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艺术与赏析论文范文

建筑艺术与赏析论文精选(九篇)

建筑艺术与赏析论文

第1篇:建筑艺术与赏析论文范文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251-02

摘要: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美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质,陶冶高尚情操,完善人格。”所以美术教师要真正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艺术魅力,提高课堂效益,创新求变,才能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美术; 欣赏教学; 教学策略

有人认为“小学美术欣赏”就是拿美术作品让学生看,多么轻松!其实不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见,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对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培养审美能力、激发创造力、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美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质,陶冶高尚情操,完善人格。”所以美术教师要真正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艺术魅力,提高课堂效益,创新求变,才能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1注重作品的文化情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因为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它都是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创作出来的。所谓的文化情境,实际上指美术作品创作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创作构思。因此在美术教学时不能停留在单纯的技能技巧的欣赏层面,而要把美术作品放到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美术的热爱。我们知道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美术现象随处可见。在美术教学时可将教材内容与校内外的活动相结合,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如:《现代建筑艺术》一课,可让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走走,结合学校建筑和校园外的建筑,分析、评论校园建筑及周边建筑的特点和布局,感悟建筑的美。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段,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认识到建筑艺术的多样性和美术对社会的独特贡献。而欣赏董希文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则可在引导学生欣赏作品艺术特点的同时,通过查找资料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品所产生的社会意义,通过理解作品的文化情境,进一步引导学生加深对《开国大典》这幅优秀作品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美术作品的热爱。

2 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分为四个阶段:视觉感受、意象感受、审美心理及心境共鸣。即先产生视觉上的,再进一步体验作品体现的情境和思想感情,从而感受到美,最后产生欣赏者情感上的共鸣。那么审美的视象、意象感受的外在因素就是情境,要使学生产生审美感受,使之内化,就应该重视情境的创设。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受到情境的感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艺术感受,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如欣赏中国画时,教师可事先在教室多挂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近代、现代的中国画图片,使学生一进教室马上置身其中,同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可播放一些中国的古典音乐来启发联想,并借助古诗词描述出一幅幅清丽、淡雅的中国画,以此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因为中国古诗词、中国的古典音乐、中国画三者都善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所以借助古典音乐、古诗词既可以渲染学习气氛,又能帮助学生通过情感联想理解中国画的墨分五色、色彩淡雅的艺术特色。

3规范教学流程

欣赏要达到教师的理解与学生的体验相结合;介绍作品的背景与作品内在艺术性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达到通过上述“内外”结合,逐步丰富学生的知能结构,提高对艺术形像的审美感受能力。欣赏教学过程须有一定的操作流程规范。为此一般要形成可操作的欣赏程序,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艺术作品,避免欣赏的随意性。

3.1描述。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分析作品之后,用语言简单地描述出作品的题材内容、画种等;

3.2分析。对作品的色彩、构图、造型进行整体的语言表述;

3.3解释。介绍作者,并对作品的意义、所体现的人文价值进行研究;

3.4评价。根据以上内容的学习与探索,对作品进行局部和整体的评价。

在这个操作流程中,教师要注意结合作品讲授必要的美术术语,以帮助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如欣赏色彩时渗透“色调”的概念,在欣赏构图时,讲解一下“构义”的含义。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术语后,既能深入地赏析,又能自如地表达欣赏的感受。同时还要注意扣准学生的心态,激励学生反观“自我”来欣赏。如教学时,教师可设计:你喜不喜欢这幅画?这幅画要是由你来画你会怎么处理?你猜猜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画?从而深化学生欣赏的感受;另外还要注意,要为学生创设想像的空间和自由交流与表述的环境,促使学生在欣赏中作出创造性的“理解”与“评价”,从而在规范的欣赏过程中提升欣赏的层面。

4开设专题欣赏课

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 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第2篇:建筑艺术与赏析论文范文

 

一、建筑的生命本质。

 

建筑的生命本质特征主要是从宗白华先生持生命本体论的这一观点进行分析。宗白华先生认为:“建筑之特点,一方不离实用,一方又为生命表现。” 这一观点恰恰充分体现了宗白华先生的生命本体论贯穿始终的美学思想。

 

