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心衰病中医体质分布及并发症相关性分析

心衰病中医体质分布及并发症相关性分析

摘要:目的从心力衰竭常见并发症角度探索心衰患者人群中医体质分布倾向,从而为中医从病因学角度切入心衰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2017年6月—2018年12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住院患者中选取有效病例305例,采用王琦教授等编制的中医体质量表,根据“体质九分法”判定的主要体质类型分类对305例心衰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调查,分别进行并发症亚组、并发症个数分组两个维度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心衰人群体质分布情况;对并发症亚组之间进行中医体质特点的比较,并对慢性心衰中医体质类型与并发症的相关性以进行研究。结果①心衰患者人群中,阳虚质、痰湿质、气虚质、血瘀质分布较多,且与冠心病、糖尿病、肥胖、血脂异常、慢性肺病等并发症的体质分布具有一定相关性,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并发症个数与中医体质类型无明显相关性,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阳虚质、气虚质、瘀血质痰湿质分布较多,对照组瘀血质、痰湿质分布较多。结论心衰中医体质类型以气虚质、阳虚质、血瘀质、痰湿质多见,与健康人群相比气虚质、阳虚质较多见是其重要特质。气虚质、阳虚质与心衰病发病有关,针对气虚质、阳虚质进行调控,可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心衰病的预防与治疗。

关键词:心衰病;中医体质;并发症

心衰病出现在各种心脏疾病的急性期或晚期阶段,病死率和再住院率均较高。MosterdA等[1]研究发现发达国家的心衰患病率为1.5%~2.0%,大于等于70岁人群患病率≥10%。2003年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35~74岁成人心衰发病率为0.9%[2]。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病的发病也日渐增多,医疗水平的提高使心脏疾病患者生存期延长,导致了我国的心衰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对国内10714例住院心衰的调查显示:1980、1990、2000年心衰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分别为15.4%、12.3%和6.2%[3]。China-HF研究显示[4],住院心衰患者的病死率为4.1%。两千多年前老祖宗提出的“未病先治”、预防为主的思想重新得到人们的重视,“治未病”被赋予了新时代的内涵[5]。心衰患者常合并多种疾病,需尽早识别并进行评估,判断其与心衰预后的相关性本研究从临床实际出发对慢性心衰患者进行体质辨识,以期为将来加强慢性心衰的中医药康复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符合调查纳入标准的连续病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为同期于该医院体检的无基础疾病的健康人群。发放中医体质调查量表532份,共收回调查量表405份,观察组305例,男169例,女136例;年龄26~85岁,平均(70.6±11.9)岁。对照组100例,男56例,女44例,各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表2。

1.2诊断与纳入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力衰竭组、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制订的《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6]。

1.2.2中医体质分型标准本调查采用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中医体质类型与分类标准[7]。

1.3研究方法

1.3.1研究分组本研究分根据研究人群的病史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参照诊断标准划分心力衰竭并发症组(包括冠心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律失常,肥胖,肾功能不全,慢性肺病),第二个维度,按照并发症个数进行分组,分为无或1种危险组(A组)、2种并发症组(B组)、3种并发症组(C组)、4种及以上并发症组(D组)。

1.3.2病例组纳入标准心力衰竭并发症组符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心力衰竭的判定标准。

1.3.3排除标准(l)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2)有意回避提问或不正确回答问题,或不配合者。(3)伴有严重精神性疾病。(4)除以上常见并发症外还有其他并发症者。

1.3.4研究方法收集心衰患者一般情况、健康情况、体检信息以及中医体质量表信息,分析心衰人群的中医体质特征。中医体质判定:采用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调查问卷,根据量表计分,并拟定实施方案,该量表由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9个亚量表组成。

1.3.5观察指标(1)一般情况:受试者的年龄、性别、民族等。(2)患者既往病史、现在患病状况。(3)实验室检查信息:心电图,胸部CT,NT-proBNP,心脏彩超,最高血压或诊室血压,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常规,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指标。(4)中医体质量表调查、医生接诊记录,包括生命体征、体态、主要症状、舌象、脉象,医师主观体质判定结果等。调查过程根据中华中医药协会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由患者现场填写调查量表,以增强其客观性。

1.4统计分析

数据分析采用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应用χ2检验和方差分析;计数治疗应用卡方检验。

2结果

2.1体质分布

在305例受试对象中,合并并发症最多的是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分别具有占54.8%、44.6%、注:A、B、C、D组分别代表无或一种、两种、三种、四种及以上并发症组。“0”表示无此类患者33.8%,未合并并发症的患者数量最少,仅占4.6%,样本量较少而未列入对比。其中冠心病与慢性肺病组血瘀体质分布多于其他组(与各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组阴虚分布多于其他组(与各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血脂异常组痰湿质分布多于其他组(与各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肥胖组阳虚和气虚体质分布多于其他组(与各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肾功能不全组气虚体质分布多于除肥胖组之外的其他组(与肥胖组比较无明显差别,与各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心律失常、高血压与其他组比较无明显分布较多的体质(与各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比较各组体质分布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2.2并发症

