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中国经济论文范文

中国经济论文全文(5篇)

中国经济论文

第1篇:中国经济论文范文

1.依赖资源性投入,创新性产出不足

中国经济的创新性不足,主要是依赖资源性投入,可以说是砸锅卖铁,经济发展没有可持续性,一旦资源消耗光,经济的发展就会停滞,就会陷入发展、资源和环境的恶性循环。产品附加值低,缺乏产业特色,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只会造成污染、经济效益低下、经济发展随着资源的开采呈现波动性的曲线。

2.政府公债增长太快

中国2011年底中央政府国债为6.75万亿元,加上地方政府债务10.7万亿,总计17.5万亿的政府公债,2011年度中国GDP为47.2万亿元,负债率为37.1%。[2]政府的公共债务最近几年增加比较快,中国的经济发展比较快,税收增加率较大,如果公共债务增加过快,今后经济发展处于平台期就缺乏相应的财政手段。中国60岁以上的居民已经超过10%,中国未富先老,所以公共债务应当控制合理的水平,为未来的经济调控留下一个空间。

3.能源和原材料风险

中国对石油的外部依存度已经超过50%,这对中国来说已经是一个严重的经济发展风险,因为政局不稳定和不可抗力的影响,会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除了石油,其他原材料的外部依存度也不可小视,例如:铜、铅、锌、铁矿石等,这些已经成立中国经济发展的一道坎,不排除产生经济讹诈的可能。11.环境问题突出。中国经济发展的严重后果之一就是环境的恶化。中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国,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直接影响了气候,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也对生态平衡产生了巨大效益。中国的水质污染、土壤、大气等污染也相对比较严重,这些直接影响了公民的身体健康、生活质量和水平,也失去了经济发展的初衷。

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思路

1.推进产业升级

鉴于中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产业升级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产业升级就是依靠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对产业素质进行更加有效的整合,实现劳动效率的提高,最终提升产品质量和产品产出。中国的经济发展不能再走粗放型经营模式,而是节约型发展道路。只有这个思路才能节约能源和资源,提高产品附加值,减少碳排放量,实现绿色发展,最终实现环境、经济发展和人的提升的和谐。

2.调整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的调整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因为中国的市场经济模式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系统,还没有可以借鉴的模板,是中国的自身创造,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经济政策的调整需要一个论证的过程。经济政策调整的第一个是中国的财政政策,我们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需要调整,可以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为中国的老龄化和经济成熟期早作打算。其次,我们要建立中国的创新政策机制,主要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希望政府在这方面的力度要足;现有的知识产权体系保护还不够,还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利用,利用政策机制鼓励人们利用最新的科研成果,为节能减排和降低成本做好政策基石。第三,强化改革,让民营资本进入服务型领域,除了特殊的行业外,让很多垄断性行业变成竞争性行业,不要政府的干涉,充分利用市场机制。

3.合理安排产业布局

中国的产业布局就是一头沉,即东重西轻,这是中国的地形决定的,但是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如此之大,造成了中国物流成本、员工流动成本的居高不下,所以合理安排产业布局对降低中国企业的经营成本是非常重要的。优惠的政策是必须的,但是要与当地的具体情况相联系,不要大开发变成了大破坏、大毁灭,所以还是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安排产业布局要和户籍的改革同步,因为户籍是中国特色的管理手段,它最直接的后果是牵制了人们迁移的流动性和随意性,但是合理安排产业布局要求我们也要合理安排人口的流动性,不适宜人居的地方就不要居住,这样既保护了环境,也使得人口分布和产业分布相一致。

4.建立生态经济

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中国的生态环境本来就不好,沙漠、荒漠、青藏高原占据了中国的半壁江山,能够供人们生存居住的空间只有国土面积的50%左右。如果发展过程中毁坏了中国的环境,对中国来说是得不偿失。建立与环境友好的经济对中国是十分重要的。这就需要在产业结构和环境中有一个合理的平衡,发展绿色经济和生态能源,节约用水,降低污染。使得经济的发展与环境友好、协调。首先,我们必须建立一个机制,就是前面所说的产业升级机制;其次,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上进行一个合理的调整,鼓励企业采用生态经济模式。最后,进行舆论宣传,让生态经济成为人们的愿望和思路,使得生态经济成为一种制度经济模式。

