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网校网络教育范文

网校网络教育全文(5篇)

网校网络教育

第1篇:网校网络教育范文

网络素养(InternetLiteracy)一词源于国际上对媒介素养(MediaLiteracy)的研究,在国外有多种叫法: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计算机素养(ComputerLiteracy)、数字素养(DigitalLiteracy)、电子素养((ElectronicLiteracy)等。1994,美国学者麦克库劳(C.R.Mclure)提出网络素养的概念,他认为网络素养是了解网络资源的价值,并能利用检索工具在网络上获取特定的信息并加以处理、利用以协助个人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并将网络素养所包含的内容分为知识与技能两个层面。张开和杨光辉(2006)认为网络素养除了指对计算机网络的基本认识和使用网络检索信息之外,还包括对网络信息价值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和筛选能力;对各种信息的解构能力;对网络世界虚幻性及相对于现实生活真实程度的认知能力;认清网络媒介和网络信息对社会及其社会成员的影响力;以及网络伦理的观念;还有网络交友能力、认识网络为人类社会带来的多重影响的能力等。笔者从对网络的认识入手,优化整合具有代表性观点,将网络素养界定为在信息时代中,个人根据需求和所具备的网络知识与技能,恰当地运用网络资源进行包括与外界作有效沟通和互动、进行个人终身学习等的各项活动,并能有效地解决各种问题以及自我管理和约束的认知能力。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分别是:网络认知能力、网络运用能力、网络行为管理能力、网络道德素养和网络安全意识。

二、调查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的研究工具是《衢州学院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查问卷》,本次问卷调查在设计上参考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设计本研究的调查问卷。问卷包括28道客观选择题和一个态度量表。在调查方法上,用随机的方法,选取了衢州学院的在读大学生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92份,回收率为97.3%;有效问卷290份,有效率为99.3%。在抽取样本时考虑到年级、文理学科、性别比例的问题外,样本的选取并无倾向性,具有代表性。

三、高校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分析

(一)网络认知能力

根据统计数据,在“你认为网络的功能是什么”的调查中,有90.3%的学生认为是传播信息、72.4%的学生认为是娱乐、78.6%的学生认为是宣传、65.5%的学生认为是舆论监督。而对“大学生的上网动机和目的”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排在前三位为娱乐游戏(81.4%)、搜集相关资讯(73.1%)、聊天交友(71.7%)。可见,大学生上网的娱乐化倾向较为明显。关于“对网络的发展前景的认识”,有49.3%的学生认为网络的发展前景会很好,并且能够对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发展带来有利的影响,46.9%的学生则认为网络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利有弊。

(二)网络运用能力

1.网络信息搜索力。在调查中,超过半数的调查对象知道com、edu、gov、net、org分别表示的组织是哪一类。使用百度或者Google等搜索引擎进行信息的搜索时,75.8%以上的同学能够通过所使用的关键词准确找到自己所需要查找的信息。

2.网络信息评估力。调查显示有30.7%的学生常被网络上的其他信息所吸引,2.0%的大学生对从网络上获取的信息没有产生过质疑,完全相信其真实性,这说明为数不少的学生对网络信息选择水平不高,无法正确评价信息。

3.网络媒介参与力。根据调查显示,75.2%的学生会经常参与网站论坛、博客、微博等网络行为,保持着极高的关注度。

4.网络学习发展力。在专业信息的获取上,调查数据显示:71.7%的学生会对网络上取得的专业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16.5%的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网上资源不了解,没有利用过;52.4%的大学生较少或没有使用过网络数据库,如中国学术期刊、超星电子图书或万方数据库。可见,大学生的网络学习意识比较强,但科研能力还不够强。

(三)网络行为管理能力

调查显示:有31.7%的学生每次上网时间超过3小时,每次上网5小时以上的有12%。这表明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并不能很好的控制上网时间,对网络接触行为的自我管理还有所欠缺。60%的大学生表示“上网时间超过自己预计的时间”;30%左右的大学生有以下三种情况出现:“同学、朋友说我上网时间太长”“网络聊天经常让我忘记时间”“网络游戏经常让我忘记时间”。47.9%的学生在查询资料的过程中,经常会被其他网络信息所吸引,并超过预计的“学习”时间,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因被其他信息所吸引而忘却了原来的学习目标,只能再选择其他时间进行资料的查询。

