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荆轲刺秦王教案范文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九篇)

荆轲刺秦王教案

第1篇:荆轲刺秦王教案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3―0095―01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必须立足于精细化的教学设计,没有备课时对文本的深入挖掘,对教材重难点准确的把握,即使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生成性因素,也难以捕捉住稍纵即逝的教学机遇,丧失了动态生成的机会。所以,课堂教学中,片面强调动态生成而忽视预设的作用,课堂教学就会变得无序而盲目。笔者认为,教学中的动态生成不仅仅是课堂中的“偶发因素”和“突发事件”,有时是可以在老师精心的预设下实现的。具体来说就是通过一些操作性强的预设来助推课堂的动态生成,从而使语文课堂富有活力,富有激情。

一、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催生课堂生成

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习惯和创新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必须基于对教材的重难点,所以要对文本有深入的挖掘,不能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设计一些脱离文本的无效问题。笔者在教授《荆轲刺秦王》一文时,为了让学生能对荆轲的思想行为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设计了一个问题:“荆轲在刺杀秦王前进行了长时间的、充分的准备,但为什么刺杀秦王最终以失败告终了呢?”这个问题,就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也即,荆轲刺杀秦王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关键是学生的作答能够自圆其说,言之成理。经过讨论,学生陈述了自己的理由,有一个学生回答说荆轲是战国时代著名的刺客,以刺客的冷血,武功,冷静,机智,在与秦王近距离接触甚至秦王“以手共搏之”的情况下,我们没有理由相信荆轲刺杀秦王会失败,那就只有一种理由可以解释,这就是荆轲是有意放走秦王。但有学生提出了疑问,就算是荆轲是有意放走秦王,那他如何面对太子丹对他的知遇之恩和樊於期的在天之灵呢,在这个课堂案例中,由于问题的设计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使答案也体现出丰富性的特点,所以课堂的生成很精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理解得到了深化,课堂富有活力和生命。

二、展开辩论丰富课堂生成

针对有争议的命题,教师可以提出不同的观点,让学生展开辩论,通过观点的碰撞来深化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能在观点的交锋中得到提升,课堂的生成也会自然而然得到呈现。笔者在教授《孔雀东南飞》一文时,提出了刘兰芝值不值得为焦仲卿殉情的命题,让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虽然是两个对立的观点,学生却能说得有理有据,见仁见智,课堂取得了很好的生成效果,实现了不一样的精彩。

第2篇:荆轲刺秦王教案范文

举个例来说吧,不学习或不学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怎么能知道烛武其人是中国古代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左传》中塑造的一位忠、勇、义、智集大成者的典型?又怎么能知晓《左传》与《春秋》的不同叙事特点,诸如刘知几《史通》所言的“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又如刘熙载《艺概·文概》所说的“《左传》善用密,《国语》善用疏”的内涵?更无法领悟到“烛之武”中的“之”字,乃是先秦叙述文中镶嵌于人名中,表现当时某地(如“烛”)的某人(如“武”),而非姓“烛”名“之武”。这也是当时的一种文化现象, 比如文中的“佚之狐”亦然。而一旦认真学习此文,收获远远不止这些。

为了引导、激发学生们对高中古诗文学习产生应有的兴趣,也解决自己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这种“拖累”,笔者除特别着力于古诗文教学中的诵读、故事性、释言析文、明旨悟道等教学实践外,在教学高中的每一古诗文篇目时,必定拟出一副对联来,或概括诗文内容,或评述诗文中的人物,或评议诗文中的某一写作技巧,或点拨文中蕴含的人生情感或生命理趣等等,用以增强自己的教学力度,增添学生的学习趣味,撞碰学生年幼的心灵,投入必须的精力学习古诗文,提高语文教育质量。

下面,笔者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及选修教材的先后顺序罗列这一做法的具体内容,供有兴趣于此方面的同行尤其是年轻的语文教师参考或批评。

篇目:《烛之武退秦师》(人教2007年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16页,以下简称“《烛》”)

对联:重兵压境,郑伯手忙脚乱,佚狐力荐老英雄救国;孤身入敌,秦王心悦口服,烛武智退恶虎豹安民。(横批:千古奇传)

创意:笔者以此对联概述文本简要情节及主要人物、故事结局,一方面是想给学习者一点新的内容,一方面用对联来突出这篇先秦叙事文典范作品中所记述的精彩情节“重兵压境”“佚狐力荐”“孤身入敌”等来吸引学生,进而理解文中塑造的烛武智陈利害于秦王,智挑矛盾于秦晋,智退秦师于一夜的光辉形象,进而理解老臣烛武那集大忠、大义、大勇、大智于一身的人格美。

品味性导读:

1.请用《烛》原文文句解说对联上联所言的“重兵压境”,并简述当时的历史背景及战争局势。(“围”“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国危矣”)

2.对联上联所言的“郑伯手忙脚乱”这一概括你同意吗?同意请从原文中找出依据,不同意请陈述理由,并修改对联相关内容。

3.你能从原文中找出“佚狐力荐”的文字依据吗?(“若使……师必退”)佚狐之所以敢于力荐他人,其把握在哪里?试结合原文分条陈述之。

4.对联上联所言的“老英雄”一词,你同意吗?同意,请从原文中找出依据说明;不同意,请陈述理由。

5.对联下联所言“心悦口服”,是烛武智退秦师的关键,这一关键在原文中的结果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戍之,乃还”)。

6.请从原文找出相关词语,按先后顺序理出对联下联所言“烛武智退恶虎豹安民”的相关线索。

7.熟读全文,就某一情节或人物特性自拟一副对联,在同学中交流讨论。

高考链接:

1.课外独立阅读2013年全国高考语文上海卷文言文试题,就故事情节或人物品性拟写一副对联(每联不少于7字),与同学交流,并将其以“读《……》有感”的短信或电邮形式发给以前教过你的语文老师,展现你的进步。

2.就近找一名年级比自己低的学生,与他分享你写对联“点评”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试题阅读材料的收获。

3.完成文言文阅读材料之后的试题,并对照答案自评分数,再创造一副对联(每联2字以上即可)来表述自己的收获或困惑,并与同学分享。

篇目:《荆轲刺秦王》(同上第18页)

对联:易水风寒,慷慨悲歌惊九霄,壮士刺暴英勇去;咸阳宫暖,沉稳豪气慑四殿,君臣失态笑料留。(横批:烈士凌云)

创意:以“易水风寒”与下联的“咸阳宫暖”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方面突出荆轲出征刺秦王时的地点以及悲壮氛围,一方面揭示秦王所在的咸阳宫侍卫守护的森严,生活的淫逸无度,进而烘托英雄荆轲的悲剧命运的必然结局。又以上联“慷慨悲歌惊九霄”与下联的“沉稳豪气慑四殿”形成对比,描述荆轲在不同场合的不同表现(离别时已知有去无回悲壮而去,身处虎狼窝般的咸阳宫时却镇定自若视死如归),突出英雄荆轲的有情与大勇。再以上联的“壮士刺暴英勇去”与下联的“君臣失态笑料留”构成一幅英雄一人追杀秦王使之抱头鼠窜,满朝臣子不知所措窘态百出的动态画面,褒扬英雄荆轲的大勇大义,贬斥残暴的秦王狼狈不堪以及群臣的惊惶失措,进而引导学生理解诸如此篇的《战国策》文本记述历史事件、描写历史人物的精妙文笔。

品味性导读:

1.通读全文,找出对联上联所云“易水风寒……惊九霄”的文段,并勾划出相关语句,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些语句的作用。

2.对联下联开头“咸阳宫暖”中的“暖”字,与上联开头“易水风寒”的“寒”形成富有深意的对仗,请你结合文本就“暖”作些分析。

3.试从原文中找出对联下联所言“沉稳豪气慑四殿”的相关原句,并作些赏析(“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轲既取图奉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荆轲逐秦王,……尽失其度。”这些语句描述生动、形象,使荆轲沉稳应对“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的局面,英勇刺杀秦王的情景跃然纸上。也鞭笞了秦武阳的胆小无能,未能助荆轲一臂之力,照应了前文中“荆轲有所待,欲与俱,……而为留待”等情节,暗中批评了太子丹对荆轲“留待”的不理解,“迟之”而言“日以尽矣,……丹请先遣秦武阳”,使荆轲“怒”而“叱太子曰:‘……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从而匆忙行刺,无人相助,酿成悲剧)。

4.对联作者在下联结尾以“君臣失态笑料留”来概述荆轲勇刺秦王时,秦满朝皆惊,不知所措而丑态百出的场景,细读文本相关部分,划出有关“君臣失态”的语句,小组讨论,分享品味。

高考链接:

1.课外阅读2013年全国高考语文北京卷文言文试题,就文本的重要情节或人物品性或行文技巧等创作一副对联,以之提炼自己的阅读效果,并在尽量短的时间内与同学分享。

2.抽时间阅读一下其他省市的高考试卷中文言试题的阅读文字,试做一二套并对照参考答案自评分。

篇目:《鸿门宴》(同上第22页)

