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童年游戏作文范文

童年游戏作文精选(九篇)

童年游戏作文

第1篇:童年游戏作文范文

“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体育课上,我们女生和男生玩起了童年的游戏—

她们都让我丢手绢,然后我就爽快的答应了,我一边唱一边拿个手绢(其实是卫生纸)丢,然后我们还玩了老鹰捉小鸡,他们男生也和我们玩。我是“老母鸡”鲁阳春是老鹰,我和老鹰面对面,“开始”我们大叫一声,男生们那长长的队伍一下子全部被甩了出去,我们女生一直笑呀笑呀,第二轮开始了,他们男生一下子抓住我,差点没把我给撕烂。我们一直玩呀玩呀,玩到了下课。

没想到这样幼嫩的游戏能让我们如此开怀大笑。

河南郑州巩义市孝北小学五年级:李格格

第2篇:童年游戏作文范文

回忆童年总有说不完的话,我也不例外。说起童年,我的眼睛总是亮亮的,好像一下子就回到了过去。

记得有一次,我约了邻居的几位很要好的朋友一起到一块空地上玩老鹰捉小鸡。我当老鹰,小红当母鸡,其余的都当了小鸡。游戏开始了,每一只小鸡都躲在母鸡妈妈的身后,我左扑右抓,小红左挡右闪,小鸡们也跟着母鸡左跑跑,右跑跑,每一只小鸡都很谨慎,生怕被我捉到,我趁母鸡不注意的时候,我立刻扑上去,哈哈!终于给我抓住了一只小鸡。这时,时候已经不早了,我们都恋恋不舍的回了家。

鲁迅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每个小孩都离不开玩,虽然这是一件很普通的游戏,但小孩子们都很喜欢。

第3篇:童年游戏作文范文

这些游戏的非常的好玩。但是这些游戏并不是我最喜欢的游戏!我最喜欢的游戏是“红灯绿灯小白灯”。

红灯绿灯小白灯是一种在室外玩的游戏。在游戏中,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并且可以在锻炼身体中娱乐。

红灯绿灯小白灯的规则是这样的:一个人转过身去喊:“红灯绿灯小白灯”,这个时侯,其他的人就往前跑。喊完“红灯绿灯小白灯”,那个人就转过身来,看一看谁动了,直到有人拍到那个人,他就要立刻转身并说:“定!”然后,他就要走三步去抓拍他的那个人。如果抓到了,被抓的那个人就要取代原先抓的那个人。如果没有抓到的话,游戏就重新开始。

第4篇:童年游戏作文范文

关键词:游戏权利;保障;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3-0040-03

儿童发展及权益的保护问题,是当下人们关注的焦点。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儿童各项权益中,游戏权远不及生存权、发展权、受教育权等其他权益引人注目。然而,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自主表达和需要得到满足的方式,儿童游戏权是最能反映儿童不同于成人特点的一项基本权利。倡导并保障儿童的游戏权利,是保障儿童拥有童年生活权利的需要,是现代儿童教育的人本化发展和儿童健康和谐发展的需要。人们已逐渐意识到儿童游戏的独特价值并做出了长期努力:1959年的《儿童权利宣言》明确提出,“儿童应有游戏和娱乐的充分机会,社会和公众事务当局应尽力设法使儿童享受此种权利。”其后,“国际儿童游戏权利协会”(International Play Association,简称IPA)于1961年在丹麦成立,致力于推动和促进各成员国保障儿童的游戏权利。1979年,该协会了《儿童游戏权利宣言》,宣告国际社会要切实保障儿童游戏的权利,并指明了政府在保障儿童游戏权利的工作中应当履行的职责。《儿童权利公约》第31条规定,“缔约国确认儿童有权享有休息和闲暇,从事和儿童年龄相适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以及自由参加文化和艺术活动。”以上对于儿童游戏权的确认,是对人们头脑中游戏无益论和游戏罪恶论的有力反驳。

一、儿童游戏权利保障的现实困境

游戏在儿童成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基本活动。然而,不可否认,相较于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教育权等,其游戏的权利似乎更容易被人们忽略。随着儿童各项权益保障事业的整体发展,我国关于儿童游戏权的保障,在舆论宣传、教育实践等方面都已发生一些变化,却依然很难与其他一般性权益相提并论。从国家法律到学校教育、游戏空间甚至大众传媒,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制约着儿童游戏权的实施。

1.法律规定。我国于1991年颁布并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2006年进行修订。该法作为第一部专门保障儿童权益的法律,堪称我国儿童权益保障的“宪法”。1992年,我国参照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提出的全球目标和《儿童权利公约》,结合中国国情,了《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我国第一部以儿童为主体,促进儿童发展的国家行动计划。其后我国制定和了《2001-2010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根据我国儿童发展的实际情况,以促进儿童身心发展为重点,从儿童与健康、儿童与教育、儿童与法律保护、儿童与环境四个领域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目标及策略。以上法规对于推动我国儿童权益保护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对我国儿童权益的实现与保障具有广泛而抽象的指导作用,对儿童游戏权利既没有单独列出更没有明确而具体的表述。如在《2001-2010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的“儿童与法律保护”部分,其目标是“依法保障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依法打击侵害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基本上是对于儿童的生存、发展与受教育权的一般性规定,很难从中解读出有关儿童游戏权益保障的痕迹。由此可见,我国缺乏明确的儿童游戏权利保障的法律规定,导致当儿童游戏权利被侵犯或剥夺时,无相应的法律参照。

2.学校教育。学校及幼儿园作为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场所,是保障儿童游戏权的最关键和最直接的机构。21世纪初,我国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对于我国传统教育观念的更新以及建立促进儿童身心发展课程体系产生重要影响,激烈的竞争、家长对子女的热切期望,使儿童承受着沉重的学业负担和精神压力。儿童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学业上,甚至连充足的睡眠时间都无法保证,更谈不上专门进行游戏活动的时间。相对于较年长的儿童,幼儿园应是孩子游戏的乐园,2013年教育部颁发《幼儿园工作规程(修订稿)》(征求意见稿),第25条规定,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应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但以上条款均是从游戏的教育工具性出发,强调在幼儿园教育中通过游戏的形式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缺乏对儿童游戏权利保障的视角。游戏是愉悦、自主、无附加目的的,而幼儿园游戏只具有游戏的形式而缺乏游戏的“灵魂”,是成人主观意愿下的“伪游戏”。同时,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愈趋严重,使幼儿园课程内容超载,压榨了幼儿游戏的时间。

