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与文化的关系范文

建筑与文化的关系精选(九篇)

建筑与文化的关系

第1篇:建筑与文化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艺术文化;渗透关系

一、引言:

建筑设计作为一门艺术综合性非常强的设计艺术,既有艺术作品所具有的艺术共性,又有建筑实体所特有的艺术特性,因此,决定了建筑比其他门类的艺术更具备综合性和复杂性。要加强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的关系研究,力争使二者相互促进,相互提升。

二、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的关系

1、建筑产品的艺术特色反映了人们的审美观念

房屋建筑首要是居住作用,在满足人们基本的条件之后,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在满足居住的基本需求时,也开始追求视觉上的享受。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以其功能性特点为标准,建筑艺术可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 从总体来说,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活场所,所以,实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只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物质技术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

2、建筑艺术的形象感染性提升了建筑价值

建筑是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工程技术与艺术手段相结合的美术门类。表现形式有城乡建筑、各种类型房屋、陵墓、园林、纪念性建筑及其他建筑设施的总体和个别设计、风格、艺术价值。建筑艺术主要是通过空间实体的造型和结构安排结合自然环境来发挥审美功能,同时也通过合理的实用功能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显示其艺术水平。建筑的造型主要是由几何形的线、面、体组成,除了其中包含的形式美法则给人以感官的愉快外,还可以运用象征的手法表现某种特定的具体内容,特别是纪念性建筑,往往都有特定的象征主题。建筑是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和人们物质生活的标志之一。建筑产品的设计和实施要受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人文环境、城市进程和经济社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与此同时,建筑的空间含量大、艺术表达方式和特色明显。一般可以加入绘画、雕塑、园林、音乐等要素,所以说,我国建筑建设中既可以突破纯实用或纯技术的限制又可以增添精神内涵。

3、以建筑结构形象地反映生活的主题

建筑形式就是反映建筑物的结构类型以及构成方式。按照建筑物结构类型的不同,分为砖木结构、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四大类。建筑形态就是建筑物的外观。建筑给人们美或不美的感受,在人们心理上、情绪上产生某种反应,存在着某种规律。建筑形式美法则就表述了这种规律。建筑物是由各种构成要素如墙、门、窗、台基、屋顶等组成的。这些构成要素具有一定的形状、大小、色彩和质感,而形状又可抽象为点、线、面、体,建筑形式美法则就表述了这些点、线、面、体以及色彩和质感的普遍组合规律。建筑形式反映一些社会包含的内容,西方人把建筑作为刻在石头上的笔迹,建筑记录着当时社会的重要活动。例如中国的长城、天坛、皇宫等,从它们的建筑上都能感受到当时人们的精神气质、社会制度、民族关系、等。

4、不同建筑风格反映了不同的文化风俗

长期以来,我国建筑设计水平仍处于滞后的阶段,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距离,由于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由于长期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在建筑设计形式上仍旧继承了以往传统的古典艺术形式,并没有真正凸显出建筑设计的特点与独特性,致使很多建筑物的设计非常单一和相似,这也是我国建筑设计水平一直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然而,相比西方国家建筑设计而言,他们的建筑设计内容非常丰富,很多建筑物融入了不同元素的视觉造型设计,使建筑物更加具有生命力,还能充分体现西方人民自由奔放的性格特点。其次,我国的建筑材料主要以砖和木材为主,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底蕴的博大精深。一直以来,我国建筑风格都没有做出特别大的变化,依旧保留了我国的历史文化底蕴。而西方国家的建筑材料主要以专和石材为主,这种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比较长,他们的建筑设计风格则是非常张扬和大气的,对于建筑物的视觉造型设计,西方建筑设计师往往会尝试更多的创新设计,使建筑物体现了不同的视觉效果。因此,东方建筑风格与西方建筑风格存在了很大的差异,这也就是不同地域文化对于人们意识上的影响。

三、基于大环境文化理念的建筑设计的宏观思路

3.1与保护自然和利用自然相结合的建筑设计

从物质用量和能量用量来讲,建筑活动是一个广泛而大型的人与自然作用过程,建筑的营建与使用,在获得局部小环境的同时,如果没有保护利用自然资源和整体系统的生态持续观,就会造成自然环境的退化与恶化。因此,从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环境质量、防止机体在环境影响下产生变异与退化、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或消除有害物质进入环境、利于人类生命活动等方面的核心内容来讲,基于环境保护的建筑设计,应主要在保护自然和利用自然两个层面上采取灵活多样、系统综合的方法策略,进行集成性设计。

3.2与利用可再生资源相结合的建筑设计

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是完全依靠于能量和物质而生存的,而随着生态能源的不断消耗,物质和能量的使用也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可再生资源建筑材料的使用,对这些材料进行科学合理的搭配,从而避免自然资源的过度浪费,逐步提高资源和物质的利用率,降低建筑活动中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

3.3与环境保护思想相结合的生态建筑设计

生态学强调人与自然共生和资源再生的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建筑与环境是有机的结合体,在创造建筑空间小环境的同时,应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建筑与自然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更要保护建筑周围的自然大环境。生态建筑依赖于许多相关技术及其组合,是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和更高层次上的回归自然,然而无论使用何种技术,总是要立足于环境的保护、资源的节约、再利用和循环生产等几个方面,因此,其设计策略具有与上述两点相同的本质性内容和内涵要求。

四、结束语

综上诉述,可以得知,建筑设计与艺术文化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中引用了不同类型的艺术文化,形成了不同形式的建筑风格,是建筑物更加具有时尚气息感,对于我国建筑行业和艺术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将建筑设计与艺术文化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尽可能选择节能环保型的建筑材料,实现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发展目的。从而促进我国建筑行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建筑与文化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建筑;城市文化;关系

在城市的层面上而言,建筑是城市的主要构成因素,是城市文化发展的阶段性成果。一座城市的文化风貌离不开建筑,其文化品位也取决于建成环境的整体品质。如果我们考察城市的文化影响力,城市建筑是必要的评价指标。一座城市中的建筑是多种多样的,形成一个复杂的层级系统,与社会学意义上的层级划分相对应。另一方面,城市之间的层级差别也在建筑上有所反映。再进一步讲。国家与区域的差别似乎是更高层面上的决定因素,这可能会有所谓的强势文化之说。城市文化影响力最终表明了国家或区域的文化影响力。

那么应该如何理解城市的文化影响力?在全球化的时代,城市文化影响力的概念是科技进步与自身优秀文化传统的结合。仅有科技进步而没有文化传统的城市,大概是某个方面的新兴城市,其影响力是在相关方面;仅有文化传统而没有科技进步的城市,只是在吃老本;唯有科技进步与自身文化传统相结合,才可让城市真正具有强劲的文化影响力。发达国家似乎较好地解决了科技进步与自身传统之间的协调问题,反映在城市建筑上,我们就可以看到迄今为止包括古代希腊、罗马遗迹在内的各个时代的建筑的连续性图景。

如何理解建筑对城市文化影响力的贡献?我们自然会想到大型的等级较高的公共建筑,也就是建筑史上常说的monumental architecture,即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建筑:从史前期到后现代》的作者特拉赫腾伯格和海曼将此类建筑称为文化进程的最为敏感的、强有力的试金石。此类建筑物与社会的公共生活相关,其建造需要集中巨大的人力物力,代价极高;另一方面,此类建筑也为建筑科技进步成果提供了应用的平台。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梦想往往汇聚在它们身上,代价再高,也在所不惜。发达国家中的常被引用的例证是悉尼歌剧院,其结构方式与建造方式的苛求致使造价大幅突破预算,但若干年后它的形象使人浮想联翩的时候,一个共识就达成了:这个代价值了。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国人在建筑方面有所梦想,与传统上视房屋如衣物的潜意识相比,那是值得庆幸的事。不过,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难免让我们在代价方面遭遇道德上的困扰。

如果一些部级或世界性的重大的文化、体育活动在某个城市举行,就已表明这个城市本身就有很强的文化影响力,而此类活动又有助于使其具有更强的影响。此类活动至为令世人瞩目者,当属奥运会和世界博览会。更为关键的是,此二盛会都要求有水准极高的各类场馆,无论花落谁家,都会给那座城市平添做梦都难以见到的建筑文化财富。若非北京申奥成功,何以有名震四方的鸟巢呢?而世博会的主办国、参展国也往往在建筑场馆上尽心尽力,使主办城市的建筑文化水平大大提升。原本临时性的参展建筑有时竟成传世之作。1929年巴塞罗那的世博会上,密斯设计的德国馆就成为现代建筑史上的里程碑。当然,申奥艰难,非世界级的大都市恐难有什么作为。其实,能够办个亚运会、全运会什么的,对许多重要的城市而言,都是难逢的机遇,好处多多。例如在南京,以举办全运会的奥体中心为依托,一座环境良好的新城市中心迅速崛起。而且在这之前,城区的主要街道两边的建筑都粉刷一新,在这期间,街道干干净净,绝无占道经营。也许这有些表面文章之嫌,不过,这也无可非议,因为以良好的一面示人,乃是我们这个礼仪之邦的传统之一。于是,时常举办一些文化体育的盛会,就可以让城市时常处于迎宾的状态,“表面文章”可以深入到社区内部,久而久之,就可以达到老子所谓“百姓皆谓‘我自然’”的状态。若此,城市就真的让生活更美好了。此外,还有文化节、艺术节、电影节、时装节、美食节、各类大型会展等等,名目繁多,诸多城市均可由此获得种种机会,且获得声名。

