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新课标课程设计范文

新课标课程设计全文(5篇)

新课标课程设计

第1篇:新课标课程设计范文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预见未来的工业设计表现应该以计算机辅助设计为主。基于计算机设计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相关教学内容也应该得到更新。这首先体现在设施设备上。工业设计表现对计算机等辅助设计设备的要求较高,相关人员应该根据实际的需要及时向财务部门报批采购计划。此外,相关设计软件的升级、书籍的购买也需要一定的资金,这些都需要决策层给予无条件的支持,这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其次,要加强对教学者的培训、培养。计算机辅助设计对教学者本身的水平有一定要求,试想如果教学者自己都不知道某个绘画工具的操作,又如何指导学生。所以学校应该先对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者进行专业测评,规定具有相关操作技能的教学者才能上岗。此外,还要定期组织培训他们,以满足学生对新软件、新操作的需求。最后,在教学素材的选择上,教学者要注重创新性。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的素材每天都有大量的更新,所以教学者需要仔细甄别并选择贴合教学内容、满足学生需要、符合工业设计发展趋势的设计素材。创新性是指教学者既要考虑到教学的合理性、连贯性,又要注重学生的吸收程度,还要掌握当前的发展趋势。教学者只有从以上三个方面细化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教学改革,才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稳定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学到最实用、最符合行业需求的知识和操作技能,从而应对未来社会对工业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表现的需求。

2.注重营造教学氛围

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因为有大量的电子素材可供讲解,还有计算机的辅助教学,所以在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上比较容易,学生也比较容易适应与接受。而传统的手绘教学是普通的一对多课堂教学,这种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改革才能得到解决。首先应该解决的就是课堂教学氛围的问题。手绘教学虽然内容比较丰富,但是其本质还是需要学生自己去绘画、去完成。而在很多情况下,学生画多了就失去了耐心,不是敷衍了事就是只有在教师过来讲解的时候才正襟危坐。很难想象长期这样的教学环境能培养出基础扎实、富有创意的工业设计人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调动课堂气氛。如,可以将在手绘开始之前召开讨论会让学生自己探讨怎么去表现作为“暖场”活动。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组别,让他们展开竞争,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积极性。其次,在学生绘画过程中,教师要积极给予意见和建议,不要等学生作品交上来再进行整体的批改,对于学生有创意的地方要及时表扬,对于有待改进的地方则须引导改进。最后,教师要合理安排课间的休息时间,可以课前准备一些好的影音资料或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在课间的时候给学生观看,这样才能最持久地保障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始终记住:良好的、活跃的课堂氛围是高效教学的基本环境,所有其他的教学改革只有在这个基本环境下才能实现,否则就是空谈。特别是有多年教学经历的教师往往会忽视这一点。殊不知现在的学生都追求个性、自由,如果不重视课堂氛围的营造,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其实这方面只要稍加注意就会有很好的效果。

3.倡导激发式的教学方法

在当前的工业设计表现技法教学中有这样一个奇怪现象:安排学生手绘一个交通工具,结果学生交上来的作品虽然质量都不错,但却大同小异,没有任何个人的特色。究其本质,其实不是教师专业水平不够,而是教师在教学当中过多以自身为中心,大量将自己的想法或者表现手法灌输给学生,使得学生脑中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范式,即跟着教师的路线、方向走,既省事又能保证完成任务,所以出现同质化的作品就不足为奇了。工业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富含创意的行业,它的表现手法千奇百怪,极具个性色彩。教师要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个性想法,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表现习惯。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学的激发效果,要以学生为中心。首先,在布置课堂任务时,教师不要给太多的限制,而要提倡学生自由发挥,只要主题正确即可。其次,在绘画过程中,教师应该与学生时刻保持交流,对于学生新的想法,教师应该给予素材或者技术上的点拨,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实现自己的想法。另外,对于学生好的、新的创意,教师应该单独拿出来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思考还有其他一些引申的创意。最后,对那些实在缺乏积极性的学生,教师要引入一定程度的惩罚机制,比如让其多做一份课外作业等。总之,教师应将激发式的教学方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挖掘学生的自我想法为终极目的,努力破除原有的自上而下的教学理念,创造平等、互助的教学环境,还原工业设计表现手法自由、灵动的真谛,从本质上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