3.游戏空间。社会发展和成人照顾给了儿童丰富的物质享受,高档玩具成了儿童的玩伴,而儿童的游戏空间不断被侵占:首先,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侵占了儿童的游戏空间。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林立的高楼大厦、独门独户的住房使得生活方式变得封闭起来。在城市房地产开发的热潮中,鲜有人会关注到儿童游戏场地和设施,儿童游戏的空间更加缺乏。同时,“核心家庭”的增多,使得儿童亲近大自然以及与同龄孩子的交往行为变少,限制了儿童参与游戏的机会。其次,教育机构内部空间狭小影响儿童的游戏行为,班级规模大,使活动室人均空间有限,限制儿童参与动作幅度大的游戏活动。空间拥挤增加了游戏的等待时间,影响游戏的效率和儿童参与游戏的积极性。最后,成人的空间意识造成了儿童游戏空间的浪费。“好心”的家长和教师将儿童的活动场所布置成美好的“童话世界”,儿童不能随便“乱动”,以免不小心破坏了这个“童话世界”。实际上,过于精致和真实的空间布置会限制儿童的创造性发展,简单的欣赏成了儿童游戏的目的和过程。最为明显的是我们常看到幼儿园中多功能活动室、科学探索室的空间利用率是不高的,一部分时间是供外人参观而不是孩子进行游戏活动。

4.大众传媒。大众传媒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手段,对当前人们的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西方学者曾断言,现代大众媒体的变革会导致“童年的消逝”,电视、电脑、手机等媒体的普及,对儿童传统的自然游戏造成冲击。电视上动态的画面吸引了儿童的注意力,抑制了儿童参加自然游戏的冲动,一定程度上侵占了儿童亲近自然、与同伴交往、自主创造和表达的机会。许多家庭都有电脑、IPAD、手机等电子产品,这些电子产品中也有“游戏”,表现最明显的是不同于任何一种游戏样式的“另类游戏”——电子游戏,即网络游戏。根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公布的《小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调研报告》(2009)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10岁以下的小网民已有300万,并已初现“网络成瘾”现象,大都是对于网络游戏的沉迷。这些电子产品中的游戏极易成为一种精神诱惑,让儿童不自主地呆在密闭的室内,沉浸在其虚妄的幻想和暴力的宣泄中,使儿童远离现实的生活环境和人际氛围,从而丧失参与到质朴、自然的传统游戏的兴趣,严重剥夺了儿童游戏的机会和时间。

二、对策建议

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权利,在游戏中儿童能锻炼身体,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学会与人交往,通过创造性地开展游戏促进智力的发展,并收获成功的喜悦。因此,我们要从加强立法保护、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社区环境建设、倡导健康的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着手,保障儿童游戏权益最大程度地实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

1.加强立法保护。《儿童权利宣言》和《儿童权利公约》把游戏规定为儿童的基本社会权利之一。基于这两部法律,我国先后了《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和《2001-2010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但是这些对于我国儿童权益的实现与保障指导作用广泛而抽象,缺乏明确而具体的表述,使保障儿童游戏权的工作“无法可依”。为了使儿童游戏权利被侵犯或剥夺时“有法可依”,我国应该加强儿童游戏权的立法保护。2013年我国颁布了《幼儿园工作规程(征求意见稿)》(修改稿)第25条指出,“幼儿园教育工作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第28条指出,“幼儿园应当将游戏作为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该文件还明确提出幼儿园要因地制宜地为幼儿的游戏创设条件,提供丰富、适宜、多功能的材料,保证幼儿的游戏时间。同时规定,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角色应该是支持者、指导者、伙伴等。新出台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也将“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作为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之一。

但是,这些均是针对3~6岁幼儿,而并没有涵盖年龄稍长的儿童,也缺少对儿童游戏结果的评价以及对保障儿童游戏权行使的监督。因此,我国应颁布专门法规或者在相关法规中设专章对儿童游戏权保障进行规定,包括保障儿童游戏的时间、确保儿童足够的游戏空间、为儿童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对儿童的游戏进行指导、对儿童游戏的结果进行恰当的评价等。

2.深化教育改革。学校是儿童除了家庭之外接触最多的环境,是最能保障儿童游戏权的主体。然而,学校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如教育内容超载导致儿童学习压力大、评价方法单一、教师对儿童游戏价值认识不清、支持和指导游戏能力不足,学校内部游戏场地、设备和材料缺失等,剥夺了儿童参与游戏的机会。因此,为了保障儿童游戏权益的实现,应做到:

首先,改进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学校要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教育内容,避免枯燥的学习内容的重复。同时,要注重对儿童进行身体、智力、社会性、情绪等多方面的评价,而不仅仅关注儿童的考试成绩,使其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游戏活动中。

其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教师进行培训,加强理论学习帮助教师形成正确的游戏观念并用于指导教育实践,帮助其掌握组织和开展游戏的能力、提供适宜材料的能力、指导游戏的能力、评价游戏结果的能力并注重对这些能力的考核。

最后,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用于开辟和改造游戏场地、增添游戏设备和补偿游戏材料缺失。但是要注意避免盲目追求新潮,应按照有关规定科学地使用经费,《幼儿园工作规程(征求意见稿)》(修改稿)第13条规定,“幼儿园的设备设施、装修装饰材料、用品用具和玩具材料等,应当符合国家相关的安全质量标准和环保要求”。

3.推进社区环境建设。社区是某个社会群体或组织在一定领域内聚集形成的大集体,为儿童提供丰富的自然环境、稳定的活动空间和与人交往的机会,是儿童进行游戏的绝佳场所。然而由于开发商对经济利益的追求,社区中人们对儿童游戏价值的忽视,使得大部分社区虽然有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公园和活动室,但缺乏专门供给儿童游戏的场地和设施,减少了儿童游戏的机会。因此,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保障儿童在社区中能进行较多的游戏活动:

首先,创建制度环境。针对每个社区的特点,规定社区因地制宜地为儿童游戏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包括为儿童提供安全、固定的游戏场所,保证最低程度的游戏时间,提供丰富、适宜、多功能的游戏材料,社区工作人员对儿童游戏进行指导等,并由相关教育人员进行评价作为社区考评的依据之一。

其次,营造精神环境。学校或幼儿园运用多种方式与社区合作,争取社区对学校或幼儿园工作的支持,在社区中营造支持儿童游戏的氛围。如邀请专家向社区宣传儿童游戏的重要性以及支持和指导儿童游戏的知识和技能,支持社区开展公益性儿童游戏教育活动等。

