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问题式教学设计范文

问题式教学设计全文(5篇)

问题式教学设计

第1篇:问题式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设计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用主题式阅读教学法能够让整个教学过程变得更加具有目标性和指向性,确保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有序实施与开展。所以说,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主题式阅读教学设计也成为教师较为着重的一点,而要想真正有效地发挥主题式阅读教学的价值,还需要教师结合实际进行合理的设计,对整个阅读内容、形式以及过程进行合理的设计,以此来实现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创新,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兴趣,让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综合素养都能够得到显著提升,最终确保语文教学质量。

一、主题式阅读相关概述

主题式阅读也可以称之为主题阅读,这一种阅读方式主要指的将阅读和主题单元有效结合在一起,以此来开展主题学习项目。主题式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就是以文章核心内容作为主题线索,同时将课外阅读有效地串联起来,通过一篇带多篇的方式来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升和丰富小学生阅读量。由此可见,主题式阅读教学主要有以下特征:首先,是以“主题”为核心,在教学过程中让各个要素有效联系在一起,比如说在教学过程中,主体要素行为必然是要结合阅读主体而动作的。其次,主题式阅读教学主要是以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习负担为主要行动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教材单元作为依据,对教材阅读材料进行整合与拓展,以此来保障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最后,主题式阅读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主要是以单元主题式教学法来实施,不会改变原有的教材知识体系。

二、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设计原则

(一)提高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信息概括能力

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设计原则之一,就是要在设计过程中以提高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信息概括能力作为出发点。所以说,在开展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一定要以巩固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语文信息概括能力为主要目的,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及技巧,从而更好地掌握语文阅读学习方式,并促进其文字信息收集概括能力的提升,进一步保障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设计效果。

(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学习能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阅读教学中较为重要的任务。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尽可能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以及学习能力的引导与培养,通过合理的手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这样就能真正让学生爱上阅读,让其在主动参与过程中养成较为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与行为,最终确保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设计的合理性。

(三)提高教师设计能力、阅读资料收集能力

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设计效果要想得以保障,必然要教师具备较为良好的组织与设计能力,因为主题式阅读教学中实施教师是关键主体,其自身引导以及设计能力会直接影响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质量。在主题式阅读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具备较为良好的设计能力与资料收集能力,才能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拓展与延伸,让整个教学活动得到有序的实施。

三、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设计措施

(一)借助多媒体技术让主题式阅读教学更加形象化

教师在实施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活动时,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展开教学,让学生在音频、视频中完成阅读学习,让整个主题式阅读教学变得更加直观化、形象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秋天的图画》这一阅读教学时,可以在导入阶段借助多媒体技术将识字1(美丽的秋天)这一单元内容整合在一起,借助于视频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一幅秋天的图画,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主题式阅读学习中。

(二)通过互动与交流让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得以提升

在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主题阅读文章进行互动与交流,通过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分析问题,同时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提高自身预言组织能力。例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识字4(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一单元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坐井观天》《我要的是葫芦》《小柳树和小枣树》等文章整理在一起进行主题式阅读教学,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小组通过阅读、讨论的方式概括出这些文章的中心思想,以此来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从而也就能够确保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设计质量和效率。

(三)立足阅读文本引导学生进行模仿或评价性写作

阅读和写作密不可分,所以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做好上述两点之外,还可以积极组织学生立足于阅读文本和感悟来进行模仿或评价性写作,使学生就能够从语言修辞方式、音形义、表达方式等多方面,更好地理解文章思想与主旨,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教师在完成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识字4(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一单元主题式教学之后,就可以让学生就其中某一文章进行作文仿写,通过这一方式深化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在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前提下,促进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提升。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主题式阅读教学有着较为显著的价值,也是目前很多教师都在着重研究的重点,要想确保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设计质量和效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坚持阅读能力培养优先、加强学生学习素养优化的原则,然后从各方面着手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质量,以此来在保障阅读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李静文.小学语文单篇课文主题阅读教学设计研究[D].扬州大学,2016.