4.帮助学生形成自我风格

上文提到,工业设计的表现手法拥有多种风格与流派,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教师除了要激发学生的个性意识外,还要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的风格,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未来行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学生表现风格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上应该尽早准备、合理规划。教师先要收集大量国内外的资料,让学生对当前的各种表现风格有所了解和掌握。在学生有了初步的接触以后,教师就要适当安排一些临摹他人风格的手绘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他人的过程中找到自己能驾驭、感兴趣的风格方向。在激发式教学的引导下,学生就能逐渐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一旦教师和学生达成共识,教师就要针对每位学生的风格制订专门的强化计划,让学生在实际绘画中巩固个人风格。这个阶段是最为枯燥的,所以教师在这个阶段一定要注意激励教育,适时鼓励每一位学生。可以安排他们参加一些学科竞赛,让他们展示自己的风格作品,还可以安排学生集体讨论。师生从一开始就应该认识到培养个人风格的艰难性和长期性,对这个过程进行整体的规划,然后对困难各个击破。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练习是不可避免的,学生应该意识到,个人风格一旦形成,将受益终身。

5.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很多人对艺术有误解,认为艺术是单纯的对感性的追求,与科学是截然不同的领域。这种说法是极其荒谬的,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曾说:“艺术与科学究其本质,都是对生活真理性的追求。”在工业设计的表现上,教师除了要指导学生掌握感性的表达方式,更要引导学生形成严谨的理性思维,要让学生明白感性的天马行空并不是毫无章法的。工业设计最终要表现的是一种产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要使用的产品,设计和表现如果没有逻辑思维,那么设计的产品将会被市场淘汰。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分析细节,如某个地方为什么要用某种线条进行表现等,从而让学生养成在设计过程中分析细节的好习惯。

6.结语

第2篇:新课标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中学体育;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对于体育课程的提出,可以将体育课与健康课的设计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突出两者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体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多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独立发展,这是体育课“健康第一”的具体表现。而且每节体育课老师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参与到其中来,在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够使学生有收获,引导他们到达各项教学目标。

一、独具匠心的开始部分

这部分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显得尤为重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体育老师在教学之前,应该将相关的计划设计周全,考虑周到,以便应对不同的教学情形,使得课堂教学独具特色。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学生们的注意力往往没有放在学习上,容易东张西望,做小动作。在这个时候,教师应该采用有效的措施,将学生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宣布本次课程的任务以及具体的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想一些方法提高课堂的学习氛围,比如说做一些小游戏,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能够感受到课堂学习的乐趣,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将注意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1.新颖独特,具有创造性

对于体育课的准备,教师要有比较新奇的想法,比较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内容,这也是体育课比较有特色的一个重要标志。如果只是像以前一样都是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难免会让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产生厌烦的情绪,甚至会对体育课的学习失去兴趣,造成体育课教学的困难。

2.循序渐进,讲求科学性

教学活动内容的安排,不论是怎样的,都应该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学生在上课前的运动量只能是先小后大,活动范围由身体的局部再到全身,运动速度只能是从慢到快。

3.从实际出发,有鲜明的针对性

课前的贮备活动要尽量非富多彩,在选择具体的活动项目时,要首先考虑学生的年龄以及性别等特点,这些都对教师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具体内容,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活动内容,以此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能够让学生们提高对学习的兴趣,锻炼他们的体育能力。

二、多样化的基本部分

这是体育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掌握一定的体育技巧以及专业知识,并且可以锻炼学生的性格,让他们养成勇敢、顽强的、有集体主义精神的性格。在当前的教学改革形势下,这部分内容显得非常重要。因而在这些内容的教学安排上应该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1.合理安排运动项目

学生在上体育课时,主要是依靠体力来完成教学任务,需要身体经常性的活动。因而,体育课的相关项目的安排应该是要充分考虑到人体各部分的刺激,特别是要注意对身体上下肢的锻炼,要将动力性的体育项目与静力性的体育项目结合在一起,避免学生因长时间进行某一项运动而造成身体某个部位的伤害。教师在安排相关项目时,如果安排合理,会让学生在学习时有一种轻松的感觉,同时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有极大的提高。

