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核心素养下如何教学范文

核心素养下如何教学精选(九篇)

核心素养下如何教学

第1篇:核心素养下如何教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素养;核心素养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不仅仅当前所有初中数学教师面临的新课程,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注重学生数学思维拓展,为增强数学核心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体现,思维又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如果学生缺乏数学思维,便无法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数学思维拓展,逐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具体的教学当中,课堂上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作为载体,有效发散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从而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意识,增强数学核心素养。

二、准确把握初中数学内容的整体性

数学这门学科是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各个知识点一体的一门学科,其同一部分的各个不同的知识点均存在较强的逻辑关系。因此。在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从宏观上准确把握数学教学的内容,理清各个数学知识点之间存在的逻辑链条,以便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网络和系统。

三、教师应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显然必须提高数学教师的数学素养,这是新课程对每一个数学教师的基本要求.基礎教育课程改革,使中学数学教育在其目标、课程、内容、方法手段、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面对21世纪数学教育改革的挑战,数学教师在提高数学素养的同时,还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广泛涉取各种新知识,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不断提高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这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数学教育的重要课题。

1.提高自身的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一项职业能力,它不光是要求语言类专业的教师要做到一个精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理工科类专业的教师也是有很高的要求的。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述知识,最重要的工具就是语言工具。语言表达对于初中数学的教学来说,不光是将你所要表达的知识表达、阐述清楚,还要考虑严谨的思维逻辑、以及对于文字的掌控运用和拿捏处理等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教师一定要能够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更加丰富初中数学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2.钻研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对于初中数学教师来说,教材是教师的主要利用工具,但是在教材的使用上面是要讲究技巧的,教材也是学生学习的最有效的平台,那么,面对教材中那么多的繁琐的知识点中,如何做到重点难点的划分格外重要。那么,教师钻研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就从中可以得到体现了,一个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中是从来都不需要依赖教材的,因为他可以把教材中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然后再加工再传授给学生。这样就很好的避免了学生做很多无用功的可能,学习的效率就会大大的提高。

3.过硬的专业知识。对于初中数学的教学来说,教师拥有一个过硬的数学专业知识,是学生能够进步的重大支撑点,也是教师努力调整教学方法的基础,过硬的专业知识才会给教师带来更多的自信,也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这份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可贵品质。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4.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时俱进,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素养。如今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普遍了,在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同时,教师需要时刻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多媒体教学可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减轻教师的任务,大大地节约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和数学学习能力水平。

四、体现数学学科的思想性

所谓数学思想主要是指学生对各个数学概念、数学结构和数学方法的本质性认识,是学生从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所提炼的数学观点,对整个数学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里所提及的数学思想,主要是指初中数学这门学科所蕴含的抽象的数学思想、推理思想和建模思想,以及由这三种基本思想所延伸出来的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换化规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随机思想和抽样统计思想等。同时,在初中数学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涉及到很多具体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充分凸显出数学学科的思想性。因此,在初中数学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全面研究教材内容,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所体现的数学思想,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体会到数学思想的教育价值。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所有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因此,便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升入研究教材内容,充分重视数学教学理论,数学教学实践的有效结合,为学生学习数学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 马相春.基于大数据的初中数学智慧学习系统模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 

[2] 刘晓旭.高中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的调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7. 

第2篇:核心素养下如何教学范文

研究新教材特点———大单元设计的出发点

教材的编排、设计是教材的编写者在尊重知识内在规律和人的认知规律的前提下,为师生课堂教学活动提供的蓝本。因此,在重视能力教育的大环境下,如何站在学科核心素养的高度,理解教材文本,把握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思想并实现所提出的教育目标呢?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刘媛认为:第一,新教材要突出立德树人要求,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第二,依据课程标准,体现课程理念;第三,进行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构建。从高中数学教学的角度来看,学科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是新教材落实的基础与载体。因此,研究新教材的特点,是发挥高中数学教学重要性以及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例如,在新教材中,基本不等式这一内容被提前放到必修Ⅰ,这不仅说明了基本不等式在高中数学中的重要性,更体现了基本不等式在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方面有独到的作用。从“数及其运算”的角度看,a+b2是两个正数a、b和的“算术平均数”;从“定量几何”的角度看,ab表示长、宽分别为a、b的矩形面积,姨ab就叫两个非负数ab的“几何平均数”。“基本不等式”是我校基于大单元设计构建校本教材的一个案例,也是课程构建成果。学生刚刚进入高一,学习基本不等式的知识储备还有待完善。因此,依据教材构建校本课程时,一方面,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对基本不等式进行多角度的诠释;另一方面,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对基本不等式进行理解,这为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核心素养落实———大单元设计的指引点

如果学科的核心素养回答的是“培育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那么落实核心素养就是回答“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学科层面的具体体现,其落实困难主要有囿于线性知识体系、限于浅层学习及困于情景固化三个问题。新课程标准首次使用大概念统整各学科课程内容,即要学生形成对知识、对社会的整体观念。如果学生掌握的仅是知识条目,固守一课、一单元的边界,这就削弱了教材的知识性与价值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从数学核心素养的角度看,研究教材是指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读准文本内容是什么,可以让学生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或体现出教材这样设置可以如何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因此,对于教材文本,教师不仅需要读懂,更需要读准,挖掘出教材中蕴藏的数学核心素养。例如,数学运算是贯彻学生数学学习整个过程的学科核心素养。理解运算对象的多样性、条件性、目标的多变性,是发展和提升学生数学运算素养的关键。在“解三角形”教学内容中,运算对象的多样性体现在角多、边多,寻找运算思路时需合理选择适当的角或边作为运算的对象,条件、目标的多变性体现在条件和目标的设置形式多样或富于变化。基于教材的这一思想,我们构建了“解三角形”的校本课程。解三角形的运算法则涵盖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公式、定理、性质等,主要包括: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诱导公式,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二倍角公式,正余弦定理,三角形角角关系、边角关系、边边关系及三角形面积公式等。由于内容多,且变式多,因此,在考虑如何自然合理地选择运算法则时,应着眼于理解法则的转换功能,如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诱导公式,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二倍角公式等的变角、变名、变幂功能,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边角互化功能等。“解三角形”的校本课程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进行主体设计的。

聚焦核心概念的教学———大单元设计的着力点

第3篇:核心素养下如何教学范文

如果从核心素养出发来展望2017年,新一年的教育热点必将围绕着核心素养如何落地来展开。道理很简单,既然核心素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原动力”“风向标”“关键词”,那么也就意味着核心素养必须深度影响接下来的课标修订、课程建设、考试评价等一系列课改落地的关键环节,同时,还意味着未来针对学生的评价将从“重知识”向“重素养”转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评价将左右新的课改大局,对此我们尤其要保持高度的敏感。