对联:刘沛公军驻霸上谋天下,主仆一心同仇敌忾;楚霸王宴设鸿门款枭雄,君臣二德各怀鬼胎。(横批:杀机四伏)

品味性导读:

1.要求学生课前通读课文,有条件的上网查阅原文,了解情节的延伸。

2.试就自己阅读课文时对刘项双方人物的理解程度,各选其一(如范增、张良;项庄、樊哙等),拟写一副对联评价其品性,并与同学分享。

3.深入阅读文本,以“宴前”“宴上”“宴后”为阶段,分别罗列各阶段双方的人物及所言所行,并按先后顺序拟出情节的脉络,与同学交流。

4.以对联上联所言“主仆一心同仇敌忾”为抓手,细读相关文段,分条整理出相关人物及情节(①张良得知项羽将挥军消灭刘邦时,立即将消息具告沛公,共同商议通过项伯“不敢背项王”而消除灭顶之灾。②张良在危急关头一心维护沛公,及时“要项伯”与沛公相见,促使项伯转瞬间也成为沛公的“生死之交”,且一方面叮嘱沛公“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以缓和刘项两军的矛盾;另一方面“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且言“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能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这是张良对刘邦其人忠心不二的结果。③当刘邦至鸿门向项羽谢罪时,张良又带猛将樊哙同行,并不顾杀身之危入席陪伴沛公。④当范增唆使项庄舞剑欲杀沛公时,张良出帐向樊哙告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促使樊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之后又以“臣死且不避,……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申诉项羽,使楚之霸王理屈而不能诛杀沛公。⑤当沛公“如厕”欲逃时,张良又冒死留下,替沛公献白璧玉斗。⑥当沛公与樊哙等“道芷阳间行”逃亡后,张良面对项羽诘问“沛公安在”时,沉稳申诉“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再拜……”,将个人生死安危置之度外,保全了刘邦的性命,还给足了项王面子,可谓“同仇敌忾”之绝典也)。

5.学生以小组(4~6人)为单元,阅读课文相关文段,整理对联下联所言“君臣二德各怀鬼胎”的情节,并在课堂上交流赏析。

高考链接:

1.自选2013年高考语文天津或重庆卷文言文试题的文字材料进行阅读思考,并就人物形象、品性或故事情节拟写一副对联(每联不少于9字),凝炼地展示自己的阅读收获(能拟出“横批”更好)。

第3篇:荆轲刺秦王教案范文

一、汉画故事解析

历史故事在汉画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故事内容大多为圣贤、豪杰、贤妻、良母、贤子等,可分为忠君图、孝子图、刺客图、贞妇图等。表现忠君思想的画面有:周公辅成王图、完璧归赵图、伍子胥画像、二桃杀三士等,汉画中这些表现忠的内容是教育人们要像周公、蔺相如、伍子胥、晏婴等人那样忠心耿耿,保卫刘汉天下,不惜代价,为主人效劳,直至献出生命。表现孝子思想的画面有:丁兰供木人、老莱子娱亲、闵子骞失棰、邢渠哺父、韩伯榆受笞、董永卖身侍父等。贞妇图有贞妇、贤妇、七女为父报仇等。孝子和贞妇图像主要见于嘉祥武氏石祠、内蒙古和林格尔壁画墓和汉代乐浪郡(今朝鲜境内)出土的漆器上。这些图像教育人们要像孝子、贞妇一样孝亲,由此达到“以孝治天下”的目的。周公辅成王图见于山东嘉祥满硐乡宋山画像石墓[1],画面自上而下分四层,第二层刻周公辅成王图,画面刻七人,正中站立小人物当为成王,即“成叔武”。他头戴山字形王冠,脚踏几案形金座,接受诸臣的拜谒。左一人为其打着华盖,右一跪拜者当为周公,即周公旦。其余四人执笏躬立,以表示孝忠。嘉祥武氏祠亦有此图。周公辅成王故事见于《史记•鲁周公世家》,其上云:“周公旦也,周武王弟也”,“及武王即位,且常辅翼武王”。“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成王长,能听政。于是周公乃还政于成王,成王临朝。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倍依以朝诸侯。及七年后,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对于周公辅成王的业绩,司马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夫天下称颂周公”,“尊后稷也”。完璧归赵图是山东嘉祥武氏祠里面的一幅画像[2]19。画面刻三人,中一人为秦王,戴冠、着长袍、佩剑,一手扬起,呈接璧状,其中有“秦王”隶书题记。其后一人执笏,呈拜谒状。右一人为蔺相如,戴冠、着长袍,一手扬起,一手持和氏璧呈欲碎之状。画面中刻“蔺相如赵臣也奉璧于秦”题记。《史记•蔺相如列传》云,赵惠文王时,秦昭王愿以十五城易赵和氏璧。蔺相如以“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使秦。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相如度秦王负约,使其从者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画面所表现的当为“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之场面。二桃杀三士图出土于河南省原南阳县[3]。画面中刻一高足盘,盘中置二桃,公孙接、田开疆二人执剑取桃,在一旁的古冶子怒不可遏,欲拔剑决斗。《晏子春秋•内篇谏下》云:“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闻。晏子过而趋,三子者不起。晏子入见公曰:‘臣闻明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有君臣之义,下有长率之伦,内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敌;上利其功,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禄。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无长幼之礼’。因请公使人少馈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计功而食桃’?三勇士果因计功而争桃,终自杀身亡”。《梁甫吟》云:“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冢,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荆轲刺秦王图见于山东嘉祥武氏祠[2]26,南阳画像石中也有此类画像。“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说的就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画面中刻一柱,柱左怒发冲冠者为荆轲,他左手抓住秦王的袖子,右手抓起匕首,猛地向秦王刺去,柱右第一人为秦王。在那千钧一发之时,他使劲一转身,绕到了柱子后面,荆轲紧紧逼着,两个人像走马灯似的团团直转。荆轲身后为秦舞阳,他被这突如其来的场面吓得晕头转向,不知如何是好。秦王身后的卫士虽然带有武器,因没有命令不准上殿,另一卫士似被撞倒在地,柱下方盒里放着志士樊於期的首级。

医官夏无且拿起药包对准荆轲打击,秦王借机拔剑砍伤荆轲的左腿,荆轲随手持匕首朝秦王投击,秦王一闪身,匕首从耳边擦过,打在铜柱上,画面给人留下火星四溅之感觉,秦王又冲上去,结果了荆轲的性命。此即《史记•刺客列传》所云,荆轲“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铜柱”的一刹那。老莱子娱亲图是山东嘉祥武氏祠里面的一幅画像[2]37。画面帷幔下刻三人,左二坐于床榻上者当为莱子的父母,其上有“莱子父母”题记。右一长跪者为幼时老莱子,他一手似持一老人的鸠杖,一手似拍一鞞状物,双亲高兴得合不拢嘴,其右上刻有“老莱子”题记。老莱子,春秋时楚国贤人。《史记•老子列传》云:“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他位高至尊,但对父母十分孝敬。面对七、八十岁的父母,他每日穿上五彩斑斓的衣服,屈身上堂,跌伏倒地,或唱歌、或跳舞,装出天真顽皮的样子给父母取乐。武氏祠另一幅画像题记云:“老莱子楚人也,事亲至孝,衣服斑连,婴儿之态,令亲有欢,君子嘉之,孝莫大焉”。梁寡高行图见于山东嘉祥武氏祠,是一幅著名的贞妇画像[2]85。画面帷幔下刻四人,中一坐榻者当为梁国的高行。此时,她正持刀欲毁容,其上有题记“梁高行”。其前一跪拜者为梁王派出的求婚使者,上有“奉金者”题记。其右一人为高行的侍者,其左为梁王使者,持节,上有“使者”题记。据《列女传》云,春秋时,高行青年寡居。梁王慕其倾城倾国的美貌,派使者捧着黄金前去求婚。高行坚持女性的节义,持刀割掉自己的鼻子,毁灭了自己的面容,维护了自己不嫁寡居的“尊严”。鲁义姑姊图是山东嘉祥武氏祠里面的一幅画像[2]106。画面右刻一妇人,怀抱一啼儿,同时又抛下一幼子。其旁一人似劝其将所抛之子收留下来。中刻一骑者,左刻一车,车上坐一驭者、一尊者,车后有节饰,车前刻“齐将车”题记。此即鲁义姑舍亲子、抱侄子的故事。据《列女传》载,春秋时,齐屡犯鲁国。难民中一位称鲁姑的妇人,在一次逃难中,被迫将一幼子扔下。当齐将问其是什么人时,鲁姑云,我扔下的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怀抱的是兄长的幼儿,这是为人的公义。齐将被妇人的行为所感动,遂掉转车头回齐。