5.经济增长趋于合理

中国经济增长一直有着政府的指令性计划,一直有“保8”的习惯和传统,但是经济增长的成果,普通人能够享受的究竟有多少?而且经济增长的过度功利化造成了一系列后果:通货膨胀加剧、收入分配差异太大等社会矛盾,所以经济发展速度应当以理性的方式进行。中国经济规模已经是世界第二,要高速的经济增长速度也不现实,北京、上海和广州的人均GDP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所以我们对经济发展不要抱有太多的功利色彩,不要拔苗助长,要让公民在经济发展中享受到经济发展的实惠,政府不要与民争利,要藏富于民。经济增长速度应该让人们的就业率得到提升,让社会更加和谐。

6.制定扩大居民消费战略

中国公民可能是世界上最喜欢储蓄的民族,但是在中国,经济严重依赖投资是不争的事实,消费的比重太小,所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必须提高GDP中消费的比重,让人们收入提高、消费提高、生活水平提高。中国人不愿消费有历史传统,但是也有现实国情,因为人们对生活有一种不安全感,所以要扩大居民消费,除了增加收入和减税之外,更重要的福利制度的健全,让人们没有后顾之忧,更加放心的消费。同时,我们要更加重视信用体系的建设,让人们在市场经济中有一种安全感,工作和收入有了相对的保证性,人们才可能放心消费。

7.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高低与否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成熟经济体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都超过2/3,中国仅仅占到40%,这里面的差距比较大,一方面说明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够,需要努力,另一方面也是我们主观的原因,因为中国的服务业是垄断性质,例如:银行、电信等行业,唯一可以改变的是深化改革,让民营资本进入现代服务业,深化竞争,进而促进发展,为消费者带来福利和价值增值。首先要改革是金融行业,金融业是产业的基础,金融行业在中国是一个垄断性行业,只有100多家银行,而美国就有1万多家银行,因此美国的金融服务业服务质量较高,所以要深化金融领域的管制。其次要理顺交通、物流、通讯等行业,为服务业的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硬环境。第三,要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和制度,让人们享受服务的时候有法可依。第四,要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服务外包的机会,开拓服务贸易,为中国服务业的发展创造良机。

8.强化公务员管理,遏制腐败

第2篇:中国经济论文范文

在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已经决定的财税改革的方案中,财税体制改革的路径在三个层面上展开,包括现代预算制度、税收制度、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调整,从这三个层面上进行财税改革。路径总体上是通过先行立法、局部试点以及全面推进来实现改革目标和任务。从先行立法来看,2014年已经完成了一些比较重大的立法改革步骤,比如,预算法经历4次修订,2014年8月底已经通过了新的预算法修订案;再比如,现在酝酿并准备紧锣密鼓推进的税收征管法修订,在不久的将来进行审议和通过;正在积极进行组织起草的房地产税法等等。所以,这一轮改革的路径很重要的特点是立法先行。同时要进行一些试点。比如,在预算法修订案通过了以后,进一步扩大了地方政府发债的试点工作,进一步贯彻修订的立法改革措施。推进“营改增”改革,由部分行业逐步向更多的行业推进。预算制度改革正在贯彻落实预算法规定的完整性、民主性、透明性原则,推动预算会计改革,将管理会计引入政府会计核算,这都是借鉴国际通行做法的改革。

二、新常态经济下的财税发展特点

税收收入的高速增长转变为与GDP增长基本同步的平稳增长从1994~2012年的10多年中,财政的税收收入多数年份以明显高于GDP增速的两位数高速增长(见表1),因此税收收入占GDP比重不断得到提高。1994年税收收入占GDP比重仅为10.64%,到2012年提高到19.4%。在经济转向新常态后,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宏观税负将趋于稳定,即不再继续提高税收占GDP的比重。这也就意味着税收的增长速度将告别旧常态经济下的高速增长,转向与GDP增长基本同步的税收平稳增长态势。这一变化将使企业和居民的税收负担得以稳定,并使一些行业的企业税收负担减轻,居民的税收实际负担通过物价的稳定得到实惠。2013年开始到2014年税收收入的增长速度开始明显下降。2013年税收增长率已经降到一位数,2014年前三季度税收增长7.4%,与GDP增速基本同步。