最后,改善物质环境。社区负责人要聘请专业人员,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规划儿童游戏的场地面积,配备必要的游戏活动设施,创造条件开辟沙地和植物种植区,并根据儿童特点进行绿化。对社区中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要特别关注,与家长配合,提供符合其特点的游戏材料和设备。

4.倡导健康的文化生活方式。大众媒体的普及为人们接受外界信息提供便利,给人们的闲暇生活带来了乐趣,却将人们局限在家庭中,限制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尤其是对当前“核心家庭”的儿童来说,父母工作忙碌无暇陪伴,身边缺乏适龄的玩伴,只有把时间花费在诸如电视节目、网络游戏上。同时,儿童认知水平有限、意志力较差,容易对电子产品中的游戏产生依赖,这些不健康的文化生活方式大大侵占了儿童游戏的机会,给儿童的身心带来不良影响。因此,要注重倡导儿童形成健康的文化生活方式:

第一,加强亲子交流。家庭经济条件逐渐好转,父母除了对儿童的身体进行照顾,也开始为儿童提供新奇的玩具、新潮的电子产品,而忽视与儿童的交流,忽视了儿童的真实兴趣和需要。父母应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儿童,如可以与儿童一起参加体育游戏,和儿童一起发现周围环境中美好的事物,与儿童一起阅读、共同鉴赏艺术作品等,以加强亲子交流。

第5篇:童年游戏作文范文

王知英

(舟曲县峰迭新区幼儿园)

[摘 要]随着我国新一轮寄出课程改革的不断加深,对幼儿园的游戏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根据作者多年工作经验就关幼儿园游戏的学前教育创

新与实践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幼儿园游戏 学前教育 创新 实践

引言

作为学前教育者,教师应该增强对学前教育的认识,研究新的教学方法,与

学校、家长、社会等联合起来,共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对幼儿学前教育中的幼儿园游戏教学提出更多的要求。游

戏教学唤起了幼儿自身的表现,启迪儿童的智慧,健全儿童人格,同时增强了儿

童的体质,能够有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 幼儿园游戏教学

游戏是儿童自我表现的一种存在方式,在幼儿教育中呼唤游戏精神。因为

幼儿天真无邪,他们只追求当下的生活,对游戏有一种自成目的性。游戏是儿童

天真无邪、天性、自由以及潜在能力的代表,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是智

力发展的一种强力的工具;同时,有助于增强儿童之间的交流以及个性品质的

培养。儿童在游戏中不仅发挥了自身的创造能力,还加强了人际交流能力,并且

锻炼了意志力。因此,游戏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一种特殊实践活动。

学前教育将游戏作为教学方法,学前教育者要采用多种有效教学手段,变

革幼儿游戏教学的现状,坚持科学的游戏理念,调动儿童的自主能动性,让幼儿

在游戏中发展创新精神、创新技能,从而促进幼儿教学质量的提高。

2 游戏中体现学前教育理念的创新

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合作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游戏教学方

法得到广泛推广、游戏教学即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了解知识与

技能,同时,通过游戏调动学生的游戏兴趣,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会玩、玩中学会

研究,从而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幼儿园游戏是对真实社会生活的模仿,调动

学生自主参与活动,并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儿童在游戏中感受生活、

体验学习的快乐。在幼儿游戏教学中,游戏的内容、游戏的活动形式、活动环境

等方面都体现了学前教育理论的创新。

2.1 游戏内容的创新

2.1.1 游戏内容的时代性

儿童生活在大社会环境中,只有贴近生活的游戏才能够让儿童更加了解现

代日新月异的生活,引导儿童关注社会的变化。如教师可以通过反映科技信息

的航天员遨游太空的游戏,让学生感知科技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或

者通过一些反映时代特色的游戏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

通过模拟的游戏感受现代生活的科技以及社会文化等。

2.1.2 游戏内容的生活化

想象力是对记忆的表象再次进行加工的过程,儿童的记忆表象来源于生

活,因此,在进行游戏教学时,要使游戏贴近社会生活,让儿童在体验生活的同

时对游戏进行创新。如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建筑物,或让学生搜集有关

房子的图片资料,增加儿童对房子的记忆,然后通过感性认识进行游戏活动,从

而提升教学效果。

2.2 游戏活动形式的创新

2.2.1 合作性活动形式

合作性教学是在游戏活动中,应该让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进行游戏,然后让

儿童在游戏中互相模仿、学习。如将不同班级的儿童组织起来,在“找朋友”游戏

中,让儿童通过寻找朋友,然后与好朋友进行交流,这样不仅让儿童参与教学活

动中,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有关幼儿园游戏的学前教育创新与实践探讨

王知英

(舟曲县峰迭新区幼儿园)

[摘 要]随着我国新一轮寄出课程改革的不断加深,对幼儿园的游戏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根据作者多年工作经验就关幼儿园游戏的学前教育创

新与实践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幼儿园游戏 学前教育 创新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7-0134-01

2.2.2 自主、探究性的活动形式

自主性的游戏活动是让儿童自行设计游戏内容,增强儿童的创新能力;探

究式游戏活动是启发儿童在游戏中探索、创新,不仅掌握基本技能,而且开拓创

新思维。

2.2.3 主题式游戏活动

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明确主题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儿童

具有自主性,可以通过同一主题但不同的形式使得游戏内容更加丰富,从而增

长儿童的见识,让儿童在游戏中保持较长时间的兴趣,同时使游戏和教学活动

得到相互融合的高度。

2.3 游戏环境的创新

环境的设计有助于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儿童的兴趣,让儿童在游戏环

境中轻松、愉悦地学习,并发挥自主能动性和思维创造力。在教学中,游戏环境

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3.1 游戏环境布置的科学合理性

在布置游戏时,要合理设置和利用空间。在幼儿教学区域内,有室内和室外

活动区域,室外游戏教学有大型活动场地和器材,能够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和活

动的欲望;室内教学是教学互动时间最长的教学区域。教学中应该将室内与室

外教学相结合,互相交换使用。根据儿童的体质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不用的游

戏场所;或者根据儿童的年龄段选择游戏的合适空间等。

2.3.2 游戏环境设置的丰富性

在进行游戏环境设计时,要注重游戏简单却富有变化性,让儿童能够在简

单的游戏中发挥创造力,丰富的游戏环境让学生在游戏中具有强烈的探索兴

趣,从而积极主动地探索。

2.3.3 游戏环境设置的层次性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具有不同的经验和发展水平,在设置游戏环境时要体现

年龄段的层次性,使游戏适应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如小班教学就需要简单、相似

的主题区域,数量较多、种类较少的玩具;中班教学就需要较为丰富的区域,对

于玩具则需要多样化,以及适度的数量;大班教学则需要设置与大班儿童的社

交、认知能力相符的环境,使儿童在游戏中获得满足和快乐。

3 结束语

幼儿教育是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的教学阶段,幼儿游戏教学活动有

助于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学前教育者要从游戏的内容、游戏的活动形式、游戏

环境等体现学前教育创新方面着手,更新学前教育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调

动儿童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从而为终身的发展奠

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晓苹.从幼儿园游戏中谈学前教育的创新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6).