正如前面所说,既然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素养在核心素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那么,在未来的信息技术课程中,我们必须对其予以高度关注。要通过课程、评价的设计,让我们的信息技术课从知识的传授向能力、素养的培养转变。

在我看来,2017年,下面这几种素养将成为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核心体现。

①信息素养――对信息技术教师而言,信息素养是再熟悉不过的概念了。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信息素养一直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而出现。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能更偏重于信息的“入口”――信息获取。在未来,我必须认识到,只有让学生形成从获取到创造性的使用的完整链条,才算是具备了信息素养。同时,信息不只是会用,在用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到有关的伦理、道德、安全问题。显而易见,与以往相比,这将是一个“大信息素养”的概念。

②科学素养――你可能会问,技术与科学何干?关系大着呢,科学与技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所以才有“科技”一词。所谓科学素养,更准确地说,应该是“科技素养”。所以,我们在学技术的同时必须联系到科学,要了解技术背后的科学原理,思考技术如何塑造我们所在的环境,思考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技术、理解人与技术的关系。站在科学层次审视技术,能让我们对技术的认识上升一个台阶。

③技术素养――技术素养绝不仅仅是会使用技术,更不是简单的会操作,而是会用技术来解决问题。具体说,就是在一个复杂环境中,面对一个真实问题,如何选择、设计合理的方案,用技术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技术素养的关键所在是行动力,而不是纸上谈兵。

第4篇:核心素养下如何教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核心素养

空间观念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A-0026-01

“核心素养”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下教育的发展趋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什么是“核心素养”呢?它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合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国家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那么,核心素养应该指向何处呢?笔者认为,在当前教育形势下,“空间观念”作为数学新课标的十大核心词语之一,是构成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元素。如何才能在核心素养下有效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呢?笔者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凭借想象,建立可逆“几何形体”

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形体,根据几何D形想象所要描述的实际物体,这种形体之间的转换是小学生空间观念形成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时,单凭教师枯燥的语言描述,学生很难理解空间观念的概念及本质特点。此时,教师应引领学生通过想象来建立可逆几何形体关系,形成空间观念。

如有这样一道题:有一个表面积为352平方厘米的长方体木料,其中它相对的两端是正方形,如果把这个长方体锯成两段,得到一个最大的正方体,余下部分表面积是288平方厘米,求最大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要想解决这道题,单凭一遍又一遍的读题是不行的,只有借助想象,学生才能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对所求形体的大概意向。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想象来解决。学生经过想象、分割后,在头脑中形成了一幅画面:

此时,学生就很容易得出正方体的表面积。这样教学,不仅有效降低了难度,也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有效培养。

二、凭借直观,再现物体“空间方位”

在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中,学生能够想象出物体的方位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这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核心内涵之一。这种内涵主要体现在学生能用方位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以及所在方位、路线、位置距离等。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想象来帮助学生再现空间方位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方向》一课时,有这样一道题:在茫茫的大海上,有一艘轮船急需救援,但救援人员只有知道轮船所处的具置才能实施救援,如何确定轮船的位置呢?救援人员通过监测,发现轮船就在灯塔附近(如图)。

在引导学生解决这道题时,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进而得出轮船的具置,救援人员采取什么方法才能最快到达轮船所在地实施救援行动,最快的行动路线是什么。在教师的点拨、提示和直观图形的帮助下,学生不仅很快找准了轮船的位置,而且在查找的过程中将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教学目标真正落到了实处,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凭借语言,描述图形“运动变化”

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离不开语言的描述,这种语言既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也包括图形语言等。小学数学中有许多知识是与物体的运动变化有关系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边想象、边描述,进而使物体之间的运动变化关系能够在学生的描述中显得更加形象清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平移与旋转》后,学生对平移与旋转的概念大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在具体区分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时,学生还比较容易混淆,为了降低学习的难度,深化学生的学习,笔者展示了如下所示的图形:

学生观察这个图形后,教师让学生发挥想象,三角形A绕O按 时针方向旋转 度能够得到三角形B?以此类推,教师不断地变换图形的位置,并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去判断、描述和表达图形A与图形B的关系。这样教学,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学生对旋转的认识也真正得到了深化。

第5篇:核心素养下如何教学范文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京,这项历时三年权威出炉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做了详细阐释。核心素养一时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

恰逢此时,贵州省教育d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训学院举办的贵州省小学名校长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本刊特别邀请参加本次高级研修班的贵州省小学名校长们围绕“核心素养”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座谈会由贵州省贵阳市实验小学校长钟海燕主持。现将本次座谈内容纪实如下,以飨读者。

核心素养与学校育人目标

主持人 钟海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三大领域、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这是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是立德树人的国家模式。那么,具体到一个地区、一所学校,我们应该如何推进?换言之,核心素养如何校本化实施?如何将核心素养与学校育人目标的科学定位有机结合起来呢?

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实验小学校长 谭富忠:《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我个人认为是全面的,是能够体现学生发展中应该具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我校在1998年提出了“六会”育人目标,到2001年增加为“十会”育人目标,明确提出学校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坚持、学会合作、学会关爱、学会感恩、学会健康、学会守纪、学会创造”。将我校的“十会”育人目标与“核心素养”框架进行对照,我们认为学校的育人目标还不够全面,没有完全涵盖学生发展的基本素养,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科学精神”方面尚有欠缺;在“学会创造”“批判质疑”“学会健康”“健全人格”等方面的解读深度还不够。

我校提出的“十会”育人目标虽然比较肤浅,也够不全面,但是,我们作为边远贫困地区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在教育实践中落实“做人、学习、劳动、健康、创造”等育人“关键词”,说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有根之典”,是立足中国教育实际和学生实际提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红星路小学校长 柯玉明:我们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化科学规范的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着重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以“给学生最美好的童年,给人生最坚实的起步”为办学理念,培养学生“相信自己,我能成功!鼓励自己,天天成功!超越自己,一定成功!”的信念,形成了“理解、愉快、和谐、创新”的良好校风。

我校非常重视德育教育,逐渐形成了“以德立校、全面育人”的办学思想和“规范管理、开放教育”的管理模式,这种育人理念体现了新课改下学校对学生人格塑造和健康成长的关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的,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未来,我们将继续“着眼于大教育,践行在小细节”,将新时期的学校教育做得扎实有效,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长的幸福,都能成为适应未来社会的、全面发展的人。

贵州省罗甸县第四小学校长 汪付珍:我们学校地处贵州省南部,属于老、少、边、穷的麻山地区。80%以上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半数以上的学生为住校生,是一所典型的山区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学校。我校以“自信、自尊、自主、自强”为办学理念,让学生能够吃在学校解忧愁、住在学校受关爱、学在学校长知识、乐在学校感幸福。