三、财税体制改革面临的挑战

第3篇:中国经济论文范文

北部湾经济区,位于广西南部,辐射西南六省、泛珠三角经济区和东盟经济区,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如果规划发展得当,有望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第四极”。国务院于2008年1月通过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着重强调了要将北部湾经济区建成中国一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是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因之后的第四个重要沿海经济区域。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广西北部湾金融发展呈现以下以下几种特征。

第一,北部湾经济区的金融发展严重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统计分析发现,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西自治区的金融相关比率显著

低于全国整体金融相关比率,而且进入2000年以来,两者之间的发展差距从整体上呈现出进一步扩大的特征,这表明广西的金融发展水平在全国各省市的排名进一步下滑,已经属于低度金融发展水平。事实上,从全球金融发展水平比较来看,我国已经属于金融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而广西的金融发展水平却在我国处于比较落后的省份。

第二,广西的保险密度、保险深度处于全国低值区间。自2000年以来,广西保险业发展无论从保费规模,还是从保险深度、保险密度来看,均排在全国倒数的位置,尤其令人忧虑的是,广西与全国的保险发展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呈现出渐趋扩大的趋势。以2007年为例,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相关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有27个省份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上年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包括陕西、四川、新疆、天津和重庆在内的7个省区险深度突破318个省份保险深度在2%~3%之间,6个省份保险深度低于2%,而广西就是保险深度低于2%的省份之一。从保险密度来看,2007年我国保险密度低于300元/人的省份已由上年的14个减至8个,而广西的人均保费仅20.5元/人,与当年我国保险密度最高的上海市相差甚远。

第三,落后的金融发展态势已经抑制了北部湾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北部湾金融相关比率偏低,金融机构动员储蓄能力偏弱都是北部湾经济区金融发展落后的典型特征。而且北部湾经济区金融机构高度国有化。金融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竞争,导致金融服务效率低下。与此同时,金融市场很不发达,直接融资比重偏低,企业从市场融资困难,大量的中小企业不得不更多地依赖内源性融资方式来逐步扩大再生产,这显然会妨碍北部湾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金融合作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目前战略管理和区域发展规划领域广泛使用的分析工具。它最先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安索夫教授于1956年提出来,起初是用于企业战略研究,但现在已在多个层面上使用,如分析个人发展、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SWOT分别是S(Strengths)—自身优势或长处、W(Weaknesses)—自身的弱点或劣势、O(Opportunities)—外部的机会或机遇、T(Threats)—外部威胁。对广西北部湾金融合作问题进行SWOT分析,可以对其经济体所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分析,不但对其内部的优势、劣势能有清楚的了解,而且能对外部的机遇和威胁提高警惕,有利于更深入的了解与发展。

(一)S—自身优势分析

1、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战略政策为区域金融合作提供了机遇

2006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做出了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标志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全面开放开发的正式启动。随着北部湾区域经济发展的提速,对资金的需求量日益剧增,资金供给已经成为了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为了解决区域内资金供需之间矛盾突出的问题,政府正在借助本地区经济加快发展之机,有目的、有步骤地创造条件,为本地区构建进行区域金融合作的平台,这是十分难得的机会。

2、南宁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优势明显

按照区域金融合作中心城市的定位来看,南宁是这个区域内金融中心的最合适选择。南宁作为省会城市,是广西的政治、经济、科技、金融、教育和文化中心,其东接发达的“珠三角”,西靠有待开发的“大西部”,拥有“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南宁还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出海大通道,是便捷的运输枢纽中心,也是我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往来的最前沿、“桥头堡”,给南宁提供了发挥节点作用的地理空间。南宁还是“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是全国唯一能享有该政策特权的城市,在该政策优势的影响下,给南宁提供了各种绝好的发展机遇,在区域金融合作中将会发挥主导作用。

(二)W—自身弱势分析

1区域内金融业没有被视为支柱产业加以发展

由于传统思维的影响,以往通常把经济的发展与金融的发展分开来,更多强调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金融的发展,更没有把金融业视为支柱产业加以扶持发展。实际上金融业不仅是一个资金供给部门,更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当今世界所有区域经济发达的区域,都把金融业作为其支柱产业来重点发展。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各级政府部门更多的是强调促进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金融业,导致金融业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对经济发展不利的局面。