宗白华先生建筑美学的生命本质论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设计师和欣赏者之间的共鸣来赋予建筑物一生命气韵的空间。建筑设计者在对建筑设计创作时,表达着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思想,以建筑来彰显自己设计的生命力,展现自己设计的风采。在欣赏建筑的过程中,对于欣赏者来说,就是自己生命体验和感受的过程,同时也是和设计者共鸣的过程。宗白华先生认为,建筑是大自然中的一个小自然,是人向大自然索要的一个人为的空间。而这个空间不是与大自然分离的,而是和大自然相通的、浑然一体的,是有生命的。它和人的生命一样,拥有着设计师和欣赏者赋予的特殊的思维。第二、结构形式是建筑艺术内容中最重要的因素,它是衡量一个建筑物是否优秀的必要条件,这种结构形式它不只是实现了人们眼前表面的“美”的价值,而且充分地表现了生命对美的向往与追求,给世人一种美的体验。第三、建筑艺术是表现的而并非模仿什么。表现一种设计师的理想、表现一种独特的思维,每一个建筑都有其独特的生命意义,象征着一种生命的本质。包括建筑在内的所有艺术形态,都具有“形”、“ 景”、“情”这三种艺术表现结构。

 

二、建筑的自然意境。

 

翻开中国艺术之篇,你会发现中国艺术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亲近自然,融于自然。

 

宗白华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提道:根据《诗经》记载,周璇王先生的建筑艺术构思就像一只展翅飞翔的野鸡。这样形象的比喻,展现了建筑设计师对自然世界的喜爱或崇拜之情。“游、望、赏、居”是宗白华先生所强调的建筑艺术的基本思想。在宗白华先生所强调的建筑艺术的基本思想之中,“居”作为最基础的建筑功能,而“游、望、赏、”这三种功能的寓意为:人生在世,赏游于大自然之中,自然闲适。把它们作为建筑艺术的基本思想,是要把世人在大自然之中游历的闲适之情与建筑艺术融为一体。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建筑也有心灵的“窗”,建筑中窗的设计,乃是人与自然相沟通的媒介,人身于建筑之中透过窗赏析大自然,与大自然相沟通,这一设计恰好体现出了建筑设计者想亲近自然,融于自然的设计思想。优秀的建筑设计,不仅仅只是体现出它最基础的功能———居,还要使其融于自然。

 

三、建筑的空间之美。

 

建筑本是空间的一种艺术,早在20世纪20年代,宗白华先生就在一系列论文中提出:建筑艺术首要特质乃是空间,并且为建筑下定义为:“建筑是在自然空间中人为创造出来的若干个小空间,而这些小空间又组合成为一大空间的艺术”。我们可以在追溯建筑史到建筑空间论的发展之中,充分认识到宗白华先生对建筑的空间之美这一理论的独特见解。

 

宗白华先生对建筑空间理论的独特认识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上。他认为:建筑就是一种创造空间的艺术,最初建筑的目的仅是为了居住,后来表现为建筑设计师的思想理念,建筑空间的每一个隔阂设计都充分体现着设计师的建筑设计理念。我们中国的园林建筑艺术乃是组织空间和创造空间的艺术表现,是建筑设计师按照自己的审美理念创造出来的空间。园林建筑设计注重空间的布置和设计,讲究虚实,强调隔通并济。

 

在《美学散步》中,宗白华先生为了阐释建筑是空间的艺术这一美学理念,利用中国古典美学“借景”的理论,列举出多种园林建筑布置和创造空间的手法: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总的指出,这些方法都是通过布局空间、组织空间来创造空间,然后拓展空间。这些手段的目的都是为了丰富空间的美感,创造空间的意境。

 

总结:

 

