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青年档案范文

青年档案全文(5篇)

青年档案

第1篇:青年档案范文

要提高档案工作者的职业素养,达到思想上、业务能力上不断升华、提高,就必须不断地学习,要不断地学习,就要有永不满足的上进心,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只有孜孜不倦地学习,才能掌握职业道德实现的本领。青年档案工作者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学识、能力与事业发展需要的距离,特别是随着现代科技和档案工作的发展,档案工作者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不断掌握新的知识技能,弥补自身知识技能结构的缺憾,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并使自身的价值不断升值。学习的过程是提高的过程,持续的学习带来持续的提高。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的思想才能变得深刻,我们的心境也会变得明亮,我们的视野也会变得广阔。只有学习,才有创新,只有创新,才有发展。

二、准确定位、自我教育是提高青年档案工作者职业素养的基本方法

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是人们从事职业活动的先决条件。自我认识,就是档案工作者对自身及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包括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工作水平和人际协调能力的认识。只有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都有客观、全面的估价,才能热爱本职、干好本职。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追求不切实际的职业目标,结果只能成为幻想,一事无成;过低评价自己的实际水平,也容易造成畏首畏尾,不见成效。角色定位是档案工作者根据自己的职业要求塑造自己形象的过程。准确定位可以限制和引导青年档案人不越轨行事,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从而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提高职业素养,自我教育、自我批评是重要的方法。我国古代思想家所提倡的“内省”、“自讼”。就是一种自我教育的方法。青年档案工作者应当按照职业道德的要求,对自己的思想言行进行反省、检查,严于解剖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将不符合档案职业道德要求的思想和言行,消灭在萌芽状态,决不放纵自己。

三、执着追求、持之以恒是提高青年档案工作者职业素养的必然要求

第2篇:青年档案范文

一、高校共青团档案工作概述

高校共青团档案工作主要包括有关团的各类文书档案、团务工作档案及团员档案,通常由学生所在学校的人事部门或学生管理部门统一进行管理。依照1980年共青团中央组织部的《关于团员档案管理的暂行规定》,团员档案的构成内容包括团员入团志愿书、组织鉴定、团内奖励决定、团内处分的调查、本人检查和组织决定。档案已经成为现今社会发展中最具备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之一,是国家机构、社会团体组织以及个人在各项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史料凭证。一份完备的共青团档案不仅有助于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教风建设,还起着增强组织凝聚力,促进青年团员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作用。而目前的高校共青团档案管理大都局限于管理团籍档案及文书档案的狭义模式,并没有真正激发档案活力,未能有效起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

二、高校共青团档案工作现状剖析

1.档案管理环节失于规范,管理人员水平不足。规范档案管理制度是做好档案管理的基础保障,但现阶段很多高校的共青团档案管理工作不够规范严谨,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要求,档案分类归档不明确,导致档案胡乱堆积。这样的档案既影响翻检与调卷,也不利于提高档案利用率。有些即使有制定好的标准规范却缺乏实施力度,档案管理人员缺乏责任意识,使之仅仅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导致档案材料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得不到保障。再者,许多高校对团组织不够重视,没有聘请专门的管理人员,而一般由辅导员教师或学生团干部担任,他们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技能,难以有效将档案整理归档,造成整体归档工作滞后。

2.档案管理人员流动性大,缺乏责任意识。一般来讲,高校团组织的基本机构为团支部、分团支部(团总支)、校团委。其中团支部设置一般以行政班级集体为单位,下设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等职位。班级团支部书记通常由各班选举上任,协助做好团员管理工作,配合做好新生团员组织关系转入、发展、本支部团员统计等工作,并负责做好本团支部的各项活动记录。但这些推选出来的团支书,每学年轮换,流动性大,加之本身又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档案的管理水平。有些班级团支书因其本身思想觉悟不到位,责任意识不强,任职期间尚未能真正了解团的根本思想与核心要义,只懂上传下达。开展了班级团内活动却不重视记录,缺乏档案意识,导致活动材料的遗漏或缺失。等到上级检查材料时便弄虚作假,这样的材料上交到上级团委,最终整理出来便是一份不真实的档案材料。这样的材料容易迷惑上级组织对基层团支部的了解,难以掌握团员青年真实的政治素养与政治觉悟水平,也无法有效坚定团员青年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

3.档案信息量匮乏,档案记录内容及形式单一。现行的团员档案记录的内容主要还是两书一证以及团内的奖励决定和处分调查,信息量相对匮乏,历史材料居多,缺少个性化内容。基层团组织对共青团宣传力度不足,团内活动参与渠道单一,未能有效激发团员青年参加团内活动的积极性,没有全面地反映出团员青年的综合素质。这就不利于高校有针对性地对团员青年进行教育引导,没能在深度上、广度上挖掘出其本身应具有的作用,更不足以成为社会选人用人的标准。

4.档案管理方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现阶段,大多数高校的档案管理方式仍局限于纸质版的记录与保存,这样的手工操作方式容易导致档案堆积、丢失。由于管理人员冗杂多变,且水平不一,使得档案储存形式变化多样,缺乏系统性,给查阅造成阻碍。很多材料更是形成了“以藏为主,重藏轻用,保守封闭,被动服务”的管理状态,没有发挥其应有的育人功能。相比较于当下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这样的管理方式显然落后于时代。