二、汉画故事彰显了儒家思想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成为统治者驾驭人民的主要思想工具。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生们,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极力神化专制皇权,认为人君受命于天,是代表天的意志统治黎民,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董仲舒还根据阳尊阴卑的理论,建立起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道德观念。儒生们极力鼓吹天人感应,鼓吹“五常”,使人相信君权神授,相信儒家宣扬的仁、义、礼、智、信是天的意志,从而让人民俯首帖耳地听命于以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阶级。从此,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他的“仁”的学说、“礼”的说教、“爱”的思想、“忠恕”之道,以及“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的“任侠”精神,被广泛用来塑造历史人物与编织历史故事。“画者,成教化,助人伦”。墓、祠中刻绘的大量历史故事,不仅可以起到装饰作用,而且也是统治者把绘画作为教化的补充形式的生动体现。各种形式的绘画以圣贤、烈女等来陪衬墓、祠主人的身份和人品,向人们颂扬他们的高贵地位和高尚品德。关于“教化”,儒家大一统思想的创始人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一》中说,“圣王之继乱世也,扫除其迹而悉去之,复修之教化而崇起之。教化之明,习欲已成,子孙循之,行兵五、六百岁,尚未败也,至周之末世,大为之道以失天下。秦继其后,独不能改,又益甚之,重禁文学,不得挟书,弃捐礼谊而恶闻之,其心欲尽灭先圣之道,而专为自恣苟简之治,故立为天子,十四岁而国破亡矣。自古以来,未尝有以乱济乱,大败天下之民如秦者矣。其遗毒余烈,至今未灭,使习俗薄恶,人民嚣顽、抵冒殊扦,孰烂如此之甚者也。”董仲舒主行教化,以刑、德比阴、阳,认为:“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天使阳出布于上而主岁功,使阴入伏于下而时出佐阳,阳不得阴之助,亦不能独成岁,终阳以成岁为名,此天意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为政而任刑,不顺于天,故先王莫之肯为也。”董仲舒认为教化之用犹如“堤防”,“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教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由此可见,西汉中晚期以后,墓、祠中大量出现历史人物故事画这种典型的、直白地推行教化的品类就不足为怪了。这种题材集中于山东地区,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因为山东是儒家圣地、教化之区。另外,汉制“其德为孝”。西汉提倡孝悌,东汉更甚,厚葬是孝悌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盐铁论•散不足篇》云:“今生不能致其受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孝者可以被举荐为官,孝者,“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孝,可增封、可礼遇、可扌翟升、可留名。《后汉书•济北惠王传》云:“次九岁丧父,至孝。建和元年(147年)梁太后下诏曰:‘济北王次以幼年守藩,躬履孝道,父没哀恸,焦毁过礼,草庐土席,衰杖在身,头不枇沐,体生疮肿,谅暗已来二十八月,自诸国有忧,未之闻也,朝廷甚嘉焉。今增次封五千户,广其土宇,以慰孝子恻隐之劳。’”《后汉书•彭城靖王恭传》云:“和性至孝,太夫人薨,行丧陵次,毁胔过礼,傅相以闻,桓帝诏使奉牛酒迎王还宫。”《隶续》封丘令王元宾碑云:“察孝廉,郎、谒者、考工苑陵叶封丘令。以母忧去官,服祥,辟司空府。”《后汉书•桓鸾传》云:“鸾以世浊州郡多非其人,耻不肯仕。年四十余,时太守向苗有名迹,乃举鸾孝廉,迁为胶东令,始到官而苗卒,鸾即去职奔丧,终三年然后归,淮汝之间高其义”。孝,是维系汉代家庭的纽带,是保持社会平稳的基础,也是汉代封建君主选拔官吏的基本条件。封建统治者认为忠、孝紧密相连,不孝就不能忠君,“忠君之道不过于事父,故不肖之事父也,不可以事君。”在汉代,“求忠臣于孝子门”是忠孝观念的真正内涵,因此,汉朝普遍将忠臣孝子图刻画于器物、墓室石壁、墓前石祠或铸造于器物上,模印于建墓使用的墓砖上,教育人们以他们为榜样,努力成为忠臣孝子。

三、汉画故事体现了汉代画家高超的艺术造诣

第4篇:荆轲刺秦王教案范文

一.变生硬的词句梳理为灵动的知识构建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学生自能读之,自能解之,绝不越俎代庖。”文言文的学习首先要解决“言”的问题,正如“新课标”所说的“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中学语文教材收录的篇章,大多都浅显易懂,学生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完全可以解决绝大部分问题。据此,我就以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为起点,引领学生自主梳理文意,并引导他们从重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方面自主构建知识体系,附上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在班内四人一组进行交流,相互作答,讨论解决。这样既调动了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增强了他们主动探究的意识,可谓一石二鸟。

二.变机械的情节概括为丰富的标题拟定

高中文言文大多都属于史传类文学,有着很强的叙事色彩,情节曲折。试想,当我们用“请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进行引导时,其跌宕之美所剩几何?而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那些长篇巨制的古典小说爱不释手,甚至过目不忘,是否与那惹人耳目的标题有很大关系呢?于是,我试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采用章回体小说的形式为故事情节添加小标题,至于从哪到哪为一层意思,则不做过多的限定。结果发现,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时,有同学这样拟定:恶婆婆恶驱贤淑妇,情哥哥情留心上人;诉别离伤怀心切切,话誓约噙泪情依依;托府吏太守强说媒,忆往昔痴女苦心悲;向泉冥仲卿兰芝心俱碎,化鸳鸯磐石蒲苇共双飞。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收获了创造的喜悦,又训练了能力,尤其是在交流欣赏过程中的阵阵掌声,更让他们认识到个体存在的意义,体验到个性解读的乐趣,这是任何理性说教都难以达到的。

三.变刻板的人物分析为多彩的形象评定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经时间的淘沙,能够走进今人视野的历史人物,必有他们不可磨灭的人性光辉,品读他们或耿介、或淡定、或坚贞、或傲岸、或清逸、或隐忍的人格性情,并将自己的这种独特感触用个性化的语言记录下来,以此丰富情感,陶冶情性,提升审美境界,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则是我们习古的第一要素。而刻板的界定显然不符合新课标“个性解读”文本的要求,为了让学生真正走近人物,我在处理这一环节时,往往设置一些开放性的试题。如在教学《荆轲刺秦王》时,我这样引导:

1.如果你是一个编剧,把《荆轲刺秦王》分成几场戏?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场,把它改写成舞台剧。

2.如果你是评论家,该如何评价荆轲廷刺秦王这件事?

3.如果你是诗人,面对荆轲你又想说些什么?请以“咏荆轲”为题,作一首诗,或任选词牌填一首词。

4.如果你是散文家,你会怎样寓情于景,表达对英雄的礼赞?

每一个问题都紧紧围绕“感悟形象”设置,而设问方式又不拘一格,给学生以选择的空间,让他们在众多的问题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创造思维。事实证明,学生很喜欢这种方式,回报我的便是异彩纷呈的答案,如马幸炜同学以《御车行 荆轲》为题,填词如下:“凄凄乐声惊涛浪,壮士去,原野旷。哀哀寒风泪声碎,独饮凄清欲醉。国耻家仇,怒发冠冲,凌厉越千里。路到尽头是秦宫,挥利刃,傲群卿。寒刀欲饮霸王血,奈何失手成恨。河畔悲筑,宋意高歌,馀情东逝水。”李硕同学以《满江红 荆卿》为题,填词如下:“易水波寒,回首处,萧萧风烈。听击筑,慷慨激昂,情悲意切。故交知己皆素服,壮士剑指西秦阙。曾记否,听谁人长啸,歌悲决。东来客,声声咽。南飞燕,哀鸣切。驾长车西顾,不舍昼夜。别过燕赵荒原雪,驰骋秦晋苍山月。再读史,恨利刃未沾,秦王血。”字里行间透射着小作者对荆轲舍生取义、智斗强秦、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讴歌与礼赞,又有梦想难圆,历史不在,风流云逝的无奈与悲叹,令草木为之动容,风云为之变色。

四.变强制的死记硬背为真实的情境体验

了解历史之渊源,传承民族之精髓,离不开积累名言名句。为了更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背诵的积极性,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随机抽取内容,让学生分角色饰演历史情景剧,使他们在真实的体验中感受文化之璀璨。学生兴趣特别高涨,表现出极强的参与热情,一言一行,惟妙惟肖,让人啧啧称赞。

第5篇:荆轲刺秦王教案范文

一、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要把“工具性”与“人文性”视作一个整体,不可偏颇。很多学生学习语文,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只重视知识运用,掌握做题方法技巧,考虑怎样在考试中取得高分,感觉学习课文的过程没有多少作用。这些都是语文教学长期只重视工具性导致的结果。有些语文课堂,教师放手让学生讨论,尤其在内容的理解、思想感情的把握上,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说法五花八门。教师不做有效地引导,还表扬学生参与热情高,讨论气氛热烈,答案丰富多彩。其实,这样的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并没有多少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笔者吸收并贯彻了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并重的理念。