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中对于建筑美学的思想理论,使人深深地体会到了宗白华先生对于建筑美学别具一格的审美态度,《美学散步》中虽然讲的有些自由松散,但是正因为这种自由松散的方式,更让人能够轻松的领悟书中宗白华的这种对与建筑美学的理论思想,就如那句话所说:形散而神不散,字散而意不散。使读者学习到了优秀建筑的审美标准:建筑要有生命,建筑要融于自然,建筑要有空间之美。宗白华先生对于建筑的审美理论使后人进一步了解到了作为建筑设计师对于设计一个优秀的建筑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考虑和思索,要融汇现今的建筑艺术形式,还需秉承和发扬我们中国传统的优良建筑形式。设计一所建筑,不要为设计而设计,要融入自己的感情到设计之中,要考虑到建筑设计周围的环境因素,要融于其中,让设计更拥有形式之美还应该拥有感情之美,给欣赏者一种视觉和心灵的感受和触动。宗白华先生的建筑美学理论,远见卓识,至今仍有深刻的意义 ,应当引起建筑界的关注。

第3篇:建筑艺术与赏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欣赏;心理;习惯;方法;形式;特点

美学艺术应该从娃娃抓起,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培养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①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②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花蝴蝶》时,他们全被翅膀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③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④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⑤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2 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

①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册《小朋友的画》、《民间美术欣赏》、第四册《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小朋友喜爱。

②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五册《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第六册《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的作用,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如第六册的欣赏内容是工艺作品刺绣、竹编的欣赏,第八册的教学内容就安排了“挑花”、“竹编”手工课。欣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

③高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有:第九册的《古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册《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和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小学内容总览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3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①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②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掌欣赏的教学过程。

第4篇:建筑艺术与赏析论文范文

一、学生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学生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学生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学生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学生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学生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3.学生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4.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学生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5.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二、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

1.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册《小朋友的画》、《民间美术欣赏》、第四册《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学生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小朋友喜爱。

2.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五册《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第六册《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的作用,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如第六册的欣赏内容是工艺作品刺绣、竹编的欣赏,第八册的教学内容就安排了“挑花”、“竹编”手工课。欣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

3.高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有:第九册的《古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册《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和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小学内容总览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

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学生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第5篇:建筑艺术与赏析论文范文

关 键 词:美术欣赏课 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它实质上是以学校为基地,由学校校长、任课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订,实施和评价的民主决策的过程。

“校本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它更能体现“以校为本”的理念,有利于激发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决策方面的主体性,促使学校办出特色,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中学开设美术欣赏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如何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利用江西省特有的艺术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贴近生活的审美教育,提高现实生活中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是中学美术欣赏课课程改革的重点。本文试图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对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主要价值及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的设置和影响校本课程实施因素进行研究,使美术欣赏课程能够体现出江西省地区的特点,进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1.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设置与学生喜好的矛盾冲突,促使美术教师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

目前,学校美术欣赏课课程实施的课程内容单调,缺乏时代感和多样性。教学方法死板,教材安排不够合理,存在重复现象,缺少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内容。因此,学生对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喜欢程度与教师的课程内容安排出现了比较大的反差,教师的主观意向取代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上种种问题都反映出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性,因为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弥补、拓展现有课程设置存在的诸多弊端。

2.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美术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提高了美术教师对课程的兴趣和满意程度,增强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赋予美术教师参与开发的权利和责任。由于校本课程开发有教师的参与,故能激励他们从教育实践、学生现状、社会需求等方面来拟订美术欣赏课课程目标和选择课程内容。这样更能激发美术教师的创造欲和教育实践活动积极性,并有助于美术教师教学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3.美术欣赏课课程的自身特点,为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美术欣赏课属于非考试课程,是教养性课程,不是升学考试科目,因此,课程内容不受应试需要的限制,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另外,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具有可代替性。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目标,有选择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受特定教材的限制,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以上特点为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二、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

中国的陶瓷艺术驰名中外,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景德镇陶瓷源远流长,是中国陶瓷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内容有着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传统文化内涵。中国的建筑同其他国家相比也有着鲜明的特点,其精髓不仅体现在大型的宫殿建筑和园林建筑上,徽派的民居建筑也毫不逊色。

景德镇陶瓷和徽派的民居建筑,两者似乎并无直接联系,但仔细探究,它们却有不少相同的地方。以装饰图案的内容而言,两者都有秩序井然的图案、花鸟虫鱼、神仙瑞兽,历史典故,虽借助的媒介不同,但生动的形象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民间艺人高超的技艺和智慧的结晶。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发挥江西省地方资源的优势,把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引入课堂,并把两者的知识同科学、文化、艺术、环保等知识结合起来,作为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载体,是一项很有价值的探究和尝试。

