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药师工作总结报告范文

药师工作总结报告精选(九篇)

药师工作总结报告

第1篇:药师工作总结报告范文

对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的落实,对于一个临床药师来讲,长期以来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每一个医疗机构专职做此项工作的人员(大多是临床药师)都有这样体会。通过笔者几年工作及许多有识之士的指点,做以下总结,与大家共同探讨。

网站

1 老百姓对不良反应的误区

1.1 中药也有不良反应 利巴韦林、抗病毒颗粒是西药,鱼腥草注射液和板蓝根则是中药针剂或传统中药。人们习惯性认为:中草药是无毒无害的纯天然药品,但新闻背景中报道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恰恰是由中药鱼腥草注射液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任何药品,包括中药,其不良反应都是客观存在的,对此我们根本无法避免,而只能考虑如何把不良反应降到最低。有关中药没有副作用的观念是错误的。从国家不良反应监测报告中可以看出,由中成药引起的不良反应,约占药品不良反应10%~15%或更高,并呈较明显的上升趋势。一些常用中成药,如壮骨关节丸、感冒通片等,均可引起肝肾损害、出血等不良反应甚至死亡。中药应用已有上千年历史,古代中药书籍中对其所存在的毒性或不良反应也有所记载,中药取材也不仅限于人们常见的草药,还包括动物、矿物等,尤其是来源后者的中药材,若误服滥用则很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1.2 常用药并不等于保险药 板蓝根是中成药,也是防治感冒的常用药,这类药品也有不良反应?越是常用药,因其使用面广,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更大。以板蓝根为例,其服法、用量必须严格遵照包装上的药品说明,滥用也可能出现副作用。有患者因连续服用了板蓝根冲剂,出现头昏、胸闷等症状。人在健康状态下过多服用板蓝根,会伤及脾胃;极少数过敏体质患者,也可能因服药引发过敏等不良反应。鱼腥草注射液是一种中草药复方制剂,临床上使用也较普遍。该注射液中含许多大分子物质,若经静脉输入后,未除尽的半抗原有可能与血浆蛋白结合,才可能导致过敏反应。使用该注射液前,应认真检查药物,如果出现混浊、沉淀、变色、漏气等问题不得使用。此外还要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控制给药剂量、浓度、滴注速度、给药途径。注射后观察病人尤其是老人、儿童用药后的反应。

网站

1.3 有不良反应不等于无安全性 药品出现不良反应,并不意味着其安全性大打折扣。因为,不良反应是所有药品都可能出现的情况,药品不良反应只是个概率问题,即它总会出现,无非是出现多少的问题。只是这种药品对绝大多数患者而言,依然是安全的。用药产生不良反应基本无法预测,因为一种药物往往具有多重的药理作用,药物的剂量、剂型、用药途径的不同,药物的相互作用及赋形剂的影响,不同种族、不同年龄、不同性别,还有胖瘦程度、营养状况、血型、遗传因素、病理生理状况的不同,以及环境因素,都会使每个人反应的情况不一样,对药物产生的敏感性不一样,而产生不尽相同的不良反应。但其实,如果药品本身不是假劣药品,再排除以下情况:误服误用,超量服用,服用时间过长,服用方法不当(如一些中药煎煮时间不足),用药途径不当(如作为肌肉注射用的中药注射液被用于静脉注射)等等,正确服用药物,还是能够保障用药安全的。

1.4 假劣药品才会引起不良反应的误区 许多人认为,只有使用了假药、劣药,或用药不当,才会引起不良反应。事实上, 许多经过严格审批、检验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的情况下,也可能在一部分人身上出现不良反应。据介绍,由于受到医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许多药品的不良反应情况在审批上市前难以完全掌握,包括有些原来不知道的、严重的不良反应。由于个体差异,不同的人对同一种药品的不良反应表现会有很大差别,有的人反应轻,有的人反应重;有的人是这种反应,有的人是那种反应。

1.5 说明书里列举不良反应少的就是好药的误区 目前,国际上对于药品使用说明书中描述不良反应的部分要详细到什么程度,还没有具体的规定。但有的药品说明书中对药品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叙述很少,实际发生的不一定少。一个负责任的生产企业,才会充分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把产品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尽可能详细地告诉用药者。

1.6 非处方药不会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误区 非处方药本身也是药,总体来说其不良反应比较少、比较轻,但这不是绝对的。有些非处方药在少数人身上也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能导致死亡。因此,非处方药也要严格按照药品使用说明书的规定服用,不能随便增加剂量或增加服用次数,改变用药方法或用药途径。

1.7 中药的不良反应比西药少 现在许多中成药、中药新剂型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并不少。使用中药讲究辨证施治、合理组方、一人一方、随证加减,还需要质量好的药材、科学的炮制方法。在这样的情况下服用中药,有助于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但如果不遵守辨证施治的原则或辨证不当,组方不合理,或中药材质量有问题,也可能引起不良反应。例如,不少人用人参滋补身体而引发不良反应。

1.8 新药比老药的不良反应少的误区 总的来说,必须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国家才会批准一种药品成为新药。但是,新药的优点不一定都表现为疗效高、不良反应少。新药上市时间短,有时难以发现一些罕见不良反应、迟发性反应、发生于特殊人群的不良反应。因此,新上市药品的不良反应更要警惕。网站

近年来,人们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关注与日俱增,但目前,作为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中最基础部分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工作,却存在着报告主体上报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报告的数量和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甚远等诸多不足,导致迟报、漏报的状况时有发生。

针对这样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现状,有关专家表示,站在医疗前沿的广大临床医师以及药师,应负起更大责任,成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尖兵;同时,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也应积极参与到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2 医生对不良反应报告的误区

医师顾虑重重。临床上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医生的观点是:患者出现的症状有可能是药品不良反应,但如果上报,不仅过程麻烦,而且调查起来也有很多说不清的东西,究竟是用药不当,还是后续输液的方式不当很难说清;不仅如此,药物使用过程涉及不同的医生、不同的护理人员,如果因为报告而引发纠纷,处理起来会很麻烦。尤其是已经处理完了,患者的症状好转、无大碍时,就不再自找麻烦去报告了。经调查示:我国临床医生在处理不良反应上报时,态度十分消极。

曾有人调查,了解我国临床医生对药品不良反应上报的一些情况。调查发现,参与调查的500名临床医生中,46%的医生在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后选择 “等一等,看看能不能解决,能解决就不上报”,11%的医生选择“不会上报”。不上报的理由中,占较高比例的是:医生、药企和患者本身的责任划分不清晰 (23%);上报机制不完善,报了也没用(23%);医患关系紧张,上报了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21%)。可见,临床医生在处理药品不良反应过程中顾虑重重,是影响不良反应报告的重要原因。临床医生普遍认为:在处理疑似与用药相关的病例时,肯定会考虑究竟是药品不良反应,还是患者的原发疾病发展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医师缺乏药理、药物代谢、药品配伍等专业知识,判断较为困难。之后医师还会进一步考虑,这些结果是否与自己对病程发展的判断失误有关,尤其是引起严重后果的事件,医生的顾虑会更多。因此,他们在处理类似情况时,大多会选择“冷处理”,不会选择及时上报。

3 药师难为无米炊

发现并上报药品不良反应是目前国内医院开展临床药学服务的基础工作之一,也是临床药师的重要工作内容,体现了临床药师在合理用药中的关键作用。但是,目前医院药师所获得的一手不良反应资料非常少,质量又差,使医院药师不良反应汇总、分析和上报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医院发现药品不良反应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临床医师主动上报给药剂科;门诊用药咨询时,以及为患者提供药物服务咨询时发现;药剂科在处理退药时发现;医院药师深入临床,了解用药情况时发现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等。

