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课标数学范文

新课标数学精选(九篇)

新课标数学

第1篇:新课标数学范文

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成为广大数学教师关心的热门话题。根据本人的实践经验,可从制定教学方案、发挥学生主体性、加强学法指导和教学反馈几方面做起,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新课标数学教学效果

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课堂教学中,就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来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呢?这又是摆在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面前的又一课题。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制定符合学情的教学方案

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是根据我们国家的国情制定出来的。同样,我们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搞好初中数学的教与学。学情,是学生学习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能的客观过程,它又可分为本质学情和具体学情。本质学情,指的是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实际情况;具体学情,指的是一个学生或一类学生甚至一个班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所反映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具体的学习特征。教师在钻研教材、按新课标要求进行备课时,应根据学生的学情基础设计教案,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难点,克服教学工作中的主观盲目性。

二.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的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中心,上课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教什么,学生就死记硬背什么。教师在课堂上侃侃而谈,不一定吸引每一个学生,对讲授内容已经掌握的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这样很容易开小差。而自控能力差、基础差、听不懂的学生更改变不了上课说话、睡觉或看小说的状况。学生在这样的“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情境中,养成了不动脑、不动手、不爱看书,过分依赖老师的被动学习的习惯。这既不利于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更是违背了新课标的要求。因此,我们不应当把课堂当成教师的一言堂,而应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自觉主动地观察、思考,并让学生动手做、动口说。教师应鼓励和启发学生打破常规,对一个问题要从多方面、采用不同的方法寻求答案,使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应有的培养与发展,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三.加强学法指导,积极开发学生智能

新课标要求我们不但要重视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注重发展学生智力,而且要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摆在教学活动的首位。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埃得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自学的人。“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加强学法指导。为此,应抓好以下几个主面:如何看书、预习、听课、做笔记;如何做作业、复习、小结;如何发现问题、质疑;如何有效思考等。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才能学到广博的知识,进而发展智力、提高能力。

四.及时反馈,提高教学效果

反馈,是为了使学生课堂学习的正确认知过程和结论得到及时的强化,使不正确的认知和结论得到及时的矫正。控制论中的信息反馈理论告诉我们,要使信息反馈达到预期效果,除了保证实现预期的正/负反馈的正确之外,反馈信息的相位(或时间延迟)也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只有恰当时刻和恰当强度的反馈信息才能保证最佳反馈效果,信息反馈过迟,对于纠正大多数学生头脑中的错误来说,基本上是无效的。所以信息反馈的时机选择非常重要。把传统的”教师背着学生改作业“变成课上改,把教师替学生改变成学生自已改,把重点改正本子上的错误变成重点改正学生头脑里知识系统中的错误。教师课堂组织的信息及时反馈,可使教师根据学生的听课反应,及时调节教学方法。学生课内练习的信息及时反馈,可使教师及时调节课外练习的数量和难度,避免机械重复。形成性测试的信息及时反馈,可使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缺陷,及时调整教学要求,制订补救方案和措施,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使教与学两方面的素质都得到充分地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育研究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2邵瑞珍等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

第2篇:新课标数学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转变;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289-02

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正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培养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尤为重要。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应试教育体制使得全社会都在为“分数”而奋斗。家长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使孩子获得高分数;学校追求高升学率使教师奋战在“题海”,“补课”之中,教学以“一言堂”、“真鸭式”为主要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很少有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教学只注重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的培养。为此,新一轮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数学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学生必须转变原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交流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从而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对于我们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说,应尽快适应新课标的要求,积极主动的做好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的同步转变。

1 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阅读对于数学的学习同样必要。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教材中的内容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学生听,忽视了学生“阅读”。现代教育提倡从学会到会学,提倡“终身学习”。因此,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基本前提是学会阅读自学。

首先要学会阅读教材。新教材的每一章节内容为学生阅读自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最初我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再回答问题,掌握知识点。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接着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教材中的问题,然后总结归纳出重点知识,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接下来,我结合教材特点及教材所编录的数学史料,数学与文化等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近年来,各式各样的阅读理解题已经成为中考热点。适当地进行一些阅读理解的训练,既能打消学生对“数学阅读无用”的想法,又为中考打下基础。