开展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欣赏课。通过图片和声像资料的欣赏,理论知识的系统讲解、实地考察、课堂讨论等形式,让学生生动直观地了解本省的文化艺术资源和特点,提高其审美素养,增强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自豪感。美术欣赏校本课程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对推动素质教育发挥良好的作用。

三、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1.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的构建

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都是集艺术、科学、技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是美的表现形式。它们都是创作者运用高超的专业技术,将物质材料同自己的审美追求进行统一整合的结果。鉴于此,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对陶瓷和民居两种艺术形式蕴含美的元素的赏析,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审美情感,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

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具体目标是:第一,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源远流长,使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和教师的系统讲解,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景德镇陶瓷和徽派民居建筑的特点,以及同其他种类的陶瓷和民居建筑的区别。第二,了解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所用的材料和技艺,对两者所表现的纹饰内容进行比较,寻找共同点和不同点。第三,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学生通过对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的观赏和考察,拓展视野,丰富审美经验,激起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和探究的热情,增强其主人翁的自豪感。

2.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内容的设置

基于每所学校的地理位置、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都有差异,可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内容:

(1)两门古老的艺术——陶瓷和民居的发展历史与类别。

(2)江西省的陶艺和民居文化——景德镇陶瓷与徽派民居的特点。

(3)金、木、水、火、土——景德镇陶瓷和徽派民居中所用的材料和技艺。

(4)美丽的纹饰(一)——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植物形象。

(5)美丽的纹饰(二)——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动物形象。

(6)美丽的纹饰(三)——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人物形象。

(7)美丽的纹饰(四)——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纹饰内容表现的异同。

(8)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文学艺术。

(9)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书法艺术。

(10)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绘画艺术。

(11)感受陶艺和雕刻艺术——陶艺浮雕的实践(可同美术实践课相结合)。

3.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评价指标的确定

课程评价是指依据课程的实施可能性、有效性及其教育价值,可以作出价值判断的“论据的收集与提供”(钟启泉:《现代课程论》)。课程评价主要包括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评价、学生受益情况进行评价和课程内容的评价。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评价指标,对美术欣赏课课程的特色建设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

在角色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进行教学活动。结合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特点,教师的评价指标确定为:(1)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对美术欣赏课的内容进行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2)教师能够通过教学方法的运用,促进学生之间互动和师生间的互动。(3)教师对美术欣赏课内容相关的信息与支撑材料的搜集与掌握。(4)教师在传递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对教学活动有良好的组织和调控能力。

对学生的评价:(1)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2)学生与同学、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对美术欣赏课相关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能力。(3)对美术欣赏课内容了解的深度和广度。(4)美术欣赏课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素质和谐发展的影响。

对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评价:(1)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和特色的体现。(2)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3)符合学生接受和理解能力的发展的实际水平。(4)美术欣赏课课程适宜推广和普及。

四、影响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实施的因素

将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引入课堂,作为美术欣赏课的主题内容,这是一个新的尝试,在具体的实施中,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学校教育理念的影响。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欣赏课成为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手段,但学校在面临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对美术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少。因此,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首先要得到地方和学校的肯定与支持。2.教师素质的影响。对于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的相关知识内容,各校美术教师掌握的信息有限,需要个人搜集大量的实物、图片、影像、文字等资料。对材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对比、引导学生探究性地学习,对于教师也是一种新的挑战和学习。 3.学校地理位置与实施能力的局限性的影响。为了加强学生对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直观感受,欣赏课中要有参观考察的环节,让学生通过对陶瓷制作流程以及作品的观赏和对民居建筑的考察欣赏,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些艺术不同的美。由于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所以在参观考察的环节上其便利性存在差异,部分乡镇学校、周边地区就可见到陶瓷工场或民居建筑,为美术欣赏课程的考察环节提供了便利条件。相反,对于地处市区的学校,考察环节使学校在实施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结语

综上所述,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能够充分体现出本地区的特点,并对学校推动素质教育起到良好的作用。课程开发是一项持续发展与不断完善的工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面对江西省丰富的艺术文化资源,美术教师应结合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去挖掘探索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资源,来丰富和完善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张磊.关于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认识.中国美术教育,2004(3).