农村办教育和城市办教育不同。就像吃饭一样,在城市,如果学校提供的营养不够,家里可以给孩子“加餐”;但在农村,学校提供什么就是什么,家庭基本没有能力给孩子提供额外的补充。因此,在农村办教育更需要深层次的思考,更需要为孩子搭建良好的平台。为了让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有人管、有人教、学得好、有亲情”,我校着力打造“像家庭一样的学校,像父母一样的老师,像姊妹一样的同学”的育人环境。

为了让少数民族留守儿童能够阳光、自信、自强、感恩,学校着重培养学生“身体健康”“成志于学”“审美雅趣”“学会改变”的核心素养。我们要求每个学生至少要有一项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及顽强的毅力;学会微笑、感恩与赞美,尊敬师长,友善乐群,乐于助人;学会情绪管理,自强不息,积极进取,拥有朝气蓬勃的“精、气、神”。

核心素养与学校课程建设

主持人 钟海燕:教育的机会寓于课程之中,学生的发展寓于课程之中,课程是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应该如何推进,请各位校长谈谈自己的看法。

贵州省贵阳市第二实验小学校长 刘明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个性化成长,应从其核心教育条件―课程建设的角度入手。《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在夯实学生学习基础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有非常缜密的构建和安排,要求学校“根据儿童、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合理安排课程,注意城乡和各类地区的不同特点,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特别是在“综合实践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内容设置上,给予了学校很大的空间,这使得学校个性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运用有了充分的保障。

我校在理解国家课程设置意图、把握学生特点、挖掘教师潜能、凸显学校特色的基础上,以发展学生个性化成长为目标,重新整合学校课程。在夯实基础的同时,使课程更加具有自主性、创造性和灵活性。比如,开设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以打造学校特色为目标的社团活动;开设塑造学生健康心理、培养礼仪修养的“校园礼仪与心理健康”课;开设拓展学生阅读量、提升阅读效率的群文阅读课等。通过这些课程,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自信心,拓展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同时积极探索此类课程的实施策略及有效评价方式,以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成长的目标。

贵州省贵阳市尚义路小学 覃弘: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需要切实转变教育思想与管理方式、教师教育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我们都要从渐变中寻找新的规律和路径。作为基层校长,我们要秉承使命,推进学习与研究、改革与探索,积极践行核心素养培育。学校课程的再建构需要将核心素养的内容植入课程体系。在宏观层面,要遵循国家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在中观层面,要分层拓展国家课程的目标体系;在微观层面,则要进一步规范学校校本课程,强调其主体性和针对性。最终,实现三级课程的统筹协调,进行课程指导思想、目标、结构、单元设计的再建构,凸显核心素养教育理念。

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

主持人 钟海燕:课程是蓝图、是跑道,但最终落实还要回到课堂。核心素养培养要成为引领课堂的价值追求,课堂教学的变革要走向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以致用、关键发展能力的改革。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是什么关系?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有效落实核心素养?请各位谈谈自己的

看法。

贵州省罗甸县第四小学校长 汪付珍:为了让学生们在学校长知识,我校实施了富有特色的“三化”“两心”课程及“四式”课堂模式。“三化”即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个性化、学生课程品牌化;“两心”即以国家课程为核心、以学生需求为中心。我们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课程,并开设了12大项29小项的特色校本课程,同时开设了民间文艺我会教、民间手工我会做、个性才艺我展示等个性化学生课程。“四式课堂”即自主课堂―我的课堂我做主、合作课堂―一个好汉三个帮、探究课堂―打破砂锅问到底、解疑课堂―柳暗花明又一村。几年来,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为了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为养成教育周,对学生进行“四自”教育。首先是自信,相信自己、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做一个阳光快乐的少年;其次是自尊,自我尊重、维护尊严、自尊自爱,做一个人格健全的学生;第三是自主,自我管理、独立生活、主动学习,做一个积极向上的学子;第四是自强,磨炼意志、乐观进取、敢于拼搏,做一个自强不息的少年。同时,还开展感恩教育、敬孝教育、文明礼仪教育,让学生以小手拉大手,带动家庭、社区,让社会更加文明、

和谐。

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红星路小学校长 柯玉明:我们学校围绕“创建书香校园”主题,将“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文明礼貌教育”等形成系列课程,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坚持从理论上进行指导、从思想上进行启迪、从情感上进行交流、从行为上进行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文明的行为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

基础。

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少先队大队引领各中队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把“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结合起来,通过班队会活动,让队员了解“中国梦”的内涵,并树立起自己的“中国梦”;利用“入队前教育”让队员们了解少先队队史、队旗、队歌、少先队员的作风等;利用重要节日,开展“瞻仰革命烈士墓”“明礼知耻 崇德向善”“祖国好 家乡美”“我的中国梦”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将德育教育贯穿其中,将德育教育融入星级中队、优秀少先队员、优秀少先队小干部、红星美德少年评选等学校文化建设活动中,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信念,激励广大学生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使活动不断深入人心。

核心素养与教师发展

主持人 钟海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象是学生,但主体是教师,广大一线教师任重道远。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提升教师的核心素养及综合能力?如何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贵阳市第二实验小学校长 刘明蓉:我们认为,一是要让教研修“活”起来。一支敬业奉献、积极向上、追求卓越的教师队伍,不仅是学校“精、气、神”的代言,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支撑。教师的活力源于对专业的自信和对职业的热爱,而这两者间又有着相互促生的作用。因此,我们把打造参与度高、趣味性强、针对性突出的校本研修作为重点,让教师们在轻松、愉悦的研讨氛围中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难题,提升专业能力,找到职业幸福感。

二是要让团队建设“活”起来。团队合作不仅可以形成合力、取长补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还能有效整合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形成可推广运用的教育教学模式并建立资源库。我校十分重视团队建设,先后组建了名师骨干团队、学科教学团队、德育工作团队、体卫艺工作团队等,明确每个团队的领衔人、工作范围和具体目标,让教师的每一项教育教学工作都有团队可依托,都能在同伴的互助下共享资源,快速进入工作状态。

贵州省贵阳市尚义路小学 覃弘:教师教育价值取向和能力的提升,应以核心素养培育探索引领教师专业发展。首先是教师的使命认同。培育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核心素养重点关注和培育学生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推行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是国家意志,每位教师都应该予以积极认同与响应。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每一个教育人有每一个教育人的

担当!