上报渠道中,最主要的本来应该是临床医师的主动上报,但是由于临床医师的顾虑,这条通道却成为获得不良反应报告最不可靠的途径。相比之下,药师直接在用药咨询、处理退药及下临床参与用药指导时,直接与用药终端接触所获得的不良反应报告更加可靠。但遗憾的是,这些报告由于药师队伍人力及工作精力的限制,数量很少,而且相对于医师的报告显得更为被动和滞后。

网站

即使药师能够从医师手中得到一些不良反应报告,但是由于报表质量较差,很可能会出现报表不具研究意义的情况。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第十四条明确要求:《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的填报内容应真实、完整、准确。但是,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曾经对基层不良反应报表质量进行过相关研究,发现比较规范的4级和3级报表仅占61.3%,基本没有使用价值的2级以下报表占38.7%之多。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药品不良反应临床资料记录比较简单,突出表现在药品不良反应过程及处理情况两方面。药品不良反应过程要求详细记录患者用药后多长时间出现反应,对不同的表现要有详细的描述,如“皮疹”,要对皮疹的形态、部位、面积等内容详细记录。在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的报表中,有的仅仅记录了 “皮疹”。不良反应处理情况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治疗不良反应用药记录不详细或未记录,二是不良反应好转或治愈时间未记录。尤其后者,直接影响对药品不良反应严重程度的评价。

其次是用药情况记录不规范。如使用“先锋4号”、“左氧”、“硝甘”等简称,致使药品商品名、通用名记录不规范;药品的剂型选择错误,如把“胶囊”写成“片剂”等;药品生产企业名称使用不规范的简称;用药原因未使用规范的医学术语,如“抗感染、支持”等。

第2篇:药师工作总结报告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大、届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药品安全问题,坚持“标本兼治、打防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强化监管措施,狠抓工作落实,进一步强化药品零售企业驻店药师的管理,加大对药师不在岗或在其他单位兼职行为的整治力度,切实提高药品安全保障水平,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公众用药安全。

二、整治的范围与重点

(一)重点范围:全市药品零售及零售连锁企业。

(二)重点内容:

1、驻店药师虚岗、兼职。重点检查企业是否存在许可验收和认证时药师是临时在岗,过后就不在职在岗,有虚岗行为;是否有在其它企业兼职行为;是否有在药品零售企业申办及变更等过程中,提供虚假证明的违法行为。

2、异地药师在我市从业(外地取得药师资格的从业人员)不在职在岗行为。

3、驻店药师的配备信息是否与药师实际在岗保持一致,在岗的驻店药师是否与上墙公示的信息一致,是否未按规定佩戴驻店药师胸卡及未按规定将驻店药师《资格证书》复印件悬挂于营业场所醒目位置。

4、驻店药师不在岗,且未摆放“药师不在岗,暂停销售处方药和甲类非处方药”告示牌;未按规定审核处方药处方,并依据处方正确调配、销售药品的行为;销售处方药不索要处方或不凭处方销售处方药,以及其它不按规定销售处方药的行为。

5、驻店药师是否素质低,药学基础知识欠缺,不能胜任患者用药咨询服务需要;是否有驻店药师拒绝向消费者提供药品使用指导和药学咨询服务的行为。

三、时间步骤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阶段(年6月21日至年6月30日)

市、县两级分别制定实施方案,召开专项整治行动工作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各(县)局于6月25日前将专项整治实施方案上报市局市场科。

第二阶段:组织自查阶段(年7月1日至年7月10日)

市、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针对专项整治行动的工作目标及任务,组织企业进行自查,并将自查情况上报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第三阶段:监督检查阶段(年7月11日至年11月30日)

市、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按照专项整治行动方案要求,针对重点问题和监管薄弱环节,集中组织力量进行全面检查,深入治理,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年12月1日至年12月10日)

市、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对专项整治行动进行认真总结,重点总结专项整治行动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措施、经验、制度、机制和办法,并将总结报告于年12月10日前报市局市场科。

四、整治措施

(一)严格市场许可准入。结合药店新开办及到期换证、认证人员变更备案工作,对药师的资质和从业经历进行重点审查,对于外聘药师要与原单位进行沟通联系加以确认,并对驻店药师在岗的可能性进行初步评估,对不符合要求的人员及时告知企业进行变更,组织药品零售企业签订《驻店药师在职在岗自律承诺书》,确保药师的到岗率。

(二)公开驻店药师名单发挥社会监督。将药店质量负责人和驻店药师情况在各县(局)网站公示,让群众监督举报驻店药师在岗情况和是否兼职,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县(市)局没有自己网站的,报市局统一在市局网站上向社会进行公示。

(三)加大媒体曝光及处罚力度。对检查中第一次发现营业时间内药店驻店药师不在岗,给予书面告诫,责令改正,并在药店店堂消费警示,告知群众该药店曾经有一次驻店药师不在岗,应谨慎购买处方药和甲类非处方药;发现两次驻店药师不在岗,将药店列入黑名单,在市局网站公示,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并在全市进行通报;发现三次驻店药师不在岗,将依据有关规定按违反GSP进行处罚,情节严重的将对其重新予以核准经营范围,直至吊销《药品经营许可证》。连锁门店出现的驻店药师不在岗问题,同时追究连锁总部的责任。

(四)加强监督检查。一是对聘用外地药师的药店列为重点监管对象,每月进行巡查;二是加大暗访和突击检查的的力度,特别是利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进行暗访和突击检查加大曝光力度,提高暗访检查的实效。

(五)发现在药店行政许可事项申办时,提供虚假证明材料或采取其它欺骗手段取的《药品经营许可证》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八十三条给予吊销《药品经营许可证》,五年内不受理其申请,并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六)强化企业自律,完善管理制度。在检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药店及驻店药师的自律意识,规范对驻店药师的在岗管理,督导企业完善驻店药师在职在岗管理制度,重点对药师请假及上、下班情况进行记录,建立企业驻店药师排班表,为监督检查药师是否在岗提供依据。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各县(市)局要加强组织领导,细化进度安排,将专项整治的具体任务逐级分解,层层落实,努力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落实到位。

(二)突出重点,强化治本

专项整治行动着眼于整治效果,标本兼治,要与换证工作和日常监管工作相结合,即突出重点又兼顾覆盖面,要创新监管,积极探索有效的监管措施,并在今后工作中坚持和落实,遏制驻店药师不在岗问题。

第3篇:药师工作总结报告范文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gularity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DR) in our hospita1,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safe and rational drug use in the clinic. Method:293 ADR cases, collected from inpatient and outpatient department and reported to national ADR monitoring center in 2013,we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Result: Of 293 ADR cases, the number of the patients over the age of 60 was the highest(114cases,38.91%); the largest number of ADR reports was caused by intravenous injection(207 cases,70.65%);ADR reports were most likely caused by anti-infective drugs(110 cases,37.54%);the main types of ADR were lesion of skin and its appendents(138cases,40.71%). Conclusion: Clinical pharmacists played a key role in the:ADR monitoring and reporting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ADR monitoring and reporting and promote rational drug use.