2 质疑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教会学生质疑,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首先教师要创设一个民主的、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给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让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决,不要打消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比如:在求证多边形内角和公式为(n-2)×180°时,我提供了一种证法,即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引出(n-3)条对角线,它们n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学生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如下问题:把一个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还有其他分法吗?由新的分法能得出多边形内角各公式吗?于是,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探究,学生很快得出另外两种证法。接着又有同学提出问题:让点O动起来,在其它位置能否把多边形也分割成三角形呢?能否得到多边形内角和公式?我肯定了这些想法,鼓励学生课下进行讨论。

3 探究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研讨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掌握探究的方法,体验探究的乐趣。比如:在学习“平面镶嵌”这一节内容时,先让学生观察教室地面砖的铺设情况,总结出平面镶嵌的概念,在探究平面镶嵌的条件时,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

(1)剪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中的一种正多边形镶嵌,哪个图形能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

(2)剪出一些形状、大小相同的三角形纸板,拼起来能否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

(3)剪一些形状、大小相同的四边形纸板,拼起来能否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观察探究实验的结果,得出多边形能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的条件;1)拼接在同一个点的各角的和恰好等于360度。2)相邻的多边形有公共边。最后,让学生进行简单的镶嵌设计,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运用。

4 实践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使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动手实践,亲身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学生创造力,使其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后,我指导学生亲身实践,体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过程。首先,学生分小组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设计调查问卷,亲自到学校、街道及公共场所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然后运用计算机整理数据,得出结论及相应的措施。最后,全班进行交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

5 反思

第3篇:新课标数学范文

首先,从学生方面来说,有这样几点是很必要的。

一、兴趣----不可或缺的动力。

什么样的学生最喜欢学习数学?什么样的学生数学学得最好?当然是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课堂上他们专心听讲、积极讨论、敢于质疑、勇于表现,课后他们潜心钻研、迎难而上、乐此不疲,大有“誓攀天下高!”的雄心。为什么这些学生如此喜欢数学?通过对学生学习心理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学生他们在学习数学的活动中获得了成功,努力的价值得到肯定,所以喜欢学习数学,喜欢参加数学活动。那么如何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获得成功,使学生的兴趣常存呢?

1、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获得成功,都想要证明自己的价值。但又并非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成功,表现自己。如何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这里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结合平常的教学活动每一个细节因势力导,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2、掌握扎实、完整的基础知识和必要的学习技能是学生获得成功和保持兴趣的重要条件。六年级的学生到了毕业考之前,由于有了一定的学习压力和教师对六年来数学知识系统的复习及详细的指导,学生的知识比较完整和条理。这一阶段许多原来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多的同学喜欢学习数学。这样的现象在其他年段也存在。这些现象启发我们,如果学生掌握比较完整和扎实的数学知识,必然直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促使学生喜欢学习数学。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必须从低年级开始重视和进行。充分发挥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及其相结合的优点,利用新、奇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成功的体验和价值的肯定保持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创新精神的起点。

一个人如果不能自主,何谈创新。创新是教育要培养的一项重要能力,而自主是创新能力的起点。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各种机会。首先可以从数与计算这一类学习难度较低、前后联系紧密的学习内容开始让学生尝试自主学习。比如:学完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后学习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就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再者,让学生学习一些比较直观的知识。比如:周长、面积、体积、统计图等。这一阶段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学习目标,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经过前两阶段的训练学生基本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掌握一些自学方法,这时便可以让学生自学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但这一阶段仍然需要教师的辅导和学生的合作。

2、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需要占用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尤其是刚开始尝试自主学习时更需要大量的时间去适应和探索。二节课的时间能学习一节课的内容就算不错。这样的训练必然影响数学教学进度。这就要求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从学生的长远考虑,为孩子的未来着想。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学时间,让学生有完整的自学过程,在自学过程中丰富经验、积累方法、获得启发。

3、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观察、表达、质疑、迁移、类推、对比、实验、分析、归纳、综合等学习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自学效率奠定基础。自主不是放纵。脱离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完全自主学习是不现实的也是无意义的。教师要把握好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自己主导作用的体现。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创造条件。三、实践----素质的升华。

实践活动和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也是学习的巩固和归宿。没有实践,学习只能是纸上谈兵。

