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四年级语文教学范文

四年级语文教学全文(5篇)

四年级语文教学

第1篇:四年级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进行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进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够忽视的就是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加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新意识。从而为学生今后的成长以及更加深入地学习奠定基础。

一、把握创新思维特质,思考培养需要环境

创新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形式,通常情况下,进行创新能力提高以及培养的过程中,是需要已有的知识作为基础并且在客观需求的推动下,从而能够对已经获得的信息进行不同方式的思考,然后得到新的观点以及新的方法。进而让认识以及实践能够得到突破性进展的一种思维方式。针对小学生来讲,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生活以及学习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创新思维能力一方面能够让学生的个人优势以及自我才华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现,另一方面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但是,形成创新思维也需要一定的环境。

(一)学生创新思维生成的社会环境

不管是学生还是其他人,思维能力和其生活的环境是有着紧密联系的,并且和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更是息息相关的。环境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是有着直接的影响的。所以,如果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是文明科学的,那么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就会向高尚高雅的方向发展。此外,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对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辩证的思考和看待。然而在学生的家庭情况以及家长的管教方式上对学生的影响才是最为主要的。如果学生家长对于学生的要求更加苛刻的话,学生就会形成畏手畏脚的行为以及思考习惯。这样环境影响下的学生在创新能力发展方面就会较差。相反如果学生的家庭环境较为和谐,这样环境下的学生创新能力就会稍微强一些[1]。

(二)学生创新思维生成的学习环境

学校是学生进行知识学习以及知识掌握的主要地点,在教育部门的要求下,各个地区的学校都在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因为更加民主并且轻松的教学环境能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所以相关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注意积极地进行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式上的革新。在开展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为学生营造更加活跃并且充满创新的学习氛围。例如在进行《影子》这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合理的教学引导法,在课程开始之前让学生能够对影子的形状以及颜色进行大胆的猜想,从而能够得到多种多样的观点和看法。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进行猜想,让学生能够在大胆猜测的过程进行创新思维的锻炼。在学生猜想结束之后,教师再进行实际课程的讲解。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上课热情和吸引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2]。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创造思维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和问题,通过学生的提问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育教学不断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教育事业。在新的教育观念之下,更加强调鼓励学生能够解放思想、活跃自己的思维。并且能够将课程学习过程中疑难问题提出来,从而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这样的教育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以及创新思维。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3]。例如在进行荷叶圆圆这一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在正式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荷叶是圆圆的呢,问题的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能够对身边以及学习中的内容进行提问,然后再进行大胆的猜想。通过这样的提出问题,然后猜想解决问题的过程,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需要教师注意的一点是,在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不管学生的问题是否合理,教师都要对其进行鼓励,从而鼓舞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也能够将自己不明白或者是不理解的内容进行提问,并且进行大胆的猜想。进而达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总而言之,在教育教学不断发展和改革的过程中,教育部门加大了对于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相关的小学语文教师也要积极地进行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式上的改革和发展,并且要积极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响应教育部门的号召,加大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力度。

【参考文献】

[1]炜黄.探究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思考[J].国际教育论坛,2020,2(4):163.

[2]罗质彬.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33):55.

第2篇:四年级语文教学范文

学习兴趣对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小学生学习活动往往受到兴趣的指引,当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时就能够得到提高,反之小学生就会出现注意力涣散的情况。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无论是黑板还是教师的口授都不能充分地激发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多媒体技术可以用色彩鲜艳的图画和悦耳的音乐使学生在头脑中产生具体的形象,对学生的大脑皮层进行刺激,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处于兴奋的状态,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2]。为了适应小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笔者在使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时经常使用色彩对比强烈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有趣的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人教版四年级《生命,生命》这篇课文的教学中,笔者就用多媒体播放了小草发芽、破茧成蝶、竹笋生发等有关生命的视频片段,让学生谈谈从视频中得到的感悟,成功地激发起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

