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课堂教育范文

新课堂教育精选(九篇)

新课堂教育

第1篇:新课堂教育范文

关键词:新教材;特色;课堂教学

从2002年春天起,笔者参加了由江苏、湖北、安徽、广西等四省区合作、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鲁洁教授任主编的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教参编写组。我们认真学习领会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标准理念,力求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忠实体现课程标准内容。我们到学校与教师和学生座谈,并进行调研和试教,了解学生所经历的现实生活问题,把课程标准与儿童生活实际进行对接,着力架构桥梁,完成了从课程标准到教材的再创作,编写出了起始年级的教材,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初审通过,目前已进入实验区实验。

一、新教材的特色

新教材以现代人学观为理论依据,编写目的是为适龄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开辟一条通向生活的通道,提供一个可资对话的文本,以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我们本着密切关注儿童生活,忠实反映课程标准和时代要求的原则,力求促进儿童形成基本的待人处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

(一)选材源于儿童“生活事件”,体现综合性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什么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道德的形成何以与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道德教育为什么必须以生活为基础?这是由生活和道德的特殊性决定的。生活是人的生命的存在形式。“生活的世界是人的世界,是由人的活动所展开的世界,是人通过人自身的活动而生成的。人在生活中舒展着自己的生命,体验着自己的生存状态,享受着生命的快活和生活的乐趣。”道德存在于人的生活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因此教材选取的大多是普通人的生活,是真实的生活,是日常的生活,并以正在进行中的今天的生活为主。

教材从儿童生活出发,不以知识体系为纲,而是以综合化生活中儿童的视野展开,所遵循的是生活的逻辑,而不是学科的逻辑,也不是德目排列的序列逻辑。教材以儿童的生活事件为基本内容,作为一个个生活事件,它的内容必然是综合的,其中有道德内容,有非道德内容,有社会性发展的内容,有科学文化的内容等等,把自然、社会、文化等各种因素进行统整,努力体现一种与生活本身一致的综合课程的特色。

(二)教材的主角是儿童,教材是与学生对话的文本

以往的德育教材基本是单向传递知识和信息的工具,是写满道德条文的“美德袋”,是编者的独白文本。新教材主人公是与学习者年龄相仿的儿童,是一个个的“伙伴”。教室中的儿童与教材中的“伙伴”交往、对话、共鸣;“伙伴”不断地讲述自己的生活经验,引起教室中的儿童对自己生活经验的回顾;“伙伴”不断提出问题,激起教室中的儿童去反思、议论、交流;“伙伴”不断地发出倡议,引导活动,激起教室中的儿童去观察、访问、探索、实践……教室中的儿童与教材中的儿童在相互交往、相互激发、相互作用中使认识不断地融合,建构出新的意义世界。

(三)教材呈现的文化是儿童的文化

手捧新教材,封面上一群快乐健康、聪颖活泼的孩子正激情澎湃奔向我们,奔向未来。每一个富有爱心的人看了,脸上都会情不自禁地绽开会心的微笑,愿意和这些阳光灿烂的孩子们相识、相知。打开新教材,可爱的卡通画、亲切的生活照、清新的儿童的话语体系,富有童心、童真、童趣,使教材面貌耳目一新。教材不再是板着面孔的“传道士”,而是孩子们的家园、伙伴、朋友,它引领着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认识社会,用自己的言语交流表达。

品德培养要回归生活,但又要高于生活,并为儿童将来的生活奠定基础。因此,教材编写过程对儿童现实生活进行流理、反思与拓展,呈现的每个生活场景都经过精心锤炼。儿童渴求知识、渴望发展,儿童发展并不排除间接经验和知识的学习,对相关的法制、国情、历史、地理环境等知识也通过儿童喜爱的方式作了巧妙安排。

(四)教材是儿童的成长记录册

教材不仅是信息和知识的载体,而且是激发学生自我建构的文本。新教材中大量的对话。留白,给儿童参与、行动、反思、发挥和想象的空间。儿童及时贴上了本阶段活动时的照片,画出心中最美的图片或用文字记录下自己当时的思考、自己的喜怒哀乐。教材也就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令孩子真情投入,留下的是串串成长的足迹。当一册教材学完,家长、孩子都会信加珍惜,不忍丢弃,因为教材已成了孩子的创作手册,成了孩子自己的影集、画册、心灵档案,成了孩子珍贵的成长记录册。

二、新课堂教学

当课程改革由研究进入到学校实践时,新课程必须由教师通过一节节课、一次次活动来诠释,来表达。教学观念的转变,包括教学价值观的转变,都不能脱离教师的教学实践,不能不关注他们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内化的过程。只有教师合理的表达才有新课程。因此新时期的教师教学理念要清新,教学思路要清晰,教学实践要具体。

(一)应树立什么样的课堂教学价值观

教育教学活动不可能回避价值观问题,不可能回避教育目的问题,教师的价值观念具有真实的指导教师制订教学目标和定向实践行为的作用。为此,我们需要找出教学行为、教学言语背后深藏而实存的教学价值观,认识这种价值观的问题所在。只有在教师的头脑中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并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持久地去实现,才能使教师新价值观与新教学行为联系、共创、互动,并贯穿于改革的始终。

1.新基础教育主张今日

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应当把形成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作为核心价值,在教育的一切活动中都要体现这一价值。“发展”作为一种开放的生成性的动态过程,不是外铄的,也不是内发的,人的发展只有在人的各种关系与活动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2.“道德教育从其根本宗旨来说是成人(使人成为人)的教育,就其具体目标来说是成就人的德性的教育(德性是人性的自觉,它使人成为人)”。品德培养的目的不在于告诉他们多少道理,使他们去遵守多少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形成基本的待人处事的正确观念以及思考问题的正确取向。