[2]蒋梦雯.小学阅读教学单元主题设计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

第2篇:问题式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问题设计;教学模式;“财政学”;独立院校

一、独立院校“财政学”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财政学”作为财经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有着理论化程度高且实际应用性强的鲜明特点,对于提高学生理论分析能力和经济学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诸如强调记忆理论知识、课堂氛围枯燥、理论与实践脱节等诸多问题。一是课程过于注重理论。从学科内容来看,作为一门综合性基础课程,“财政学”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偏重分析性思维的培养,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二是课堂少互动。从教学模式来看,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多教师单向传输而少学生间、师生间的多向互动,学生被动接受、单纯记忆,这种教学模式无法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思维能力。三是考核内容多靠记忆。从课程设置来看,作为一门对理论及实务均有着较高要求的综合性课程,对学生的考核、教师的评估多以考试结果为主要依据,成绩导向必然使得老师过于强调理论知识学习,学生单纯记忆教材知识点,最终导致所学理论与实践脱节,难以形成解决问题多能力。四是教学缺少特点。“财政学”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忽略了独立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教学之间的差异,忽略了“财政学”专业与“非财政学”专业教学的差异。

二、问题设计教学模式在“财政学”课程中的应用

问题教学设计模式以问题为载体,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以培养学生问题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为初衷,很好地弥补了“财政学”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诸多不足。通过完善“课前准备、课中研讨、课后评估”的完整闭环,问题设计教学模式不仅能帮助学生构建问题思维、打造知识体系、形成实践能力,还能持续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1.做好课前准备。首先,教师应该做好授课前的准备。问题设计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教师对课程问题的选择与设计。课程问题是课堂的起点与主轴,课程问题的好坏决定了教学的成败。一个好的课程问题至少应符合以下标准:一是选题应具备一定的广度。当代“财政学”是界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间的交叉学科,与生活联系紧密,因此选题时会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其他学科的内容。为了展现真实的、有实际意义的问题情况,应适度拓展选题内涵,这也有助于给学生以充分思考的空间,帮助他们拓展思维、提升综合能力,形成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当然,课程问题应围绕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展开,偏离了核心,再有趣、生动的问题都是无效的。二是选题应具备相当的锐度。这要求选题应尽可能与时俱进、贴近生活。“财政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符合生活实际的财经热点选题,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认识到“财政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意识到“财政学”不是假大空,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引导学生将所学用于实践,加强问题思维的训练,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三是选题应具备相当的深度。这要求课程选题要有一定的发散性、层次性,而非标准化、描述性的问题。所谓发散性,是指问题能提供多种思考和解答的路径,可以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思考,面对一个复杂问题提出多种解决方案,共同探寻最优解。所谓层次性,是指问题具有一定深度,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在合理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深入探究,帮助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课程知识、技能体系,从而增强学生敢于面对未知、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学生应该做好课前的准备。课前预习是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的重要教学步骤,对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学习习惯有待养成的独立院校学生来说,这个步骤犹为重要。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问题设计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显得更有约束力。设计得当的课程问题会吸引学生主动去搜寻线索,从而在无形中完成对知识的储备。教师应在课前预习阶段就给予学生必要的支持。结合独立院校学生特点,教师至少有以下手段可以辅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完成主动学习的第一步。一是提供参考书目、网站等资料目录,二是帮助学生利用新媒体(如微课、翻转课堂、慕课等)进行碎片化知识的获取。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应直接告诉学生所需学习的知识点,这将限制学生的探索空间。2.完善课中研讨。问题设计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构建问题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不再是课堂唯一的讲解者,而是教学活动的推动者、问题的指导者。由于课程选题要求具有发散性,加之学生思维方式等个体差异的存在,其提出的问题往往面广量大,教师应予以引导推动,有针对性地选择与课程体系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既要确保课程在既定范围内推进,又要帮助学生实现知识掌握从局部到整体、从具体到抽象、从书本到能力的转变。问题设计模式下课堂的主导权在于学生,学生主动学习、思考,获取知识,教师教学的重点应由对知识的讲解转变为对学生能力的塑造。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记忆者,而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问题的解决者。需要注意的是,问题设计教学模式下多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这有助于团队通过交流优化思考方式、促进思维形成,同时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但在此环境下可能会出现个别学生“搭便车”的现象,这需要教师关注每个个体在团队中作用的发挥,并及时予以引导,同时在研讨过程中应给学生较大的容错空间,以此来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化。3.强化课后评估。课后评估是问题设计教学模式闭环流程里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准确的课后评估有利于问题设计、课堂教学的持续优化,能够促进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课后评估包括对教学效果的评估以及对学习效果的评估。对教学效果的评估重在对选题的广度、深度、锐度、难度等方面的评估,可以采用问卷等形式开展。问卷的设计应以课程问题为核心,避免对学生个人进行评价,以确保问卷反馈的准确性、科学性,从而不断优化选题,使之更加符合独立院校的教学特点和不同专业的知识基础。对学习效果的评估重在关注对学生思维及能力的评估,要改变考试、论文等相对单调的评估方式,利用课堂演讲、实践报告等多种呈现方式对“小组+个人”进行综合评价。要重点评估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要把高分给那些敢于质疑和敢于创新的学生。在精确设计问题的前提下,问题设计教学模式应该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有益补充,而非简单替代,只有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财政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才能真正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安体富.关于“财政学”的学科属性与定位问题[J].财贸经济,2016,(12):17-27.