[2]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6篇:建筑艺术与赏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美术欣赏教学;方法;优点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4-213-01

一、引言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当今,人们欣赏美术的方式也从传统的印刷媒体慢慢向数字媒体过渡。美术欣赏课主要涉及美术史、艺术概论、艺术欣赏等内容,是一门可以提升学生艺术修养,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的课程。为了顺应时展的潮流,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不仅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而且可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下的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具有大容量、资源丰富等特点,教师可以利用其为学生呈现丰富的画作与美术知识。首先由教师确定学习的内容、目的与任务,并且设计制作出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资源。课堂上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目的与任务,然后教师用计算机多媒体等技术为学生呈现教学内容,给学生们介绍美术史、分析美术作品;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分成小组,针对刚刚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操作与讨论,小组内相互提问并交换答案,以保证知识的构建;最后,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全班同学一起参与点评、总结,得出最后的结论。

整个的教学过程都是建立在信息化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中的,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结合在一起,利用信息化的资源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鼓励学生们之间相互交流。

三、信息技术引入美术欣赏课的优点分析

以往要上好一堂美术欣赏课,教师首先要搜集大量的图片,相关的幻灯片、录影带等,讲课过程中也多是教师口头表述居多,教学内容不够丰富、生动,不少教师都把上好美术欣赏课视为一桩很艰巨的任务,同时学生们也不喜欢上这样乏味的美术欣赏课,课堂气氛往往不够活跃。但是将信息技术引入了美术欣赏课之后,教师只需要一台多媒体电脑,就可以为同学们呈现丰富、有趣的美术知识。轻轻的点动鼠标,某位画家的代表作及其生平介绍就会跃动在投影幕上,不仅可以观察到作品的全貌,还可以对细部进行放大,如同一幅真迹摆在眼前一般。学生身在课堂,却能够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穿越古今,驰骋中外,在美术的长廊中漫步。

当欣赏建筑艺术时,不仅可以通过常见的视觉方式来观察建筑物在静止状态下的外形以及内部构造,还可以用动感显示的方式,让建筑物旋转起来,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建筑物。同时还可以按照设置的路线浏览某一建筑物的周边环境、外部装饰、内部装饰以及陈设,让学生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真切感受到建筑的风格。

四、信息技术引入美术欣赏课应注意的问题

1、不可“以辅代主”

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而信息技术只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而使用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如果过于依赖信息技术,而把所有的教学环节都用其来表现,那么教师就会成为技术的奴隶,只是起到了解说员或者播音员的作用,而不是主导作用。美术欣赏课上有很多实践的环节还是要靠教师来引导的,多媒体与教师的引导有机结合才能让教学效果最优化。

2、不能挤占学生的思考时间

信息技术的使用目的是为了刺激和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的思路,培养他们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美术欣赏教学的过程中,不可以让电教媒体挤占学生探索、分析、思考、动手的时间,应当始终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3、不能“为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声音、光电等多重的信号刺激,可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如果不能把握好实际教学过程的需要,盲目使用各种信息手段进行教学,课堂上的信息量就会过剩,这同样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不能做到辅助教学,反而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五、结论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应用顺应了时展的潮流,给学生们带来了丰富、生动的教学体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课堂效率大大提高。但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度”,不能过度依赖技术,而应当给学生们充足的思考时间,教师也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奚学根 论多媒体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09);

[2] 李险峰 基于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中学美术教学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2005;

第7篇:建筑艺术与赏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古代;园林建筑;研究

一 中国园林建筑的作用

园林建筑具有满足人们生活活动、感官愉悦的价值,即园林建筑的功用价值。中国园林所属性质、地域的不同,决定了建筑风格、空间细分形式和色彩的不同。江南私家园林建筑轻巧、玲珑、活泼、纤细、通透、朴素、淡雅,表现出秀丽、雅致的风格。尽管风格迥异,但建筑在园林中的作用却基本相同,主要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1)功能性

园林建筑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休憩及各种游览活动而设置的,即使点景和游息类的亭、榭,可供人们观赏,同时赏景是其最好的功能,而且还可以按需要结合其他功能,如水榭可兼做游船码头,亭可做小卖亭,茶水亭,会馆则是作为各地商旅在外落脚集散之地等。