另一类对城市文化影响力有所贡献的建筑是历史文化建筑。有些城市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成为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场所,出现了许多popularplaces,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以建筑的形式实存,或是依托于建筑而实存。此类建筑的数量以及能够持存的数量一般与城市的历史地位成正比。其中有一些是某个时代的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为了预设的目的而大兴土木的那种;有一些建筑本身很普通,却由于在其中发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或者某个著名的历史人物生长于其中,或者在某个时期为某个著名历史人物所用,也就为后人所珍视,诸多名人故居均属此列。当然,历史文化建筑大多是与历史上的某个政治力量相关,它们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政治属性。若相隔久远,那些建筑的政治属性在人们的观念中就淡化了。一座独特的历史建筑与所在城市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一提到它就会想到那座城市。比方说,一提到大斗兽场,人们就会想到罗马,一提到天安门,就会想到北京,一提到中山陵,就会想到南京。

在历史文化建筑中,宗教建筑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在欧洲城市的老城区里,大大小小的教堂的尖塔控制着城市的天际轮廓线,蔚为壮观;而礼拜日早晨所有教堂的钟声响起,在整个城市的上空回荡,更是令人肃然。事实上,大教堂和修道院的文化意义远远超越这些显象,因为在战乱的黑暗时代,它们承担了保存知识的重任。在我国,有名的大寺往往有久远的历史,能持存至今者,历经三武灭佛、历代战乱,实属不易。太平盛世,寺院里香火燎绕,信众或常人前来寄托美好的愿望,也是自然的事。

还有一种情况,是若干与第三产业相关的建筑集聚成街,商业街是较为初始的状态。传统商业街与宗教建筑相结合,其实与旧时的赶集和庙会有关。较负盛名者有南京夫子庙,上海城隍庙,苏州观前街,这些商业街的声名对所在城市的声誉都是有所助益的。随着行业的细分而出现某某一条街的名号,诸如金融一条街、电子一条街、珠宝一条街、酒吧一条街、餐饮一条街之类,更是特色突出,且声势浩大。更有甚者,干脆划出几个街区,构成个什么城之类的。其实这也很正常,集体的力量是伟大的嘛。此类集聚效应对一座城市的文化影

响力大有作用,而且业态的丰富性也为城市的文化影响力注入新的内容。想想在计划经济年代,商业活动受到城市等级的制约,道理也很简单,商业需求的多少与城市的级别、规模成正比。其时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差不多相当于国家的商业中心。那样的状态其实是很奇怪的。还要有原创性的、各具特色的新建筑,它们是科技进步在城市文化上的体现。这样的建筑应多多益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较为快速的城市化进程。过去的30多年间,我们经历了可能是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大规模城市建造活动。虽然我们有了一些原创性的建筑作品,但是与新建建筑的总量相比,可谓微乎其微。对此人们颇有微词,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要想到,原创的、有特点的建筑的产生是不容易的。

首先要有具有原创能力的建筑师,还要有鼓励创新的政府官员,能够为原创性埋单的业主,独具慧眼的评审专家,大众整体的鉴赏力,以及足够好的建筑施工队伍。如此诸多因素缺一不可。但愿相关各方都意识到这一点,各尽所能,各司其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原创性的、有特点的新建筑会越来越多的,我们的城市也会像柏林、巴黎那样,有成百上千座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建筑,构成灿烂的城市建筑地图。别忘了普通的大量性的民用建筑,它们也很重要。大量性建筑的品质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反映了城市社会的整体水准,也反映了社会正义。如果一个城市有壮观的公共建筑,有奢华的富人区,同时也有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的贫民窟,那么这样的城市文化就没有什么推广价值。回想起在苏黎世的日子,整座城市并没有什么特别富丽的殿堂,即使是那条世界级的金融一条街――班豪夫大街,看上去也没什么特别的地方,不过,走遍整座城市,你肯定看不到破破烂烂的街巷、不能遮风蔽雨的陋舍。普通的大量性建筑符合一定的水准,乃是创建和谐社会的物质保障之一。考虑到建筑与社会发展水平的关系,建筑上的美好愿望是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联系在一起的,可谓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第3篇:建筑与文化的关系范文

地域建筑文化与室内设计的关系

建筑是室内设计的前提,它的任务是如何以一种结构形式构筑起空间,为室内设计提供载体。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延续,在室内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在造型和使用功能上与建筑的统一和谐,它是应用物质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法将空间进行合理地划分,应用家具、色彩、材料等方法创作出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双重需求的场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今天的经济,人的思想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多变化,中国的室内设计应该是和地域建筑紧密相联系的。通过室内设计方法的应用,创作出室内空间与建筑的有机结合,体现现代美学观和地域建筑文化的统一。在改革开放初期,大量的外国文化对中国的室内设计行业形成了较大的影响,不少室内设计师采用照搬和模仿的方式对中国的建筑室内空间进行设计,业内人士对此进行了强烈的批评,特别是当时出现了“沿海抄国外,内地抄沿海”的怪现象。如果室内设计只是一味地照搬和模仿,中国的室内设计就不能取得成功。这几年,很多成熟的设计师已经意识到要创作出中国特色的室内设计,就要充分考虑地域建筑文化对室内设计的重要性,首先是要满足空间的功能需求,其次是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最后是注重空间的文化内涵和对情感的追求。在室内设计中应该充分吸收民族特点、乡土人情、地方人文,充分尊重建筑和室内空间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发展,追寻一种能够把时代精神和传统文化两者有机结合的方式,实现环境、建筑、室内空间整合设计的一种发展方向。

室内设计传承和发展地域建筑文化的设计策略

重庆地处复杂的山地,平原稀少,为了协调居住用地与生产用地的矛盾,大部分建筑依山而建,或者竖向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正是因为重庆建筑的特殊性,在考虑空间的室内设计时,需要和建筑的特点和文化相结合,形成统一和谐的设计方案。下面以重庆度假酒店的室内设计为例,分别从符号的提炼和应用、材料的应用、色彩的应用、空间的应用来分析室内设计项目如何传承和发展地域建筑文化的设计策略。

(一)符号的提炼和应用

该酒店位于重庆某风景区内,融山、水、石、林、泉、洞为一体,风景秀丽、气候宜人,这里最有特色的植物是野生的银杏。在该酒店的西餐厅设计中,充分考虑以当地的自然特色和文化习俗为中心,采用银杏为设计元素,经过变体设计去反映文化的内涵。首先是将图案应用在吊顶上,吊顶采用定制的壁纸进行粘贴,将银杏的图案进行分解和重组,形成特殊的纹理,其次是在餐厅的主题背景墙和内部的几个承重柱的饰面上也采用了银杏元素的符号设计,让人们在餐厅就餐中感觉就像融入在银杏林中,能很好地放松自己的心情,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对话。因为该地区的山、石和花卉非常具有地方特色,所以在该酒店的中餐厅设计中,将主题设计考虑为融合山、石和花卉的自然场景,并搭配红绿色来达到模拟春天姹紫嫣红和春花浪漫的情景中。在包柱中采用石材铺贴的纹理效果达到模拟山的自然效果,由于中餐厅的净空间比较高,使模拟山的柱子显得比较有气势。另一方面是通过提炼石头和花卉的造型,采用抽象的方式体现在隔断中,并结合平面构成的方法,让石头和花卉的艺术造型在隔断中连续不断地重复和渐变。然后是中餐厅中就餐桌下的地毯也是结合了花卉和绿色的设计,图案变化丰富,让人看到后可以自由想象。在酒店大堂的设计中,将树叶确定为设计元素之一。通过提炼和改进,首先是在吊顶上采用弧形的木格栅组合吊顶,用木格栅形成自然中树叶的基本形状。通过设计师对空间的分析,在不同区域的顶部设计了不同大小的树叶吊顶造型。二是地面的石材铺贴根据平面构成的手法,将几种石材按照树叶的纹理进行铺贴,一方面是连续的铺贴让人觉得统一和整齐,另一方面是地面的铺贴和类似树叶的吊顶有了很好的呼应。在接待和办理入住手续的背景墙上,将另一种树叶的造型通过纵横的排列,形成了视觉冲击性很强的效果。在全日餐厅中采用引入阳光的概念,将墙面上的造型做成不规则的圆孔,并在吊顶上采用弯曲的造型,让在全日餐厅中用餐的人感到光从顶上和墙上投射出来的感觉。

(二)材料的应用

由于酒店地处风光秀丽的景区,在自然的环抱下,为充分体现民俗地域文化,酒店在材料的选用上十分考究。在酒店大堂中,灰木纹和白木纹是重点选用的两种石材,灰白搭配的石材让整个酒店体现出两种意境,一是亲近自然,二是展现高贵。大堂中供客人休息的沙发采用精选的布艺,柔和的布料让远道而来的客人能得到放松。在会议室中,因为建筑的结构是坡屋顶形式,所以结合了东南亚的设计风格。因为木质给人独特的心理感受,用原生态的实木作为会议的桌面,让来这里开会的人能够更好地亲近自然,在会议室的主背景墙上采用了实木饰面板的造型,和会议桌形成了很好的呼应关系,同时地面采用了柔和的地毯,让人感觉特别温暖。宴会厅是酒店一个十分重要的场所,为了突出宴会酒店的豪华和大气,在材料上的选用上非常注重品质,同时也和地域建筑文化紧密结合起来。首先是吊顶采用的大型方形水晶吊灯,按照排列的方式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当打开这些方形水晶吊灯,就餐的人就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夜空下。在宴会厅的立面墙上采用了人造石透光板,一方面是它的环保性比较好,有利于长期使用;另一方面是人造石透光板形成的氛围和宴会厅的需求是一致的。然后是整个宴会厅的地面采用了手工地毯,工艺精巧,将地域文化的元素融合到地毯的花纹中,同时让客人在就餐的时候踏在上面非常地舒适。