3.德育课程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与生活指导。《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课程性质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不是行为规范、历史、地理等知识的简单相加,不是一个知识“拼盘”,而是一种“化合物”,一种“合金”。因此品德教学不只是“颈部以上的事情”,而是学生认知、情感、意志、躯体“全部沉浸”的过程,是生命整体投入的过程。

4.教材价值取向具有新的时代特征:新课程是先进文化的体现者,紧跟时代步伐,促进学生品德、社会性发展,具有新的时代特征。倡导以现代生物学为基础的“生态观”:人与人仿佛生物链中的生物一样,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有自己的存在价值,谁也离不开谁;以仁爱思想为基础的“换位思考现”:引导人们凡事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诚实守信、客观公正;以市场经济理论为基础的“共赢观”:化解过度竞争带来的紧张、自私、唯利是图,倡导真正的集体主义,大家好才是真正的好;以多元化社会为背景的“多元现”;在分清基本的是非标准基础上,在某些领域中,特别是属于私人生活的领域内,允许有不同的选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尊重、理解为基础的“对话观”、“分享观”:人与人需要商谈、沟通、谅解,助人为乐、消除误解和隔阂,共同前进,共谋发展。

在信息全球化时代,西方社会借助强大的经济推动力,在推销自己的物质产品的同时,必将推行自己的文化价值观。作为中国的道德教育,既要博采众长,又要超越、秉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营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

(二)如何实现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统一

在教学史上,教师主体观与学生主体观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事实上教学主体是历史的具体教学情境中的主体,随教学情境尤其是教学人员扮演的角色的变化而变化。谁在教学中证明了自己的主体地位,那么他就是教学的主体,这完全取决于他的主体性的发挥。教学主体观的真谛就是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教学人员的主体性由目的性、选择性、创造性与自我调节性等组成,这些属性通常是彼此作用的,尤其是前三者(目的性、选择性、创造性)受后者(自我调节性)制约,以便保持一定的度。

主体性的发挥不以消解和压抑他人的主体性为前提。主体间性是指特定人员发挥主体性与其他人员保持理解关系的属性,由理解性、通融性和共识性组成。在本质上主体间性由不同主体的主体性外化而成,是一种特殊的独立于特定个体主体的主体性。但它一旦为特定主体接受并纳入价值观系统,又对特定主体的主体性进行调节。德育课程中要将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统一起来,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蹲下来看孩子。德育课程是儿童的课程,儿童自然是德育课程的主体。编写教材的人必须蹲下来,以儿童的视角观察生活,审视社会,勇于创新,努力建构儿童喜爱的新教材。处于相互作用中的教育者也应当蹲下来,平视每一个儿童,和儿童进行平等的对话,任何一个参与论证者都是通过讨论、回答提出的论点,或者反驳其他人的主张表现出自己的合理性或不合理性,而不受其地位的影响,施教者与受教者是平等互动的关系,受教育者之间也拥有平等对话的权利。

2.设身处地为孩子。在教学活动中,教学人员在确保自己的主体地位的同时,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感受,将心比心,体贴关怀学生。在解读教材时要允许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有自己的理解,不以权威的角色抑制学生的创造力;应当适当降低自己的控制欲,给学生自由思考、自由发表的空间;要控制自己的表达欲,不要让课堂变为“一言堂”,使自己的发表自由建立在压制或削弱别人言论自由的基础上。

3.师生共谋发展。课程充分体现了对儿童的尊重:以儿童的生活为主体,以儿童自己的探索、认知、体验来建构完成;课程的实施不仅要促进儿童发展,使这个过程成为儿童有乐趣的学习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课程目标的实现是以儿童的发展为尺度。然而儿童作为发展中的人,是不成熟的社会成员,有接受引导的必要。教师既不能强行灌输,机械训练,也不能像西方的道德教育那样,价值中立,崇尚道德相对主义,而要在尊重儿童与积极引导上寻找结合点。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在过程中既负有对儿童引导的责任,又有对自己的教育信念、教育行为进行反思、重构的责任。教师会不断地在师生交互的理解中重新认识学生、认识自己,在看到学生道德面貌发生变化时看到自身教育的力量,自己的教育道德素养也在提升,也得到了成长,达到“教学相长”。

(三)如何使用教科书

“教材与其他读物之不同在于它要通过教学而实现学生的自我建构,达到学生发展的目的。教学赋予教材以生命。”教材不仅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它一旦进入教学过程,教师必定要根据自己的风格对其进行选择、解读,并在教学的双向交流中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碰撞、激活,进行再加工,因此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参与了教材的再创作。在“课程标准教材教师学生”的流程中,课程标准是依据,教材根据儿童生活选材,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引导学生更好地走向未来的生活,因此是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1.如何使用教科书中的图例?新教科书以图为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新展现内容。图片撷取的是儿童生活中的小浪花,是某个生活场景的定格,但不是静态的。每个事件都有发生的不同过程,不同问题。首先不能上成看图说话课,就图说图,就事论事。要用图片去“引发”儿童对自己真实生活的回忆,“激发”儿童对真实问题的反思、探究;其次,教材中的图片有一定的逻辑顺序,并不要求教师按部就班、亦步亦趋,可以从儿童生活中真实的问题切入,把生活场景中遭遇的事情重组,让儿童自己来叙述他自己的生活。甚至一册教材中课的排列顺序,也可根据实际教学状况进行调整。