文言文教学中,笔者以字词句的理解、文言知识的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把握章法结构、体会课文内容,进而使他们在思想上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学《荆轲刺秦王》一课时,笔者先帮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疏通全文语句;接着要求学生把握故事情节,理清全文脉络;然后让学生讨论、概括人物形象,重点是荆轲形象。学生讨论中争议最大的是荆轲激樊於期献头情节中两个人物的性格。一些学生认为,荆轲的一席话就能使樊於期心甘情愿自刎献头,是因为樊於期太笨,荆轲狡猾。这样的观点明显暴露出学生思想认识肤浅,不能结合文本整体把握人物形象。对此,笔者引导学生思考:荆轲为什么需要樊於期的头颅?他又是怎么劝说的?并帮助学生分析内容:献上樊於期头颅是荆轲赢得秦王信任从而接近、刺杀秦王的最重要的条件,荆轲先动之以情,激起樊对秦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一番话发自肺腑、真诚感人,让人感受到的是他的聪明才智、过人口才。而樊於期献头是基于报仇、报恩心理,再加上他的义勇刚烈性格,才使事情有了这样的发展。

教学《再别康桥》一诗时,笔者首先播放配乐朗诵录音,然后和学生一起朗读诗歌。读完之后,学生纷纷说读这首诗像唱歌一样,每一节都押韵,整首诗节奏鲜明,旋律优美、和谐,尤其首尾两节节奏一模一样,读起来朗朗上口。笔者即时表扬学生发现了本诗的一个特点――音乐美。接着笔者以第二节为例,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笔者先让学生找出本节描绘的对象及其特点,并让他们尽量用优美的语句描述出画面来。接着笔者问学生,诗人把康河岸边的柳树在夕阳中倒映河中的景象描绘得如此美好迷人,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学生一致地说出喜爱、迷恋一类的词语。其它几节笔者让学生自己体味语言、体会感情,共同探究、交流。最后学生达成一致:本诗还有另外两个特点――绘画美和建筑美,而且全诗以诗人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他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笔者适时地做一下补充:本诗一直以来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就是因为它以美妙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人类共有的一种感情,即对逝去的美好往事的深深怀念。

二、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这一概念全面体现了课程改革的三个思考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就改变了以往课程偏重知识、能力获得的倾向,挖掘了语文课程的多功能性,并将语文课程引向了全面发展的道路。

例如,在文言文教学中,笔者非常重视引导学生体会、领悟蕴含在作品中的先哲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他们的道德品质。烛之武的深明大义、不计私怨、临危受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精神;屈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绝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坚持理想至死不渝的斗争精神;刘兰芝不贪图荣华富贵、忠于爱情的高洁品格;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爱民情怀,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李密知恩图报、终养祖母的孝心;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廉颇知错能改的品质等等,这些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精神都会对学生心灵产生强大的冲击力,改变学受社会影响的低俗认识,引领他们辨别是非善恶,不断净化心灵,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第6篇:荆轲刺秦王教案范文

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不仅是知识上的,更是思维上的。而教学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依赖于教学是否是学生所需的。知道学生所需是教师设计教学的起点。让学生提问题是教师了解教学起点的方法之一。

1.学生提出问题的现有水平

在讲司马迁的《鸿门宴》时,学生提的有关刘邦的问题:刘邦亲自赴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刘邦怎么取得项羽的信任?刘邦在鸿门逃脱后项羽为什么不追击?刘邦在整个事件中怎样化险为夷?刘邦为什么把曹无伤处死?

提的有关项羽的问题:项羽为什么无视亚父的示意,是做人不够狠吗?刺杀失败后,项羽为什么很开心地收入玉璧?项羽为什么没下令杀刘邦?

其余问题如下:曹无伤为什么要陷害刘邦?为什么项伯要向张良通风报信?樊哙在鸿门宴中起了什么作用?范增为什么说项羽"竖子不足与谋"?对宴会座次的描述有什么特殊含义?

就主要人物提的这些问题而言,学生在思维上呈现的是一步思考。在情感上,已经把自己对人物的价值判定融在问题里,尽管学生认为的情感并不符合作者对人物的叙述,如"项羽为什么很开心地收入玉璧"。

就其余问题而言,这些问题并不是《鸿门宴》的主要内容,但学生关注,这说明学生的兴趣点在这,这些问题质量不高。

再如《荆轲刺秦王》学生提的问题:太子丹为什么要杀秦王?秦为什么要杀樊於期?荆轲等的宾客是谁?近身秦王的人禁止带武器,为什么不对荆轲搜身?秦武阳为什么害怕了?秦武阳在荆轲刺杀秦王时为什么不帮忙?

这些问题是文本的细枝末节,不用讨论,只要有相关知识就可以解决,也就是这些问题没有讨论的价值,但学生的关注点就在这,由此诊断出学生的思维宽度太窄,因为学生只能由文中的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因之,这些问题质量不高。

而在课堂上需要讨论的问题应该是开放的、多角度的、复杂的。

2.提出问题依赖思维能力,思维发展促进提问质量

对文章提出问题首先需要阅读文章,然后在统观全文的基础上思考哪有问题。

对于文章的阅读来讲,阅读的基本顺序是先阅读,在阅读过程中会有难懂的句子。读完文章后要对文章有整体的思考,文章写了什么,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再读就要对重要语句、写作手法、思想感情的深意做赏析了。

相对阅读顺序,第一层级的问题一般都是以理解性的问题为主,而且呈碎片化。碰到了,感觉不顺,就停下来,就此提出问题,这个思维是一步思维,因之思维长度短,问题的提出依赖于短时记忆。所以这一层级的问题大多是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作者使用的写作手法,文章的写作背景等等。

同时问题的提出还与提问题的人思维定势有很大关系。比如,原来学习课文,老师先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因为思维定势,学生往往愿意提有关写作背景的问题。

能提第二层级问题的前提一定是多读了几遍文章。多读几遍,记住的文章内容多些,思维点必然多,多点思维后,思维呈网络状,提出的问题会深些,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的思考步骤会多些。

能提出第三层级的问题,需要对文章整体观照。只有把握住文章整体后,对文章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了一定的思考后,提出的问题才会是文章的核心问题,它要求思维有广度、有深度、有长度,即思维有一定容量。

所以能提出好的问题从本质上来讲是思维问题。教师能提出高水平的问题也是经过一系列地思维步骤的。

3.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在教师看来,最有价值的问题是关乎文本核心的问题。反观教师为解读课文设计的问题,是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深入细致地精读课文的基础上,也就是教师得一遍遍阅读文章,把文章吃透后,才设计出的教师认为的最佳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是教师学养的外化。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提问题。

3.1教师讲清楚学生提出问题不够好的原因

3.2教师示范提问题的思考过程

教师作为高水平的阅读者,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教师展示自己提出问题的思考过程。什么问题是学生要关注的问题,方法是让学生关注老师提出的问题。

如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 》,巴金先生写在两难情境中,人的选择见出人性的问题。以自己在时期对待狗的表现剖析自己的人性。

由这个思考提出问题:在和平时期和动乱时期,为什么人对小狗包弟的态度是不同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提出问题要关注文本的内容,质量高的问题答案要开放,回答角度可以多角度,回答的内容是复杂的,需要多步思维。

3.3限定提问题的角度。每篇课文的教学价值是不一样的,教师要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把控,可以对每篇课文提出问题的角度做限定。可从主旨限定学生提问题的角度。

3.4把提问题作为语文学习的常态。

4.小结

在人类社会已进入互联网加的时代,用信息技术学习已成为学习的重要方式,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设计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知识的内化,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决定学生知识内化的程度。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依赖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思维发展了会促进提出问题的质量。这是语文教学的研究方向之一。

第7篇:荆轲刺秦王教案范文

谢安(320-385),字安石。

东晋宰相,汉族。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曾说自己十分有幸,因与谢安的字相重。“谢”是“旧时王谢堂前燕”的名门望族,“安”是他的心安。抛却谢家的声望,“谢安”是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名字,可他却用生命为后人诠释着这个名字的真正内涵。而这个名字,也是一个诠释他真正生命的谶语。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者谓我何求。谢安隐居东山几十年,世人长叹“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谢安笑而不答。

时机不到。风神秀彻的谢安,运筹帷幄的谢安,是安于等待的,等天下有难,他自会力挽东晋于狂澜。

从东山再起到淝水之战,谢安完成了从安于身到安于国的华丽转身。相比于工于谋天下,拙于谋自身的韩信、鸟尽弓藏的文种和信奉黄老的张良,他无疑是将为人为臣之道领悟最深之人,也是历代文人最为推崇之人,风流无人出其右。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这是楚庄王。

不鸣万人待其鸣,一飞万人为其震。

这是谢安。

这不是装逼,这叫牛逼。

他叫谢安,谢安的谢,谢安的安。

——但闻佳期邀相送,扶苏心比天下重。

扶苏(?—前210)。

秦始皇长子,嬴姓,名扶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荷花依然开,大山依然在。扶苏树湮没在群芳中,扶苏公子埋没在乱世里。

据说公子扶苏的母亲郑妃是郑国人,喜欢吟唱当地流行的情歌《山有扶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诗三百,思无邪。始皇为长子取名扶苏,愿其能像大鹏、扶苏树一样扶摇直上九万里。

事实上,扶苏也确实如此。

我从未有幸看到过和公子重名的扶苏大树,可“扶苏”二字,却随着这悲怆久远的故事扎根在我心里。看似普通,实则大气,扶苏复苏,扶大秦帝业,苏天下苍生。他一直在努力。

父赐子死,子不得不死。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抵匈奴、直言谏、触龙鳞、引剑刎……他,公子扶苏,为这个已快穷途末路的秦帝国尽了最后一份力,沧海横流,他只是冥冥众生中一滴水,滴落时,秦的气数也尽了。