(三)色彩的应用

长期以来,色彩被公认为是室内设计的基本要素,它能使人感觉愉悦或不适,而色彩也要依靠光线来得以体现。在本次酒店的室内设计中,色彩的选择是与地域建筑文化相适应。比如在酒店的SPA空间中,选择以褐色为主色调,同时搭配蓝色和绿色的软装配饰,整体给人的感觉是中性偏冷的褐灰色调。在SPA空间中,顶面、墙面和地面的材质色彩都以褐色为主,里面的家具以蓝色、绿色为主,同时搭配了绿色盆栽。色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设计的过程中,也将变体后的杜鹃花元素融合到设计中,让人置身于SPA中的时候能够有轻松的感觉。在酒店的茶楼空间中,为了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呼应,提倡以黄灰色为主色调,营造出一种质朴自然、宁静悠远的氛围。在材料上以选择天然的石、木、陶器为主,并搭配少量的金属作为点缀。中国是茶的故乡,同时茶也是受人们欢迎、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绿色饮料。通过黄色和灰色的搭配,能很好地将茶的文化体现出来,这和重庆的地域文化也密不可分。行政酒廊的色彩设计也独树一帜,从人的功能和精神需求上的考虑,提出了以红褐色为主色调,在整个行政酒廊的设计中,通过红色和褐色的搭配,营造一种浓烈醇厚、红酒的文化,同时也和自然主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传达出空间的大气非凡的空间气度。

(四)空间的应用

最能表达地域建筑文化的内涵,莫过于室内的空间设计。空间设计中根据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表达。例如在大堂的空间设计中,作为给远道而来的客人在室内留下一个很好的第一印象,通过营造出高敞的空间让人感觉到空间的大气。在大堂中应用高大的落地玻璃和回廊的设计,突出空间的高大。在客房的空间设计中,为了让住在这里的客人能够很好地欣赏户外的环境,在阳台都设置了落地的玻璃门。通过阳台,让客人能有开阔的视野。在卧室里面采用环保材料,让客人有温暖亲切的空间感觉。按照建筑的结构,行政客房被安排在坡屋顶的空间里。通过开敞的屋顶空间设计,将夜晚的星光引入到室内空间中,让居住在里面的人很好地和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同时空间内的大部分家具和装饰材料采用了木质和布艺材料,让人觉得空间内具有天人合一的意境。

建筑、室内和自然环境的结合设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人们除了对基本的功能要达到要求以外,还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注重空间的文化内涵,关注情感的追求。在地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关注建筑、室内和自然环境的结合设计。自然环境是人类环境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上面的酒店设计实例可以看到继承和发展地域建筑文化需要室内设计和自然环境紧密结合。现在的人更渴望在室内环境中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消除人与高科技之间的对立,找回人与自然的情感寄托。人与生俱来就和自然有密切的联系,在自然环境中,人的精神可以得到极大的放松。所以在建筑与室内设计中多用木质、石材、织物等天然的材料,并将自然界中得植物、水体、山石引入到室内设计中,采用漏景、框景、借景、对景等设计手法将外部景观引入到室内,让人在室内的环境中感受到自然的氛围,使人在有限的空间总最大限度地与自然接近。

第4篇:建筑与文化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文化沿袭;低碳经济;建筑节能

1 低碳经济建筑概述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将引领未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主要包括低碳生产与低碳消费,其实质是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低碳或无碳等绿色能源的广泛开发与普遍使用,以及碳排放的显著减少;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我国正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环境污染日益加剧,而且正面临能源相对短缺与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双重压力。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发展低碳经济是削减这一压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 文化延续与建筑

文化作为“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一定意义上说,现代都市与历史文化应该具有延续性,城市的建筑应该致力表现这种延续性,这样才能保持城市历史文化的原有特质,体现对历史的尊重,使得地方社区在获得新的城市生活方式的同时找到新的地域认同。

3 我国城市建设中低碳经济与文化沿袭的现状与问

3.1 我国城市建设中建筑材料的运用缺乏严格的指标控制系统

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下,我国开展了相当规模的建筑节能工作,主要采取先易后难、先城市后农村、先新建后改建、先住宅后公建、从北向南逐步推进的策略。但是建筑节能开发建设成本高;建筑设计要比一般普通建筑复杂;建筑节能的建筑材料、工艺技术还没有形成体系等因素都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节能建筑的健康发展。

积极推广和使用新型建筑节能材料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材料的浪费。减少城市建设中建筑节能材料使用中的浪费,除了从主观上树立节约观念外,材料自身因素和各种外部因素都与之有着紧密的联系。将材料与施工、造价结合起来,加强材料管凰强化用量控制,从材料的采购、保管、使用、回收等各环节入手,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建立行之有效的规范标准,对建筑材料的应用进行严格的指标控制。

3.2 我国传统文化的沿袭盲目采用复杂古典结构,欠缺内涵把握

当前,众多建筑在设计风格中融人了各自所吸纳的文化、个性等元素而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比如新古典主义建筑外观设计,将古典文化厚重和浓郁的特点体现在建筑设计上;而欧美原创主义文化风格则是将一些欧美文化特点渗透到建筑元素中,

我国目前的大多数建筑外观设计只是照搬形式、追求形似,盲目模仿采用复杂的古典建筑结构,忽略了建筑外观设计的内涵。建筑如果缺少了文化的传承。就会缺乏生命力。海派的石库门建筑,新天地改造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它在激活当代时尚文化的同时,打捞起人们对传统生活空间的记忆。

3.3 低碳经济中的节能构造与文化延续间无法和谐统一

当今世界现代化经济建设迅猛发展的同时,经济越是发达的国家,越是注重民族文化传统的保护,他们往往以历史文化的久远作为衡量历史珍贵性的重要标志。

我们说建筑构造与细部要素的产生通常都是缘于实用功能,但有时也可以由象征性的需要演化而来。就建筑节能而言,建筑自身和体型、维护结构、内部能源系统、内部各种程序的运行、使用的管理方式、自控运行方式等等诸多因素,这些应该都是一个非常整体有机的咬合,只有把这些做好,才算是一个好的节能设计。盲目的关注节能材料的使用或盲目的以文化延续为目的而忽略节能设计都是不可取的。

4 对中国现代建筑低碳经济发展中文化延续的建议

4.1 尊重自然、以人为本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设计以“自然”为本,道法自然,在逻辑体系上涵盖了“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低碳经济所提倡的发展模式必然的包括了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等等的重要内涵,从而要求节能建筑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4.2 凸显艺术性和历史文化内涵

在节能技术发展中适当地讲求节能建筑的艺术性,使节能建筑不仅给我们带来安全、高效、节能、环保、健康的生活环境,而且还带来美的享受。对于优秀的节能建筑来说,其节能技术本身就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好的建筑所体现的因素都应在周围环境、历史、文化上有所反映。

4.3 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提倡建筑形态与低碳经济和谐

第5篇:建筑与文化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地域化建筑 创作思潮 逻辑性 文化特征 文化 内涵概述

在建筑创作的设计思想上。现代主义建筑创作思潮以其“国际式”建筑风格宣告了某种建筑价值的普遍性和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适性,从而在过去的大半个世纪内成为主导建筑领域的一种思想体系。正如格罗皮乌斯所说“希望开展一种世界统一的景观,这是我们 时代 的面貌 ,强调从个人 的局限 中解放精神价值的需要,并把它们提高到客观有效的高度——在现代建筑中,什么是个人的和民族的客观性是相当清楚地被注意到了。以世界交流和世界技术为条件的现代统一趋势,正超越国界,在所有的文化领域中发展,而个人和民族却仍然被约束在这个界限内。建筑总是民族的,也总是个人的,但又是三个同心圆——个人、民族、人类,第三个也是最大的一个,包含其他两个,因此标题为:国际建筑”(1)。这种思潮在过去的大半个世纪内成为主导建筑领域的一种思想体系。然而,即使在“国际主义”流行时,也存在着地域化建筑创作设计思潮的潜流。随着人们面对不断增长的趋同性和世界化的巨大压力,愈来愈多的人们认识到地域特性和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地域化建筑创作设计思潮扎根于“当时与当地的现实生活”,其生命力蕴藏于“当时与当地的现实生活”之中。其建筑创作作品体现出了建筑所处地域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背景。地域化建筑创作针是对现代建筑国际式风格所表露出的建筑与自然的对立,割裂了建筑与地域文化的紧密联系等问题而提出的。这些问题引起 了世界范围 内的建筑师对于建筑 与自然 、文化的关系深层次的思考。在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想中,包括了对于建筑含义的更广泛的认识,突破了建筑本体的局限,强调了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及对于地域文化的认同。

一、 地域化建筑的特征

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中包涵了一个广义的建筑概念,相对于现代主义建筑创作思潮中的“国际式”建筑中的普遍性特征,它更强调建筑的地域性的特殊性和客观性。它体现了地域性的环境特征、文化特征和技术、经济特征。