2.如何选择教学内容?教科书向儿童叙述一个个生活事件,却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展示社会生活的全部。这就要求教者根据学生实际大胆取舍,补充学生确实需要的主题。编者编写教材时虽然十分注意兼顾农村和城市学生不同的生活,但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教学中就需要面对不同地区发展状况有所侧重。不过,教学要面对现实,但决不屈从于现实,教学应当是一种超越,要用发展的眼光积极引导。如教学“爱护公用设施”这个主题,教材以“不说话的‘朋友’”为题,让孩子们回忆自己周围有哪些为自己服务的“朋友”,说说“朋友”遭破坏时给生活带来的不便,然后引导孩子替“朋友”说说话,伸出手为“朋友”做点啥?这个话题对农村的孩子怎么展开?一方面,农村公用电话、邮政信箱、交通指示牌、路灯等可能较少,但是农村的孩子将来一定有机会接触城市生活,着眼未来,让他们了解有关常识很有

必要;另一方面,农村除了水渠、桥梁、河堤等公用设施外,更多的是树林、山丘、河道等公共资源,应引导孩子关注,从小树立公德意识。

3.如何处理教材的留白?教材留白,是新教学理念的一种体现,蕴涵着多重意义:留白使教材的功能得到了拓展,有利于对话、有利于开放、有利于实践、有利于探索、有利于使用地方性教材和实施校本课程……留白使教材成了儿童交流的拐棍和园地,让儿童表现而不再是倾听,是对话的卷入者,参与者;留白使教材成了和儿童对话的文本:引导儿童自己去选择,自己作出判断,自己去操作、创作教材。留白处有的引发道德问题,有的引导学习科学知识,有的激励探究学习方法,有的着力提高生活技能;有的是对已有经验的唤起,有的是对未来行动的计划,有的是对行动结果的再分析、再展示;有的侧重于认知,有的侧重于体验,有的侧重于实践;有的是对自己的反思,有的是对他人的评价,有的是小组合作的结果,有的是全班“公约”……对于留白,有的可以让学生书写,有的只需口头讨论,有的可以让他们绘画,有的可以把实践活动时的照片、查找到的各种图文资料进行剪贴。对儿童而言,最有教育意义的教材是他自己的生活。

主要参考资料:

1.鲁洁.关系中的人:当代道德教育的一种人学探寻[J].教育研究.2002,(1).

第2篇:新课堂教育范文

关键词: 创新教育 创新思维 语文课堂教学

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核心问题是改良接受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就是在各科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深入细致的观察能力、发散求异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学习问题的能力,其核心是创新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构建最佳的教学结构、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恰当的教学内容,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选择有效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书本知识,逐渐形成能力,并最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通过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合理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心理开放度,从而促进教学过程的积极化。

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趣,就肯定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罗杰斯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从本质上讲,创造性活动必定是异常的,从而必定是异常的行为。当对个人的表彰是以服从为条件时,创造性强的人偏离常规的思想就会被贬低而受到抑制。对个人的表扬,赞许仍是促进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思维。因此,教师要做到:①利用一切教学手段,创设能感染学生的情绪场,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角色,以创新的心理期待高效参与和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情绪场构建往往取决于课堂教学的起始和导入环节。具体方法,如趣味性导入、情境性导入、新颖性导入、冲突性导入、问题性导入等。②教学情绪场的维持取决于伴随着课堂教学进程的逐步展开。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积极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民主、和谐、活泼的课堂气氛,把教学看成师生平等对待、互相协作、共同努力、共同探讨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课堂教学参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全面、全体、全程、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学时间的分配和利用上,给学生留有充分活动和相互合作的机会;在教学活动的调控方面,尊重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把所有的学习任务抛在较大的任务和问题中,勿拘泥于定论和教条;在教学效果的达成方面,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轻松愉快中不仅学到知识,还提高学习的能力。如“趣味作文”教学,以“淡化作文意识、活化训练方法、强化生活气息”创设学生乐于作文的情境,使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极大地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与选择着眼点放在发展创新思维上,在“精、深、新”这三个重要维度上下功夫,深入挖掘和张扬教材及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因素,善于打破常规,具有创新性,做到既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又能有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和强化学习贵在创新的思想,使教材具有使学生乐于学习的价值。如将《反对党八股》中的罪状,改成八首形象生动的打油诗,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通俗浅显。再如党八股第四条罪状是讲语言问题,我将它改编成一首诗让学生理解:“语言无味像瘪三,群众看见心厌烦。深入生活学语言,通俗形象又清新。”学生看了非常开心,并竞相模仿。

依据语文学科特点,努力改革教学结构、改进教学方法,遵循教学的简约规律,从分析学生的认识结构入手,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兴趣出发,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如:在教《雨巷》这首诗时可以通过配乐授课,产生意境,让学生在悠扬悦耳的乐曲声中有层次地理解诗歌。在教小说《祝福》时,将《祝福》改编成话剧,让学生扮演小说中的人物,在课堂上表演,使学生立体化地感知课文情节。

在具体的教学策略上,可以采取:分层教学;培养提问能力;指导学习方法;培养想象力。

分层教学承认学生有差异有层次,也承认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会进步,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而达到最佳状态。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满足他们旺盛的求知欲,提高和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对中等生提出跳一跳能达到的要求;对学困生则要求达到大纲的下限线。只要达到目标,尽管层次不同,同样可以给予满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知识点、分层次指导评价。如作文教学根据学生的水平,安排不同的作文量、不同的作文难度、不同的作文形式,层层落实,效果很好。

总之,创新教育注重的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构建理想课堂的教学新模式。只要教师时时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创造学习的外部条件,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社会实践,以学生的认识规律为前提,把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作为目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就能得到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王本陆.关于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几个认识问题.课程・教材・教法,2001,(40).