(四)网络道德素养和安全意识

1.网络道德素养。30.7%的学生认为“网络是自由的,没必要制定规则来约束上网行为”,25.9%的学生认为“访问色情网站不是一件见不得人的事”,7.93%的学生认为“网络聊天交往不是现实中的交往,相互欺骗和辱骂没有关系”,5.17%的学生则认为“网络黑客是‘21世纪的游侠’,值得我们崇拜”。由此可见,青年学生们的网络道德素养参差不齐,一些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则亟待提高。

2.网络安全意识。调查显示,对于自己私人信息在网络上是否注意保护,60.3%的大学生注意对自己私人信息的的保护,20.3%的大学生对于自己的私人信息不太注意保护,17.2%的同学选择了“不确定”,还有2.2%的同学在网上没有对自己的私人信息进行保护。

四、提升高校学生网络素养的主要途径

(一)发挥高校思政教育主渠道的作用

由于目前的高校教育的课程设置对网络素养教育并不重视,缺乏面向全体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而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将网络素养教育内容渗透于“两课”之中,必将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由于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不成熟,目前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析能力、网络道德文明意识以及对网络行为的自我约束能力都存在着较大的不足。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两课”阵地来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分析、解读能力,以抵制不良信息的侵害和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从而促进大学生良好网络素养的形成。

(二)营造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首先,在校园网上开辟普及网络媒体知识的专栏,利用网络媒体自身的优势进行宣传教育。网络平台本身可以成为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其次,开辟专题论坛和讲座,开展丰富的活动,加强网络素养教育的互动性。安排一些形式生动的主题活动,如参观新闻网站、组织网络游戏或网络歌曲比赛等,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培养健康上网的心态和方式。最后,网络素养教育必须和网络管理相结合,以网络管理的约束力来从外部促成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的内化,形成良好的网络素养,自觉维护网络社会的文明。

(三)设置网络素养教育相关课程

第2篇:网校网络教育范文

1.网络在当下的发展进程中对小学生产生的影响。在当下这个传媒如此迅速发展的时代,小学生不再局限在校园的环境里,不再单纯地重复书本上的知识,而是与外界有了更多接触交流的机会。互联网在这样的环境下以其间接性、广泛性、稳定性的特征占据了小学生生活的重要地位。网络的虚拟世界更容易让他们获得成就感、满足感和快乐感,所以当现实的世界不能给他们带来那些快乐的时候,他们就会无节制地依赖网络世界,规避现实世界,改变自己原来的生活、思维方式和学习态度,向另一个方向发展。

2.网络的发达给传统传媒导向功能带来的冲击。网络传播有着全面而迅速的传播特点,并以此为基点占据了现代传媒市场的主导地位,使得传统的广播、电影电视、报纸等传媒方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然而,网络媒体由于监管力度的问题,所传达的信息往往并不是真实可靠的,有时有渲染的成分,使得涉世不深且长期处于“正面的应试的”教导下,习惯接受现成的观念的小学生感到新颖、诱人,则主观上更愿意接受、相信网络上获取的信息。而师生之间的主要沟通方式“课堂教学”也受到了有着趣味性和选择性的网络的挑战。

3.小学生的内心受到网络虚拟世界和社会现实世界差异的冲击。网络上的信息五花八门,与正常生活的现实世界存在着一定的反差。而小学生的特点是猎奇、喜欢不同寻常的事物,敏感而好奇,网络很好地抓住了这些特征,利用聊天、游戏、信息浏览等方式吸引住了缺乏自制力和辨别力的小学生。这样让小学生在思想的领域上受到了更多的冲击,影响到了他们正常的学业和良好的身心发展。