[2] 陈爱萍.幼儿教育呼唤游戏精神——谈幼儿园游戏的创新与实践[J].

第6篇:童年游戏作文范文

【关键词】住院护理;儿童;游戏疗法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133-02

儿童时期抵抗力低,因此患病率高,再次住院率也高。疾病与住院对儿童的成长发育带来很多不良影响[1]。因为住院治疗期间改变了儿童的日常生活,这对儿童及家长生活带来了很多影响。假如在住院期间家长及医护人员积极关心及支持儿童,那么会增强儿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并能成为影响其生长发育当中的一个有利的因素。所以现在很多医院重视住院期间对儿童的游戏开发[2],游戏来减轻住院期间的对儿童成长不良影响。游戏能使儿童增加住院期间心理调节能力,并能提高不利情况下的应付能力。我院很早在小儿科病房建立了小面积游戏房,今年 仔细察看儿童游戏情况后总结得出了一些体会。

1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2010年我院儿科住院患儿中2~6岁的儿童,能够互相交流的儿童,随意选择其中36名的作为研究对象。男,女各18名,住院诊断主要是呼吸系统疾病。

1.2. 护理方法 日常护理工作中输液结束后的上午11点~12点,下午4~5点为观察时间,一次观察5分钟,总观察3次,其中采取游戏资料为观察资料。研究之前得到家属的同意以后进行。

1.3 游戏场所及分类:儿童游戏场所36名中30名在游戏房间(83.4%),在走廊3名(8.3%),在病房游戏3名(8.3%)。游戏分为主角游戏与配角游戏。

2 结果

自己主角的游戏中,儿童积极主动参与(75.0%),消极被动参与(25.0%),高兴的反应度(70.0%),厌倦度(5.0%),无反应度(25.0%)。自己陪角的游戏中消极被动参与(63.9%),积极主动(36.1%),保持中立的(50.0%),漠不关心(33.3%),高兴的(16.7%)。观察游戏当中游戏中断次数很多,都是其他人干预,厌倦等等。

住院儿童玩具主要是小玩具,其次为画画等必要的文具类。还有医院的注射器,听诊器,点滴管等。有一些儿童玩具家里带来得各种布娃娃。

3 讨论

本研究中小儿都积极参与,而且表现出很快乐。但是在游戏中成为配角时表现出消极或无反映。还有游戏经常被中断。有一些学者提出在游戏中参与者起很重要的作用,特别强调促进儿童成长、增添游戏项目上成人起重要作用。在医院儿童的游戏对象主要是母亲或护理儿童的人,护士是起调节儿童和母亲游戏活动的关键人物[3]。在护士精心的游戏计划下母亲积极采取治疗性游戏,与患儿进行交流。但是一旦护士不参与就导致母亲的积极性不高,在医院期间几乎不进行主动性游戏。所以很多学者提出把游戏纳入到护理工作的日常计划里,在医院日常护理中要教会家长游戏,为此护士应先学会各种游戏方法及重视游戏的重要性。因为游戏能促进儿童的成长发育,因此护士应当积极参与到住院期间儿童做游戏的的工作中去。

在住院时期儿童的玩具大部分是从家里带来的,这对稳定儿童情绪有所帮助[4],但是实际上儿童利用医院内一些现有玩具来游戏的机会更多。玩具促进儿童与周围环境的交流,能诱发自主的游戏行为。但是我院提供给儿童的玩具和场所有限,并且护士参与游戏的意识薄弱。这必然影响患儿住院期间的身心发育,不利于疾病的恢复和治疗。儿童的游戏语言随着提供想象性玩具与实际玩具中而不同。就此强调了儿童游戏中玩具构成的重要性。特别是儿童的年龄和性别不同游戏的程度也不同,儿童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游戏及面熟的成人或年龄相仿的儿童表现出积极的参与性。我院应该积极建立更多更科学的儿童游戏房间,营造吸引患儿游戏的环境, 通过游戏来与患儿沟通,可以减少易患纠纷及改善医患关系。

总之,游戏对儿童的发育很重要,但是住院儿童的游戏类项目在有限的情况下进行,所以有时候患儿表现出对游戏消极的态度,这对儿童的发育肯定带来不良影响,特别是长时间住院患儿的成长有不利影响。因此,开发住院患儿适宜的游戏,以及住院期间父母及医护人员积极参与患儿的游戏教育是很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Cho,K.J.,Song,J.H. Family centered nursing care of children.Seoul:Hyunmunsa(2000).

[2] Shin,H. Therapeutic play as a nursing intervention. J Nur Q.14(1), 254-47.

第7篇:童年游戏作文范文

关键词: 传统儿童游戏 传承 创新

中国的传统儿童游戏产生于中华民族的早期社会,随历史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儿童参与传统的户外集体游戏,对培养儿童的主动性、创造性、群体合作性,形成快速反应判断能力、丰富的想象思维能力,增强体质和身体协调能力,锻炼意志,养成开朗的心态大有裨益。同时,传统儿童游戏作为我国文化的一份宝贵遗产,对于传统文化传承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随着信息化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大众传播媒介不仅深刻地改变着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而且广泛地影响着现代人的社会生活,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断丰富的同时,电脑网络游戏挤占了人们大量的业余时间,儿童的生活中也很难再寻觅到传统游戏的身影。调查显示,我国学龄儿童九成很多热衷于玩电脑游戏,不爱参加运动,肥胖、近视等现象非常普遍。久而久之,现代儿童的性格日趋内向、不善交际。正因如此,传统儿童游戏的重要性也就越来越突出。我们要了解当代儿童对传统儿童游戏的认知和理解,诠释传统儿童游戏的特殊意义,让更多的孩童加入到传统儿童游戏中来,更好地传承和创新传统儿童游戏,既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又对儿童群体发展和个体成长特别是社会化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认识儿童传统游戏:激发对儿童传统游戏的兴趣