新修订的《ADR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于2011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体现了国家对公众用药安全的重视。药品不良反应(A D R)监测是加强药品管理,提高用药质量和医疗水平的重要手段,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本文通过对我院2013年度293例ADR报告的统计、分析,探讨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总结ADR监测工作中的经验和体会。

1、资料来源与方法

我院2013年 1 月 1 日~2013年 12 月 31 日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有效病例293份。利用Excel电子表和手工筛选方法,对 293份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用药情况、给药途径、药品类别、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类型及ADR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病例资料

在293例报告中,男性160例,女130例,男女之比为1.23:1。患者年龄最小者为1岁,最大者为85岁,发生ADR的性别和年龄分布见表1:

2.2 用药情况

在293例ADR报告中合并用药的有73例 (24.91%),单独用药220例 (75.09%);其中合并用药最多的是四种药物并用。引发ADR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常见,口服次之,引发ADR的各种给药途径病例数量与构成比见表2。

注:由于有些病例同时累及各个系统-器官,故总计例数大于293例

2.6药品不良反应的结果及级别

ADR的结果有治愈、好转、后遗症及死亡等情况。绝大多数ADR在停用药品并给予对症治疗后都会好转或治愈。 只有极少数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会引起后遗症甚至死亡。293例报告表ADR结果统计分析见下表(表5):

表5 药品不良反应的结果

Tab 5 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的级别有一般、新的一般、新的严重和严重4种情况,本年度新的、严重病例共计58例,占总病例19.80%,略低于WHO新的不良反应和严重不良反应病例总数不少于总病例数30%的平均水平。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为衡量报告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我院严重药品不良反应39例,占比13.3%,高于《2013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中严重病例所占比例4.3%的水平[1],ADR报告级别详见表6。

表6 药品不良反应的级别

Tab 6 Level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3.讨论

ADR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组人群,60岁以上老年人比例最高,占38.91%。老年人在生理、心理方面均处于衰退状态,给用药安全带来隐患。且往往身患数病,经常多种药物同时使用,容易发生药物相互作用。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老年患者的数量及在整个就诊患者的比例将明显升高。因此尤应重视老年人用药安全,实施个体化的给药方案。

表2中,静脉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远高于其他给药途径,共207例,占70.65%,与多篇文献报道一致[2-3]。原因在于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多来自住院病人,静脉注射是普遍的给药方式。静脉给药可以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给药频率、给药速度等因素及联合用药等均能成为引发ADR的因素。由表3可见,ADR涉及抗感染报告病例最多,同近年来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不良反应年度报告分析结果一致[1],这与抗感染药物种类多,使用范围广,用药频率高有关。引起ADR的药品中第2位的是生物制品,涉及药品主要有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注射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主要用于病毒性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以及继发的粒细胞减少症。引起ADR的药品中第4位的是抗结核药。涉及的药品有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乙胺丁醇片,吡嗪酰胺片、这与我院的病员性质有关。肝病及结核的诊治是我院的特色和重点专科,全市的结核和肝病病人在我院集中救治,导致上述药品在我院使用量较大。

在293例ADR报告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的发生频率最高,占,32.29%,居首位,与国内文献报道的排序基本类似[4],其次为全身性损害、胃肠系统损害和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等。皮肤及附件损害的临床表现较为直观,常表现为皮疹、瘙痒,红肿等,较易发现,而其他系统的损害较为隐匿,临床上应注意对患者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动态监测,从而及时发现ADR。

4. 我院临床药师在ADR监测方面所作的工作

4.1加强医院药学信息工作, 提高全院人员对ADR的认识

临床药学室广泛收集、整理ADR信息, 建立医院ADR数据库,同时在《医院临床药讯》中开辟了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专栏,刊登药物警戒信息,临床典型ADR个案病例、新的或严重ADR等, 大大提高全院医务人员对ADR的认识, 加强安全合理用药的意识。

4.2 开辟多种渠道,增加ADR的发现率、上报率|

渠道一,从查房、会诊及病历讨论中收集ADR病例。临床药师把ADR监测工作作为下临床的主要内容之一,做到及时发现ADR可疑病例,并进行分析与观察。渠道二,临床药师主动下病房收集ADR病例。医院不论哪个科室发生了ADR病例,只要获得信息, 药师就主动下病室与医师或护士联系,了解情况,,查看病历,要求他们填写ADR上报表,并向医师说明填写ADR监测报告表不是抓医疗事故,不是追究责任,而是对药品的有害性进行安全性防范及加强药品上市后的安全性评价,对个人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措施。处理好ADR事件后,药师将在《ADR信息记录本》上详细记录,以备日后分析学习,总结经验。渠道三、在处方点评,病历点评中发现ADR漏报病例,立即追踪,及时补报。渠道四,发动一线药学人员参与到ADR信息上报中来。医生、护士来药房退药时,如发现ADR信息,一线药学人员就发给表格,督促她们填表上报。

4.3 落实ADR 发生过程,完善填写ADR上报表

收到ADR上报表格后,药师通过亲临病房、电话指导,落实ADR发生过程,指导医师完整填表ADR上报表,特别是ADR发生过程应详细描述“三个时间、三个项目、两个尽可能”。

4.4 完好保存ADR资料,各种记录详实可查

药师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ADR信息,将记录在《ADR信息登记本》上。 接收的ADR报告表,按年度装订成册,并登记整理为《ADR接收记录本》,详细记录“上报人”“上报科室”“患者姓名”“怀疑药品”“ADR名称”“ADR性质”“相关性分析”等项。其中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将在《ADR病例记录本》上详细记录相关信息及发生过程,保留第一手资料,有利于学习分析,总结经验。

ADR 监测对于药品上市后的安全性再评价意义重大。在宣传和完善 ADR 监测制度的同时应加强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才能真正减少 ADR 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3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4-05-14/2014-08-20.

[2] 吴海志. 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分析[J].海峡药学,2010,22(5):242.

第4篇:药师工作总结报告范文

[关键词] 药品; 药品不良反应; 监测; 体会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9-73-02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和增强医、护、药人员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工作意识,加强ADR监测宣传、培训工作、提高医务人员ADR的认知度、探讨减少ADR的漏报率方法,对保障临床安全用药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建立医院ADR监测网络

1.1 成立医院ADR监测小组

ADR监测是临床药学的内容之一,是集专业与管理一体的复杂的综合技术工作。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是ADR监测的领导机构,在该委员会下设立ADR监测小组,由分管院长和医务、药剂、临床人员等专家组成,负责ADR监测的相关事宜。办公室设在ADR药剂科,配备计算机、打印机等,日常工作由药剂科负责。

1.2 建立医院ADR监测报告制度,制定ADR报告程序

1.2.1 制定《ADR监察报告制度》 明确药师、医生、护士、管理等人员的职责和相互关系;规定医院所有的医师、药师、护士等人员均有报告ADR的义务,鼓励患者自愿报告ADR。

1.2.2 ADR报告程序 ①医师、药师、护士发现可疑ADR;②填写ADR报告表或电话报告药剂科;③据报告的ADR进行文献检索,有相同或相关的报告时,将检索结果反馈给报告者,并进行必要临床调查,排除用药不当的可能。④由专人负责收集、整理、审核全院用药中发生的ADR,按规定上报。对于严重的、新的ADR病例,先经医护人员诊治和处理后,及时报告。

1.2.3 为避免可能引起的纠纷及混乱,报告过程中的涉及者及接受报告的科室应对报告内容保守秘密 对因ADR而致严重后果,经治医师未报告或干扰阻挡报告者,要追究责任。

1.3 建立医院ADR监测点

要有效推行ADR报告制度,把ADR报告制度作为一项经常工作来进行,宣传ADR监测工作的意义、目的、方法和报告制度,发动全院职工积极参与,建立医院内ADR监测网络,落实具体到各科室,使各病区都有监测员,便于及时联系和开展工作。

