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血站工艺卫生质量管理

血站工艺卫生质量管理

1材料与方法

1.1监测对象

流动采血车、成分科、机采室、净化台空气细菌培养;采血护士和体检医生手指、献血者手臂细菌培养;各储血冰箱细菌培养;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等。

1.2试剂

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表面培养基;中和试剂;压力蒸汽灭菌化学指示卡

1.3监测方法

空气监测均采用平板暴露法:采血前,用含氯消毒液对桌、椅、地面进行擦拭消毒后,关闭门窗,用紫外灯照射30min,将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直径为9cm)放在各采样点及冰箱中,打开平板盖,暴露5min(冰箱10min)后送检;手部洗手消毒后立即用无菌棉拭子均匀涂抹,投入10mL中和试剂内接种双份培养基;献血者手臂消毒后用表面培养基直接采样。将培养基置36℃±1℃孵育箱培养48h,计数菌落数。压力蒸汽灭菌效果使用化学指示卡进行监测,每周一次。其余均每月一次,有不合格项目立即分析整改后复查,直至合格为止。

1.4计算公式

平板暴露法:细菌总数(cfu/m3)=50000×平均菌落数(cfu)/[平板面积(cm2)×平板暴露时间(min)];手指采样:细菌总数(cfu/cm2)=(平板上菌落数×稀释倍数)/采样面积(cm2)1.5判定标准:Ⅲ类区域空气消毒:细菌总数≤500cfu/m3(或10cfu/平板);Ⅲ类区域手部消毒:细菌总数≤10cfu/cm;储血冰箱:细菌总数≤200cfu/m3。均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为消毒合格。

2讨论

结合我站2011年10月—2014年10月工艺卫生的质量监测情况,在机采、血液制备和储血等环节消毒效果较好,合格率较低的是流动采血车的工艺卫生。经分析应有以下一些原因:

①工作人员在工作前未严格按照《消毒技术规范》中的卫生手消毒要求进行洗手及消毒,洗手后甩手或在工作服上擦手;流动采血车上未配备合格的速干手消毒剂,未安装非手触式洗手设施。有工作人员认为戴手套就没有洗手的必要,往往只注意操作后洗手,而忽视了操作前洗手。有报道称国内护士的洗手率仅16.36%,工作繁忙或皮肤刺激是不愿洗手的主要原因。我站曾做过20例不洗卫生手戴手套后采样培养,结果合格11例,合格率仅为55%。

②空气污染是采血过程中血液细菌污染的途径之一。采血车空气监测在7~10月份容易不合格,是因为空调滤网在温暖、潮湿的季节最容易长菌,要定期对空调滤网进行清洁、消毒。紫外线灯管的清洁也不容忽视。灯管的清洁度直接影响照射强度,太脏会达不到灭菌要求。应每周用酒精布巾擦拭一次,发现灯管表面有灰尘、油污等时造词,应随时擦拭。

③容易造成采血车空气监测不合格还有一个因素是因为采血车为全封闭式献血车,空间小,人员多,空气不流通。我站采取的方式是在采血车上设专人负责组织工作,安排献血者适量有序地上车,有效的防止车内过分拥挤,极大的改善了车内空气质量。血站采供血各环节的工艺卫生质量直接影响血液质量。当环境污染严重时细菌污染的危险性呈等级增加。为加强对血站采供血工艺卫生的全面质量管理,我们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建立和实施质量体系中相应程序。为使血液采集,制备,发放等过程符合要求,应在现行的质量管理体系中建立科学的管理程序,制定各环节相应的工艺卫生管理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

②加强对各岗位工作人员的岗位培训与教育,提高血站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重视职业危险和安全防护问题,懂得生物安全知识和职业暴露预防和处理,建立长效培训机制,明确规定医护人员需符合规范相关规定要求。

③质管科人员定期对各环节进行质量监测并评价,不合格要限期整改并复查,直至合格。并于半年和一年分别对各环节的工艺卫生质量情况进行趋势分析,以便优化工作流程和方法。

④每半年请当地技术监督局进行各环节工艺卫生质量监测并及时跟进,有不合格立即整改。另外在日常清洁消毒工作中要避免一些常见的误区:

①盲目加大消毒频次。各部门要合理地制定消毒频次,不要一味地认为越多越好。

②消毒液使用浓度过高。不同的消毒场所、消毒方式应配制不同的消毒液浓度,才能达到最好的消毒效果。

③频繁进行空气和其它环境细菌培养。质管科相关监测人员应按要求通常每月进行一次工艺卫生监测,如有不合格再进行整改复查,过多检查会加重工作人员心理压力和引起反感。

④时刻穿戴口罩、帽子、手套、隔离服、鞋套等。不同的工作场所要求的防护也不一样,合理的安全防护才是最好的自我保护,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综上所述,只有制定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规范工作人员的自身行为,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进行采供血工作,血站的采供血工艺卫生质量才能符合国家标准,血液质量才能得到保证,更好地保证临床输血安全。

作者:易蓉 古宇 单位:德阳市中心血站 成都军区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