1.地域化建筑的环境特征

建筑产生于环境中,建筑与环境的对立统一构成了千百年来人类建筑活动最基本的矛盾关系。自然环境是建筑赖以存在的物质前提。人类的建筑活动就是从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之利。从人类早期的聚落选址以及其原始建设形式演变的进程中,可以看到它们是如何在特定的地域中取自然之利,避自然之害。展现环境特色。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随着人类建筑技术水平的提高,这种对地域性环境特殊性的表现从最初的无意识或被动的行为,逐步转化成自觉和积极的进取与创造而延续至今。

2地域性建筑的文化特征

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中,都有其各具特色的文化,“每一文化有它赖以成长的肥沃土壤,有缔造它的伟大人民,还有杰出的代表人物,当然也必然有其杰出的城市建筑与园林作品,在这些杰作的背后。更蕴含有智慧、哲理,反映着民俗、风情… …”。文化根殖于当地人民的生活之中。正是它们孕育了地域性建筑文化与场所精神。“文化是经济和技术进步的真正量度”;“文化是是历史的沉淀”,建筑创作观念的地域化趋向意味着在世界文化丛林中找出地域文化环境中那些既根深蒂固又充满活力的设计思想。挖掘地域性建筑的文化特征有种种方式,如从地方的气候特征出发寻找地域性建筑文化;从挖掘地方传统文化中寻找失去的建筑文化,等……

3.地域化建筑的技术经济特征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种技术并存的时代,由于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态使得建筑技术因地域不同而呈现出丰富多样性,例如高新技术、传统技术等。从而不能单纯地认为建筑中体现的经济与技术特征对于建筑的决定作用。建筑技术经济的特征应深深的扎根于 “当时和当地的现实生活”,应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技术条件 ,发挥创造力,挖掘技术潜力,创造富有特色的地域性建筑,这就是地域性建筑的技术经济特征的内,涵与意义。在地域化建筑创作中。建筑师们总结传统经验,走适宜技术的道路,并且积极地融汇各种技术,推动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的发展和形态的创造,出现了丰富的建筑设计理论和建筑设计作品。

二、研究方法

地域化建筑创作的涵义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作为一种设计思潮被人们所关注,主要是因为人们普遍意识到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中的国际式建筑风格对于人类社会造成诸多的社会问题。同时,该创作思潮本身就是反对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中所宣告的某种建筑价值的普遍性和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适性,强调地域的特殊性和多元性的价值观念。这就造成了地域化建筑创作概念上的宽泛性,它包涵了诸多的设计流派和设计手法;追求多元性的价值观念作品散布于世界各地,形态和创作手法上丰富多样。这也造成了分析的难度。

建筑设计语言作为建筑创作的落脚点,清晰地表达了建筑创作的思想。本文透过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影响下的各种纷繁的创作流派和设计手法的外表,从分析建筑的设计语言着手,来探析建筑师在进行建筑创作过程中的创作思想和价 值取向,从而避免了单纯从理论上进行探讨所产生的空泛性。

某一特定的建筑设计语言是关于某一特定的建筑在设计构思、建筑的空间与形式、及设计观念的综合。就建筑设计语言本身而言,内容也极其丰富。不同的地域之间。设计语言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不同的建筑师所使用的设计语言也各具特色;另外,设计语言中存在着传承性,它含有先前建筑创作之中沿用至今的习惯做法和前人的经验。这就造成了在界定具有地域化特色的建筑设计语言的范围中存在着模糊性,和它内部所含内容的宽泛性。但是,建筑设计语言清晰地表达了创作者的设计思想。在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中,建筑设计语言体现了建筑师所面对的具有共性的实际问题,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具有共性的价值取向。因此,本文通过建筑室内与室外的关系、“原型”的引用和建筑与自然的对话这三个方面的分析,归纳了建筑师在创作地域建筑中的几个出发点,即“处于起源状态下的概念或形式”(3)。继而探讨其形式生成的逻辑性,对建筑形式的创作进行理性的分析。最后,通过对其文化特征和文化内涵的探讨。来分析建筑设计语言所具有普遍的价值观念。

因为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产生于人类社会向工业文明转化的过渡时期 ,它在否定以往的建筑创作思想的同时建立新的建筑艺术形式和设计观念 ,这种新的建筑艺术形式和设计观念产生了划时代的革命意义,它的合理成分被后来的各个设计流派所吸收、继承。所以,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与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具有传承的关系。本文在分析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的建筑设计语言时,以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艺术成就为原点,通过探讨它们之间的否定与继承的关系,以便于对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中建筑的设计语言产生和演变的脉络有深刻的认识。

1处于起源状态下的概念或形式

在这里,处于起源状态下的概念或形式是指建筑师在进行建筑创作时的出发点,是建筑师对于设计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后。对于建筑设计的总体构思。它对于建筑所采用的设计语言具有指导意义和规范作用。在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中,针对现代主义建筑运动所呈现出来的主要问题:建筑与自然形成对立、割裂地方文化,于是建筑师们开始重新进行思考,并重新确立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并重新认识地方性文化在建筑中的价值。这是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主要原因,也是该思潮所而对的主要问题。例如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朱文一在 1996年上海住宅设计国际竞赛最高奖方案“绿野·里弄构想——人与自然的对话”中,将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和延续地方性文化作为构思中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出发点,引发出建筑与自然的交融的建筑构思,并引用了当地传统建筑中典型的建筑形态“里弄”作为设计原型。勒·柯布西耶在其建筑创作中,引用了地中海民间建筑的外观式样作为其建筑形象构思的源泉;本文在对于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中建筑设计语言的分析中,着重分析了建筑创作领域中“建筑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关系”、“原型结构”的引用、“建筑与自然的对话”这三个处于起源状态下的概念,由此引申出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影响下的重要的设计概念及创作手法。

(1)建筑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关系

建筑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关系是建筑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的矛盾 ,它涉及到建筑室内外空间的创造及空间的界定,并引申到城市设计中建筑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同构关系。从建靴作历程来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创作思潮的影响下,建筑师在建筑创作中。对于这一矛盾有着不同的理解。例如,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在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内外有别”的礼制的影响下,中国典型的民居“四合院”呈现出对外封闭,对内与自然亲和的水平延展的院落形态:在现代建筑运动中的建筑大师勒 ·柯布西耶在萨伏依别墅的创作中体现出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对于建筑与自然二元对立的理解。以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中相对于这一矛盾所呈现出的设计概念、空间与形式为出发点,在地域化建筑设计思潮的影响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

、地域环境中,不同的建筑师发展了诸多的建筑设计概念,运用到他们的建筑创作中。例如,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所提出的“灰空间”的设计概念;美国建筑师文丘里所倡导的以功能为引导的室内外二元关系的协调。

(2)“原型”的引用

荣格认为,“原型”是一种普遍存在着的心理活动的基本模式,这种基本模式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遗迹,那些典型经验的积累和浓缩。从科学的、因果的角度来看。原型可以被设想为一种记忆储藏,它来源于同一经验的无数过程的凝缩。在建筑学领域内,“原型”是存在于传统建筑文化之中的一种典型的形态,它凝聚了聚居在当地的人们所特有的哲理、情感和艺术修养 ,体现了在传统建筑文化中,人们对于人与自然等多种深层次的矛盾关系的理解。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并正确地反映到建筑作品中,是地域化建筑创作所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其创作设计中,把传统建筑文化中的“原型”引入到新的设计观念、新的技术材料、新的价值观念之中,使它融人到现实生活中,使建筑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延续。

(3)建筑与自然的对话

建筑与自然的对话反映了地域化建筑设计思潮中探求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设计观念。风、光、水等自然要素和环境景现在建筑创作中,作为构筑空间的同位体,展示出建筑师对于建筑与自然的关系的观 点和主张。英国著名的建筑师罗杰斯曾经说过:“建筑是捕捉光的容器,就如同乐器如何捕捉音乐一样,光需要可使其展示的建筑”。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把光作为一种自然要素融入到建筑的形体构成之中的设计概念。勒·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路易斯·康的金贝尔美术馆、约翰逊的水晶教堂均充分运用了自然光的特性,塑造出了一种神圣、脱俗的空间。建筑大 ifi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则融入在自然环境之中,展现了极高的建筑意境。

2.形式生成的逻辑性

在建筑形式的生成过程中,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是相辅相成的,不可或缺。建筑作品以其形式展现出自身的特征,表达了建筑的文化含义。形象思维决定建筑的形象特征和图形品质,它使建筑作品产生出区别于其他建筑的特殊性,创造出了建筑独特的意境。同时 。在建筑作 品的创造过程 中 ,逻辑思维则抓住了建筑创作的共性和普遍性.它体现在建筑作品的创造过程中对于诸多矛盾处理的整体把握。形式是建筑创作中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最终落脚点。通过对于形式生成过程中所具有逻辑思维的分析,使我们能够透过纷繁的建筑作品的表象,对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中,具有共性的形式生成规律进行总体的把握。在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中,建筑师在新的设计观念的指导下,面对了许多新的设计问题,新的建筑设计要素也随之引入到建筑创作之中。使得建筑学的含义和内容得到了扩展。另外,相关学科的成就被引入到建筑学科之中。这就使得在建筑形式生成的过程中,设计方法发生了转变。相对于以往的建筑设计方法,具有新的内容。