2、区域内金融业发展的政策不完善

金融管制严格在当今的金融资源争夺战中较为普遍,各地金融业的竞争,关键是体现在地方政府对金融资源的竞争。哪个地方能提供更为优良的金融业发展环境,金融资源就响应往哪个地方流动。特别是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完成股份制改革后,各大商业银行从自身利益出发,将资金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一调度,流向能够带来更大经济收益的地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被各级地方政府由于政策上的不完善将面临金融资源流失的风险。以往广西区政府出于保护本地金融机构发展的目的,对金融业发展的准入条件相对而言过于严格,从而阻碍了本地区进行区域金融合作的进程。

3、市场发育不完善,法律制度不健全

目前,广西的市场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商品市场、期货市场、资本市场、人才市场等无论在内容、功能、结构上都发育不完善,市场分割、人为地方保护主义依然存在,增加了企业生产者获取各种生产资源的难度和交易成本,限制了企业的产品销售,使企业的外在风险因素增加,影响了投资者的积极性。研发服务、管理咨询、市场调研、资产评估、会计核算、法律服务、保险业务、信息技术服务、咨询、公正等中介服务水平差或流于形式,制约了企业利用社会资源加快合作和发展。在合作中不讲信用、不守信用、背弃信用的现象屡见不鲜.严重阻碍了金融合作的交流与合作。(三)O—外部机遇分析

1全国和广西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明显,固定资产投资包括民间投资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经济增长的大环境,为其发展有了持续的动力。特别是国家一系列发展战略,如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等,都与广西北部湾有关,借助这些机遇和政策优势将为北部湾发展创造条件。

2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重叠优势。

该区域位于中国大陆西南靠海地区,临边临海临江,是不可多得的地理位置优越的区域。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属于东部沿海地区。拥有国家首批14个沿海重点港口之一的北海市,南临北部湾,拥有1500公里的海岸线,现在广西沿海已拥有着北海、钦州和防城港三个重要港口城市,并正在进行重点建设。二是属于西部大开发地区。在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中,广西也成为了西部大开发的12个省、自治区之一。三是中国与东盟经贸往来最前沿地区。广西与东盟是陆路相连或隔海相望,相互间往来十分便利。四是属于沿边地区广西是一个边沿省区,这里与越南山水相连,拥有1000多公里的边境线,拥有着凭祥、东兴等国家重要口岸。五是属于泛珠三角经济区。以上多重区域划分身份,使广西能同时享受到多种区域发展政策的好处。

3发展机遇。

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一个涉及到众多东盟国家的一个区域。大力推动中国与东盟的金融一体化建设,发挥圈内金融服务对区域经济的倍数效应是各国的共同目标。处在这个区域内的广西北部湾地区开发,不但带有国内的意义,还带有国际合作的意义。因此,广西北部湾地区的金融地位要今后考虑成为中国东盟金融区域化的中心,构建国际化区域金融体系,最终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格局。

(四)T—外部劣势分析

1.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在广西参与合作的区域中,既有经济发达的新加坡、文莱、港澳等国家和地区,也有经济较发达的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和我国的广东省,还有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的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家和国内的福建、湖南、四川、重庆等省市,更有经济欠发达的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家和国内的贵州、海南等省区。从东盟国家看,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的印度尼西亚与最低的老挝相差3605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的文莱与最低的缅甸相差29767美元;从国内看,广西参与的合作区域中,2006年,广东省的生产总值最高,生产总值较低的贵州、海南仅及广东的87%、4.2%,人均生产总值广东是海南、贵州的2.24倍和4.90倍。于各合作方的经济实力及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使区域合作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一方面,从经济互补性看,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能使双方或多方在发展中产生合作愿望,成为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的过大差异也使合作双方在经济成长空间、合作领域、利益驱动、价值取向、政策措施等难以完全协调一致,从而导致合作难度加大。

2.行政体制约束力过强

我国的区域合作建立在跨行政区基础之上,具有典型的行政区经济特征。在现行行政区体制下,参与区域合作的各省、区、市、县都是独立的行政区域,各地方政府具有不同的经济发展和投资开发战略,对外开放发展的蓝图也不尽相同,地方政府参与地区经济的程度很深,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使各区域经济运行带有明显的行政区域利益及地方政府利益独立化的特征,地区分割、“诸侯经济”形成市场分割。在依附于行政区背后的行政壁垒割据及本位利益动机的驱动下,各区域在进行合作时,地方政府具有强烈的区域意识,难以从根本上认识到区域合作长期发展的利益所在,或者即使认识到了长期的共同利益,但在产值、财政收入、就业等一些经济指标的支配下,地方政府很难摆脱政绩考核等自身利益的束缚。地方政府的利益趋向成为决定区域合作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社会制度、政治倾向、内外政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也不同程度地制约了跨国合作的发展。