后来陈胜吴广起义,谈到公子扶苏,依然止不住遗憾和愤恨。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公子短短的生命是流星,和蒙恬、章邯一起照亮了大秦最后的黑暗。

如果他还是那个倜傥的公子,如果他能回家,多好。

陌上人如玉,公子士无双。

他叫扶苏,扶苏的扶,扶苏的苏。

——鸾镜朱颜尤胜君,天教我辈登青云

武则天(624年~705年)。字“曌”(zhào,含义是日月当空,“曌”是武则天为自己发明的字)。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

有一本书叫《且试天下》,天下是用来“试”的,这是多么霸气和狂傲的人才能说出的话。而女帝武则天呢,天下是用来“择”的。“试”是考、测验,按照预定的想法非正式地做,就是说天下什么的洒家偏要去闯上一闯。而“择”是挑拣,选择。嘿,天下算什么!还不是供老娘吃喝玩乐打砸抢烧的,我想要就要,看不顺眼老娘就抽了它!(此段可无视)这无疑更上一层楼。

天下英雄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鸿图霸业谈笑间,不胜人生一场醉。

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那个有着凌人傲气名字的女子用狭长的眼冷冷观看着宫廷悲欢,她抛弃了爱、抛弃了良知、抛弃了作为女子应有的一切,她不甘心沦为草芥,我武则天既不能流芳百世,亦不复遗臭万年!

唐宫的风,感业的香,帘前的座,都教她:向上爬。终于,武媚娘爬到了顶端。

强硬的政治手腕,缜密的军事策略,她比男人还果断地“选择”着心中理想的天下。

多少年了?连红艳得牡丹都空了,风从洛阳东起,香至长安西漫。乾陵猝然间立起了一块碑。

无字碑。

你想说什么?

六合间只有风。

你想留下什么?

六合间只有叹息。

她终究“择”了自己的天下,可我宁愿,她依然是那个娇滴滴的媚娘,长下泪等着如意郎来验取她的石榴裙。

她叫武则天,武则天的则,武则天的天。

——百年离别在高楼,一代容颜为君尽

绿珠(?~ 300)。(传说姓梁)

西晋石崇宠妾,中国古代着名美女。

绿珠,好像碧玉一样,有浅浅的纹路,干净地像是渺渺高山上的清泉,一入眼,便再也不能忘记。

真美,是阆苑仙葩比不了的纯粹

绿珠就是这样一个女子,她总让我想起碧瑶,只活在《诛仙1》里的主角,那个让小凡等了十年,念了一辈子的碧瑶,那个衣角空余清铃暗响,无限怅惘的碧瑶。

多么相似,碧瑶在诛仙剑下吟诵起痴情咒,绿珠从崇绮楼上纵身一跃,这两个名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女子,无一例外地走向宿命的悲剧。抑或,是爱情。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绿珠是为石崇而死的。石崇是晋朝有名的富豪,生活极尽奢华。他珍珠十斛得到了绿珠,她从此跟着他,为他舞低杨柳,为他歌尽桃花,为他做她一切能做的事,包括死亡。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而招展其璧就更是“罪”了。孙秀爱慕绿珠,向石崇讨要。石崇虽生活糜烂,却颇有魏晋之风,掷地有声地对答:“绿珠吾所爱,不可得也。”这句话甚是动人,不知石崇后来后不后悔,可我宁愿相信他,相信绿珠。赵王伦于是派兵杀石崇,石崇进退两难。

他对绿珠叹息说:“我现在因为你而获罪。”绿珠流着泪,站在他为她修建的崇绮高楼上,水绿衣衫被风扬得像凌风欲展的蝶:“愿效死于君前。”

她跃下华美的楼,落花依然像初见那年飘落下来,衣袂翻转,尘埃落定,碧绿的珠儿,碎了。

她宁为玉碎,也不负她的郎。

石崇死在八王之乱中,草草结束了一生。他们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郎呀郎,就这样吧,从此我们天各一方,我也没什么欠你的了,真好。

可你要记得,碧绿的珠儿,不后悔。

百年离别在高楼,一代容颜为君尽。

她叫绿珠,绿珠的绿,绿珠的珠。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仓央嘉措(1683 ~1706)。

门巴族人。六世达lai喇嘛,西藏历史上着名的人物。

仓央嘉措是藏名译来的,我把它放在这里,只因它的意思是:音律之海。可我最爱的还是另一种翻译:梵音海。

嘉措不仅仅指海,更是指大智慧。梵音是佛音,是卓然妙音,世人参悟不透的佛语,正像仓央嘉措自己说的:为竖幡幢诵梵经,欲凭道力感娉婷。他觉梵音就是世间风月,逞论别人,他也许自己就没有悟透何为梵音,可又为何要悟?

鸿蒙初辟本无姓,打破冥顽需悟空。读《悟空传》,比起那个心如明镜的唐僧,仓央嘉措更像是“宁愿死也不肯输”的悟空,身在素净的布达拉宫,心想繁华的拉萨街。他说他“白璧有微瑕,曾到拉萨卖酒家。”在红尘人看来,这不是暇,在空门人看来,这不仅仅是暇。

十五年世俗浪荡,整八年梵行修道。达lai仓央嘉措的心中有一个浪子宕桑汪波,他向的是尘,不是空,是野鹤,不是菩提。

生我何用?不能欢笑,灭我何用,不减狂骄。仓央嘉措有他存在的理由,他是人,不是佛,纵然有天有佛,也不能勉强他做任何事。

但这毕竟为统治者所不容,在他被押送往北京进行废黜的途中,仓央嘉措死在那片“青色的海”边——梵音之海,湖水用它通透意达的胸怀包容了这个犯戒的少年,鹫鹰滑翔天际,叼去少年的骸骨,传说流淌在山高水远的另一边。

结尽同心缔尽缘,此生虽短意缠绵。

与卿再世相逢日,玉树临风一少年。

来世再见,我的未嫁娘。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呀,别喝忘川水,别饮孟婆汤,我还是昔日,多情的少年,邀你再跳一曲——初见的时光。

他叫仓央嘉措,梵音海中的仓央嘉措。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北周终不还

高长恭(公元?----573年),姓高,名肃,字长恭。

北齐世宗文襄帝的第四子,东魏大权臣北齐奠基人大丞相高欢之孙,封为兰陵王。

中国历史,最美不过魏晋南北朝;北齐历史,最美不过兰陵高长恭。

肃是肃敬,长恭自然是长久肃敬,古人取字尤爱用字释名,字又比名更深一层。如李白字太白,谢安字安石,韩信字重言(这个应是后人所取),二者相得益彰。

我总是对带“长”的名字有相当深的执念,或许是因为“长”字本身就代表着长久、漫长、生长,有深入灵魂的悠远腔调。《蒹葭》里的“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本是写爱慕而难以接近的长怅惘、长相思之苦,而之于兰陵,更多的恐是置身家国猜忌中的愤懑。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

昔有杀神白起,后有国公徐达。帝王之路容不得半点沙子,他们自恃真龙,哪知真龙也需虾兵蟹将为其冲锋陷阵。

兰陵生命太短,没能长久地“肃敬”,只有长久地“肃静”。

长空飘雪,兰陵将这杯酒饮下,点燃的债卷扬起飞尘,飞舞在他俊美绝伦的脸前,横绝了千年的时空,这是它为他跳的最后一支舞。

四年后,小怜的玉体横陈朝堂,周师踏马而来,剑指北齐。

千年后——

当《兰陵破阵曲》从那一衣带水的国土传来时,伶人依依呀呀的声调诉说着的王子,是神州再无的风华。

于是我彻悟——

兰陵之后,再无高长恭。

他叫高长恭,高长恭的长,高长恭的恭。

——掌中舞罢箫声绝,三十六宫秋夜长

赵飞燕(?~公元前1年)。

西汉汉成帝的皇后和汉哀帝时的皇太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欧阳修惜的是春,而我这里,怜的是燕。

唐家玉环,汉宫飞燕。燕是玲珑的飞禽,燕也是倾国的美人。飞燕飞燕,总让人想起画梁上轻巧的生灵,乍开剪刀的尾,飞过雕满暗纹的廊玄,筑巢在江南的孔桥下。可是那唤作飞燕的美人,一进了这亭廊,就再也没能出来。

很多人都认为赵飞燕是红颜祸水,是她间接地导致了西汉的覆灭,这无疑有失偏颇。赵飞燕终其一生也没有参与政治,她只是一个努力往上爬的妃子,尽管她残杀皇子、秽乱宫廷,这只是拉拢皇帝、保住自身的一种手段,和官员们尔虞我诈是一个道理。她不是一个善良的女人,可亡国,不是她的错。