以并发症个数为分组依据,分为A、B、C、D组,四组之间各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A、B、C、D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各组阳虚质、气虚质均多于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与各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阳虚质、气虚质、瘀血质、特禀质分布较多,对照组瘀血质、痰湿质分布较多。见表4。

3讨论

3.1中医体质的心衰病病因与并发症研究优势

现代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遗传与环境及多种并发症共同作用的结果,除非是病因非常明确的病原体感染,否则往往难以决定致病原因[8]。心衰病合并多种并发症,如果单一去分析,难免会导致信息的缺失及结果论证强度不高,做多因素分析可避免这一缺点,但是由于需要分层分析及照顾基线一致,需要的样本量较大,本研究分析样本305例,样本量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只分析常见并发症,期待后继研究的补充。

3.2心衰病的中医体质分布

心衰病并发症亚组之间相互对照比较发现冠心病组与慢性肺病组血瘀体质分布较多,糖尿病组阴虚体质分布较多,血脂异常组痰湿质分布较多,肥胖组阳虚和气虚体质分布较多,肾功能不全组气虚体质分布较多,心律失常、高血压与其他组比较无明显分布较多的体质。以并发症个数为分组依据,并发症个数组之间无体质分布无明显差异,与对照组相比气虚质、阳虚质分布较多。通过两个维度的比较,发现:①心衰患者群中,阳虚质、痰湿质、气虚质、血瘀质分布较多,且与冠心病、糖尿病、肥胖、血脂异常及慢性肺病等并发症的体质分布具有一定相关性,心律失常、高血压体质分布较其他并发症体质分布不集中,因此对中医体质分布影响较小。②心衰并发症个数与中医体质分布无明显相关性。③心衰患者主要体质为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瘀血质,其中气虚质、阳虚质明显多于健康人群。

3.3心衰病中医体质分布与并发症的相关性

本研究纳入病例为具有常见并发症的心衰患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律失常,肥胖,肾功能不全,肺部疾病。冠心病古称“胸痹”。唐思云等[9]提出胸痹者瘀血痹阻脉道,其脉必涩,故血瘀体质者更易发生胸痹。贺玉姣等[10]认为肺脏长期受到外邪侵袭、肺失宣肃,以致气体交换受阻,清气无法濡养周身,浊气无法排除,滞留胸中,肺虚日久,脾失健运,精微不化而成水湿、痰饮,上犯于肺,宗气生化不足,无法推动血液,血行不畅,瘀血内生,因此慢性肺病亦多见血瘀质。糖尿病的基本病因是饮食失调,肥甘厚腻伤脾,化燥伤阴,内热伤阴是糖尿病病机特点,内热为壮火,“壮火食气”,伤阴又耗气[11],消渴病常见阴虚质。血脂异常的病机主要认为脾失健运,痰湿内生而成。正如《证治汇补》中所言:“脾虚不分清浊,停留津液而痰生”[12],故血脂异常患者常见痰湿体质。单纯性肥胖的发生与个人体质、生活方式有关,气虚质是肥胖的体质影响因素之一,约有62%的肥胖患者为气虚或阳虚体质[13]。因肾功能不全患者多水湿不利,从体质因素讲水湿不利多存在于气虚与痰湿体质,所以肾功能不全多见气虚与痰湿体质[14]。王琦教授认为[15]根据ACC/AHAStage心功能分期,B期患者中痰湿质最多,其次为血瘀质、气虚质、阳虚质、平和质;C期患者中气虚质最多,其次为痰湿质、血瘀质、阳虚质、平和质;D期患者中也是气虚质最多,其次为阳虚质、血瘀质、阴虚质、痰湿质;不同心功能分期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李磊等[16]也认为在心衰发病中,心气虚是病理基础,心阴虚是疾病发展的标志,心肾阳虚则是疾病发展的重笃阶段。心衰病气虚质、阳虚质、血瘀质、痰湿质较为多见,并随着病情进展出现不同上述体质分布,但并发症个数与中医体质分布无明显相关性。黄春林[17]教授认为,心力衰竭主要是心气虚衰,病久殃及肺脾肾,而致水、湿、痰、瘀互结,后续发展可致心阳虚衰,甚者阳损及阴,导致阴阳两虚,为本虚标实之证。因此,心衰病患者气虚质、阳虚质分布多于健康人群。

4结论

中医辨证论治是选择中医治疗方法的重要依据,是通过四诊合参对机体表达的病理生理变化及整体反应状态的概括,体质与疾病证候有着密切的关系,是辨证论治的基础。证候随体质而转化,体质是产生病症异同的关键[18]。目前,中医学关于体质中医调摄的方案已较成熟[19],通过药物、日常习惯的改变或者某些治疗方法,及早发现、干预体质的偏颇状态,从而达到病因预防、临床前期预防、实现调质拒邪、调质防病及调质防变的目的[20]。综上所述,针对气虚质、阳虚质、血瘀质进行调控,可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心衰病的预防及治疗。

作者:谢房乐 侯平 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