2.合理运用时间

在时间的安排上要尽量合理,体育课也要体现出多练的原则,一般花在这上面的时间在20到25分钟左右,体育课的最大特点就是它与实际生活结合比较紧密,实践性很强,教师在课堂上要使学生多多练习每一个动作,每一个项目,加强身体的锻炼。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所学的内容,教师首先要对自己所教的内容十分了解,将一些比较重要的东西总结概括起来,使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显得浅显易懂。

3.课堂组织要周密细致

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地组织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师应该从教材内容以及授课对象学生和教学器材等等各方面进行周密的考虑。课堂教学内容如果比较紧凑,会让学生有比较多的时间来练习所学的内容,加强对所学内容的印象。

4.运用多种教法手段

要让学生对体育课充满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除了要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工作以外,还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不感到枯燥。比如说,进行铅球项目的训练时,要制定相关的评价指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铅球的学习中去,主动加强对铅球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学习过程中学到更多的东西,为了课堂的教学成果更加丰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是十分必要的。

三、轻松愉快的结束部分

在教育技术里面,教学设计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连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以及教学实践的一个重要枢纽。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它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考虑多种要素,并将它们联系在一块儿,设计出一整套方案来完成任务,体现出教学的系统性。1.整理活动的目的体育课是一门以体力为主的课程,上完课难免会出现体力疲劳的现象,这时就要修整一下。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做一些小游戏,让学生都放松下。2.讲评是体育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讲评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讲评要注意对象,针对不同对象要有不同的方法,内容要简单易了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竞争性内容,让学生在竞争中学到知识。竞争内容要尽量多样化。对于胜出者,教师要积极表扬,再接再厉。对于没有取胜的人,老师应该鼓励他们振奋起来。(2)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指引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总而言之,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教师要认真对待每一堂体育课,这是对教师综合能力的具体要求。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合理组织,适应学生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备课,拥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主动适应新课改的相关要求。

参考文献:

[1]周维涛.基于新课程背景的初中体育运用差异性教学的探讨[J].考试周刊,2015,(42):114-114.

[2]袁春夫.基于新课程背景的初中体育运用差异性教学的探讨[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2,(2):56-57.

第3篇:新课标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核心素养;古典概型;教学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早在2014年3月底就提出了“学生学业质量标准”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1],并于两年后的2016年9月正式颁布实施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清晰界定了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全面发展的人。2017年底,国家正式《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其核心内容即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2]。从学校和广大教师的角度来看,只有全面贯彻执行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课程方案,全面促进以课程标准为基础的教育教学,才能真正践行课程改革,培育学生学习、理解并掌握知识的能力,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当前教学探索的基本方向为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如何对教学内容从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视角进行微观操作层面的设计。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古典概型为例,探讨核心素养和新课程标准视角下的教学设计策略。

二、古典概型教学设计

(一)古典概型的地位和作用

古典概型是一种最基本的概率模型,是学习条件概率的前提,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它的引入避免了大量的重复实验,能让我们由此获得概率的精确值,有利于对概率定义的理解、相关事件概率的计算和对部分生活问题的解释。从概率论来看,古典概型的地位极具重要性。古典概型是《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3)第三章的内容,教学安排是2课时,本节是第一课时。本节教学是在还没有学习排列组合的情况下(随机事件概率后,几何概型前)展开的[2]。