多媒体技术多媒体功能非常强大,通过视频、动画、图片、音乐的形式后将课文中描写的自然景观生动地展现出来,让学生产生亲临其境的感觉,在大自然中陶冶情操、观赏体验,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在语文课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感受。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夜莺的歌声》这篇课文的教学,由于城市小学生很少听到各种鸟类的叫声,因此对夜莺的歌声缺乏直观认识。笔者通过多媒体收集了很多各种鸟类的叫声和视频,并配以优美的图片和文字,在课堂上进行播放。很多城市小学生都是第一次听到如此动听的鸟鸣,在课堂上获得了丰富的审美体验,加深了对课文的了解。

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

小学生具有非常丰富的情感,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中蕴含着很多积极的情感,例如爱国主义情感、革命英雄主义情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等等。只有让小学生进入到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小学语文教育应该是一种生命的教育、素质的教育和情感的教育,而非仅仅是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多媒体技术在激发学生情感方面有着良好的效果,教师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更好地创设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获得更加真实的感受,与课文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例如笔者在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的教学中,就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播放了日军侵略中国、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以及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内容的视频,通过这些真实的历史画面带给学生强烈的情感冲击,当小学生看到日军在中国的暴行时无不激发起强烈的愤慨,此时笔者再加一点拨和引导,使小学生对抗日战争的艰苦有了更为深层次的认识,从而能够对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更加理解和尊敬。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更能够通过语文教学来进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

4.结语

第3篇:四年级语文教学范文

1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浅析

1.1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较差

大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儿童文学培训,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不愿意主动学习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对于儿童文学作品作家也并不感兴趣,对于儿童文学作品具体的概念及范畴,自己也不熟悉儿童文学发展史,没有掌握系统的儿童文学文体知识,不能区分不同体裁儿童文学作品的文体特征,以及儿童文学作品的作用是什么,在教授儿童文学作品课程的时候最终要让学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小学语文教师并不明确,这势必影响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效果。

1.2儿童情趣挖掘不够

虽然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教学观念伴随着新课改不断更新,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受应试教育根深蒂固观念的影响,仍然更加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道德观念的灌输,对在儿童文学中的儿童情趣挖掘不够,从而忽视了小学生的童趣需求和情感体验。

1.3儿童文学教学方式单一

儿童文学作品大多生活活泼,充满欢乐与想象,它能够给小学生带来纯真的快乐和丰富的想象,更加注重小学生的学习乐趣与人文素养养成。但不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对儿童文学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只是按照语文一般课文一样的程式的讲解与分析,使得本应是一节充满了快乐童真的儿童文学课变得枯燥单调,时间一长,小学生就会对儿童文学失去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小学生对儿童文学产生阅读和学习兴趣,让小学生在儿童文学的陪伴下健康成长。

1.4缺乏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

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强烈,小学阶段对是进行阅读指导与教育的最佳时期。很多学校有图书馆,教室有图书角,阅读资源非常丰富,但是教师忙于平时的教学,根本没有意识和时间精力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让小学生自行阅读。

2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策略思考

在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百分之八十都是儿童文学作品,所以儿童文学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益。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把握儿童文学特性,不断优化小学语文儿童文学的教学策略。

2.1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直接关系小学语文儿童文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对小学生文学修养的启蒙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时不我待。小学语文教师自身要增加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加强对儿童文学理论的学习,通过全面认识和理解儿童文学,建立全新的儿童文学观、知识观和育人观。只有小学语文教师明确了了什么是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的无限育人功能,才能能够深刻地去理解儿童文学,更好地去指导小学生进行学习。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提高需要长期坚持,更需要小学教师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培养下一代的全面发展积极努力。

