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荆轲刺秦王范文

荆轲刺秦王精选(九篇)

第1篇:荆轲刺秦王范文

一是燕主无雄才大略,外交才能平庸,朝中无人。想当年,燕昭王有乐毅的辅佐,各国诸侯乃至周天子谁敢小觑。“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这不只是说“丹”智谋有限,决策失误,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燕国当时朝中无人。既没有燕昭王那样雄才大略的君主,又没有乐毅那样深谙“行军用兵之道”的将帅,下而“以荆卿为计”。其实,君主不必是集治政、治军之才于一身的大材,但首先能像刘邦一样“将将”,且不说是否有将可将,至少,你应该有让手下将帅放手用兵的耐性和胸怀。《开国大典》中,巴大维曾对蒋说:“贵军作战,部队推进到哪里,蒋先生可以迅速飞抵前线指挥所,直接参与指挥,而不行,他只能在后方听前线的汇报。”这也正是燕太子的致命弱点――没耐性,急于求成。“日以尽矣……丹请先遣秦武阳”,他急了,坐不住了;“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荆卿岂无意哉”,他不信任荆轲。“成大事功”虽非都是“秤心斗胆”者,起码是稳沉持重、胸襟开阔者,而燕太子不是。燕太子“善养士”“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而对荆卿的武学造诣一概不知,无知人之明。何况,找遍燕国,仅得一个秦武阳,那是人才匮乏。连一把匕首还需进口,何谈军工。所以燕太子主燕,“刺客不行”也必败。

二是秦王虚有其名,既无远见卓识,又无宽广胸怀,贪得无厌,利令智昏。千古政要,短见重利者必败。自秦孝公至始皇,“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蒙故业,因遗策”,南取北收,追亡逐北,统一天下乃必然之趋势,又何败之有呢?一则秦王志大识浅,器量狭小。“督亢”虽乃燕国的一块肥沃的土地,却只易、霸之一隅,为弹丸之地而亲见来使,且未见国书,而轻信蒙嘉,有失缜密;武阳“色变振恐”于前,秦王不疑,荆轲把袖持刀“之”而不能脱,“剑长”而“不可立拔”,根本没有“万世”之君的那种镇定、从容与威严,统一天下只是因六国诸侯失策而侥幸得之,实非旷世贤主。二则用人不察。有蒙嘉这样贪图小利者立于朝中,再有赵高等祸乱朝纲,祸国败家只在早晚。三则面对三寸的“匕首”,武功低劣的荆轲,而“群臣惊愕”“尽失其度”,满朝文武,竟无一个处变不惊,胆识、器量过人的佼佼者,秦国纵然统一了全国,又能保持多久呢?“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不过是“白日梦”了。若非一个保健医生“夏无且”为之解围,江山易主,群小自散,何来“刘项引颈”观其东巡?拉倒吧。

三是荆轲武功低劣,感情用事,自负轻敌,此乃办事之大忌。荆轲没有看清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不懂得独力难以挽狂澜于即至之理。人说“良将择主而事,良禽择木而栖”,其所事之主如上所说,非贤明之君,却要凭一己之力挟秦立盟,逞匹夫之勇,无异于螳臂当车,蚍蜉撼树。其次荆轲无自知之明,既无毛遂那样抵百万雄师的三寸之舌,更没商纣托梁换柱,张飞“万马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的上乘武功,“惜哉剑术疏”。连幽居深宫,胆小,见刀而惊恐,力怯智短,“剑坚”而“不可立拔”的秦王都不能制服。刀利,却“提秦王”而“不中”;体健,仅能与秦王“还柱而走”,而不能挡住“药囊”;力怯,只可与秦王“以手共搏之”罢了。至于“倚柱而笑,箕踞以骂”,三岁孩童也常作此状,不足道哉!第三,荆轲没有得力的助手。秦武阳12岁杀人,可谓“初生牛犊不畏虎”,“色变振恐”,足见不能“称向时之闻”了。更何况秦王与荆轲“还柱”“手搏”时,不知武阳已吓成什么样子,读者自去想象。燕人平原,一生志在报秦,是“荆轲有所待”者,何故没到?个中原因,我们也不难猜测。可以说,此人未出,其智已在荆轲之上了。行刺至少也应该有一样像样的兵器吧。冷兵器时代,长一分,则多一分胜算。求之于国外,“取之百金”“淬之以药”,试之于人,“无不立死”的“利匕首”,实不如周杰伦的“三截棍”好使。还是朱熹说得好,“轲匹夫之勇,其事不足言”。

可以说,国内没有能谋善断的主子制定周密的行动计划,外交上也没有相应的配合措施,身旁没有胆大心细、机智灵活、勇武善战的帮手来使唤,手中又没有一个称手的家伙,自身又没有一招置人于死地的武功,失败是必然的。“喜剧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正是也。

第2篇:荆轲刺秦王范文

1. 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概况;

2.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知识,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 面对历史,进行人物形象解读,联系当今社会,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课时设计:

3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课本剧表演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苏轼在《留侯论》中写道:“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苏轼说出了自己评价豪杰的标准。那么,同学们心目中评价英雄的标准是什么呢?一把剑,一首诗,一段佳话展开了荆轲刺秦王唯美的卷张。历史上有司马迁“皎然不欺志”的大力盛赞,也有朱熹“逞匹夫之勇”的不屑贬责,同时还有陶潜“千载有余情”的同情哀婉。所以在对荆轲行为的出发点与归宿点的追问中,我们感到了莫衷一是。那么,生命对于荆轲意味着什么呢?荆轲血洒秦廷的结局究竟是个人的悲剧,还是历史的悲剧呢?荆轲用信仰编织的壮举到底是一种希望,还是一种沉沦呢?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历史的长河中,去感受荆轲,感受生命。

二、背景介绍及解题

战国时代,是春秋以后更激烈的大兼并时代,过去的仁义礼信之说,在这时已完全被打破。国与国之间,讲的是以势相争,以智谋相夺。“士”的阶层便应运而生。其中包括策士与侠士,他们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适的买主换取功名利禄,朝秦暮楚。当然,这一特定的时代也涌现出很多英雄人物。

同学们,请看题目:《荆轲刺秦王》这一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那么,文中到底有哪些人物,哪些情节,哪些矛盾交织在一起呢,哪位同学有所了解。(同学整体感知课文)

三、课文探究(一)

1.同学比较此文第一段与《烛之武退秦师》的第一段,有什么相似之处。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后北略地,至燕南界。

教师小结:都在揭示尖锐的矛盾冲突,交代了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的形势,渲染紧张的故事氛围。

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那么,为去刺杀秦王,荆轲和太子丹都做了哪些准备。

教师小结:写行刺秦王的准备工作,包括商议计谋、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五个场面,其中荆轲与太子丹有过两次矛盾冲突,可以看出荆轲的足智多谋,果敢勇决,也暴露了太子丹浮躁多疑、谋事不周的弱点。

3.你怎么样看待樊武期的举动?