(2)强调其独特性

园林建筑常配合园内风景布局形成游览路线的起、承、转、合,而沿着这条游览路线,在人们视线所达不到之处,园林建筑往往以它有利的位置和独特的造型,为人们展现出一幅幅或动或静的自然风景图画。这就是说园林建筑所提供的空间要适合游人在或动或静中观景,并要力求使观赏到的景色富于变化,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使游人在有限的空间中有景物变幻莫测的感受。

(3)园林建筑是体现园林意境的重要手段

我国园林通常在园名、题咏、匾额、楹联中反映出来。苏州拙政园中的远香堂、怡园的藕香榭,都是反映园主歌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意境。

二 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的艺术特点

(1)自然性

我国古代园林中的亭子不计其数,但很难找出格局和式样完全相同的例子,它们总是因地制宜的选择建筑式样,巧妙地配置水石、树丛、桥、廊等以构成各具特色的空间。其次还表现在建筑黑色修饰、灰砖青瓦、白的质感和色彩上,这一点尤以江南园林为最,建筑物玲珑轻盈的形象、木构部件的赭粉墙与水石花木配合组成的园林景观,具有一种素雅恬淡有如水墨渲染画的艺术格调。

(2)意境美

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的文学、绘画有着密切的关系。园林创作也发生了转折,从以建筑为主体转向以自然山水为主体;自然的流露成为设计园林的指导思想,因而产生了园林意境问题。中国园林艺术是自然环境、建筑、诗、画、楹联、雕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园林意境产生于园林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

(3)巧于因借

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丰富游赏的内容,除了运用多样统一、迂回曲折等造园手法外,造园者还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

借景种类:1)近借。在园中欣赏园外近处的景物。2)远借。在不封闭的园林中看远处的景物,例如靠水的园林,在水边眺望开阔的水面和远处的岛屿。3)邻借。在园中欣赏相邻园林的景物。4)互借。两座园林或两个景点之间彼此借资对方的景物。

借景方法:1)开辟赏景透视线,对于赏景的障碍物进行整理或去除,譬如修剪掉遮挡视线的树木枝叶等。2)提升视景点的高度,使视景线突破园林的界限,取俯视或平视远景的效果。3)借虚景,如圆明园四十景中的“上下天光”,都俯借了“天光云影”。(4)园林建筑色彩明快、装饰精巧。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无论是北方的皇家园林还是江南的私园以及其它风格的古建筑,其色彩都颇为鲜明。内部装修也多用淡褐色,衬以白墙,与青灰砖所制灰色门框,形成粉墙黛瓦,素净、明快的色彩。

三 中国园林建筑与园林环境相协调

(1)山水为主,建筑是从

以自然的山水作为园林景观构图的主体,园林植物配合着山水随宜自由配置,道路迂回曲折,穿插于山水、花木、建筑之间,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以形成富有自然山水情调的园林艺术效果。因为造园者追求的是“林泉之趣”、“田园之乐”,这种“趣”和“乐”只有令人神往的自然山水才能给予他们,园林建筑只是为了加强自然环境整体的美,突出自然的美,因此建筑强调“依山就势”,“自然天成”。

(2)化大为小,融于自然

中国的建筑是一种木构架体系,易于化大为小,化集中的大体量为分散的小体量的处理手法,显然合适中国园林和景观的需要。因为建筑的体量小了之后,有助于摆正建筑与自然景色之间的恰当的关系,在体量上不压倒风景,就不会处于支配地位,而且利于建筑和自然风景之间穿插融合。

(3)建筑造型与园林风貌的统一

中国园林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还表现在它自身形象的轮廓、线条、色彩与自然风貌的统一上,能动地、创造性地适用环境,创造出许多与环境相统一的造型。

(4)建筑临界部位与自然环境的结合

1)以过渡空间作为室内外空间联系的主要手段。中国园林建筑在面对自然景色的墙面上,一般都以虚而空透的方式进行处理。2)在建筑的边界上,以凹凸、穿插、悬挑的方式取得与周围环境的紧密交织、嵌合。3)以山石作为建筑与自然环境过渡的物质素材。4)把水、石、绿化引入室内,使室内外打成一片,以模糊建筑的边界。中国园林中常建有流杯亭,将外部的水引入室内。

纵观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特点和形式,我们可以看到,表现在古典园林中的这种具有古代中国人审美特征的园林观,绝不仅限于造型、色彩上的视觉感受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对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而更重要的还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即通过园林艺术对生活环境的调节,来满足人们对自然美与环境美的精神追求,从而达到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生命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文玉.谈中国古典园林及对当代园林发展的启示[J].山西建筑.2010年04期.