3.形式与空间的文化含义

“每一文化有它赖以生长的肥沃土壤。有缔造它的伟大人民还有杰出的代表人物,当然也必然有其杰出的城市建筑与园林作品,在这些杰作的背后,更蕴有智慧、哲理,反映着民俗、风情……”。在文化层面上,地域化建筑设计作品的深层意念中有着地域文化环境中那些既很深蒂固又充满活力的文化含义,这些文化含义物化为丰富多彩的建筑作品中的形式与空间。它们决定了建筑师在进行建筑创作时的价值观念。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所具有的文化含义表现出诸多表面上自相对立的性格特征,它反对现代主义建筑创作思潮所宣扬的某种建筑价值的普遍性和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适性,从而追求其地域的特殊性,同时,各地域之间文化价值观念多元并存:它力求延续地域性传统文化 。同时又关注当时与当地的现实生活,表现出文化价值的原创性:它对于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合理内容和地方传统文化价值兼容并蓄,同时又追求自身所特有的、符合当今社会的文化价值。通过对于这些表面上自相对立的性格特征进行对比分祈,可以深刻地揭示出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所追求的文化价值取向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本奈沃洛西方现代建筑史邹德侬、巴竹师、高军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2]吴良镛.关于建筑学未来的几点思考.建筑学报,1997.2

第6篇:建筑与文化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 水文化;古镇;隐喻;建筑文化;周庄

水文化是与水有关的文化,即探讨“人”与“水”之间关系的文化[1]。广义的水文化就是与水有关的文化;狭义的水文化是指人们在水务活动中形成的精神生产能力和产品[2],是人们在对水务活动以及水务活动与社会活动各方面关系的历史和现实中进行理性思考后形成的社会意识。

水文化的基本构成要素为其水元素,而水元素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征。水元素是江南古镇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元素暗含着江南古镇建筑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及其在此基础上的建筑人文意涵,透过水文化元素可以深刻解读江南古镇建筑的区域文化脉络及建筑谱系形制。

一、水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解析

(一)水文化的地脉基因

地脉基因是一种文化形成的必备因素,它对建筑形制、建筑文化体系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人文地理学的观点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行为与自然景观的生态法则互动耦合。人、景观与自然三位一体,互动共生的客观规律是江南水文化成长的地脉基因法则。江南古镇建筑景观的第一位主导因素便是江南地区密布的河湖网络水系,湿润多雨的季风气候,及温婉柔和的平原地貌。江南地区处于长江和太湖的冲积平原,河渠纵横,交通发达,城镇富饶,自古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响誉国内外,这是江南古镇建筑意象的地脉基因所在。

(二)水文化的文脉谱系

水文化与人类文明的诞生和发展同步。在远古时期,人类首先通过征服水患,才不断开启自身的智慧。水文化作为人类最初的文化,引导人类在寻找水、使用水、治理水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古代水文化形成的庞大体系,至今滋养着各类文化的支脉[3]。

江南水文化源远流长、自成系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江南地区的文化演变过程中,先后有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及其后续的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吴越文化,这些文化都与“水”有着紧密的联系,水成为了江南文化更替的纽带和核心。江南地区各个时期的文化都是在河湖的基础上兴起的,从河姆渡时期人工栽培稻谷,到崧泽文化时期水井的出现,再到舟楫交通工具的出现,到最后吴越文化时期稻文化、船文化、桥文化、渔文化等完整的文化体系,皆以水为纽带,贯穿文化变更的始终。

明清时,江南成为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达官贵族、文人雅士的人文环境与其江南山丘、亭台楼阁相互辉映而成诗意的水乡古镇景观,此后的江南古镇建筑就是在这一文化氛围中孕育出白墙、黑瓦、拱桥、长廊的砖石木构式景观。因此,富饶的经济、诗情画意的水文化氛围与文人雅士的人脉环境共同构成了江南古镇建筑发展的文脉谱系。

二、江南古镇建筑形制

建筑的美不仅仅表现为外形的美观和悦目,更主要的在于它能恰当地反映建筑的功能和品质,并与所在环境相协调[4]。江南古镇多为典型的水乡,水在建筑布局中起着重要作用,建筑又与水环境和谐相生,同时不失其功能和色彩,形成水乡典型的建筑形制。江南古镇住宅建筑多为“四水归堂”式布局,其结构为穿斗式木构架,不用梁,以柱直接承檩,砌较薄的空斗墙或编竹抹灰墙,墙面为白色。房屋外部的木构部分用褐、黑、墨绿等颜色,与白墙、黑瓦相映,色调雅素明净,与周围自然环境结合,形成古朴、明净的建筑形制[5]。

(一)古镇建筑组成单元

古镇建筑单元分为私用建筑和公共建筑。民居是古镇居民的私用建筑,桥、廊棚、戏台、寺庙、亭等是古镇的公共建筑,共同组成了古镇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表1)。

表1 古镇建筑的组成单元

(二) 古镇建筑特色

江南古镇多临水而建,因地制宜,形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建筑风格。镇内交通设施、街道、集市等皆因河而建,建筑多小巧精致,活泼轻灵。建筑外观清淡素雅,白墙、灰砖、黑瓦与水和谐统一,形成江南古镇建筑最具水乡标志的色彩,尽显南国建筑柔韧、细腻、温婉的水墨调建筑意象。

(三) 古镇建筑的水文化要素及隐喻

1.风水景观的文化生态

以江南古镇的区位格局及文化景观核心来看,其古镇建筑选址、门窗灶厕的空间方位、中心道路走向及建筑象征意境都是风水景观的真实反映,映衬出中国人内心深处的诗意理想风水景观模式。其文化学意味则是超脱于社会和物质功利意义的理想栖居地,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生态观。

2.水生态元素及水轴线

江南古镇的外部环境是以运河、湖泊、河道的集聚空间,内部环境是以“水”为轴线的人文格局脉络,及在此基础上衍生的与水有关的文化品性、风俗习惯、人文生态。即水生态环境下的渔元素、稻元素、桥元素、船元素的自组织体系。江南古镇因水成街、依水成市、临水成镇,水成为街、市、镇空间扩展的轴线,集聚着富有人气、生命力的文化商业空间。

3.技术与艺术融汇的建筑组合

首先,古镇居民临水而居,民宅傍水而建,推开窗即是河道。天井院是由徽派建筑演变而来,还保留着四合院的基本框架,四面房屋连在一起,中间围成一个小天井。这样的设计适宜江南冬冷夏热、多阴雨的天气,既可通风透雨,又能够降温防寒。四周屋面的雨水通过天井排放,有的天井中备有太平缸,让雨水流入缸中,以备救火[6]。为防止雨水生虫,通常在缸内养鱼观赏。同时,天井中还可植花种木,点缀石景。

其次,水乡民居多用木材建成,容易引起火灾,为避免邻居失火殃及自家房屋和财产,便在两户人家之间建筑起高耸的马头墙来节制火势的蔓延。为节约用地,古镇民居均相连组成条条街巷,街巷一般幽深狭窄,形似一线天,高墙窄巷也成为古镇民居的典型形态。〖JP〗

此外,精美的雕刻是古镇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类型包括砖雕、木雕、石雕,民居中遍布雕饰,雕刻方法、材料、题材各有不同,精美复杂,寓意隽永,充满了浓厚的江南水乡风俗民情。

三、周庄“隐逸-诗意”理想环境解析

人居环境的灵魂即在于它能够启动人们的心灵,在客观的物质世界里创造更加深邃的精神世界[7]。江南水乡之所以令中外游客心驰神往,很重要的一方面在于其充满厚重文化内涵的隐逸-诗意人居环境。

(一)建筑、水、文化三位一体

周庄镇为网状河流形成的团形城镇,规模较大,商业繁荣,经济发达[8]。自古为泽国,南北市河、后港河、油车漾河、中市河四条河道呈“井”字形流过,因河成街,街桥相连,傍水筑屋,水镇一体,组织起民居、桥梁、廊棚、沈厅等独具韵味的建筑单元,体现了中国古典民居“以和为美”的人文思想,〖JP3〗以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相处的整体美,成就了建筑、水、文化三位一体的隐逸-诗意人居环境(图1)。〖JP〗

图1 江南古镇人文环境关系图式

(二)建筑与水的关系

周庄民居多贴水而建,特有的水阁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桩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横梁。镇内街道多依河而建,街道与河道平行,有的河道即是街道。廊棚位于河边的街道上,头顶搭起木棚,每隔一段有柱子支撑,晴可遮阳,雨天则可避雨。民宅为避免潮湿,防止河水浸泡屋基,一般以石为基。此外,因为该地湿润多雨的气候,镇内建筑屋顶坡度均比较大,以利于排水。可见,古镇建筑多亲水,同时也注重防水性。

(三)古镇与水的关系

周庄河道发达,河道提供了便捷的交通,同时也是古镇重要的水源和食物来源。两旁人家枕河而居,民宅都有条石铺砌的私用码头通向水畔,船是古镇重要的交通工具。居民于屋前石阶上取水和洗涤,从河流和湖泊中捕鱼,以河水灌溉。

此外,河道还是居民重要的娱乐场所,各种民俗活动都离不开河道。在周庄,民间良辰佳节、喜庆丰收、婚嫁迎亲时都会举办摇快船等大型娱乐活动。农民自备船只、服装、道具、锣鼓,在水巷中自娱自乐,具有浓郁的水乡风情生活格调。