1、改革教材、融入实践。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出发大胆地改革教材,将一些不符合或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改为学生生活中经历的内容,从而减轻学习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如:教学《比例尺》这一部分内容的例5时,我并不利用原来的题目进行教学,因为学生对于南京和北京是比较陌生的,这样的题目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请学生自己从地图上量出两个自己感兴趣的地区之间的距离,再结合比例尺求出实际距离。教学例6时,我将题目中长方形操场的长和宽用本校操场的长和宽代替,再将题目出示给学生。学生看了这些题目都非常兴奋、跃跃欲试,急切地想知道那两个地方离多远,学校的操场画在纸上有多大。于是,他们积极的投入学习活动中,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2、改进作业、进行实践。仅靠替换教材内容是“治标不治本”。要真正引导学生学好知识还得将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成为学习实践活动。学生学习新知以后,课后常有许多练习题帮助学生进行巩固。解答这些问题其实类似于“应试”,因为题中的条件都是编者设定好了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比较有局限性、不灵活,更别谈创新。我们可以大胆地改变练习方式:让学生学习新课后立即进行实践应用。如:学习《比例的应用》后用比例知识使两杯(一大一小)水的甜度相同,并请同学品尝验证。这些实践活动的结果表明:学生不仅能在活动中很好地实践新知,还能获得许多教材中未提及的丰富的知识,从而建构起完整且科学的知识结构。这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具有很高的价值。

再者,从教师方面来说,中学数学教师应做角色转变的准备。首先,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其次,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从课程改革来看,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增加了很多新的知识内容。有些内容是教师学过的,也有内容是教师没有学过。为了适应教学,中学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数学文化课的开设,综合课程的开设,要求中学数学教师要了解数学史,了解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了解数学在其它相关学科的应用等。也就是说数学教师不仅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扩大知识面,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

第4篇:新课标数学范文

一、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从而具备学习能力

例如:我们可适当开设数学阅读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所谓数学阅读课,就是课堂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各自独立地进行学习。数学阅读课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学习能力,为他们主动地学习以及获取课外知识提供可能。

此外,我们也可以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这些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这样,就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他们的求知欲,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二、营造创新氛围,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第5篇:新课标数学范文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生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应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指引,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的有意义的建造。

例如,在讲面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时,可问学生:“为何教室的门无论开多大角度都始终与地面垂直?”这样从视觉上给予刺激,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直观观察中发现真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其成因。教师应能从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的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费赖登塔尔曾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的。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与引导学生探索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掌握基本方法,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会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例如,在讲空间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的教学中,可问“大家能否根据自己以往的学习体会,多方位、多角度地探索出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可以做点探讨,把探讨的结论稍做修改并准备发言。

教学中,教师不应拘泥与预先设定程式,让问题以开放或半开放的形式出现,在保证充足的探讨时间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根据个人的知识、经验、理解进行思维,畅所欲言,学生往往有出人意料的独到见解,教师从中采摘“亮点”,打造出一种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之路。

三、注重开放题的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尤其对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性的题目中,要用既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数,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

如下面的例题:直线y=3x+m与抛物线y=x2+3m相交与A、B两点,________,求直线AB的方程。

你能对直线补充一个恰当的条件,使直线方程得以确定吗?

此题一出示,学生的思维便很活跃,补充上的条件也形形。学生实实在在地进入了自主学习的状态。这是一个开放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开展积极评价

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造的认知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新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例如,学习了函数概念后,可设计如下一组问题:

1.函数由哪三个要素组成?与映射有何关系?

2.如何求自变量x取a时的函数值f(a)?并说明f(a)与f(x)的异同。

3.自变量是否一定用x表示?两个函数相同的条件是什么?

4.说出二次函数f(x)=2x2+2x+6的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并求f(0),f(1),f(a),f(x+9)。

5.下列各式能表示同一函数是(),为什么?

Y=x2与z=u2;

Y=x与y=x2/x。

让学生分层次去解决这几个问题,从而使全体学生悟出道理,学会方法,掌握规则,提高信心。

第6篇:新课标数学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数学 生本课堂教学

0.引言

数学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不用多说,一个人想要有所发展,适应社会的综合性人才,那么学生需要的技能不仅仅是单一的,还是要复合型的。对此如何去改变观念和在新的形式下对小学教学进行相应的调整,都是需要考虑大问题。生本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改变小学生固有的学习方式,同时,还能够使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生本教学的概述

生本教学指的是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对课堂教学形式的改变,选择适合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方法,并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元化以及多方向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知识、教师、家庭以及社会充分融合在一起,实现课堂的有效互动,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发展,有效提升了教学的效率,并实现生命质量的有效提升的一种教学[1]。生本教学在各个方面均有不可超越的优越性。