其次,教师要有改革的见识与实践研究的改进。核心素养培育的研究过程,也是教师专业适应、提升、发展的过程,只有研究才能促进教师发展。以教学各环节的新标准,促进教师适应改革的需要。教师备课时应注重分析学情,上课时应注重构建和谐的学习共同体,布置作业要注重在课程标准下分层选择,评价要注重多元促进健康发展。以教师研究共同体的建设促进教师能力提升。教研组抓实学科建设;备课组夯实有效课堂教学;项目研究共同体,聚焦教学的真问题,带领教师行动研究,探索校本教研新路径;跨校联合共同体,促进教师异质交流。

核心素养与教育评价

主持人 钟海燕: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颁布,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提出“六个改变”,其中第五点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实事求是地讲,在其后的推进中,我们确实做了各种各样的评价改革,但最艰巨的“纸笔考试”进展不大,特别是在2015年之前,并没有实质性和整体性的推进。而这不突破,核心素养很可能落而不实。对于这一点,大家有什么

看法?

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实验小学 谭富忠:《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将对中国教育改革产生巨大、深远的影响。我个人认为,“核心素养”的,在改变学校的管理现状、课程体系、课堂教学、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方面都不会存在太大的障碍,但困难的是政府职能部门、行政官员和社会对“教育质量”的评价与认识观念问题。

正如主持人所说的,“纸笔考试”的甄别与选拔功能不彻底改变,就无法真正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这也是我个人最为担忧的现实问题。我校从2000年开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把学校学科考试成绩评价占比从60%下调到30%再到20%;制定学生“学业质量评价体系”,这种以“全面发展”为基调的办学理念,在前10年的推进中是万分艰难的。对于家长、同行的一些评议,学校都可以耐心解答,但对于行政部门的评价,就很难解决了。问题是这些“评价”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是能够全面影响学校和教师生存与发展的“致命性评价”。为了“迎合”一些评价需要,学校和教师不得不牺牲一些教育目标,在分数上下功夫。这是现实问题。

现在大家都热衷于课改,也在做一些“热热闹闹”的教育改革,但做成什么样,最后成效如何,就鲜有人关心了。如果要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成为惠及亿万学子的幸事,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从政策层面给予引导和支持。

第6篇:核心素养下如何教学范文

(一)核心素养

(1)何谓"核心素养".经过学者专家的研究与辨析,核心素养较为通行的定义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身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的动态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核心素养不仅能够促进个体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 [1] 在上述描述中,核心素养提出的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而评价方法则指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2)何谓"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表述最为权威的是最新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下文简称新课标)中的表述,新课标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表述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并在阐释语文学科的课程目标时将之进一步细化,语言建构与运用细化为:语言建构与积累,语言交流与沟通,语言梳理与整合;思维发展与提升细化为:发展形象思维,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审美鉴赏与创造细化为:增进对祖国语文的美感体验,鉴赏文学作品,美的表达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细化为:传承中华文化,理解多样文化,关注参与当代文化。 [2] 纵观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以及课程目标的表述,其基本指向是强调语文学科教学的中心任务应围绕"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展开,而学校教育就应当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中心任务指向。

(二)教学目标

(1)何谓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需要达成的某些目标,在描述过程中一般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角度进行描述。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是连接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主要联结点,是教育理想在教育现实中的具体呈现,不仅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影响着教育理想的实现程度。因而教学目标的确定对于教育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

(2)教学目标确定的现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课堂教学目标提出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要求,但由于教育理念等各方面的转型,教师实际的课堂教学目标处理过程却产生了许多困惑,课堂教学目标实践出现了诸多"虚假"的现象,如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研究的忽视,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形式化和机械化现象,在实施中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倾向等,进而严重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对于教学目标确定的研究就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无疑为我们研究教学目标的确定指明的新的方向,开辟了新的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下面将就核心素养对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几点启发展开论述。

二、几点启发

(一)教学目标确定的原则

(1)原则一—体现学科特点。新课标在阐述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时其中心词为"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这对我们的启发是语文学科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紧紧围绕学科特点展开。语文课堂就应当围绕语言文字展开,以语言文字为基本依据培养学生的思维,进而涵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最终使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体悟到祖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美好。"语言,思维,审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在确定教学目标之时我们不能强行将这几者割裂,更不能因强调某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这都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原则二—运用系统观念。新课标在阐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后进一步将之细化,提供了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可行路径,这些路径又构成了语文核心素养这个整体。以"语言"为例,新课标将培养学生"语言"的核心素养目标定为:语言建构与积累,语言交流与沟通,语言梳理与整合。统观这三个目标,三者之间是一种递进的整体关系,对教学目标确定的启发便是:我们在确立整体教学目标是要系统观念,将语言素养的培养分步骤有条理的展开,而在确立某一阶段的教学目标是则要突出重点,重点突破,而在确定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则要"实打实","精而细".

(3)原则三—具有可操作性。新课标在描述语文学科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时给出了明确具体的教学建议,具备强烈的操作性。以"思维"为例,新课标将培养学生的"思维"核心素养确定为:发展形象思维,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这一要求首先明晰了培养学生的思维主要着力点为三: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思维品质;而提出的目标则是将前二者定为"发展",将后一者定为"提升",不同的主体定为的目标也不同体现了可操作性,赋予了一线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时有力的抓手。

(4)原则四—有强烈的情怀意识。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点在于语文不仅需要传授给学生知识与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文化归属感,因为语文学科所依据的文本是用我们民族曾经或正在使用的母语写就的,因而更多了一份传承的意味。当下的中国正处于激烈变革的时期,各种文化正在中华大地上不断激荡,我们的母语大有式微之感,作为传承母语文化的主阵地的语文学科,在确定教学目标之时理应有强烈的情怀意识与危机意识,敢于担当与作为,在教学目标中深度体现"审美"与"文化"的因子,而非紧紧围绕"高考指挥棒",用考试说明而非课程标准作为确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如此方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完成本学科"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

(二)确定教学目标时的要求

(1)对教师的要求。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围绕"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展开,对我们语文老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若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首次就必须具备完备的核心素养,具体而言便是具备较高的"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素养,只有在对前此几方面有深刻领悟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准确把握其精神内核,进而外化为在确定教学目标时的笃定与明智;同时因为核心素养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并具备内在生长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做一位终身学习者,不断获取占有新知,如此才能在知识洪流中屹立不倒。

第7篇:核心素养下如何教学范文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有效性

历史学科对学生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树立正确的历史考证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部门之所以在初中阶段加入和深化历史内容,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入,借助历史科学的逐步推进,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将历史学科丰富的历史内涵以及对古文明的发展探究价值充分展现出来,历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能够健康全面地发展。