2 加强药学信息交流实现网上直报ADR

2.1 收集、整理ADR 信息,建立ADR档案

建立ADR档案包括国内、国外的和中药、化学药的及处方药、非处方药的各种ADR 信息,尤其是一些新的信息,信息来源应可靠、科学、具有权威性。

2.2 信息共享和网上直报ADR

便于在Internet上查询有关文献,加强与其他医院和监测机构的联系,实现信息共享和网上直报ADR。针对医院医护人员收集和填写ADR报告表不规范,由药师整理,并采用网上直报ADR,对漏填的项目便于及时收集,较好地解决了填写的ADR报告表退修问题。

2.3 主办《医院药讯》介绍和宣传合理用药、ADR、药事管理等

在ADR栏目及时介绍ADR鉴定、监测、防范进展、通报ADR等,通过收集并报道本院的ADR 报告情况;及时将一些老药新的ADR、初次在本院应用的新药的ADR 及有关信息向全院,以提醒医务人员,供其诊疗参考,达到提高医务人员的安全用药意识,并参与此项工作。

3 加强ADR监测宣传培训工作,提高监测力度

3.1 积极开展培训和宣传工作

医院认真组织学习卫生部、SFDA共同颁布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认识到新的《药品管理法》对ADR监测作为重要任务提出,实施ADR监测管理是贯彻《药品管理法》具体体现。针对医院ADR监测体系不健全、报告数量少、医生对ADR普遍认识不足的实际情况,医院加大ADR监测工作力度,积极开展培训和宣传工作。

3.2 认真收集和规范填写ADR报告表并及时上报

要求医药工作者应及时填报每一个ADR报告,并以规范化的格式和要求填写。

3.3 强化护士的药物安全性意识

护士直接接触病人,掌握ADR 的第一手材料。应定期对护士进行培训,介绍ADR知识(概念、鉴定、监测、防范方法),提高护士的药物安全性意识和参与度,有利于ADR 的监测。

3.4 发挥药师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的作用

加强对药学人员的教育,对药学人员的教育工作的目的是使药学人员提高监测意识,认识监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药学人员掌握报告方法。充分发挥医院药师在ADR报告和监测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医务人员有责任和义务将用药后发生的ADR按规定报告,医院药师在ADR报告中起关键作用。医院药师主要应做到:(1)必须能对处方用药作出正确分析、评价;对其中药品的相互作用的潜在的不良影响能正确判断,并交代病人怎样正确使用药品,防范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2)必须能正确解答病人及其他医务人员的用药咨询问题,促进合理用药。(3)能充分利用药学、基础医学知识、计算机文献检索知识,对临床使用中出现的药品不良反应及时进行收集、整理、分析、评判、报告。(4)认真收集和规范填写ADR报告表并及时上报,对ADR进行定期分析是广泛搜集ADR信息的一种形式,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发现严重的或有潜在危害的ADR,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4 深入开展ADR监测存在的问题及其方法

4.1 困难和问题

(1)ADR监测工作在医院还刚起步,未将ADR监测工作纳入医疗常规工作和医疗质量控制内容;未将ADR监测工作纳入个人考核指标;专业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2)认识上的误区是ADR报告的不足的原因。①医院领导重视不够。②对ADR的报告认识不足;不理解ADR监测的重要性,不了解该项工作是一项法定任务,是保障用药安全、提高医疗水平的社会公益事业,因此缺乏积极性和责任心。③医师顾虑可能对患者的药物治疗有过失(ADE);④医务人员滥用药引起,害怕报告可能带来不必要的调查和牵连;⑤害怕暴露治疗措施中存在的问题,引起医疗纠纷,因而不愿意报告不良反应,甚至千方百计掩盖在药物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真象。⑥医务人员认为他们重要的是做好本职工作,而没有必要去报告;⑦医务人员认为报告仅仅在于怀疑,加重了医疗任务,怕麻烦,对可疑不良反应不想深究,胡乱填报了事,造成严重错报漏报、不良反应报告表质量太差。⑧有些医务人员收集ADR病例,是以论文的形式发表,而没有去报告;⑨医务人员认为只要在医院内使用的药品都是安全的;报告最好来源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中心,而不是自身;⑩医务人员的ADR知识水平有限。

(3)技术问题是ADR监测工作中的难点。①当出现某种“不良事件”时,总是从疾病本身找原因,对药源性疾病缺乏认识,造成误诊,延误救治时间。②混杂因素太多,原患疾病的临床表现与ADR类似,用药品种太多、治疗手段太复杂,因而无法判定相关性。③填表时间拖延过长,回顾性不准确,填表不认真,缺项多,因而无法对报表分析评价。

4.2 深入临床,服务临床

为了配合开展ADR 监测工作的需要,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我们派药师深入临床科室,将ADR 监测与药学服务工作相结合,充分发挥药学服务的作用。

一方面通过药师深入临床,既提高了药学人员的临床知识,获得一定的医学知识,又加强了与医师之间的沟通,让药学服务真正发挥纽带作用,更好地为临床服务,更好地开展ADR 监测工作;另一方面,药师通过下临床,参与临床用药,及时、正确地为临床医师提供用药知识,帮助医护人员解决一些用药问题,在发挥药师作用的同时,也取得临床医务人员对药剂人员的信任,使得他们愿意上报ADR病例。因此,药师下临床能及时获得ADR信息,在第一时间协助医务人员解决ADR 事件,及时监测到ADR ,为病人用药安全提供保障。

4.3 提高ADR上报的数量的方法

ADR是监测,监测应该有线索,线索是什么?简单说线索即是痕迹,我们应重视多重线索即主线索、副线索和隐线索。积极开拓线索的其他来源,接到线索马上去观察了解。巧设情感线索,尽现监测技巧,可以提高ADR监测水平和上报数量。

ADR监测的途径有:①医务人员主动上报;②药师深入临床时发现;③门诊用药咨询时发现;④为出院病人提供药学服务时发现;⑤院外病人通过免费药物咨询时发现;⑥其他。

寻找ADR的线索有:①医生,药品影响生化异常线索漏报。②护士,直接接触病人,掌握ADR的第一手线索。③药师:咨询、退药、老病号经常询问用药情况也有线索、处方提供线索如开抗甲状腺药物和升白药等类似的线索比较多。④病人,有的主动向医生、护士、药师诉说ADR。关键是我们应该有责任心和敏锐的观察力。⑤医药代表、生产和供应单位有义务支持使用单位的ADR工作,医药代表或业务员和医生关系不一样,容易知道药品的ADR,目前,有的单位通过医药代表找医生填写ADR报告的方式。

5 ADR监测为医院带来的效益

对ADR 进行监测和报告能够给医院及全体医务工作者和患者带来的益处是降低药疗风险,包括:(1)通过对ADR多的药物或者对患者ADR的跟踪以及药物流行病学在医院的应用监测,可降低医院内的药源性疾病(指药物所引起的疾病,它既是医源性疾病的组成部分之一,又是ADR的延伸)和ADR的发生率。(2)通过ADR监测可评价药物治疗的安全,特别是新药和ADR严重的药物。(3)通过ADR监测预警,可增强医院职工和患者的ADR意识。(4)通过对全院的药物使用的评估,能为医院提供更多质量可靠、疗效确切、ADR小的药物。(5)通过ADR监测可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促进临床药学的发展。(6)通过ADR监测可提高护理质量,推动相关的医疗质量工作。

第5篇:药师工作总结报告范文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 报告 回顾性分析?

随着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工作在我国的实施和不断深入,adr给患者带来的危害,已日益受到医务工作者的重视。因此收集、整理、分析和评价adr报表并及时反馈相关信息是 医院 药学人员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现将我院2007年1月一2009年6月上报的182份adr报表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以期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征,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1 资料来源?

1.1 ad资料来源与方法?

