结合起来,呈现的是一个西方人眼中的东方爱情故事。主人公杜丽娘和柳梦梅分别由三组演员扮演,其中一组由昆曲演员华文漪和现代舞舞者迈克尔•舒马赫扮演。另外两组的演员则为话剧演员和歌剧演员。舞台布置充满后现代气息,置有多个视频显示器和玻璃屏幕,试图营造一种超越时间的东方神秘感。据《光明日报》报道,不仅不少西方观众感动落泪,“就连身穿紧身衣、水袖化作两缕纱的华文漪本人都沉浸其中而难以自拔”。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虽然已和戏曲艺术的原貌相去甚远,但对爱的执着追求仍然打动人心,《牡丹亭》的精神内核并未受损。欧洲版《牡丹亭》创造的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世界,更贴近西方人的审美和心态。用西方人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观众也更易接受。这种传播方式的好处是能够适当地呈现戏曲元素,激发西方观众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戏曲艺术的进一步向往。但欧洲版《牡丹亭》缺少真正的东方视角,对中国文化的表现仍停留在表面阶段,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二)美国版《牡丹亭》———中国文化元素大杂烩

华裔导演陈士争执导的《牡丹亭》于1999年在美国林肯艺术中心首演,并在法国、澳大利亚、意大利、丹麦、奥地利、德国等国巡演,被法国报纸称为“二十世纪最受瞩目的文化盛事之一”。这一版本是第一个全本演出的《牡丹亭》,演出时长长达26小时。这是一次有勇气的尝试,陈士争展现的内容“超出”了故事本身,也“超出”了昆曲本身。舞台上还原了园林、阁楼、假山等各种实景,并穿插了评弹、花鼓戏、川剧丑角、秧歌等中国文化元素。这样的中国文化大杂烩能极大满足西方观众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心理。在欣赏中国经典戏曲的同时,扑面而来的中国民间风貌可以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使得观众不至在如此长时间的演出中失去耐心。美国版《牡丹亭》的初衷并不仅是传播昆曲艺术,而是多角度地展示中国文化,但其对昆曲艺术的呈现较欧洲版《牡丹亭》的确更贴近昆曲表演本身。该版《牡丹亭》在西方获得了较大反响,《纽约时报》也对该演出进行了报道,并给予了高度评价。美国版《牡丹亭》第一次将昆曲带入了西方主流媒体的视野,是一次成功的文化传播活动。当然,美国版《牡丹亭》也遭受了一些负面评价,如李智在《独立东风看牡丹———陈士争版<牡丹亭>与传统戏曲的挖掘视角》一文中指出:“由于没有传统的戏曲美学精神贯穿,这些戏曲形式只能成为空洞的文化符号出现,生拉硬拽硬凑在一起,勉强讲述完《牡丹亭》的故事。”尽管存在着一定的争议,但从《牡丹亭》传播的过程来看,美国版《牡丹亭》迈出了从西方视角到东方视角的重要一步。

(三)青春版《牡丹亭》———传统和现代的完美结合

青春版《牡丹亭》源于文化界人士复兴传统文化的初心。白先勇先生2002年在香港大学的昆曲讲座上,邀请苏州昆剧院的演员表演了几出折子戏,收获了学生的掌声,由此萌生了制作青春版《牡丹亭》的想法。恰巧苏州昆剧院的院长蔡少华也正在寻找发展剧院的途径,于是白先勇和苏州昆剧院进行了几次谈话后,在苏州市政府40万元的资助下,开始了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白先勇聚集了两岸三地的精英,打造了一个集昆曲、文学、美术、音乐、服装、造型全方位于一体的制作团队。白先勇自己也是编剧团队的一员。基于对作品文学性的尊重,编剧总原则定为“只删不增”,致力于呈现原剧作的“情”字。通过删减并调整作品顺序,使剧本的长度既适合演出,又便于观众理解剧情发展,尤其考虑从未接触过昆曲的年轻观众的接受。青春版《牡丹亭》包括三个部分,“梦中情”“人鬼情”“人间情”,其中《冥判》一节调换到了《旅寄》之前,是为了道尽“世间情”。同时,青春版《牡丹亭》运用现代舞台技术,利用背投营造诗情画意的舞台效果,为观众打造视觉上的昆曲新美学。青春版《牡丹亭》利用现代技术保留了昆曲写意的精神,同时又符合当今观众的审美需求。青春版《牡丹亭》虽然是国内团队打造的戏曲演出,但在海外的演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固然和白先勇团队专业的宣传工作分不开,但更重要的是青春版对昆曲《牡丹亭》这一古典艺术的精准把握以及对观众的准确定位。美国媒体甚至称青春版《牡丹亭》美国行是继1930年梅兰芳访美以来,中国戏曲对美国文化界最大冲击的一次演出。