一、核心要素的定义

核心要素指的是学生为达到自身发展进步及新时展的能力,也是学生自我素质提高的重要因素,而时空观念、历史文化、历史文明、历史价值观等,是现阶段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授课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工作中的关键导向。在开展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凸显历史学科的文化内涵及历史文化价值,紧紧跟随新时代的发展脚步,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促使初中学生学到更加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培养其更全面的历史核心素养,为以后更深入地探究历史知识夯实基础。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主要包括基础文化学习、自我发展能力等,它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首要核心。通过培养核心素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文化底蕴,培养出有责任、有担当的人才。素养要高于知识与技能,技能重在侧重个人的能力,素养不仅包含个人的能力,还包含能力之上的综合素养,在个人思想品德方面有更深的意义。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通过不断持续的学习,以及教师细心的教学慢慢获得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持续不断学习的过程。学生核心素养与21世纪下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质与能力相契合,不但可以督促教师加强自身的学习与发展,还可以指导授课教师更深入地贯彻我国的教育方针,使新时代下的教学目标更加清晰,不断丰富文化内涵,使其更具可操性。学生对核心素养的培养要依靠教师对核心素养的落实,教育部门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教育改革,是当下教育任务的难点和转折点,教育工作者应有临危不惧,敢于挑战的责任意识。

二、现阶段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不足

相关教师应明确历史核心素养的主旨,深入了解历史核心素养的基本含义。授课教师在授课时要不断丰富自身的基础文学理论,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使教学方式更贴近历史学科内容的本质特性。有些时候,历史教育者对历史核心素养未能有较深入的理解,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认知仅停留在表面,对历史核心素养的元素构成未能有效地综合,导致对历史核心素养元素的认知零碎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体现历史核心元素的组成部分,学生得不到全面的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在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教学策略分析

(一)制订准确的教学目标,指引教学方向教学目标是教育工作者借助教学课堂要达到的效果。制订准确的教学目标,不仅可以指引教学方向,还能保证课堂教学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课堂教学要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教学目标的树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有深刻的影响。历史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对历史核心素养有深刻的领悟,将标准的历史课程研究透彻,严格把控历史核心素养的准确目标间的内在关联,并要充分认识到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也是逐步递进的,不能为追求素养质的发展而忽视学生量的吸收的能力,不能将所有的核心素养集中在一个课堂中。如在讲解唐朝时,为让学生深入了解盛唐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可运用创造性的思维进行系统分层,考虑有哪几种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开展本节课堂,深入考虑在授课过程中如何向学生提问,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怎样才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怎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等。

(二)指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核心素养教师是授课活动的组织领导者,教师本身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初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历史教师熟练掌握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情况、教材和教材教学纲要,借助明确的教学方向,科学有效地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提高帮助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正确性,促使学生历史思维的全面提升。历史核心素养的表面含义是学生对历史文化了解的思维能力,初中学生借助学到的历史文化知识,可以科学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对历史发展过程有更清晰的认识,对历史事件有更准确、科学的解释,依靠学到的历史文化知识对该事件在当时造成的影响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借助新颖的授课模式,提升受教育者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在历史课堂的授课过程中,授课教师要借助新颖的授课模式,综合多个历史核心,提升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爱好,进而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新颖的授课模式可以是创造问题情境,完成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分析,对知识点的理解,对知识点及重点的总结,以实现历史学科的策略目标。新颖的授课模式可以改变学生的主观意识对教学环境的认知,新颖的授课模式对授课内容具有针对性,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启发性,提升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的娱乐性,增加历史课堂中授课过程的趣味性。新颖的授课模式对受教育者研究问题的积极性有所激发,并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有创造性的思维主观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死记硬背地学转变为找到合适的方式方法后去学,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必要途径。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找准问题情境这个突破口,制订创意情境的多元化,不断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调动学生内心对历史疑问的研究欲,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在问题的设定上设置悬念,用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对历史史料的认证意识和历史问题的解释能力。例如,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引出一个有悬念的问题:“太平天国运动自爆发以来,作战节节胜利,在东征取得胜利后,社会经济全盛发展。但是,由于某一事件的发生,直接改变其命运,太平天国如昙花一现般消失,这是什么原因呢?”在抛出这个问题后,学生的兴趣点被激发,主动查找相关内容,以探求这个问题的答案。学生在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高速发展,并对知识有更深入的认知,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授课教师也可以准备其他辅助教学手段,如在讲解唐朝鼎盛时期经济发展的课程时,可提前制作好唐代时的地图,让学生以讲解员的身份为其他学生讲解每个地方不同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差异,学生“穿越”到唐朝,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自主分析相应的历史内容,主观地讲解自己对唐朝历史文化的理解。历史资料的理解也是历史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之一,通过讲述有效地总结出自己对历史的观点和看法,是对历史价值观的真实体现。

(四)普及历史核心素养,提升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与历史核心素养息息相关,同时也影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所以加强历史核心素养的普及力度是当下历史教育的重要工作。所有的历史教师都必须熟练掌握核心要素的含义,通过对此的熟练掌握,提高历史教师的专业核心素养。历史教师应当紧跟时展的脚步,自主学习,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应该对课程标准有深入的了解,将教材内容熟记于心;还应该有目的性地学习,增加理论知识。教育部门也应当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结构化的培训,以有经验、有能力的教师为倡导者,与学生同发展,组织团体研究相关学科书籍,将理论中的历史核心素养应用于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丰富程度,以此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学会运用合适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课堂内容,授课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主动讨论学习,学习完成以后,教师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归纳和分析,提升学生的自信心。针对存在问题的学生,要进行科学的讲解和评判,使问题得到有效的改正,使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综上所述,在新时代的教育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师要全面贯彻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培育。初中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以历史学科的教学实践为条件的,在当下的历史授课过程中,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重要途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为学生培育历史核心素养提供支撑,不仅可以让初中学生的体会得到深化,增加初中学生的爱国情怀,也可以使其历史文化底蕴得到有效的提高。初中历史教师要以历史核心素养为中心,不断组织探讨授课“战术”,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为推进学生核心素养而助力。

参考文献:

第8篇:核心素养下如何教学范文

论文摘要 现代社会日渐回归能力本位。现实社会中在职场上获得最大成功的人,是具备较强职业能力的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职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学会如何继续学习比毕业时掌握多少知识更重要。笔者所在单位以模块课程单独开课方式开展了职业核心能力中自我学习能力培养实践,试点的效果十分明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各项能力提高较快,专业技能得到进一步加强,教师提升了自身的职业核心能力。

当前,高中生弃考、在校大学生弃学呈上升态势,这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思考。一个学子十几年寒窗苦读拿到学历文凭,结果社会地位谈不上,就业成问题,连吃饭生存都受到威胁……人们对此产生了疑问:上学读书用处何在?上大学究竟能学到什么?虽然新的读书无用论产生的根源有很多方面,包括个人内在因素、社会外在因素,如高校盲目扩招,大学门槛降低、学历含金量下降、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的泛滥、分配变成了推荐就业、分配不公等等,但作为教育者,更应该反思的是在社会经济,尤其是升学就业方面的客观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之后学校应该让学生学会什么。