(二)教学思路

根据学生学情,创设问题情境,培育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教师需要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分析引出基本事件的概念、古典概型中基本事件的特点以及古典概型的计算公式,之后再对典型例题进行分析,以使学生巩固概念,掌握解题方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理解、掌握古典概型的基本特征。(2)理解、掌握古典概型概率公式。(3)了解(相关随机事件中)基本事件数及其出现的可能性(概率),可以通过列举法求解。2.过程与方法基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及其接受能力,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古典概型的特征。古典概型具有可能会出现单一测试结果、测试结果有限等特征,课堂中教师应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各个实验,在此基础上将古典概型概率算式与化归主旨归纳并呈现出来,教学生掌握列举法,学会处理概率计算类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各种有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生活中的猜拳游戏、掷骰子游戏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培育学生的探索精神,促使学生自觉培养创新意识;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领会实践与理论之间既统一又对立的辩证思想;结合现实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古典概型定义的理解与掌握,能以古典概型为基础展开随机事件的概率计算。2.难点古典概型实验判断的依据,厘清某随机事件中基本事件的数量、基本事件总数。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教学方法为引导发现、归纳概括,基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对古典概型的定义与概率公式进行归纳概括、观察比较,而后通过实际问题的提出与处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2.学法分析以学生为中心,基于归纳、概括、探究、思考、类比、观察与实践尝试,培育数学思维能力。这种能力实质上就是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能力。

(六)教学基本流程

(七)教学设计

1.问题驱动,构建新知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猜拳游戏引入并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1)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的实验。(2)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的实验。问题1: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1次,可能出现哪几种结果?问题2: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1次,可能出现哪几种结果?设计意图:通过创建与新课内容相关的实验模型,把问题具体化,使得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过程自然有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引出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并引导学生对问题展开分析讨论,由此直接进入新课,把课堂交给学生。问题3:掷质地均匀的骰子1次,“1点”和“2点”能不能同时出现?“偶数点出现”的基本事件有哪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实验,找出问题1、问题2的共同特点:(1)每个基本事件发生的概率无差异。(2)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为有限个。设计意图:基于引出古典概型定义的需要,通过设置问题“问题1、问题2基本事件的相同点有哪些”,以处理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感受数学思维方法(从特殊至一般)的应用,就此引出古典概型的定义。问题4: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若“偶数点出现”为事件A,请问事件A发生的概率是多少?观察掷硬币与掷骰子的实验。(1)骰子抛掷实验中,“1点”“2点”“3点”“4点”“5点”“6点”这6个基本事件发生的概率。(2)基于硬币抛掷实验进行基本事件(正、反面朝上)概率计算。(3)在掷骰子的实验中,事件A“偶数点出现”发生的概率是多少?设计意图:探究概率公式。基于探索概率公式的需要,应完成下列几个基本程序:第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展开具体的实验观察,在此基础上寻找答案,确保解题的针对性。将课堂时间有效利用起来,实现教学意图。第二,引导学生基于老师的启发和指导展开公式推导,确保其在数学模型观察分析中保持好奇心。通过直观感受,让学生可以准确而迅速地归纳、总结出规律。第三,基于对问题4的解答,确保学生有效体验自特殊至一般的转化过程,并由此得出结论。这个过程自然而有序,可以让学生体验到认知的自然升华,感受数学美妙的意境。2.例题分析,应用新知例1质地均匀的两枚硬币同步抛掷的结果通常会有哪些?请逐一列举出来。两枚硬币一枚正面朝上、一枚反面朝上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设计意图:通过例1的学习,强化学生解读定义与应用方程的能力,同时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2同时抛掷两枚质地均匀的骰子,将向上点数和等于9的可能性计算出来。(1)差异性结果总共有几种?(2)向上点数和等于9的可能性是多大?结果是几种?设计意图:深化学生对古典概型的认识,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引导学生将各种结果列举出来。结果共计36种,但学生有可能无法将这36种结果完整列举出来。第二,无法完整列举36种结果的学生可以寻求完整列出的同学的帮助,并展开分析讨论,看自己卡在哪里,最终完成问题处理。第三,引导学生完成对问题处理过程的总结,特别是经验归纳,尤其需要关注问理处理过程中的重点。同时引出问题:如果对骰子不做标记,会产生什么结果?为什么计算的结果不同?例3两名同学玩“剪刀、石头、布”游戏时,会有多少种结果?单一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分别是多大?这样的游戏公平吗?由两名学生现场展示猜拳游戏,然后根据游戏结果,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老师可从中进行引导。设计意图:本堂教学中,判断是否可以用古典概型的知识解决问题是难点。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带领学生分析例3能不能满足古典概型的等可能性、有限性这两个特征,强化学生对古典概型概率算式的理解,使得他们学会这类题型的求解方法,体验到实际生活与概率之间的密切关联及以数学的内涵与本质,提升学生基于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升其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3.知识小结,提炼思想(1)古典概型的解题方法与步骤:①判定是否属于古典概型;②找出基本事件,求出概率。(2)数学思想方法。设计意图: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回顾与小结,让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找出自己不清楚的知识点(基于逻辑思维能力培育),通过及时的反馈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4.作业布置,夯实基础(1)书面作业:课本134页习题3.2,A组4、6题,B组1题。(2)阅读教材140页《阅读与思考》内容。(3)弹性作业:生活中的猜拳游戏,能否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三、教学启示