三、改进建议与措施

1.规范档案管理过程,配备专业档案管理人员。一般档案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档案的收集、整理、价值鉴定、保管、编目和检索等环节,各大高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这几个环节加以删减增补,完善档案管理制度。针对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定下工作执行标准,各项工作事无巨细力求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明确岗位职责,任务与责任落实到个人。《方案》规定,支持团组织按照团章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高校校级团委应当单独设置,已经合并或归属其他部门的必须给予改正,并合理界定区别于其他部门的工作职能。为了提升共青团的档案管理工作水平,高校相关处室有必要指定一名档案人员,专门负责本部门档案收集、整理和移交工作。同时还应当建立专门的档案室,增设档案管理部门以及配备齐全的硬件设备,对档案资料进行系统管理。此外,建议建立管理监督机制,设专人定期检查档案的完整性与有效性,及时查缺补漏,定期验收档案管理工作。

2.加大档案管理经费投入。各高校共青团应对团予以重视,增强对档案管理的认识,加大管理经费投入。提升硬件设施,如升级改造档案室,增设档案数据库,建立防火防盗的维护系统,保障档案的安全性;积极引进先进科技管理设备,探索开发科学管理技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如增设人员和科室较为困难,建议设立专项经费,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有资质的专业公司负责档案整理立卷工作,同时对之前尚未数字化处理的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

3.整合多元信息平台,激发档案活力。《方案》提出,要紧紧围绕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这一基本要求,着力突出基础制度创新和组织活力提升。为适应时展,各高校共青团应积极探索现代化管理模式,推进共青团档案数字化科学化管理。通过综合信息利用和数据资源共享,努力实现高校共青团各级组织间工作审批、指令、信息交流的科学层级化和有效扁平化,精简会议、文件以及简报。把团内活动以规范化的形式及时、完整、多元地记录在案,可将记录分为基础工作档案和利用工作档案,如此有利于提高档案的利用率,并定期检查更新信息。积极促进高校共青团将“第二课堂成绩单”发展成为学校人才培养评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社会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依托新媒体平台,打造网上传播互动矩阵,指导和推动工作运行。积极利用微博、QQ、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现代信息化平台宣传团的思想理念,充分利用好青年之声等信息平台,帮助广大青年团员解决难题,实现人生价值。利用智慧团建等拓宽档案管理渠道,及时对团员信息进行更新汇总,扩大有效工作覆盖面,让广大青年团员共同学习团内知识,了解团内动态,更有利于广大团员参与到共青团的建设中来,让共青团更加充满活力。

4.建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双向档案管理模式。档案管理仅仅依靠管理人员,难免有失真或遗漏。若能自下而上地发动广大青年师生一同参与到档案的管理中来,则事半功倍,能使档案管理相对快捷高效。在《关于加强新时代党建带群建工作的意见》等制度文件的背景下,高校的共青团档案工作需要建立健全新时代党建带团建工作机制,对此有必要以档案工作为载体,把团的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规划和考核制度安排。同时,加强组织宣传,让团员青年了解档案对其成长的重要性,激发团员创造积极性与记录积极性。在大学入学阶段,增强团员的档案意识,让团员学生有档案意识、规范意识。让团员青年珍视自己的团员身份,增强政治思想觉悟,以党为荣,坚定不移地紧跟团的步伐,向党组织迈进。动员青年师生们广泛地参与共青团工作的建设、决策、实施、评议的全过程,定期以多种形式召开面向高校青年师生的专题会议。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下,以学生社团及相关学生组织为延伸手臂,引导学生团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四、结论

高校共青团应充分发挥其特有的思想教育功能、组织建设功能、人才聚集优势,对档案管理工作给予充分重视,并尽快优化工作程序。尽快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加大档案管理经费投入。组建专业的档案管理人才队伍,结合线上线下双线管理模式,积极探索新型多元信息化管理渠道,借助互联网平台加强对共青团工作理念的宣传与指导,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最终实现共青团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伟大目标。

参考文献

[1]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EB/OL].搜狗百科.[2]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EB/OL].百度百科.

[3]孙润.高校团员档案管理问题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8(10):149.

[4]曹鸣谦.改革视野下的高校共青团档案管理探索[J].档案与建设,2017(9):88-90+87.

[5]徐大新,李理.浅析高职院校共青团档案管理工作[J].兰台世界,2020(S1):125.

[6]张敏.试论高校共青团档案与校园文化建设[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7(9):66-67.

[7]孙媛.高校共青团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9):45-46.