3.区域合作协调机制欠完善

在广西参与的国内区域合作中,合作协调机制大多是各地方政府通过倡导方式成立的松散性协调协商组织,且主要是以意见的方式进行协调,没有约束性措施。在目前情况下,特别是在行政力量过强的条件下,这种合作协调机制相当程度上难以摆脱地方政府的控制,或者某些方面还得借助于地方政府的政治权威来推进合作协调组织的工作。因而,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实际上难以承担起真正的协调职能,合作的成效有待进一步提高。各种官方、半官方成民间组织合作协调

机制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各种高层协调会议大多流于形式,其机制发育不完善,缺乏约束性,且出现层次越来越低、间隔时间越来越长、内容越来越虚的现象,难以有效地推进区域合作的规范化发展。

(五)小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广西北部湾金融合作的优势和机遇是很明显的,虽然也存在着一些自身不足和外部挑战,但开发的基础和条件已经成熟,推进北部湾经济区金融合作的战略是可行的,是符合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求,也是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与改革开放的需要。

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金融合作的对策建议

1.充分利用地缘优势

广西的地理位置具有多种区域重叠的特征,在推行区域金融合作时应该充分加以利用。第一,积极融入“泛珠三角”的区域金融合作。要充分利用广西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在合作中争取获得广东、港澳等发达地区的金融支持。第二,充分利用将成为中国经济新增长极的优势。北部湾很可能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湾经济区之后又一新增长极,应争取吸引更多外省有实力的金机构参与到本区域的金融合作中末。第三,加强与欧美等国金融机构的金融合作。凭借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机会,把世界知名的金融机构引进到区域金融合作中来。

2.积极推进广西与东盟服务贸易重点领域的发展

为加快北部湾金融合作机制的建立,应充分利用现有平台和机制。首先,充分利用现有的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市长论坛,通过论坛加强联系,达成共识,推动各方政府采取相应的行动。其次,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建立的合作协调机制。如小国一东盟部长级会议、中国一东盟高官磋商、中国一东盟联合工作委员会、中国一东盟经济高官磋商、中国一东盟发展合作工作组等,双方在外交、经济、交通、海关、高检等各级别、各领域都已形成合作机制。各方应深入研究有关区域合作的框架协议及合作文本,熟悉掌握相关区域合作机制,充分利用现有的合作机制及合作平台,找准切入点,加强泛北部湾各国之间的联系,协调有关方面合作的开展.扎实推进区域金融合作。

3.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本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2007年广西将投入约99亿元在钦州、北海、防城港等北部湾港口开工建设15个码头项目、泊位37个,设计吞吐能力超过1亿吨。在南宁兴建江南物流园等几大物流园区,物流基地初具规模。至于“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一个中心”的实现,必须要结合政策优势,充分利用本地劳动力、土地、地理位置、电力供给等要素优势,确立广西在这些领域发展的重要地位,以推动区域金融合作的发展。

第4篇:中国经济论文范文

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中国经济的规模和实力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限制农民权益的社会结构却一直延续至今。建国以来,中国一直将扩大工业生产力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改革开放后,中国改变了扩大工业生产力的手法,放弃了总动员体制,释放了为计划经济体制所束缚的社会活力,工业化的主体也从国有企业转变为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为了营造适应经济发展的环境,中国果敢地实行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也不遗余力。这些努力的结果使中国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了被世人称为“世界工厂”的巨大工业生产力。然而在空前的经济发展期,重工业化时代遗留下来的建立在农民和普通劳动者的牺牲之上的工业化社会机制一直延续,出现了真正富裕起来的群体和还没有充分享受到成长成果的群体之间的社会龟裂。中国亟待从根本上改革在重工业化时代遗留下来的二元社会体制,将社会发展的目标从扩大生产力转变到建设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社会。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需要将工作重点从经济发展转移到民生和服务上来。发展目标的转变和政府工作重点的转移是今后中国能否实现健康发展的关键。