(四)水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及人文意蕴

九百多年来,周庄人在治水、用水、管水、护水、乐水的过程中,把受到的启示、灵感和体验赋予水以人格化,与水的密切关系使水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JP2〗形成了以人——水和谐为核心的价值理念及水精神,构成了水文化的核心体系,历史悠久。凭借其人——水和谐的价值理念及水文化体系,周庄以其厚重的人文意蕴从一个藏在深闺的江南小镇发展为国内外知名的“中国第一水乡”。〖JP〗

1.与水为善

周庄因水而兴,借助丰富的水资源发展起便利的交通和发达的商业。以人为本、以水为善、和谐共生的思想在周庄的建筑以及历史发展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人文气息浓厚。

2.以水为师

周庄人以水为师,从刚、柔、坚、韧、容、浮、和、善、献的水性中得到修身、养性、处世之道,创造出包含稻文化、桥文化、渔文化、船文化等在内的水文明。同时,水也孕育了周庄秀慧、细腻、柔和、智巧、素雅的文化特征,滋养了清秀长相和温和性格的周庄人。细腻缠绵的水墨调昆曲,糯软绵长的吴侬软语,精美绝伦的民间工艺品都渗透了水的柔美,周庄人的衣食住行无不具有浓郁的水乡特色。

3.“隐逸——诗意”的乌托邦

周庄环境幽静,建筑古朴,加上旖旎的水乡风光和良好的文化氛围,成为了文人雅士理想的隐逸之地,人文气息厚重古朴。全镇60%以上的民居仍为明清建筑,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个砖雕门楼,还保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元、明、清时期建造的古桥。沈厅、张厅、迷楼、叶楚伧故居、澄虚道院、全福寺等名胜古迹,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观赏价值,彰显了周庄独特的“隐逸——诗意”的乌托邦人文意蕴。

四、结语

江南古镇与水有着一种特殊的关系,水文化对江南古镇经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发展具有文化生态的锁定效应,即水文化元素是古镇建筑体系形成与发展、建筑文化更新与承袭的纽带。深层挖掘江南古镇的水文化元素及建筑文化生态肌理发现,江南古镇建筑的“隐逸——诗意”理想环境正是其水文化元素与建筑、古镇和谐共生的文化生态隐喻。这对认识江南地区水文化的地理成因及建筑文化价值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江南古镇建筑的功能结构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建筑文化谱系的文化生态学探讨需综合建筑学、地理学、规划学等相关学科的优势,其研究意义在于保护规划及继承发展江南古镇的文化空间、人文环境,这是远甚于江南古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参考文献]

[1]孟亚明,于开宁.浅谈水文化内涵研究方法和意义[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7(4):63-66.

[2]李宗新.浅议中国水文化的主要特性[J].北京水利,2004(4):56-57.

[3]周小华.水文化研究的现代视野[J].中国水利,2007(16):12-16.

[4]关肇邺.建筑艺术浅谈[J].求是,1995(6):45-46.

[5]刘晶,熊学忠.江南水乡古镇建筑文化透析[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1):14-16.

[6]蒋励.解析江南水乡民居灰空间的生态美[J].现代城市研究,2009(4):77-81.

[7]吴良镛.科学,艺术与建筑[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6(5):1-2.

第7篇:建筑与文化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文脉;文脉主义;符号;形式与意义

在建筑设计过程当中,建筑设计人员需要结合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范围内多个领域的知识进行考量。设计具有很强的意图表现性,在从建筑师构思想法形成,到改进方案完善,再到设计理念转变成现实存在的这整个建筑设计方案逐渐成型的过程当中,建筑设计受地域位置、空间限制和现实要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文脉始终是建筑师创作过程中最为主要的影响要素,是建筑师表达设计意图的关键,这一点不可忽视。

1 文脉的含义

文脉是一个语言学范畴内的词语,它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是一个特定时空发展形成的历史范畴。文脉的概念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从狭义的角度进行阐述,文脉可以理解为“一种文化的脉络”,人类学家克拉柯亨将“文脉”界定为“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的式样系统”。作为日常用语的“文脉”,一方面用作语言的概念,在文章所具有的线性特征中产生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则不仅限于对象的前后三维关系,而是加入了由时间所形成的四维空间的关系。建筑学中“文脉主义”的概念,源于语言学中的文脉一词,建筑词典中的解释如下:

1.1 “以文脉主义的立场为基础,对整体环境,或者部分的特征,或者其构造的解读。具体的说,方位、地形、水系、植物、街道模式等空间的基本构造以及从城市整体所见到的建筑位置、建筑样式、建筑群的特性等所规定的相互关系。”

1.2 “关于那些具有特性的建筑,指它的历史、文化、地理背景等条件。”不难看出,语言学中的文脉和建筑学中的文脉概念有相互对应的关系。在这个关系网络上的“建筑”既作为物质实体,又作为信息交流的媒介而存在。

文脉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意义不断丰富,在新的历史时期,回看文脉的整个发展过程,这一问题具有十分矛盾的属性。一方面,文脉中所蕴含的思想和规范流传已久,这就体现出文脉问题比较老的属性;但另一方面,文脉作为一种设计理念的基础在近现代才被应用到建筑设计的世间当中,这就使得这一问题呈现出比较新的属性。而“文脉主义”一词是由文脉引申而来,是后现代建筑艺术风格的一种基本设计立场和艺术倾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广泛流行于欧洲和日本等地区。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世界受到多方技术和文化交融的影响,逐渐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后现代主义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文脉主义的大众认同感逐渐降低,但人们对文脉内涵的认识和对其运用者的尊敬却依然没有改变,目前它已经成为建筑设计界的共同认识和默认规范。

建筑与人、城市、环境、文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加大对这些因素的综合研究力度,处理好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的帮助人们对建筑的复杂性进行理解,对文脉的探究可以准确的传递信息,明确的向外界传递城市和建筑的意义内涵。

2 文脉的符号意义

如果建筑设计是对现实世界的干预,那么建筑师的作品与现实世界相遇,彼此并非没有因果,文脉就是这个现实世界的一部分,并非设计师设计,而是作为一个现实去探索。在设计之初,作槲穆鲈靥宓慕ㄖ物并不存在,但经由建筑师创作,它被植入现实世界之中。由此,建筑便变成了真实世界文脉的一部分。

建筑设计是人类进行社会认知活动的成果,建筑设计的文脉实际上就是建筑在文化脉络上的衔接。要想理解文脉的含义就一定要提到文化,人是主导文化发展的主体,同时又是接受文化的客体。人类生活在文化的包围之中,世界是由人的文化创造组成的整体,建筑、器皿、品德、法规、艺术及科学,这些都是人类进行社会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产物,人们通过人造符号和符号系统对文化进行传递和交流,并以此形式继续发展和创造文化。

符号有“形式”及“意义”两种特性,运用各种形式来体现意义是符号的基本特征。文化就是使用符号来表现人类意识行为、传递思想的体系,它不单是物质世界的构成元素,同样也是意义世界的搭建要素。建筑设计的文脉同样也是表达文化意义、传承文化信息的一个符号,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能力是其理解文脉的基础。建筑中文脉的符号功能代表、标志或说明着外部事物。它在人的认知活动过程中,犹如一座桥梁,将人的内部思维与外部世界连接起来。通常具有文脉特征的建筑往往易于为“受众”理解。这是因为,如果来自外部的刺激愈是含混、陌生与无体系,主体对这刺激的破译也愈不确定。而愈有文脉的东西愈体系化,事物间的关系愈明确,表述也愈丰富,因此也就愈符合经验背景或认知贮存中的“坐标网”,那么也就愈容易被主体理解和接受。所以说,对建筑文脉的符号特性的认知,符合人类认知的深层心理结构。

3 当代建筑文脉的建构

在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建构文脉的形式和途径多种多样,大多不是相对单一的线条结构。多种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研究结果拓展了建筑师们的思路和眼界,人们通过实践不断发展建筑设计的人脉。对于文脉研究,我们可以从建筑符号的形式和意义两个角度进行研究和讨论。

3.1 文脉的形式语言建构

建筑的屋顶、支柱、横梁等就是建筑文脉的重要构成元素,这些结构的设计和构思感知就是文脉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文脉中的“形式”可以说是直接、直观的。按照类型学的方法,可以在历史建筑中提取符号“原型”,在现代建筑中对这种“原型”做出同类型的“拓扑变形”,并衍生出多个类型产物。

3.2 文脉的意义建构

建筑设计中表现文脉“形式”的探索是一方面,另外对文脉内在结构与关系的认知,同样可激发创作的灵感。但不管是形式的还是结构的,都可以认为是手段,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背后所蕴含的意义。摆脱既往的符号形式与结构,以全新的形式结构诊释与发展需要承接的文脉意义,可以说这是建筑师情感表现的方式,需要建立在对文化的深层理解基础上。

结束语

在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建筑创作语言的创新和复杂多样使文脉的发展向越来越复杂多样的方向进行,并继续向复杂化、多样化的趋势发展和演进。在不同的文脉指导下,建筑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它是我们周围物质世界和环境发展的表现,建筑和人与环境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建筑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该充分注意到每个项目不同的特性,同时也要注意不同建筑文脉的梳理,寻找建筑设计的思路和灵感,进行充分思考,赋予建筑新的涵义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吴云鹏.论文脉主义建筑观[J].山西建筑,2007(21).