[2]余文森.试析传统课堂教学的特点及弊端.教育研究,2001,(5).

[3]睢东林.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河南教育,2007,(11).

第3篇:新课堂教育范文

【关键词】 中学体育;课堂教学;创新路径

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与学校的其他课程具有一致性,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征,体育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我们有更宽广的拓展空间。体育课在探索教法的过程中。从课的准备构思到课中改革创新,再到课的小结反思都可以突破固有模式,走新的征程,新的道路。

一、良好的开端

1、口令的改变

我们把简单的体育口令用英语来代替。比如集合:Tall in ;立正:Attention;稍息:At esse;向右看齐:Right-dress;向中看齐:Centre dress ;报数:Count off;向左转:Left turn;向右转:Right turn 等等。并且每一个口令,学生都有回应,比如回应:Here,或者回应One Two。回应口令整齐划一,声音洪亮,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2、游戏引入

中小学生体育主动锻练意识不够,所以我们应抓住其心理特点:爱玩,好动,模仿力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研究适合他们的游戏,从而快速进入课题。比如:障碍性的游戏,我们可以通过《探险》这个主题,设置不同的障碍,让学生在“探险”的过程中完成任务,达到体育热身目的,并且在游戏结束后大家分享各自的想法,通过交流使他们在体育锻炼之外获得更多坚韧,勇敢,拼搏的精神,也为后面的体育课打好基础。

3、专业展示

教师可以通过“明星”的小话题引导学生对本次课的兴趣,然后教师通过自己的专业展示把触不可及的明星形象拉到学生身边,拉近师生距离,为创造一节有思想有内涵的体育课打好基础。

二、艺术元素融入体育教学

在体育教学中融入艺术元素,充分地满足了青少年爱闹爱玩的性格特点要求。艺术元素与体育教学的结合对于促进体育锻炼和艺术认知具有重要的作用。

1、体育与音乐,美术,魔术等艺术元素相结合

艺术元素的完美配合,增强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也能够对喜欢艺术的孩子一次与体育亲密接触的机会,本身体艺不分家。调动学生对体育的主动,并调节学生的身心健康。在体育教学中加入艺术元素也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在音乐的伴奏下锻炼,以引起学生的心里反应,从而追求动作的美感。通过简单的魔术效应,提高学生对体育课内容的求知欲望。通过多媒体设施宣传体育美,通过优美的画面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让学生欣赏到体育运动美之所在,继而不断地在体育锻炼中去模仿,去实现,去创造。

2、情景故事设置

通过情景故事设置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故事中的一分子,深刻体会主人公乐观向上,不畏艰险,勇敢坚强,战胜困难等品质。

(1)比如《森林大冒险》。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障碍,短跑,跳跃,投掷等项目让学生去“森林里冒险”,最终拿到胜利的果实。并分享团结,勇敢,坚强的心得。再比如《抗洪抢险》的故事,在搬\“珍贵物资”的过程中一定要小心,弯腰走或齐步走,当然齐心协力才能完成“抗洪抢险”的任务。

(2)再比如《小鹿找妈妈》,学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体育任务才能闯过第一道关;再通过机智回答问题闯过第二到关卡;再通过只有互相帮助的条件下才能闯过第三道关卡,才能找小鹿的妈妈,有一个完美的结局。让学生在互相帮助,团结一心的成长过程中完成体育教学,也真正了解体育精神,享受体育给我们带来的精神收获!

三、心理健康融入体育教学

身(体育与健康课程)心(心理课程)拓展与体育有机结合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以心理学科相关游戏为载体,围绕着体育素质拓展为主题,层层深入,使学生在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发展个性、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思维创造能力。同时采用分组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等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游戏中采用任务式教学模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相互合作。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学会交流沟通、信任与合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1、拓展项目《不倒森林》

学生围圈,体操棒快速交接,每10 人交接棒,不掉棒为胜。

分享要点:让学生在体育游戏中体会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团队协作计划、组织、指挥能力;换位思考,为他人着想;注意细节,才能成功。

2、拓展项目《同心鼓》

十根绳子的一端穿过小鼓,另外一端由十位学生拿着,统一口令让鼓上的网球向上弹起至下落,数出弹的球的次数。移动过程中,注意动作幅度不可过大,规定每组8分钟时间,连续击鼓最多的组获胜。

分享要点:专注于目标;过程中不断总结提升,思考团队走向胜利的方法;和谐平衡(人、力量、心态);关注于接球的技巧;专注于焦点,注意力的转移。

四、器材的改革――寻找身边的可利用物

体育课对体育器材的要求比较高,原有的体育器材时间一长,学生会对体育器材失去新鲜感,这样就给体育老师提出了一个难题。我们不妨从身边去找东西。我们发现报纸、可乐瓶、绳子、酒瓶、玩具、旧自行车胎等,只要把这些用于体育课,体育课给学生的乐趣就是无穷无尽的。有一段时期,学生中流行四驱车,在前一节课中我提议学生把装好的四驱车带来,在课堂中我提出了人与车比赛,于是在操场的景象煞是热闹,学生兴趣盎然。报纸也可以一物多用,贴在胸前可以顶风跑,提高奔跑速度,也可以折飞机进行投掷,团起来可以作垒球用。另外还可以作道具。通过身边可利用物渗透到体育课中,学生的活动内容会更加丰富。