二、网络形势下德育教育方式的拓展

在道德教育方面,我们传统的教育方法一般比较单调,多采用树榜样评典型的诱导方式和程序化的道德规范训练。面临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开放性,如何解决青少年上网中存在的德育问题呢?大禹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建议,那就是“堵不如疏”。

1.创建班级德育教育网页。为了将德育教育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贴近现实才能顺畅地到学生中去,应当组织学生亲自在学校的网站上参与建立自己的班级网页。让学生自己做自己的德育教育,教师起到引导监督的作用,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2.设置班主任信箱。为了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让学生能够坦率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知心话,可以通过QQ、E-mail等方式,设置班主任信箱,规避面对面沟通的尴尬,使得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学生所关注的问题,偶尔产生的小困扰、小情绪,更好地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尽到教师的责任,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行、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3.设立亲情链接通道。小学阶段是家庭教育很容易脱节的阶段,但也是人生路上最重要最关键的开始,需要家长的参与支持。所以,教师可以在网页上开辟出一个平台,让家长和学生能够平等地站在一起探讨问题,没有权威间隔的无障碍交流能够使家长更好地掌握孩子的内心需求,思想上的动态,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与教师相配合帮助孩子的健康成长。

4.开辟互动窗口。互动窗口可以作为一个教师和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平等探讨问题,完全表达自我观点的平台。在讨论的过程中共同成长,不是一味地施教而是本着求同存异的态度接纳孩子自己的思想。

第3篇:网校网络教育范文

1.1目前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与网络德育教育所存在的错误认识

对于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与网络德育教育往往存在两种错误的认识:一是对校园网络文化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与网络德育教育是虚拟的,并不能够影响校园文化及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领域;认为网络上的道德与现实之中的道德素质水平无关,网络德育教育更是可有可无。网络是一个信息平台,它便捷高效,一条信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传遍世界各地。例如2010年10月16日西安等地爆发的大规模反日游行活动就是首先在网络上发起的。另一种错误的认识则是用传统的德育教育方法对网络文化进行引导,认为我们现有的德育教育方法是完美的,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认为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足以引导网络文化,足以建立起良好的网络道德环境。这种对于网络文化建设与网络德育教育的认识过于简单,显然已不适应于当今中国的网络发展现状。正确的现状分析有助于克服这些错误,提高对于解决网络文化的问题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对各种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的总结,探索出一条对校园网络文化正确引导的有效途径。

1.2目前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与网络德育教育所存在问题的分析

1.2.1对于高校网络文化的引导不够

首先,不少高校对网络文化监控不够到位,分析研究不够深入,引导不够及时且引导措施不力。目前,高校对于网络文化信息的管理基本上是属于“野生”状态,几乎没有高校建立专门的网络文化管理和分析机构,缺少完善的网络舆论监控、引导机制与方法,这必然造成校园网络文化引导的失控。其次,没能实现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在高校中,网络上与现实中两种不同的声音普遍存在。网络媒体的舆论环境相对宽松,民间非主流的信息,在校报、校园电视台和学校广播等校园传统媒体上不可能出现的声音,在网上也有广阔的空间,有自由表达的渠道和平台。在不少情况下,这些校园传统媒体构建的舆论场和校园网络媒体上所形成的舆论场,两者疏离感较大,而重合度较小。

1.2.2网络德育教育发展滞后

目前,各高校普遍不重视本校的网络德育教育,许多高校并无网络德育网站,无网络德育机制。即便是拥有网络德育网站的高校,其网站往往也是无人问津。目前高校还未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网络德育教育方法,高校既不可能强制学生访问网络德育网站,也不可能针对其安排考勤或记录成绩,因此就造成了目前高校网络德育教育发展滞后的局面。

1.2.3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

网络的隐蔽性使不少大学生网络行为放纵随意,不受约束,责任感弱化。据有关调查显示,有18.8%的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自己看法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或缩写符号,有61.8%的学生在聊天室或论坛中遇到过其他网友用脏话或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