在那种时代,既然我们把所有功劳都归功于男人,我们就不能把所有罪恶归结于女人。

赢洲之中,金盘之上,她拥起盛世的繁华,为成帝跳那支舞。无方的笙缓缓漫开,九天的绸带凌波而来,阳春三月白雪纷纷落下。清铃声骤响,一只皓腕牵着薄纱,半遮容颜旋转留仙长裙,薄风扬起玄女耳畔的纱——刹那就迷了心魄。

此舞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几年后,成帝在某个缠绵夜里,死在她妹妹的床榻之上。

飞燕死的时候,姑苏还是旧模样。

笙歌掩不住华堂,菱歌胜不了春芳,姑苏的月是故乡,不是缭乱心惊的未央。

蜻蜓夹着蛱蝶飞过树苍苍,燕子呵,再也回不了篱巴墙。

她叫赵飞燕,赵飞燕的飞,赵飞燕的燕。

——烽火燎天悲歌泣,致使荒魂返故乡

1.慕容涉归(?~西元283年12月)。

慕容部鲜卑初代酋长莫护跋(慕容焉)之孙,慕容木延之子。

2.慕容冲(359-386)。

小字凤皇,西燕威帝慕容冲,鲜卑人,十六国时期西燕国君主。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慕容涉归鲜为人知,可读到“涉归”二字时,心绪还是顿了顿。

他趟水过河,河那边是家。

我忽然就想起了慕容冲,涉归的后代,五胡十六国倾国倾城第一人。他小字凤皇,凤皇“凤凰”,凤中之皇。多美,可惜一生都是凄美。

燕亡国时,慕容冲十二岁,姐姐清河十四岁。慕容鲜卑,族人各个美貌,清河公主“有殊色”,慕容冲小小年纪更是倾国倾城,雌雄莫辨,前秦皇帝苻坚让姐弟两双双飞入了他的紫宫。三年,整整三年,小小的凤凰在皇帝身下婉转承欢了无数个苦痛的夜。娈童,娈童,他曾是皇子。

当慕容冲脱离宫闱时,不知他是什么心情。十多年过去,苻坚兵败淝水,昔日的美少年趁着沧海横流,自组军队,东山再起。颀秀的青年踏着这见证他耻辱的土地,白衣胜雪,恨像潮水一样将他推向了复仇的峰巅,剑指长安。

城楼上,苻坚站在那,看着他昔日掌中物,如今风姿倜傥。

慕容冲侧目,嘴角收起无情的弧度,扔下了苻坚给他的锦袍。苻坚善良了一辈子,可对这个孩子,还是不公平。其实也没有公平可言——这个乱世

慕容冲把都城变成了血海,当他终于站在苻坚平等的高度时,他麻木了。血,厮杀,长锋倒提,征战千里寒光。

凤皇,凤皇,何不高飞还故乡?无故在此取灭亡?

生亦何欢,死亦何苦?阿修罗成了王子,凤凰星君受了劫,他不知勘透生死否。

他是凤凰,没有家的凤皇,栖于梧桐,却留在了阿房,修饰词是永远。

苍白的孩子留在了霸王烧焦的阿房,我想一定是水打湿了凤凰的羽毛,他就不能趟着水回家了。

帮他擦干吧,你看这雨雪已霏,燕国都亡了,他一定很冷。

他还是那个孤单黑夜里苍白的孩子,对吧。

他们都姓慕容。

——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

秦舞阳(约前240年-前227年)。

燕国贤将秦开之孙。

(注:因舞阳名字过于阴柔,后人改为“武阳”,但《史记》记载确为“舞阳”。)

十三岁,你在干嘛?话说当年楼主还是国旗下嗷嗷待哺的小小红领巾,报效祖国是我最大的梦想,其次是中五百万,对中了五百万后该买些什么各种纠结……不过你有真正直接地去为此做一件事么?

没有。可秦舞阳有,那时他才十三岁。

秦舞阳,真是一个美到过于艳丽的名字。东坡青天把酒在月光下起舞,别有一番味道,而舞阳,是对着朗朗乾坤、浩荡白日起舞,艳丽的是少年,沉醉的是人间。

这应当是一个帅到邪气、美到传奇的少年,他的一生,应该同阳光一般炫目。

没有。可荆轲有,舞阳是牺牲品。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十三岁跟随刺客荆轲刺秦王,大殿之上,一句“色变振恐”,一句“顾笑舞阳”,太史公惜墨如金,仅仅八字将舞阳扁的一文不值,鲜明对比出荆轲的勇敢洒脱。千百年来,人们记得易水悲歌,记得荆轲刺秦,记得那个风骨朗朗的刺客,独独忘了的,是舞阳。

十三岁,他所犯下的任何错误都可以被原谅对吗?

十三岁,他还来不及犯下什么错误不是吗?

从燕国仗剑前来,短短的青史谁又读得懂他心里的惶恐?当风沙掩埋了盛世王朝,枯骨无声嚎叫,怎能忘了舞阳?

易水歌还在唱,督亢图还在展,匕首已经露出,帝王已经埋葬。

怎能忘了舞阳?

他叫秦舞阳,秦舞阳的舞,秦舞阳的阳。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

春秋楚国(今湖北武汉汉阳)人。

(文前的诗句本是“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以求音律更为和谐,我将其对调。)

世界真的很奇妙,正如子期的名“徽”含义恰恰是“系琴弦的绳”或“琴后音节的标识”,也许这并不是他真正的名,但我宁愿相信这是天意,是天意让他们俩相逢、相知,汉阳江口的琴音,一点也不刻意。

友谊和花香一样,还是淡一点的比较好,越淡的香气越使人依恋,也越能持久。

正如子期这个字一样,淡淡的香味,唇齿之间留香不散。没有太多热烈的情感,子期,你所期待的,子期,期待会来。

月光下,素衣长发的琴师拨动弦,挽指间乐声作蝴蝶铺展翅膀,高山不言,流水不歇,古老的琴曲不断,他还在弹,没人懂的三清妙音。

很多年后,琴师想,如果知道最后的最后,还是会继续弹,等着他的知音,他的钟子期。

子期在路上站着,聆听着月夜的曲调,行云流水般,在彻骨的悲怆,他读懂了他的灵魂,孤独、绚烂的灵魂。

月上瓜洲酌淡酒,高山流水遇知音。相识相知后,他们约好闲云流水天涯远,伯牙让子期等他。

最后的最后,子期病死,伯牙绝弦,史书惜墨如金写下冷冷的字句,世再无知音。

香在空间里淡薄,情在时间里淡薄。我们不会。

月光长长长长到故里,琴师已走远。

明明我知道,知音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明明知道总有一日,所有的悲欢都将离我而去,可是我还是那么贪心。

其实,如果能在开满了月光的山坡上与你相遇,如果能深深地相知再别离,那么,我已在最美丽的年华遇见了你。

我总要习惯一个人,子期。

他叫钟子期,钟子期的子,钟子期的期。

——你若无情我便休,往事如昨易白头

卓文君(生卒年不详)。

汉代才女,西汉临邛(属今四川邛崃)人。

我总是认为,才女比美女高了不止一百个档次。文君不仅是美女,还是才女,“白富美”已经远不能形容她的传奇,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情只关绿绮心。

“文君”二字没有过多的艳丽、矫情,可它踱步而来,水墨丹青中,就映出那个文采斐然的卓然君子,就映出那个决绝女子的才情和不输男儿的智慧果断。她不需要葬花,自然风情万种;她不需要醉酒,自然敢作敢为。

司马相如奏一曲凤求凰,她对他青眼有加的情意,让她不顾一切携着相如来到成都。他们家徒四壁,他们当垆卖酒,他们琴瑟和鸣。当炉卓女艳如花,不记琴心未有涯,可卓文君的父亲终究不能容忍女儿失了面子,他不得不给文君两人足够的钱财,可有了钱真会幸福么?

岁月篡改红颜,薄幸的锦衣郎还是没能免得了世俗,司马相如不再满足于与糠糟妻的举案齐眉,他想娶妾。

我看过那么多悲剧,可还是觉得,那些都算不得悲剧,生离死别是缘浅,也是情深。可是情到深处情转薄,才是真正的悲哀。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文君肝肠寸断,可她没有哭哭啼啼地去哀求,她潇洒从容地研墨,写下流传千古的《白头吟》:

皑如山间雪,皎若云中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蹀躞御沟止,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竹杆何袅袅,鱼儿何簁簁,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为?