第3篇:青年档案范文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能力;学历结构;评估;科研

高等学校不仅是先进学术和理念的代表,同时更是人才培养的摇篮,而人才培养的核心资源是教师,教师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从新入职教师到成熟教师,再到专家阶段,都需要进行自身的专业发展。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国内外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表1)。综合学者们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理解,可以将其这样定义: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在职教师,通过培训和实践研究活动,发展教师个人、专业、教学和组织这几个方面。我国高校的教师发展工作一直没有规范化的部门来引导。因此,2012年教育部启动部级示范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项目,建设30所教师发展全国示范中心,这标志着教师发展工作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远程教育机构的教师发展工作,不仅需要遵循普通高校的教学规律和要求,同时还需要适合远程教学的办学教学特色性[4]。

一、远程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如教学能力、学历层次、科研能力、自身发展规划等。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能力发展状况不均衡教学能力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不同阶段的教师由于教龄和个人教学实践的水平不同,导致其教学能力以及对教学能力发展的需求也不同。根据所处阶段可以把他们分为三类,即:处于适应期的新入职教师、处于发展期的从事过几年教学工作的青年教师和处于停滞期的从事多年教学工作的老教师。新入职教师缺乏对教育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更谈不上对具有远程教育特色的教学实施过程的掌握。新教师不仅教学知识和能力积累受限,影响教学效果,同时还缺少对教师职业的规划。青年教师是承担远程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教学技能相对来说比较成熟,教学经验也相对丰富,能够满足日常的教学需要。但由于缺乏进行面授教学实践的平台,他们提高教学能力的途径很多都是依靠自己摸索。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明显好于青年教师。但是教师对继续学习的关注度不高,仅是凭着多年的教学经验来指导教学实践过程。

(二)学历结构不合理远程教育高校承担着学历提升和在职人员继续教育任务,但系统内高学历教师相对缺乏。高学历教师无论在教学实践还是在科研工作中都比低学历教师有更为卓越的表现。学历是衡量教师专业水平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在一定层面上能够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和业务能力。因此,教师队伍不合理的学历结构有待改善。

(三)缺少对教师的完整性评估和支持系统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过程不只是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还包括教师个人对自己成长的有益洞见,外部环境对教师成长的认同[5]。学校作为外部环境,对教师的管理和评价更多的是监督、控制和约束,以及一些量化的评价指标,对教师真正的发展轨迹不甚明了。一般对教师的评价都是直接的奖励或是惩罚性评价,对教学工作量的考评手段重量轻质。这些评价方式造成了教师工作的盲目性,不能够引导教师真正了解自我发展情况,不利于教师从细节上设计自己的发展规划。

(四)科研能力薄弱,影响教师个人专业发展重教学管理、轻科研工作是远程教育办学体系中的常态。教师大部分身兼数职,既要完成行政管理工作,还要完成相应教学工作量,很难有精力去沉下心来搞科研。而且很多教师没有科研意识,为了应付评职称而做科研。大学教学不是简单的传播知识的活动,而是不懈钻研和探索的过程[6],以科研促教学,教研结合,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从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二、解决路径

教师发展中心要从一线教师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制定相关政策,探索建立完整的教师发展培养体系。

(一)校内外培训相结合,分阶段培养教师教学能力教师培训,是教师发展中心的工作重点,它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教师的职后培训明显地表现出群体与个体的阶段性差异,所以针对不同阶段的教师,教师发展中心需要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和内容。在培训过程中,设计规范化的流程,保证培训工作合理科学,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保证培训质量。针对新入职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培训形式,让培训平常化、层层递进[7]。培训周期暂定一年,避免短期集中学习带来的学习形式化问题。在这一年内,教师发展中心举行例如专家讲座、教学指导、网上优秀教学资源观摩活动,形成一个混合式的培训过程。通过聘请校内外教育学专家做讲座,对新入职教师进行集体培训,使新入职教师学习到相关的教育理论,帮助他们进行个人角色的转换。根据学科和专业,给每一位新入职教师配备一名教学业务能力强且有责任心的教师做教学指导工作。针对远程教学特点,从分析教材,揣摩教学大纲、研究考核说明、准备教学资源等学起。同时,引导新入职教师学习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以适应教学特色。在教学资源观摩方面,可以选取优秀网络核心课资源,使新入职教师强化教学感受,加深对教学过程一体化的认识。与此同时,加强新教师的思政培训工作,让他们充分认识教师岗位的重要性。针对青年教师,教师发展中心可以结合其教学能力提升需求,设计培训项目。建立教研室,或者教学工作坊,定期举办主题明确的教学交流活动,并集思广益,随时根据反馈意见调整培训主题。让青年教师在这些活动中分享个人教学感受,聆听老教师经验,研究老教师对课程的把握和教法,教学相长,提升教学能力。教师发展中心可以联合校办、人事处等相关部门,申请经费,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参加各种国培、省培项目。教师发展中培训的形式也可以从理论学习扩展到实践操作,鼓励青年教师深入企业实践,提高教师实践和研究能力,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对于老教师,教师发展中心可以换一种方向来思考其培训模式:让老教师从培训的学习者转换成为培训的知识传授者。老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尤为宝贵,让他们给青年教师做有关教学能力提升的培训。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从选题、备课、讲座中会得到一些教学感悟,而且通过培训与青年教师交流,向年轻人学习新教学技术手段和教学理念,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培训。