2.2全面挖掘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儿童情趣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儿童文学作品都富有儿童情趣,如《槐乡五月》、《我和祖父的园子》、《桂花雨》、《珍珠鸟》等。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的儿童情趣。第一,儿童情趣可从主人公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的《我和祖父的园子》,作者通过描写“我”可爱的外貌,调皮的语言,活泼好动的个性将浓郁的童趣展现出来。教师要仔细品读文中的语句,如“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带一顶小草帽”,“祖父绕菜,我也抢过来绕。不过我并不往菜上饶,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感悟其中的童真童趣。第二,儿童情趣可随着故事情节发展呈现出来,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珍珠鸟》,浓郁的童趣就是在珍珠鸟与“我”逐渐亲近、感情日渐增强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第三,儿童情趣可随儿童纯真美好情感的行发体现出来,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的《水》,这篇课文通过描写缺水之乡的孩子对水的极度渴求以及下雨给孩子带来的无穷欢愉场景的描写,行发了孩子对水的渴求和喜爱之情,在行情过程中将章趣表现得淋滴尽致。第四,儿童情趣还可以通过儿童文学的特殊表现手法,如夸张、幻想、拟人等手法表现出来。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桂花雨》,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桂花树笨笨拙拙的外形,不与繁花斗艳的朴实,采用比喻的手法将摇桂花时桂花纷纷扬扬下落的场景比喻成桂花雨,一系列表达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童趣十足。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透过儿童视角,运用儿童思维去发现、挖掘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童趣。

2.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授儿童文学

成功的教学方法可以愉悦小学生的身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多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小学生学习儿童文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小学语文教师可利用儿童文学中有趣的故事、色彩斑斓的插图等创设情境;儿童文学语言优美,充满童趣,教师可采用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出趣味;儿童活泼好动,爱表现自己,教师可采用表演法,调动儿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燕子》这篇课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划出文中优美的语句,如“二三月间,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毛毛细雨从天上洒落下来。”“千万条柔柳展开鹅黄色的嫩叶。”“青的草,绿的芽,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烂漫无比的春天”。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些优美语句,并写下感受,再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公仪休拒收礼物》这篇独幕剧,教师可指导学生选择各自所扮演的角色,并且根据课文内容为人物设计表情、神态、动作等。因此,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儿童文学教学,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儿童文学的兴趣,提升小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2.4全面指导课外阅读儿童文学作品

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营造一种积极热烈的读书氛围,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积极性。第一,教师要重视指导阅读儿童文学课外,要精心组织各类读书活动,如写读书笔记、班级读书会、读书交流会读书汇报会、等活动;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儿童文学阅读活动进行评价,对小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时间进行评价,不断增强小学生的读书兴趣,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第二,家长也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家长要多领孩子去书店,帮助孩子挑选适合儿童文学作品;可以采用亲子比读、亲子共读等方式和孩子共享儿童文学阅读的美好时光。总之,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不仅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加学生的人文品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小学语文教师在教授儿童文学过程中,可以丰富儿童文学知识,提升人文素养,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作者:徐珺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城东中心小学

第二篇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儿童文学现状以及问题

教学过程中不能准确地抓住儿童文学的文体特征进行教学。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缺乏儿童文学的文体意识以及文体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把不同文体的儿童文学当作一种体裁的儿童文学进行讲解。不管是什么体裁,什么文章,讲解方式都是一样的,可以说千篇一律不为过。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对策

(一)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加强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是真正发挥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中的人文作用的关键。

1.小学语文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文学理念以及现代的儿童文学观。首先语文教师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儿童文学,领会文章内涵,树立一种正确的文学观念。争取达到树立一种和儿童观、儿童教育观一致的儿童文学观。正确把握儿童文学的精神内涵。了解它是文学系统一种,同时它主要的读者是儿童,儿童有独立的精神和审美,教师要根据这点进行深入了解,不能用成年人的思维去讲解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的艺术形式是适合儿童接受以及儿童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这是由于儿童在年龄、心理以及审美等方面具有的特殊性决定的。

2.小学语文教师要大量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以提高儿童文学的感悟能力以及审美鉴赏能力。小学语文教师要教好儿童文学,不能只依靠提高儿童文学素养,还要在课余大量阅读儿童文学的作品。比如说,张天翼和郑渊洁的童话故事,意大利作家罗大里的童话以及张继楼的儿歌和儿诗,曹文轩的儿童小说等等中外儿童文学的作家的优秀作品。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还能增加老师对儿童文学的了解,提高教师对儿童文学教学的能力,进一步走进儿童,了解儿童。