第4篇:新课标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学体育;教学评价

随着“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教育部坚持在全国中小学深入推进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并与国家体育总局一起制定了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必修课,是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是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年轻一代的重要途径。随着全国教育工作者对体育教育的关注,在体育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都形成了大量研究实践。在对新课标的深入解读和实践活动中,体育教学的体系框架正逐渐成熟,而教学评价,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创新变革,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建设,成为体育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体育课程目标及内涵

传统的小学阶段体育课程以增进儿童健康为主要目的,体育教学强调对儿童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而新体育课程标准中,从体育课程对增进儿童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增进儿童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帮助儿童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及技能等四个方面对体育课程的价值进行了全面的阐释,提出了更广泛意义的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体育课程目标。小学体育新课标中提出了培养运动兴趣,形成合作精神,提高个人健康意识,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等多维度的课程目标,在传统体育课采用运动项目提高儿童体能的基本课程要求基础上,更强调培养儿童社会适应性,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启蒙儿童的社会协同意识,帮助儿童养成伴随终身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自觉。从新课程目标的解读不难看出,传统的单一强调体育锻炼目的的体育教学体系,从教学的内容、形式到学生评价体系,都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体育教学创新和适应新要求的教学评价体系建设是当前中小学校和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担负的重要工作责任。

二、现有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体育教育以身体运动为主线,在课标改革后,新的教学领域逐渐增强,评价体系逐渐完善,但仍然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新课标教学目标认识的局限导致教学评价体系不系统、不完整

现行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课程设计依然以传统的运动技能传授为主,较少考虑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为目标的教学设计,课程设计的目标也是要求学生掌握相关运动技能,而较少考虑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需要。与之相对应的,教学评价也多以体育项目的测评成绩作为学生评价主要参考。从新课程目标进行解读,现行教学评价仅仅强调了增进学生体能,掌握基本运动技能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儿童心理健康、运动精神、健康意识的培养和评价。

(二)强调教学计划的完成性评价,忽略教学效果评价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不少学校,尤其是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的学校,体育教学的形式、内容逐渐丰富,教学中增加了体育欣赏、协作项目教学、儿童心理教育等教学内容。但由于大多数中小学校依然把学生体育项目成绩作为学生的终极考评,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的主要参考也是学生体育项目成绩合格率分布,适应新教学目标的教学评价体系建设滞后,因此,尽管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融入社会性活动的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涌现,但创新形式的体育教学课程缺乏效果评价,拓展形式的教学仅限于按要求完成教学计划,无法对教学效果进行测评,教学活动成果也无法反映在学生评价中。

(三)评价方法单一,以运动项目考核成绩替代全面客观的学生评价

现行体育课程评价仍然采用传统的体育项目技能考试成绩的单一形式。规定一些传统项目,如跑步、立定跳远、掷实心球、跳绳等,让学生参与考试,记录时间、距离、个数等参量,按等级计分,以此作为学生体育评价的最终成绩。这样的传统评价方法形式上过于单一,对学生的评价也仅仅停留在运动能力,无法反映学生的心理水平,社会交往能力、健康意识以及不同个体的差异化成长与发展。同时,教学评价依然以教师为主体,难以贯彻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的全新教学理念。