(二)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促进教师学历提升教师学历增长的实质是通过学历增长,学到相应水平的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进行相应水平的教育活动[8]。改善学历结构最有效的路径就是进行学历提升,这在所有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中,系统性最强。教师发展中心可以联合人事处、教学学院,制定相应学历提升扶持政策,鼓励中青年教师走出去,学进来。教师在获得高学位的过程中,也许未必了解这些课程对自己远程教育工作会有何帮助,很多单纯是为了学习学位要求的课程,获得学分。但是,当他们修完所有学位课程,撰写好学位论文后,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这是一种整体感觉:不仅仅是获得了某一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它真正地让教师重新认识自我。这个关键点对他们的专业发展具有更为持久的重要性。

(三)建立“教师发展档案”,追踪教师成长过程教师发展中心可以为每位教师建立教师发展档案。教师发展档案包括以下几部分:师德师风档案、教学档案、培训档案和反思档案。师德师风档案重点观察教师职业道德水准。教学档案可以是教师教学设计方案,教师设计制作的多媒体课程资源、科研成果,以及一些参赛的获奖证书,这些反映了教师在教学和专业领域的能力。培训档案包括教师参加的校内外的培训结业证书,培训学习内容和学习感想等。反思档案内容包括教师在当年教学工作中来自同行和学生的评价,遇到教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反思,完成科研任务后分析不足和成功之处的反思。教师发展中心通过教师发展档案,客观地评价教师,总结教师特长优点,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引导教师从发展的、动态的观点来观察自己的成长过程,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大有裨益。

(四)以科研促教促学,带动教师专业化发展科研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必要手段,通过科研来提高教师的素质,从而促进其专业发展。教师发展中心可以与科研处合作,根据学科特点,定期举办各种主题和形式的科研培训。在远程教育系统内组建科研团队,引导教师互相合作,开拓科研思路。由教师发展中心和科研处合作,为教师搭建科研平台,帮助教师联系科研进修单位,学校给予相关政策和资金扶持,派送教师去重点高校参与一些国家或省级重点项目研究工作。建立奖励机制,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参与课题研究,投入科研工作。教师发展中心在评估教师时,建立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评估体系,协调好二者比例,避免出现科研与教学异化情况,力求教师职称晋升中教学科研双发展。教师发展中心通过科学管理,在现代远程教育的环境下摸索出一套人才科研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2]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潘懋元.大学教师发展简论———在第四届高等教育质量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稿[J].国际高等教育研究,2007.

[4]张克俭.关于电大教师发展的思考[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4).

[5]蹇世琼.生命历程理论视域下教师认同发展轨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东北师范大学,2013.

[6]杜作润.大学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7]魏震,陈翠忠,李俊峰.西北地区高校教师入职培训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20(5).

[8]王安全.教师群体学历增长中的形式主义政策及其归正[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22).

第4篇:青年档案范文

(一)科室档案内容界定不清,管理范围不明

在医院管理中,档案重保管轻利用,档案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许多珍贵的档案被束之高阁,大量的档案材料体现不出利用价值,因此失去了管理的意义。而医院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职工的思想教育,未将档案管理意识纳入科室人员的考核要求,一些医务人员缺乏主动建档意识,对存在的医疗安全隐患视而不见,或留有情面怕得罪人,使各科室人员档案管理知识结构不合理。

(二)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低,档案管理手段落后

近年来,随着我院计算机及网络技术重新改造,信息化管理在我院管理中的广泛运用,医院档案管理正向着以病人信息为中心的多媒体方向发展,在传统档案基础上发展了电子病历、X线胶片、病理切片、各种影像检查图文、计算机磁盘和数据等档案资料,逐步实现院内信息集成与整合,科室之间的医疗档案信息共享,与外院间信息横向联系更加紧密,使档案信息化管理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停滞在较低的状态,只用做简单的数据和电子文件档案储存,管理手段落后,档案整理和归档工作仍滞留在手工收集,导致工作量大,信息量小、不利于档案的利用和开发,制约了档案事业的发展。

(三)医疗设备档案不规范

医疗设备档案从科室申请、招标采购、验收使用、维修保养、淘汰报废等全部资料,可为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维护大修、状态检修提供技术依据,但在医疗设备开箱验收时却不叫档案人员参加,向档案室移交档案资料不完整,导致医疗设备档案留存不全。在医疗设备出现小故障,需要维修时才发现缺合格证、中文使用说明书、设备档案操作手册及维修保养合同等。

(四)科研技术档案不完善、不准确

科研档案是在医疗技术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新业务、新技术成果,是医疗技术研究活动的真实记录,我院医务人员特别注重开展新业务、新技术,对所尝试的新技术诊疗过程中形成的报告、发表的各种论文等科研成果和数据保留完整,但对可能存在的风险估计不足,准备不充分,对出现的风险问题未留下及时解决的资料,同时照片档案和声像档案资料留存不完整,对新技术的继续开展和推广造成不良的影响。

(五)未建立声像档案

声像档案是医院在开展重要、重大、突发性各项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照片、底片、影片、唱片等不同材料为素材,医院声像档案是医院前进和发展的见证者,是时代的发展产物,也是时展的趋势,所以学习应用数码照相机、扫描仪、录音笔、电子笔、计算机软件,通过不段掌握新技术,探索管理档案新载体的方法,使医院的档案管理更进一步发展