随着人才市场的建立和完善,社会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日渐回归到其本来面目。诸多事实证明,现代社会日渐回归能力本位,“知识不再改变命运”,只有“能力才能改变命运”。本文将对职业核心能力,尤其是自我学习能力培养做了深入的分析。

1 自我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现实社会中在职场上获得最大成功的人,并不是那些文凭和证书最高最多的人,而是具备较强职业能力的人。传统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感性,重结论、轻过程,丧失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功能。

人的职业能力结构有如人的专业知识结构,专业知识结构有三个互相支持的层次,即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对应的人的职业能力结构也有三个互相支持的层次,即职业核心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特定职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特定职业能力与专业相关,可统称为专业特定能力,属专业教育的范畴。职业核心能力是所有职业共有的,是支撑整个职业能力的基础,属素质教育的范畴,是职业能力结构中最深层次的一种行为表现,包括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等职业社会能力,以及信息处理、数字应用、自我学习、创新等职业方法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职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是当今社会对教育、对人力资源开发提出的现实要求。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技术突破都教给学生,所以他们学会如何继续学习比毕业时掌握多少知识更重要。培养青年人的学习能力对他们整个职业发展都有好处[1]。

麦可思hr信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中国企事业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职业技能需求报告》显示,在与工作能力紧密相关的各项技能中,无论属于何种性质、何种规模、何种行业的单位,最重视的职业技能都是“理解与交流技能”;“在实现成功就业的大学生中近30%会在一年内离职,这表明我国应届大学生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对市场适应能力的不足。”

“读书无用论”其实质是教学中传授的知识与需求不相适应,教学过程与能力培养脱节。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掌握好核心能力,可帮助劳动者适应就业需要,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技能和知识。

2 自我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案例

自我学习能力是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从国内外的比较看,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比较缺乏。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的教学方法,而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按照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教育中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效研究》课题要求,笔者所在单位开展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实践。笔者负责2008级通信技术专业2个班级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开班方式:模块课程单独开课方式。本模块课程共30学时,计2学分。

教学方法:完全按项目教学法的optae五步教学法(即目标、准备、任务、活动和评估)操作。

项目载体:通过市场调研,找到手机充电器的缺陷或不足;通过学习相关知识对其加以改进,完成电路的设计及制作。该选题与学生专业结合。

训练目标: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人交流能力。

组织方式:分组。全班分为5~6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习过程。

评价方式:小组项目完成情况占20%,课堂考核占40%(其中含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期末考核占40%。

学习特点:自学为主,教师指导;课外为主,课堂为辅。

3 自我学习能力培养的效果分析

1)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自主学习,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2)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各项能力提高较快。通过对同一个班级在开展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前后、实验班与非实验班同学的调研对比,开展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实验班学生的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人交流能力等各项能力提高快,实验效果十分明显。

3)学生获得了新的认知,体验和体现了作为教学主体的价值,为综合素质教育增强了活力。

4)专业技能得到进一步加强,拓展了学生视野。借助与专业相关的项目载体,在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同时,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掌握和了解了在课堂上可能永远接触不到的领域。

5)提升了教师自身的职业核心能力,促进教师教学思想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在钻研教材、设计教学和上课过程中,考虑较多的是教师如何教,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在教师备课过程中只是作为一个处于一定年级段的抽象群体来认识,研究的重点也放在学生能否掌握教材,难点在何处等。这种一厢情愿式的思维模式,使学生一直处于“要我学”的被动局面,自我学习能力得不到培养和锻炼。教师在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过程中,不但提升了自身的职业核心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中由“重结论、轻过程,重学会、轻会学”向“重过程、轻结论,重会学、轻学会”转变。

6)存在的困惑于不足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中,教师角色必须由教学的主宰者转为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但受限于传统的教学环境、教学制度,实施中难度较大。不仅每个教师需要树立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学校的各级管理者更需转变观念、创造条件。

高等教育在内涵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能力本位教育,坚持以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特定能力培养为目标,促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职业能力与社会发展同步。

第9篇:核心素养下如何教学范文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职场核心素养;学生发展;美国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7-0020-05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技能培训和技术应用为主要教育内容、具有较强的职业性和应用性的社会实践活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德才兼备的‘职业人’,这种‘职业人’不仅应具有职业所要求的技术知识和能力,同时还必须具有职业的思想和方法以及职业的态度和情感。”[1]“职业人”不是一种抽象的存在,而是具体的实在性的人。“职业人”必须参与职场活动,在真实的职场活动中生成健全的职业人格。从素养的内涵来看,由于“素养是一种包含了认知、技能和情意等多用娴淖酆咸濉[2],因而,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职业人”为目标追求。这决定了衡量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标准之一,就是受教育者的素养发展是否与职场活动的素养要求相适应。人的素养结构,既有基础素养,也有核心素养,还有专业素养。作为个体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和自身终生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在当今教育领域备受重视。在此情况下,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受教育者吻合职场人才的素养要求,必须重视受教育者发展职场核心素养。本研究基于美国职场核心素养教育的理论和经验,审视高职院校学生发展职场核心素养的根本原因、基本内涵和教学措施,以期为当下更好地构建高职院校发展目标、提升高职教学质量及培养优秀职业技术人才提供建议。

一、高职学生发展职场核心素养的动因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实践过程的展开,体现着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对立与统一。教育既与人的发展有着本质的必然联系,又与社会发展有着本质的必然联系。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构成了教育活动的两个客观依据[3]。作为教育集合里的子集性元素,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的目的追求表征为培养“职业人”,但培养“职业人”摆脱不了教育活动的两个客观依据。因此,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构成了高职院校学生发展职场核心素养的两个客观依据,是高职院校学生发展职场核心素养的根本原因。

从社会发展的层面来看,高职院校学生发展职场核心素养是因为职场核心素养具有经济功能。20世纪90年代初,面对知识经济所带来的人才素质改革、青年就业困难、职业教育落后等问题,美国劳动部秘书伊丽莎白・杜尔(Elizabeth Dole)在1990年创立了“获得必需技能秘书委员会”(The Secretary’s Commission on Achieving Necessary Skills)。1991 年,“获得必需技能秘书委员会”发表了名为《工作对学校的要求:一份对美国 2000 年的美国劳工部获得必需技能秘书委员会报告》。该报告正式提出美国应当大力实施职场核心素养教育,以满足知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和高品质教育[4]。职场核心素养作为个人职业生涯健康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发展职场核心素养是培养合格的“职业人”的核心指标。职场核心素养是一种跨产业、跨职位、跨行业的共同能力,也是个人进行物质生产、资本生产和技术生产的关键知识[5]。其部分提供了经济发展所需求职场人才的技术知识和技术能力,并且倡导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职场思想、职场意识和职场态度。学生发展职场核心素养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职业人”的根本指向,职场核心素养是有效保障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职场核心素养。