三、构建义务教育阶段新型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框架的思考

(一)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领域及水平目标

在新课程标准中,规定了五个方面的教学领域目标,明确了各教学领域对不同层级的学生应达到的水平,其中小学低段一、二年级的儿童,应达到相应领域一级水平的目标要求,小学中段三、四年级的儿童,应达到相应领域二级水平要求,小学高段五、六年级的学生应达到相应领域三级水平要求。五个教学领域及其不同等级水平目标如表1所述。

(二)基于领域目标的教学评价体系框架建设的思考

教学评价用于评定教学效果,课程建设和教学目标实现需要教学评价系统来保驾护航。新课标在体育运动的基础上从心理素质、社会交往、健康意识等方面拓展了体育教育的范围。基于此,建立覆盖课程的理念、目标和价值取向的教学评价体系,形成在运动项目成绩的基础上,融入学生学习态度、协作精神、个体成长、体育知识和鉴赏等领域的水平评价框架模型。基于领域目标的教学评价体系框架模型主要包括体能评价、技能评价、健康评价、心理评价、社会适应评价五个方面,各评价领域覆盖教学目标与评价方法思考如表2所示。

四、创新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议

创新教学评价体系,是适应小学体育教学新课程标准的重要课题,教学改革的推进需要体育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和思考体系框架建设、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实践设计等教学活动过程,以下就创新教学评价体系给出几点建议。

(一)实事求是,依据学校教学实际构建覆盖教学目标的评价体系

由于地区经济文化环境不同,不同学校体育教学设施和教学师资力量等基础保障条件存在一定差异。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应立足学校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渐进式推进。对于基础条件好的学校,可以深入覆盖学科教学领域的方方面面,形成包含体能、技能、心理、健康、社会性等全方位的学生评价体系,保障体育学科教学的顺利开展和不断革新。而对一些基础条件差的学校,则需依据学校资源的实际情况,采用渐进式建设措施,从基础评价开始,逐渐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二)教学评价要从单一的体育技能考试走向开放、多元,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体育课程评价要摒弃传统的体育项目技能成绩考试形式。课程评价的目的是激励每个学生的发展,新课程评价更应以质性评价为主,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个性化表现。评价不应只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课程推进过程,重视学生在课程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行为、态度、情绪等综合表现以及不同个体为达成活动目标付出努力的程度。教师应观察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是否积极投入、克服困难、克服自我表现意识、主动与同伴协同以取得团队的胜利等。即使活动没有达到最佳预期,也应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综合体验,结果反而不是活动的终极目的。教学评价应克服单纯的技能得分,转向多元评价模式,不用单一的成绩去衡量所有学生,注重个体的差异性,关注学生自身的水平发展和进步。比起单纯量化考核,多元化的评价更能获得对学生全方位的、深入的了解。学生个性化考评档案的建立将对后续的教学活动十分有益,教师能针对不同个体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评价,因材施教的教学和评价模式也能帮助学生积累良好的运动和成功体验,健康地成长。

(三)强调评价中的学生主体作用

为所有学生构建学科核心素养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教学的基本职能,体育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重要的必修课程之一,为学生生理心理成长、社会意识和健康意识培养打下基础。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多样性和选择性原则,在学生评价体系建设中,教师作为观察者,让学生自主感知运动中个人行为和同伴行为,并对各自的行为表现进行互评和自评,作为教学活动的亲历者,学生更能体验自己和同伴的行为表现和思想情绪变化,能对自己和同伴的行为社会效应和心理状态给出更为客观的评价。

五、结语

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学应始终把培养体格强健、身心健康、适应社会、具有群体意识的学生作为学科教学的出发点和目标,重视个体的发展和成长,关注学生情感发展倾向和综合素质培养。多角度创新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是提升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新型评价体系的探索和研究对全面落实课程目标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迅.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发挥小学体育教学的价值[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年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3.

[2]方欣.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体育教学的创新路径[J].新智慧,2020(17):72.

[3]李清林.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体育教学实践方法[J].考试周刊,2020(18):123–124.

[4]盛长军.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加强小学体育教学改革[J].家长,2020(3):11–12.

[5]申风娟.试论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体育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少年,2019(2):286.