2.当前小学课堂教学的困境

首先,数学教学目标模糊。有时候老师比较注重知识的讲授,然后通过考试来测试学生对做题的理解,诚然,这种方式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接受新的知识,但是从长期的教学效果来看,是十分不智的。灌输知识知识为了应付考试,考试是为了强化所接受的知识,两者之间越来越不可调和,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对知识的理解也是一知半解,然后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都在这种模式下,慢慢失去了。很容易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厌恶感,作为主体地位的学生没有体现,在长期的效果下,容易给学生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其次,课堂设计不够。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老师在课堂上应该更加注重科学合理的课堂设计,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能够顺利的进行学习。目前,很多老师不愿意去教小学,导致小学的老师人才不够,老师的队伍力量也不知 足以承当起教育孩子的功能,还有老师人手不足之后,对于学生的自己身心健康发展的关注也不会很到位,不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

深化数学教学目标。数学教学的目标是老师进行教学的手段,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在教学中深化自己的教学目标,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教授数学知识,而不是在书本的束缚下,进行教学,老师自己收集资料,不但能够拓展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进行一定的思维拓展,在思考问题中将知识传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思维方式,在教学中能够将学生主体地位凸显出,对于学生的思考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慢慢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新课标下,学生主要是能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充分的应用它,达到一种学以致用的效果[1]。

完善课堂设计。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在知识上只有数字、符号、比较具象化。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肯定要进行一定实践,进行思维锻炼和练习。新课标的出现,是学生独立性的一种展示,在课堂的教学中可以不按照老师既定的思维模式走,事先设计好的环节也可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改变,但是这不意味着老师就不需要课堂设计了,恰恰相反,老师在课堂设计上需要花更多的心思,因为需要考虑的问题更多,这样才能在不是既定的设计中继续授课,并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老师既要挖掘教材,也要追求知识的深度,在其中穿插别的学科的综合知识[2]。

增强师生互动。在整个的数学教学课堂中,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几乎很少,因为目前学生既不愿意回答问题,在课堂作业比较繁重的情况下,老师也需要时间将知识全部灌输出去。这样就导致了课堂上互动不是很明显,效果也不是很好。但是想要优化这个课堂教学,就必须在互动上下功夫,互动本来就是很重的。老师层面,互动可以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和知识的接受程度,能够更加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在给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任务,做到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刚刚好的水平,这就是常说的因材施教,还可以给予学生自信。 其次,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克服自己的消极心理,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还可以向老师请教,积极的需求帮助,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融洽。

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老师在课堂中,只是想学生教授知识,长期这样下去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依赖的心理,不愿意思考,只是等着老师教自己,然后产生了惰性。这样下去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不利的,新课标下,数学老师要更加注重学生的自己学习的习惯,慢慢的去培养他们这种能力,自己掌握学习的节奏,不能被老师的教学模式和习惯带走,成为学习上的主人。那么老师就应该主动的去帮助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比如在教授乘法章节,老师可以先要求学生回家预习,明天上课的时候可以去问学生,关于乘法的一些概念和相关的题目,预习的同学在课上的积极性肯定极大提高,没有预习的同学也会因为同学的预习刺激,下次也会积极主动的去预习,在下次上课前,布置一些小问题,上课的时提问,这样还能促进教学的进步呢,学生进而了解了全部的内容,也加深了学生记忆。到了学习的后期,老师更加自由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3]。

4.结语

综上所述,生本教学是提升整体课堂教学有效性和质量的一种教学,具有生本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和生本教学的载体是活动等特点。在小学教学的课堂上,学生会更加有主动权。基于此,我们认为,想要在新课标下进行生本教学,并有效的发展,则必须转向学生主体地位,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的真正主体、加强交流讨论,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激发出来以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指导学生认识教学的本质。为数学的学习,持续而有效地开展提供有力保障。鼓励并积极引导学生将知识与实际充分联系起来,为以后的学习提供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唐建.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误区探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03):13-15

第7篇:新课标数学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 研究性 教学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

练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小组合作或个人方式进行。通过“探究式”学习过程,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在高中数学课中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呢?