第8篇:建筑与文化的关系范文

走出狭义认知局限性的必然途径

凯瑟琳・斯莱塞在《地域风格建筑》一书中,不仅简述了地域风格建筑的共性,而且还通过不同国家当代四位建筑师(其中就有我们所熟悉的安滕忠雄)的作品,进一步指明了,由于“都散发出他们各自拥有的哲学修养与其所处地理位置的独特背景”,所以尽管在建筑形式与材料运用上表达出了某些“共性”,但“他们的作品仍各自具备了强烈的且富生命力的地方语言。”[1]作者在批评“对于地方乡土风格粗俗地迎合大众的模仿”之风的同时,十分赞赏那些“坚持理想”、“对于特定的地域主题做出严肃而缜密的思辨”[2]的建筑师。斯莱塞在这里所批评的“对于地方乡土风格粗俗地迎合大众的模仿”,也正是我们司空见惯地将新地域建筑文化及其艺术风格标签化、简单化的缘由所在。《地域风格建筑》一书言简意赅,它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地域建筑文化共性特征与其个性特征的完美整合,是我们走出狭义认知局限性的必经之途。这其中,既包括了建筑师对共性因素――特别是“地境与气候”(斯莱塞语)的尊重,也包括了建筑师对自身所具有的个性因素――文化修养、审美观念乃至设计才干的发挥。实践证明,这两方面的交合与圆融,必然会使建筑作品的外显特征,既不同于对传统地域建筑机械地进行模仿,也不同于流行建筑单纯追随时尚,这里,我们不妨统称其为新地域建筑文化的隐性特征。

隐性特征中的建筑文化气质

地域主义也存在于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等文化艺术领域中。“地域主义着眼于特定的地点与文化,关心日常生活与真实且熟悉的生活轨迹……”[3]由此,我们便不难理解,新地域建筑文化的隐性特征是与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特征一脉相承的,它们所具有的建筑文化气质是一脉相通的。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北方建筑与南方建筑的不同,山区建筑与江河流域建筑的不同。这种区别不在于建筑类型,也不在于建筑规模,而在于气候特点、地理环境、生产方式乃至民风民俗等所带来的总体建筑风貌的特质――也即建筑文化气质方面的差异。我在《自在生成论――走出风格与流派的困惑》一书中,将建筑的文化气质归纳为质朴型、粗犷型、文雅型、浪漫型及混合型[4]。这种分类虽只是大体上的勾画,但对我们去把握建筑作品文化气质的创造,却还是有一定参照意义的。

任何建筑文化气质的表现,都是综合考虑了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中各种因素的结果。脱离开地域建筑文化中的这种共性特征,也就失去了追寻新地域建筑文化隐性特征的基石,到头来建筑师只有随风飘、跟风走。当今我们分不清自己所见到的是北方城市,还是南方城市,是沿海城市,还是内陆城市,究其原因,都无不是由于它们失去了应有的建筑文化气质的缘故。

隐性特征中的建筑文化表情

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巨大变化,集中地体现在现代形态的文化“正在以各种方式消解着传统社会的古典文化曾确立的那些类型和边界。”[5]尽管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各自的口味不同,但“推陈出新”仍被视为“游戏的共同规则”。这样,赋予地域建筑以面目一新的个性特征不仅成为时代审美的需要,而且,也使时代催生新地域建筑文化成为可能。

仅仅认识到地域建筑文化生成的源泉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结合不同的具体条件,从实际的生活感受与审美体验中去学习,这样,才能在把握地域建筑文化气质的基础上,对其外显系统中个性化的形象特征加以琢磨、比较、取舍、调整和修饰。处在这样一种状态下,我们就不再会是“照猫画虎”似地去照搬传统地域建筑的形式语言了。

建筑的文化表情,也即通常说的建筑表情.是新地域建筑文化隐性特征中艺术个性的生动写照,也是建筑师的“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徐中教授语)[6]在建筑创作中的真实反映。关于“建筑表情”在建筑审美中的诱惑力,以及它与“建筑形式完美”之间的相互关系,我已在《自在生成论――走出风格与流派的困惑》一书中作了论述。这里要再次强调的是,对建筑表情的敏锐眼光与艺术直觉,可以使我们在体验中捕捉到建筑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之间的某种特定联系,并使这种联系形象而艺术地反映到建筑作品的外显系统中来。

追寻隐性特征的辨证过程

如上所述,新地域建筑文化隐性特征的共性,是体现在建筑的文化气质方面,而其个性则是凝聚在建筑的文化表情之中了。同样是质朴或浪漫的建筑,它们的具体表情仍会给人们以不同的审美感受。建筑文化气质是建筑文化表情之魂,因此,建筑作品若失去了它应有的文化气质,也就失去了追寻新地域建筑文化隐性特征的基础,而如果仅仅停留在文化气质的把握上,缺少它独特的文化表情,那么,我们也同样追寻不到新地域建筑文化的隐性特征,也就只能停留在对传统地域建筑的模仿上。这样看来,追寻新地域建筑文化的隐性特征,这既是一个执着坚守地域建筑文化气质(常常被称之为“乡土特质”)的抽象化过程,也是一个重新发现地域建筑文化表情的具象化过程。这两个过程的反复穿插与调整,最终会在建筑作品的外显系统中得到整合与统一。

力求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以下结合具体实例,对设计中要处理好隐性特征与几个方面的关系作一些简要分析。

1.与符号运用的关系

在许多情况下,传统建筑中典型部件的造型,即使是经过提炼加工,也很难自然而有机地融入到新生的建筑作品中来。因而,在对空间与环境设计合宜选择的前提下,更加注重从建筑的文化气质与文化表情上去推敲形构、色彩、光照与肌理(均属广义上的建筑符号类别)的运用,自然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处在黄河三角州中心的东营地区,原是一片荒滩碱地,根本找不到可以参照的地方传统建筑。然而,它毕竟还是地处黄河流域,平实、朴拙、粗犷应是它建筑文化气质的根基,再加上北方气候的特点,所以,我一向倾爱于在空间组合的层次及其量感和雕塑感上做文章,并取较疑重的色彩基调,较粗糙的材料肌理。为了强化视觉效果,我从黄河流域窑洞建筑造型特征中吸取形构灵感,将大尺度的圆券和半圆券引入到不同类型的建筑中来(实例1、2、6)。这类形构符号的运用,既丰富了建筑形体的光影变化,展现出与使用性质相协调的建筑表情,同时又起到了在视觉关联域内使建筑群富有“变化中得统一”的凝聚力作用。虽然都是圆形母题,但建筑语境不同,给人的审美感受也就不同。受黄河奔放性格的启示,结合室内空间构成,

有时还采用土黄色带或色块“跳跃构形”的表现手法(实例3、4)。

总之,摆脱对传统建筑典型部件造型变异的完全依赖,是追寻新地域建筑文化隐性特征的一个重要探索途径。

2.与气候设计的关系

国内外众多专家称,建筑超常耗能已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极大隐患。我十分赞同张钦楠先生指出的,“用贫资源建造高文明”是创造中国建筑特色的基本精神所在[7]。就常规而言,通体玻璃幕墙建筑或全封闭巨构式塑形建筑,均与节约能源、节约投资、节约日常运营成本的原则背道而驰。当有实力真正能做到常年采用系统空调和人工照明时,那也是以牺牲人的生理与心理健康为巨大代价的。退一步,即使是从建筑艺术的视角去看,这一类完全着眼于外表的“大手笔”,也往往与建筑所在地域、所在城市、所在场所本应具有的建筑文化气质相抵触。所以,在我看来,对待建筑非要以玻璃或金属去作“通体包装”的做法,还是取“慎之又慎”的态度为妥。

建筑发展至今,气候设计也并不绝对排斥特定情况下“大玻璃”墙面或屋面的引入,关键在于,要像“惜墨如金”那样去精用和巧用,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去换取最佳的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防直接暴晒、防辐射热渗入、对自然采光与自然通风进行组织与引导,以及各种改善室内外环境小气候设计手法的运用等,都可以激活我们的创作思路,并进而大大丰富建筑语言的表现力。我最早以浓厚的兴趣引入气候设计的建筑项目,是20多年前建成的重庆白市驿机场航站楼(第一期),取得了良好效果[8]。最近设计的位于武汉长江边上的金都・汉宫A公馆,其设计灵感.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与适应武汉夏季炎热(过去称“三大火炉之一”)的气候设计分不开的。作者曾对该公馆平面――空间组合所展示的个性化特征反复进行推敲,以求与创意中“取龟山之神凝,借蛇山之灵动”和“神凝于外,灵动于内”的建筑文化气质相吻合(实例5)。

3.与场所意义的关系

场所意义的表达.是新地域建筑文化隐性特征生成的一个重要源泉,我们常说的地标建筑也往往会由此胜出。对场所意义的核心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探求恰如其分的建筑语言加以表达,这是我们所要关注的要点所在。下面通过列表,来简要

4.与文脉延续的关系

城市发展的战略规划.城市建设中所保留下来的难以更改的问题,城市发展的实际需求与投资规模之间的矛盾.乃至当地领导的文化观念、审美意识与决策水平,都无不会对城市化进程中的文脉延续产生直接的影响,有时候甚至会出现“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情况。在综合应对上述各种矛盾的过程中,通过城市设计去探索城市文脉延续的方向和途径,往往可以为我们对新地域建筑文化领域的开拓提供舞台和表演机遇,山东广饶新区城市设计论证就是其中的一个实例。