从人的发展层面而言,高职院校学生发展职场核心素养是因为职场核心素养是个体职场生存和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职业人”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决定了适应和促进学生发展成为“职业人”是教育活动的本质目的。“职业人”是职场之中真实存在的人,是具体性的、境遇性的、变化性的。“职业人”在职场之中面临着职场生存和职业发展的现实需要。美国职场核心素养教育显示,职场核心素养是一种“职场知能”(workplace know-how),也是个人工作绩效的核心[6]。职场核心素养所包含的职场知识、职场能力和职场态度,有利于“职业人”的生存及其质量的提升,为“职业人”谋生创造条件,为“职业人”发展夯实根基。高职院校学生发展职场核心素养能够使其储蓄职场生存的能量,释放职业发展的动力。尤其是当个体面对职场流动和职业变换时,职场核心素养能够实现职场经验和职场能力的直接迁移,可以更好地促进个体在新的职场空间中稳定生存和快速发展。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学生发展职场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表明,高职院校学生发展职场核心素养具有价值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这决定了高职院校学生发展职场核心素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高职学生职场核心素养的内涵

高职院校学生发展职场核心素养具有正当性和合理性,只是理解职场核心素养教育的第一步。如若更为精确地剖析高职院校学生发展职场核心素养,必须阐明“职场核心素养是什么”。对“职场核心素养是什么”的理解,即是诠释高职院校学生发展职场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职场核心素养不是一种职场专业素养,也不是一种职场基础素养,而是一种有关职场交往和职场活动的核心素养。一方面,职场核心素养是不同职位、不同行业、不同产业的“职业人”所拥有的交集性能力或共同性能力。无论是信息工程类、机电工程类和建筑工程类“职业人”,亦或是艺术设计类、管理财经类和外语外贸类“职业人”,职场核心素养对于他们而言是一种“公共性”素养,并非某一专业类“职业人”独有的“私己性”素养。职场核心素养虽然不是职场专业素养,但能够有效提升“职业人”的职场专业素养发展。另一方面,职场核心素养与职场基础素养不同。尽管“职业人”的基础素养是一种共同性能力,也并未被某些专业类“职业人”所“垄断”,但职场基础素养之于“职业人”是一种较低层次和一般规定的知识、能力和情意。

美国职场核心素养教育表明,职场基本素养与职场核心素养是不同的。美国劳工部获得必须技能秘书委员会归纳了三种职场基本素养[7]:一是基本技能,包括读、写、数算、倾听与交谈,如“职业人”可以找出、理解与解释文件手册与图表数据的意义。二是思考技能,包括创意思考、作决策、解决问题、想象、知道如何学习与推理,如“职业人”明确说明目标与限制、产生替代方案、考虑与评估风险并选择最佳解决方案。三是个人品质,包括责任感、自尊、社会性、自我管理、诚信与正直,如“职业人”相信自己的价值并以正向的观点看待自己,在群体中表现出理解、友善、适应性、同理心与有礼貌的行为,选择合乎道德规范的行动等。这些职场基础素养,也是人的基础素养。

不难发现,理解“职场核心素养是什么”的要义在于“核心”。核心也就是重要的、必要的和关键的。职场核心素养之“素养”,是每一个“职业人”都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情意。这些知识、技能和情意,对于“职业人”的职场交往和职场活动来说,是极为重要、必要和关键,且是不可替代的,凸显为某些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职业人”具备了职场核心素养,就能较好地适应现代职场生活和增进自身职业发展,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若理解高职院校学生发展职场核心素养,仅仅局限于对职场核心素养作形式和性质上的偏狭解释,则容易对其造成一种空泛的认知。毕竟职场核心素养是指向职场交往和职场生活的,具有一定的实在内涵。美国劳工部《获得必需技能秘书委员会报告》明确指出,学校应培养学生具备基本技能、思考技能与个人品质等三项职场基础素养,在此基础上,强化学生养成统筹素养、人际素养、科技素养、系统素养和媒介素养等五项职场核心素养。立足美国职场核心素养教育的理论与经验,高职院校学生发展职场核心素养的实质性内涵有五个方面[8]。

第一,统筹素养,即具有辨认、组织、规划与分派资源的能力。这里的资源包括时间、金钱、人员、物资设备等。高职院校提升学生发展统筹素养,就是培养学生依据目标选择活动、排序活动、分配时间、作好准备并遵循所规划的时程之素养;培养学生使用或编列预算、预估经费、作记录并根据目标调整经费之素养;培养学生获取、储存、分配并有效率地使用材料或空间之素养;培养学生评估技能并据以分配工作、评估工作绩效与提供回馈之素养。第二,人际素养,即与他人共事、合作和交往的能力。高职院校提升学生发展人际素养,就是教育学生成为工作团队的一员,为团体的成果贡献力量;教育学生学会如何更好地服务顾客,工作执行能够达成顾客的期望;教育学生适应多元文化,与不同背景的职场男女相处融洽,通过交换资源与解决利益分歧以达成共识等。第三,媒介素养,即获取并运用信息的能力。高职院校提升学生发展媒介素养,就是培育学生具备获取与评估信息、组织与维护信息、解释与沟通信息、运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等素养。第四,系统素养,即了解系统间复杂关系的能力。这里的系统主要是指某个单位、某个组织、某项程序及其运作的流程、规则和制度等。高职院校提升学生发展系统素养,就是教会学生了解社会、组织与科技系统如何运作,并有效地运作系统或参与系统的运作;教会学生辨认趋势、预测对系统运作的冲击、诊断系统运作误差并校正,监控并修正工作;教会学生对现有系统作改进,发展新的或替代系统以提升绩效。第五,科技素养,即在工作上运用各类科技的能力。高职院校提升学生发展科技素养,就是培养学生合理选择科技,选择包含计算机与相关科技的程序、工具、设备;培养学生在任务上应用科技,了解整体意图并适切地设定与操作设备;培养学生维护并排除O备故障,预防、辨认或解决包含计算机与其他科技产品的问题。

美国劳工部《获得必需技能秘书委员会报告》指出,一个优秀的“职业人”应当创造性地运用统筹素养、人际素养、科技素养、系统素养和媒介素养等五项职场核心素养[9]。如前所述,使用这五项职场核心素养,需要立足于基本技能、思考技能与个人品质三项基础职场素养之上。职场核心素养是未来进入职场的“职业人”必备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是可教授的。学校与职场必须提供结构化的学习经验与机会,以协助学生发展相关的职场核心素养。