三、《牡丹亭》的传播对中国戏曲对外传播的启示

不论是《牡丹亭》在英美的翻译,还是其舞台演出的传播,《牡丹亭》的对外传播之路都可以视为“戏曲走出去”的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综合来看,它们为我国戏曲对外传播提供了以下启示。

(一)文本和舞台双管齐下

中国戏曲传播要文本和舞台双管齐下。戏曲美是文学性和表演性的共同体现,两种特性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牡丹亭》在英美两国文本传播的逐步经典化扩大了《牡丹亭》的读者群,为舞台表演培养了有文化理解力的观众。同时,有吸引力的舞台表演也为观众打开了一个崭新的文学世界。如此,西方观众不仅获得了对中国戏曲武戏的欣赏,而且体会到戏曲的美学思想。不管是文本翻译还是舞台传播,都少不了外部因素的推进,正如中美恢复外交推动了美国汉学的发展,戏曲研究随之成为美国汉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戏曲的对外传播将越来越频繁,如何善加利用每一次传播机会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二)政府和民间组织的共同努力

中国戏曲传播事业需要政府和民间组织的共同努力,弥补各自在戏曲传播上的劣势。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本身就交织着官方和民间的推力。戏曲走出去的道路也应循着这样的发展路径。政府组织的戏曲交流活动多面向高层人士,如西方艺术家。彼得•谢勒正是受到上海昆剧院的演出启发,才开始排演欧洲版《牡丹亭》。但政府层面的交流活动对普通民众缺乏吸引力,所以需要民间的力量加以补充。美国版《牡丹亭》是民间戏曲传播的典范,它成功地将中国戏曲传播到更广泛的西方观众中间。同时,政府和民间力量的合作有时能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青春版《牡丹亭》正是白先勇组建的民间团队和苏州昆剧院合作打造的版本,也是三个版本中影响最大的一个。

(三)准确的市场定位

中国戏曲“走出去”一定要有准确的市场定位,有的放矢才能打中靶心。从《牡丹亭》文本的传播来看,张心沧的译本面向知识分子,而白之的译本则以纳入教材为目的。两个译本的出版渠道不同,因此两位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也不相同。舞台演出的传播方面,以青春版《牡丹亭》为例,该剧的目标群体定位明确且精准。青春版《牡丹亭》主要面向的是青年群体,所以该剧频繁走入大学校园,在海外的第一站也都是从大学开始。年轻群体是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的重要力量,演出效果也证明该剧唤起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内心联结。在海外的演出场,很多华人看着不禁泪流满面。正如白先勇所说:“西方人发现了中国,中国人发现了自己。”

(四)戏曲专家和营销专家兼需

中国戏曲“走出去”既需要戏曲专家,也需要营销专家。在《牡丹亭》的传播过程中,戏曲专家在各个传播案例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从白之译本的效果和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来看,戏曲专家对戏曲本身的把握是影响传播深入与否的关键。白之作为研究中国戏曲的汉学家中的佼佼者,对《牡丹亭》文学价值的传递入木三分,再加上他采用贴近西方读者的行文方式,因此译作广受好评;白先勇不仅本人“为戏痴迷”,还将两岸三地的戏曲专家吸收进制作团队,将其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体现在制作青春版的每个环节。然而,我们常常忽略对宣传策略的重视和对营销专家的需求。借鉴青春版的经验,白先勇认为“昆曲最好的演员在大陆,最好的观众在台湾”,于是青春版《牡丹亭》借台湾首演造势,打开了良好的局面,为后续的宣传蓄足了力量,而后赴美演出也利用报纸、电视、演讲做了充分的宣传。此外,我们已进入互联网时代,借助互联网营销专家的专业知识将戏曲推广到国外也不失为一条事半功倍的途径。

四、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