(二)抓住儿童文学的文体特征和美学特质进行教学

1.儿童文学的基本审美特征或者是艺术品性是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小学语文教学儿童教学就要抓住这一特征进行教学。儿童情趣就是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相比的独特美学特质。所以,小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抓住文章中的情趣来吸引学生、引导学生。

第4篇:四年级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媒体技术教学融合

一、小学语文教学融合多媒体技术的必要性

1.激发学习兴趣

受小学阶段学生好奇心强烈的影响,普遍对于新鲜事物存在着强烈的好奇心,而俗语有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机技术及互联网技术普及至各个领域的大背景下,一部分小学生对于计算机操作兴趣浓厚,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及计算机理论知识,对于兼顾多样化、形象化、趣味性及直观性的计算机信息学习兴趣十足,而小学语文教师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学生创造虚拟形象的教学情境,促使原本静态枯燥抽象的文字向动态化、有趣及形象的信息转变,能充分调动学生各项感官共同参与学习过程,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有助于形成浓厚的求知欲望。

2.突破教学难点

小学阶段学生思维往往以形象思维为主体,深受缺少生活经验的限制,无法理解抽象文字的深意,如口头语言及书面语言等。而小学语文以语文文字讲授为教学重点内容,造成单一性课堂讲授教学法无法真正意义上提高其教学质量,客观上要求语文教师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摆脱小学生生理层面及生活层面的局限。同时,多媒体技术所提供的信息表现形式及所构建的虚拟教学情境,能赋予原本枯燥乏味的教学过程一丝趣味性、生动性及直观性,真正意义上做到真实模拟课文中场景,不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能帮助学生真正意义上理解所学内容。

3.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技术主要通过于既定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提供人机交互多媒体课件满足学生渴求大量学习信息的需求,生动形象的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最为直观的视觉享受及最大容量的学习资源,不止能最大程度上拓展学生知识面及学习视野,更能帮助学生于最短时间内接触大量信息,大大缩短学生理解语文知识及掌握语文知识的时间。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实现高效率、多信息及大容量的目标。同时,多媒体技术运用一定程度上减少语文教师于课堂教学中板书时间及讲解时间,为学生自主发展及自主思考提供更多时间及余地,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4.强化实际联系

通常情况下,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间关系密切,大量纪实性诗歌、散文及文章多多少少涉及现实情境描写,而应用多媒体能轻松创设出文章中写作已经或虚拟全面展示课文中真实场景,不再需要利用语言表述进行自我想象,帮助学生切身体会写作内涵及写作主旨,有利于快速理解课文内容,真正意义上形成强有力的语文学习动机。如以古诗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学生难以仅仅通过教师语言表述想象出诗句所描绘的景色,而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视频、课件或动画能向学生生动完整呈现壮美的塞外风光营造出雄浑的意境,帮助学生真正意义上理解诗句的含义。

二、小学语文教学融合多媒体技术的要点

1.基于现实条件

一般说来,小学语文教学应用多媒体技术必须以现实条件为建立基础,不得脱离实际情况。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以学校现有的计算机设备为基础做到合理利用及有效设计,不断深入开发出兼顾实用性及经济性的教学课件,以达到有限的信息资源用于自身教学实践的目标。同时,全面了解学生特点分析其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学习风格、认知特征及生理特征选择适宜的信息表现形式及多媒体设备,确保教学课件实用性,如以小学四年级语文《三顾茅庐》为例,教师指导学生通读全文后,保留阅读空间于适当时机插入多媒体课件,能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个人感悟深化教学印象。