教师小结:于谦在《石灰吟》中写道: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樊将军献头的举动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古代豪侠之士流的血和我们现代人的血是不一样的,他们把恩和义看得比生命重要得多,所以樊将军不失为一个反抗的英雄。

4.在易水送别一节中,是怎样烘托出送别时悲凉气氛的?

教师小结:

① 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古语有:“未成曲调先有情”,穿着送葬死人的丧服来送别活人荆轲,品味起来,隐隐散发着一股秋水寒潭般冷水浸骨的悲伤。

② 重点写慷慨悲歌:a.高渐离是荆轲的朋友。易水送别时,他只是“击筑”,但是可以感觉出他也是慷慨激扬的;b.易水悲歌,是一部悲而壮、哀而不伤的慷慨史诗。“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有着“大丈夫,生而何欢,死而何苦?”的豪情。史书上说:太子丹最后被彻底地感动了,跪在地上向荆轲敬了一杯酒,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四、课文探究(二)

1.荆轲入秦以后,为完成刺秦王之大事而“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的目的是什么?

教师小结:为荆轲见秦王铺平了道路。有宠臣进言说明燕王对秦国十分畏惧恭顺,再进一步讲明燕王如何诚心诚意侍奉秦国。这样,就满足了秦王的骄傲心理,同时,由于是宠臣所言,也增加了对荆轲的信任感。可见荆轲其行事周密。

2.荆轲刺秦王的场面,同学进行课本剧表演。(5分钟)

五、课堂交流

1.扈老师读到了主人公荆轲很多的无奈,所以扈老师想说,要是历史可以用“假如”来书写的话:假如荆轲可以担此重任,假如荆轲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假如太子的指导思想没有问题,假如荆轲等来了他所等之人,假如秦武阳表现得很出色,假如荆轲未遭到秦王的奋力反抗……那么结局肯定不是那样。请同学发挥想象力,选取任意一个“假如”改写一下历史。

六、结语

第3篇:荆轲刺秦王范文

关键词:《荆轲刺秦王》 心理学 审读

世人对荆轲刺秦王其人其事历来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盛誉者有之,“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这是陶渊明的《咏荆轲》中的最后两句。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在其《于易水送别》一诗中写道:“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抚今追昔的同时亦深情流露出对荆轲的咏叹之情。毁誉者亦有之,如苏洵的《六国论》在提及此事时写道,“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朱熹更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前人之论姑且不议,我们主张不妨联系心理学相关理论并结合史料文本对其人其事理智地加以审视和解读。

一.关于荆轲其人

《史记·刺客列传·荆轲传》对荆轲其人记载较为详备。首先关于其出身籍贯,《史记》写道:“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其次关于其品行,《史记》又言道:“其为人沈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好长者相接。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所谓处士,即为当时有学识有本事而不愿出仕的人,荆轲能与处士田光相知相交,可见确实并非庸人。

《史记》所载的两件事也可以反映荆轲的性格。其一为“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其二为“荆轲游于邯郸,鲁句践与荆轲搏,争道,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有人将此视为荆轲软弱无能的表现,以至于到了几乎能被他人一个眼神、一个干吼“秒杀”的程度。有学者(如陈卫玲,2012)即据此分析提出荆轲即使不算胆小如鼠,也并非“壮士”,更谈不上“神勇”。我们不敢苟同,且看《荆轲刺秦王》文本中记载,当太子丹认为他行刺行动拖延时,“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请注意,这里一怒一叱的对象是堂堂燕国太子丹,而非市井之人盖聂及鲁句践之辈。在当时等级森严,王权至上的社会中,敢于当面斥责太子丹,暂不论荆轲如何正义果敢,至少可以断定其非唯唯诺诺,欺软怕硬之辈。我们认为,这恰恰反映出荆轲其人的富于包容与极有教养。再请看当事人鲁句践在听闻荆轲刺秦后对荆轲的评述,同样见于《史记》,“鲁句践已闻荆轲之刺秦王,私曰:‘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为非人也!’”此时他方知荆轲的大勇大智,“嘿而逃去”并非荆轲胆小怕事,“彼乃以我为非人也”,此时的鲁句践才知道正是他的“怒而叱之”让荆轲判定他“非可友之人也”,言语中无不流露出对当日莽撞之举的自责之情。

心理学研究认为,不同气质类型的人会在情绪过程、意志过程和认知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特征。盖伦将人的气质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我们认为荆轲似应归于粘液质类型。因为粘液质类型的人往往沉稳持重,自制能力和持久性较强,不易冲动,谨慎细致,行为坚韧执著,然思维、言语及行动迟缓、不够灵活。(梁建宁主编,2006)荆轲并非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一介武夫。因为“论剑”、“搏戏”本就是古人以武会友的重要方式,是真正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其之所以怒叱太子丹也正是因为太子丹虽为一国之君,但在大事之中举止决定太过鲁莽。此外,《荆轲刺秦王》文本中记载有荆轲的两笑。其一在献图时,“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慴,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站在气势恢弘壮阔的大殿上,面对威风凛凛的秦王,连“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的秦武阳尚且“色变振恐”,而荆轲的这一“顾笑”中又包含有多少淡定与冷静?

因此,荆轲不是一个龌龊小卒,而是一位真正的士。

二.关于刺秦其事

关于荆轲刺秦的动机,可谓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其属于仁人志士,完全为国为民,甘愿牺牲小我成就大我,而去赴汤蹈火、万死不辞;有人则将其视为报答太子丹个人恩遇,纯属“士为知己者死”;有些人则认为荆轲纯属势力之徒,干的不过是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勾当。窃以为妄下结论,对历史人物未免失之公平。

顾颉刚先生指出“吾国古代之士,皆武士也。士为地级之贵族,居于国中(即都城中),有统驭平民之权利,亦有执干戈以卫社稷之义务”(顾颉刚,2005)荆轲是一位真正的士,他本就具有武士精神,保家卫国似乎义不容辞。他敢于担当,然而正如有学者(熊文英,2010)指出的是,荆轲在整个刺杀过程中有着种种无奈,她还在结尾中大胆提出,如果没有这种种无奈,或许中华民族的历史将要改写。我们对历史可否用“假如”书写以及可否“穿越”之类的问题不作深究,不过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对于荆轲来说,在当时有一系列的问题摆在眼前。而我们想回答的问题是,为何荆轲有着种种无奈,他仍旧想着把事儿给办了?

