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医高专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路径

医高专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路径

【摘要】:针对当前医高专学生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现状和凸显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强贯彻全方位育人理念、制定完善的育人规划、教育主体协同发力等措施,以达到帮助医高专学生开启对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的正确认知,逐步树立医护职业道德情感和信念,最终实现医学生在实践中自觉践行医德规范的育人目的.

【关键词】:医高专学生;职业道德;医德情感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是包括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在内的思想政治工作总的目标和要回答的根本问题.在理论学习及医学生职业道德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教育者首先应在医高专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方面让学生非常明确地认清“为什么要遵守职业道德”这个理,在明白各种利害关系及个中原由的前提下,让学生充分“知情”的情况下,再通过实践的方法对其进行情感上的引导,使其在足够的认知前提下逐渐将职业道德内化为一种主观情感认同.当职业道德情感升华并逐步上升为对职业道德的敬畏感后,顺势引导学生自觉践行规范.此过程需要学校教育的所有主体合力,打通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每一环节,统筹学校各部门、各门课程和各个环节的育人功能.文章将从分析医高专学生职业道德方面凸显的问题入手,对上述思路进行论述.

1医高专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学生普遍重技能、轻道德

由于进校前或刚进校的学生对医学专业没有做全面客观的了解,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学医仅仅是冲着学成之后能有稳定的工作、可观的收入和较好的社会地位等功利、狭隘的求医目的,不可避免地使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带有强烈的“偏科”情节,具体表现为重专业课和专业技能,把专业看做谋生的手段和工具;轻人文和道德教育,认为职业道德就是一纸空文,讲的都是大道理,对学生来说学习职业道德没什么用.没有意识到选择医学专业意味着一定要能承担得起这个专业所对应的职业赋予他们的神圣职责和使命.这种错误的主观认识在潜意识中将影响学生对所学科目的不同偏好及学习情绪,使其在道德修养、职业道德教育、医学伦理等人文类课程中表现出懒散懈怠、应付差事的消极行为.这种错误的思想认识一旦形成就会具有顽固且持久性特点,很难在短时间内靠个人的力量改变.

1.2个别教师只教书、不育人

因为当前教育体制及学校管理体制的问题,不可否认,个别教师存在只教书、不育人的“完成任务”的现象.部分教师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自身职称晋升,故而疏于或根本无暇顾及和研究如何教学及帮助学生成长成才.课前不能认真备课,上课只是单纯灌输理论知识,不考虑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下课如同“甩手掌柜”匆匆离去,一切问题推给学生自行消化,更谈不上讨论、谈心以及和学生进一步的沟通交流;也有个别教师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缺乏认同和信仰,蔑视各种规则,我行我素,在学生面前常常抱怨各种不公,间接淡化并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没有起到教育者教书育人的作用,反而树立了一个负面典型,拖了医德教育的后腿.现实中,也不乏个别教师在传播核心价值观、解说党的理论以及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存在个人主观臆断、误导学生的现象.

1.3育人各环节之间有分工、没合作

学校医德教育各环节联系不够紧密,缺乏通力合作、共同育人的理念.譬如:专业教师只顾技能传授、思政教师只管政治理论课教学、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各自为政、辅导员仅仅上传下达、医学人文和职业道德教师一个劲的盲目地灌输理论.貌似各司其职,实则因各部门、各环节缺乏积极主动的协商合作与配合互动,形不成育人合力而变成各自为伍、一盘散沙的局面.更有甚者,因沟通不到位,个别部门或辅导员对上级文件或会议精神表示不理解,甚至表现出抵触情绪,无法深入贯彻落实与德育相关的活动和方案,这种负面消极情绪给学生传达的信息就是道德教育有没有“不重要”“无所谓”,致使各个部门、各门课程只能势单力薄的孤军作战,医德教育工作很难落到实处并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

2加强医高专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于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为开创我国高等教育的新局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医高专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做好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既有利于保障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对学生将来职业生涯发展也有重要意义.为贯彻重要讲话精神,借助“大思政”的教育观,结合当前医高专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凸显的问题,拟提出几点改进的措施.