[2] 水源,李静.试析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底蕴[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4期.

第8篇:建筑艺术与赏析论文范文

一、利用艺术眼光欣赏作品,培养鉴赏能力

学生在学习美术时首先要具有一双能够欣赏美和观察美的眼睛,只有发现了美,学生才能够形成对美的感悟和体会,进而分析美和鉴赏美,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教师在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能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利用艺术眼光来欣赏作品,看到作品的精神和本质,进而可以了解艺术品美在哪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真正美的艺术品是所有人都喜爱的,也是可以通过观察和欣赏明确美在哪里的。例如在学习《风格多样的建筑》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提供不同的建筑,如故宫、长城、布达拉宫、泰姬陵、狮身人面像、悉尼歌剧院等,通过具体的建筑来加强学生的认知度,使学生在观看中可以了解建筑的涵义,范围,类型以及基本的艺术特征。学生通过对具体建筑的观看和欣赏会在欣赏中了解建筑艺术,进而品味建筑艺术,通过观察和分析树立正确高雅的审美观,无形中培养学生正确地认识建筑艺术的价值。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观看和鉴赏才能够形成自己的体会和认识,这样的认识才是最直观,最具体,也是最真实的。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艺术潜能时,要多引导学生利用艺术眼光来欣赏作品,鉴赏作品,在潜移默化中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能,使学生对艺术产生兴趣,主动地探究艺术,提高艺术修养。

二、鼓励学生探究作品内涵,提升文化素养

通过对于艺术作品的鉴赏会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人才都有着综合艺术修养,例如古代的才子都精通琴棋书画,宋代的文人常常在诗画间游弋。外国的居里夫人的钢琴弹得是无与伦比,爱因斯坦的小提琴拉得也是引人入胜……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创作背景的探究,以及对作品内涵的分析会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可以提高审美观,精通艺术。例如在学习《写意山水画》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提供《游春图》让学生来欣赏和探究。学生通过观看会了解作品采用了勾线填色、重彩青绿法,通过进一步探究学生会了解,这种绘画方法一变六朝墨勾色晕法,开创了青绿山水画法的先河。欣赏中学生会逐步地对艺术作品形成了解,完善认识,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情况,通过鉴赏和倾听的方式来讲评山水画的内容与艺术美。学生会看到这些艺术作品都是中国传统人文主义思想的反应,通过鉴赏和观看学生会体会到其中蕴藏的内涵和艺术特色。通过学生逐步地欣赏和探究,学生会感受到山水画的意境美,在欣赏中逐步产生热爱祖国,热爱艺术的情感,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艺术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学生艺术内涵增强的同时,文化修养也在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师生相互交流切磋艺术,提高形象思维

培根说:“读书可以培养一个完人,谈话可以训练一个敏捷的人,写作可以造就一个准确的人”,在这里可以补充一句,绘画可以培养一名富有想象力的人。美术学习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一种有效方式,教师要美术教学中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大胆主动地进行绘画和创作,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可以在绘画中得到提高和锻炼,进而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完善学生的思维品质。同时要通过恰当的交流来完善学生的认识,教师参与到交流中会确保学生思考方向的正确性,帮助学生站到更高的角度来分析和探究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和创作能力。例如在学习《长大后的我》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的方式来讨论如何绘制“长大后的我”,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理想和观点,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人物的特征,使学生学会合理布局画面的结构,通过细节来展现出不同职业人物的特征。学生会在这个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憧憬自己未来的样子。教师的帮助会促进学生形成形象思维,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职业,掌握绘画技巧和绘画知识。