在儿童眼里,游戏不仅是一种简单的活动,而且是其生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如朱自强先生所说的:“游戏之于儿童,是其生活本身,游戏的意义即生活的意义,游戏是纯粹的生活,生活是纯粹的游戏。”[1]游戏不仅是儿童的存在方式,而且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儿童是以游戏的形式和态度拥有世界,他们的学习、生活等一切方面都渗透着游戏的精神和态度。对于儿童游戏,刘颐进一步解释:“游戏精神应该是认知世界的一种方法,一种审美态度,并不是说玩游戏就是一种游戏精神。它是认知世界的一种豁达、幽默,一种愉快,一种自我调节!”[2]更有教育专家与童年早期专家发现:玩就是学习,甚至更进一步,玩是最有影响力的学习方式之一。玩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如何在纷繁多样的游戏中凸显传统儿童游戏,让儿童真正接受并参与其中,这正是我们在实践中重点关注的问题。我们在实践过程中设计了一些活动,对激发儿童对传统游戏的兴趣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1.“古今游戏知识竞赛”。通过观看传统游戏的影像资料,阅读传统游戏的图书,在网络上搜集各地盛行的儿童传统游戏,和现代社会儿童自己热衷的游戏对比,让儿童在收集、整理传统游戏中全面了解传统游戏的起源、内容、典故,在和现代游戏对比中发现传统游戏的魅力,使他们受到传统文化的教育,增进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传统游戏我会玩”。在充分了解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背景下传统游戏的种类和玩法以后,通过亲身参与儿童传统游戏,从最简单的“包剪锤”、“跳山羊”、“鸡毛信”,到较为复杂的“丢手绢”、“过家家”,通过这种面对面的双向传播,在参与者的言语、声调、表情、动作的变化中切身感受传统游戏的魔力,让孩子惊喜地发现现代网络游戏之外的更有趣的游戏世界。

3.“游戏背后的小秘密”。这个环节设计目的是深化游戏内涵,让孩子们自己探讨玩游戏对自身的影响。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七嘴八舌讨论后认识到,高级玩具、电脑游戏固然吸引人,但是无形中把自己封闭起来,和同龄小伙伴共同玩耍交流的机会减少,容易造成性格的缺陷。而传统游戏多为集体活动,运动量大,富有情趣,游戏规则又可潜移默化地教育他们如何与伙伴相处。中国传统的儿童游戏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种类齐全,无论哪种类型的传统游戏,都具有促进儿童各种能力发展的功能。

实践证明,要让传统游戏回到孩子们的身边,让民族瑰宝发挥作用,一定要想方设法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充分挖掘游戏内涵,培养孩子们对传统儿童游戏的兴趣。

二、走进儿童传统游戏:体味传统游戏魅力

让孩子真正走进传统游戏的第一步就是带孩子走出家门,进入户外。现代游戏大多是可以单独在家玩的电子游戏,与传统游戏相比,缺少身体活动,缺少合作与实践。长期沉迷其中,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自我,不会忍耐克制,缺乏基本的道德修养,“情商”越来越低,长大后容易产生人际沟通困难,不利于个人的发展。而户外,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广阔自由的活动场所,而且为孩子们开展丰富的游戏活动提供了条件,而且在这里,孩子们还可以结识更多的同龄伙伴。

我们要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合适的游戏,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保证人人参与。传统儿童游戏在玩的过程中,往往会自然地产生一种氛围,形成一个儿童的“小社会”。在游戏规则的制约下,每个参与者都必须遵守。孩子们在做游戏时,通过相互间的争执、吵闹,逐步懂得并遵守规则。每个孩子在游戏中不再是家中可以享受特殊待遇的“小皇帝”,大家都必须平等地遵守游戏规则。如果孩子以自我为主心,不顾别人,别的孩子就会说“不跟你玩了”。当很多孩子都不愿跟他玩时,他就会尝到孤立的滋味。如果他在游戏中与他们合作,表现出才能,那么他就会被其他孩子所喜欢,这样就会使他体验到友谊、信任、成功的含义,慢慢就会懂得团结互助、协同努力的重要性。

传统的儿童游戏中有大量的运动类游戏,如跳格子(跳房)游戏是一种很好的锻炼身体协调能力的儿童游戏。此外还有一些时令性的儿童传统游戏,针对季节特点,可以让孩子在游戏中增强体质。如冬天时踢毽子,其运动量完全符合儿童的身体特点,既可以活血御寒,又可以锻炼身体。再如春天放风筝,除于奔跑中锻炼肢体外,还能在追逐空中的风筝时清眸健目。

许多传统儿童游戏属于智力型游戏,游戏强调的是动手动脑。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七巧板”和“九连环”。“七巧板”亦称“七巧图”、“智慧板”,即用正方形薄板、三夹板或硬板纸,分截为七块,稍加剪裁即成。玩法是将七块板拆开,拼凑成七块图形。如人物动态、动物植物形象、住房建筑、山亭楼阁、船轿车马、花卉鸟虫、太空星象以及各种几何图形。可一个人玩,亦可几个人进行各种比赛。由于设计科学,构思巧妙变化无穷,能提高人的想象和判断能力,启发儿童智慧。而“九连环”形成于明,流行于清,当时的九连环,采用金属丝制成圆形小环九枚,彼此相连,套在条形横板或各式框架上,其框柄有剑形、如意形、蝴蝶形、梅花形等,各环均以铜杆与之相接。玩时,依法使九环全部连贯于铜圈上,或经穿套全部解下。后来采用铜或铁制作。其解法多种多样,可合可分,变化多端。虽然比起高科技的电子玩具来,这些传统儿童游戏的工具显得较为简单,但却可以锻炼孩子们动手动脑的能力,让他们充分地体会到创造的成就感和思索的乐趣感,这是电子玩具所不可比拟的。

不少传统的儿童游戏还是一种说唱艺术,在活动过程中经常伴有歌谣、对话等语言形式。像跳皮筋时唱的童谣:“小皮球,香蕉油,马兰花开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和着节奏跳,既协调、不易出错,又不会感到累。儿童游戏中经常伴有歌谣和对话,主要是为了加强游戏的形象性。而儿童认识事物,主要正是通过形象的动作和语言来进行的。在游戏活动中一边做动作,一边唱歌、对话,既使游戏活动变得更加形象、更富有真实感,对提高其语言技巧能力又大有益处。