2.1晓之以理,使学生对职业及职业道德有清醒的认识

晓之以理,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恪守职业道德”这个“理”.调查显示,医学生尤其是刚进校的学生对职业、医护职业道德、医疗行业规范及学医的目的不甚明确,需要从学生认知接受的程度这个实际出发,从三方面对学生的思想加以引导:第一,认识由职业所体现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马克思说过:“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这个任务是由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指出: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和人类的幸福而工作,才能实现自身的完美.从而明确地将“人类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作为职业理想[2].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说明,人只有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结合、将个人的职业理想定位在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中、将个人的发展融入国家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3].孟子有云:“人之有道,饱食暖衣,逸居而不教则近于禽兽”.故责任和担当是个体从职业的角度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合理定位.第二,厘清学医的目的和意义.对职业的正确认识,对医学的全面了解才能厘清学医的目的和意义.对医学生而言,学医不能揣着图财享乐的美梦,职业既为医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广阔空间,也是医学生实现人生理想的大舞台,更能让人有尊严地活着.医学的神圣之处在于它是跟人的生命打交道的关乎人类健康的学科,党的十八大报告更将“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为卫生工作的总目标.青年医学生要端正职业心态,奔着为13亿人的健康学医的美好愿景学习医学知识,唯有对医学的热爱,才会有无私的付出.第三,正确理解个人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的关系.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守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与行为准则.职业道德规范人们的职业行为并调节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职业道德是整个社会道德的主要内容,遵守职业道德,有助于树立企业和行业的良好形象,间接影响全社会的道德水平[4].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建设,对维护医疗卫生行业的形象,提升社会的整体评价和医护服务水平,缓解医患冲突与矛盾,扭转社会道德风貌有重要意义.晓之以理,并不是单纯的简单说教.它需从医高专学生成长的现实需要出发,设计一套合理且易于被学生接受,能够为学生今后职业认同起重大促进作用的育人规划.从研究个别学生入学时的复杂心态和背负的心理及精神压力找突破口,以开学“第一课”(入学教育、辅导员的第一课、校长书记的第一课,专业教师上的第一课)为契机,将职业道德和价值观教育充分融入开学“第一课”,帮助学生解答“为什么学医”“学什么”以及“怎么学”的问题.认真上好学生进校的“第一课”,做好学生医学启蒙教育,有助于端正学生学习态度、调动积极性,并在此后的学习中会产生持久的动力[5].当然,要将懵懂的学生引上医学正轨,仅靠有意义的“第一课”是不够的,在后续教学的各个环节(实验、实训、考核)中,无论专业课、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医学人文课程,对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引导应渗透到每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之中,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和诚实守信的职业品质.

