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自闭症注意力干预研究热点分析

自闭症注意力干预研究热点分析

【摘要】文章通过对CNKI数据库进行高级检索,筛选出国内针对自闭症注意力干预训练的文献71篇,并对所选文献进行分析,得出目前有关自闭症儿童注意力干预的研究热点。

【关键词】自闭症;注意干预;课堂参与

近年来,自闭症儿童的数量与日俱增,据统计,我国14周岁以下的自闭症儿童已经超过200万人,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注意力缺陷是自闭症的障碍特征之一,研究表明,存在注意力缺陷的自闭症儿童占30%~60%,他们的注意力短暂,缺乏指向性,主要表现为有意注意的缺陷以及共同注意能力的缺乏,在一定时间内,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在某种特定对象上[1]。注意力的缺乏导致自闭症儿童缺少了获取知识和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由于自闭症并无药物进行医治,只能通过教育进行干预治疗,研究表明,进行注意力的干预训练能够有效地缓解自闭症注意缺陷的问题。

一、研究方法

文章以“自闭症”“孤独症”“注意”为主题词,在CNKI数据库中进行高级检索,检索年限为2007年1月—2021年4月,共检索出学术期刊106篇、学位论文161篇,剔除无关文献,筛选出相关文献71篇。文章对检索到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二、研究热点分析

研究热点是在某一个时间段,有内在联系的、数量较多的一组论文探讨的研究问题或专题。文章从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发文量两个方面分析自闭症注意干预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分为研究领域、研究目的以及干预方法的热点分析。

(一)研究领域:共同注意

根据对论文进行阅读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自闭症注意干预研究的热点领域为共同注意。共同注意是指个体将自己的视觉注意信息与他人的视觉注意信息并行考虑的能力,这种将自己注意与他人注意联结的能力是社会学习的基础[2]。共同注意的缺陷是自闭症儿童的一个典型特征,而在国内,目前对于共同注意干预的研究较少,通过对2007年1月—2021年4月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对自闭症共同注意干预进行研究的文献共有22篇,其中包括11篇硕士论文和11篇期刊文章。从共同注意干预主体来看:刘昊、刘立辉为我国自闭症共同注意干预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他们在《父母实施孤独症儿童共同注意干预的效果研究》中对家长进行培训,通过家长对自闭症儿童进行为期八周的干预,发现自闭症儿童共同注意行为和社会性互动行为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考察到父母能够在接受培训后,在自然的家庭生活环境中对自闭症儿童的共同注意力进行有效干预。除此之外,沙鹏的《孤独症谱系障碍幼儿自发性共同注意的介入研究》和任玉娇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共同注意:父母介入干预模式》都对父母干预自闭症儿童的共同注意进行了深入探索,得出结论显示:父母作为自闭症儿童照顾者,对自闭症共同注意的干预起着积极而关键的作用。共同注意干预方法:对检索到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关键反应训练是最普遍的方式。关键反应训练强调在自然情景中,通过儿童感兴趣并且适合儿童年龄的玩具和实物进行行为干预,帮助儿童将从干预中学到的行为方式泛化到日常生活中[3]。陈璐、张婷等人在《孤独症儿童共同注意的神经基础和早期干预》中以回合式教法和关键反应训练为基本方法,论述了共同注意干预的新近模式和效果评估。李月月、林云强的《PRT动机策略自闭症幼儿共同注意影响的个案干预研究》采用了单一被试法中的ABA设计对PRT中的动机策略对自闭症幼儿共同注意发展的影响进行探究,发现关键反应训练的动机策略对改善自闭症儿童的共同注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研究者对自闭症共同注意的干预方法还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究,如利用计算机对共同注意进行辅助训练、机构化教学和艺术治疗等。

(二)研究目的:课堂参与

由于自闭症儿童的有意注意能力差、注意维持时间短且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以及共同注意的缺陷,导致他们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课堂的参与度较低,这对于他们的学习非常不利。研究者认为,通过对自闭症儿童的注意进行干预,能够有效地改善他们的注意缺陷,实现课堂上师生的积极互动,使自闭症儿童融入课堂,进行有效学习,从而得到全面的发展。何萍在《自闭症儿童课堂不专注行为个案研究》中,采用了个案研究法,对自然情景下小桑在生活语文课堂中的不专注行为予以观察,并在功能性评估基础上制定并实施干预措施。可以看出,小桑上课不专注的情况明显减少;从具体的注意持续时间看,不专注行为持续总体时间大幅度降低,同时参与课堂的总时间提高[4]。由此得出:自闭症儿童课堂的不专注行为可以通过注意干预进行有效的改善,学习效果也能得到显著提高。姚斐把自闭症儿童在语文课堂上注意力的特征分为三类并提出:语文课堂教学要符合自闭症学生的心理特点,贴近特殊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引领他们走好“愿学”“会学”“乐学”的语文课堂学习之路[5]。