荆轲首先会想,应不应该奔赴刺秦?正如熊文英(2010)所言,一个是劫持秦王并迫其订立盟约,你能脱身吗?再一个是杀了秦王能避免第二、第三个秦王登场吗?对于属于粘液质的荆轲,他深思过拒绝过。“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然而毋庸置疑的是,派人刺秦绝对是一个群体决策的结果。太子丹当然为董事会主席,下有太傅鞫武、田光、樊於期、秦武阳、高渐离以及太子之宾客一干人等。他们对荆轲做出了一系列的刺激行为,试图影响其心理。先是太子丹殷勤招待荆轲,田光的“自杀以激荆轲”,樊於期自刎配合荆轲,然而荆轲仍在深思熟虑,“有所待,欲俱”,于是“太子迟之”,并拿话激他,终于荆轲怒了,“遂发”。悠悠易水边,刺激行为并未停止。请听!高渐离易水击筑应和荆轲。请看!宾客的白衣冠送行更摆出一场哀兵必胜的场面与架势激励荆轲。一系列的刺激带来了令董事会满意的反应。“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于是在公元前227年,历史上出现了派遣荆轲刺秦王的事件。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梁建宁主编,2006),群体决策可以减少错误,但有时也会出现“冒险性迁移”现象。所谓“冒险性迁移”,即是指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容易出现冒险倾向的现象。荆轲奔赴刺秦,无疑也是一个冒险性迁移行为。当荆轲被八创时,他又笑了。“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他笑他的无奈,更笑无奈中他的无辜。

如此看来,刺秦是一次“被绑架”的刺秦。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参考文献:

陈卫玲 2012 《新角度解读》,文学教育(下)第8期。

顾颉刚 2005 《史林杂识初编》,中华书局。

梁建宁主编 2006 《心理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第4篇:荆轲刺秦王范文

话说荆轲死后,燕国人为他修建了一座覆盖了整个燕国的坟墓,希望他在里面安息,玉皇大帝知道了,很感动,便让哪吒附身在荆轲身上,使他复活。当天,燕国的国君就梦见了玉皇大帝对他说:“荆轲已经被我复活,快让他出来,不过,刺杀完秦王,荆轲的命我将取走。”第二天一大早,燕国的国君就将荆轲的墓打开,荆轲果然从坟墓里出来,他精神抖擞,丝毫没有死过的迹象。燕国的国君对荆轲说:“你一定要帮我刺杀秦王!”“好的!”说完,荆轲就启程了,他因为有哪吒护体,过五关,斩六将。一下子就杀到了秦王府上,秦王说:“你竟然没死,荆轲!让我再杀你一次!”“哼,就凭你,再过五十年吧。”“太嚣张了,看剑。”“这点三脚猫功夫,能奈我何。呀,看刀。”“啊,我的手。”“认输吧,我就不杀你。”“......好吧。”"啊,我终于打败秦王了,哈哈哈哈!”说完,哪吒便飞回天庭了。荆轲也倒在一旁死去了。

秦王认输后,秦国就归了燕国,燕国的国君南征北战,将中国完成了统一,他的帝位叫做燕始皇!为了报答荆轲的恩情,荆轲成为了燕朝的开国将领!流传一代佳话!