第5篇:新课标课程设计范文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信息技术不仅是活动实施的主要手段,而且是实践探究的重要内容。活动指导纲要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强调跨学科的物化应用和技能培养,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在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创意、设计、制作、服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教学上,以“创意物化”为主要形式,通过文字处理、报刊创作、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等,培养学生数字化产品的设计与制作能力,同时加入一些与之相关的计算机科学基础知识。高中新课标则兼重理论性和实践性,围绕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及信息社会责任等学科核心素养,凝练出数据、算法、信息系统和信息社会四个学科大概念,将理论学习、知识积累、思维发展与技能培养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有关计算机科学领域思想与方法的课程体系。在教学上,构建了新的课程结构,制定了学业质量标准,以主题为引领进行有关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知识学习、思维发展和技能运用,建立起完整而全面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并予以实践。可见,同样是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综合实践活动侧重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培养,以作品质量和操作水平为主要评价标准,突出教学活动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而高中信息技术则强调学科的科学性、知识性和严谨性,在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和应用,以具体的学业要求控制教学质量,形成完整、稳定的专业课程体系。虽然两者有所不同,但其思想和目标却是一致的,即以核心素养为统领,通过实践培养学生运用数字化工具学习与生活,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二、综合实践活动中信息技术课程设计

信息技术教育蕴含丰富的有关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和理论知识,学生在不具备正确思维方式和基础知识的状态下,仅凭掌握一些计算机操作技能,无法达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中,除了作品制作以外,还应该进行较为系统和全面的有关计算机科学的思维培养、知识讲授和方法指导。

1.课程目标的设计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应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基本思想,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刻理解什么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和方法”,理解数据、算法、信息系统、信息社会等学科大概念,以及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等,并能熟练运用数字化工具设计、制作作品并解决其他相关问题,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自觉遵循信息社会规范,负责、有效地参与社会活动,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2.课程内容的设计

(1)课程内容的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是将学习内容分解成一个个主题,围绕某一个主题开展活动,活动内容侧重于作品制作。虽然活动指导纲要给出了一些知识模块,但由于各个主题相对独立,知识内容被分散、隔离在不同的主题中,模块与模块之间、主题与主题之间缺少关联,使得整个信息技术课程缺乏系统性、知识性、连贯性和整体性。要想体现教育思想,反映课程取向,关注全体学生,适应个性发展,强调基础知识与实践应用的内在联系与递进关系,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必须在活动指导纲要的基础上,融入高中新课标的课程理念和课程内容,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与方法、高中新课程的理念与内容,将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创造性和实用性与高中新课标的科学性、知识性和实践性相结合,形成与高中新课程紧密衔接、螺旋上升的完整体系。因此,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培养目标,围绕“学科大概念”规划课程结构;以高中新课标确定的学科核心素养预备级水平划分为基础,配置教学内容,使课程具有灵活性、拓展性和宽容度,适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以活动指导纲要和高中新课标为依据,体现本学科的科学性、严谨性与规范性;以评价标准为引领,使活动有方向、有目的、可测量、可控制。基于以上原则,结合活动指导纲要对活动方式的要求,把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划分成三类——信息技术基础类、跨学科知识应用类、社区服务类,每一类包含若干活动单元,每个单元分解出不同的活动阶段。“信息技术基础类”以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知识、方法和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是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主体,为后续实践活动打下知识与技能基础;“跨学科知识应用类”立足于跨学科整合,以信息技术为工具开展学科实践活动,运用不同学科的观念、知识、方法和技能,认识、分析和解决学科问题;“社区服务类”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关注社会、服务社会、满足公众需求的责任意识和技术能力。“单元”是围绕某一类所设计的主题活动。“阶段”是单元活动的具体环节和步骤,对应于传统教学中的一个课时。