[2]邓秋柳,洪源,唐明.“财政学”课程研讨式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6):78-79.

第3篇:问题式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优化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要求“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课堂教学;深化考试命题改革,加强情境设计,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时代教育为高中地理开展问题式教学指明了目标和路径。

一、直面问题式教学的困惑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重视问题式教学”,要求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为起点,与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联系,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链,设计开放式问题;要求创设贴近学生知识水平、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问题情境,并贯穿于学生学习过程;要求引导所有学生参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能综合理解、解释和解决地理问题[1]。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实际中,由于对问题式教学的本质,尤其是其价值取向理解不够全面、深刻,容易简单模仿或机械照搬,较多的问题式教学“形似而非神似”。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当下问题式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预设问题的质量不高

一是设计教学问题时,对教学目标的关注度有待提高。调查表明,约40%的教师很少关注课程标准,或没有准确解读课程标准,而是更多依据教材、教学参考资料或网络资源,可能导致学科育人目标出现偏差。二是对学情的认知水平分析不够准确,影响教学问题的适切度。三是教学问题的能力层次不够明确,单一问题较多,以链条形式呈现的问题串偏少,且问题与问题间的关联度不够高。四是问题情境的创设,虽然结合生活实际的比较多,但往往是作为课堂导入的点缀,没有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五是预设开放性问题的比例约占36%,更多是以标准答案为主的封闭问题。六是部分教学问题的表达不够严谨,指向不够明确,影响学生的理解和作答。

2.问题式教学课堂效益不高

一是学生参与面不够高,调查表明约有48%的教师主要对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提问,对于其他学生参与问题讨论关注不够。二是学生参与度不够深,约有60%的教师能够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和充分的表达时间,但部分教师对学生的思维不敢放手,不断牵引学生得出教师预设的答案。三是互动交流以师问生答为主,生生互动较少,更为重要的是,不能帮助学生在讨论和思考过程中学会提问和质疑,提升问题思维的意识,导致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精神受到抑制。四是教师对问题的回答要求以口头语言表达为主、书面表达为辅,对思维的严谨与逻辑性要求相对较低。五是课堂教学的随意性较大,部分教师有时不按照设计的问题开展教学活动,存在随口问、满堂问、只管问不管答等现象。

3.问题式教学反思与改进不足

各级学校有组织地开展问题式教学的专题研究不多,更多是教师个体的研究与教学实践。由于缺乏必要的专业引领和指导,很少有教师坚持对自己的问题设计和课堂教学各环节进行反思和总结。调查表明,大约40%的地理教师能经常进行课后反思,35%的教师偶尔会进行反思,同时也有接近20%的教师没有课后反思的习惯。可见,教师的教学反思和教学改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构建有效问题的设计规程

预设问题的质量是有效实施问题式教学的前提。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问题指向深度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有效的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地理知识结构框架的形成和能力的迁移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敢于质疑的探究精神,主动对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建构和批判性反思。为此,可以通过确定有效问题的设计程序(环节)、确定各环节的标准或要求的方式,构建有效问题设计的规程,保证预设教学问题的有效性。