第5篇:荆轲刺秦王范文

[内容摘要]本文认为,电影《荆轲刺秦王》描述了一个处于特殊地位的“有血有肉的平民”——秦王嬴政心灵的复杂及人性的沦落。作者通过对嬴政与吕不韦、嬴政与嫪毐、嬴政与赵女三对关系的分析,分别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至上王权对父子亲情、兄弟之情及人的纯洁善良天性的戕杀。并指出恶魔般的一代暴君,其残暴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至上的王权对正常人性异化的结果。从而肯定了影片编导在开掘人物形象内涵上所作出的哲学思考。 [关键词]王权;人性;异化 电影《荆轲刺秦王》演绎了一段人们熟悉的历史,重塑了一个历史上著名的、尽人皆知的暴君——秦王嬴政形象。不能否认,影片中人物与现实中观众的审美期待有相当的距离,故而得到的评论显得有些苛刻。嬴政和荆轲乃至于片中一些人都显得疯癫荒诞,尤其是嬴政,一个在历史上建立了显赫功业的叱咤风云的堂堂帝王,性格神经兮兮、乖张怪癖,相貌举止也缺乏帝王应有的风度和威仪。 不过,当我们认真看过几遍后,终于从中悟出了一些东西,编导这样安排的意图,是通过有意将人物内心复杂矛盾的外化,来展示人的精神的历程。换句话说,影片着重表现的不是曲折动人的故事,而是一个处于特殊地位的“有血有肉的平民”①心灵的复杂及人性的沦落。即编导不想对秦始皇统一中国、荆轲刺秦等重大事件在传统的道德观念范畴内评断是非,而是透过这一事件对一般历史规律、普遍的人性等问题做一哲学思考。而秦王嬴政,就是编导这一哲学思考的最主要载体。 在影片中,秦王嬴政形象主要是通过他与赵女、与吕不韦、与嫪毐、与荆轲、与燕太子丹等若干人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塑造的。其中,与赵女、吕不韦、嫪毐的矛盾主要体现的是至上王权对正常人性的戕杀;与荆轲、燕太子丹的矛盾则侧重于表述对一般历史发展规律的思索。本文只谈前一点。 一、嬴政和吕不韦——王权对父子亲情的戕杀 关于吕不韦是嬴政生父的说法,见于《史记》,据《吕不韦列传》载,嬴政的父亲子楚是“秦诸庶孽孙”(不是嫡妻所生之子),在赵国做人质,“居处困,不得意”;而秦国当时太子安国君恰无嫡子。大商人吕不韦认为子楚“奇货可居”,便“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待其有身孕后,献给了子楚,生下了嬴政;同时资助子楚,并为其西游秦国,上下活动,使子楚成为安国君嫡嗣,得以继承王位(即秦庄襄王),而嬴政亦被立为庄襄王太子,庄襄王死后,嬴政当上了秦王。 《史记》说的吕不韦与嬴政的这种关系,信不信者都有之,也都各有道理。郭沫若早期深信而后来不信,并作了《吕不韦与秦王政批判》专门来辨证。我们没有必要在这里讨论这个问题。历史事实究竟如何,对今人来说意义并不大,说吕是嬴政生父与不是嬴政生父都可以借以发挥编出一部剧,以阐发某种历史意识、文化思考。这里应该说,《荆轲刺秦王》在处理吕不韦与秦王嬴政的关系上是成功的。 其成功之处表现在:1、编导出色地刻画了嬴政得知吕不韦为自己生父而不得不杀掉他时的巨大痛苦和矛盾;2、最终编导不仅让吕不韦死了,而且让嬴政将其诛灭九族。前者,影片刻画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动复杂的、非概念化的人。后者则表明,至上的王权是戕杀善良人性的罪魁。 尽管影片中吕不韦出现了好几次,但最有意蕴的、最能体现编导意图的当是演吕不韦最后时刻的祖庙的那场戏。这场戏十分精彩,它说明,嬴政要想维护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力地位,就非杀死亲生父亲不可。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嬴政如果不是秦的血脉,他将不仅不能做秦王,甚至连做一个平民百姓也不能,他将成为嫪毐说的“叛逆”,成为一个十恶不赦的罪人。所以,证明自己不是吕不韦的儿子,对于他的王位,他一统天下的抱负,乃至于他的生命——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而要证明这些,就只有像吕不韦所说的那样:“你杀了我,就是告诉天下人,你不是我的儿子;你也只有杀了我,才能让天下人相信,你不是我的儿子。因为,儿子是不会杀父亲的。”而电影充分表现出,嬴政此时此刻是多么的痛苦!他多么想保全父亲的生命!他想让父亲养老,让父亲帮他统一天下,让父亲写完《吕氏春秋》,让秦国的后人,天下的后人都知道并记住父亲的名字。但是,这又是不可能的。在少宗伯“秦王嬴政,你忘记了一统天下的大愿了吗”的一再提醒下,在臣子的面前,他为维护自己秦庄襄王儿子的身份,为否定吕不韦是自己父亲,同时又保全吕不韦的生命,苦苦地寻找种种理由。“我生下来就是人质,谁帮过我?赵人把口水吐在先王的脸上,马鞭抽在我的身上,那时秦人在哪儿?历代先君在哪儿?没有饮食,没有衣服,秦人给了我什么?这个人(指吕不韦——作者)照顾了我,照顾了先王,把我们一家带到秦国。我坐在他的膝上,他教会了我第一个字,第一个字是王。他教我怎样做王。我不能杀他!谁也不能杀他!”他在父子亲情和权力、地位、前程、抱负之间进退维谷。吕不韦是在嬴政叩拜祖先时悬梁自尽的,是吕不韦为了儿子的前程做的自我选择。吕不韦死后,嬴政悲痛欲绝,他连滚带爬地扑向父亲。这些都是他发自内心的,不是装出来的,他没有必要在臣下面前装出这个样子。也就是说,在是否处死吕不韦的问题上,影片真正地刻画了一个雄心勃勃的帝王的内心的痛苦、挣扎,这是符合人情的,符合历史真实的,也是符合艺术真实的。 如果说,杀掉吕不韦,是嬴政为了自己的地位不得不违心忍痛去做的事的话,灭吕氏九族就另当别论了。据《史记》,历史上的吕不韦,是因事受牵连而获罪的。但在事发后一年才被免相,又过了一年多,被放逐到蜀地后“恐诛,乃饮鸩而死”的;其家属也没有被株连。影片编导让吕不韦的九族亲属同遭株连,这一改动的结果则显示出,此时的嬴政,已是一不做二不休了,原先还残存的人性已彻底泯灭了——为了进一步证明自己高贵的王族血统,为了表现自己与吕不韦没有任何亲缘关系, 为了永远掌握至高无上王权, 他竟然下令杀掉吕不韦的,也是自己的九族! 总之,影片对嬴政此时心情的外化性表现是成功的。它说明,恶魔似的一代暴君,其残酷暴虐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荣华富贵权势威福俱备的至上王位的诱惑对他美好人性的戕杀造成的。 二、嬴政与嫪毐——至上王权对兄弟之情的绞杀 在影片中,嬴政与嫪毐的关系最富有戏剧性,编导基本遵照历史记录,没有作太多的虚构。该事主要见于《史记·吕不韦列传》: 庄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为王。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秦王年少,太后时时窃私通吕不韦。……始皇帝益壮,太后淫不止。吕不韦恐觉祸及己,乃私求大阴人嫪毐以为舍人,时纵倡乐,使嫪毐以其阴关桐轮而行,令太后闻之,以啖太后。太后闻,果欲私得之。不韦乃进嫪毐,诈令人以腐罪告之。不韦又阴谓太后曰:“可事诈腐,则得给事中。”太后乃阴厚赐主腐者吏,诈论之,拔其须眉为宦者,遂得侍太后。太后私与通,绝爱之。 有身,太后恐人知之,诈卜当避时,徙居雍。嫪毐常从,赏赐甚厚,事皆决于嫪毐。家僮数千人,诸客求宦为嫪毐舍人千余人。…… 始皇九年,有告嫪毐实非宦者,常与太后私乱,生子二人,皆匿之。与太后谋曰:‘王即薨,以子为后。’于是秦王下吏治,具得情实,事连相国吕不韦。九月,夷嫪毐三族,杀太后所生两子,而迁太后于雍。诸嫪毐舍人皆没其家而迁之蜀。王欲诛相国,为其奉先王功大,及宾客辩士为游说者众,王不忍致法。 太史公曰:“不韦及嫪毐贵,封号文信君侯。人之告毐,秦王验左右,未发。上之雍郊。毐恐祸起,乃与党谋,矫太后玺发卒以反靳年宫。发吏攻毐,败亡走,追斩之好峙,遂灭其宗。而吕不韦由此绌矣。” 据以上记载,嫪毐是一个大阴谋家,他本是吕不韦怕自己与太后淫乱事被发觉而另为太后寻找的伴侣;嫪毐是冒充宦者才得以瞒过秦王来到太后身边的。之后他依仗太后迅速暴发,权势颇盛,被封为长信侯,家僮数千人,门下的舍人也有千余人;而且,掌握了朝中大权,以至“事大小皆决于嫪毐”,权势与吕不韦相侔,甚至超过了吕不韦。他与太后秘密生有二子,并且曾与太后谋划,待嬴政死后以与太后所生子为继承人。后来,嫪毐与太后之事被告发,秦王嬴政查验此事,嫪毐恐祸难临头而先攻秦王,最后被诛,与太后生二子亦被秦王所杀。 另外,《史记·秦始皇本纪》、《说苑》等处亦有相似记载。《秦始皇本纪》云:“嫪毐封为长信侯,予之山阳地,令毐居之。宫室车马衣服苑囿驰猎恣。事无大小皆决于毐。又以河西,太原郡更为毐国。九年……四月,上宿雍。己酉,王冠,带剑。长信侯毐作乱而觉,矫王御玺,及太后玺以发县卒及卫卒、官骑、戎翟君公、舍人,将欲攻靳年宫为乱。王知之,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战咸阳,斩首数百……。毐等败走。即令国中:有生得毐,赐钱百万;杀之,五十万。尽毐得等。……二十人皆枭首,车裂以徇,灭其宗。……相国吕不韦坐嫪毐免。”《说苑》说:“秦始皇太后不谨,幸郎嫪毐,始皇取毐四支车裂之,取两弟扑杀之,取太后迁之咸阳宫。”②“嫪毐与侍中左右贵臣博弈饮酒,醉,争言而斗,嗔目大叱曰:‘吾乃皇帝假父也,人子何敢乃与我亢!’所与斗者走,行白始皇。”③由于事颇奇异,故有人不太相信,如郭沫若就称其“完全像《金瓶梅》一样的小说”。其实,《史记》之说应该是可信的,生活本来就比小说更丰富、更复杂。从《史记》及《说苑》等典籍记载看,秦王嬴政与嫪毐的斗争既与眼前的秦国政权旁落有关,又关系到未来秦国的王位继承权,实质上是一场血腥的政治斗争。 电影《荆柯刺秦王》对历史材料的取舍上,也正面详尽地展开了嫪毐与嬴政的武装冲突,但与历史记载不同的是,嫪毐在影片中阴谋家的色彩并不浓,虽然也表现了他为人的阴诈、干预朝政,为自己谋划——如劝吕不韦保全韩国,接受燕太子丹的贿赂等,但总的说,编导更侧重于写嫪毐和太后作为一个正常人的情感上的欲望和需求;他对嬴政的武装反叛是与太后私情败露后为免遭杀戮的孤注一掷,并不是政治野心的驱使。这种对素材的轻重取舍,反映了编导无意对历史上嬴政与嫪毐那场殊死的政治斗争进行评价,而是有意将这一斗争演绎为作为正常人的嫪毐与太后爱情及爱情结晶被至上的王权残酷地扼杀时的悲壮;亦即至上王权对嬴政人性的扭曲,这种人性扭曲,最集中表现在嬴政对他骨肉至亲的两个弟弟残无人道处置的浓墨重彩的渲染上:嫪毐被俘后,嬴政来到太后寝宫搜寻两个弟弟,并不顾太后的一再的乞求和“他们都是你的兄弟”的感召,极其残忍地亲手将两弟弟活活摔死。嬴政为什么这样?影片告诉我们:是权力!——嬴政说:“母亲认认,是他们兄弟俩吗?你让哪个替代我?是大的还是小的?”对权力生怕被人夺走的戒备心、对王的地位的贪恋,使他变成了他母亲说的“一条狼”! 为了进一步阐发这一思想,编导对嫪毐与太后私情的败露和被诛杀经过作了较多的想象和虚构,通过嫪毐与嬴政的言语交锋,向观众展示嫪毐本没有什么政治奢望,并不是怀有不可告人目的的野心家,在嬴政杀死了两个孩子,太后悲泣着与被五花大绑着的嫪毐拥抱时,两人诀别的情景 十分感人,编导为其设置了如下这段台词: 太后:“我对不起你,孩子们都死了。” 嫪毐:“也好,倒干净了。” 嫪毐:“是我对不起你,我对不起那两个儿子。现在事情败了,人都会以为我是贪恋富贵,才惹杀身之祸。其实只不过是你想做我的女人,我想做你的男人,夫妻一样过日子。要在民间,有何不可?!偏你是母后,就难了……来世吧。”(太后哭) 嫪毐:“不哭,一哭,倒像是咱们错了。”“保重了。” 对嬴政:“你好一个孝子,哪里知道做母亲的寂寞……” 由此可见,影片以现代价值观对嫪毐与太后的私通行为进行了诠释。嫪毐的那段台词,说的多么符合人性,多么符合人情!太后也是人,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女人,她应该有过正常人生活的权利。然而,宫廷的礼教却要她只能在空房中孤独地度过一生。嫪毐别无他求,只是想与太后“夫妻一样过日子”,以今天的道德观念衡之,嫪毐没有错,太后也没有错。那么,是嬴政错了吗?从封建道德看,太后与人私通,实在有违天下国母的母仪,其后,嬴政将何以治天下?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了孩子,有了两个男孩!诚然,嬴政太凶狠,将两个孩子活活摔死。但事实也确实是两个孩子对他的权力、地位、甚至生命具有巨大的威胁。无论是历史事实还是本部电影,都表现出了这一点。影片中,孩子跑出来被嬴政看见的时候,空气顿时紧张起来,刀光剑影在影壁中闪现,嫪毐的手下已经作好了刺王的准备,只待嫪毐一声令下了。 其后,嫪毐更是率众谋反了。 即便嫪毐没有政治野心,只想与太后一生朝夕相守,过正常的夫妻日子,但由于他所爱恋的对象是一国之太后,他们的孩子必然构成对现存王位、王权的威胁。所以,决定了他们的爱必以悲剧而告终。为了保住自己的生命,也只有铤而走险。由此可见,是王的权力、是太后的地位,使嫪毐与嬴政之间必然发生这种血腥冲突。 陈凯歌的深刻之处在于,他没有简单地从道德上判定孰是孰非,而是出色地展示了王权与正常人性的矛盾,王权怎样使嬴政从一个的普通的人异化为凶恶残忍的杀手!是至高无上的王权吞噬了嬴政的人性!

