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治疗慢性心衰中中医导引术的应用

治疗慢性心衰中中医导引术的应用

【摘要】心脏疾病发展至终末期多表现为心力衰竭,康复运动在慢性心衰治疗中被国际上各大指南列为IA的推荐,中医导引术作为中国传统疗法是心脏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邃的医疗哲理和生命科学理论基础的中医导引术,不仅可以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而且可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与西医运动处方相比,中医导引术强调动静结合,注重天人合一,注重“调身、调息、调心”的特点,并且运动动作简单易行,现对中医导引术的应用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中的作用做以浅谈。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中医导引术;心脏疾病

发展至终末期多表现为心力衰竭;调身、调息、调心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HeartFailure,CHF)简称心衰,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的终末阶段[1],典型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乏力,运动耐力减低,食欲不振,及运动耐量降低,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其5年生存率相当于恶性肿瘤。近年来,治疗CHF的主要药物“金三角”的应用有效延缓了心衰发展的进程,但患者的运动耐量及心功能改善并不明显,中医导引术是整体辨证,强调整体治疗一种具体体现,其属于中小强度的有氧运动,不太容易产生心脏意外事件,正符合CHF患者久病体弱、运动耐力差的身体状。

1中医导引术的内涵

古代称运动康复为“导引”,导引是中医六大医术之一。对于“导引”内涵的理解,唐代名医王冰在注解《黄帝内经•素问》时说:“导引,谓摇筋骨,动支(通‘肢’)节。”把“导引”界定为动摇筋骨、活力关节的肢体运动。晋代李颐为《庄子•刻意》作注时所提炼的八个字:“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导引”的运动形式包含了三大要素—呼吸控制(即导气)、肢体运动(即引体)、心神调养(即养魂)[3]。“导引”的功能价值是通过伸张形骸、宣导气血,从而祛病健体、益寿养年。现代流传者有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易筋经、六字诀等传统功法,中医导引术以“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为基础,在具体的实践中最重要的表现为“调身、调息、调心”之间的三调合一[2]。在功法练习中,呼吸与动作要协调配合,动作也要标准到位,使自己全身心地放松,从而达到养身和养心的目的,能够明显改善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3]。

2中医对“心衰”的认识

古代医家虽未知“心衰”病名,但是对心衰症状却有详细描述。其中“心悸”“心水”“水肿”“喘证”等病名都属于“心衰”范畴。现统一命名为“心衰病”。心衰病理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为气血阴阳亏虚,而实则为痰火扰心、心脉瘀阻或水饮凌心致脏腑亏虚,心衰患者切忌操劳,宜安卧守静,以养其气;古人云:久卧伤气,过度卧床,易使肺缺乏新鲜空气的调节,肺的功能不强健,而肺主一身之气,参与一身之气的生成,尤其宗气的生成,宗气有行呼吸及助心行血的功能。故久卧与过劳对慢性心衰患者防治及预后有弊而无一益处。中医导引术以“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为特点,通过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和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来引导气的运行,有益气补阳、调理脏腑的作用,对心衰有着显著的疗效。

3中医导引术在治疗心衰中的应用效果

3.1中医导引术对心衰患者的情志影响

《内经》阐述了“心主血脉”与“心主神明”的双心理论[4]。心血能养心神,心主血脉的功能也受心神的主宰,两种功能密切相关,若气血亏虚而至心神失养;心阳亏虚,无以温养心神;或心火旺盛,神无所依,则出现意识、思维和情志活动的异常,故心衰患者同时合并郁证、脏躁等在临床上较多见。中医导引术在生理上疏通人体经络,保证人体气血通畅,具有保精、养气,存神的作用。如八段锦全套八个动作简单易行,动作柔和缓慢,圆滑连贯;与西医单纯运动处方相比,如八段锦兼具调神、调心的特点,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睡眠,缓解不良情绪[5]。