1.有效问题的设计规程

问题设计规程如图1所示。

2.有效问题的设计示例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为例。(1)解读课程标准。课程标准(2017年版):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1]。本条“标准”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有三个要求:一是学生要学会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功能在空间上的分布状态,所谓会“分析”是指会在城市空间结构图上,指出城市用地分布情况,并归纳出城市用地分布的特点;二是会解释这种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三是会使用实例进行分析说明。(2)分析学生学情。经过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多个各具特色的具体城市。学生从课程以外的媒体中,也能经常接触具体城市的知识。城市的学生和乡村的学生对城市的认知存在差异,来自城市的学生有更多的体验性知识,但是对具体城市的认识比较孤立、片面。缺乏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城市整体规划布局的知识,也不能对城市内部各功能区布局进行评价。在本部分课程的学习中,需要在学生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建立对城市的理性思考,并通过认识城市的特征来理解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拟定学习目标。对应内容标准,能力层次设计体现进阶。目标①: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图中指出各功能分区并描述其分布特点;目标②: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图中解释各功能区的形成原因;目标③:结合城市案例,分析城市不同功能区布局的合理性。(4)明确必备知识。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5)创设问题情境。课程标准限定条件为“运用实例”,要求教学中要创设某具体城市的实际案例为问题情境。为贴近学生实际,最好选择本地某城市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突出其功能区在不同时期的位置和范围,作为问题情境。(6)确定认知水平。本条课程标准的行为动词是“分析”和“解释”,对应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中认知目标分类学的“分析”和“领会”层次,其中“领会”属于低阶思维,“分析”属于高阶思维[3]。针对高考能力要求,高三年级可将认知要求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升为“评价”。(7)叙写学习问题。基于地理思维进阶设计问题链。问题①:指出不同功能区的位置,描述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特点;问题②:判断某功能区选择的合理性,解释理由(或分析原因);问题③:分析某功能区空间变化的原因(或评价某功能区布局调整的合理性)。(8)设计评价问题。针对学习目标,分步检测学习目标达成度。问题①:分析(评价)城市某功能区布局的合理性;问题②:分析(评价)城市内部各功能区整体布局的合理性。

三、促进学生深度参与问题学习

学生深度参与是有效实施问题式教学的保证。不适当的问题式教学策略,很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的浅层化,所学知识难以迁移运用于解决现实情景中复杂的、结构不良的新问题。因此,需要构建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对话”为基础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关注全体学生课堂参与状态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那些思维活跃、性格外向、表现突出的学生被教师提问的机会更多,受到的肯定和表扬更多。他们参与师生交流和回答问题的信心更强、积极性更高,是课堂最积极的参与者。相反,部分思维缓慢、性格内向的学生常被冷落。有的教师担心,若让这些学生回答问题,会耽误课堂教学时间,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由于获得参与师生交流、回答问题的机会少,这部分学生逐步形成惰性心理,同时因害怕答错或答不上而形成自卑心理,最终导致他们不能积极参与课堂的交流讨论与问题思考,成为被动参与教学过程的旁观者[4]。因此,需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和行为,为每一位学生创造平等、公平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多关注“旁观者”的学习状态,唤醒并鼓励他们参与课堂交流和问题回答,及时鼓励并进行引导;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投放不同能力层次的问题,帮助学生体验成功,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2.采用思维进阶方式帮助学生主动建构