三、嬴政与赵女——至上王权对纯洁善良天性的毁灭 影片还虚构了一个历史上根本没有的人物——赵女。平心而论,这一人物的设置是不成功的。尽管巩利表演得很出色,但也没为影片增添多少光彩。 其失败之因在于这个人物非但不符合历史事实,亦不符合历史真实,也很难说符合艺术真实。尤其是编导让秦王派赵女去燕国物色刺客前来刺杀自己,以作为日后秦国攻打燕国的口实,实在是显得拙笨。因为就影片本身讲,编导早已让嬴政反复陈说了他一定灭掉六国的光明正大的原因:“我要建立一个更大的国家。秦和六国,眼睛看得到的地方和看不到的地方,都成了一个国家。我要让天下的百姓都说同一种语言,用同样的文字,走同样的道路,我要修长城,让遍地长满禾黍,让天下的百姓安居乐业……”“五百五十年了,原来的几百个诸侯国哪里去了?现在只剩下七个。小国想要变成大国,大国要吞并小国,战争不停止,五百五十年战争不停止,百姓好像活在水火中,只要六国还在,天下就永不得安宁,百姓就永不得安宁,六国是一定要灭的,不能改了,谁也不能改了。”——即嬴政之灭亡六国,是统一天下、救民于水火之中的堂堂正正的伟大信念的感召,何须再去找什么借口?退一步说,影片所表现的秦灭韩和赵,难道还有什么道貌岸然的理由吗?不就是秦国想要灭谁就灭谁吗?由此看,影片安排赵女这样一个人物、尤其是让她背负着特殊使命去燕的举动,实在是画蛇添足之举。 那么,编导为什么非弄出个赵女来呢?我以为,原因大概有二:一可能是用明星效应,增加对观众的吸引力;二是编导想借此从另外一个角度表述王权对人性异化的理念。 无庸置疑,影片中的赵女,是嬴政幼少时代生活的见证,在影片情节上确有某种不可替代的作用。她是嬴政在赵国时的两小无猜的好友,与困顿中的嬴政可谓是“患难之交”。通过她之口,观众了解到了幼少时代的嬴政的生活,以及这种生活培育了他的天真无邪和善良,他与赵女等一群平民孩子嬉戏玩耍,他以幼弱的身体把赵女喝醉了的父亲背回家……。他与赵女纯洁的爱情,在他当上王之后,仍时时给予他以美好的回忆。赵女支持他回国当王,鼓励他说“你行”;一再向他陈说“王应该爱天下的人”而“天下的人也都爱你”的为君之道,企望他运用手中的权力给人民带来幸福。但事实上怎样呢?嬴政在统一的战争中,有无数的人战死沙场;无数手无寸铁的平民惨遭杀戮。尽管嬴政答应了他心爱的女人赵女不滥杀无辜的请求,并且在灭赵之时一开始也确实要放掉赵国那些儿童、并且业已了命令。但当他看到孩子们眼中的怒火、迎受到他们蔑视的吐沫时,他改变了主意,未来可能的复仇威胁使他灭绝人性地活埋了所有孩子。嬴政的暴虐行为和他的充满仁义的宣言有多么巨大的反差!为此,他甚至激起了曾被他口口声声宣称的宏愿所感动、并试图帮助他实现一统天下抱负的赵女的绝望和愤怒,说服荆轲真个去把他刺死!赵女对于秦王嬴政形象的意义在于说明,一个纯洁善良天性的少年如何在王权的腐蚀下蜕变为残暴的、杀人如麻的刽子手的。赵女对嬴政从希望到失望最后绝望的过程,也是嬴政身上人性被至上的王权吞噬直至泯灭的过程。她说:“人做了王,就没意思了。”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荆轲刺秦王》显示了影片编导在开掘人物形象内涵上所做的努力,尽管这种努力还有不少缺憾——某些表现手法不太顾及观众的审美理想,过分追求理念而影响了形象的魅力,以及意思表达的晦涩等,但其所做的尝试是值得肯定的。 注释 ① 亦然:《荆轲刺秦王》《中国青年报》1999年10月7日 ② 见《史记·秦始皇本纪》之《正义》引,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29页 ③ 见《吕不韦列传》之《集解》引,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512页