你不喜欢我了,我是伤心,可是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那我也不喜欢你好了。你若无情我便休,相爱是对等,不是容忍。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你不是我的独一,也不是我的无二,我还会遇见比你更好的人,他们也会给我弹好听的小曲、送我好看的钗头凤。

可是后来司马相如收到诗,后悔不已,就又和卓文君破镜重圆了,故事求的个圆满。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优昙花次第而开,长卿,我不会等你三千年才来盛放,我只为我的爱情。

她叫卓文君,卓文君的文,卓文君的君。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魏无忌(?-前243年),号信陵君。

魏昭王少子,战国四君子之首。

无忌太多,春秋费无忌(又作费无极),战国魏无忌,晋代何无忌,唐初长孙无忌,武侠张无忌……无论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还是胸襟宽广的侠义少年郎,我独独选择的是公子无忌,也许他名声不大,一生不完美,可他是战国人心之所向,是王侯将相中无二的存在。

最重要的是,他是最公子的公子。

无忌,不猜忌,不忌惮,不避忌,这不是恣行无忌,发而无忌,而是我心从容,所以无忌。

魏公子无忌之才,甚于齐之孟尝,,楚之春申,赵之平原数倍。礼贤下士,各国名士趋之若鹜。窃符救赵,世人赞其侠义之风。邯郸大捷,秦国十年不敢犯魏。

他是魏国最锋利的吴钩,他是江湖最厉害的百晓生,司马迁一身骄傲,却尊无忌为公子,列传中一百四十七处只称公子,无限唱叹,无限低徊,仰慕之情溢于言表。七步之才曹植与诗仙李白分别称其为“俊公子”与“贵公子”,赵孝成王更是推崇:“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

长孙无忌魏无忌人无忌我亦无忌;

司马相如蔺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公子不是任何事都无忌,魏王忌惮公子,公子因此失望,退避三舍,耽于酒色,终是身死。

醇酒妇人终短气,千秋谁谅信陵君。谅?不需要了,有的只是叹罢了。

公子死后,秦便再无忌惮,派蒙骜伐魏,魏国乃至天下终被秦吞噬地一干二净。后来战国归秦,秦分楚汉,一归刘汉,高祖刘邦过公子祠庙时,也会低头点上几柱香,缅怀大风起兮后——那翩翩公子的落落情怀。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剑冷孤高,花醉堂皇。这个时代,这位公子,他没能遂得了凌云之志,可他一定敢笑——黄巢不丈夫。

他叫魏无忌,魏无忌的无,魏无忌的忌

——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

柳如是(1618~1664),本名杨爱,后改名柳隐,字如是,又称河东君。

明末清初名妓,秦淮八艳之一。

(注:原诗为“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明末清初的秦淮河勾栏瓦肆间,没有江南的黄梅雨流水桥,反而歌舞升平,笙歌彻夜,才子们夜泊秦淮近酒家,慕名一睹秦淮八艳的无双色艺。

八艳之中,陈圆圆谱就“冲冠一怒为红颜”的绝唱,李香君撰写“歌尽桃花扇底风”凄美爱情,可那风尘中,世人首推“风骨嶒峻柳如是”。

第一次见“如是”二字,是王菲哀怨地唱起“如是我闻,仰慕比暗恋还苦。”这一句,在《天龙八部》里片尾曲中,阿朱跟在乔峰后面,走得漫长的那一路,镜头一转,阿朱像血色蝴蝶坠落下深谷,笑容安详地看着她的乔大哥。后来才知道,“如是我闻”是佛语,再后来,认识了柳如是。

柳隐是读辛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取的名,想来是愿同辛弃疾一样的摒弃尘世,心静如青山。流连章台时,柳如是爱好女扮男装,这也可以看出其人同稼轩一般,有豪放的浩然之气。

后柳如是嫁与五十多岁颇有才名的大官钱谦益,夫妻伉俪情深。正值清军入关,钱谦益想降清,反而是这个名妓奋身欲沉池水中,以悼山河破碎,无奈丈夫拖住了她。再后来柳如是暗地支助抗清力量,巾帼不让须眉,欲一雪国耻,可惜钱谦益去世,她为保护家产,悬梁自尽,一代风流奇女子香消玉殒,连与丈夫合葬一墓都是奢望。

阿朱呀阿朱,她的乔大哥没能和她一起跳崖。

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

如是我闻,金陵秦淮河边,可有那翩翩佳公子,拂去江南烟雨,将那风流女子看得分明?

可笙歌没了她的歌,燕舞没了她的舞,才人岂不白来?

她叫柳如是,柳如是的如,柳如是的是。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高渐离(生卒年不详)。

战国末燕人,荆轲的好友,擅长击筑(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

司马迁《史记》中最扣人心弦的,至少我认为,是《刺客列传》。他们只需一把匕首或一把剑,凭着一颗胆,创造出古老依旧惊心动魄的刺杀行动

我随着曹沫仗剑登坛,看着专诸鱼肠剑挺,见着豫让吞炭音哑,听着聂政广陵之散,瞧着荆轲图穷匕见,最后,看到了那个背着筑的琴师。

短短几百字,他就走过了史书上的一生。第一次看时,前面那些曲折故事的主人公早已没有印象,我所记得的,只有那个名字——高渐离。

一曲离歌两行泪,不知何地再逢君。

“离”本身就是悲伤。悄悄是离别的笙箫,离人哀,离歌怨,生离死别道尽世间最大的悲哀。离是离离原上草萋萋满别情,离是月的阴和缺、月成玦,离是分崩离析而不能守,离是爱不能求不得,离还是——我们曾经肩并肩后来尘归尘。

可它翩翩还是渐离,渐读一声,是“浸”也是“慢慢流入”。渐离渐离——慢慢的,我们的所有情还是如逝水东到别离。

可是荆卿呵,那不会消失,这只是一种循环。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荆轲唱歌,他击筑,世俗人的眼光于他们的潇洒不过飞蛾扑火,他们相识相知,心意相通。

快乐的日子总是不长久,公子丹请荆轲助他刺秦,心怀大志的荆轲慷慨答应。易水岸,白衣飘扬,他为他击起筑,风扬起长发,高渐离只是低头,不去看荆轲越来越远的背影,激昂的音律拍打河岸,易水定格在指尖落下的一刻——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可是这一去,就是再也没回来过。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一人一筑,白衣只身往秦宫。他不是不怕,只是觉得,若是离别太久,也许荆轲他会寂寞,那他就让那暴君和他陪葬或是自己去找他。

高渐离凭借他世无其右的乐声渐渐逼近了秦宫。快了。秦宫林宇高阁,金碧辉煌,可他什么也看不见,琴师却被熏瞎了眼。始皇多次被行刺,早已有了戒备,知道高渐离是荆轲朋友,却惜他无双才艺,便只好夺取了他双眼。

如履薄冰。

他千般谋划,把铅装入筑中,待到始皇靠近时,伺机用筑砸向那个凶手。

嘭。一声闷响,是地。失败了。

最后,他想起荆轲,想起他在燕国同他唱的歌,想起他说起刺秦的坚定,想起他渐渐离去的背影——我们曾经肩并肩后来尘归尘。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

嘭。又是一声闷响,地上的人早已没了呼吸,可是他的手指,还抚着弦。

“如果我死了,记得给我弹小曲儿。”他说过。

“翼折雨兮,奈之若何,朔风凛凛,终不离兮。”

后来的谁再唱起这歌谣,才想起其实他未遂了这名这宿命。那忧郁沉稳的琴师,原来有这样不甘和炽热的心。我们曾经肩并肩后来尘归尘,生死相随。

荆卿呵,渐离渐离——终不离兮。

他叫高渐离,高渐离的渐,高渐离的离。

—一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清代着名词人之一。

纳兰性德和知交从来不称呼“性德”,他们更为偏好的,是“容若”这个字。原因现在早已不清楚,但可以说明,无论是纳兰本身,还是我们,更为喜爱的,始终是“容若”。

纳兰容若,容若。虽然是音译,但这也是一阕绝佳的好词,好词不必过分字字追究,如此反而味同嚼蜡,食之无味。我们只需把它轻轻放在舌尖,幽转不息的味道便缱绻于唇齿,涤荡开来。

相门翩翩公子,江湖落落狂生。清初第一才士,千古伤心词人。

杨雨教授这四句精炼地概括了纳兰这个人,生于“淄尘京国,乌衣门第”,心往“相濡以沫,笑傲江湖”。

他说“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心人)易变”,纳兰从御前侍卫到悼亡诗人,这心确是变了。人不可能不变,时间向前,人不可向后,或许这是一种悲哀,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使得人类以变化后绝对的优势“傲视众生”。

心在变,那情呢?纳兰一生有三段情,这最深的一段,是他的结发妻子卢氏。或许“一生一代一双人”是他最终的企盼,纵然他“不辞冰雪为卿热”,却也逃不过“一宵冷雨葬名花”的凄清结局。

“早点回来。”

“好。”

三年的举案齐眉,赌书泼墨,将他们的爱推到了最高峰。情在最深处终止,就像流星在最美的时刻划落,凝固于记忆之中的,永远就是最美好的。沧海桑田,“一生一代一双人”只是深切的愿望,爱情终究不会永远深似海,纳兰和卢氏也不可能永远像初见初恋那般投入,所以上天带走了他的妻,毁灭了他,也缔造了他。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

悼亡诗将他推上人生的至高点,情感上最降到了最低点,是福是祸,我也不好评说。

后来他又爱上了一个女子,或许是爱,或许不是,可这不重要了,他最爱的,始终是他的妻。

三十一岁那年夏天,风光正好,兰花却凋零在这生机盎然的时光中。锦衣公子离开这个他无所留恋的尘世,去找他的爱人,他的妻。

清泪尽,纸灰起。

“早点回来。”

“好。”

“我回来了。”