五、创设新的体育课程资源

体育项目不可以是单一的,而是要建立在全方位、多层次上的。学生除了要参加课本上特定的体育项目之外,还要积极扩展体育项目资源,广泛引进时尚的,受学生们喜爱的新型体育项目。如各种时尚的健美操,健身舞,轮滑,抖空竹以及有地方特色的踩高跷,耍手绢,武术,飞盘等体育项目。另外针对中小学生年龄、身体素质等特点,可以对一些常见的竞技项目进行改造,降低动作要求和难度,改变竞赛规则,以适应中小学体育教学。

通过引进和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新课程的目标理念,又有利于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教材内容,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在时代的进程中,体育教学会面临很多新问题,同时也在不断出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要想让新课程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要更新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在不断的探索和尝试中,大胆改革,敢于尝试,敢于摆脱原有的模式,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广阔的思维空间,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状态,具有不断创造欲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本领,要上好有创新意义的课,就要多尝试、多实践,体育课堂一定会有一片崭新的天空。

【参考文献】

[1] 杨永泉.浅谈中学体育课堂创新模式[J].现代交际,2016.09.

[2] 刘明辉.体育课集合队形变化的教学随笔[J].学知报,2011.07.

[3] 章健.浅谈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科技资讯,2012.06.

第4篇:新课堂教育范文

一、应用“思维导图”确定创客课题

思维导图是一种培养创新思维方式的工具,即利用一个关键词从不同特性导出其他具有相关性的关键词,引发其他关键词的导出,按照发射性思维的特征,从主干到各分支的发散。对于每一分支可以使用不同的颜色标识,线条的大小由粗到细,提示着由主干到枝叶的推导关系,思维导图在表现形式上是树状发散结构的。

教师应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整合>:请记住我站域名/生活中的零散的事物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可行的创客课题。例如:学生陪妈妈逛超市时发现一次性购物袋的承重能力差、勒手,给购物者带来不便,提出创造一个承重能力强、不勒手的“提拎工具”的创客课题。在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提拎工具”,学生头脑风暴,得出“提拎工具”的关键特点(如便携、承重、轻巧等),然后分组进行设计与改进,并通过项目表的形式罗列出创客作品的不足与需要改进的地方、改进方案及备注等项目,一一列举问题所在、解决方法及有关说明。

学生的课业负担沉重,已经形成固步自封的思维形态。而创新必须要有一个开放的思维形态,如何让学生解放思想进而形成创客思维能力是重中之重。教师在课堂中利用思维导图工具引导学生形成发散性创客思维,确定创客课题。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看待一个问题的思考习惯,更容易发现问题,形成创新意识。

二、运用“头脑风暴”改进创客作品

需要一种模式或工具将集体智慧整合到创客活动中。例如:在课堂中,由创客小组提出某种创新观点并公布于众,让全班学生对这一观点展开“头脑风暴”式的评价。将集体智慧整合到创客课题中,有效改进思维局限性,让创新的高度和宽度得以进一步提升。

“头脑风暴”是指一群人围绕特定的领域产生新观点。使用无拘束会议规则,学生能够更自由地思考和讨论,从而产生更多新观点和问题解决方法。当学生一有新观点或想法就大声说出来,教师记录所有观点但不进行批评,头脑风暴会议结束后,才对这些新观点和想法进行仔细评估[2]。

创客教育通过思维导图引出某个问题的改进方向,但是正如思维导图的形状一样是发散性的,如果就此止步,容易让学生形成一种只找问题而不注重解决问题的浮躁心态。因此,需要在创客课题中引入科研项目管理“项目进度控制”制度的策略进行掌控。

创客小组形成设计思路后,按照项目综合实践的要求填写表格(如表1),按照科研项目的要求对每一阶段拟定可操作的具体进度计划。

  表1 项目任务进度计划表

[序号\&开始日期\&结束日期\&阶段任务描述\&完成标准\&1\&×年×月×日\&×年×月×日\&结构设计\&结构图纸、结构模型成型并公开演示\&2\&×年×月×日\&×年×月×日\&功能设计\&完成既定功能设计并争取改进\&3\&×年×月×日\&×年×月×日\&外观设计\&外形设计\&]

每一个设计阶段完成后,先在班上组织预演,需要对整个环节的创新设计和改进作讲解和展示。在该环节中, 全班学生充当该环节的评委,对创新与抄袭进行监督,随时对不足提意见,为困难出计谋,创客小组需解释并做好记录。合理运用“头脑风暴”能够改进学生的创客课题方案,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强烈创造属性和探究意识的创客个体,教师应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并让学生享受创客教育带来的课堂乐趣。

由此生成的创客作品都是班级集体智慧的结晶,提升了学生创客作品的品质,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集体荣誉感和鉴赏能力。

三、分享成功,展示成果

学生提出的创客课题“不勒手便携式购物提拎工具”,在规划好具体的产品结构图和预期的效果设计图后,由学生开始动手创新实践。利用木头和铁丝制作简易模型,利用废旧棉布与薄海绵制作仿软性橡胶套的舒适包装。至此,简单创客作品的实践阶段基本完成,下一步需要找合适的材料做样品。产品初具雏形后,组织学生分小组到各大型超市做产品使用情况调研,根据调研意见和实际使用情况修正完善创客作品。在作品的制作过程中,有两名学生特别采访了中国创造学会副秘书长、南通大学王灿明教授,并得到教授的精心指导。完成创客作品后,提供场地让学生公开展示创客作品,如开辟校内创客作品展示区、学校创客工作室等。只有把创意变成真正的样品和产品,才算完成完整的创作流程,而不是将学生的创新成果束之高阁,然后抛于脑后。