第6篇:荆轲刺秦王范文

2、“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白话翻译:风萧萧地响把易水岸边吹得很冷,壮士去了就再也不回来了。),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

3、荆轲与秦舞阳入秦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在交验樊於期头颅,献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之地图,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剑击成重伤后为秦侍卫所杀。

4、荆轲(?—公元前227年),姜姓,庆氏(古时“荆”、“庆”音近),字次非,战国末期卫国朝歌(今河南鹤壁)人,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战国时期著名刺客,也称庆卿、荆卿、庆轲。

5、荆轲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随之由田光推荐给太子丹。

6、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秦国叛将樊於期之头及燕督亢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只好私见樊於期,告以实情,樊於期为成全荆轲而自刎。

第7篇:荆轲刺秦王范文

关键词 荆轲刺秦王 历史文献资料 民间传说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1 刺秦的目的不同

《燕丹子》创作上喜欢猎奇,其情节富有传奇性,更多地采用了小说笔法,而司马迁在构思荆轲传时更多的注意到史传文学的性质,叙述就显得严谨平实。如《燕丹子》开头写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秦王对太子丹缺乏应有的礼节,太子丹请求秦王放其回国, 秦王却故意刁难他:“令乌白头,马生角,乃可许耳。”结果太子丹仰天一叹,“乌即白头,马生角”。于是,“秦王不得已而遣之,为机发之桥,欲陷丹”。而“丹过之,桥为不发”,并且“夜到关,关门未开,丹为鸡鸣,众鸡皆鸣,遂得逃归”。这些描述都充满了传奇色彩。《荆轲传》也提到了太子丹质秦逃归之事,但只用很简洁的一句话概括:“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 故丹怨而亡归。”另外,司马迁在篇末的“太史公曰” 还特别提到:“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生角’也, 太过。” 可见,并不是司马迁没听说过《燕丹子》 里所写的那些事情, 只是司马迁认为这些事情不真实,所以不用。

《燕丹子》上讲,太子丹的诚意换得荆轲悲壮入秦,为刺秦而壮烈牺牲。“刺秦”最终以失败告终,全书至此戛然而止,可以看出《燕丹子》是一个典型的复仇故事。实际上,《燕丹子》 的作者也没有客观地看待天下的形势和历史发展的进程,而是极度渲染太子丹所受的侮辱和处心积虑地想报仇,很明显将所有的同情赋予了太子丹,这也多少增加了些传奇的色彩。《荆轲传》则把“刺秦”一事放在秦国日益强大、兼并其它诸侯国的历史背景中来写,在太子丹看来,单凭燕国无法与秦国抗衡,其它诸侯国因畏惧秦国,也无法形成合纵之势。可见,“刺秦”不再仅仅是因为太子丹和秦王之间的个人恩怨,更主要的是太子丹对付秦国侵略、解除自己国家危难的手段。而且太子丹对荆轲提出“刺秦” 的打算后, 也并没有马上变为一种行动,而是到了燕国形势更为严峻的时候才开始实施。另外,《荆轲传》写“刺秦”失败后, 还写了秦王大怒,调派名将王翦和李信率领大军攻打燕国,尽管燕王被迫杀了太子丹,但秦王还是不依不饶地灭了燕国。至此,文章也还没有打住,还继续写道:“其明年, 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 还写到高渐离以筑击秦王不成被杀,秦王终身不再接近六国之人。可见,司马迁是以一种非常客观的态度来描述当时矛盾斗争双方的情形。而“刺秦”之事,是影响历史进程的一件大事,司马迁通过这一历史事件展示了秦统一天下之不可阻挡的趋势,从中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史家意识”。