夜雨铃响,却无白衣凭朱阑静立,月化为环,秋坟未歇双蝶翅轻展。她入了他的画,从此生死不离。

第8篇:荆轲刺秦王教案范文

一、“两本”的结合能强化考试的需要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原理,“需要”往往就是动力。有目的地持续地满足“需要”能够收到强化激励的实效。因为考试要考“读本”,学生又有“得分”的需求,这样便可以生成利益驱动效应。为此,执教者首先应当界定一个概念,考试不是考教本,考试考的是教材。所谓“教材”,指的是国家明文规定必修的教本与读本,当然也包括《大纲》所列的课外阅读篇目。特别是“读本”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因为“教材不过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犹如理科的例题。概念明确了,导向就清晰,加之抓住了“考分”这条筋,运作起来也就比较顺畅。诚然,抓好落实,少不了各种措施的及时“跟进”。譬如,做每周读本札记,课堂配合使用读本中的同类文章,课堂选用读本文章的语基及阅读分析进行小测等等。

二、“两本”的结合能比较人物的性格

新教本高中第一册的第一个文言单元塑造的是一组古代说士形象:有勇赴国难的烛之武、隐忍有远见的文仲,有善于讽谏的邹忌、委婉机智的触龙。教师在完成教本作品内部的这种形象比较分析之后,可以及时将阅读比较的触角伸到读本里去,如要求读《晏子故事两则》,寻找晏子的性格特点,从“使楚”看晏子幽默机智的外交辞令;可以教读本上的《召公谏厉王止谤》,让学生揣摩出召公的政治远见和直言不讳的勇气。还可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如《荆轲刺秦王》,分析荆轲与读本中几位说士性格的不同;荆轲主要不是依靠机智,而是依靠那种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精神去维护国家的利益、去实现一种人生的追求。这种跨文本的人物性格比较,可以扩大学生的文学视野,积累写作的材料。

三、两本的结合能探究人物的成因

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之后,不少学生认为像烛之武这种人在先秦很多,不足为奇,他们倒很欣赏那个隐忍不乱、及时撤兵的晋文公。可利用教本课下注释:“即晋文公曾在外流亡19年……”一句,向读本延伸,晋文公曾经是个无赖贵公子,他后来是怎样成为胸有全局、临危不乱的君王的,可以让学生从读本《重耳之亡》一文中找到答案。通过阅读,学生认识到,没有遭受卫、曹、郑的无礼甚至侮辱性冷遇,没有19年遍尝颠沛流离之苦,就没有《烛》一文中那位从容镇定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这就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四、“两本”结合能感知人性多维

孔子是经师也是人师。学生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里看到的是他循循善诱的一面,学完教本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之后,要求学生以《我心中的孔子》为题练笔,不少学生谈到孔子耐心地引导四位学生各言其志,而不是武断地否定学生的选择,并且客观地评价他们不同的志趣,但是,这是否是孔子的全部呢?或者说,孔子还有哪些性格层面的东西值得关注呢?这样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一定还有他人格魅力的另一面。这就把话题自然延伸到读本里去了。在读本《季氏将伐颛臾》里,我们看到了孔子金刚怒目的一面——他当仁不让,在“主义”和信仰面前决不后退半步的形象也是具有多重性的。

五、“两本”结合能把握倾向基调

概括文章重点很重要的一点,是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和基调。通过教本和读本同类作品的对照阅读,可以磨砺辨析和把握要点的眼光。教本中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涉及对都市文化的解读,也涉及对传统文明的评价,可以和读本中贾平凹的《西安这座城》、王安忆的《上海的弄堂》对照阅读。三人都面对传统都市文化,但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达感情:汪曾祺是在怀旧的无奈中惆怅低徊,从都市胡同里咀嚼北京人的特点;贾平凹面对“废都”古城墙,却昂扬出一种有中国文化魂魄的大气和自豪;王安忆则是从多个角度刻画了托起上海这座城市躯体的无数个弄堂,呈现了上海的历史沧桑。把阅读的视角定位在感情比照上,有所取舍地确定要点,可以比较好地开发出读本的价值来。

第9篇:荆轲刺秦王教案范文

“渭城朝雨轻尘”,滚滚渭水从咸阳城南流过,河面宽阔,好像一幅舒展开的画卷,展现着历史车轮辗过的痕迹,描绘着远古苍老的梦境。

到底是渭水更清,还是泾水更清?自古以来就是人们争论的话题,从此也有了“泾渭分明”这个成语,它告诉人们,要分清是非,惩恶扬善。

你看,那象征着勇敢和正义的壮士――荆轲,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歌慷慨远去,燕太子与众宾客,全身缟素,拜哭江上。荆轲去了再也没有回来。虽然刺秦行动失败了,但秦王的仓皇失措、尽失风度和荆轲箕踞大笑、面不改色的从容镇定却永远定格在后人心头。

几十年后,同在咸阳,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赵高出现了,他把一只鹿说成是千里马,居然还获得朝中不少重臣的认同。秦王朝的短命由此可想而知。当然,统治者贪图享乐、大兴土木才是加速秦灭亡的主要原因。万里长城下的累累白骨、延绵三百里的阿房宫,都是最好的见证。

唐杜牧曾在《阿房宫赋》中对阿房宫作这样的描绘: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可这样雄伟壮丽的建筑,命运竟是转瞬灭亡。传说项羽一把火点燃阿房宫,这大火足足持续了三个月。若干年后的李商隐看到阿房宫的废墟有感而发,写下《咸阳》:

咸阳宫阙郁嵯峨,

六国楼台艳绮罗。

自是当时天帝醉,

不关秦地有山河。

是天帝醉酒了吗?竟忍心让秦地这样秀美的山河付之一炬!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多少悲欢离合、兴废存亡,终将化为历史的旧迹,只有渭水秋风,瑟瑟吹来,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向人们讲述着古老动人的故事……

(二)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是封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也是封建社会最主流的思想,它的确立其实源自咸阳的一位政治家。

西汉时期,为了统一思想,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把儒学摆到了最重要的位置。从此,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统治了中国人的思想几千年。时至今日,每个炎黄子孙的身体里还或多或少地残存着儒家文化的血脉。

出使匈奴的外交家苏武,执著着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塞外苦寒之地牧羊十九年,不辱使节,成为佳话。他死后被安葬在咸阳。可以说苏武用自己生命谱写了一曲气节之歌!

与匈奴交手的还有东汉的班超。他曾说:“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后来班超出使西域,竟立功封侯。唐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可见这段“投笔从戎”的佳话,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那些舍身为国、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仁人志士奋然前行!

北宋名臣范仲淹也生于咸阳。他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得儒家思想的真传,表现了正直文人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和心怀天下的博襟,那一腔赤诚,犹如浩瀚的洞庭湖水,浇灌着国人的心田。

儒家文化鼓励人积极出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把人生价值定位在为天下苍生谋取更多的利益上,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直到走进咸阳,我们才终于理解,为什么那么多的人会以天下为己任,舍生取义,赴汤蹈火在所不惜,“虽九死其犹未悔”;直到走进咸阳,我们才算是探寻到了中华民族脊髓里深深的“儒”家风骨。

(三)

李隆基,这个唐代最有作为又最多情的皇帝,注定是历史的焦点。大唐到了他在位之时已经达到了封建王朝的巅峰。当然,李隆基自恃国力强大,也发动了不少穷兵黩武的战争,杜甫曾在著名的《兵车行》里淋漓尽致地写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冲破云霄的哭声,并没有打消皇帝拓边的理想;凄凉的青海头,堆积如山的白骨,也没能激发皇帝的恤民之情。李隆基依然在华丽的宫殿里,谱着他的《霓裳羽衣曲》,欣赏着使“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玉环那轻盈曼妙的舞姿,沉浸在“唯我大唐,天下独尊”的美梦里。

然而安史之乱一下子让这个自以为是的皇帝慌了神,他仓皇出逃,甚至不得不舍弃自己最心爱的妃子。行至咸阳马嵬坡下,“红颜祸水”的呼声震动天地,一代美人杨玉环就这样香销玉殒。当李隆基手里握着一缕青丝,可曾想到两人的誓言: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长恨歌》)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若干年后,安史之乱平定,大唐王朝虽然重归平静,却再也恢复不了昔日的繁华,帝王难得的钟情于一人的爱情,也就此画上句号。长夜漫漫、霜华冷冷,再也找不到知心人相依相伴。这个失了王位的君王,也许只能在梦里,还可以坐在金碧辉煌的殿堂之上,看着百官朝列,看着杨玉环款款向他走来……

汉唐文化是东方文明的珍贵宝藏,要体味它的深邃内蕴,就不能错过咸阳。沧海桑田,这个中国“第一帝王之都”似乎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往日的光华尽失,只留下了一片古朴厚重的土地。而真正的智者、贤者则依旧在心中默默咀嚼着它的名字――咸阳。

名迹・名篇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 维

渭城朝雨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

兵车行

唐・杜 甫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观 猎

唐・王 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人教版高中语文二年级上)

阿房宫赋

唐・杜 牧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忆秦娥

唐・李 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高中生课外阅读古诗文)

链接高考

(2007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 融

四郎飞雪晴云端,

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

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 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

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

故宫惟有树长生。

(1)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