该论证方案设计,是要将广饶新区的行政中心与文化中心向东推移,并与城市南北干道相邻.以便使新区的这两个中心与开发区,以及与另外两个重要城镇之间,在地理上与心理上都能有必要的直接联系。想不到,有两个因素对该核心区的城市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是历史上形成而又难以变动的南北斜穿的地下输油管道,二是南北干道东北角一侧为需要加以保护的地下古墓群。正是这两个重要因素,导致了城市设计中北侧行政中心与森林公园《地下古墓群保护区)的对话.以及南侧文化中心步行街呈斜向自由式布局等外显特征的出现。此外,由于城市规模与投资规模所限,文化中心采取了“低层数、小体量、有转折和多层次”的人性化空问设计手法,使其隐蔽于行道树和重点绿化之中(这也是受巴西利亚新都花园城市设计的启发),而不是去与宽阔的南北干道比尺度、攀高低、争街景。这种文脉延续所形成的新地域建筑文化的隐性特征,虽没有传统建筑符号系统加以渲染,也没有主干道上流行街景中的那种夺目体量加以陪衬,但其深层文化内涵所包含的地方环境因素与地方人文气息,却仍然会给我们留下难忘的印象(实例8)。

5.与时代气息的关系

追寻新地域建筑文化的隐性特征,要想得到社会,特别是相关决策层的认同,确实是一件相当艰难而困苦的事情。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决策人往往会把”要时代感“的审美判断,与“要时髦样式或流行风格”等同起来。不论是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践中看,一个具有较高文化品位的建筑作品,无一不是它外显系统中艺术气氛,文化气质与时代气息三位一体、彼此融合的结果。有必要强调指出,如果脱离了应有的建筑文化气质,那么,建筑作品中所要体现的艺术气氛与时代气息的创造,就必然会失去基础,失去方向。在建筑创作中.如果不能始终如一地贯彻这个原则,那么,不仅会有损于建筑外显特征中艺术个性的表现,而且,还往往会破坏“视觉关联域”中建筑群的整体风貌。

东营职业学院图书馆顶部的轻薄挑檐和顶盖上挖大圆洞的造型处理,便是某决策者只认同“流行风”,而于校园新建筑群平实、朴拙,简洁的外显特征予不顾的一个典型实例。在实施过程中,作者最担心校园新区各建筑不能一气呵成,为此,曾做过取消落挑檐并与新建筑群文化气质相协调的改进方案[9],但还是受到冷落。看来,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建筑表现中文化气质与时代气息之间的关系.确实是我们在追寻新地域建筑文化隐性特征过程中的一个不可回避的要害问题。

注释:

[1][2][3]凯瑟琳・斯莱塞 地域风格建筑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4]布正伟 自在生成论――走出风格与流派的困惑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P34-p40

[5]周宪 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6]徐中 论建筑风格的决定因素 见纪念徐中先生诞辰90周年暨建筑教育研讨会文集 天津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02

[7]张钦楠 特色取胜一一建筑理论的探讨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8]布正伟 当代中国建筑师――布正伟(作品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P17-p24

[9]布正伟 创作视界论――现代建筑创作平台建构的理念与实践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见图lV-2.10

第9篇:建筑与文化的关系范文

[论文摘要]建筑设计方法是建筑师解决问题的办法,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能是凭自己的职业素养和生活经验,以建筑的方式服务于不同人群的生活与工作要求。所以对建筑设计方法和思路的各方面作以简单的阐述。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体量增大、建筑复杂性提高,传统的凭经验、直觉的设计方法已无法适应建筑发展的需要。现代设计方法要求建立在明确的目标及秩序基础之上,设计计划将奠定系统化设计方法的基础,同时为多学科合作和使用者参与提供机会和方法,真正满足人们对建筑物质、心里的需要。

一、建筑设计的概念

建筑设计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通盘的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 。使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满足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要求。广义的建筑设计是指设计一个建筑物或建筑群所要做的全部工作。设计工作常涉及建筑学、结构学以及给水、排水,供暖、空气调节、电气、煤气、消防、防火、自动化控制管理、建筑声学、建筑光学、建筑热工学、工程估算,园林绿化等方面的知识,需要各种科学技术人员的密切协作。

二、建筑设计的构成要素及原则

(一)建筑设计的构成要素

1.建筑功能是人们建造房屋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指所建建筑的用途和使用要求。

2.建筑技术是建造房屋的手段,它包括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设备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等各项技术保障。

3.建筑艺术形象也是人们建造房屋的主要目的之一,它包括建筑群体和单体的体型、内部和外部的空间组合、建筑立面构图、细部处理、材料的色彩和质感以及光影变化等综合因素所创造的综合艺术效果。

4.经济合理。建筑构造设计处处都应考虑经济合理,在选用材料上应就地取材,注意节约钢材、水泥、木材三大材料,并在保证质量前提下降低造价。

(二)建筑设计原则

1.整体性设计原则:整体性设计原则是把要设计的建筑作为由各个组成部分构成的一个整体来全面研究整体的功能、构成及其发展规律,从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相互结合、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揭示系统的特征和运动规律。

2.综合性设计原则:对任一系统的研究,必须从它的要素、结构、功能、相互关系、历史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地考察。在综合的过程中把分析有机地给合起来。从综合出发,在综合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再回到综合。每一层次分析的结果都要反馈到上一层次的综合去与整体进行比较,按照比较的差异从新进行分析、修改、整合,使部分与整体达到高度的统一。

3.联系性设计原则:联系性设计原则要求要考虑到相互联系的诸多方面,不仅要考察研究对象这个系统本身的各个方面,还要考察系统的环境。环境是系统存在的外部条件。系统都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中发生、维持和发展的,与环境中其他系统有着种种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这种相互作用包括:环境给系统提供的资源和压力、系统给环境提供的功能和污染。因此,系统与环境是互塑共生的。

4.动态性设计原则:动态原则就是要探索系统的内外联系及系统发展变化的方向、趋势、活动的速度和方式,还要探索系统发展的动力、应用和规律。对于建筑设计来讲尤其要立足现在,兼顾未来,把握时代的发展方向。

5.有序性设计原则: 高层系统是由低层系统组成的,低层系统对高层系统具有构成性关系,同一层次的系统之间存在相干性关系。因此,系统都是有序、分层次的,是层层相包的结构关系。而且层次越低,结合度越强;反之层次越高,结合度越弱。结合度递减,层次结构更加稳定,由此可见,使用房间对功能区、单体对群体、基地对环境都具有构成性关系,其结合度应递减方能促进结构和功能的稳定。如果一个功能区过于依赖于它的上层系统,一旦上层系统中某个环节遭到破坏势必会影响到它的使用功能,甚至会瘫痪。因此,正确地确定各部分的关系,有效地进行功能分区,合理地组织各种流线和空间序列,是建筑设计中应认真对待的重要环节。

6.结构性设计原则:结构是要素在关系作用下的结合方式,是性能的载体,普遍地存在于事物之中。结构决定性能,性能表现可以反作用于结构。要素是结构的赖以结合者,要素运动的稳定与否、发展方向将影响结构的稳定与否和方向。关系是将要素连接起来的作用,是构成系统的纽带,关系质和量决定结构性能的稳定性。因此,必须了解它的结构。

7.最优化设计原则: 系统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差异整合的过程。差异的事物能够整合在一起,它们之间必定有同一性,相互需要、相互支持、优势互补,这是整合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差异的整合使建筑的各个部分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激发出正的整体效应,促进“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三、建筑设计的程序与组织

建筑设计的程序包括:方案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

初步设计阶段:首先应重新熟悉设计任务书、踏勘现场,进一步收集在设计中会有用的资料。切实了解项目所在地的环境情况和当地的一些有关的地方性法规。

初步设计阶段的图纸和设计文件,要求建筑专业的图纸标明建筑的定位轴线和轴线尺寸、总尺寸、建筑标高、总高度以及与技术工种有关的一些定位尺寸,在设计说明中则应标明主要的建筑用料和构造做法;结构专业的图纸需要提供房屋结构的布置方案图和初步计算说明以及结构构件的断面基本尺寸;各设备专业也应提供相应的设备图纸、设备估算数量及说明书。

在完成了初步设计的设计文件后,设计单位应当经由建设单位向有关的监督和管理部门提交全部初步设计的设计文件,等候审批。

施工图设计阶段:对初步设计的文件进行细化处理,达到可以按图施工的深度,并且满足设备材料采购、非标准设备制作和施工的要求。

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图纸和设计文件,应提供所有构配件的详细定位尺寸及必要的型号、数量等资料,还应绘制工程施工中所涉及的建筑细部详图。其它各专业则亦应提交相关的详细的设计文件及其设计依据,并且协同调整各专业的设计以达到完全一致。

在施工图文件完成后,设计单位应当将其经由建设单位报送有关施工图审查机构,进行强制性标准、规范执行情况等内容的。

四、设计思维的创造性与个性化

建筑的个性,不仅来自于其形式,而且要在满足其使用功能需要的基础上,符合使用的个性和审美要求,通过把人的情感方式和生活方式客观化,创造一个具有文化意味的人性化的空间,使建筑以及和建筑相关的一切都带有人格的力量。个性化设计内涵其实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对人性关怀的一个表现。

参考文献

[1]皮亚杰,《结构主义》,商务出版社,1996.

[2]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天津科技出版社,1998.

[3]汪坦,陈志华主编,《现代西方艺术美学文选建筑美学卷》,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