我们在调查中走进了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沙河第二中心小学,这个小学在操场边的空地上开辟了一个传统游戏专区,设置了十余种传统游戏项目,孩子们在课余就可以在这里尽情地游戏。这种游戏实践,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尝试中摸索,在体验中成长,在游戏中得到快乐,在参与中感受幸福,在合作中学习相处。游戏中相互交往所形成的欢乐气氛,能够有效引导孩子的行为思想。孩子通过游戏彼此交流,表达自己的思想,学会建立友谊,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培养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实践证明这种游戏中所产生的集体气氛,是孩子们的主动性、创造精神和思考能力养成的重要环境条件。

三、玩出新花样:我的游戏我做主

要让传统游戏进入儿童生活,我们还要发挥创新精神,创编、创新游戏,玩出新意,玩出成就感。

首先,可以改变游戏的工具及制造方法。传统游戏大多采用自然材料或自制玩具,这有助于培养儿童独立思考、动手创造的能力,并使他们产生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之情。创新传统儿童游戏也应该注意从培养儿童独立思考、动手创造的能力方面出发,我们完全可以想办法让儿童自己制作游戏道具,儿童在利用自然材料自制游戏道具的过程中,独立思考,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自然界中的沙石、贝壳、冰雪、麦秆、花鸟树虫等都会带给儿童无限的灵感和欢乐,他们会深深感受到自然的伟大,从而产生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之情。在倡导传承的同时,结合现代孩子的生活,激发孩子改变游戏工具及制造方法,搞小发明小创造。比如“打陀螺”,可以用不同的材料来制作陀螺,看哪种材料的陀螺转得又快时间又长。还可以在木陀螺上涂上不同色彩,画上不同的图案,比比看谁的陀螺转起来视觉效果最棒。我们也可以让孩子发挥想象力,把陀螺制作成各种形状。

其次,要大胆改变游戏的玩法。传统儿童游戏因为在民间流传时间较长,所以游戏的内容与现代社会存在严重的脱节,如果在内容上不加以变化创新,就很难让孩子真正理解游戏,不能真正投入到游戏中去,游戏的可玩性和作用都会大打折扣。如过城门,现代城市孩子很难理解游戏中过城门的意思,那么,我们可以把这个游戏的场景布置为路口,城门变为红绿灯,内容也就由过城门改为过路口,这样一方面贴近孩子的生活,另一方面也能在游戏的同时培养孩子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

儿童传统游戏历经多年传承,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规则。我们可以在孩子中间搞“传统游戏创新玩”比赛,比如“老鹰捉小鸡”,传统的游戏到老鹰捉到小鸡就结束了,在新玩法当中,我们可以加入“鸡妈妈救小鸡”的环节。“鸡妈妈”可以救每个“小鸡”一次,救的方法由“老鹰”规定,可以是猜谜、唱歌、算题等,如果救不到“小鸡”就失败了。再如跳绳,不借助绳子,而凭借想象,跳看不见的绳子,等等。这样,同样一种游戏多种不同的玩法会让孩子们觉得更加有意思,他们自然就会喜欢传统游戏,走出自己的小圈子,进入到小伙伴中集体游戏。

最后,要注重在传统游戏中融入更多现代因素。要让古老的传统儿童游戏涣发出现代的气息,真正为现代儿童所喜爱,就必须在传统游戏中融入更多现代因素,对传统游戏的形式进行创新。例如引入现代游戏中的“角色扮演类”、“冒险类”、“模拟类”等游戏元素的新形式,充分发挥儿童的想象力。如在“老鹰捉小鸡”中,将游戏的场景改变成目前儿童熟悉和喜爱的“喜羊羊与灰太狼”,老鹰换成了灰太狼,小鸡们则换成小羊们。儿童在成人的帮助下,再借助自己的想象,就能够将传统的游戏幻化成一场想象的盛宴、精神的狂欢。同样捉迷藏、丢手绢等传统游戏都可以像这样引入孩子们最喜欢的流行元素。因为这样会更贴近当代儿童生活,自然也就更容易被儿童接受。

儿童传统游戏的主体创新,是创新实践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儿童传统游戏往往非常重视规矩,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但过于讲求“规矩”会禁锢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天性,非常不利于儿童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与现代儿童教育观是背道而驰的。对于儿童传统游戏,我们要发挥儿童在游戏中的主体作用,倡导“我的游戏,我做主”。老师在游戏中要注意自我定位,老师只是儿童游戏的引导者。在游戏过程中尽量不要过多干预儿童,要引导儿童理解游戏,启发儿童开动脑筋,想办法在不脱离游戏核心主题的基础上自己设计游戏。增强儿童自主性,大胆进行想象、创作,使自己成为游戏活动真正的主体。在儿童在游戏中发挥主体作用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这个主体不仅仅是儿童个体,而是参与游戏的整个集体。这主要是针对现代儿童,由于独生子女的关系,大多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在传统儿童游戏创新过程中,应该注意儿童集体意识的培养,使其养成团结协作的精神。

儿童传统游戏的创新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创造性的设计过程。一个传统儿童游戏的重新设计是否成功?它的成效如何?这都要有一个评价标准,以保证我们的工作没有偏离最终的目标。通过长期实践,我们认为这个评价标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判断:是否符合儿童传统游戏的健康发展方向,是否承袭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否符合现代儿童的特点和需求,是否具有持续性和可玩性。在进行儿童游戏的创新和实践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绝不能以丧失文化内涵为代价,儿童传统游戏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精神是其精华所在。

创新儿童传统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会宽容、理解;有规则、有竞争、有目的的创新型传统游戏,还能让孩子掌握现实规则,从而切身理解什么是自由、什么是限制、怎样适应现实规则等;让孩子学会努力,学会怎么样与人和谐相处,如何通力协作,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创新型儿童传统游戏既有娱乐性又有竞争性,在游戏中获胜,能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当面临失败所产生的挫折感时,又促使孩子忍受挫折,克服弱点。因此,传统游戏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当然,如何创新开发出承袭我国文化传统、满足我国儿童需求、符合儿童游戏发展方向的优秀的儿童传统游戏,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其中不仅涉及时代特点、儿童生理和心理特征、儿童传统游戏发展现状及文化潮流的发展,而且涉及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等众多方面的知识,需要我们不断探索,通过不断的创新与实践,将儿童传统游戏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朱自强.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渐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

第8篇:童年游戏作文范文

(湖南省人民政府直属机关第一幼儿院,长沙 410011)