基于学生思维从较低水平向较高水平发展的层次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时,可将预设问题分解为问题链,设计循序渐进的“阶梯”,帮助学生都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进阶。以“分析我国东部季风气候特征”为例,解决该问题要求的必备知识包括我国东部位置特征、热力环流、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等,认知水平层次“分析”为高阶思维。为帮助更多学生学会,可将原问题分解为三个问题分步解决:①描述我国东部的地理位置特点,从海陆位置特点入手,帮助学生掌握我国海陆位置的特点,即位于世界最大的洲——亚洲大陆东南部,东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建立起“分析我国东部季风气候特征”的区域认知基础。②分析我国东部冬夏风向的变化及原因,我国东部冬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海陆气温的差异,继而造成海陆上空的气压差异,风向随季节变化而不同。③简述我国东部气候特征并分析原因,引导学生总结出冬季风从较高纬度的大陆吹向较低纬度的海洋,特点是寒冷干燥;夏季风从较低纬度的海洋吹向较高纬度的大陆,特点是高温多雨。从海陆位置—海陆差异—气温差异—气压差异—风向变化—影响差异—特征差异,分步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结论。回归问题解决的起点,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进阶教学,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学会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获得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快乐,学习兴趣和信心才能增强,这样的教学才能帮助学生真正参与进课堂。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摩根和萨克森认为,教师问、学生答,学习就发生了,但真实的学习,需要学生真正理解并产生疑问时才发生。课堂观察发现,部分教师不喜欢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担心影响教学进度;同时,也有学生认为,在课堂上不应打断教师讲课。让学生提出问题,成为真正的学习者,需要教师转变观念,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肯定,给予更耐心地倾听和解答,同时还需要教师积极面对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教学预设之外的问题。

4.延长两个“等待时间”

在观察课堂中我们发现,由于教学时间的制约,教师为尽快完成教学任务,在问题提出、学生回答后,等待的时间很短。研究表明,将等待的时间延长3~5秒,可能会有更多学生参与回答,学生的答案更加完整等,因此,我们主张延长两个“等待时间”:①延长“等待时间1”是指教师从提出问题到学生做出回答之间的时间。教师在提问后,马上请学生回答,等待时间过短,学生思考不充分,教师若在提问后等待3~5秒,可保证学生拥有相对充裕的思考时间。②延长“等待时间2”是指学生回答完毕到教师评价前的时间。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在学生回答后总是立即给予评价和反馈,如果教师稍稍延长一点时间,学生可能为他们的观点和结论提供更充分的证据,或促进学生反思自己的发言和对问题的再思考,或促进其他学生在评价与反思中学习等[5]。

四、问题式教学的评价反思与改进

问题式教学正伴随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推进得到推广。为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三个方面加强问题式教学的评价研究,并通过评价促进教学反思和改进。一是研制“高中地理课堂有效问题设计标准”和“高中地理课堂问题式教学实施标准”[6]。二是教师个体的自我评价,教师可以参考“设计标准”进行自我评估,不断规范和优化预设问题的质量,参照“实施标准”自我调控优化教学过程。三是采用同伴互助的课堂观察法,借助“设计标准”和“实施标准”开发课堂观察工具,通过记录、统计、分析、交流,促进团队教师的教学改进,提升问题式教学的实施能力。问题式教学是高中地理新课程赋予传统问题教学新内涵后的一种教学方式。有效实施问题式教学,需要教师继承和发扬传统问题教学的优点,更需要教师增强高中地理“课程育人”的意识,不断学习新课程理论,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优化教学策略,提高育人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朱伟强,崔允漷.分解课程标准需要关注的几个技术性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10(24):14-16.

[3]刘晓翠,何红.基于高阶思维培养的地理课堂教学问题设置探究[J].地理教育,2020(01):4-7.

[4]张丽琴.优质提问教学法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5(03):58-59.

[5][美]杰基•阿克里,贝思•丹克特.优质提问教学法——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M].刘彦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第4篇:问题式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问题分析新任职教师

1学生务必要成为学习的主体

以教师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这种模式在现在的教学过程中依然很多小学教师采用,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相当一部分的新任职的教师往往缺乏指引,一开始会受本身学习经历的影响,把较早前的教学模式照搬到当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去不断地讲解相关知识,学生参与的机会很少,导致课堂学习气氛太过沉闷,从而降低了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必须强调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务必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例如,在设计“四边形的内角和”的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学习,提出方法指引:从“算”、“量”、“拼”、“分”几个角度尝试得到特殊四边形的内角和。通过小组的探究学习,小组的展示活动,生生提问回答的互动方式解决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在动手、讨论、展示中主动学习,老师在旁引导,如此一来,学生课堂学习参与度高、主动性强,课堂效果也理想。