课题结束后,创客成果不接受传统的分数评估,而是由通用技术、物理、美术等专业教师组成的评审小组审查,让作品的美观程度、实用性等得到进一步提升。由评审小组评选出的优秀作品将交由学校创客委员会进行评审,学校创客委员会由学校聘请科技局的相关专家和学校家长委员会相关领域的成员组成,通过评审的创客作品将由学校资助申请该项目的专利申请。当创客作品申请到专利证书时,参与该项目的学生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倍增。虽然,创客教育并不直接教授学生基础知识,但在“创客”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习并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创

客教育能让学生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设计、交流、分享和制作,家长也对孩子的表现感到满意,全力支持孩子参加创客活动,将学校创客空间有效延伸到家庭创客空间! 四、善于发现,勇于创新

第5篇:新课堂教育范文

关键词:创新意识、思维变通、求异思维

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就学校教育而言,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实验具有重要意义。本人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将从数学教学的角度,浅谈这个问题。

一、正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

二、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其次,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第三,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余活动。扩展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着眼于未来。

三、开展创新教育:数学创新教育的内容与培养

第一、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数学知识时,通过有关的实际例子,说明数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鼓励学生学习成才,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就动机。提倡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数学成就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这一切都源于对数学浓厚的兴趣,源于强烈的创新意识。

数学中的组合原理,说明一个人涉猎知识越多,知识面越广,其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创新能力就越强。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学习更多更全面的数学知识,为将来的创新活动奠定扎实的数学功底。学生在接受教育和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

第二、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数学解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三、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

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第四、开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

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

第6篇:新课堂教育范文

1、课堂教学中努力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通过多观察才能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在这基础上认识才能上升为理性阶段,进而为创造奠定基础。在体育常规教学中,学生技能的掌握往往是从教师示范的模仿开始的,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动作的方向、轨迹、用力等,再通过思维找出、发现动作的技术要领,在这基础上通过不断的练习、巩固,才能掌握技能、运用技能。在培养学生观察力时,首先要做好观察前的准备,使学生明确观察前的目的和任务。在要求学生观察前,教师首先通过讲解、示范、挂图或课件等手段,让学生对动作有个初略的了解,并要求学生观察什么?其次要让学生有计划、有步骤、有选择、有重点的观察。体育运动中每一项完整的技术都是通过一定动作按顺序和节奏组合而成的。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周期短,自控能力较弱,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观察只能成为观赏,结果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清楚。因此,教师在让学生观察示范动作前要提醒学生,按照动作的先后顺序、节奏、运动轨迹等,观察什么,重点观察什么动作,什么部位,特别是要求学生注意某个部位动作时更应如此。例如:在教学示范跨越式跳高时,教师应提醒学生重点观察助跑的节奏和摆动腿过杆的动作和方法。同时还可以通过教学挂图、媒体课件让学生全景观察,既而掌握该动作的技术和技能。另外在实践教学时教师应告诉学生选择最佳的观察位置,以便观察全套动作技术。例如:立定跳远,学生观察时站在老师正前方或后方就没有站在两侧观察效果好,前两种站位只能看到动作的局部,而后者则能清楚的看到整个动作。所以,观察所选择的位置,一定要清楚的看到动作完成的整个过程和重点环节。

2、集合学校实际和地方特色开展多样化的教学

教学过程中尽量避免单一的教学模式,单一的教学模式枯燥乏味,学生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小型多样、丰富多彩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往往能够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兴趣。引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将游戏、体操、舞蹈,音乐、体育相结合溶于一体、互相联系,使小学生在一节课中能边学边玩,在愉快轻松的音乐中学习体育技能。比如在小学体育课篮球运球的教学中,如果我们利用“运球赛跑、运球接力”等项目活动,把游戏与竞争融入其中,就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加大练习的力度,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由此可见,一节课的内容多样,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条件.

3、有目的、有计划地针对课题内容采用形式多样游戏化教学

第7篇:新课堂教育范文

关键词:创新教育 课堂教学 创新

走教育创新之路,实施创新教育工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提前准备、铺设轨道的战略举措,也是新世纪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时代课题和任务。而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知识为主要基础发展起来的,它依据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新,是一种知识密集型和智慧型的经济,其核心在于创新。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但我们知道,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它是建立在知识、转化和应用基础之上的,而这一切又深深扎根于教育基础之上,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均离不开教育对它的支撑。因此,要全面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应从教育创新入手,特别是课堂教学的创新入手,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突出当代创新精神的培养,真正培养出与时俱进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

二、创新教育需要课堂教学的创新

学校是学生直接的受教育场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创新教育的实施必须紧紧依靠学校这块主阵地,学校教育应以最优化的教育影响作用于学生,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最大化的开发和挖掘。下面我主要从教育学法与手段、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和方法的创新、课堂教学结构的创新和对教员素质要求的创新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教育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项自主性的活动,传统教育中的“填鸭式”灌输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通过教员启发式教学,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所发现和创新。应该说,启发性只是创新教育教学中所要求的思想原则,任何一种旨在启发和引导学生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方法都可以使用,如发现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尝试式教学法、疑问式教学法以及暗示教学法等。

老师除了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外,积极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是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幻灯、计算机多媒体进入教学当中,通过声音、图像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学生能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更加形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

其次,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和方法的创新。

传统教育纯知识记忆的考试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思维的僵化。因此,创新教育必须在原有教育教学评价体制方面大力改革,使教育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真正发挥出导向功能。在考试内容上,不仅要考属于知识记忆性和技能技巧性的内容,还应包括一定比例没有标准、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以表现学生自己创新的题目,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也会在平时的学习中,着重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创新思维能力。在考评形式上,要打破传统教育中形式单一化的特点,变终结考评为形成性考评,同时采取多种考评形式,如笔试、口试、开卷和实践能力考查等。在评价中,可以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教员评价等多种形式进行,可促使学生开放性个性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形成。