(2)单元活动内容的设计

按照高中新课标要求,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围绕数据、算法、信息系统与信息社会等学科大概念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而依照活动指导纲要的主导思想,教学内容应内化为活动主题,将思维培养、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融入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要从单元整体出发,创设真实情境,设计活动案例,以完成活动任务、解决具体问题为途径展开学习。恰当、适用的活动案例,是达成学习目标的关键。“信息技术基础类”教学案例围绕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知识和原理进行设计,如认识计算机程序、信息编码、人工智能初探等。“跨学科知识应用类”教学案例突出多学科的综合,如探究清明上河图、你了解声音吗、交通灯模型设计等。“社区服务类”所设计的案例不但要有实用性,还应该体现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思想、新技术和新方法,如手势识别、社区邻里旧书转换APP、社区车辆出入管理等。

三、主要教学策略的设计

1.逆向教学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是对真实、复杂问题的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有不同的想法、意图和行为,这些不确定因素常常使学习效果难以与教师的理想预期相吻合。因此,教师要控制学生不偏离学习方向,使他们清晰、明确、始终如一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和“怎样做”,而“逆向教学设计”符合这一要求。逆向教学设计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就给出精准的评价标准,并将这个标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指向目标的达成。不同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思路、不同途径和不同方法完成实践任务,但其学习目标应该是一致而明确的。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可以采用逆向设计使学生在灵活、宽松、自主的活动过程中始终保持正确的学习方向。

2.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受课时等客观因素影响,学生在一段时间内所能完成都主题任务是有限的,加上不同主题都相对独立,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知识零散化和碎片化现象。纠正这一现象的有效手段,是采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方法。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是以活动单元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设计,每个单元都有确定的活动目标、评价依据、活动要求和活动规划。所有活动都以完成单元目标为目的,各阶段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评价依据都要遵从本单元的整体设计,确保学生所获取的知识结构完整、连续和系统。

3.单元活动指导设计

受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特点的影响,学生在活动中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果教师给予学生过多、过频的帮助,很容易对学生的探究思路、想象空间形成约束和限制,失去实践活动的本义。因此,比较好的办法是为学生设计合理、实用的单元活动指导,在不干预学生活动的基础上,给学生指明活动意义,引导探究方向,明晰评价标准,提供知识补充和技能帮助。单元活动指导应该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内容包括导言、单元目标、单元内容、评价依据、活动规划及阶段指导等一系列详细而具体的内容。其中,“导言”用于设置活动情境,“单元目标”“单元内容”分别指明本单元应该达成的学习目标和具体的学习内容,“评价依据”是本单元学习成果的内容要求和质量标准,“活动规划”是活动的环节与步骤,“阶段指导”是每个阶段活动的目标、要求、流程、资源和活动记录。

四、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单元活动指导实例

以下是“跨学科知识应用类”中的“探究清明上河图”的单元活动指导实例。

1.导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厚重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凝聚着数千年的民族智慧。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难以领略唐宋的繁华,无法感受当年的风貌。幸而有北宋时的“照相机”——《清明上河图》。以往人们对《清明上河图》的研究大多从艺术、历史、文化和社会的角度来进行,本单元活动将综合历史、语文、美术等学科知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清明上河图》进行实践探究,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对“视觉画面”进行“数据计算”的原理和方法。在单元活动中,你可以和几个同伴组成一个团队,先对《清明上河图》进行整体观摩和分析,然后就你们感兴趣的主题进行专门探究。主题可以是画面所呈现的某一类历史事物,也可以是绘画的美学表现手法,还可以是对某些有争议问题的独到见解。探究完成后,要以PPT演示文稿、Word文档、Excel表格或主题MV等形式呈现研究成果,完成研究报告,并进行分享交流。

2.单元目标

综合艺术、历史、文学及信息技术等学科内容,对《清明上河图》所表现的北宋时期文化、商贸及其他社会现象进行探究,得出有效结论;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计算思维抽象和界定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利用量化、计算和数据分析方法对《清明上河图》进行加工处理,掌握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3.单元内容

研读《清明上河图》,查阅相关资料,综合历史、语文和美术等学科知识,形成整体认识;学习和掌握信息处理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包括数据的采集和整理、量化、建立计算模型、结合学科知识分析计算结果并用图表呈现,以及研究报告的编写和制作等;选择活动主题,确定探究方向,制订探究方案;开展研究活动,完成探究报告;展示交流,评价活动效果。

4.评价依据

5.单元活动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