2构建目标引领下的生动课堂

在一些新任职的教师看来,教学设计和备课是等同的,这种想法和观念是不正确的,而且和新课改的相关要求也完全不相符。虽然这部分教师对教学内容熟记于心,甚至在不用课本的情况下也可以顺利地开展其教学活动,但这并不表示着他们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就很好。相反地,这种传统的教学设计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一定的厌恶心理,从而影响他们以后的学习。所以,小学的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先确定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将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充分结合,从而使得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能够得到提高。例如,很多老师对于“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一课时的设计都会选择用课件展示几个小动物跑步的比赛情景来作为引入,对学生的注意吸引上其实效果不大。我们可以录制校运会时班级上的同学参加跑步比赛的视频,同时把几个学生的提问和讨论录制成视频,把这两个视频做成微课片段,插入到课堂教学中。课堂上,同学们针对微课中出现的跑步现象以及视频中同学关于速度、时间、路程提出的不同问题和视频中讨论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探究,从而一步步有层次地围绕主题解决课堂学习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乐意看到自己或者身边的同学出现在微课中,这利用现代技术更新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在注意学习中投入,在热情中探究学习。

3在教学设计中体现数学的本质与价值

新任职教师往往喜欢“就课论课”,较少关注课中知识的迁移与应用。数学知识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和主要内容,它不但包括课本中的数学知识,而且也包括现实事物中所蕴含的一些数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是教师只是简单地传授课本知识,会导致学生产生一种思维定式,也会导致学生不能把从课本和课堂学习的内容充分地应用到现实生活里,这对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此外,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中缺乏关于数学的知识也体现为:小学数学教师对数学的本质与数学教育价值缺乏思考的意识,这会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因为小学生的意识较为淡薄,几乎是依靠教师来引导,要是教师的意识也淡薄,必定会导致缺少关于数学的知识现象发生。例如,在“平均数”的教学设计中,“平均数”的本质是什么呢?可以设计探究问题:一条小河的平均水深110cm,小明不会游泳,但身高130cm,下水会不会有危险?利用实际的例子,让学生运用平均数的知识来解释这个生活现象,突出平均数的意义。又如,在“确定位置”教学设计中,如何突出“数形对应”的思想与数学的应用价值?我们可以利用数对的知识对学生进行知识科普——经纬线。在中国地图上展示某个经纬线相交的交点,这个位置就设计成学生们所在的城市。学生会从中真切感受到数学力量的强大运用,感受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进一步感受数学的魅力。

4教学设计需体现时代性

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是怎样的?这影响着教学设计的质量,如果教师连学生都不了解,谈何教学设计与实施?再者,当今的教材和教学方式正在不断地更新与改进,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地变化中。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需要实时地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此来实现新时代对培养人才的要求,不然会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与社会需求脱节。这点对新任职教师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因为他们面临的挑战会更多、更新,甚至意想不到。例如,“鸡兔同笼”题型原来在旧教材六年级上册,让学生用方程解决。现在,新教材将它调整到了四年级下册,引导学生使用列表、作图等方式解题。又如,旧教材三年级上册“时、分、秒”单元上的例题的要求的变化,新教材不再要求学生只运用单纯的加减计算过程时间,而是引导学生通过直接读表、数数等方法求得答案。再如,旧教材四年级就学过的“用方向与距离确定位置”,因为难度较高,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感,在新教材中被调整到六年级上册。教材结构上正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在不断地调整更新,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也应该根据教材的更新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不断改进。如今,微课、同频、电子书包等现代技术的运用已经越来越普及到课堂教学当中,并且有了很好的课堂成效。例如,“最省钱的方法”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课例的设计:利用一个“按钮游戏”贯穿整节课的重难点。每个学生手上有一台平板,让学生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消除大按钮和小按钮的游戏操作,按钮全部消除并且用钱最少的就获胜。游戏的难度层层递进,相对应要解决的问题难度也跟着递进,学生在通关的同时解决了遇到的优化问题中难点和重点,找到了“最省钱的方法”,选择出最优的方案。同时也在通关的过程中学会对结果进行不断调整,达到最优化。这利用了平板的技术运用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同步把控课堂的节奏,有效接收学生完成的情况,及时给予反馈。