1.1提高国民收入

为了提高还没有充分享受到发展成果人群的收入水平,首先需要通过城市化将劳动力从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服务业等。劳动生产率较高的部门。同时必须提高在工业、服务业等部门的劳动分配率,促进普通劳动者收入的升高。为了谋求稳定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国亟待提高劳动分配率和劳动者的权益。

1.2培育消费心理

对未来的不安也抑制了人们的消费水平,使人们倾向储蓄手头的资金,导致中国的储蓄率一直维持在非常高的水准。高储蓄率造成了投资的无节制扩大,助长了经济过热。因此从扩大消费的观点也需要消除人们对未来的不安,为此必须构建以全民为对象的义务教育、医疗保险、养老金等国民最低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

1.3发展第三产业

在中国一方面严重内需不足,另一方面却存在着有需求但是供应不足,甚至没有供应的领域,这种领域集中在第三产业。因此通过发展第三产业推动扩大内需的潜力非常大。第三产业的发展首先需要打破垄断。特别是在垄断倾向较强的金融、运输、通讯、文化、传媒等领域,如果不打破垄断状态,不可能有第三产业大发展的局面。因此各级政府需要重视服务业的发展,打破垄断,缓和管制,让服务业能够真正地回应旺盛的社会需求,甚至创造新的社会需求。服务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巨大潜在空间,是扩大内需的一大关键。

2.结语

第5篇:中国经济论文范文

从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供给层面看,随着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趋势明显,我国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必将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扩张发挥重要作用。但结构调整需要一个过程,也会伴随阵痛。当前房地产业面临复杂局面,相关产业产能过剩问题凸显。这是造成我国经济增速下滑的重要诱因。这要求我们在制订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时除考虑短期的周期性需求刺激政策外,更多的要结合结构性的供给调控刺激政策,尤其要通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创造良好环境;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发挥金融创新升段在促进经济优化升级中的作用,如通过收购兼并手段重组产能过剩产业,通过资产证券化和金融租赁等多种金融工具组合创新,化解地方政府面临的财政压力,为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和增长动力转换创造良好条件。随着金融改革深化和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资本市场配置效率提高,也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从经济增长理论看,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所赖以支撑的正要素投入条件正在发生变化,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趋于下降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改革开放以来,历史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长期形成的人口结构,为我国不断推进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提供了劳动力供给充足、劳动力成本较低的比较优势,一度为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贡献了人口红利。而由于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和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趋于减弱。与此同时,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面临工业化和城镇化与确保粮食安全的共同需求,土地要素成本上升也属必然趋势。另外,我国经济资源环境约束的增强,也倒逼我国发展方式转型,不可再生资源成本和价格波动也会对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出挑战。

二、创新引领焕发新活力

面对我国经济新常态,我们唯有靠创新引领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来保持经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使经济增长由单纯依靠要素投入数量的增长转向更多依靠要素产出效率的提高。立足当下,面向长远,以国家启动的“十三五”规划编制为契机,切实推进创新引领发展战略。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极大改进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释放改革红利。例如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PPP(政府和市场协同,Public-Private-Parternership的字母缩写)投资模式的推广,在市场准入方面探索推广上海自贸区的负面清单模式,会逐步破除经济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障碍,释放市场经济活力,提升市场经济效率。通过技术创新不仅会带来新的产业变革甚至革命,为经济发展和增长带来新动力、注入新活力,而且会引发产业组织生态的新气象、新面貌。如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带来的互联网金融、大数据、云计算等跨界融合发展可一扫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的“雾霾”,是经济呈现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新浪潮。如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和大规模生产在应对人口老龄化进程中会发挥重要作用,而生物医药技术的突破也会对人的生命健康带来福音。而且我国以某些领域的强大的产业基础和庞大的国内市场为依托,完全有可能在某些领域实现国际性的引领和跨越。如面对德国提出含有互联网因素的工业4.0(即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一个由德国政府提出的高科技战略),清华大学专家提出进一步提出含有金融元素的工业4.5,笔者也倡导移动互联网(信息)、移动物联网(智能机器人)与移动能联网(持续能源)融合创新的M立方(M3)产业模式等。其实,从基础研究的角度看,存在物质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甚至生命科学交叉融合的潜在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