第三,课堂教学结构模式的创新。

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对构成教学的诸要素所设计的比较稳定的简化组合方式及其活动程序。而这里指的一定的思想就是创新思想,我们教员就是在创新教育思想指导下,借鉴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如黎世法教授的自学辅导教学模式、魏书生的“自学六步法”教学模式、上海育才中学的“谈仪讲练”教学模式以及目标教学暨尝试教学模式等。创新出自己能体现“教员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的”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

第四,教员素质和要求的创新。

创新教育在教员要求上,不再满足于“传递、授业、解惑”的传统功能和作用,而要求教员能在学生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起引导和示范作用,即教育者能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以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创新教育的师生关系上,要求教员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传统教育很强调“师道尊严”、“教员权威”,这些观念和思

想很大程度上给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造成了阻碍。德国戈特福里德.海纳特提出:“教师凡欲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在他们班上提倡一种合作、社会一体的作风,这也有利于集体创新力的发挥。”在创新教育中,教员在课堂教学中应主要起组织引导、控制以及解答作用,要改变“一言堂”、“满堂灌”、“满堂问”等弊病,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托兰斯曾提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对教员的几项要求,即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给学生不计其数的学习机会等民主性建议。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教授在谈到斯坦福和硅谷的成功时,也认为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之,面临第三次人类文明—知识经济的到来,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地位和发展速度,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又深深地依赖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教育能否顺利实现。只有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建立全新的教育创新体系,才能为创新教育、创新课堂教学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强大的推动力,而创新教育的实施又会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联系。我坚信,在教育创新的推动之下,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一定能承担起知识和技术创新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的伟大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陈锡祥,罗小兵.军人心理素质百题[m].出版社,2002.

[2]路加模,衡晓春.官兵心理疏导100例[m].出版社,2003.

[3]杨宗义..学校应用心理学[m].贵阳教育出版社,1995.

第8篇:新课堂教育范文

论文关键词:创新教育,课堂教学,创新素质

创新是人类文明的源泉。人类社会在不断的创新中取得发展进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大力提高民族的创新素质,教育义不容辞地要担负起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的责任。而课堂教学则是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因此,认真研究课堂教学改革,则是完成创新教育的重要保证。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谈谈创新教育中的课堂教学改革。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以“填鸭”灌注知识为主要手段,以应付考试为目地。课堂教学教师高高在上,师生对垒,气氛紧张压抑,教学活动单调枯燥,了无生气,学生学习兴趣、欲望受到压抑,学生的自由、实践、质疑、求异受到抑制,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可移动的书柜,死读书,读死书,高分低能。教学过程注重结论的巩固与应用,对结论的产生过程轻描淡写。由此导致学生主体精神和主动性的弱化,创新所需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却因没有开发训练而枯萎,严重影响了创新人格的形成。实施创新教育,就必须做到:

1、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造欲和创新能力的劳动者为目标,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要从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现代教育。把培育创新素质作为教育最重要、最根本的任务加以确认。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欲望和创新精神放在首位,应重视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不去刻意追求掌握大量知识,应当赞同“情感领先、能力跟进、知识殿后”的主张。宁可牺牲一点知识掌握,也要把激发创新的任务担当起来,包括教材压缩一些,难度降低一些,教师少灌一些,学生多动一些,课程丰富一些,考试办法多样一些等等,要以一系列的实际措施强化“创新”的地位。。

2、改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创造人格的成长与创新思维的形成,有赖于长期的综合性的熏陶,而民主、自由、和谐、安全的精神环境,是创新素质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与气候。只有在民主的氛围当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与舒展,才会有思维的活跃与激荡,进而才有创新潜能的迸发。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民主的精神氛围不仅是创新教育的必要背景条件,而且其本身就是最有力量的创新教育。

(1)师生关系的民主。师生关系是教育实施的基础,是教育环境的集中反映。传统的“师道尊严”式的师生关系,亟需让位于民主、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一是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习惯姿态,真诚、博爱、宽容、友善、和蔼可亲、不偏不倚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在和谐、融洽、真诚、温馨的气氛中协同完成教学任务。二是实现角色变换,教师由教育的操纵者、主宰者转变为引导者、激发者和指导者,学生由被动的受体转变为自主学习的主人。三是放弃严格控制,让学生舒展天性,生动活泼地成长发展。

(2)思想学问的民主。要让教学的过程成为培育科学精神和创新品质的过程,一要淡化书本权威和教师权威。鼓励自由思考、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着力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提问、敢于突发奇想、敢于批评争论的习惯。二要摒弃强制性的统一思维、统一语言、统一行动,鼓励个性和独特,允许多元思维并存,宽容探索中的错误、荒诞和越轨,培养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勇气。

3、改革教育模式,追求“开放”的教育格局

传统的注入式、标准化的教育模式,尽管在知识技能效率等方面不无优势,然而获取这种优势的代价是沉重的;它总体上是面向书本,面向已知,面向教育本身,训练的是封闭的思维方式,教育迫切需要改革自成一统、自我封闭的状态,以开放的模式培育开放式思维和开拓性人格。

(1)教育内容的开放。创新教育,亟需打破教育内容的封闭。知识无穷无尽,学习内容有取有舍,不能追求完整。新知与日俱增,应建立教育内容的不断更新,及时进行调整补充,关注前沿,面向未来。同时,要面向实际、自选内容、按需施教、灵活施教,改变“一纲一本管几亿”的一统式僵硬格局。