收集本院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上报的adr有效报告182份。报告采用自愿上报方法,由门诊和住院医师、护士报告,或由药师与患者直接交流及查病历发现后上报.其中,临床医师上报121例,护士上报13例,药师上报48例。?

1.2 分析内容 ?

对adrs所涉及到的药物类别:给药途径、adr临床表现、处理方法等内容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

182例adr报告中,男83例,女99例;患者年龄最小9个月,最大78岁,adr在不同年龄段的病例数。??

2.2 不同给药途径分布?

由统计结果可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为81例,占总例数的80.20%,随着给药途

径的不同adr发生比例也不同。?

2.3 不良反应涉及药品种类及例数?

182例不良反应中,引起adr的药物共69个品种,其中中药制剂33种,共报告105例;西药

制剂36种,西药以抗菌药物所致adr占首位,共报告51例。

2.4 不良反应涉及的系统及临床表现结果

3 讨论?

3.1 年龄与adr?

可知182例adr中14岁以下的患者占40.66%,这可能是不同年龄段患者血象与药物结合能力,药物代谢及排泄速度不同,致使adr的几率,严重程度也不同。儿童机体的肝肾功能还不完善,对药物敏感度强,能受性低,个体差异大。因此儿童在用药过程别注意观察可能出现的adr,及时做出处理,减少adr危害。

3.2 adr与给药途径?

本次调查注射剂导致的adr最多共135例(74.18%),明显多于口服给药或其他给药方式。静脉滴注给药是直接将药物输入血液,由于ph值,渗透压等原因引起adr。建议医师应根据病情合理选择给药途径,临床上能用口服药达到 治疗 目的的,原则上不要使用注射剂。而临床药师应加强对静脉用药的监控,对发生adr频次高的药品应加强安全预警,定期评估讲评,同时应提醒医务人员应避免配伍不当,放置时间长,药液浓度过高,滴注速度过快或过慢等因素引发adr??[1]?。?

3.3 中药注射剂与adr?

我院是一家中医 医院 ,所以使用中药注射剂也相对较多,adr发生率也相对较高,从表3统计发现共报告85例(46.71%)。中药注射剂引发adr的原因与患者体制,药物纯度,制剂中所用的赋形剂及药物所含成分有关??[2]?。另外不良反应类型虽多,都以变态反应为主。这是因为中药制剂成分复杂,其中的动植物蛋白,鞣质等物质极易引起过敏反应。同时药物本身的氧化,还原,分解,聚合等所形成的杂质均会成为过敏原物质而致抗体过敏。还有些有过敏性疾病变态过敏史的患者应更慎重使用,因为这些人更易发生药物态反应??[3]?。过去人们普遍认为中药制剂比较安全,但随着使用率提高,adr发生率增加,因此有必要加强中药注射剂的adr宣传,严密监控,高度重视。 ?

3.4 抗感染药与adr?

182例adrs中抗感染药在西药中占27.98%,仅次于中药注射剂,这与药物在临床上使用广泛,消耗大的因素有关:还有无明显指征用药预防用药,联合用药,用药剂量过大,疗程过长,也造成抗感染药不合理应用。因此选择适宜的剂量和给药途径,以避免减少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为患者提供安全,合理的给药方案。?

3.5 临床表现与adr?

可发现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皮肤及附件和消化道,其中以皮肤粘膜损害为首。这 可能与该系统的损害较表浅且常伴有骚痒等明显症状,容易被观察到有关。?

4 结束语?

由以上分析可知,adr发生给患者带来一定的 经济 损失和精神痛苦,加强adr监测工作,避免adr及最大限度降低adr发生率是我们医药界一项重大任务。我们医务工作者应最大范围收集adr报告,不断完善adr监测制度,做到早预防,早处理,把adr对患者的伤害程度减少到最低,达到安全,有效,经济用药。?

第6篇:药师工作总结报告范文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为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使临床用药更加安全,确保患者的用药可靠性,本院积极的对ADR进行监控,笔者作为一家三甲医院的临床药师,现对我院收集的12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结合本医院用药特点进行分析、评价,旨在探索我院ADR发生特点,分析其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本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170例不良反应报告。分别按患者性别与年龄、给药途径与用药时间、ADR的类别、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ADR与患者年龄性别的关系 在所统计的120例ADR报告中,男性出现了65例(60.75%),女性出现了42例(39.25%),男性高于女性,患者年龄18岁~86岁。发生ADR的患者年龄分布,见表1。

2.2 ADR与给药途径、用药时间的关系 在120例ADR报告中,首次用药最易发生ADR80例(47.1%),用药1~3d20例(11.8%),用药4~10d40例(23.5%),用药〉11d30例(17.6%);静脉给药130例(76.5%),口服给药40(23.5%),静脉给药远高于其他给药方式。见表2。

2.3 ADR的类别、临床表现、产生不良反应的药物关系 我院上报124例ADR涉及6个器官或系统,其中以全身性损害80例(47%)、皮肤及附件器官损害50例(29.4%)反应多见,也涉及泌尿、神经、胃肠、心血管等系统,各均为10例(5.9%)。见表3。

2.4 ADR与药物种类的关系 124例ADR共涉及药物类别6大类,其中抗菌药物最易引起ADR,为5例(29.4%);其次为中成药,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药均为4例(23.5%),见表4。

3 讨论

3.1 从表1可知,我院发生的170例ADR男性略高于女性,与国内刘煜帆等[1]报道相符。在年龄分布方面, 60岁以上的老年人ADR比例最高,为70.6% (120/170), 主要是因为老年患者各项身体机能较年轻人低下有关,容易患上慢性疾病,且有营养不良的倾向,对药物剂量个体差异大,药效阈值变窄,易发生药物蓄积,致使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2,3]。此外,由于许多老年患者常患有多种疾病,临床上多种药物联合较为常见,药物相互作用也是老年患者发生ADR的主要原因,说明开展ADR对老年患者的ADR监测应成为ADR研究领域的重点内容,应重视老年患者用药安全,提高对老年患者的监控力度,针对老年患者的身体特征,制订科学的用药方案,并尽量减少药品使用量,避免多种药物混合用药,以免增加老年患者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

3.2 从表2可知, ADR的发生与给药途径有很大的关系,其中以静脉给药发生率最高,这个结果与既往的文献报道结果相一致。静脉给药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同时,静脉给药的PH、渗透压、微粒、内毒素等多种因素可能诱发ADR,尤其是静脉应用抗菌药物及中药注射剂过程中常易引起ADR。建议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病情合理选择给药途径,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遵循"能够口服不肌注,能够肌注不静脉,能小剂量分次给药的,不以大剂量一次给药"的用药原则, 从而减少不必要的ADR发生。首次用药也是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的时间段,建议临床医师及护士密切关注患者服药后自述各种不适感,并作出及时的应对处理。

3.3 从表3可知, ADR临床表现中以全身性损害最多,发生率为47%,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热、水肿、过敏;皮肤及附件器官损害同样多见,发生率为29.4%,主要表现为皮疹、瘙痒。这可能与上述症状容易观察和感受到有关,而一些慢性的不良反应和隐匿的不良反应较难发现,有较高的漏报率,而正是这些隐蔽性较强的ADR对人体的危害更大,提示医务工作者应更加重视。

3.4 从表4可知,从引发 ADR 的药品种类来看,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50例,在整个ADR中占的比例最高 (29.4%) ,这与我院使用抗感染药品频率较高有关,但这与既往的报道相比较[4~6],抗感染药品所引发的 ADR 比例有一定的下降,这可能是由于近年来卫生部加强了对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临床上抗菌药物的使用减少和避免了无指征用药、预防用药、联合用药、频繁换药、用药剂量过大或过小、疗程过长等问题,较以前更为合理,但仍然存在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情况。