(三)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是指研究者为获得尽可能多的资料及解决问题而系统地研究个人、团体、组织或事件的过程[6]。采用个案研究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被试者的信息和更全面地记录被试过程,定制一个符合被试者特征的研究方案,使研究更具有个性化、人性化、更生动且又富有情感。自闭症儿童往往具有差异性,每个孩子的自身特征以及程度是不同的,所以个案研究更能符合自闭症儿童的这一特点。通过对CNKI检索出的文献进行筛选,发现在自闭症注意干预研究领域,采用个案研究方法的文献共有22篇。在这22篇文献中,有8篇是硕士论文,研究者大多采用单一被试的ABA模式和ABAB模式。骆小燕在《关键反应训练在学前自闭症儿童共同注意个训中的应用》中,采用单一被试法对一名学前低功能自闭症儿童进行基于关键反应训练的共同注意行为干预,将实验过程分为基线期、干预期和追踪期,分阶段、分步骤地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干预,取得良好的效果[7]。除此之外,李月月、林云强的《PRT动机策略对自闭症幼儿共同注意影响的个案干预研究》中同样采用了单一被试中ABA的干预模式,将一名三岁自闭症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关键反应训练(PRT)中的动机策略对自闭症幼儿共同注意发展的影响进行探究,对干预结果进行目视分析、C值统计、差异比较,得出结论:PRT动机策略对改善反应性共同注意与自发性共同注意均有显著意义[8]。

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数量不足且领域狭窄

自闭症儿童的注意力呈现出有意注意缺乏、注意维持时间短以及共同注意缺陷等特征,而注意力是构成智力的重要因素,注意力的缺陷对自闭症儿童生活及学习都会造成严重影响,体现了对自闭症注意力进行干预训练的重要性。通过对CNKI资料库的检索,发现国内对自闭症的注意干预研究甚少,且研究领域大多集中于自闭症儿童的共同注意,从而忽略了对自闭症有意注意以及注意维持的干预研究。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自闭症注意干预的研究尚处于低水平,各学科领域的研究者应加大对自闭症注意干预的重视,可以借鉴国外对自闭症注意的研究,吸取有价值、可操作性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对自闭症注意干预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二)作者之间、各学科领域之间的合作较少

作者以及发文机构交流合作不够紧密,相对独立的研究不利于各个机构资源共享,也不利于跨学科融合发展。在跨学科发展以及医教结合的融合背景下,不同领域的交流打破了原有的界限,包容性应该体现在教育研究的方方面面。对于自闭症的注意干预而言,更是需要跨领域的合作发展促进研究的创新。

(三)干预训练目标未得到明确

我国目前在自闭症注意干预的研究领域,没有将不同的研究对象进行系统划分,例如年龄、障碍程度以及性别等。鲜有人制定一个符合干预对象特征的训练目标,且没有根据自闭症儿童的注意特点制定一个有针对性的、更加细化的阶段性目标,体现了我国现阶段自闭症注意力训练的水平较低。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研究者应加强对干预目标的细化,使干预效果得到更鲜明的体现。

(四)干预训练方法有待调整

目前注意力训练的常用方法主要有药物干预、行为方法、感觉统合训练、生物反馈训练以及计算机软件训练[9]。而这些训练方法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注意干预训练来说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例如不利于身体健康、训练效果不好等。科学技术是教育发展的主要动力,我国自闭症注意干预研究中对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很少,而国外一些研究中则将技术广泛应用于注意力干预训练,人工智能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人工智能化游戏具有可重复性、反馈性、趣味性等特点,有利于调动儿童参与训练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兴趣,以及重建儿童完成另一个任务的注意。儿童通过完成某项指定任务获得成功感,或不断重复这些行为以达到训练的效果[10]。科技引领教育,教育应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对自闭症注意力的干预训练不能缺少先进技术的指导。

作者:陈自力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