2 刺客形象

《荆轲传》和《燕丹子》都把荆轲这一刺客的形象写得很感人,但具体分析又有不同。《燕丹子》中的荆轲,乃是一个“士为知己者死”的刺客形象,荆轲去行刺秦王,就是为了回报太子丹的恩遇。《燕丹子》写太子丹和荆轲的故事,就是围绕荆轲对太子丹知恩图报来展开的。太子丹拿黄金供荆轲投掷青蛙,脍千里马肝给荆轲,截美人手以玉盘盛送给荆轲。这些描写,作者本意是突显太子丹对荆轲的厚遇,但它显现出太子丹和荆轲之间的交易行为, 同时也显出荆轲身上的贪欲和残忍,而对太子丹的这种厚遇,荆轲自然是感激涕零。作为回报,荆轲主动请缨,可见《燕丹子》中的荆轲,纯粹就是“士为知己者死”的刺客形象。《荆轲传》里的荆轲则不是,作者交代了荆轲的籍贯和身份,点明其父母之邦乃是卫国,介绍荆轲好读书击剑,表明荆轲文武双修,与那种专以武力行事缺乏大脑的刺客不同。“以术说卫元君”,说明荆轲对如何安邦定国有较为深刻的认识,有一套自己的见解主张,这些均可见出荆轲是个有远大政治追求的人。在“刺秦”一事上,作者更是写出了荆轲的大志向大气魄,《燕丹子》中“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多数人认为这是有去无回的事,如能侥幸杀得秦王, 已是大功告成,所以事前不会考虑要全身而退。而《荆轲传》则不同:“往而不返者, 竖子也!”他是既要把事情办成, 又要使自己活着回来。最后荆轲行刺失败后还说:“事所以不成者, 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的远大志向至死不变。司马迁以卓绝的史家意识, 给我们塑造了一个真实而具有远大理想的荆轲形象。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荆轲传》显得较严谨平实,却真实可信。《燕丹子》中所描绘的荆轲就较神话,因为小说创作更追求艺术的感染性,而不必拘泥事件的真实性。而历史著作则不同,它一方面要“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对各种材料进行搜集,另一方面,还要对搜集来的各种材料进行考辨,去伪存真,对材料的使用要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正如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说的:“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

3 结语

《史记刺客列传》有关荆柯的部分与以《战国策》为蓝本的小说《燕丹子 》皆以“刺秦”为叙事焦点,叙述着一个大致相同的事件,大致相同的过程,但是二者的叙事体现出比较明显的文体特征,前者追求严谨平实的史传风格,后者则向小说笔法靠拢。细加辨析两种文本大致在叙事结构模式、塑造形象的着眼点、作者价值观念的显与隐等存在着较大差异,显示出小说文学与史传文学的区别。

参考文献

[1] 李泽需.《史记・荆轲传》与《燕丹子》之比较[J].语文学刊,2008(14).

第8篇:荆轲刺秦王范文

燕太子:张大人你说我应该派谁去刺杀秦王呢?

大臣:当然要派一个武功最高的了.我听说今天是聊城大学西校区武术协会中西门吹雪与荆轲争夺天下第一之战.

燕太子:真是天助我也啊!你速去观战,务必把第一给我请回来.

大臣:遵旨。臣告退。(燕王.大臣下,荆轲与西门吹雪上,速度要快)

旁白:下面是荆轲与西门吹雪比武。

西门吹雪:(伸懒腰)哎!昨天晚上上了一个通宵,好累啊!荆轲,我们开始吧?

荆轲:好!(迅速跑过去下跪并抱住西门吹雪的腿)西门吹雪大哥,我对你的仰慕之情有如长江之水连绵不绝,有如黄河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

西门吹雪:算你小子识相。哎呀!(抱肚子)哎!昨天大鱼大肉吃的太多了,光xo就喝了八瓶,把肚子吃坏了,我去一下wc,你等我一下啊!(抱肚子跑着下,大臣上,荆轲见大臣赶紧起,趾高气仰)

大臣:荆大侠,西门吹雪呢?

荆轲:你要是早来一会的话就能够看见他了。

大臣:您把他打跑了?

荆轲:废话,这还用问?

大臣:太好了,那您就是天下第一了,我们大王有请。

荆轲:(扭头小声说)我噻!天下第一这么吃香,太子竟然请我。(扭过头)好吧!为了给你们太子一个面子,我决定去,不过,时间不能太长啊?我和网友约好了去上网的!好了,前边带路吧!

大臣:请!(荆轲.大臣下)

旁白:第二天在王宫。(燕太子.侍卫就位)

侍卫:启禀太子,张大人求见。

燕太子:宣。

侍卫:宣张大人晋见。(大臣上)

大臣:太子昨晚睡得可好啊?

燕太子:不错不错,verygood!

大臣:臣看太子今天红光满面,皮肤细嫩光滑,用的什么护肤品啊?

燕太子:我本不想外传的,但见你一片赤诚,就告诉你吧!其实本王一直都在用大宝sod蜜(从怀中取出)要想皮肤好,天天用大宝!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大臣:多谢大王。(转过头小声说:“呸!我还以为什么好东西呢!还不如我的小护士维他营养蜜呢!”也从怀中取出)

燕太子:张爱卿,你有什么事吗?

大臣:回太子,臣把天下第一荆轲请来了。

燕太子:真的?快请快请。

侍卫:传天下第一荆轲。(荆轲上)

荆轲:荆轲参见太子!

燕太子:平身。

荆轲:谢太子。

燕太子:张大人,快给荆大侠上颗烟。

大臣:是。

荆轲:不用不用,好孩子是不吸烟的,况且我们聊城大学也禁止吸烟。

燕太子:那就不为难荆大侠了。

燕太子:荆大侠今天容升天下第一,我一定要状告天下去星华大酒店摆酒设宴为你庆祝。

荆轲:那就多谢太子了!

燕太子:不过,荆大侠在吃饭之前吧,我想求你一件事。

荆轲:(我就知道没有免费的午餐)好吧!正好我们聊城大学现在正在掀起学雷锋运动。你说吧!