1.2.4硬件、软件建设不够校园网络硬件投入不够,往往只能够满足于高校主网站运行的需要。对于网络管理的软硬件建设滞后,一是在网络监管平台建设乏力,缺少管理网络文化与舆论的信息过滤设备、技术,配备的资源和专业力量也不足。二是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如管理机制、监管考核机制和队伍建设机制等。

2关于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引导与网络德育教育的几点建议

2.1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正确引导校园网络文化

一应积极面对网络环境,充分认识并拓展网络功能,建设一批“红色网站”,提升其影响力,使其成为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武器。二是拓展网站功能,发挥交互作用,使网络的影响力渗透到高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开通建设基于校园主网的校长信箱、学生工作咨询系统、勤工助学在线等校园管理网络功能,可以使网站与广大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更加紧密相连。整合内容、创新形式,逐步规划覆盖校园生活的全方位,能够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三是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开展多种网络应用。学生既是学校网络资源的使用者,也是开发者,他们贴近自身需求开发设计的各类网站、主页,自我管理,自我维护,既学习了网络知识和技术,又培养了自己的综合素质,成为网络德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2.2建立网络德育论坛,正确引导高校网络文化,建立良好的网络德育环境

网络论坛在互动性上有着天然的优势,这是由网络论坛的根本特征所决定的,它对于网络文化的引导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具有即时性、公开性、匿名性和群体参与性等特点。首先,在网络德育论坛中所有人都是以匿名的方式来进行交流,这就给了大学生们一个无所顾忌、畅所欲言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进行交流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证学生的民主权利,参与讨论的人因为匿名的关系没有了传统课堂当中的顾虑,可以畅所欲言。这样不但使学生感受到了讨论的乐趣,也符合传统教育中群体讨论的要求,还能使学生们“敢讲话”、“讲真话”,以便与教师们了解大学生思想的真实情况。其次,通过网络德育论坛能使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们获得帮助。在现实中,一些想要进行心里咨询或询问问题的学生担心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往往在现实当中不敢进行心理咨询和询问问题,但是在网络德育论坛中他们就不会存在类似的担心,他们完全可以通过网络德育论坛来寻求帮助,使教师能够更好的与这些学生进行沟通来帮助他们。最后,通过网络德育论坛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在网络德育论坛当中设立一些关于当前热点问题尤其是本校热点问题讨论的版块,可以极大的吸引学生们的关注度,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通过对这些热点问题的讨论不但能提高德育网络论坛的人气,还能使学生们了解与这些热点问题相关的知识。这样就会使网络德育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一个好的网络德育论坛是离不开良好的维护的,这决定了网络德育论坛是否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我们教师应当及时的对网络德育论坛进行维护,将一些不良的内容及时的删除,将一些优秀的内容通过“置顶”、“加精”、“推荐”等方式提高它们的关注度。同时,还应该积极地对寻求帮助的学生进行帮助,解决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可以说网络德育论坛能否起到我们所预期的德育教育作用就主要看网络德育论坛维护的好不好,只有好的维护才会有优秀的网络德育论坛。

2.3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和网络法制宣传教育,净化网络环境,培育优秀的校园网络文化

第4篇:网校网络教育范文

1.1目前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与网络德育教育所存在的错误认识

对于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与网络德育教育往往存在两种错误的认识:一是对校园网络文化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与网络德育教育是虚拟的,并不能够影响校园文化及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领域;认为网络上的道德与现实之中的道德素质水平无关,网络德育教育更是可有可无。网络是一个信息平台,它便捷高效,一条信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传遍世界各地。例如2010年10月16日西安等地爆发的大规模反日游行活动就是首先在网络上发起的。另一种错误的认识则是用传统的德育教育方法对网络文化进行引导,认为我们现有的德育教育方法是完美的,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认为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足以引导网络文化,足以建立起良好的网络道德环境。这种对于网络文化建设与网络德育教育的认识过于简单,显然已不适应于当今中国的网络发展现状。正确的现状分析有助于克服这些错误,提高对于解决网络文化的问题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对各种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的总结,探索出一条对校园网络文化正确引导的有效途径。