[摘 要] 民间传统游戏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是促进儿童社会化成长的精神食粮,有助于儿童健全人格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幼儿园必须秉持适宜性和教育性原则,本着丰富园本教育资源、拓展游戏内容、开发游戏活动形式的目的,通过整体性继承、改造性继承、派生性继承等途径传承与创新民间传统游戏。

[

关键词 ] 民间游戏;传统文化;教育资源

一、民间传统儿童游戏的教育价值

(一)民间传统游戏蕴含的游戏精神是儿童社会化成长的精神食粮

积极的伙伴之间的社会化更可能出现在自由游戏中,而不是出现在成人组织或设计的活动中。民间传统游戏使儿童三五成群一起游戏,通过互相协调、模仿,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使儿童助人、合作的心理品质得到发展,并学会自己解决人际矛盾,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在约翰·胡伊青加看来,游戏精神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平等的原则。游戏双方要承认对方作为一个平等对手的资格,而绝不能把对方视为较自己低劣的异己,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二是公平竞争的原则。这不仅仅是游戏与竞赛所要遵循的规则,实则是人类共同生活与活动的一种基本精神和准则,可以超出游戏活动本身而成为“真正的酵母”,“灌注到生活的所有方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游戏精神应是所有人类个体努力寻求的精神食粮。一定民族共同体的文化亦与其游戏密不可分,其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更是受到游戏因素的影响。在民间传统游戏中,儿童不仅可以接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而且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过程中认识、了解、学习和掌握民族文化,这对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对其所处民族共同体的发展,乃至人类美好明天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民间传统游戏蕴含的游戏品质有助于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

民间传统游戏有助于儿童良好个性与意志品质的发展。民间传统游戏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娱乐性,儿童在游戏中享有充分的自由,没有任何干预,自娱自乐,其情绪必然是放松的,没有任何心理压力。虽然民间传统游戏也带有竞争性,但这种竞争是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因此当儿童在游戏中获胜时,能体验到集体合作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的归属感与集体荣誉感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当然在游戏中儿童也有可能失败,这会使他们产生挫折感,但民间传统游戏的趣味性会吸引着他们继续游戏,使他们能够忍受遇到的挫折,克服自身的弱点,继续参加游戏.这可以培养儿童承受挫折的能力与活泼开朗的性格。大多数民间传统游戏都有很明确的规则,由于这些游戏规则是必须遵守的,因此在游戏中,儿童必须不断克服自身弱点,摆脱自我中心主义,遵守规则,逐渐形成优良的意志品质。

(三)民间传统游戏蕴含的创新精神有助于开启儿童的“创新之门”

在民间传统游戏过程中,儿童对材料的选择与运用、对规则的制定与遵守、对玩法的学习都属于儿童的创造性行为。如《拍手》游戏伴唱的儿歌是“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娃娃开飞机;你拍二,我拍二,两个娃娃打电话;你拍三,我拍三,三个娃娃爬雪山……”儿童吟诵儿歌并随儿歌拍手或根据儿歌内容自编动作,有助于儿童想象力与创造力的进一步发展。又如《跳房子》游戏,在每次游戏前儿童必须自己商定游戏规则,是单脚跳还是双脚跳,串珠每次移动几格等,如此有了统一规则,儿童才能开展游戏,而制定规则需要儿童动脑筋,也就能够促进儿童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选用民间传统游戏的基本原则

由于民间传统游戏产生于民间,历时悠久,有较强的地域性、时代性,因此在运用到幼儿园之前必须深入分析原始素材,不能盲目照搬照用。一般来说,挖掘原始素材中潜在的教育资源应坚持两个基本原贝则——适用性与教育性。所谓适用性,指民间传统游戏是否与儿童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相适应;所谓教育性,指民间传统游戏是否有利于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和幼儿园文化品质建设。

根据上述价值取向,民间传统游戏作为教育资源的原始素材大致可为三大类别:一是整体淘汰类游戏。这类游戏完全没有适用价值和教育潜质,甚至有损孩子身心健康,因此可以直接淘汰;二是整体继承类游戏。这类游戏有适用价值和教育潜质,游戏内容、规则和器材都比较科学合理,又是孩子们玩起来很喜欢很投入的优秀民间传统游戏,因此可以作为很好的教育资源,直接纳入儿童活动,直接整合到幼儿园园本课程中;三是改造继承类游戏。这类游戏在内容、形式、玩法、规则、材料等某一方面不完美或不适宜于儿童,但还是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只要稍作改良就可成为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游戏,可根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法新玩”的基本原则,结合幼儿园教育和儿童年龄特点,运用分离、嫁接、移植、转换、改造创新等方式,将民间传统游戏融人儿童教育、游戏活动之中,构建一种新型的儿童教育体系和游戏体系。

三、传承与创新民间传统游戏的主要路径

(一)基于“发展适宜性”原理整体性继承

整体性继承民间传统游戏,必须强调以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为基础,但我们并非主张“儿童中心论”,而是主张以儿童适宜发展为中心,将游戏中的知识、儿童、社会统一起来,系统设计活动内容及形式。这就需要考虑游戏与儿童发展的相宜性。具体而言,一是时间上的相宜性,游戏内容的选择要与季节相吻合;二是与儿童发展水平的相宜性,游戏内容的安排必须适合不同年龄儿童的发展水平与需求;三是与地域文化的相宜性,体现地域特色是游戏课程资源运用的基本前提,也是不同于普通游戏活动的价值之所在。课程地域化要求挖掘有地域蕴涵的教育资源,从地域的自然、文化和社会特点出发,选取适合儿童学习的地域素材和活动,以加深儿童对所处地域和自己生活的认识与了解。

(二)多种路径改良现有游戏

为了使民间传统游戏更好地传承下去,要尽量吸收民间传统游戏的精髓,选择积极有益的部分,根据实际对民间传统游戏的内容、玩法、材料、形式等诸方面进行适当的改造创新,以满足儿童游戏的愿望,主要包括以下路径:

1.推陈出新,改编游戏内容。有些民间游戏所展现的生活背景和内容或离儿童有些距离,或在思想性上有些局限,已不符合时代精神,或在趣味性上还不够生动,或相配的儿歌、童谣有些粗俗,或缺少亲切感等,这就要求教师对民间传统游戏的内容进行改编,使之能够与儿童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2.古法新玩,改变游戏玩法。民间传统游戏的玩法也是人为创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也给教师和儿童提供了自由探索、大胆想象的机会,如可以是一物多玩,也可以是多物多玩,还可以是几种游戏组合混搭,使一种游戏玩出不同的花样,激发儿童对游戏的兴趣,使其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3.移植嫁接,扩展游戏价值。所谓移植是将传统的民谣或现代的儿歌移植于民间传统游戏之中,使民间传统游戏内涵更加丰富,作用更加突出。所谓嫁接是将民间游艺活动、民族艺术活动与民间体育游戏进行组合,然后将变式的民间传统游戏运用到教育活动中来,让儿童在愉悦的嬉戏中,练习各种动作,促进身体协调性与灵敏性的发展。

4.灵活多样,变换游戏形式。民间传统游戏规模可大可小,人数能多能少,形式多样,在具体运用时可根据时间、空间、场地、参与人数、儿童学习与玩耍需要等实际情况变换游戏形式。如有些游戏可以采取混龄的方式进行,提供大带小的机会,其中小班儿童可为旁观者,中班儿童可为参与者,大班可为指导者,让年龄大的儿童在教育指导年龄小的儿童的过程中也获得发展。

(三)“迁移”开发新的游戏

第9篇:童年游戏作文范文

关键词:游戏;写作教学 ;小学语文

一、游戏介入小学写作教学的意义

儿童是天生的游戏者,喜好游戏是其天性使然,教育如果顺应儿童这种天性,就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也提出“游戏是儿童的生命”的观点。[1](p8)如是,在小学阶段作文教学中,也应考虑引入游戏元素。

首先,游戏元素介入写作教学是儿童个体成长的需要。

游戏是儿童在世界上的一种存在方式,从很大程度上讲“儿童的生活可以说就是游戏”[2](p157)而写作源自于生活,是一种生命的律动。如是,游戏元素介入写作教学实质是对儿童天性的保护,有利于儿童的个体成长,更是对他们生活的一种真实反映。

其次,游戏元素介入写作教学是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一种独特阐释。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在第一学段的写作提出的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第二学段:“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在这两条要求里面,最关键的是“有兴趣”和“乐于表达”。如何让学生在枯燥乏味的写作面前提起“兴趣”“并乐于表达”?游戏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作为天生的游戏者,儿童更愿意在游戏中学习。一方面他们可以获得娱乐,从中寻找到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他们又可以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二、游戏元素介入写作教学的方式

从当前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成果看,游戏元素介入到小学写作教学主要有三种方式:合一式,促动式,辅助式。

(一)合一式。所谓合一式是指把游戏元素融入到写作教学中,使游戏和写作以同等的关系存在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互相包容,不分彼此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在游戏中既练习了写作,而写作本身又是一种游戏。台湾著名特级教师沈惠芳老师在一节“老歌新唱”[3](P47-52)的写作课堂中,试着将游戏和写作合为一体,开展游戏写作。此次游戏写作共分成四个环节,“唱一唱”、“数一数”、“想一想”、“写一写”,环环相扣。整个写作活动的最大特点是游戏与写作的同步开展。“唱一唱”、“数一数”、“想一想”其实是写作前的一种“变相构思”,在这种构思中游戏充当了一个重要角色,成为串联起整个写作活动的一条链子,游戏做完,学生的写作也随之完成。学生不仅收获了游戏所带来的快乐,还得到了写作上的训练。

综上,“游戏”以“合一式”的方式介入“写作”,两者相辅相成,和谐共生,能使学生的写作在轻松快乐的游戏中自觉的得到实现。

(二)促动式。所谓“促动式”在这里是指通过游戏的开展来带动儿童的最终写作的一种教学方式。此处,游戏活动本身就是为写作的进行提供一种内在的催化作用。这种形式最明显的特点是先玩游戏后写作:儿童先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尽情玩游戏,游戏做完后,学生再根据自己的游戏体验,写下游戏活动中的见闻或感受。儿童从乐趣无穷的游戏中受到促动,从而自觉地爆发出倾吐、写作的欲望。

丰富的游戏体验和深刻的启发意义让学生的思维达到了一个高点,再加上游戏中有充分的写作准备,此时的写作便成了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三)辅助式。所谓辅助式,是指在写作教学中或是正式进入写作教学前通过设置游戏来辅助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的一种写作教学方式。既然游戏能够满足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给他们带来快乐,启发他们的思维,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设置游戏来辅助达成教学目标。

众所周知,游戏有着活跃课堂气氛,缓解学生紧张心理的功效。但随着对“游戏”认识的深入,我们发现游戏除了活跃气氛,放松学生心理外还可能使教学活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儿童在游戏过程中表现出很多不同的经验和知识,而且在游戏过程中这些经验和知识都可以共享” 。[4](P118)以上案例不是一次真正的游戏写作课,但它具备了儿童游戏写作的基本特点,集娱乐性和表达性于一体。

三、关于游戏介入写作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游戏时,要注意突出其“趣味性”。学生之所以喜欢游戏写作,其根本动力在于游戏能够满足其快乐的心理需求。因此,在游戏写作教学的开展中,教师所选取的游戏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这样才能迎合学生的“趣味”心理。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的趣味不尽相同。与此同时,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主导者,要注意挖掘游戏潜在的趣味性,组织学生玩出新意,过于老套的游戏只会让学生缺少“玩”的兴趣,不能从根本上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这将无益于写作的有效训练。

2.游戏的选择要符合课堂实际,便于操作。游戏写作教学更多的是在课内进行,如此,就免不了受环境和时间的局限。故相应地,教学中所选游戏就要符合课堂实际,既便于学生开展,也便于教师对课堂进行掌控。

3.游戏时,教师要融入适当的写作指导。游戏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不可能漫无目的。游戏写作教学,最怕的就是学生陷入“高高兴兴玩游戏,无精打采写作文”的教学怪圈。许多成功的游戏写作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教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思维的开发、创造力的发挥、写作的水平提升有很大作用,甚至会牵扯到整个教学活动的效果。

小结:游戏写作教学虽不完美,但其所具有的优越性也是有目共睹的。它顺应了儿童的天性,是对儿童学习主体地位的强调,符合儿童发展的教育理念。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游戏”正被许多老师吸收和运用着,并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融入到小学写作教学中,本文所例举出来的方式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还有其它方式。现在,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充实游戏写作教学理论,探索实际教学操作中出现的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使游戏写作教学研究不断趋于完善。

参考文献:

[1]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上卷[M].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

[2] 张毅龙 .陈鹤琴教学法[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