3.2中医导引术对脏腑经络的影响

心衰的病位虽在心,却与肝脾肺肾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如肝气郁滞,失于疏泄,气机紊乱,可致气滞血瘀;肺气虚弱,不能通百脉、主治节,血气不畅均可导致心衰,中医导引术如五禽戏功法的调心、调息、调形原理符合藏象学说,表现在手型的多变性上,虎爪、鹿角、熊掌、猿钩、鸟翅握固等的应用,运动各个关节肌肉,配合特定的呼吸方式,加之意念的神韵内涵,起到调整脏腑功能的功效,达到疏通全身经脉气血的作用,中医学的脏腑学说分析:虎戏主肝,能疏肝理气,精力旺盛。熊戏主脾,能调理脾胃,充实两肢。鹿戏主肾,能益气补肾,增进行走能力。猿戏主心,能养心补脑,开窍益智。鸟戏主肺,能补肺宽胸,调畅气机,加强呼吸功能。如八段锦“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等每一动作通过锻炼呼吸肌增强心肺功能,调理脏腑,从而有效改善全身血液循环,非常适用于心衰患者练习。3.3中医导引术对气血阴阳的影响心在五行中属火,主一身之阳气,故为阳中之阳。心衰患者以气阳虚衰为主,阳不化阴,则水饮凌心,出现喘促、不能平卧,下肢水肿等心衰症状。就中医传统运动理论而言,中国自古就有一句话,叫“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动补”,导引就是符合动则生阳,喜则生阳,善则生阳的扶阳要药,因此能导引“阳气,助阳以行”。中医称“气行则血行”。阳气充足才能使脉道通利,全身气血运行通畅,濡养脏腑经络,从而有效改善心衰患者症状。

4中医导引术治疗慢性心衰的现代研究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心室重构是导致心衰发生的主要病理变化,因此,治疗心衰的关键就是阻断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活,阻断心肌重构[2],河南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率先建立了豫西地区首家中西医结合心脏预防康复中心,我们非常重视中医传统疗法如八段锦、太极拳、六字诀等在心脏康复中的运用,成效显著,现代医学认为,血液循环受神经系统的支配和调节。健身气功的练习中,通过“三调”能通过调节自主神经的平衡降低交感神经系统紧张度的,使心率,心输出量和血压等得到适度调整。此外,健身气功对改善人体末梢的血液循环十分有效[6],因此,习健身练气功对预防和辅助治疗心血管的疾病具有积极作用。卞伯高等[7]通过半年的观察,发现长期练习五禽戏的中老年受试者心肌收缩力增强,每搏输出量增多。布朗大学沃伦医学院研究太极拳对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显示:太极拳能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增加6分钟步行距离、降低血清BNP水平;改善患者心力衰竭症状评分及抑郁量表评分;通过提高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量、改善情绪而提高生活质量[8]。

5中医导引术在治疗心衰中的评定标准

心肺运动试验是评估心衰患者运动耐量的金标准,测CPET监测患者AT,peakVO2、峰值心率、峰值负荷、CO2通气当量斜度等指标。中医导引术的介入对心衰患者的运动摄氧量的增加有明显效果,将有效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有学者[9]报道,中医传统疗法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具有重要意义,运动康复治疗后患者的血压心率下降,无氧阂,每搏量、运动耐力改善,心功能增强,生活质量明显提高。CEPT在心力衰竭的诊断、疾病严重度、预后、疗效的评估中已被广泛应用,在中医导引术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运动风险的预防,在运动前、中、后,对患者心功能指标、心率、心电图等进行风险评估,做好相关应急预案[10]。现在国内“互联网+医疗”新模式迅猛发展,远程监测运动训练已经开始在国内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康复,保证远程心力衰竭康复治疗的安全性[11]。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12]。

6小结与讨论

综上所述,在CHF病程中常规的中西医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医导引术治疗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带来诸多益处,然而中医导引术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应用中仅为概念性的提出,此类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亦缺乏大样本的研究,其系统性及规范性的诊疗方案尚未形成学界的共识,对于稳定期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而言,多是采用认知干预的形式进行控制。除此,传统康复运动的力度、次数及时间都缺乏统一的运动量及运动强度,亦缺乏合适的设计方案,其获益人群仍有待普及。期待中医导引术在治疗慢性心力衰应用中能够有个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李晓霞,黄仕沛,关影芳,等.六经辨证理论与慢性心力衰竭神经内分泌激活的相关性探讨[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18):53-59.

[2]杨冬梅,刘香弟,刘志宏,等.中医传统运动疗法应用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7,9(30):59-61.

[3]玉晓.心脏康复治疗对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心肺功能的临床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5):108-109.

[4]苗国勇,卢永屹,潘明.谈“治神”与冠心病心脏康复[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20(02):51-54.

[5]齐莹,薛广伟,刘静,等.八段锦现代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35):140-143.

[6]李海霞,李军,李瑞杰.扶阳导引在心脏康复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8,15(01):80-85

[7]戴符竹,林荣,邓小雄,等.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程序康复的应用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0,22(02):73-76.

[8]丰文俊.太极拳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7.

[9]沈芳,徐樱,李玮.心脏康复运动疗法对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影响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9,10(08):11-12.

作者:戴斌 郭新胜 杜廷海 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