二、对医院档案管理的具体实践

(一)强化宣传意识

为了切实加强与医疗有关的病历档案、影像档案、设备档案、病理档案、科研教学档案、医疗文书档案的管理,做好医疗档案重要性的宣传工作极为重要,我院院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把档案管理纳入医院管理的重要议事日程,与医院业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在行政办公会、行政查房、院周会、科主任联系会、全院职工大会上反复强调档案资料书写、收集、整理、归档的重要性,使医院中层干部、护士长、职工都能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到档案工作连着你我他,与自己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使大家更好地支持档案管理工作。

(二)强化责任意识

我院将档案工作与评审等级医院的标准细则相结合,纳入评判各科室规范开展医疗服务工作的考核办法。实行档案工作责任制,医院档案管理领导小组由院长亲自主管,院办主任抓,配有3名专职档案员;同时确定每个科室主任为档案管理第一责任人,在各科室设有1名科秘书作为兼职档案员,基本形成了覆盖全院的档案管理工作网络,每季度由兼职档案员协助科主任对科室档案进行建档、登记、移交工作,专职档案员全程负责全院资料的收集、整理、分类、编排目录、保管、利用及档案指导工作,做到职责明确,任务到人,使档案管理工作的触角深入到全院每个科室、每项工作,培养和加强了青年医务人员档案数据质量责任意识,提升档案工作整体水平。

(三)强化法制意识

我院每年通过医院网站、宣传栏、各种专题讲座、发放知识问卷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法律法规,加强医务人员法律法规的学习,增强大家的档案意识,特别是科室秘书和兼职档案员及领导干部的档案管理意识。每2月召开一次全院医师大会、每季度召开一次全院护士大会,介绍出台的有关的新规定、新制度,切实增强全院科主任、护士长和广大职工的档案意识,使大家自觉遵守档案法规,配合好医疗各项档案的收集和信息的归档工作,运用法律武器维护档案工作秩序,保障档案数据质量。

(四)强化管理意识

管理是医院成功的必要条件,而且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艰苦而又细致的工作。没有管理或管理松懈,医院各项工作就会下滑,就不可能处于良性发展的状态,需要青年医务人员既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办事细心的工作态度、乐于奉献的工作精神,又要有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和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医疗档案的基本技能。所以,医院培养青年医务人员树立大局意识,重视医院的总体利益和社会效应,涉猎广博的专业知识,拓宽知识层面,不断促进医院业务发展与提高,才有利于新时期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强化自身素质培养意识

管理数字化、信息化是信息社会对医院档案工作的新要求,也是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方向。青年医务人员为了适应医院档案工作发展的要求,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做好七项工作记录,包括三级查房、术前谈话、各类告知制度、急危重病人抢救、会诊、死亡病例讨论等医疗文书档案的书写与管理,把大量分散的医疗档案资料分析鉴别、归档集中,从中找出规律性的材料和数据,促进档案业务知识不断更新。因此青年医务人员要结合自己的岗位工作,边学习边操作,在提高业务素质的同时,特别要注重计算机知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努力使自己具备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综合型档案管理人才。

(六)强化服务意识

当前由于医患矛盾不断加深,医疗纠纷已经成为影响当今和谐社会构建的一大焦点问题,青年医务人员要积极主动提供服务,改变以往被动服务的局面。从思想上树立高度的服务观念,克服“守摊式”的被动服务观念,熟悉各项服务流程,认真完成医疗档案资料书写,严格依法行医,要把为全院职工和社会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贯穿工作始终,为各项管理工作提供齐全、完整、准确、可靠的档案信息资源,用最好的服务去为患者、全院职工服务。

(七)强化协调意识

当前社会普遍存在人与人之间不愿沟通、不会沟通、沟通简单及沟而不通的问题。因此,青年医务人员需要强化社会协调意识,培养换位思考的能力,要加强与院内外的沟通,善于协调,院内争取各科室主任、护士长、科秘书、全院职工对档案工作的支持,院外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整理档案,利用网上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的优势,与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这样既提供远程服务,又发挥计算机的管理优势,减少了手工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三、医院档案管理发挥的创新作用

(一)把档案管理作为医院文化建设内容,使管理理念创新

我院是一所百年老院,成立于1904年,有100多年的历史,由美国传教士捐款创建,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当年在内工作的外国人的后裔来院参观,我院把当年遗留下的代表当时医院面貌的一座小木楼完整保留下来,拿出历年保留下来的珍贵的档案资料,查找出来当年创建医院的人、物、事,通过整理、归档、提炼,制作成文化墙,配有图片、中英文文字说明、电视录像,吸此了众多的人前来参观和拜读,这座小木楼代表医院的成长史,已形成独特的医院文化,一种传承,一种向上的精神,使医院形象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二)发挥档案信息教育和传承作用,保证全院主要质量和效率指标达到较好水平