5教学设计需关注整体优化

新任职教师往往缺乏对数学教学的整体优化意识,在数学课程知识层面的具体表现是整体的知识体系分离情况较为严重,不能顺利地把所讲的内容联系在一起,从而对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产生影响。因此,建议教师在设计任何一个数学教学内容之前,都需要思考:关于这个内容学生有什么学习基础?它的数学知识背景是怎样的?甚至在数学史上有一些怎样的经历。例如,学习“圆的面积”一课,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可以先了解一下,前人在探究圆面积的时候都用过什么方法?切割?还是与多边形找关系?只有教师自己清楚了,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才能有整体优化的能力。又例如,我们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学设计中应与三角形面积、长方形面积和正方形面积联系在一起,同时也是为后面学习圆的面积打好基础。同样的,学习“梯形的面积”时,设计中应与三角形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联系到一起。特别是在进行面积计算的整理复习课堂上,一个系统有脉络的梳理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数学学习都是系统的、联系的、把不熟悉的问题转化为熟悉问题来学习的一个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有整体概念,既要把以往相关知识与现学知识联系起来,也应该考虑到与接下来学习的相关知识的一个对接。总之,合理和科学的教学设计对小学数学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们只有对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足够的了解,才能使教学设计获得有效的改进。数学教师,特别是新任职教师,需要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调整自我,吸收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育知识理论,积极地进行教学设计方面理论知识、方法、技能的培训以及应用,才能使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志平,刘美凤,吕巾娇.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0(2).

[2]谷凯云.对目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22).

第5篇:问题式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室内设计;实践教学;专业建设

一、专业情况与背景

都没有真正以课程体系建设为主导实施实践教学课程,很多学校的实践教学课程是由于自身发展的被动要求或急于应对教学评估考核标准要求,迫于一流学科的建设压力,根本没有根据学科建设的特色进行,也没有在专业的指导下建设与培养方案相匹配的实践教学课程,再由于实践教学课程建设时考虑不足,导致的专业实践实训场所设置严重不足,缺乏相应的实训指导条件(实训室、对接企业等),有的院校甚至没有实训场地和相应设备,更缺少丰富经验的实践指导教师,因此目前国内多数院系的实践课程培养方案的实际收效还是让学生及用工企业不够满意的。高校实践教学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互通的桥梁,能够深化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培养的平台,从而提高学生在施工现场中的工艺加工能力与材料性能把控能力,所以实践教学课程的建设必须是在室内设计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和核心施工工艺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并结合高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全面的进行建设。当下宏观领域对房地产业进行大力调控,在这样的背景下房地产行业已经开始健康的发展。高校的培养目标明确了室内设计专业特定的培养方向,确定了室内设计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明确了实践教学建设的方向,即按照企业需求的室内设计师知识结构和技能要求来设置和发展建设。

二、实践条件现状与问题

经过对室内设计专业的国内部分高等院校的调研走访中发现,我国高等院校现行培养方案中,由于现有教学实践条件的种种不足,课堂教学内容在整个培养方案中明显比例偏大,学生只能通过作业将效果图进行艺术表现,很多施工图都缺乏现场技术依据。而且学生对在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缺乏主动认知和实践的相贯通,缺乏综合运用知识解决施工现场问题的工作能力,更缺乏根据现实空间创新的实践能力,学生主动性、客观性、创新性不足。同时由于各个学校性质和基础不同,以及部分教师偏重软件教学而缺乏工程施工经验,导致对本专业概念的认知和理解与设计公司的要求有着很大差距,使得学校在专业建设的定位和培养方案内容设计上存在着很大缺陷。很多院校特别一些依附于人文学院和计算机学科下建设起来的所谓的“室内设计”专业仅仅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会使用设计软件的“效果图制作员”这一单一方向上培养,在施工材料、施工工艺课程设置方面严重不足;有的院校甚至在本科4年中学生没有参加过从设计施工方案到工程竣工的整个过程中去。可见,在这种教学培养方案指导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是什么程度、用工企业会满意吗?学生进入社会后又怎么和社会企业对接?还有的学生认为学会软件了就是设计师,工作实习时去施工现场量尺画图,结果平面图手绘的惨不忍睹,后来设计公司在招聘时加了一个手绘考试,通过考核才能顺利入职,而手绘图这样基础的实践技能都不会,更何况那些复杂的施工工艺以及现场问题的处理解决方法了。当今我国高校的室内设计教育必须加强实训技能应用训练和创新创造能力的训练,以适应新时代的经济环境与市场需要。课堂教学和传统教材无疑是专业的理论基础,但是单纯依靠传授理论基础不会创造出市场需求的人才,而市场的需求恰好是当今学生们最欠缺的实践技能与方法。所以,如何进行实践课程建设才是当今国内大多数院校的重要任务,如何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养出符合当今社会需求的室内设计人才,才是高校室内设计专业当前建设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目前存在的问题:1.教学实践实验室严重不足,有的院校甚至没有,应解决和完善,以解决实际培养方案需求。2.有实践经验的专职教师相对缺乏,需加大建设力度,必要时可以加大资金投入。3.根据目前专业教学的实践特色,教材的实用性较差,专业课程的教材编写应该尽快列入日程。4.实践教学实训基地严重缺乏,校企合作严重不足,学生缺乏有效的专业实践通道。