综上所论,对高职院校学生发展职场核心素养的理解,关键在于理解“职场核心素养是什么”。从形式和实质两个维度全面理解职场核心素养的内涵,不仅要将其视为与职场专业素养和职场基础素养相区别的、有关职场交往和职场活动的核心知识、技能和情意,而且应理解为统筹素养、人际素养、科技素养、系统素养和媒介素养等五项内容要素。

三、高职学生发展职场核心素养的方式

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发展职场核心素养的根本原因和基本内涵,只是揭橥了其合理性、必要性以及可能性。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进行课程与教学活动实现高职院校学生发展职场核心素养,也即是高职院校在实施职场核心素养教育时选择何种培养方式,尤其是选择何种教学方法或教学策略。就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而言,美国劳工部《获得必需技能秘书委员会报告》认为,职场核心素养可与各学科教学、或与课外活动教学相结合,采用“融入式”和“整合式”的教学方式[10]。

所谓“融入式”的教学方式,就是在每一学科和每一课程的课堂教学活动之中,都可以设计并提供结构化的学习经验与学习机会,将职场核心素养融入学科教学和课程教学,直接或间接地协助学生发展统筹素养、人际素养、科技素养、系统素养和媒介素养。简言之,“融入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把职场核心素养教育与学科知识教学活动相结合的实践形式。通过设计适宜的教学活动,职场核心素养教育融入到学科知识教学活动之中,在学生接受学科知识或课程知识教育的同时,达到提升学生发展职场核心素养的内在目的。例如,在高职院校某一学科知识教学活动中,教师如若精心设计一个“使用计算机绘制一家公司生产与销售统计图表”的课堂活动,将有助于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运用技术的职场媒介素养与职场科技素养。

美国职场核心素养教育的实践表明,“融入式”课堂教学方式是可行和有效的,但存有致命的缺陷。这个缺陷就是:融入式的教学活动经常是将一两个甚至是个别职场核心素养融入相关学科。但“职业人”在职场工作时,各项职场核心素养并不是分项切割、互不关联的,而是相互联系、紧密结合的。一个“职业人”圆满地完成职场工作和职业任务,必定是整合各项不同职场核心素养的综合表现。鉴于此,负责美国职场核心素养教育的劳工部获得必需技能秘书委员会,又提供了“整合式”教学方式全面发展学生职场核心素养。“整合式”教学方式往往适用于课外活动教学或实践活动教学。它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综合实践学习活动,在小组合作、问题探究、能力展示等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获得整全的职场核心素养。

试看美国德克萨斯州一名教师所设计的关于职场核心素养教育的“整合式”教学活动[11],首先,教师提出了“为学校草坪寻找最合适的肥料供学校使用”的问题,并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各个小组需要运用自己的方法处理问题,自行设计实验,调查不同肥料成份对草坪生长的影响。当学生遇到问题、需要更多信息时,他可以拜访业界或学术界专家寻求协助。学生提出的有关肥料的建议,除了应用化学与科技方法的知识外,学生必需权衡成本与其他可行性相关因素。当各个小组学生达成共识时,他们必须使用计算机制作报告、绘制图表,对学校决策者作简报,以争取并说服决策者采纳他们对肥料的建议。学生必须了解学校决策的程序,决定如何告知并说服关键决策领导人物,并参与决策协商过程。

可以明显地看出,这样一个“为学校草坪寻找最合适的肥料供学校使用”的“整合式”教学活动:学生既发展了职场统筹素养(自设实验、权衡成本、验证结果)和职场人际素养(分成小组、分组运作、共同探究),又发展了职场科技素养(用计算机制作报告、绘制图表)和职场系统素养(了解学校决策程序、说服关键决策人物、参与决策协商过程),也发展了职场媒介素养(获知信息时求外部人力资源协助、数据的搜集整理与分析解释)。显而易见,教师于课外活动教学或实践活动教学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整合式”教学方式,学生有机会同时历练统筹素养、人际素养、科技素养、系统素养和媒介素养等五项职场核心素养,最终全面发展职场核心素养。

立足美国职场核心素养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职场核心素养时,通过融入学科教学活动和整合课外活动教学,采用“融入式”或“整合式”的教学方式,可以全面、有效地促使学生养成职场核心素养,最终发展成一个优秀的“职业人”。

四、结论

通过审视美国的职场核心素养教育,可以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发展职场核心素养是必要、可能且可行的。但职场核心素养教育的发展不仅要具备国际视野,而且要怀有中国立场。当前,我国职场核心素养教育体系尚未建立。鉴于此,我国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场核心素养,有赖于国家层面和学校层面的协同合作。

在国家层面上,第一,着眼于国情发展,以职场核心素养为纲,制定高职学生发展职场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和基本原则,做好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发展和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第二,教育行政部门要深入认识到职场核心素养既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又是人的发展的内在需要,能够把职场核心素养培育列入教育规划或工作计划之中,保障其有效地推展与运作。第三,国家也应该组织研发职场核心素养的评鉴与评量工具,提供地方政府与高职院校采用,并且支持和引导成立职场核心素养培育的特色院校和品牌院校。

在学校层面上,首先,我国可以考虑以职场核心素养带动高职院校课程的整体性规划、变革和实施,重视高职学生养成统筹素养、人际素养、科技素养、系统素养和媒介素养等,借助课程改革开启高职学生职场核心素养的培养。其次,高职院校也应当提升教师实施职场核心素养教育的教学能力,建立与职场核心素养相适配的教师教学认识信念,提倡“融入式”或“整合式”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学实践落实高职学生发展职场核心素养。再次,高职院校还应构建以职场核心素养为重要内容的教学评价机制,强调高职学生发展职场核心素养的实效性,通过教学评价促进职场核心素养教育。

总而言之,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方兴未艾的时代语境之下,高职院校应当深思自身特有的责任和使命。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目的在于培养德才兼备的“职业人”,培养职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职场核心素养作为德才兼备的“职业人”的核心性指标,成为高职院校难以回避且必须重视的教育内容。唯有通过精心设计的职场核心素养教育体系,高职院校才有可能将学生培养成职场需要的优秀人才,促进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参 考 文 献

[1]高宝立. 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文教育:理想与现实[J]. 教育研究,2007(11):34-39.

[2]Norm Friesen, Terry Anderson. Interaction for Lifelong Learning [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04(6):679-687.

[3]扈中平,李方,张俊红. 现代教育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3.

[4][5][6][7][8][9]The Secretary's Commission on Achieving Necessary Skills. What Work Requires of Schools: A SCANS Report for America 2000[R]. Washington, D. C.: U. S. Department of Labor, 1991:-.-.21-23.16.12.17.

相关热门标签