医院成立科室档案质量专家督导小组,按《三级甲等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在各科室建立三级查房、疑难危重病历讨论、死亡病例讨论等核心制度的10余个记录本,确保医院科室档案质量的督导,做到档案资料建立健全,档案质量持续改进提高。针对医疗、护理、医技和教学4类档案,每月由专家组对档案质量进行督导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同时每月由医务科、质控科对病历、药占比例、全院各类抗菌药物使用、临床各科室医保基金定额使用等工作进行考核奖惩,业务档案内容完整、规范。

(三)实现档案管理数字化,进一步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医院档案信息化是计算机大量应用于医院管理的必然结果,2012年后我院建立了较为规范的信息系统,开发了许多计算机磁盘档案、计算机数据档案,还有医疗诊断中产生的影像资料、胶片档案、病理切片档案、各种设备检查的图文档案、实物档案等各种载体的档案,实现院内档案信息集成与整合,科室之间的医疗档案信息共享工作取得进展;同时医院间档案信息横向联系更加紧密,在全省卫生系统启用通用《甘肃省通用门诊病历》,对三级以上医院的检验、医学影像检查结果互认工作,医务人员知晓率100%,既节省了患者的费用,又方便了患者不再做重复检查,提高了医疗资源利用率。

(四)加强档案管理是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一个有效载体

把档案综合管理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对加强医院医疗业务的开展、特色专科的实施和特大、疑难手术病例影像资料的收集归档起了关键作用,在医院工作档案资料的积累上,可以把握好医院的前进方向,落实档案长效管理,不断求索创新,使医院的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能够得到持续的提高,从根本上改善医疗环境,解决住院病人的需求,职工凝聚力都将得到增强与快速的发展。

四、实现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的途径

(一)要从思想上树立创新意识

创新是指敢为人先,敢于试验,敢于挑战过去未发生的事情。档案工作要在继承和发扬过去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意识一定要抓住“利用档案”这个关键,围绕利用下功夫,使档案工作适应改革开放的要求。

1.培养创新意识,必须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实事求是始终是在思想上和工作上永葆蓬勃生机和活力的法宝。

2.培养创新意识,要有高尚良好的职业道德,且对自己所从事工作要有创新意识,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这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一个关键问题。

(二)要从工作中营造创新意识

医院档案管理要发挥全院各科室的协同作用,对于医疗活动档案的收集,除档案部门收集外,要求业务部门也参加收集,帮助把关,因为业务科室最清楚哪些文件材料应该归档,从而保证医疗档案的完整准确,更好地服务于医疗、科研、教学等工作。

(三)培养创新意识,医院领导支持和

重视起着决策和指导作用领导了解档案工作,对医院的档案工作如何开展起着积极的作用,所以我院注重先提高院领导、科主任、护士长对档案工作的重视度,才可以对广大职工造成档案意识影响与辐射,使全院职工理解档案工作对医院发展的影响,从而使大家从多个角度认识医院档案工作,保证了档案管理工作资金充足、人员齐全、设备到位,为档案工作人员接触新事物,了解新的信息提供方便和渠道,提高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四)加强调查研究,是培养档案人员

创新意识的一项重要工作我院档案人员每年参加省、市档案局的各类档案管理知识培训班,积极参观省级、市级档案馆藏工作,加强与兄弟单位档案部门的合作交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医院,配置综合档案集中管理所需要的库房、档案密集架、阅档室,购买计算机、复印机、档案装具;制作档案管理制度全部张贴上墙,解决保护档案必需的空调、消磁柜、温湿度仪、防虫剂、扶梯、消防器材、红外线安全监控器等设备装置,使档案管理与时俱进,更加现代化。

(五)发展编研成果,提高档案利用率

第5篇:青年档案范文

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干部人事档案;档案利用;档案价值

档案价值是指档案对国家、社会组织或个人的有用性。它是主体(档案利用者及其利用需求)与客体(不同时代产生的各种类型、载体、内容的档案)之间的关系范畴[1]。作为一种关系,档案价值是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的统一结合,主体需要是前提条件,客体属性是客观基础,当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求时便形成价值关系。档案价值关系在社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就是档案的作用,但又区别于档案作用。价值具有较高的抽象性,体现总体上、一般意义上的有益性、有用性,具体积极作用;作用则比较具体,通常从具体的、个别的意义上表述,是价值的体现和扩展,包括正、负两个方面。从不同的观点和立场,对档案价值和作用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历史学家把档案当作史料,作为编纂史籍的参考依据;收藏家把档案当作古物进行收藏;行政家则把档案当作治事的工具。对于不同主体,干部人事档案也具有不同的价值。笔者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际出发,分析干部人事档案在改革过程中的作用,论述干部人事档案的档案价值。