1、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求知欲是人们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越高,他的主动探索精神越强,就能主动积极进行思维,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以帮助学生走出思维低谷。在教授新课时,我们可根据课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悬念,急于要求了解问题的结果,而使学生求知欲望大增。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活动铺垫了基础。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而开展的,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结束。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当学生学习一章新的知识、乃至一个新的定量和公式时,对学生来说,就是面临一个新问题。事实上,课本中不少定量、公式的证明、推导本身就是一节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好材料。比如,三角函数中,正弦、余弦诱导公式的推导;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研究;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等等。以某一数学定理或公式为依据,可以设计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一般规律,体验研究的乐趣。

2、在数学问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在课堂上要形成“问题中心”,把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搬进课堂进行研究,使课堂成为问题展示平台、讨论与辨析的场所。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带着探索问题的强烈欲望来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那么,他们的大脑就会处于积极活动中,他们所得到的知识就比较深刻、扎实。教师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体现在教学全过程,进门结婚教材中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的实际问题渗透学生自主创新性的研究性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发展个性特长,初步学会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努力促进学生提出问题,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反思;促进学生讨论问题,增强问题意识、培养质疑精神;促进学生自觉地把问题专题化。开展数学的“研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亲身体验问题。数学总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为我们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许多研究的方向,数学教学中的各种问题都是渗透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载体。

第8篇:新课标数学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数学;课堂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环境、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景,让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使数学教学真正成为一个师生互动、相互促进、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构建数学知识的过程。正确认识到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是学生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车间,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舞台。下面就谈谈笔者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为教学创设宽松的氛围,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听众的旧教学模式。教师应当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思维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能力。

二、培养学生多种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喜悦

传统教学中,往往忽略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压缩了探索问题的思维过程。如教师很少讲定理方法的由来,概念的产生、从哪里入手分析、解题的关键点是什么等等。而侧重于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并要求学生记住,搞“满堂灌”“、题海战术”,结果使学生成了装知识的坛子,做题的机器,失去了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一遇到新知识、新问题就茫然不知所措。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主张留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探究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过去是直接告诉学生方法,至于为什么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和其他图形面积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根本不讲。现在教师积极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用割补、拼摆等方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从已知的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一系列数学活动创设广阔的探究空间。学生学会的不仅是显性的面积计算公式,还有隐性的数学思想、方法。这样,在后续的学习中,他们就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三、运用多种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教材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直观性、启发性和趣味性,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帮助。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和探求的倾向。学生对学习怀有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积极主动、全神贯注、富有创造性地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关注。因此,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对此加以强化。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挖掘绚丽多彩的数学美,给学生以美好的精神享受;善于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景,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培养他们对数学的热爱。

四、“心中有案,行中无案”

课堂动态成功的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的结合体,高质量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动态生成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教案于无形、动态的教学中,随时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找准课堂上动态生成的切入点,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用直面生动的教学,顺学而导,根据师生交往互动的具体情况来整合课前的预设。对课前预设的教学内容进行删减或增添,或者是调整教学顺序。

参考文献:

第9篇:新课标数学范文

【关键词】 新课标 数学课堂 经验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数学新课程的重要原则是"以学生为本",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达到此目的的重要方法或手段。

互动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双向沟通的教学方法,就是把教学活动看作是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种真诚、和谐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和创造,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规划者,是学生的组织者,是问题和资料的编写者、提供者,教师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亲身体验的机会,使学生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其中的乐趣与成就感。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同学间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新课标下数学课堂师生互动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

1.情感关系

数学课相对于其它课来说有点枯燥,所以首先应该在情感方面产生互动,因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学习的动力之一。

首先,爱与欣赏是师生沟通的主要渠道,爱与欣赏是师生关系的核心,爱与欣赏是学生的基础心理需求。课堂气氛的好坏和师生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参与程度。老师要做到亲切和蔼,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其次,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就要平等民主,就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去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为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兴趣爱好的培养创造条件。

第三,课堂上要积极引导、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不同观点和意见,老师应持有新理念,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表现欲。

2.教学关系

良好教学过程的实施,需要有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才能真正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同学互动的过程,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2.1 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许多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和学习水平,自己去自学、去发现、去再创造。利用数学知识发展的矛盾与联系启发思考,同样能满足学生希望自己是研究者、探索者的学习本能,同样能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空间。所以课前设计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是师生互动的源泉。

2.2 师生互动的模式探究

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使学生易于参与:

例如新教版A版数学选修1-1第二章第二节椭圆一节中用学生非常熟悉的一段绳开始形成椭圆形状。

创设情境,使学生乐于参与:

例如人教版A版数学第三章《概率》的第一节"游戏公平吗",先带领学生做一个转盘游戏,在做游戏并进行成绩计算的过程中发现游戏不公平,从而引入课题"游戏公平吗?"

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人教版A版数学必修四第二章,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图形的空间效果,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达到教学效果。

3.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首先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人生的引路人。其次,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这是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更主要的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行为上产生变化,主要体现在对待学生要尊重、赞赏。不能放弃一个学生。强调对学生帮助、引导、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