2.2动之以情,让医德规范上升为学生内心的信仰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经过一年多的在校理论学习和实操训练,医学生对医学的使命、基本要求等已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在后续职业道德的学习中却表现出比较排斥的情绪.现实中,我们的教育教学往往陷于先入为主的想象,尽管我们极尽所能地引用大量的案例现身说法,即使案例教学能启发学生认知,但不如实实在在的所见和经历打动人心、感化人.因此,医德教育要产生实效,除了启发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认识,还要想办法唤醒个体的道德情感和内在动机,这种情感和动机能反过来激活个体潜意识的道德信念和道德责任感,最终成为行之久远的道德规范的、稳固的内驱力,而生活实践既是医学生职业道德情感培育的源泉和场地,也是学生医德教育的最终归宿[6].因此,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关注学生实践活动和实习的直观感受、丰富课外活动、借鉴西方国家医德教育的实践,用实践的方法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帮助学生燃起对医学的热情至关重要.首先,要发挥学校党委、团委、学生主管领导和部门的合力,利用节假日、寒暑假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开展医学类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在做好各种安全保障措施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创造机会提供平台,开展医学生下乡、义诊、医疗扶贫等学雷锋志愿活动,带领学生到偏远山区的基层了解群众的医疗状况,感受基层医疗资源的匮乏、人才的欠缺,以及老百姓的健康需要,让学生感受医学的使命,坚定学生献身医学的信念.也可借鉴国外(譬如德国)医学院校的做法,让学生走进养老院、医院,走近患者,开展“关爱生命”义工活动,为患者提供一些自我保健的基础知识和心理陪护服务[7].生活实践直接刺激医学生医德情感的建立,如能辅之以教师的合理引导则会事半功倍.与各部门实践教学相配合的是相关教师的继续教育,这样既分工合作,又体现协同育人.具体做法是学生要在实践活动及实习结束写总结报告,全面总结并反馈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困惑,教师要尽早发现问题和修正学生错误思想,消除学生思想上的焦虑和疑惑,帮助提高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其次,抓好医学生见习和实习期的医德教育,实现学校和医院医德教育的连贯性和良好对接.医学生有相对比较长的在医院实习和学习的过程,这是医学生从学校单一的课堂理论学习向直面问题的社会大课堂的过渡.在此期间,一方面实习医院要严格监管并对学生有计划地开展医德继续教育,尽可能地委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要求严格且有丰富带教经验的医师做带教教师,通过言传身教、榜样示范,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职业进取精神.另一方面,立足医院制度和文化,定期开展医德宣讲活动,将当前出现的医德败坏行为树立为负面典型,教育学生吸取教训,预先防范将来有可能发生在学生身上的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通过思想疏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来自不同渠道的负面现象,启发学生要先学做人,再学做事,要在实践中不断修身律己[8].第三,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医德教育的有益补充.现代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将越来越多的医高专学生注意力吸引到网络虚拟空间.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混乱的价值观也成为通过新媒体影响学生三观的潜在威胁.将学生从虚幻的空间拽回生机盎然的现实,需搞活校内课余文化活动,比如围绕医患关系的情景表演和道德讨论会、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演讲比赛、有专业特色的文化节、党员医学生的“两学一做”知识竞赛等,既满足医学生内心深处对精神信仰的渴求与期盼,还能诉说共同的价值追求,引发情感共鸣并结成稳固的价值共同体,形成激发学生道德义务感和道德责任心的内驱力[6].

2.3以身作则,树立医德规范践行的标杆

教育学生成为医德高尚的人,教育者首先要对自身“高标准、严要求”.作为教师,仅有卓越的才华是不够的,必须具备高尚的师德,才会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正面形象并在做人做事方面产生强大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医高专学校专业课教师通常有多重身份,有些是教师、又兼职医院的医师;有些医院医师兼职教师,这就要求其既要有良好的师德,还要具备高尚的医德.这种职业品质应当体现在工作的细节中,譬如上课从不迟到早退、认真备课授课、按时批改学生作业、耐心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在实训课的操作上一丝不苟、严格要求学生做到精益求精;对逃课、上课睡觉、玩手机等违纪行为不姑息纵容;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绝不敷衍塞责、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这是医高专教师最起码的敬业精神.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凭借超强的观察力逐渐洞悉教师为人处世的方式,并被其一言一行投射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其结果自然是“其身正,不令而行”.这需要医高专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有意识地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在实践中自觉践行职业道德规范.除此之外,辅导员教师对医高专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也不容小觑.优秀的辅导员浑身散发着正能量,既是学生的师长,也能成为学生最贴心的朋友,在与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传授做人的道理和为人处世的方法,深受学生喜爱并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即使品行不端的学生,也会因遇到好的“领路人”而改变.因此,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对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会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学校在师资培养方面应有计划地安排专门针对辅导员教师的各级各类培训和考核,以助力教师成长;定期开展职业规划指导、心理咨询等专项学习、健全激励奖惩机制,从教育者这个源头抓职业道德教育,形成自上而下的医高专学校职业道德教育模式[9].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9

[3]蒋乃平.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8

[4]张伟.职业道德与法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43G44

[5]冯巧玲.医高专学生全方位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7,31(4):399G401

[6]冯巧玲.情感认同:道德践履之根本[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6,39(3):128

[7]程子军.完善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教育途径[J].医学与哲学,2005,26(10):74

[8]段新菊.如何加强附属医院实习生职业道德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08(6):3

[9]王甜,黄中岩.新形势下医学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模式的探讨[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5,36(6):119.

作者:冯巧玲 单位: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