1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有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全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化解“待遇差”的矛盾、破除养老“双轨制”,并实现人才合理流动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建立起统筹互济的企业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形成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实现了由“企业保险”到“社会保险”的转化。相对于企业养老制度,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2],多年探索的改革重点是建立规范的公务员制度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养老保障改革的进程相对滞缓,总体上仍维持单位退休制度模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企业人员和事业人员养老“双轨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单位退休制度模式逐步暴露出一些矛盾:退休费用由财政或单位承担,一些地区和单位不堪重负;退休费的计算办法难以充分体现工作人员整个职业生涯的劳动贡献;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养老保险关系相互转移接续困难,制约了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的退休费(养老金)待遇确定和调整难以统筹协调,同类人员之间的待遇差距大,产生不平衡。继续深入人事制度改革,将由单位保障的退休制度转变为风险共担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行企事业养老“并轨”迫在眉睫。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针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在部分地区和行业的事业单位开展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盐城工学院就是试点单位之一。在试点改革过程中,参保对象和单位按比例逐月缴纳养老保险,人才流动时社保关系可以转入转出,但是退休仍沿用单位退休制度,退休待遇也采用原退休金计算办法,本质上参保和不参保不影响退休待遇。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社会化发放工作被提上了日程,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待遇不再由退休单位核发,而改由当地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核发。发放模式的改变引起人们对试点工作的关注并展开深入讨论,讨论重点集中在两方面:①如果是否参保不影响退休待遇标准的核算,那么参保的意义何在?参保个人缴费部分在退休后如何享受?②改单位发放为社会化发放是否意味着和单位脱离关系?退休老同志如何在社会化发放中找到归属感?讨论的结果是部分试点单位自行退出试点改革,试点失败。究其原因是缺乏统一的制度设计和政策规范。2015年,国家出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措施,改革现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保障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步建立职业年金制度,逐步建立独立于机关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

2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干部人事档案的利用

档案利用是指档案利用者通过档案利用工作系统,查阅、借阅、复制和摘录档案信息,满足其利用需求的行为过程,是档案信息资源潜在的利用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档案利用是档案管理工作的中心任务,是衡量档案工作水平的主要标志,对整个档案管理工作起着监督和推动的作用。干部人事档案是各级党委(党组)和组织人事等有关部门在党的组织建设、干部人事管理、人才服务等工作中形成的,反映干部个人政治品质、道德品行、思想认识、学习工作经历、专业素养、工作作风、工作实绩、廉洁自律、遵纪守法以及家庭状况、社会关系等情况的历史记录材料[3]。干部人事档案作为个人信息的储存库,对其的查询利用贯穿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各个环节,如参保登记、人员核定、退休待遇核定等等。①确定参保对象。近年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单位用人形式越来越灵活多样,人员性质纷繁复杂,有事业编制人员、人事人员、雇员制人员等等,有些经过改制的单位甚至还有企业性质人员。如何确定这些人员的身份,查阅干部人事档案是最权威的做法。②确定一次性补贴发放对象。干部人事档案中记载的关于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材料、独生子女证明材料等,为确定退休人员一次性补贴发放对象提供直接而有效的证明。③为退休待遇核定提供依据。退休待遇核算办法中涉及的出生年月、参加工作时间、学习工作经历、法定退休时间、缴纳社会保险等信息,都可以通过查阅人事档案予以确定。但是,在档案利用过程中暴露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方面的许多问题。

2.1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偏低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程度已经成为各行各业衡量管理水平和效率高低的重要指标,档案管理工作也不例外。《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条例》中明确指出,档案工作的发展方向是档案信息化和信息资源开发,以档案信息的开发应用引领干部人事档案工作从管档案实体提升到管档案信息数据,从手工操作发展为信息化智能化操作,从档案资源分散利用逐步实现信息的共建共享,将“死”内容变成“活”信息。而事实上,我国现有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总体偏低,虽然国家中组部和省委组织部已经推广使用了专门的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将干部人事信息录入到了系统中,但是受安全性等因素影响,这个系统相对独立,和其他干部信息系统之间不能直接做到信息共享。因此,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基础信息的采集和录入中,且必须人工查找和复印大量的纸质档案材料作为佐证,工作效率极其低下。

2.2档案材料不完整或遗失

由于档案管理部门对干部人事档案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档案材料存在不完整或者遗失现象。一种情况是知青下放材料缺失。知青下放是指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城市知识青年响应国家缓解城市就业压力的号召,自愿下放到农村或兵团务农或开发保卫祖国边疆,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复杂的历史情况使得许多知青从下放到回城这段时间的原始档案材料为空白,仅能从自己的履历或者小结中获得只言片语,显然不能用来作为工作经历的权威佐证。另一种情况是引进人才档案缺失。21世纪初随着人才引进力度的加大和用人形式的多样化,一些高层次人才在流动过程中以重新建档的方式引进,原始档案被保留在原单位或人才交流中心,流动过程中档案遗失现象也屡见不鲜,造成档案分散或不完整。

2.3档案信息记载前后不一致

由于个人对档案工作的轻视和不理解,在信息采集或填报时不规范,甚至随意,造成档案信息的记载前后不一致。以出生时间为例。档案中记载出生时间的最早材料有入团志愿书、学生登记表、入伍登记表、招工登记表等。个人在填写这些原始材料时或者因为年龄小、不知道档案的重要性而随意填写,或者因为某些特殊原因而想当然的填写,结果造成档案记载的出生年月不准确,有的甚至与实际相差一到两年,等意识到问题想“拨乱反正”时,原始档案材料已经形成。更有甚者,档案中记载的出生年月是通过刻意修改而来的,这就涉及档案造假了。总之,干部人事档案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改革的进程。只有正确理解和把握了干部人事档案的价值,才能推动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进一步发展。