1.2目前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与网络德育教育所存在问题的分析

1.2.1对于高校网络文化的引导不够

首先,不少高校对网络文化监控不够到位,分析研究不够深入,引导不够及时且引导措施不力。目前,高校对于网络文化信息的管理基本上是属于“野生”状态,几乎没有高校建立专门的网络文化管理和分析机构,缺少完善的网络舆论监控、引导机制与方法,这必然造成校园网络文化引导的失控。其次,没能实现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在高校中,网络上与现实中两种不同的声音普遍存在。网络媒体的舆论环境相对宽松,民间非主流的信息,在校报、校园电视台和学校广播等校园传统媒体上不可能出现的声音,在网上也有广阔的空间,有自由表达的渠道和平台。在不少情况下,这些校园传统媒体构建的舆论场和校园网络媒体上所形成的舆论场,两者疏离感较大,而重合度较小。

1.2.2网络德育教育发展滞后

目前,各高校普遍不重视本校的网络德育教育,许多高校并无网络德育网站,无网络德育机制。即便是拥有网络德育网站的高校,其网站往往也是无人问津。目前高校还未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网络德育教育方法,高校既不可能强制学生访问网络德育网站,也不可能针对其安排考勤或记录成绩,因此就造成了目前高校网络德育教育发展滞后的局面。

1.2.3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

网络的隐蔽性使不少大学生网络行为放纵随意,不受约束,责任感弱化。据有关调查显示,有18.8%的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自己看法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或缩写符号,有61.8%的学生在聊天室或论坛中遇到过其他网友用脏话或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

1.2.4硬件、软件建设不够

校园网络硬件投入不够,往往只能够满足于高校主网站运行的需要。对于网络管理的软硬件建设滞后,一是在网络监管平台建设乏力,缺少管理网络文化与舆论的信息过滤设备、技术,配备的资源和专业力量也不足。二是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如管理机制、监管考核机制和队伍建设机制等。

2关于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引导与网络德育教育的几点建议

2.1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正确引导校园网络文化

一应积极面对网络环境,充分认识并拓展网络功能,建设一批“红色网站”,提升其影响力,使其成为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武器。二是拓展网站功能,发挥交互作用,使网络的影响力渗透到高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开通建设基于校园主网的校长信箱、学生工作咨询系统、勤工助学在线等校园管理网络功能,可以使网站与广大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更加紧密相连。整合内容、创新形式,逐步规划覆盖校园生活的全方位,能够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三是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开展多种网络应用。学生既是学校网络资源的使用者,也是开发者,他们贴近自身需求开发设计的各类网站、主页,自我管理,自我维护,既学习了网络知识和技术,又培养了自己的综合素质,成为网络德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2.2建立网络德育论坛,正确引导高校网络文化,建立良好的网络德育环境

网络论坛在互动性上有着天然的优势,这是由网络论坛的根本特征所决定的,它对于网络文化的引导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具有即时性、公开性、匿名性和群体参与性等特点。首先,在网络德育论坛中所有人都是以匿名的方式来进行交流,这就给了大学生们一个无所顾忌、畅所欲言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进行交流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证学生的民主权利,参与讨论的人因为匿名的关系没有了传统课堂当中的顾虑,可以畅所欲言。这样不但使学生感受到了讨论的乐趣,也符合传统教育中群体讨论的要求,还能使学生们“敢讲话”、“讲真话”,以便与教师们了解大学生思想的真实情况。其次,通过网络德育论坛能使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们获得帮助。在现实中,一些想要进行心里咨询或询问问题的学生担心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往往在现实当中不敢进行心理咨询和询问问题,但是在网络德育论坛中他们就不会存在类似的担心,他们完全可以通过网络德育论坛来寻求帮助,使教师能够更好的与这些学生进行沟通来帮助他们。最后,通过网络德育论坛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在网络德育论坛当中设立一些关于当前热点问题尤其是本校热点问题讨论的版块,可以极大的吸引学生们的关注度,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通过对这些热点问题的讨论不但能提高德育网络论坛的人气,还能使学生们了解与这些热点问题相关的知识。这样就会使网络德育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一个好的网络德育论坛是离不开良好的维护的,这决定了网络德育论坛是否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我们教师应当及时的对网络德育论坛进行维护,将一些不良的内容及时的删除,将一些优秀的内容通过“置顶”、“加精”、“推荐”等方式提高它们的关注度。同时,还应该积极地对寻求帮助的学生进行帮助,解决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可以说网络德育论坛能否起到我们所预期的德育教育作用就主要看网络德育论坛维护的好不好,只有好的维护才会有优秀的网络德育论坛。