四、建立个性施展才华舞台,挖掘创新能力想象力

第9篇:建筑艺术与赏析论文范文

学校名称

广州市花都区风神实验小学

执教教师

谢韵菲

课程内容

走进现代建筑

学时

1学时

学科

美术

课型

欣赏-评述

教材版本

岭南出版社

适用年级

三年级

教学内容分析

    该课是岭南出版社三年级上册教材内容,在“漫步建筑世界”单元,属于欣赏-评述类型。本课是让学生通过认识现代建筑的功能、新材料和新技术,感受到现代建筑艺术的造型美、空间美和材料美和建筑美术文化的内涵。

教学对象分析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通过一、二年级阶段的美术课堂学习,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观察、整合和总结能力,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地表达感受。教师可从“形状”“材料”“功能”等美术术语进行引导,学生便能有针对性地对建筑进行有条理的观察与评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在观察与比较重认识民居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区别及形成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分析、探讨中自主了解现代建筑的造型特点及艺术特点的优越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感受现代建筑应用的新材料和新技术与科技的联系、尊重科学。

教学要点

1、重点:了解现代经典建筑的造型特点和艺术特色。

2、难点:理解现代建筑新材料与科技的联系。

作业要求

1、基本要求:能用恰当的美术术语对现代建筑造型和材料进行描述;

2、较高要求:能用恰当的书面语言对典型的现代建筑进行描述,说出形状、材料、颜色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

3、个性探究:能选择喜欢的工具材料画出自己想象的现代建筑。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评量

 

 

教学准备

 

    1、收集本地老房子的照片;

    2、准备相关题材的学生作业。

    3、制作多媒体课件。

   1、找现代建筑与民居建筑的建筑材料上有什么不同?同时思考居住功能上有什么不同?

2、学具准备:画笔、画纸。

   培养主动对比探讨学习的习惯。

 

 

 

 

 

 

 

 

课堂发展

 

   1、欣赏现代建筑图片,引入课题。

(板书课题:走近现代建筑)

    思考: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

    凝聚孩子学习注意力。

2、欣赏引导示范描述:

现代建筑的几何造型和运用新材料、新工艺所构建的外观、给予我们那些不同的感受?

(1)你觉得它的造型像什么?它为什么要建成这样子?

   (2)它和你见过的建筑有什么不一样?

(3)你喜欢这个建筑的创意吗?你够用恰当的词语表达自己对这个房子的感受吗?

总结:现代建筑材料大量运用了新技术和钢、玻璃、合成材料等新材料,外形简洁美观、奇特、新颖、雄伟。

2、小组思考

根据图片素材,小组思考现代建筑的材料有什么,并说出这些建筑的基本形状或外形像什么。

(罗浮宫金字塔:像三角形,玻璃材料;

北京国家体育场,像圆柱,钢材料;

北京国家游泳中心,像正方形,合成材料。

材料:玻璃、钢等新材料;造型:三角形、圆柱、正方体、莲花、钻石……)

2、了解现代建筑大量用新材料、新工艺和新结构,突出轻、光、透、薄等特点,大幅度地延伸了空间,体现高科技的新形象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3、想一想,说一说:

    欣赏图片,介绍现代建筑的功能、用途,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现代建筑的艺术特点,然后再让学生说说现代建筑的优点。

    (引导学生从建筑的外形、材料、功能这些方面来想象)

3、小组讨论:

假如你是一名建筑设计师,你想要用什么材料设计什么形状的房子?

3、拓展学生图形组合夸张的想象力。

 

 

创作实践

设计一座自己喜欢的建筑。

设计自己喜欢的房子,要求:

(1)构图饱满;

(2)造型奇特;

(3)花纹丰富。

学生作业

 

 

 

 

 

 

 

展示评价

    1、哪位同学描述得最清晰、最生动、最精彩?为什么?

    2、哪位同学语言描述得特别好?

    3、哪组同学绘画表现得最仔细。

  

学生能用恰当的书面语言对建筑外形、材料、功能造型特点与使用功能进行描述,说出其特点,表达自己的感受。小组评选最佳评论家。

    1、引导孩子用评论的方法介绍设计的房子。

2、引导学生分享描绘建筑材料细节的方法。

 

拓展延伸

 

    课余时间参观体育馆等现代建筑,观察建筑用的材料和其造型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