3.5目前我院ADR的上报率较低,分析其原因如下

3.5.1部分病区医护人员曾经怀疑有ADR发生但未报告。关于对怀疑而未报告的原因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情况下是因为不能明确判断患者是否由所用药物引起。根据药品不良反应定义,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对于医院而言,引发疑似药品不良反应的原因多种多样:如医疗环境、护士操作、用药方法、用药剂量、患者原患疾病严重程度、药品质量、药品配伍等。以上原因经常无法排除,因而导致疑似不良反应未上报的情况。

3.5.2医务人员平时业务繁忙,无专职病区ADR反应负责人员,多数医务人员认为上报处理ADR的过程太繁琐,导致疑似药品不良反应上报数量较少。

3.5.3大部分医护人员不了解监测期新药的ADR应给予特别关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十五条规定,新药监测期内的药品应报告该药品发生的所有不良反应。因此,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应特别关注新药监测期内的药品。

3.5.4大部分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在学校期间未接受过ADR报告方面的培训。他们认为自己需要接受ADR报告方面的培训。

3.6建议 为做好ADR上报工作,提升医院药品不良反应上报水平,建议采取下面相应的措施是:

3.6.1增加对ADR的宣传教育与培训,不仅要有ADR的专业知识与法律法规,还要有对ADR上报系统及ADR上报方法的介绍。有计划进行监管和宣传教育,加大宣传和培训的力度,使广大医务人员熟悉ADR相关法律法规与专业知识,转变观念,划清ADR与医疗事故的界限,把上报ADR报告作为医务人员的职责,自觉报告。

3.6.2建议医院领导重视ADR上报工作,层层负责,抓落实,建立和健全奖惩制度,医务科要把该项工作像上报传染病卡一样列入科室综合考评的内容,鼓励广大医护人员积极参与;推动临床药师主动深入临床,加强用药过程的监护,做好ADR的上报工作;临床医生和护士要主动学习新药的相关知识,发现 ADR及时上报;医院内,在不同情况下,药品不良反应的第一发现者不同。对于配药带回的患者,若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患者自己缺少药品不良反应相关知识,只有当患者来医院退药时才可能由药师发现。因此,建议药师在门诊药品窗口对退药的患者应询问原因,从而了解是否是由于ADR而退药,收集ADR的资料。

3.6.3建议医疗机构内药剂科和医生、护士加强业务和信息交流,注意了解及时将ADR信息反馈给医生和护士。医疗机构要作好ADR监测报告工作,必须有领导的支持,医师、护师和临床药师的积极参与。为此,应使医、护、师全面了解ADR的含义,ADR的危害性和ADR监测的意义,消除对报告ADR的种种疑虑,特别是关于ADR就是医疗事故的误解,以提高医护人员报告ADR的自觉性,减少漏报和不报。 医疗机构充分发挥其在ADR报告工作中的作用将有助于使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落实到实处,为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煜帆,魏 玲,刘建平,曹俊达. 某院107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报告[J].中国医药指南,

2011,9(25):280-282.

[2] 潘太花.2005~2009 年我院 87 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2(02):124-125.

[3] 杨延音,董 志,夏永鹏.《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下药品生产企业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模式探讨[J].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 21) : 3329 -3333.

[4] 朱发伟,王金明. 浙江台州市椒江区 726 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中国药房,2011,22( 2) : 171 -173.

第7篇:药师工作总结报告范文

    临床药师必须对医院各科用药情况非常熟悉,每月定期抽取一个科室当月病历30份进行分析点评,(抽取的病历一定是有用药医嘱,而且住院日期最好是在7~15d比较妥当,最好能覆盖全科每个医师,不能只抽某个医师的病历。)针对每份病历认真书写药历,然后集中对30份病历用药医嘱进行系统讨论分析,写出当月病历点评分析报告。分析报告中明确每条不合理医嘱的医师,阐述不合理的原因或理由(比如:10%GS500mL+奥美拉唑针40mgiv40gtt/min,分析:奥美拉唑针40mg/支,中国海洋大学生产,说明书中明确规定其静脉输注每支40mg只能使用0.9%NS100mL作为静脉输液溶媒,而不能使用5%或10%GS,而且奥美拉唑容易被氧化,所以在静脉输注时不仅要充分考虑溶媒种类,而且还要注意溶媒的量,并且配制和输注过程中应严密观察)。

    2参与会诊、病例讨论

    临床药师必须积极主动参与临床各科疑难病例会诊和病案讨论,并且抱着学习的态度参与疑难病例会诊和病案讨论不仅可以为临床提供用药合理化建议,而且可以培养和提高药师临床思维能力,开阔专业知识眼界,丰富知识。每次会诊结束必须持续关注会诊病人的后继治疗情况,并充分做好记录分析。药师每次参与会诊和病案讨论必须认真阅读病历资料,充分了解患者综合状况,明确会诊目的,多听临床医师发表意见和看法,综合分析提出自己的意见。病案讨论是个知识爆炸的机会和场所,只要药师认真总结,每次都会有很大的收获和提高,发言竟可能针对自己的专业特长,及时为医师提供最新、最科学合理的用药信息,为临床医师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用药提供帮助,同时也充分体现临床药师的自身价值。

    3开展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监测和报告

    ADR监测是临床药师工作的重要内容,做好ADR的反馈工作,可降低或减少临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查房或会诊中常会发现药品不良反应、不规范用药和不合理用药的问题。当怀疑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分析是由哪个药物引起,给予医师停药、减量、换药和相应药品不良反应治疗措施的建议;同时向患者解释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消除患者恐惧情绪,争取其积极配合医护对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处理。对于不规范用药、不合理用药等问题,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向其作详细解释,做到有理有据,令其信服,促使其改正,并且跟医护人员讲解分析清楚发生的原因,采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和措施。在临床处置后,继续完成药品不良反应上报工作,整理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填写报表上报。

    4授课与医院《药讯》在用药宣教方面相互补充

    医院《药讯》与授课是用药宣教的两种方式,二者各有优缺点。前者的优点是内容系统完整,可永久保存,随时翻阅研读,缺点是沉闷,需自学,不易理解等。授课的优点是形象生动,内容经讲解后易于理解和掌握;缺点是有时间和空间限制,不可能随时随需进行。这两种用药宣教方式间优缺点有益互补,可扬长避短。浅显易懂的内容《药讯》中刊出即可;反复出现的问题,用药的难点,不易理解的内容,除在《药讯》中刊出外,以授课讲解作补充。要注意的是,授课前一定要准备充分,涉及内容理解透彻,课件制作精美,保证每次授课都成为展现临床药师水平的机会。目前,虽然基层医院缺乏临床药师,但只要抓住临床药学的核心思想,坚持深入临床,保证医院《药讯》和宣教授课的质量,并持续改进,寻找适合自己医院的临床药学工作亮点,本着开展一项巩固一项的原则,通过合理分配工作时间,循环完成多项工作,可保证临床药学各项工作系统全面进行,临床药师可在广泛的实践中得到培养提高。希望基层医院的临床药学同行们共同努力,为我国临床药学专业在基层的普及和发展作贡献。

第8篇:药师工作总结报告范文

【关键词】 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改革

《药事管理与法规》是应用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管理与行为科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药事管理活动及规律的学科体系。该学科介绍了药事活动的客观规律、基本方法、政策法规,及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等环节的管理内容。它是药学专业的必修课,也是全国药学专业技术资格及国家执业药师考试的必考科目。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本门课程的教学大体沿用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不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此,需要加强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的教学,从内容、方法、手段、考核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实践。