2.3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和网络法制宣传教育,净化网络环境,培育优秀的校园网络文化

第5篇:网校网络教育范文

[关键词]网络教育;高校;教育资源

网络教育是一种师生利用网络环境,通过面授或非面授的方式来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育形式。与传统的教育方式相比,网络教育具有开放性、资源共享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其中开放性是指学生源的开放性和教育资源的开放性。网络教育中尤以高校网络教育发展最为迅速,对其进行研究的学者也较多。因此,本文就进一步促进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的发展提出些许建议,希望能在实践中起到辅助作用。

一、国内外高校网络教育研究现状

美国高校网络教育开展得比较活跃,斯隆联盟的报告中提到美国约有三分之二的高校涉足网络教育的开展,约有三分之一的美国高校学生有过参加网络教育的切身体会。[1]樊文强从组织创新技术采纳的视角分析了美国不同高校在网络教育方面存在的差异,具体表现在学生规模、开展类型、组织模式和院校开展率上,并从组织目的、文化、结构、组织环境和技术手段五个方面分析了不同高校存在差异的原因。[2]樊文强、刘晓镜通过抽样调查分析了美国高校网络教育组织模式多样性,发现基于扩展教育部门、服务管理部门、依托网络教育同盟组织和以网络教育为主的新型大学是其网络教育的四种组织模式,并对这四种模式的具体特征进行了概括。[3]马亮对中美两国高校网络教育的差异进行研究,他认为中美两国高校网络教育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教学方式、软硬件标准及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方面。[4]国内有关高校网络教育的研究主要围绕教育资源、学科建设、政策监管等方面展开。刘浩、师方媛从传播学的角度提出为加强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应对信息严格把关,优化师资队伍,注重提高信息源的可靠性,并扩大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5]汪为春用层次分析法对高校网络教育发展的资源优化进行分析,为网络教育的资源优化提出具体策略。[6]黄琼珍、黄颖、谢海波分别针对高校网络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和如何评价教育资源进行了探讨。[7][8]周小岩、杨普习概述了高校网络教育建设的成就和不足,并针对不足提出了解决措施。[9]陈丰认为应通过科学的学科规划明确学科建设方向,加强高校网络教育的学科建设。[10]刘永辉认为应通过保证生源质量、建设优质师资队伍、制定科学的学习监测系统和评估考试系统等方式提升高校网络教育的质量。[11]洪晓青用方法—目的链理论研究了个人价值对高校网络教育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并提出了提升学生满意度的具体策略。[12]

二、我国高校网络教育发展现状

网络教育的开放性使学习者拥有了接受平等教育的机会,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时间自由安排课程,这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学习者。1998年9月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湖南大学和浙江大学成为教育部首次正式批准的远程教育试点学校,之后不断有高校开发网络课程,实施网络教育。自网络教育实行以来,虽大大方便了学习者的学习,但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一)高校网络教育专业设置过于集中

我国开展网络教育至今已有60多所高校涉足网络教育,设置专业高达上百个,但却主要集中在经济学、会计、法学、计算机技术、英语等学科上,专业设置过于集中,某些高校并不擅长或在传统教学中未设置该类专业,却在该校的网络教育上设置相关专业,这不仅未能充分利用校内的教学资源,还使本校的优势未能得以体现。在课程设置方面,网络教育重理论型专业轻实践类课程,导致学习者在实际操作上经验欠缺。

(二)高校网络教育定位不明确

目前我国网络教育的范围包括普通专科、专科起点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第二学位、非学历培训等,涉及范围广,但对文化程度要求较高,且一般都是以学历教育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不能满足他们对学习的需求。此外,学习者不能按照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从而导致他们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