2.把握适用尺度

多媒体技术自身优势相对明显,能持续优化原有的课堂教学流程,属于新型教学手段的典型代表,但是如何将其应用于实践领域充分发挥其教学工具的作用,是教师所面临的主要挑战。由此可见,严格把握多媒体技术的适用范围及适用时机具有不可比拟的积极作用。同时,多媒体技术滥用问题相对严峻,促使教育部门将是否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视为评估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指标。一旦过犹不及则直接影响语文教学质量阻碍其教学进度。如以小学四年级语文《泉城》为例,教师指导学生通读全文后,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与济南四大名泉相关视频导入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对济南泉水形成初步的认知,有利于激发其学习热情。

3.强调教学实用

由于小学语文教学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原因较为复杂,早已摆脱赶潮流及形式的局限,教师无意于盲目追求全新的教学手段,甚至与满足上级主管部门要求间无任何联系,不是为了用而用,客观上语文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尤其是设计教学课件过程中必须突出其教学主题,切忌画面过于花哨或计算机技巧应用过于泛滥,不得一味抬高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摆正实践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地位,从根源上认识到所有教学技术手段服务于学生学习及教师教学,着重强调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及教师主导的地位,确保学生于有限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如以小学二年级语文《我长大了做()》为例,教师指导学生通读全文后,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国旗班战士护送国旗升起的视频,提出“你长大了后想做什么”等讨论问题,鼓励学生阐述自身理想。通过本文探究,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能保证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及作用,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及支持。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秉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教学原则,综合考虑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及劣势,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其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做到合理配合及扬长避短,侧重于把握多媒体技术的适用尺度,促使多媒体技术真正意义上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有力助手,为推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水平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齐永川.谈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学周刊,2017,(05).

[2]窦玉琴.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初探[J].学周刊,2017,(08).

第5篇:四年级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高职;师范教育;学情分析;存在问题;对策

一、学情分析的内涵与价值

学情分析,广义而言,是对学生情况的全面分析,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年龄生理心理、性格个性、班级状况特点,城乡地域学生差异、学习环境条件等情况。狭义而言,是对与学生学习密切相关的因素的情况分析,包括学生的知识结构、理解思维能力、学习风格、学习习惯等。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围绕设定的教学内容,共同合作并动态交互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任何教学活动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有的放矢”,根据学生实情而展开。教学的本质是教“学生”,而不是教“教材”、教“教案”。学生最佳的学习效果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最大追求。因此,全面、准确、深入的学情分析,是教学活动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学活动达到预期效果的保障。脱离了学生,脱离了对学情的分析,教学活动就成为无的放矢,课堂成为教师一厢情愿的自我表演,教学效果可能低效,甚至无效。

二、存在问题的表现

(一)学情分析意识的欠缺

学情分析的意识欠缺,从教学价值观的根源上说,是没有真正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没有切实认识到学情分析的重要性。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教师的“教什么”“如何教”是为学生的“学什么”“如何学”服务的。根据学生实际预设的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方法步骤是否科学、学习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是判断一堂课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要做到设定的教学目标合理、教学方法步骤科学、学生学习达到预期目标,其前提是必须对学生的学情有充分准确的掌握。学情分析意识的欠缺,学情分析意识欠缺,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教师、学生三者的关系时,就往往更多考虑对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步骤的设计,忽略学生因素,认为把这些通过课堂上的讲授,学生就能有效地接受。但实际上,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这个主体因素的忽略往往导致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大打折扣,甚至无效,“有教”而“没学”。在多年指导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学生撰写教学设计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不少学生撰写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部分往往只是寥寥数语,并不作一个问题考虑,经老师评指出后,才重新思考补充完善。撰写毕业设计时可以补充,但如果这个问题没能得到真正的解决,将非常影响学生毕业后真正从教的能力和水平,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对学情分析的理解不全面、不准确