(2)教学过程的开放。要打破以问题为起点,结论为终点的封闭式过程,构建“问题~探究~发现~提问~归纳~结论”的开放式过程。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冲动,从而主动寻求和发现新的问题。而启发、讨论、探究、实验、质疑、争论、搜集信息、自主学习等正是开放性的思维方式从中得到训练与强化。

(3)教育空间的开放。打破囿于学校,囿于教室的教育空间概念,课堂应向社会延伸,向影视报刊等传媒延伸,向电子网络延伸。它们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使课堂变得博大、丰富、生动。教育空间的开放有益于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综合的思维和宽宏博大的胸襟。

第9篇:新课堂教育范文

课堂外教育秉承了新西兰的办学传统,那就是学校和家庭携手教学,因此露营的时候有部分家长作为助手随行。家长不仅要照顾孩子们的生活起居,还要担当露营中各种活动的监管老师和指导员,所以,随行的家长不仅要有热情,还要有各项技能和知识才可以胜任。

新西兰有很多专供学校进行露营的地方,一般都建在有森林或者有山的地方,场地不仅有诸如射箭、骑马、划船之类的户外技能训练,也有一般游乐场里的娱乐或惊险项目,还会专门开设一些野外生存训练课程,比如在森林里搭帐篷以及如何在野外烧饭等等,玩乐和教学同时进行。

儿子天天上五年级,露营为四天三晚。我有幸作为家长助手参加了这次露营活动,跟着52个孩子玩下来,不仅补上了自己小时候从未体验过的野外露营体验,同时对于学校的课堂外教育也深有感触。

感触一:让孩子真正学会独立

孩子们对于离家去露营都很向往,因为可以在户外撒欢儿,不仅白天可以和好朋友在一起,连晚上都可以跟朋友们一起睡,尤其是五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两年的经验,就更是无比兴奋了。尽管如此,也会发生状况。

露营的第一天晚上,我发现天天班上的Sam有些郁郁寡欢。果然,在体育馆做完游戏后,他悄悄问我借手机,想给妈妈打个电话。Sam是儿子的好朋友,所以他直接向我求援而不是跟老师。

我考虑到露营之前,老师给所有的助手家长们开过会,特别强调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跟班级老师及时沟通。于是,我并没有马上把电话给Sam,而是跟Sam的老师说明情况。只见老师并没有说什么,也没有批评他,只是微笑着建议和Sam回宿舍休息一会儿。过了一会儿,就看见Sam面带微笑地回来了,并和其他同学一起愉快地活动了。我不知道老师在宿舍里跟Sam谈了什么,之后的三天Sam都很高兴,再没出现想家的现象。不过可以肯定,老师的谈话让Sam懂得了该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

感触二:学会管理自己的物品

在外露营四天,孩子们要带很多东西,出发前一周,孩子们每人都拿到一张清单,上面列满了需要准备的物品。家长也收到老师的信息,鼓励孩子们自己打包行李,一是要让孩子知道都带了些什么东西,二是锻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在新西兰,凡是夏天的户外活动,防晒工作是不能马虎的,每个孩子都要戴上太阳帽并涂好防晒油才被允许在户外活动。

一天,一个叫Michael的孩子没戴太阳帽,于是老师让他回宿舍拿帽子,否则不可以参加下一个活动。Michael说他的帽子找不到了,而且表现得很不安,因为没有帽子就意味着不能参加后面的活动。老师耐心询问他上一次戴帽子是在哪里,又陪着他返回宿舍去找,最后终于找到了帽子。老师告诉他,下次可以把帽子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这样每次活动前就知道该到哪里找帽子了。

相信Michael以后一定不会再因为东西找不到而烦恼了。

感触三:强调团队合作精神

三个班级一共52个孩子,被分成5个小组,每项活动都有记分表,从是否准时到达活动现场到是否认真听指导家长的话,再到活动中组员之间是否互相鼓励,由那项活动的指导家长来评分。每天活动结束后,孩子们都要到大厅集合,老师会公布这一天哪个组得分最高、做得最好。

孩子们都希望自己的组胜出,那么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就非常重要了。虽然10岁的孩子都很爱玩,不过为了可以拿到最高分,孩子都会努力地克制自己,遇到比较难完成的活动项目,都会互相鼓励。偶尔有人不遵守纪律了,作为队长的同学也会及时提醒。

最后一天有个游戏项目叫做“疯狂竞赛”,每组队员要连闯8关,每一关都要求高度的团队合作才能取胜,是一个既有趣又刺激的项目。我分管的一关是足球竞赛,要求每组有三个队员按照规定把足球绕过众多障碍,最后踢进球门。有的小组虽然选不出三个擅于踢足球的孩子,可是他们互相打气加油,踢不好也没有彼此埋怨,因为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尽快完成这一关。

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真正懂得了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一个人的力量有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点,大家凝聚在一起就可以把事情做好。

感触四:生活中要懂得公平

每个小组每天会选出两名同学做组长,组长是轮流担任的,这样,不仅每个孩子都要学会担当责任,而且体现了公平原则,每个孩子都有机会体验不同的角色。

组长每天要负责先把记分表送给活动的指导家长,家长打完分后,再把计分表送给老师,并且要督促自己的组员按时到达活动场地,认真听指导家长的指示,活动的时候要秩序井然。总之,当值组长的任务就是要协助指导家长使活动顺利进行。

老师每天还会给每个组一些奖励分,其中就包括组长是否尽职尽责。于是,每个被选为组长的孩子都要特别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因为是轮流做,孩子们都有亲身体验,因此即使平时比较调皮的孩子,也会积极努力地配合组长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