1 整合教学内容

1.1 以岗位工作流程为主线,设计模块教学项目 本课程内容包括了药物研究、生产、经营和调剂过程的监督管理内容,涵盖了药物研究、药品生产、药品经营和处方调配等岗位的从业规范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内容包括药品管理立法,药事组织,药品的注册管理,药品生产管理,药品经营管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中药管理,特殊药品管理,药品标签、说明书、价格和广告管理,药品知识产权保护,药学技术人员管理等等。其内容繁杂,理论多实用性不强,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课程应以药事监督管理对象(药学岗位)为载体,设计课程学习情景,将内容整合为药物研发过程监督管理、药品生产过程监督管理、药品经营过程监督管理、处方调配过程监督管理四大情景模块。

1.1.1 药品研发监督管理

内容1 新药注册监督管理:新药申报资料项目,药物临床前研究,药物临床研究,新药申报与审批,新药批准上市,新药监测期管理;内容2 仿制药品注册监督管理:仿制药品注册前准备,仿制药品注册申请,仿制药品批准生产;内容3 进口药品注册监督管理:进口药品注册前准备,进口药品注册申请,进口药品分包装

1.1.2 药品生产监督管理

内容1 药物制剂生产监督管理:药品生产企业申办,GMP认证,原辅料采购,原辅料验收与检验,药品生产,药品入库,药品销售,售后服务;内容2 医疗机构配制制剂生产过程监督管理:医疗机构配制制剂申请,原辅料采购,原辅料验收与检验,药品生产,药品入库、保管;内容3 中药材生产过程监督管理:中药材种质选择,栽培与养殖,采收与初加工,包装,运输与存储

1.1.3 药品经营监督管理

内容1 药品批发企业经营过程监督管理:药品批发企业申办,GSP认证,药品购进,药品验收与检验,药品储存、养护,药品出库与运输,药品销售,售后服务;内容2 药品零售企业经营过程监督管理:药品零售企业申办,GSP认证,药品购进,药品验收与检验,药品储存、养护,药品出库与运输,药品销售,售后服务

1.1.4 处方调配过程监督管理

内容1 收方,检查处方,调配处方,包装填标签,复查处方,发药、指导用药

1.2 因专业选取教学内容 本课程着力于创造医药行业职业氛围,通过以药物研发、药品生产、药品经营和处方调配过程的真实工作任务设计课程教学项目,采用项目驱动、工学交替等教学模式,实现教学与实习地点的一致性,在校内实训场所或者校内医药企业内完成课程教学任务。不同专业根据专业岗位需求不同,可灵活选择教学项目构建成不同专业特性的《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不同专业背景课程教学内容具有一定差异性,各有侧重。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教师要由过去的讲授者变为指导者,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操作和讨论等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

1.3 建立以实践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 本课程内容多为枯燥乏味的法律条文,学生虽有药学专业知识理论基础,但大都法律基础薄弱,不曾接触实际工作,缺乏感性认识,学习被动,教学效果差。鉴于此,在教学中将教学内容与情景结合,在仿真和真实职业情景实现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在原有“任务驱动、工作引导、项目导向、工学交替”四阶段教学方法基础上,实现“教学与实训合一、教学与培训合一、教学与考证合一”的三结合教学模式满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2 创新教学方法

2.1 案例教学法 该方法最大的优点在于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并突出了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实现了药事管理教学中的“四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传播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自学相结合。[1]将药事管理中枯燥抽象的概念和法律条款变为形象生动的真实典型案例。因为经典案例往往是影响巨大、催生药事管理重要制度的事件,容易选取,也较有说服力,辅以事件发生的背景、经过及各国药事部门吸取教训后建立的制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管理内容出台的背景及实施的重要意义.[2]例如在讲解药品管理法的教学过程中,先向学生系统介绍假药、劣药的法律条款,后让学生自学,教师引用“亮菌甲素注射液” 假药案例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按照药品管理法中具体条款确立案例性质,提出用法依据和处理方法,最后由教师进行分析点评,理清其中易混淆的假药、劣药的概念及处罚方法,使学生在学法的同时,懂法、用法,深化法律认识,强化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2.2 任务驱动教学法 药品法律法规和各种规章是本门学科的学习主线,其中《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都是重点规章。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组,教师布置工作任务。例如在GSP学习中“药品零售企业药品入库验收”环节,首先明确工作任务“药品零售企业药品入库验收”,老师做简单的讲述和演示或采用教学录像的方式;学生依据学习知识、药品入库验收操作流程和收集资料,制定入库验收工作计划;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工作计划的可行性分析,学生做出正确的入库验收工作决策;学生在模拟药店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工作,老师在旁给予引导,激发学生工作积极性,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验工作体系,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能力;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进行可以控制和引导,并进行过程评估;学生完成实训报告和学生相互评价表,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经验;老师对学生成果进行评价,总结出在工作任务完成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融合,并将结果反馈学生,使得学生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

2.3 现场教学法 本门学科都由理论性很强的法律法规条款组成,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可结合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进行现场教学。选择通过GSP、GMP认证,管理较好的企业作为现场教学基地,聘请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为讲解老师,组织学生到现场参观,进行现场学习。可使学生对学到的知识有很好的感性认识,同时为“零距离”上岗打下基础。

2.4 实物展示法 适当的实物展示教学更能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增加教学的实践性和趣味性。我系标本馆的药物展示区中,收集各种药品实物,在学习 “ 药品标识物、商标和广告管理” 这一章内容时,让学生现场辨认,特殊管理药品、外用药品和非处方药品的包装和标签,规定的标志,及这些标志的颜色、构成的图形和文字组成,并与不符合规定的药品包装作对比,帮助学生记忆的同时也提醒学生关心周围与药品有关的资源信息。

2.5 课后调研法 不拘泥于课堂,安排学生在课余时间组织实践活动,进行药事管理方面的调研,并将调研报告以答辩会的形式进行汇报。将学生分为每5-8人一组,各组内具体分工协作。调研题目由学生自行拟定。教师全程指导设计调查问卷,由学生完成问卷调查,将问卷回收汇总并进行统计分析,最后将所得数据资料结合文献资料撰写调研报告,并制成多媒体课件汇报。汇报时各组学生推荐一名汇报人进行介绍,完毕后,各组学生就调研报告的问题提出疑问,汇报组答辩。此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及需求,如“大学生对自我药疗认知的调查” “我院学生抗生素使用情况调查” “关注身边的药品违法广告”“解热镇痛药的合理使用”等。通过实践调研,查阅文献,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建立科学严谨的调研思路。

2.6 专题讲座教学法 专题讲座是将药监管理部门和药品生产经营单位的专家学者请进课堂,定期举办专题讲座的教学方法。把丰富而具体药事管理实践活动和药事管理理论知识加以联系和应用,对系统的课堂讲授进行补充。专题讲座选择的内容与实践工作联系紧密,专家讲授时把理论知识融入生动活泼的工作实践经验之中,具有新鲜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3 建立合理的课程评价标准

3.1 考试题型 药事管理与法规的教学内容之一是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是对药学技术人员的职业准入控制。药学及相关专业高职毕业生5年后可参加该资格考试。为适应此要求,本课程考试题型参照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的内容、要求、题型、出题思路等规定,并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确定了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基本题型,选择题包括单项选择题、配伍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与执业药师资格考试题中的( A型题、B 型题和X型题)相对应,侧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评价方法 课程考核分为3个部分:平时成绩占10%,实践成绩占40%(由科研调查报告,实训完成情况等几部分构成),期末成绩占50%。此考核方式较为公平、合理,可充分调动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为培养应用型、创新性人才,突出能力和技能的考核, 采用“四结合”的评价体系,即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理论评价和实践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该成绩为课程考核中的实践成绩,更为合理评价学生学习结果。