燕太子:原来荆大侠正在学雷锋啊!实在令我佩服啊!

荆轲:小意思,不要搞个人崇拜!有什么事尽管开口!

燕太子:哎!现在秦国正虎视眈眈地看着我们燕国,我们时刻面临着亡国的危险,寡人念你一片报国之志,决定派你去刺杀秦王,给你一个扬名立万的机会。荆大侠以为如何啊?

荆轲:啊?(害怕)多谢太子,不过,荆轲一向视名誉如粪土,我看还是把这个机会让给别人吧!(扭过头小声说:“36计走为上策”!)太子告辞了!

燕太子:荆大侠,等一下,我让你见一个人。张爱卿…

(大臣一摆手美女上,从荆轲前边走过,荆轲刚要上前被侍卫拦住)

荆轲:我噻!美女!比我们聊大的女生可强多了!

燕太子:怎么样,荆大侠?如果你去,她就是你的了!

荆轲:好吧!为了江山社稷,为了黎民百姓,我精忠报国,死而后已!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我去!

燕太子:好!此所谓好汉之所为啊!

(所有人下,下一幕的人迅速就位)

旁白:燕太子亲自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荆轲与美女拥抱)

荆轲:oh!darling!

美女:oh!阿轲!

荆轲:你可一定要等我回来啊?

美女:我一定等你回来!

燕太子:荆大侠,来日方长啊!赶快上路吧!荆大侠,这是樊无忌的人头,为了你去刺杀秦王,我忍痛将他赐死,你提着去见秦王,秦王肯ǚ浅p湃文恪u馐俏颐茄喽娇旱赝迹惆阉桓赝酰⑾蛩樯艿赝迹乙呀话沿笆撞卦谧罾锉吡耍鹊角钔矩奥吨保躺痹诒ψ稀;乩春螅褪悄愕牧耍褂邢聿痪〉娜倩还蟆5绞焙颍仪肽闵贤颐堑ヌ鬋s!荆大侠,宝重啊!

荆轲:太子就等我的好消息吧!(看美女)你可一定要等我回来啊?

美女:别忘了我的qq号啊?7758521!我们网上再聊!(所有人下,下一幕就位)

旁白:在秦国王宫。

大臣:启禀大王,燕国荆轲有要事求见?

秦王:宣。

侍卫:宣荆轲晋见。

荆轲:燕国荆轲参见大王。

秦王:平身。

荆轲:谢大王!

秦王:你有什么事啊?

荆轲:大王,这是燕国樊无忌的人头,我将他杀了,以后愿为大王效力!

秦王:小波子…

太监:喳!

秦王:太好了!此人一死,解了寡人心头一大忧患,我一定要重重赏你。

荆轲:大王先等一下,我还有一样东西要送给您,这是燕督亢地图。

荆轲:大王请看,我们燕国幅员辽阔,人杰地灵,这里是燕国的心脏,大王带兵从这里攻入…(见匕首,拿起便刺秦王,秦王跑)

大臣:大王,娃哈哈ad钙奶(扔给秦王,秦王喝后将荆轲擒)

秦王:大胆刺客,竟敢刺杀本王,给我拉出去砍了。

荆轲:等一下!啊!曾经有一段真挚的爱情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等到失去的时候才追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此。假如上天能再给我一次机会的话,我一定对那个女孩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要对这段爱情加一个期限的话,我希望是一万年!

第9篇:荆轲刺秦王范文

一、 听游说於期之由,感荆轲内心之多情

当秦国大军压境时,燕太子丹内心恐慌,前往荆轲住处,催促他尽快刺秦。面对太子的催促,荆轲冷静地告诉他:刺秦万事俱备,只差信物:樊於期的人头。太子丹在得知此事无法更改后,由于“不忍”,最终将取“樊於期人头”这个难题留给了荆轲。

作为刺秦行动的总指挥,他没有动用自己手中的权力,直接杀死樊於期,也没有用毒酒等方法骗取人头,反而为了不伤“长者”的心,他费尽心力:首先用樊於期的遭遇激起他内心对秦王的仇恨;其次推心置腹地向樊於期说出了自己刺秦的周密计划,将他引入刺秦的大业中来,使他感觉到自己同荆轲一样,都是此次行动至关重要的人物,都是为刺秦而英勇赴难的英雄,没有让樊於期丝毫感到自己是落难而任人宰割的弱者;最后在樊将军的慷慨就义之下取得了刺秦的信物,从取樊於期人头的言词中,我们看到了荆轲的深沉、冷静、理智,但更让我们看到了他内心的那份不忍、多情。

二、读怒斥太子之辞,识英雄自身之缺陷

在太子丹自认准备好了刺秦所需要一切的时候,发现荆轲却迟迟没有出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面对太子丹的怀疑,“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荆轲为何因太子丹的质问大怒而出发呢?因为他自认为“节侠”,自视甚高,认为“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太子丹既然让自己去完成这件事,应当“用人不疑”,由自己全权负责,不应有半点怀疑。这种想法让他在物色刺秦副手的问题上没有与太子丹交流,太子丹给他找来了秦武阳,他却在等待心中副手――友人,从而太子丹的催促让他倍感羞辱,大怒而行。他的自视甚高造成了刺秦计划在出发前出现了问题,但在发现问题之后,深感问题严重的荆轲并没有冷静地去想法补救,而是为了“节侠”的虚名,赌气地出发了,完全忘记了此次前行的最终目标――成功刺秦!在此,我们看到了他的刚毅,更看到了他自视甚高,看重虚名,不善沟通,处事冲动的缺陷。

三、读秦廷诀死之言,感英雄末路之悲伤

荆轲在刺秦失败后,“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当刺杀失败后,荆轲笑骂秦王说:此次行动没有成功的原因是自己想活捉秦王,像曹刿劫持齐桓公从而获得约契一样来报答太子。

荆轲说的是真的吗?不是,原因之一,太子用重金得到徐夫人的锋利匕首之后“使工以药淬之”,以人试刀,无不立死,可知此次行动目的是刺死秦王;原因之二,荆轲在“图穷而匕首见”之后,立即趁机“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L之”,奋力地去刺杀秦王,这一举动明显是要刺死秦王;原因之三,在秦庭之上,荆轲“引其匕首提秦王”则更是为刺死秦王而做的最后一搏。

荆轲的说辞其实是他刺秦失败之后的无奈自慰之词。作为自视甚高重然诺的荆轲,任务失败了,他成了“往而不反者”的“竖子”,他的内心充满了无奈、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