(三)高校网络教育平台不规范

作为网络教育的交流平台,应与传统教育有所区别。网络教育平台应充分发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优势,但我国目前的网络教育平台与传统教育无异,授课方式仍以“填鸭式”灌输为主,阻碍了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也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易调动起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此外,有些网络教育机构不够专业,教师对课程的网络操作生疏,不懂教育理论,教学设计不到位。

(四)高校网络教育评价体系存在问题

与传统教育不同,网络教育评价应在重视教师评价的同时开展学生自评项目,在每节课过后针对课程内容组织小测试或实际操作,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目前的网络教育只通过考试的方式考查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评价方式单一,评价主体一般也只有教师。

三、提升高校网络教育质量的建议

(一)优化网络资源配置

我国高校网络教育专业设置集中,阻碍了各高校资源优势的发挥。高校应组织起来,整合各校的网络教育资源,建立统一的网络信息数据库,促进高校间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对教师而言,除了具备最基本的教学能力外,还应注重培养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师要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还应指导学生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条件进行知识的开发与利用。高校应开设本校的优势专业,充分利用校内的人力优势和技术优势提高其网络教育的竞争力。

(二)构建多样化的专业体系

高校网络教育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几个专业,还应扩大专业范围,满足社会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求。学习者来自各行各业,因此高校网络教育不应只提学历教育,还要能服务于社会学习者,并根据他们的需求建设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可将课程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基础课重在满足学习者在进行网络学习时需要的网络信息需求,专业课程重在传授学习者专业知识和技能,选修课程可让自学者根据自身兴趣和需求进行选择。

(三)降低网络教育门槛

现如今的网络教育主要以学历教育为主,将大多数对知识有需求的在职人员拒之门外,违背了“接受教育人人平等”的初衷。因此,在今后的网络教育中应降低对学习者的学历要求,增加与社会实践或具体工作相关的专业课程,使每个有学习欲望的人都能在网络上平等地接受教育,收获需要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满足其对学习的真正需求,以更好地为今后的工作服务。

(四)加强政府部门监管力度

目前,高校网络教育平台不规范、多而杂现象的出现就是缺乏教育部门的有效监管造成的。因此,高校网络教育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加大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管力度,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此外,教育部门还应对教学过程与资源进行监管,定期评价高校网络教育的软硬件设施,及时进行维护和更新,保证网络教育的质量。

(五)专家评价与学习者自我评价并存

高校应建立相应的网络教育评估体系,设定评估指标,同时开设专家评估和学习者自我评估两大体系。专家评估主要是教师针对学习者接受网络教育期间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验。学习者自我评估需要对这段期间内的日常表现和学习收获进行评价,结课时再进行总结性评价。两种评价过程均需高校设置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督促学生学习。

[参考文献]

[1]Allen,E.,Seaman,J.GoingtheDistanceOnlineEducationintheUnitedStates[EB/OL].http:/sloanconsortium.org/publications/survey/going_distance,2011.

[2]樊文强.美国不同治理性质高校网络教育开展缘何存在差异[J].电化教育研究,2012(5):116-120.

[3]樊文强,刘晓镜.美国高校网络教育组织模式的多样性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0(2):105-112.

[4]马亮.中美高校网络教育差异比较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26):5935-5937.

[5]刘浩,师方媛.传播学视域下高校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8):164-165.

[6]汪为春.高校网络教育发展的资源优化策略[J].社会科学家,2013(2):115-118.

[7]黄琼珍,黄颖.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探究[J].高教探究,2010(3):60-63.

[8]谢海波.高校网络教育资源评价的探讨[J].远程教育杂志,2011(4):60-64.

[9]周小岩,杨普习.高校网络教育课程建设:成就与挑战[J].品牌,2014(5):78.

[10]陈丰.高校网络教育学科建设的内涵、意义与路径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10(6):105-106.

[11]刘永辉.高校网络教育学院远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探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3(10):68-69.

相关热门标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