三、专业实践教学培养建设要求

当今室内设计公司对一个合格的设计师有着一些不成文的要求,会设计、能画图、懂软件、会施工、懂材料,可见室内设计专业无论在专业理论的宽度,还是在专业实践技能的多样化上,都比其他艺术专业更加复杂和特殊。所以实践教学的建设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将决定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符合市场的需求。专业实践建设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践课程系统性

室内设计专业是一项非常综合的实践性活动,包含着与之相关的很多学科,交织着光、声、电、材料、等学科,是集功能性、艺术性与技术性于一体的学科专业,涉及艺术和科学两大领域的许多学科内容,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渗透等特点。实践课程必须和培养方案相对应,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实训课程内容。例如:防水施工中让学生知道并了解掌握柔性防水和刚性防水的区别,以及施工工艺要点,理论知识学习完毕后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跟随施工队去施工,有条件的院校应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并了解相关材料费和施工费用。这样的实践课程必须跟随着实际工作中涉及的每一门施工工艺和流程,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理论知识和实践工艺双通的室内设计人才。实践课程不能走形式,应有专业的实践老师带领进行,并把所有的实践课程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考核。

(二)实践课程特色性

每个高校的办学基础不同,所处区域不同,就室内设计专业而言,要有不同的发展目标,不能看别的学校做什么也盲目的去跟从。高等院校在学生四年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如何建设发展室内设计实践课程的特色内容是每个专业团队应该思考的问题,例如:有的学院侧重于建筑物内部环境设计、有的在地方特色建筑方面在国内独树一帜,有的在展览展示设计和模型设计与制作专业领域特别优秀,有的在商业展示空间教学方面经验丰富,每个学院应该根据自己的特色努力创新,并大力建设和完善相应的实训基地设施,这样才够形成独具匠心的实践课程。

(三)实践课程创新性

没有创新的设计是空洞的,是没有灵魂的,创新才是设计的核心。不但在室内设计实践课程中要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教学团队也要在课程中敢于创新。实践课程教学中不能单纯满足于知识方法和技能的传授,在艺术设计和实践方案中,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在施工技术允许的条件下进行实践与创新,这样也是设计与施工的新颖之处,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强调创新性的特质,建设以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方式为主线的实践课程。例如:如何将智能家居在设计之初就合理的安排在施工方案中,这个课题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调研、考察、预算,最后选取最合理的方案并联系合作企业进行推广,如被企业采纳将给予学生相应奖励,鼓励其积极性,做到良性教育循环。

四、结语

简而言之,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从进入校园到步入工作岗位的重要教学环节,整个过程中离不开学校和企业的努力,特别是学校一定要坚持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将更多的利益给予企业,才能更好的促进企业参与到教学实训过程中来。这样才能使实践教学更有效的发挥作用,学校应尽可能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具有基本实践、综合应用性实践的机会,而这样的机会是离不开企业配合的。有了企业的积极参与才能让每个学生在校学习阶段接受到相应实践课程的训练,这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与相应的技能,而且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更好的适应市场需要大有好处。所以只有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才能培养出真正合格的室内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晓高.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实验研究[C].《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一卷),2017-11-01.792-796.

[2]张宇.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C].“决策论坛---企业精细化管理与决策学术研究讨论会”论文集,2015-11-14.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