参考文献

第9篇:药师工作总结报告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双主体;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10-0079-03

高职教育必须坚持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应用为主线、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突出实践教学。校企“双主体”育人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出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双主体”育人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拟以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为例,讨论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双主体”育人的实践教学改革。

一、校企合作,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场所,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必须从三方面入手。

(一)实验室建设

加强实验室建设,一是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实验教学软件;二是配备好实验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三是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强化日常管理。目前,我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拥有各门课程相应的实验室,仪器设备先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高,管理制度完善,日常管理严格,能满足本专业全部课程实验教学的需要。

(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重点建设了药用植物园、生物制药技术仿真实训室,能满足学生校内实训、参观见习的需要。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组织专业教师、施工人员到合作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召开座谈会,听取企业专家的建议,并邀请企业专家来校指导实训基地建设,增强了校内实训基地的仿真性。

(三)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近年来,我校加大了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的力度,企业挂牌“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实习基地”。由企业投资修建实习生宿舍、多媒体教室、资料室、运动场等设施,改善了学生实习条件。目前,我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有衡阳南岳制药厂等10家合作企业,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经统计,我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近三届毕业生分别为82人、84人、75人,全部到合作企业实习,实习后被企业录用的毕业生分别为60人、63人、67人,录用比例分别占73.2%、75.0%、89.3%。可见,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有利于促进实践教学和毕业生就业。

二、整合校企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校企互培

首先是企业为学校培养教师。一是邀请企业技术专家来校做专题报告,从实践角度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促使教师更新观念,拓宽知识面;二是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学习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增强动手能力,积累实践经验。专业教师每年到企业生产一线实践锻炼不少于2个月。其次是学校为企业举办短训班或专业教师到企业做专题讲座,从理论角度阐述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促使企业员工更新观念、增长知识,提高理论水平。近三年,我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教师为合作企业举办短训班10期,培训学员1 050人次,开展专题讲座15场,参与员工达到1 800余人次,促进了企业技术专家的成长。企业技术专家是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校企科研团队建设

近年来,我校实施了“校企科研团队建设”工程,鼓励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组成科研团队,开展技术创新、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近三年,我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校企科研团队”实现技术创新6项,申报科研项目10项,完成教改课题9项,62篇,编写教材15部,真正实现了“产学研结合”,促进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推进、科研水平的提高及科研成果的转化。

三、校企合作育人,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一)强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教学是一种最基本的实践教学形式。教学中,我们采取了“五步教学法”。如“从黄连中提取黄连素”教学过程:一是布置实验,提问设疑。课前布置实验内容并提出问题:实验原理是什么?操作要点有哪些?如何提纯、检验黄连素?可能发生哪些安全事故,如何处置、预防?引导学生预习。二是写出预习报告。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查找资料,写出预习报告。三是分组讨论,解决预习问题。实验课上,学生分组讨论课前问题,教师启发引导,促使学生解决课前问题。四是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经过预习、讨论,明确实验方法后,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纠正错误操作,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五是实验讲评,归纳总结。实验结束后,教师总结讲评,归纳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指出实验可能发生的事故及其处理和预防措施,解答课前问题。

(二)强化参观见习,促使学生了解行业动态

参观见习是指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参观学习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旨在促进学生了解行业生产的技能要求、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接受企业文化熏陶,激发学习积极性。参观前,召开动员会,讲清参观见习的目的、任务、要求、注意事项及考核方法;参观过程中,邀请企业技术专家现场讲解,解答学生疑问;参观结束后,召开总结会,对参观见习作总结讲评,要求学生撰写参观见习报告,总结参观见习的收获和感想。

(三)强化综合实训,帮助学生查找知识技能缺陷

综合实训是指专业理论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到企业进行短期生产实践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以企业带教教师为主进行指导,旨在指导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方法用于实际生产,找出自身知识和技能上的缺陷。综合实训一般在第四学期6~8月进行,为期3个月。实训过程中,学生在不同岗位进行生产实践,由企业带教教师指导,每周召开一次实训交流会,学生交流实训情况,企业带教教师一一点评,学校带队教师进行全面总结,指出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改进措施;实训结束返校后,进行为期一个月有针对性的理论学习和操作技能强化训练,弥补知识技能缺陷。

(四)强化顶岗实习,培养学生专业核心技能

顶岗实习是指理论和实验教学任务完成后,学生进入生产一线参与实际生产过程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是在真实工作环境下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适应能力、职业道德和劳动态度,掌握基本的企业管理知识。顶岗实习一般在第五学期10月至第六学期6月进行,为期9个月。校企双方共同制定顶岗实习教学计划,确定实习内容和进度,制定实习安排表,系统地开展实践教学,使学生牢固掌握生产流程、操作方法及意外事故的处理和预防措施,积累实践经验。实习过程中,由企业带教教师指导、管理和考核;学校教师定期检查,召开座谈会,了解学生实习情况,收集有关实践教学的建议。

四、校企协同,加强实践教学考核

教学考核是检查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途径。在“双主体”育人过程中,必须校企协同,从四个方面加强实践教学考核。

(一)实验教学考核

实验考核由学校教师组织,分四个模块:基本实验理论(占30%),考核学生对仪器操作要点、试剂配制、基本实验操作要点及安全知识等的掌握情况,以闭卷考试方式进行;基本实验技能(占30%),考核学生对基本实验操作技能掌握情况,以独立操作方式进行;综合实验能力(占30%),考核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分析实验数据、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按选题、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教师审阅、独立实验、书写实验报告四个步骤进行;平时实验情况(占10%),考核学生平时实验态度、实验报告书写、遵守实验室规则、爱护实验室物品、履行值日生职责等情况,由教师在平时加以考核。考核成绩以50%的比例计入课程总成绩。

(二)参观见习考核

由学校教师组织,以撰写“参观见习报告”方式进行,要求学生撰写2 000字左右的参观见习报告,内容包括参观见习内容、主要收获、心得体会等,评选“优秀参观见习报告”,考核结果作为平时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相应课程总评成绩。

(三)综合实训考核

以撰写“综合实训报告”方式进行,要求学生撰写2 500字左右的综合实训报告,内容包括实训内容、主要收获、存在问题、努力方向等,由校企双方教师共同评分。考核成绩以“综合实训”课程成绩计入学习成绩单,存入学生档案。评选“优秀综合实训报告”,由校企双方共同表彰。

(四)顶岗实习考核

由企业带教教师组织,学校教师协助,分五个模块:工作态度(占20%),考核学生劳动纪律、工作积极性和协作精神,以观察、考勤、互评等方式进行;实践能力(占20%),考核学生组织、参加或完成实践工作的能力,以观察、实践活动等方式进行;专业技能(占20%),考核学生完成技术工作的熟练程度和准确程度,以观察、操作考核、技能比武等方式进行;适应能力(占20%),考核学生适应社会、企业及工作环境的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观察、交谈等方式进行;实结(占20%),要求学生撰写3 000字左右的实结,内容包括实习计划完成情况、主要收获、存在问题、努力方向、心得体会等。考核成绩以“顶岗实习”课程成绩计入学习成绩单,存入学生档案。评选“优秀实习生”,由校企双方共同表彰。

总之,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高职教育中,只有充分发挥校企两个主体的优势,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考核,才能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大批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凤云.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118-119.

[2]李艳.高职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11(22):20-21.

[3]曾琦斐.高职药学专业无机化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5(4):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