3干部人事档案价值及价值体现

从不同的角度剖析和划分,档案价值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即档案价值形态。研究档案的价值形态,对于正确理解和把握档案价值、完善档案价值理论体系及科学地鉴定档案的价值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根据档案价值实现领域和效果的不同,可分为凭证价值和情报价值;根据档案价值实现时间的不同,可分为现实价值和长远价值;根据档案价值主体的不同,可分为对于形成者的价值和对于社会的价值。干部人事档案作为一种真实的社会存在,不仅仅承担着历史的凭证及情报价值,更是历史发展过程的见证者以及漂泊心灵的精神寄托物,具有极大的社会价值和情感价值[1、3]。

3.1凭证价值

凭证价值是干部人事档案最根本的价值。人事档案收存社会主体的履历、自传、鉴定、政治历史、入党入团、奖励、处分、任免、工资等方面的有关文件材料,它记录了社会主体个人成长、思想发展的历史,展现了社会主体的家庭情况、专业情况、个人自然情况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是社会主体的个人信息库,概括地反映社会主体的全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过程中重要的环节是提供个人学习工作各个阶段的证明材料。以知青下放材料的归档为例。上山下乡人员登记表、知识青年政治审查表等原始材料,记载着知识青年们从下放到农村、在农村劳动和返城期间的所有历史信息,是对这段历史的真实反映,具有重要的历史凭证价值。而由于那个年代档案管理的不严谨和不规范,很多下放知青的个人档案中缺少上述证明材料,造成工作经历证明材料不完整,必须通过各种渠道补全材料。如到下放所在地的综合档案馆查询相关原始材料,或者到下放所在地开具权威证明,还可以通过派出所查询当年的户籍迁入迁出手续用于旁证。而针对21世纪初国家人才引进政策调整而造成的档案缺失情况,要根据具体缺失情况进行处理。如对于重新建档人员的补全档案办法,可以通过原始档案管理所在地找回原始档案,也可以到原学习、工作过的单位开具相关证明,完善现有档案。

3.2社会价值

社会价值是干部人事档案最直接的反映。①为历史学家提供研究依据。档案作为一种社会记忆,必须是完整的、连续的,不能是残缺的、间断的,而且还必须是相互印证、相互支持的。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所有人的活动构成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干部人事档案贯穿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全进程,通过干部人事档案,可以看出过去发生过的事,也可以对未来活动产生指导作用。以某教师的实际经历为例,他于1969年13岁时随父母举家下放,1975年在农村读完高中后留在农村务农,1976年返城后在水利工程队工作,1978年参加高考,1982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高校工作至退休。纵观这位教师的学习、工作经历,就是一部浓缩的社会发展史,对研究那段历史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②为养老保险待遇核算提供直接依据。学龄和工龄一直是影响工资待遇的重要因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实施后,工龄等同于缴费年限,包括视同缴费年限和实际缴费年限两部分。2014年10月以后的实际缴纳养老保险时间为实际缴费年限。视同缴费年限为按国家规定计算的连续工作时间,可以与实际缴费年限合并计发养老保险金。不同历史时期,视同缴费年限的计算办法是不一样的。例如,原国家职工于1970年~1978年之间考上大中专院校读书,学习期间可计算为工龄,即可计算为视同缴费年限;而1979年以后考上大学的一律计算为学龄,不能作为视同缴费年限。③为选人用人提供依据。干部人事档案一直是干部任免、人才引进的重要考察依据。《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条例》新增了档案审核内容,进一步提高了干部人事档案在选人用人上的作用,明确了“凡提必审”“凡进必审”“凡转必审”的要求。

3.3情感价值

干部人事档案还承载着社会主体对社会的情感寄托。一份被认可的干部人事档案,本质上是对社会主体的认可;而一份缺失的干部人事档案,将历史归于无形,同时也使社会主体的历史情感缺失。党团材料中的入团申请书、入党申请书等都真实地记录着入团、入党时的心情。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四重四亮”活动中,当党员同志们重读多年前自己亲手撰写的入党申请书时,心潮澎湃,通过文字回忆当年入党的过程,感慨万千。这种情感价值是普通文书档案刻板、冷硬的记载无法替代的。对于出生年月记载前后不一致的情况,原则上“按最先最早原则认定”,对于“能查找到形成时间更早的原始户籍档案材料的,在不重复得利的前提下,按照户籍档案材料记载认定”。这种一刀切的办法,简单易行,给档案审核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但是没有充分考虑造成这种现象的实际原因,不能还原历史事实。

4结束语

档案是历史的真实凭据,是事实、知识和经验的记录,无论是对社会个体,还是对整个社会,都具有无法估量的价值。我们只有在改革中不断探索,认清干部人事档案的价值、不断提高对干部人事档案的价值认知,才能还历史以真实,还情感以寄托。

[参考文献]

[1]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褚福灵.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改革历程和经验[J].中国高等教育,2016,(7):18~2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