对学情分析的理解不全面、不透彻,从教学思想上来说,是没有正确认识到学情分析所涵括的内容并在实践中加于体现。对学情分析理解的不全面、不透彻,使得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容易片面化、空泛化。片面化即不全面,狭窄,只注意到某一方面或部分,而忽视对学生学情因素全面的关注;空泛化即泛泛而谈,浮于表面,不深入细致,空洞而不明确,没有实质内容。如下面一个一位语文教育专业师范生所撰写的关于小学四年级语文某一单元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例子:“四年级的学生有了前三年的学习经验,具有一定阅读能力和学习方法,他们能基本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但在抓关键词句,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和课文方面还有一定难度。这几篇课文根据四年级学生的特点以及理解能力而展开教学。另外,学生缺乏生活体验,他们很难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课文内容的情境中去体会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所以教师要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这段学情分析显得狭窄,也比较空泛。虽然意识到学生是一名已有三年学习经验、具有一定阅读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四年级学生,但空泛而不具体,并没有深入分析学生已具有了哪些具体的学习经验、阅读能力和学习方法;同时,这段分析也不全面,没有涉及识字、写字、朗读、习作、口语交际、发展心理、学习特征等各方面具体情况,分析较偏窄。没能从学生年龄阶段的学习心理、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方法及能力、“最近发展区”、学习语文课的动机、兴趣、方式、条件、环境以及如何获得成功感等方面入手进行具体细致的分析。具体来说,一个四年级的学生:应具备2500个识字量,并能熟练书写其中1600字左右;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词句意思;并能简要说出自身感想;清楚叙述自己的所见所想和印象深刻的事物;对自己喜欢的事物展开较为较具体的分析。因此,其教学目标应达到:具备独立识字的初步能力,能准确运用相应方法查阅字典、词典;在阅读方面,重视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培养主动思考的习惯,并通过充分阅读来品味、积累和运用语言。显然,对学情分析的狭窄、空泛,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采用和教学质量的高低。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语文教育专业学生对教学价值观的正确理解,真正确立起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价值观。我国于2018年出台、印发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要加强新时代教师资队伍建设,为教育改革提供坚实的师资队伍保障,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作为教学中的主体,在观念上虽已被大多数教师所认可,但由于惯性的作用或自身专业素养的不足,在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很多老师还是习惯于以自己为教学的中心,无法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难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因此,要加强语文教育专业学生对现代教育理念的理解,全面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教育价值观,增强学生学情分析的意识。

(二)增强语文教育专业学生关于学情分析的能力与素养。学生只有掌握一定关于学情分析的知识和方法,才能有效进行学情分析。开展学情分析的方法可有如下一些:一是文献学习研究法。通过文献研究,把握青少年儿童的生理规律和学习心理。当前,有关青少年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心理特点的科学研究成果已非常之多,要加强学习和应用,广泛用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并由此实现经验型学情分析研究向科学型学情分析研究的转化。二是日常观察法。通过观察学生课内、课外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日常表现,在与学生的接触交流中,掌握学生的学习习惯特点、心理情感特征、性格个性特征、思维特征等,深入、细致地掌握每一个学生的个体情况,并归纳出学生整体学情。三是搜集资料归纳分析法。通过搜集关于学生的文字记载材料,如作业、练习本、笔记本、日记、试卷、成绩单、档案材料等,了解其学习、思想、性格、生活、兴趣、爱好及其动态的发展变化等,系统归纳分析学生的学情。四是问卷调查法。通过有目的地设计问卷题目进行调查,归纳统计分析答卷情况,掌握学情,以了解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方法、学习特点、学习习惯等信息。

(三)加强语文教育学生教学实践,强化学生的学情分析能力。从实践中得来的体会认识,远比从书本中得来的要深刻得多。高职院校的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由于受学制三年的限制,时间比较紧,安排上课实践的机会不多,只有二年级的一次见习和三年级学完专业课后临毕业前的一次分散实习,真正上讲台实践的也只有三年级临毕业前的这次分散实习,由于是分散实习,受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师的实时指导并不能到位,学生得不到及时的指点总结提高,匆匆忙忙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影响了实习效果。应该增加集中实习的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得到老师实时及时的指导帮助。在有实践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再交流反思学习,收获肯定会更大,学情分析的知识涵养,就不仅是从理论到理论,而是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加上学生日后在工作岗位的不断实践,学生的学情分析能力将能实现一个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2.

[2]唐亚娟.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2.

相关热门标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